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创新 行业引领
3
400-882-1600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
价值创新 行业引领
2Biblioteka Baidu
400-882-1600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
(二)政策背景 2010 年 12 月 21 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 知》(国发[2010]46 号),明确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的理念, 提出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 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 2015 年 4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中明确提出,树立底 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2015 年 9 月 21 日,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中发[2015]25 号),在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方法中明确要求,规 划编制前应当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 本依据。 2016 年 12 月 27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 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 号,以下简称《方案》)。《方 案》提出,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 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 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 年 3 月 24 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 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 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 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 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用途管制的依据。
价值创新 行业引领
1
400-882-1600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起源 承载力概念应用最初是被引进到区域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中。随着 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 的压力,耕地日益减少、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不 断恶化,层出不穷、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 度重视,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 等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与人类认知以及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适 应、利用、破坏、修复等过程紧密相连。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60 年代发 展到一个较热的阶段,相继提出了区域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等概 念。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早期研 究关注较多的是水土资源承载力。90 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研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土地、矿产、 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随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认 识层次的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概念与理 论,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内涵,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始终围绕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且是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前提。 资源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 基础载体。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身结构、状态的变化又严重制约着 经济的发展速度。将各类经济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 范围内,就必须首先确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范围及大小, 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环境来为区域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服务。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方案
目录
一、研究背景............................................................................................. 2 二、概念内涵............................................................................................. 4 三、目的意义............................................................................................. 6 四、评价依据............................................................................................. 7 五、评价原则............................................................................................. 8 六、范围内容............................................................................................. 9 七、技术路线........................................................................................... 13 八、评价报告........................................................................................... 15 九、项目实施........................................................................................... 16 附件 1:公司简介....................................................................................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