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蚁族”现象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蚁族”现象的分析
1.引言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渐趋大众化。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同步增大,于是出现了“蚁族”这一名词。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同名图书《蚁族》就是描述这一群体的读物。
出于就业求职的需要,“蚁族”在一些中心城市均有存在。
其实何止于此,放眼望去,那些远在异国他乡暂且谋生的留学生们,那些聚居于加拿大的多伦多、美利坚的旧金山的“蚁族”们,不也一样有着追梦的青春,一样疲于奔波、居无定所,一样的辛勤劳作、漂泊无根。
“蚁族”们宁肯在外苦苦求索而不愿回到养育他们的本土故乡。
所以“蚁族”们立意改变命运的的渴求是很强烈的。
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民”为主体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蚁族”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则寥寥无几。
在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特别是打工文学)关注的主题,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和焦点时,“蚁族”却埋没于“青年农民工”、“流动人口”、“校漂族”等字眼之下,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
“蚁族”们白天在城市工作,晚上在乡间聚居,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确切地说是落脚于城乡结合部。
这些新生代的“知青们”,与上一代的老知青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不是被下放到基层,而是自发地在向上流动,无怨无悔地充当城市建设的自愿者。
2.“蚁族”形成的社会因素分析
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国家政策的不合理偏向、劳动力市场化结构不合理、蚁族心理认知的缺陷等问题均很突出,这些都是影响“蚁族”留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深层社会因素。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科教兴国”战略,是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的直接原因。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又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当2003 年首批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与“民工潮”汇成就业大军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瞬时大增。
所以,“蚁族”是国家政策综合作用下的矛盾体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蚁族们觉得“人生的路为何越来越窄”的原因。
(1)再次是“蚁族”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成功的自信,使得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就读的大城市,选择“蚁居”,成为“蚁族”大军的一员。
而劳动力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必然要求社会和企业更加理性尤其是经济理性地看待所谓的“天之骄子”的高校毕业生,对他们的人力资本进行再次评估。
而高校连年扩招,使得“产品”的内在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所以,市场价格也随之下跌。
这就是劳动力市场化所带来的必然可观后果。
更为严重的是,“蚁族”长期的心理认知得不到平衡,很有可能造成诸多的社会心理问题。
尤其是金融危机打大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冲击着他们
的内心。
(2)除此之外,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均很突出,这些都是影响“蚁族”留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深层社会因素。
3.“蚁族”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今年来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蚁族”在择业时,都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又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这就给这些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他们也同样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问题,但是在这种心理冲突下,在实现人生价值和艰苦奋斗的权衡中,很多人渴望不劳而获,这种“抄近道,走捷径”的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心理中最根本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待业人数剧增,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小于供给。
尤其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雪上加霜,而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日益突显。
据河南黄淮学院牛耀堂的调查研究,认为在就业方面有影响的占57%,造成心理影响的占20%,担心找不到工作的占35%,认为对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占17%。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容易发生冲突,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3)这种落差使大学生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常常伴有焦虑不安、自卑、自我否定等心态。
如不及时引导调适,极有可能诱发多种心理危机,因此,对大学生来说,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建立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非常重要。
4.拿什么拯救“蚁族”
首先要加大社会流动的力度,逐步取消户籍等方面的限制,现阶段可实行有条件的松动,消除对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种种限制,为包括“蚁族”在内的社会底层人向上流动疏通渠道。
现代社会毕竟人的身份地位不能完全由出身来定义,至少应该考虑个人的努力因素。
同时取消一些诸如借读费等对外来人口的歧视性政策,让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成果转化为社会进步的福利,进而惠及到所有社会成员。
其次在社会分配方面,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降低资本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缩小阶层收入差距。
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已经制约了包括“蚁族”在内的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来说,面对收入分配的制度屏障,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状况。
再次,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危机问题,就要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在大环境中给学生以制度保证,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4)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强化服务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面向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 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主动寻求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把握就业机会,务实就业。
最后,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强就业心理能力要加强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兼顾经济收入与个人发展将成为当代青年职业值观的主流。
在职业选择上,可以重点参考霍兰的职业兴趣理论、霍普克的需要理论。
在职业发展上,可以参考金茨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它揭示了早期职业心理发展对人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
沙因的职业锚理论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是价值观。
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大学毕业生们
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
职业发展规划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同时还要提高职业的自我认知水平,运用比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运用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运用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而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完善职业自我。
这样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机遇有整体性的把握。
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蚁族这一现象。
通过文章可以知道,“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却又是低收入的,但是他们立意改变命运的的渴求是很强烈的,所以他们游走在城乡之间,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
文中说出了蚁族形成的因素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国家政策的不合理偏向、劳动力市场化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等很多原因。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导致了许多的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
后文写了我们一个怎么去对待蚁族这个问题,首先要加大社会流动的力度; 其次在社会分配方面,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降低资本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缩小阶层收入差距;再次,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危机问题,就要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在大环境中给学生以制度保证,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感想
我认为蚁族问题,说到底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
这是导致蚁族现象的根本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既要从社会方面给予蚁族足够的帮助,又要他们自己身上寻求。
蚁族们应该艰苦奋斗,给自己制定分期目标,一步一步走,相信总会雨后见彩虹的。
小组成员吴炳杰 652395 黎文峰 65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