0754.初探景观风貌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和思路——以大理市海西田园风光保护规划为例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54.初探景观风貌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和思路——以大理市海西田园风光保护规划为例

朱德宝师子乾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增长期,发展与保护、速度与质量的矛盾越发突显。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尝试了编制保护协调专项规划,试图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以旅游景区中自然景观风貌保护专项规划为例,以“视线”分析为主线进行规划方法的探索,总结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识字—组词—语法—造句”为核心的规划工作思路与方法;提出了以认识对象特殊性的刚性“语法”控制和以模式化语言“造句”对发展进行弹性引导控制相结合的结论,提升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关键词】田园风光保护视线分析方法模式化刚性与弹性

1 、背景与概况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1.3%,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的时期,城镇发展与各类保护区间的用地矛盾将日益突显。城镇高速建设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当前村庄规划的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管理体系粗放,城乡规划统筹管理现实阻力巨大,旅游景区周边村庄普遍出现村庄建设无序化、建筑风貌异质化、旅游景观资源蚕食化、村庄发展与景区开发失衡化。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十分注重质量,强化城乡规划建设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特色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突出城乡的个性和特点成为迫切需求。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滇西城镇群中心城市,是云南省滇西旅游区的重要旅游景区和资源密集地、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大理洱海西岸(即海西)处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自然山水风貌、白族村落、田园风光和古城及三塔等景区景点等要素特色突出,但当前环洱海田园风光正遭受严重的威胁。景观环境不协调,田园色调单一,作物类型杂乱,景观斑块破碎化,整体景观格局和重要视廊通道遭受严重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空心村现象严重。需从区域角度、统筹村庄发展,协调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村庄规划建设。

本项目规划范围是位于洱海西岸,以大理古城及崇圣寺三塔为中心,南至白鹤溪,北至隐仙溪,东至洱海水面,西至苍山山麓2200米高程线(苍山保护线),面积约21平方公里。

2 、规划思路和技术路线

规划以景观资源的保护和游客的需求为基础,结合旅游资源分布、旅游服务设施配置布局要求,协调游客、居民和政府三方的需求,统筹区域村庄居民点布局、控制村庄建设规模、明确各景观要素的规划控制措施、协调景观要素组合的关系,规划目标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景观风貌保护专项规划对象特殊,因此本规划以问题导向,不求系统性,关注当前出现的田园风光被蚕食、村庄无序增长、景观风貌异化、道路交通景观缺乏特色、以水环境为代表的环境保护设施缺乏等问题和未来可能。规划通过景观风貌控制要素重要性排序的思路,将系统问题概括和要素化,抓住主要矛盾和冲突,明确规划的目标。规划借用语言研究“解字—组词—语法—造句”的思路,在现状分析层面以视线分析方法为主导进行“识字/解字”分析,发现现状景观保护的核心问题,明确规划目标;在模式化理论研究层面以要素控制为主线,运用模式化的语言“组词”,掌握各要素的景观特性;在成果层面分为两部分,研究“语法”即按照行政管理分工下的要素划分明确景观风貌控制的通则和刚性要求,另一方面,运用“词组”进行“造句”,即以模式化研究的基础,对各村庄建设规划发展进行弹性引导。

图1 规划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3 、“识字”——以“视线”分析方法为主线的控制要素特征认识3.1 识别重点——视点、视线、视域的分级

视点为视线出发点,即观景点;视线为至重要景物、标志性景观点的视线廊道,即视点与焦点的直线空间;视域为营造总体自然、人文景观风貌的区域背景,即焦点所处的环境区域。

以重要性对景观视点、视线、视域进行分级,明确视线分析的重要参照物和基础。大理海西田园风光保护规划中,重要的观景点和焦点为崇圣寺山门、三塔、雨铜观音殿、望海楼、古

城北城门、古城南城门、古城苍山门、古城洱海门、五华楼、弘圣寺一塔、三月街广场、文献楼,重要的移动观景点为G214和大丽路,区域背景为苍山、洱海、田园风光、村落。

3.2 村庄建设——建设规模确定和用地建设

从视线分析看,在平视条件下村庄距视点越近对田园风光遮挡影响越大,应将现状村庄建设视线阴影区作为村庄适宜建设用地的基础研究范围,减少村庄建设对苍山、洱海、田园风光的遮挡;白族民居以白灰为基色,且现状连片蔓延,与区域苍山洱海主体自然景观不协调,不宜大规模拆迁改造,选取运用植物种植“掩、挡、断、围”的方法,结合建设用地选择和规模控制,形成掩映与绿树中,呈组团零星的村落散布于农田中山水田园城镇村协调的风貌,重点突出自然山水环境的独特风貌。

3.3 田园风光——大地景观的营造

田园风光是区域旅游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视线角度出发,景区内的田园风光宜对作为种植类型和季向色向进行控制,营造与旅游景点协调的大地景观背景。

4 、 “组词”——以控制要素模式化为基础的规划语言

4.1

选材——对“景观单元”功能的认识和区划

以景观功能、景观属性、景观空间形态3方面的空间差异划分“景观单元”。其中,景观功能主指用地的生态及景观风貌环境功能和生产功能;景观属性主指景观组成要素——地形地貌、植被或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空间形态主指斑块—廊道—基质—网络。

图2 视线关系与视觉阴影区分析图

通过对现状“景观单元”功能区划和以“斑块—廊道—基质—网络”为基础的分析,便于总结明确规划范围内的主体景观要素,是模式化分析景观风貌构成要素的基础。

表1 田园风光景观单元类型表

4.2 对象——从规划实施和管理出发明确田园风光协调控制基质

在“景观单元”区划的基础上,归纳景观要素为村、田、路、水、林、其他6大类,48小类(详见表2)。

表2 田园风光基质构成要素表

4.3 组词——要素模式化分析

模式化研究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研究各要素布局、组织控制的多种可能性,形成类似地方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的通则式的规划标准语言“词库”。从各要素在景观环境控制中的特征出发,确定模式控制的侧重点。“村”主要梳理规模、布局和空间组织的模式;“水”、“林”主要梳理类型和分布的模式;“田”主要梳理肌理、色调和位置的模式;“路”主要梳理等级、功能、网络的模式。在模式解析中明确各模式的规划重点、原则和措施。

表3 村要素模式解析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