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大纲.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复习大纲
一.复习重点: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4、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①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不平衡性:人的发展不是按相同的时间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③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既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④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5、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
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
③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④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6、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7、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8、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9、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1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观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12、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意义:定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1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4、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
15、对于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五育"既各有特点。
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
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其整体功能。
16、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并不是主张门门百分,平均发展。
它要求每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和综合实践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没有重大缺陷,则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17、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朗格朗。
18、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
后者从
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19、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
1904,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称“葵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1922,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二
20、“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1、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育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2、课程的表现: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只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2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教都主张设立比较完全的学科课程。
特点:它是以老师、课堂、课本为主的。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教杜威。
特点、:以学生、社会、经验为中心。
24、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①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②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呀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适应21世纪人类新的生存背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是要面向人的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扌支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7、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28、教学过程的实质:
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②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③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求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9、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①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法;
②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使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③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30、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偏向。
3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3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3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枝失、获得最佳发展。
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②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③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 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④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7、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②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教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问时才请教师辅导。
③特朗普制,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的方式。
38、课的类型: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考虑教法。
上课: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 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40、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再其内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发展的直接动力。
(内部矛盾分几类:认知、认识、思想。
)
41、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
4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①德育要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②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43、德育原则:
总述: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组织与开展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具有指导意义;德育原则来自于德育实践,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校德育实践的丰富和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发展、充实
①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
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②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向上。
③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
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④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扌巴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
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44、德育方法:
①说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包括讲解、谈话、报
告、讨论、参观等。
②榜样: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有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伟人的典范、
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5) 锻炼: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
德的方法。
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④陶冶: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
冶和艺术陶冶等。
45、改革中小学课程教学的需要:①课程教学目标单一;②课程教学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③学习方式单一。
46、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①综合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
47、班主任的任务:主要抓思想。
48、班主任手段:①民主管理;②平行管理;③目标管理。
49、班主任素质的要求:①高尚的思想品德;②坚定的教育理念;③家长的心肠;④较强的组织能力;⑤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⑥善于待人接物。
50、培养集体的方法:
①确定集体的目标;
②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1、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①了解原因;②抓住学生闪光点进行表扬;③长期抓, 反复
转;④老师的感情亲切,态度真诚;⑤减轻分数压力;⑥联合家庭、社会、学校进行综
合治理。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52、教师劳动的特点: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③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④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53、教师素养的要求:①高尚的师德;②宽厚的文化素养;③专门的教育素养;④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辨析概念
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区别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3、教学的概念、特点: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4、相关概念的辨析(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它本身不能独立地完成某种教学任务。
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器具、资料与设施。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5、“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人类的发展或进化;一种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整体性的发展:一是生理发展,二是心理发展,三是社会发展。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及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6、教育目的的主要表现:①培育“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二②坚持全面发展。
③培养独立个性。
7、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育生产力活动是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
)
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学工作的中心是上课,班主任的工作的中心是培养班集体)
8、上课的优点(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9、德育过程(德育规律)四个:
①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规律;②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规律;
③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规律;④德育过程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转化的规律。
10、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规律(三点)
①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②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注意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发展的先后顺序;③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不能用同样方式、方法来对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举例说明:儿童在社会交往中,通过直接观察成人对他人的道德评价,开始掌握对与错、好与坏等最初的评价标准,力图分清是非、好坏,并在成人的引导下开始形成最初的自我评价能力。
11、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①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②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班集体还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教师的劳动,首先表现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组织活动等等。
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够做出的及时而智慧的反应,即具有教育机智。
总结: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
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包括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深入地亲近与了解学生,善于反思与探究,机智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涌现创造性。
1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这种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是教师专业话过程中内置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这个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它更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师范教育对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与才能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的过程。
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这种专业性的成熟过程,时间有长有短,少则3-5年,多则10-20年。
从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校领导的实践经验来看,一般来说,教师具备分析、理解和清楚明确地讲解教材的能力约需3-5年;而掌握领导、组织、启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