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4-4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4-4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 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 廖天一阁主等.湖南长沙浏阳人,清末 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 于剑术.著名维新人物.1898年参加戊 于剑术.著名维新人物.1898年参加戊 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 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 28日 英勇就义.著有《仁学》 英勇就义.著有《仁学》等.
三,冲决网罗又自陷网罗 1,网罗是虚幻的 2,把平等的实现归之于精神世界 3,振兴孔教的愿望
第二节 "以太即仁"的自然观 以太即仁" 一,谭嗣同早期的哲学立场及其转变 1,以元气为本的本体论 2,对佛教以及封建迷信的批判 3,"道用器体"的道器观 道用器体" 4,谭嗣同哲学立场的转变
二,"以太" 二,"以太"说 1,基本内容 2,对近代思想的影响

二,由相对主义走向独断论 1,相对主义与独断论的逻辑关联 2,理论变化的的历史轨迹
三,以相对主义为特征的不可知论 1,否认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2,否认感觉的真实性 3,否认认识客体的差异性 4,对一切认识活动的否定
思考题
1,谭嗣同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总体批判 2,谭嗣同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 3,解释:冲决网罗,以太,仁以通为第一 义,以心挽劫.
第一节 "冲决网罗"的反封建思想 冲决网罗" 一,对清朝政府的批判 1,清朝政权的罪恶,清朝统治的反动甚于 前代. 2,清朝统治者始终站在与人民对立的立场, 以愚民,弱民为国策.
二,对封建纲常的名教批判 1,总体批判 2,对"君为臣纲"的批判 ,对"君为臣纲" 3,对"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批判 ,对"父为子纲" 夫为妇纲" 4,对朋友关系的肯定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谭嗣同

谭嗣同

关于谭嗣同经济思想的几个问题钟启顺甲午战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开始由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转变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

此时,洋务派搞的“官办”、“官民商办”企业因经营不善和官吏贪污,日益衰败,而清政府又财政支绌,急急需增加税收,所以不得不考虑允许民族资产阶级兴办一些企业,随着民族资本一定程度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他们的代言人就应运而生了!谭嗣同正式在十九世纪末才注重经济问题。

他认真研究了世界经济,严肃总结洋务运动得失,又在湖南从事具体经济活动,正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既有时代特色,又有独创见地的经济思想。

下面拟就其经济思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就教育史学界前辈。

一、经济思想带有强烈的谋求自立富强,民族解放的爱国性质谈经济决不能“天马行空”,而必须面对现实经济状况,现实经济问题,权衡过往得失,谋划计虑将来。

所以没在十九世纪末叶的中国,究竟应如何让看待洋务运动?这是摆在当时政治家面前不能回避而必须立即回答的重要问题。

甲午战败,朝野上下一股脑儿把一切罪责写到了洋务运动的账上,把谴责与愤怒倾注在洋务派的身上,而谭嗣同呢?他可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一片诋毁声中,冷静地思索,严肃地作答:“接于聪明,接于精神,接于日月饮食,何莫洋务?”意思是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西欧哪个物质到精神哪一样不是洋务运动的成果。

他认为应该承认,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民族自立富强,洋务派苦心经营数十年,兴办了一大批工业,使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文明气息。

所以他认为所谓洋务,都是中国应办之实事。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是办多了,而是办的远远不够多,远远不够好。

把先进物质文明概名之为洋,坚拒于国门之外,并非爱国的表现。

他立排众议,大胆肯定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成绩。

轮船、电线、火车、汽机等洋务并非有什么不好,试问“诋洋务者,能不衣洋务用洋物乎?”当今之世,交通日便,文明日进,器物日丰,除非你远走高飞,不在人间,否则你就不能不讲洋务,不能不利用洋务。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学者,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实现民族的统一与进步。

他提出“实行民主,改革政体,实行民主改革”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二、提倡科学技术进步。

谭嗣同认为,中国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他提出“用科学,改
变落后”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三、提倡民主议政。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民主议政,以反对封建统治。

他提出“改革政治,
实行民主”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议政进程。

四、提倡文化改革。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文化改革,以反对封建文化。

他提出“改革文化,
实行科学”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文化改革进程。

总之,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提倡科学技术进步、民主议政和文化改革。

谭嗣同《仁学》宗教思想研究

谭嗣同《仁学》宗教思想研究

谭嗣同《仁学》宗教思想研究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思想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仁学》是谭嗣同论述宗教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宗教思想进行研究,并举出相关例子来说明。

一、仁学的思想核心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提出了“仁、义、智”三者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三个主要元素,而其中的“仁”又是最为重要的核心。

他认为,仁即为爱的力量,它是人类本性的彰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而且他把“道德德性”放置到“智”的位置上,与先秦儒家倡导的“惟一无二的道心”相区别。

谭嗣同认为道德规范是通过人的本质和自我深层次的恢复实现的,而不是通过道德的规范或权力的压迫实现的。

二、义利观谭嗣同的义利观体现了他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思考。

他认为,一切人都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

在社会中,人们应该本着无私的原则,为他人着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尊严。

而在实践中,人们应该在关注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其他人的利益。

在“义利观”方面,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谭嗣同的思想。

他曾经写信给徐特立,建议他不要在广东再谋职,认为这样做违反了和谐的道德原则。

三、宗教的影响谭嗣同的宗教信仰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他曾经接受过道教的传授,对道家思想有着深厚的领悟。

在《仁学》一书中,他对道家思想有着广泛的阐述。

同时,他还深谙佛教禅宗思想。

他通过对佛教思想的理解,表达出了自己关于人生的一些感悟。

这也是谭嗣同在宗教思想上值得研究的一点。

四、对伦理学的思考谭嗣同对伦理学的思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现代价值相结合。

他认为伦理学应该是实践主义的,即在实践中让人们的行动反映出他们所不断探索的伦理观。

他还强调了伦理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人们需要有伦理实践的指导,手段是诸如朴素的谦卑、享受快乐的平静等等。

在谭嗣同看来,伦理学的基石是道义,而不是知识——这也是颠覆了传统思想的一个观点。

五、对政治制度的看法谭嗣同对政治制度的看法是广泛的。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引言谭嗣同(1890-1927),字怀民,山西武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家和诗人,被誉为“近代革命诗人之翘楚”。

谭嗣同的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诗句进行评价和探讨。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境界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他在《感怀》中写道:“聊将今日讽旧雠/还似天灾复凶堡”,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革命的热爱。

2.谭嗣同的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例如他在《清都天眼观逛中望/音律辛未二月二日率属德伦仪门友畅游蔚州,反眺中望台山诗乃成》这首诗中写道:“宇宙常轮轴/天地若遵时”,表达了他对宇宙法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

谭嗣同的诗句展示了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的爱和思念。

例如他在《哭外祖父》这首诗中写道:“生时祇见爱如山/死后追随泪沾巾”,表达了他对外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2.谭嗣同的诗句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牵挂。

例如他在《五十吟》这首诗中写道:“日夕献忠良善求,犹忧春忍薄满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寄托和对民众的期盼。

谭嗣同的诗句展现了出色的艺术语言和形象描写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他在《寓意则》这首诗中写道:“诗又纯情比粉光,平生学写凤舟行”,形象地描绘了诗歌的浪漫之美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2.谭嗣同的诗句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他在《遥看左家峡而有感》中写道:“真山艳水顾蓉裳,醉舞江河展鹭翎”,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和翩跹起舞的白鹭。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英雄气概1.谭嗣同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革命意志。

例如他在《龙泉山别母》这首诗中写道:“脚力长随英烈共,胆血同爲犬不惊”,表达了对革命同志和母亲牵挂之情。

2.谭嗣同的诗句中也体现了英雄气概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探析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探析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探析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清末民初“仁学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在维新变法时期,提出了“仁学哲学”思想,主张以仁学为核心,以哲学为基础,倡导以道德规范为基本准则,以正义为标准,以爱国为目标,以教育为手段,以改革为方法,以普及知识为目的,以增进民生为目标,促进中国的社会进步。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思想,认为仁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说,它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与西方的哲学思想相结合,以建立一种新的仁学哲学体系。

他认为,仁学是一种实践性的学说,它不仅要求人们掌握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以实现社会进步。

他还认为,仁学不仅要求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而且要求他们努力探索真理,以求解决实际问题。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推崇,它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他的思想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谭嗣同的”仁学“思想

论谭嗣同的”仁学“思想

论谭嗣同的”仁学“思想仁学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既是其后期哲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其哲学的最终归宿。

仁学凝聚了谭嗣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是救亡之路,又是启蒙之方。

作为谭嗣同后期哲学基本形态和主体内容的仁学,无论内涵还是文本都有广狭之分:从内涵上看,狭义的仁学指以仁为世界万物本原的本体哲学,广义的仁学则指以仁为本原的本体哲学以及由仁引申出来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诸多领域的思想;从文本上看,狭义的仁学指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中表达的思想,广义的仁学除了《仁学》还包括《》等经过“三十之变”的其他论作,甚至包括记录“北游访学”的《北游访学记》(又名《上欧阳中鹄十》)。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谭嗣同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仁学》中,书中的“仁学界说”(““界说”,英文写作definition,现通译为定义)作为对仁学的定义,对于理解他所讲的仁、仁学和他的仁学观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仁学》汇集了谭嗣同的哲学、宗教、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法律思想,是研究谭嗣同本体哲学、认识哲学、启蒙哲学和历史哲学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节“仁为天地万物之源”谭嗣同对仁的推崇无以复加,故而将自己的代表作命名为《仁学》。

《仁学》集中展示了他对仁的界定和诠释,将他对仁的顶礼膜拜推向了极致。

在开头的“仁学界说”中,他开宗明义地声称:“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这是谭嗣同对仁之地位和内涵的基本界定,凝聚了他的仁学观。

一、对仁的推崇和论证谭嗣同声称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从形上高度彰显了仁的至高无上性和权威性。

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将仁界定为心、识,从而大致框定了仁学的基本视域和逻辑进路。

首先,从仁之身份、地位来看,谭嗣同明确宣称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是古代哲学所没有的。

诚然,仁是极富中国哲学韵味的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可谓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尽管如此,儒家以及古代哲学家所讲的仁侧重伦理、道德领域,更何况古代哲学家从来就没有宣布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提要谭嗣同是改良派的左翼代表者,反映了资产阶级中下层的要求。

在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谭嗣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改良主义体系的范围,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清朝政权的憎恨情绪。

他在客观上作了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先导。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牺牲的伟大的爱国者,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虽然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具有比前人更为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为同时代的其他维新派人士所远远不及的内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谭嗣同之所以具有这种进步思想,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一、时代特点我们认识谭嗣同思想产生的根源,必须从他所处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去考察。

九十年代的中国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无能。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被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得不到正常发展,这就决定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必然产生企图变革国家制度强烈的政治愿望。

爱国主义精神是谭嗣同及其当时整个改良派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谭嗣同思想产生和酝酿成熟的一个直接原因。

沉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广大社会进步阶层的愤怒和同仇敌忾的决心。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谭嗣同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

爱国的中国人在猛烈的刺激下,惊醒过来了,他们重新思考着、学习着、探索着。

在甲午战后,谭嗣同总结过去,宣告与封建书生生活相决裂,提出一系列的维新变法的具体主张,其中已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这些基本思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到1897年就以更深刻的内容和更丰满的面貌,企图构造一个哲学体系,在《仁学》一书中呈现出来。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成熟在八十年代末,孙中山的思想体系成熟在二十世纪初,而谭嗣同的思想体系是产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九十年代中下叶,他属于改良派,但又与康有为有差异;虽有某些革命思想因素,但还不同于孙中山及二十世纪初年的革命派。

谭嗣同科学思想浅析

谭嗣同科学思想浅析

谭嗣同科学思想浅析
谭嗣同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有着伟大的科学思想,对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看重科学发展,促进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几代人。

本文将详细浅析其科学思想。

谭嗣同是一位全面实用的科学家,他崇尚新科学,把科学的原理运用到南洋和内地的实践中来。

他主张贯彻科学思想,重视科学实践,提倡以科学的思路来探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努力推动国家的科学发展。

谭嗣同认为,科学思想应该以普遍原理为中心,强调把科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强调科学仪器的发展和应用。

他认为,科学论证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应当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排除认识误区,提出更加科学的观点。

此外,他还提出了“思考和行动的整体化”的科学思想,强调以思考来表现行动,以行动来验证思想,以实践来完善思想。

谭嗣同认为,中国要完善科学思想,就必须推进科学文化普及,重视科学教育,推广新科学理论,丰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实践水平。

他还要求国家加大科学研究和机构建设的力度,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此外,谭嗣同还提出了强调实现实效的科学思想,强调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实践,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等。

他认为,革命新科学既要求理论扎实,又要与实践结合,力求实现现实效果。

总而言之,谭嗣同具有伟大的科学思想,他注重实践引导理论,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实现实效,他的思想为中国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力。

浅析谭嗣同_仁学_思想的主要特点

浅析谭嗣同_仁学_思想的主要特点

!"在大厦将倾,人物辈出的晚清,谭嗣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思和仰慕的。

谭嗣同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

集其思想于大成的《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思想来源的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

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

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二、思想形式的神秘性“仁学”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以太”解释世界的本原;二是用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

所谓“以太”,即物理学中的#$%#&的音译。

当时西方的物理学家认为光的传播必须有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即是“以太”,它弥漫在宇宙之中,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光依靠这种媒介才传到地球上来。

因此,“以太”是一个物质概念。

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浅谈谭嗣同仁学中的平等思想

浅谈谭嗣同仁学中的平等思想

浅谈谭嗣同仁学中的平等思想《仁学》的核心思想“仁——通——平等”最后一个立脚点是“平等”,谭嗣同的“平等”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化,其源头是在基督教思想之中。

本文是,欢迎阅读。

《仁学》是谭嗣同“冲决网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著名作品,也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哲学作品。

本书共二卷,五万多字。

撰写于1896年至1897年之间。

它的出版在谭嗣同死难之后。

首先刊登《仁学》的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发行的《清议报》,略后发行的是上海的《亚东时报》。

在五光十色的闻见博杂之学掩盖下面,《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冲决民族压迫,冲决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追求利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俗学,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开了先声。

由于他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顽固腐朽有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伦常的毒害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抨击封建伦理方面,极为深刻,比早期《新青年》上的批孔深刻得多。

从《仁学》中能看出谭嗣同对平等极为关注和推崇,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

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

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谭嗣同名词解释

谭嗣同名词解释

谭嗣同名词解释
谭嗣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位著名民主革命家,他的名字也被广泛地用于各种文化、政治和社会领域。

以下是谭嗣同名词解释: 1. 谭嗣同思想:指谭嗣同一生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国革命和民主化的一系列理念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2. 谭嗣同遗产:指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来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包括他的思想、行动和历史地位等。

3. 谭嗣同路:指中国多个城市的街道或高速公路,以谭嗣同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的革命精神和民主思想。

4. 谭嗣同纪念堂:指全国各地为了纪念谭嗣同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以展示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5. 谭嗣同奖学金:指为了鼓励和支持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的青年学子,以谭嗣同名义设立的奖学金。

6. 谭嗣同精神:指谭嗣同倡导的革命精神和道德观念,包括爱国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宽容和奋斗精神等。

- 1 -。

谭嗣同《仁学》中的平等思想研究

谭嗣同《仁学》中的平等思想研究

052《名家名作》·研究而相维系不散去者,曰惟以太。

精而言之,夫亦曰‘仁’而已矣。

”以太与仁同为不生不灭而同质,不同的是以太以现象界为居。

简而言之,以太与仁同质却不同处,以太是存在于现象界的精神力,而仁是脱离了现象界的精神本体。

如果将以太作为人我平等的基础,那么谭嗣同思想中的仁则是平等的形而上依据。

早年他受王夫之“道不离器”思想的影响,追溯其源,认为道器的概念来自《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他提出“境能生心,心实造境”,前半句说的是仁来自现象界,后半句总结仁成为世界的本源。

然以太又居于现象界,是存置于形而下的精神力,通过以太形下与形上之间的活动,最后将精神送出了现象界,形成了形而上之“道”,就是所谓的仁。

因此,仁来自现象界,由脱离现象界变为形而上的“道”,以太对于仁的不可或缺恰恰体现于此。

谭嗣同从传统儒学中借鉴了仁的概念,但他所说的仁与传统儒学的仁有很大的区别,儒家的仁崇尚仁爱,但爱有差别,有差别就不能平等。

谭嗣同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纲常伦理,认为人人平等,大同社会的实现不能有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

由此可见,谭嗣同虽然以儒学中的仁为核心理念,但却借助以太构建仁学体系,对仁学进行了全新的发展。

他直接将以太之微生灭即不生不灭与平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以太—仁”的逻辑进路,奠定了其平等观的理论基础。

二、“通”:平等观的四维度如果说首倡平等的是康有为,那么第一次从本体哲学高度系统论证平等的则非谭嗣同莫属。

他通过将平等与以太、仁爱相联系,赋予平等以权威性和正当性,阐明“通”的重要意义,“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仁以通为第一义,且以太是通之具,使世界存在的万物有了共通性,通是平等的前提与基础,谭嗣同形成了“以太—仁—通—平等”的理论框架体系。

他指出通有四个维度:“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远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故也;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

谭嗣同的作文素材

谭嗣同的作文素材

谭嗣同的作文素材嘿呀!说起谭嗣同,这可是一位超级了不起的人物呢!谭嗣同呀,那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哇!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可人家并没有安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呢!1. 谭嗣同的思想主张那叫一个先进呀!他极力倡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思想,哎呀呀,这在当时那个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啊!他坚信只有变法才能让国家强大,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这种坚定的信念,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2. 谭嗣同的英勇无畏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呢!在变法面临失败,其他人纷纷逃离的时候,他却选择留下来,要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民众。

哇!这是多么伟大的牺牲精神啊!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听听,这是多么豪迈的话语!他明明知道留下来会面临杀头的危险,可还是毫不退缩,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难道不令人动容吗?3. 谭嗣同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小觑呀!他的文章言辞犀利,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望。

他的诗作《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哇!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洒脱!谭嗣同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无比辉煌呀!他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

哎呀呀,我们生活在如今这个和平幸福的时代,难道不应该从谭嗣同的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吗?所以说呀,谭嗣同就是一个超级棒的作文素材!无论是写关于勇气、信念、爱国,还是写关于理想、奉献、牺牲精神,他的故事都能为我们的作文增添光彩,让文章更有深度和感染力呢!。

谭嗣同的演讲稿

谭嗣同的演讲稿

谭嗣同的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谭嗣同先生的一些思想和精神。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他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不仅为国家付出了一切,更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谭嗣同先生在演讲中常常强调民族精神和国家责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国民的精神面貌。

他鼓励人们要有爱国情怀,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他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许多人,激励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谭嗣同先生还强调了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他呼吁人们要关心社会、关爱他人,要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的这种人民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深深地触动了许多人,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谭嗣同先生的演讲中还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他鼓励人们要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他的这种学习态度和求知欲也深深地感染了许多人,激励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谭嗣同先生的演讲充满了对国家、对人民、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思想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让我们铭记谭嗣同先生的教诲,牢记国家责任,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的思想一、生平介绍谭嗣同(1865.3.10~1898.9.2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维新人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产、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生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复制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文章写得很有才华。

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1876年其母病故,此后常为“父妾所虐”,“遍遭纲伦之厄”,遂对封建主义萌发了叛逆思想。

1877年谭嗣同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涉足江南塞北,黄河上下,行程八万余里。

沿途中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并且受到了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宗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紧张,沉重的民族危机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广大社会阶层的强烈愤怒和反抗。

在这整理是背景下,谭嗣同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他总结过去,感到在读那些“凿空说经”的心性之学只是虚掷生命,寻求救国救民治路,成为他人生新的起点,从此致力西学,“长于旧学辞矣!”1896年,屡试不第的谭嗣同由其父捐资江苏候补知府,南京候补期间见到了梁启超,从此一起探讨维新理论,泄露不少宣传变法的文章,次年完成他的主要著作《仁学》。

1898年回湖南,倡设南学会,版《湘报》,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学办新政,使湖南风气打开。

8月奉诏入京,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领导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决心以身殉变法维新事业,留京不走,9月28日与杨深秀等人同时慷慨就义。

次年遗骸运回浏阳,葬于南乡石山下,其著述后人辑为《谭嗣同全集》。

二、谭嗣同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1)抨击名教。

纲常名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历代封建思想家都一再宣扬它的神圣性,让人们向它顶礼膜拜,诚惶诚恐,不敢有半点冒犯。

谭嗣同在《仁学》中,却不顾“非圣非法”的压力,大胆揭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纲常名教的虚伪性,愤慨地指出:“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天不敢逾,畏若固宽而不敢议。

嗟乎!以名为教,则其教义为实之宾而绝非实也。

实则名教彼而忽此,视权势之所积;名时重而时轻,视风俗之所尚。

”这全是统治者为便于对人名=民施行“钳制之术”,而由人创造的。

所以谭嗣同深刻指出:“独夫民贼,固甚乐三纲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次为率,去边已故也。

”而人民却“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无论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接着谭嗣同对封建名教的核心“三纲”进行逐一批判。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谭嗣同对“君为臣纲”进行了激烈的抨击,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为了论证“君为臣纲”之“无复人理”,谭嗣同从帝王的产生谈起,断然否定君主的神圣性和合理性,他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这就是说,在生民之初,君臣之间本是平等的,无所谓尊卑,也无所谓君臣,他们都是民,根本谈不上誰为谁纲的问题。

那时不但君不能为臣纲,相反,如果君不为民办事,民还可以起而共废之,从而彻底否定了“君为臣纲”之说。

对“父为子纲”谭嗣同指出,父子之间,“子为天之子,父亦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平等也”。

就是说,每个男人既为又为父,又皆为天之子,在天面前人人平等,父和子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

至于“夫为妻纲”,更是“至暴乱无理之法”。

他说:“夫既命为纲,则所以遇其妇者,将不以人类齿”,使妇女一直受着非人的待遇,不仅违背了“男女同为天地之精英,同时有无量之盛德大业,平等相均”的原则,而且违背了最起码的人道。

为了使妇女摆脱“夫为妻纲”的束缚,皆有两厢情愿,并且“可合可离”,实行婚姻自由。

最后,谭嗣同总结三纲给人们带来的祸害,不惟关其口,使不敢当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

······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为此,谭嗣同大声疾呼,号召人们勇敢地“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2)追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

在谭嗣同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惟独“朋友”一伦“最无弊而最有益”,因为它“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喂意。

总括其意,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矣”。

因此谭嗣同宣称:“故民主者,天固之义也,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公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

这种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都变成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的主张,是对封建秩序和封建等级关系的猛烈冲击,是对资本主义个性解放的热情礼赞和向往。

三、经济思想。

作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家之一,谭嗣同在经维新心方面也颇有见地,如提倡中外通商,奋兴商务,鼓励消费等,其经济思想已发展资本主义为核心。

(1)“改革开放”谭嗣同坚决批判封建经济制度,并提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极力称赞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往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

他认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模式禁锢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闭关锁国的政策不能富国强民。

谭嗣同曾提到:“仁以通为第一义”,“夫仁通义有四:中外通······上下通,男女的中外通,······人我通······”,“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

”在他看来,他还认为,再贵及贸易活动方面中,通商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固有的物质产品势必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与他国通商,将国外的产品引进中国市场,可以弥补本国物产的缺乏和不足。

中国作为落后的一封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商,是受益良多的。

(2)“奋兴商务“甲午战败,割地赔款,何以立国?何以为战?谭嗣同便指出:“西人虽以商战立国,然所以为战者,即所以为商。

为商为战,足以灭人之国于无形,其计至巧而至毒。

”《马关条约》签订后,他痛定思痛,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了郑观应、薛福成、陈炽等人的观点,提出以其人之道还之以其人之身——“奋兴商务”,成为谭氏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奋兴商务”思想主要有三部分:“商战”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评轻商主义”。

谭嗣同继承并发展了郑观应的“商战”思想,认为经济利益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帝国主义以战争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作为侵略手段,经济侵略才是真正目的。

继而谭嗣同又指出了“商战”重于“兵战”,他认为中国军事落后归底是经济落后,而“和者尤当务之为急”,就是说要以“和”为发展经济、“奋兴商务”创造一个相对的环境,当然,这种观点也反映了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尚未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从两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失败,他看到了经济侵略的危害,激励肯定了向西方学习和“奋兴商务”的重要性。

(3)促进消费。

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极力提倡“黜奢崇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消费观念,难以动摇的“范本”。

他认为本无所谓奢俭,而是统治者“妄生分割”,“为之教曰黜崇俭”。

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不过借此推行伦理教化的别有用心。

进而,他又批判了“崇俭”认为它是中国经济贫弱的根源之一。

须指出的是,谭嗣同对“崇俭”和西方的“纵欲主义”有本质区别,就俭而言,他曾再三叮嘱其妻李氏在“惟必须节俭”,不应用封建道德伦理来衡量。

“俭”与“奢”的标准应时代来定,以往的封建统治者一味用“崇俭”奴化人民,而忽视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导致民众的消费观被隅于蒙昧状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谭氏消费观显然受到西方近代功利思想的感染,以经济价值作为衡量标准,是其近代消费观念重构的核心,在当时无疑是积极而有益的。

三、哲学思想。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以“仁——通”为核心,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仁学》中。

他撰写《仁学》,目的是“别开一种冲击网罗之学”,为此,他认为“非精探性天之大原,不能写出数千年祸象,于今日宜扫荡桎梏冲破网罗之故”。

说明他正是为了论证数千年封建君主专职的不合理和谋求盖个黑暗现状的必要性,才探讨哲学问题,以便提供一个新的世界观,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

在《仁学界说》中,谭嗣同开宗明义,第一条就说:“仁以通为第一义。

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后面又一再强调,“是故仁不仁之辨与其通与塞;通塞之本,惟其仁不仁。

通者如电线四达,无远弗届,异域如一身也”。

这样,谭嗣同就把他的哲学观点,集中概括为“仁——通”的学说,整个《仁学》即是以此为轴心展开论述的。

“仁”是什么呢?谭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而构成天地万物之源的“仁”则是“以太”。

他说:“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笼络,而充满之一物焉。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这是谭嗣同在探究世界的本源。

那么“通”又是什么呢?“通”就是事物的联系和统一。

谭嗣同认为,由于构成天地的“以太”具有笼络的作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

既然,世界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吸引不散去”,“相维系不散去”,因此一切事物本身都是“相通”,“通”就是宇宙的总规律,也就是“仁以通为第一义”。

谭不但指出互相联系的统一,而且认识到这种联系和统一,不是静止的,这是因为构成世界的“以太”,处于“不生不灭”的“微生灭”状态,而是“以太”的“微生灭”,实际是处于本身的不断运动之中。

这样,“以太”处于“微生灭”,的运动中,“以太”的“微生灭”形成了万物的“生灭”,万物的“生灭”形成了天地的“日新”,小至“以太”,大至“世界”,它们存在的“不生不灭”,都正是因为存在于不断的永恒的“微生灭”和“生灭”的运动发展中;这就是事物的总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