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潘阆《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潘阆《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酒泉子潘阆原词: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常常想起以前观潮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抢着去看江上的景色。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面向潮水的峰头站立,手上举着的红旗都没有被潮水弄湿。

现在我已与这样的情形离别了,只能在梦中反复回想,从梦中醒来还觉得心里凄寒。

赏析:潘阆[làng],字逍遥,是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人。

他被人推荐,当过京城最高学府的教官,披罢斥,靠卖药过活。

他的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形象也很鲜明。

浙江省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作家赞美过它,潘阆便是其中之一。

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它很象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

由于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

特别是每年秋天八月,海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

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陡立在江中的一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是从回忆写起。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他在杭州,看到了观潮的盛况。

当时杭州的风俗,观潮如过节,大家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新衣服,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聚集在江边,等待潮水到来。

这个难忘的场面,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所以词里说“长忆”。

“郭”本来是指在城外加筑的城墙,这里就是城的意思。

“争”,竞争。

江边人山人海,都想最先发现夭边的一线潮峰,所以争先恐后地在那里眺望。

潘阆挤在人群中望着江水。

忽然有人大叫潮来了,转瞬之间,潮头就到了眼前。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那海潮的声音象万鼓齐擂,它的声势使人以为沧海(大海)的水整个儿都涌来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所以作者用了个疑心的“疑”字来写他的感受。

这样的夸张,想象既大胆又合情合理,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还能为下片表现年轻人迎着浪头前进的勇敢顽强精神起一种衬托作用。

词的下片就象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转入突出刻画水上健儿的活动。

弄潮儿向涛头立

弄潮儿向涛头立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出自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赏析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

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

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

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

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出自宋代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注释若:如果。

何:为何。

文学意义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酒泉子长忆观潮

酒泉子长忆观潮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烫。

别去几向梦中看看,梦觉尚心寒。

翻译:
回忆起观赏钱塘潮水,满城的`人争先恐后至钱塘江岸边继续观望。

江潮水袭来的时候,潮声像是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擅于冒死,他们技术高超俯卧潮头,手里拎的红旗却不能被潮水浸湿。

多年以后几回在梦里睡著当时情景,雨过天晴的时候还为当年钱塘潮水四射气势深感心惊肉跳。

注释:
短:通假字,通在“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是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法号:睡着。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 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

《酒泉子 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诗句及赏析《酒泉子·长忆观潮》是宋代词人潘阆创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描绘的是钱塘江涨潮时的观潮盛况,笔调雄健,气势豪迈。

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了潮水的壮观和观潮人群的激动;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了弄潮儿的英勇和技艺的高超。

整首词通过对钱塘江潮水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的英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涌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得传神生动。

这两句的意思是,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被掏空了,潮声像万面战鼓齐鸣,震耳欲聋。

词人通过对潮水的描写,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同时也展现出观潮人群的激动和兴奋。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涌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得传神生动。

这两句的意思是,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被掏空了,潮声像万面战鼓齐鸣,震耳欲聋。

词人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钱塘江潮水的壮观和声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临其境。

通过对观潮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歌的背景是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表现了观潮的盛况,人们纷纷聚集在江边观看,形成了一种热闹的景象。

然而,诗人却感到疑惑,沧海尽成空,表达了对于人生的疑惑和迷茫。

诗歌的意境独特,通过对弄潮儿的描写,表现了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表现了弄潮儿的勇敢和坚定,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诗歌的情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迷茫和不安。

这种感慨和思考,不仅在宋代有所体现,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词通过对观潮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在观潮的盛况之中,诗人感到疑惑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简析】
这是难得一见的壮奇画面江边,千万人正在翘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

过不多久,它终于来了!裹带着雷轰鼓鸣般的巨响,江潮奔腾而至,沧海似乎要把它的水全部倾倒在这里,而更为神奇的是,涛头浪尖竟然敖立着几位矫健的弄潮勇士,他们随波出没,而手絷的红旗却始终不湿,这真是何等地惊心动魄和扣人心弦!。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的意思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的意思

酒泉子长忆观潮古诗的意思
嘿,朋友!你知道潘阆写的那首吗?这诗可有意思啦!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我
跟你说,这开头就好像一下子把咱们拉到了那个热闹非凡的观潮现场。

想象一下,整个城的人都争着往江边跑,那场面得有多壮观啊!这不
就好比咱们过年都争着去看烟花汇演一样吗?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那些弄潮儿勇敢地站在浪头,手里的红旗居然都没被打湿,这得
多厉害呀!这就好像运动员在赛场上挑战极限,让人忍不住为他们捏
一把汗。

你说,作者潘阆把这观潮的场景写得如此生动,是不是让咱们也仿
佛身临其境了?他通过对观潮人群的描写,还有弄潮儿的英勇表现,
把那种惊心动魄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啊,这首诗就是作者对那次观潮经历的深刻怀念,也是对大
自然力量和人类勇气的赞美。

你觉得呢?。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的意思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的意思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的意思“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出自宋朝诗人潘阆的作品《酒泉子·长忆观潮》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①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②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③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④弄潮儿:又称弄潮儿。

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⑤觉:睡醒。

⑥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翻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赏析】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解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解析

酒泉子长忆观潮宋代: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注释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高平调”。

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潘阆以卖药为生时曾流浪到杭州,亲眼见过钱塘江涨潮时的盛况,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

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赏析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

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

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

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

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

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

水天一色,海阔天空。

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

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

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

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

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译文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译文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译文|赏析《酒泉子·长忆西湖》是北宋词人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这首词画面恬淡,意蕴流转,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神往和爱恋以及作者出尘的思想。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酒泉子·长忆西湖》原文宋代: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

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注释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尽日:整天。

③凭:靠着。

④阑(lán):横格栅门。

⑤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⑥依约:隐隐约约。

⑦白鸟:白鸥。

⑧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赏析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

“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

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

“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酒泉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酒泉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酒泉子》
出自宋代潘阆的《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
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

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关于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及翻译

关于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及翻译

酒泉子·长忆注释及翻译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注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高平调。

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
精神的人。

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色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古诗文阅读]潘阆《酒泉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潘阆《酒泉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潘阆《酒泉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第 1 页 共 1 页 [古诗文阅读]潘阆《酒泉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潘阆《酒泉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结合全诃,简要分析词中“弄潮儿”的形象.(4分)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4分)
答案:
(1)上片回忆观潮 九象, ,表现宇宙间的壮观;下片回忆弄潮,表现人定胜天的奇迹。

(1分)全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写出了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姿飒爽,不可一世的形象,(2分)表现了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1分)
(2)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连做梦也被弄潮儿的场面吓得胆战心寒,(1分)表现了弄潮场面的惊险,(1分)烘托出“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表现了对“弄潮儿”的热情歌颂。

(1分)。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酒泉子-长忆观潮》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①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③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①满郭:满城。

据吴自牧《梦梁录·观潮》:“临安……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

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

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

十八日最为繁盛。

”②沧海:大海。

海水呈青苍色,故称。

钱塘江东接海,涨潮时,白浪滔天,如沧海横流。

当地居民即称钱塘江为“海”。

鼓声:比喻潮声。

周密《武林旧事·观潮》称:“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③“弄潮儿”两句:据周密《武林旧事·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我常常回忆起观潮的热闹和雄壮,满城的人争先踮足向江上眺望。

潮水奔涌,仿佛是大海之水倾力倒光,潮声震耳,真象是万面战鼓同时擂响。

更可观的是弄潮健儿戏浪江上,手中舞弄的红旗沾不到半点儿水浪。

从别后,多少回梦中再见那惊险景象,醒过来还觉得心惊胆丧。

【集评】清·张思岩:“好事者以阆遨游浙江,咏潮著名,以轻绡写其形容,谓之潘阆咏潮图。

”(《词林纪事》卷三引《皇朝类苑》)【赏析】词劈头点题“观潮”,又冠以“长忆”二字,当年观潮之惊心动魄、终生难忘情景活现。

“满郭人争江上望”以潮牵人心侧面形容海潮之壮美。

“来疑”四句正面写潮。

先写势,海潮汹涌翻滚,排山倒海,竟如沧海倾力排空,夸张、想象,出人意表,狂猛气势如在目前。

再写声,惊涛骇浪,撞击轰鸣,震耳欲聋,竟如万鼓齐擂。

声势若此,海潮之壮可知。

此词尺幅中涵大气概,自成格局。

“弄潮儿”两句写戏潮少年之出色水性。

辛弃疾有词云“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

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可知舞旗踏波乃钱塘潮中绝技绝景,观潮不可不观弄潮。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及翻译赏析三篇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及翻译赏析三篇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及翻译赏析三篇《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注释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入“高平调”。

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利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

《酒泉子》赏读

《酒泉子》赏读

龙源期刊网
《酒泉子》赏读
作者:晓华
来源:《作文·初中版》2013年第09期
酒泉子
潘阆
长①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③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④尚心寒⑤。

◤注释
①长:长通“常”,常常、经常。

②郭:城。

满郭即满城。

③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④觉:睡醒。

⑤心寒:心里感觉惊心动魄。

◤简析
这首词上片写钱塘潮来时的壮观奇伟。

江潮涌来时排山倒海,让人感觉整个大海都空了,海水好像已经全部立起,掀起万丈波涛翻涌过来,涛声震天!再加上万面大鼓齐发,还有观潮人的万头攒动,这景象、这气势,真是撼人心魄,永世难忘啊!下片写弄潮儿的高超技艺。

踏潮献技的少年站在波涛上表演,手里拿着的红旗竟然丝毫没有被水打湿,可见他们身手不凡,所以搏击风浪时胆魄才这么大啊!这首词画面鲜明,气势豪迈,笔触劲健,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被认为是咏钱塘潮的绝唱。

◤名句赏析
词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一直被人们喜爱、吟咏,至今还常常被写作者拿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想一想这两句词好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手把红旗旗不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弄潮人的高超技巧和勇敢坚毅的精神,表现了词人对他们的极度欣赏和赞美之情,洋溢着人类大胆搏击自然时的豪迈之情。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1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⑴来疑沧海尽成空:_____⑵万面鼓声中:______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作品以忆潮开始,以梦境结束,把自己置身于观潮的人流中,使全词结构浑然一体。

B.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雄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表现大自然的伟力。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词句更富有动感。

D.别来几向梦中看句表现了作者梦醒后尚感钱江潮涌的惊心动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15.上阕描绘了的生动画面,下阕写出了的壮丽奇观,全词洋溢着伟大自然的美感和和拼搏奋进的激情。

(2分)16.满郭人争江上望句中争和梦觉尚心寒中寒等词用得好,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2分)参考答案:13.(2分)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钱江潮涌仿佛倾尽了整个沧海之水、碧浪滔天的气势。

(1分)⑵将潮声比作鼓声,渲染出了潮水如万面鼓声轰鸣的汹涌澎湃的气势。

(1分)14.(2分)C(用写实的方法表现弄潮儿身手不凡的英姿。

)15.(2分)观潮弄潮(各1分,从上下两阕的首句来领会。

)16.(2分)争生动表现了人们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盼潮到来的急切心情,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作铺垫。

寒化实为虚,将种种惊险壮观的景象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描摹心理,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并间接表现观潮的惊心动魄,与上文实写观潮相呼应。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2酒泉子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酒泉子长忆观潮【南朝】潘阆

酒泉子长忆观潮【南朝】潘阆

2019/1/2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 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不湿。别 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弄潮儿”形象 的?
这首词塑造了弄潮儿具有精湛技艺、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 畏、搏击风浪的形象。 ①“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两句(写“弄潮儿”能在潮头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红旗不湿,)用白 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写来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②以 钱塘江潮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 艺和英勇无畏。③结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 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用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 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原文作者简介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原文作者简介赏析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原文|作者简介|赏析《酒泉子·长忆西山》是北宋词人潘阆创作的词,这首词作者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自己对西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酒泉子·长忆西山》原文宋代: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作者简介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

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

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

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赏析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

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

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

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

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过片两句是想象。

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

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

从内容上看,作者这两句中似乎还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

结拍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

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

“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

观潮原文赏析

观潮原文赏析

观潮原文赏析观潮原文赏析观潮原文赏析1瑞鹧鸪·观潮碧山影里小红旗。

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翻译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

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

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注释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浪婆:波浪之神。

欹,通欹,倾斜。

底,什么。

歌底曲,唱啥子歌曲。

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

是日作者与陈襄同游。

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创作背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说:“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潮作诗五首,写在安济亭上。

”其诗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观潮,题诗安济亭上,复作《瑞鹧鸪》词。

”合而观之,可知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

赏析浙江钱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观,自唐以来,天下闻名。

在词苑中,最早阑入这一“伟观”的,要数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宋初潘阆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对此也有颇见精采的描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观,对于通判杭州的苏轼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节,苏轼才得到了观潮的机会,并留下了诗词作品。

这首词有比较独特的表现角度。

如果说《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只是综括地写看潮时所见所感,显得既深厚又驳杂的话,那么这首词便是侧重写大显身手的弄潮儿,换言之,作者摄取了钱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因而显得比较单一和明朗。

上片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

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

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

【最新2019】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及翻译-推荐word版 (2页)

【最新2019】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及翻译-推荐word版 (2页)

【最新2019】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及翻译-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及翻译
酒泉子·长忆观潮注释及翻译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注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金奁集》
入“高平调”。

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精
神的人。

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
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色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赏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
长:通“常”,通假字,经常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
这是难得一见的壮奇画面江边,千万人正在翘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

过不多久,它终于来了!裹带着雷轰鼓鸣般的巨响,江潮奔腾而至,沧海似乎要把它的水全部倾倒在这里,而更为神奇的是,涛头浪尖竟然敖立着几位矫健的弄潮勇士,他们随波出没,而手絷的红旗却始终不湿,这真是何等地惊心动魄和扣人心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