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针灸秘法“过眼热”详解(西北针王郑魁山)
针灸秘法“过眼热”详解(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是传统针刺手法,是“烧山火”针刺手法的一种。
它选取风池穴作为手法施术的部位,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下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
掌握此针刺手法,临床治疗五官疾患,常获良效!因为针刺穴位的原因,穴位下有呼吸中枢延髓,很多人针刺的时候都心惊胆战,很多医生都刺不到位或把握不住针刺的方向和深度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在这里笔者不建议初学者用“烧山火”法来得到热感,如果用“烧山火”法的话幅度应减轻,或者用捻转补法分天地人三层来达到针感。
风池操作:患者取正坐位,取风池穴,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刺),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患者自觉出现酸、麻、胀、重感),医者体会到针下紧热,像针尖被吸住了或者像被捏住的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形容,需要自己体会,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过眼热”针法是以在风池穴上操作“温通针法”产生热感并使其到达眼周而得名,是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的特色手法之一。
其操作要点在于押手与刺手的配合,重用押手以促使针感到达眼周,疏通眼周局部经络,益气明目,活血散瘀。
临床用于治疗近视、弱视、干眼症、巩膜炎等眼部疾患。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左手拇指或示指切按风池穴,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后,右手持0.30 mm×25 mm或者0.30 mm×40 mm毫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方向,沿押手指上缘缓慢进针20 mm左右,当术者感到针下冲动,此时询问患者是否有酸胀感,并在患者针感强烈之时施行“温通针法”,即押手加重压力,刺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行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部位顶着针下得气处施行推努守气,使针下沉紧感保持,此时押手施以“关闭法”,即将押手放在针穴的下方,加重压力并向上连续不断地用力,促使针感传至眼周,并产生热感,守气(守气就是保持针感,让针感保持1~3 min,用基础手法也可以达到);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痛症的中医治疗(二)
痛症的中医治疗(二)痛症的中医治疗(二)原创2016-04-04 刘丰毓天下中医(讲座节选)我们在治疗痛症时,要考虑怎么解决压力和张力的问题,膏药给身体一个压力,身体里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张力,当两种力作用到一起的时候,里面的筋膜会重新布排。
筋膜是人体里最低级的组织。
在人体里面越高级的组织损伤了以后,越不容易痊愈,比如脑组织,稍微有点损伤,可能会引起半身不随。
但筋膜不是,筋膜是最低级的组织,最低级的组织损伤以后,它的那种自愈能力特别强,所以现在有一个新兴的学科——筋膜学说,遍布内外妇儿科。
我们可以把筋膜学说当成一种工具,我在天下中医微信群里讲过半年的《三焦论》(可直接点击??天下中医论坛微信讲座1期《论三焦之一》),在群里的都应该听过。
我在思考三焦的时候,我从腠理膜圆的角度来思考筋膜,筋膜在什么位置,我们怎么来调整筋膜。
因为在微信群里有很多限制,我只讲了用三焦理论在内科方面的治疗,在治疗痛症上我有所保留。
因为我不喜欢功利心很强的人,如果我讲扎这管那儿,怕群友把这当成绝招,我认为一种理念,更可贵的是你那种深入的思考,而不是把它变成一种绝招换钱,所以我在微信群讲课的时候对于一些技法有所保留。
刚才说了压力和张力对筋膜的作用,还有一个拉力,比如说乳腺增生,中药有很多办法,但都不彻底。
乳腺增生引起来的疼痛,用中药也能解决,但需要一点时间,可能你今天消了,明天又出来了。
乳腺是什么组织?乳腺也是筋膜组织。
乳腺出现增生后,我们治疗的靶点不应该放在增生上,而是去别的地方借筋膜。
听过这个词吗?就好比一个绳子,出现结了,你要直接解结不太容易,因为太紧了,你要从别的地方拉过一点绳子来,松一下,把结打开。
解乳腺增生这个结也是这样,离乳腺最近的筋膜就是后背,所以有一种办法就是刮痧,刮膀胱经、刺血,刮痧治疗乳腺增生痛症可以立竿见影。
这个理念就是借筋膜,解决的是拉力的问题。
这里出现一个结,我们在解决这个结的时候,直接去捅肯定不行,有一种疗法是直接捅,工具我都带了,一会儿让你们看看,绝对是可以直接捅开,也不疼,但是这绝对没有借筋膜来的巧妙,这是解决拉力的问题,刚才讲的膏药是解决张力的问题。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刺手法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刺手法导读:一位针灸名家说过“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一靠取穴二靠手法”。
因此,除了取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手法。
针刺,如果没有手法这一重要因素在里边,几乎每个人都会扎针了,可实际并非如此。
今日揭秘西北针王郑魁山老先生的八大家传针刺手法,一睹为快。
PS.如果您想跟郑魁山老师高徒、美国洛杉矶知名针灸师陆飚老师学习针灸手法,可添加微信邀请进入学习交流群,微信号:QHACU01。
郑魁山教授西北针王,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在其近70载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成就斐然。
他一直倡导并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今实践证明,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
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的报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3类。
笔者导师郑魁山,秉承先祖毓琳公家学渊源,在专擅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8种常用针刺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
现将郑氏8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01二龙戏珠法这种手法是综合关闭、提插、捻转、迎随等补泻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或起针后,常有两条感应传导包围眼球,恰似耍龙灯时二龙戏珠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针时以感觉传导眼区为目的,如针太阳穴,左手食指紧按脑穴,右手持针刺至一定深度,候其气至,右手持针使针尖和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连续推按、捻转,重(急)插轻(慢)提或轻插重提3~5次,捻按或捻提守气,使热感或凉感由上眼睑扩散传导眼球;再将针提至皮下,针尖向下眼睑方向,重复施行同样针法,使热胀感或凉麻感由下眼睑扩散传入眼球,上下两条感应包围眼球。
留针与否视病情而定。
该手法常用于针太阳、丝竹空、瞳子髎等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病。
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02喜鹊登梅法这种手法是综合提插、捻转、推垫等手法组成的,由于操作时的手法和针的动,似喜鹊站立在腊梅枝上歌舞时头尾上下摆动一般,故名。
“西北针王”郑魁山的39个家传针灸秘方
“西北针王”郑魁山的39个家传针灸秘方I导读:“西北针王”郑魁山根据几代人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疗效显著的针灸手法与配穴,供大家学习参考。
家传秘方作者/郑魁山家传秘方,是根据我家几代人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疗效显著的针灸手法与配穴,现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一、发散风寒方风池、大椎、风门、后溪。
手法:风池、大椎、风门用烧山火法,不留针;后溪用烧山火法,留针20~30分钟;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以发散风寒,解表宣肺。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
发散风寒取风池,大椎风门与后溪。
四穴皆用烧山火,遍体发热汗淋漓。
二、透表肃肺方大椎、陶道、肺俞、合谷、列缺。
手法:大椎、陶道、肺俞用鼠爪刺法,出血;合谷、列缺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出汗;以疏散风热,透表肃肺。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透表肃肺取肺俞,大椎陶道挑血出,合谷列缺齐双用,透天凉法高热除。
三、祛风活络方风池、地仓、人中、下关、四白、合谷。
手法:患病在3天以内者,针双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前额,出汗,不留针;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针健侧地仓沿皮透颊车;下关、四白、合谷用温散法,使其有温热感,留针15~20分钟,以祛风散寒,疏经活络;患病4天以后者,取以上穴位,用同样手法,针患侧,留针5~10分钟,以通调气血,温润经筋。
主治:面瘫,口眼㖞斜。
祛风活络取风池,人中地仓下关施,四白合谷烧山火,纠正口㖞莫延迟。
四、祛风开窍方人中、承浆、百会、十宣。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承浆沿皮向下斜刺,百会向后沿皮斜刺,留针10~20分钟。
十宣点刺出血,以祛风开窍,苏脑醒神。
主治:中风昏迷,痰迷心窍,小儿惊风。
祛风开窍取人中,以泪为度人苏醒,承浆百会十宣刺,中风昏厥有奇功。
五、祛风化湿方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
手法:内膝眼向梁丘斜刺,外膝眼向血海斜刺,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用烧山火法,使膝关节和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祛风化湿,散寒止痛,通利关节。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郑魁山先生为中国著名针灸大家,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先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
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郑魁山“过眼热”针法来自灵素馆 00:00 12:00一、过眼热针法以风池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针法。
用以治疗各种眼疾常获良效。
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
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风池穴为少阳经与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针刺得当可使针感循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的走向而达眼、耳、额颞部,这也是风池穴可治疗五官疾病的原理。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督脉风府旁斜方肌外侧,枕骨下凹陷中取穴。
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寸,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二、穿胛热针法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臂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
治疗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
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
天宗穴用一般之刺法往往不易产生针感传导及温热感,采用温通针法则可使针感定向传导扩散并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
1.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寸毫针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守气1~3分钟,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灸手法(干货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八大针灸手法(干货收藏)文|闰土来源|青竹医社导读有人说,“针灸不传之秘在于手法”,在针灸临床中,如果辨证得当、取穴精准,再施以针刺手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郑魁山教授针灸家传四代,针刺手法颇有传承,今天,让我一起学习郑老家传的八大针灸手法吧~针灸治病,手法至关重要。
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的报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三类。
郑氏家传手法,系郑魁山教授秉承先父毓琳公家学渊源,将传统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手法改进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潜心揣摩,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简化创制出来的八种针刺操作手法,它们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
现将郑氏八种家传针刺手法的说明、操作方法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一、二龙戏珠法是从善用针者使“气至病所”发展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使针感向上下传导,犹似两条游龙戏珠的形象,故命名二龙戏珠法。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瞳子、丝竹空、太阳等穴。
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右手持针控制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感传导到上眼睑和眼球。
然后,右手持针控制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再向下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感传导到下眼睑和眼球。
使两条针感包围眼球。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结膜炎、角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
二、喜鹊登梅法是从“青龙摆尾”手法简化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拇、食、中三指推垫针柄,使针体、针尖上下摆动,有似喜鹊在梅枝上登着上下颤动,故命名喜鹊登梅法。
操作方法:主要用于攒竹、鱼腰等穴。
左手食指点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右手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推垫针体,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针感连续不断地传导到眼内。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眼病。
并可治疗头痛、面神经麻痹等。
郑魁山:针刺取得疗效的难点详细说明——押手揣穴操作(附临床验案)
郑魁山:针刺取得疗效的难点详细说明——押手揣穴操作(附
临床验案)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针刺补泻手法尤其是一些复式的补泻手法,离开左手揣穴绝难成功。
双手有机、灵活地配合应用,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
验案
青盲症(视神经炎)
1951年10月11日,随父亲在北京治一张某,男,35岁,中学教员,视物不清已半年。
患病前患者工作特别紧张,白天讲课,晚上看书,5月2日晚上突然两眼辨字不清,自忖或为疲劳所致,即卧床休息,但第二天症状如故,去同仁医院检查,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服药效果不显。
患者两眼不痛不痒,视力:右眼0.1,左眼0.08,舌苔薄白,脉细。
证系视物过劳,耗伤气血,气血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所养。
采用温通脉络、活血明目之法,针风池,用“过眼热”手法,左手拇指押在针穴下方,其他四指排开押在针穴左侧,右手持针沿左手拇指指甲
向对侧太阳斜刺,使热感传到眼底,不留针;内睛明、球后用压针缓进法,瞳子髎用小幅度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治疗到10月25日,针到10次时,视力明显好转,右眼0.5,左眼0.5。
治疗到11月10日,针达20次时,视力恢复到右0.8,左0.7。
改为每周针3次,治疗到12月8日,针达30次时,视力恢复到右1.2,左1.0,停诊观察到1952年1月25日,双眼视力保持在1.0以上。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针灸基本功及八大针刺手法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针灸基本功及八大针刺手法·基本功是硬本领,得天天练,不断地练,日积月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经过生疏到达熟练。
这不仅对初学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那些中医针灸学术有一定基础的同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很多,主要的是基本功一定要熟练。
就以读《灵枢经》、《针灸大成》来说吧,如果能做到不加思考,张口就来,动手就做,到临床应用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否则,在读书时虽能背诵,到了应用时一有障碍,就想不起来或想不全面了。
这是因为读书不够认真,基本功不够熟练的缘故。
所以学习期间要天天练,工作期间也要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地练,才能练好基本功。
针灸医生在病人面前,一切为了病人,认证靠诊断准,治疗靠方穴熟、手法精,病症无穷,方穴众多,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比如在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写病历,一方面要注意四诊八纲、理法方穴术的一致性,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要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又要注意病位与症状的关系,才能写出较完整的病历。
中医针灸学,初学入门比较容易,学精学深比较困难,不下苦功夫认真揣摩钻研,是达不到精益求精的。
中医针灸学术,一般的学会了四诊八纲、理法方穴,好像就已经掌握了中医针灸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这只是学会了似下象棋的跳马、出车、“将军”等初步的东西而已。
病证有千百种,方穴有千百个,手法也有几十种,各种病证都有它的本质与特征,应针对其本质与特征进行治疗,否则就会使辨证施治庸俗化,肤浅而不深入,能治疗一般的病,不能治疗特殊的病,能治疗小病、轻症,不能治疗大病、重症。
每种病证都有它的前、中、后的阶段性,还有性别、年龄、体质、气候等的复杂性,再加上阴阳、虚实的错综混淆,只凭一方几穴、一种手法,想要控制住病证的全过程,往往是不可能的。
有不少学习中医针灸的同道,停留在“对号入座”上,选定一病一方、几个穴位、某种手法,一直治疗下去,效果不佳,也不变换处方、穴位和手法。
郑魁山教授针治面瘫初期的经验介绍
刺激轻浅
,
初期应 控制炎症
,
,
改 善局 部血 液 循 环
,
,
留针
,
分钟
口
每
,
J 针治一 次 [
共
减 轻 局 部水 肿
如 在 炎 症 部 位强 刺激
,
无异于
治七 次
。
眼 能闭合
不歪
面 部对称 ;
,
诸证
加 重 局 部充 血 水 肿
。
出现 病情 缠 绵
`
,
不 利 于疾
,
普愈
面 瘫 为 临床 常 见针 灸 适 应 证 郑魁 山 教 授
,
阳走 阴 而 阴走 阳也
,
证 属 络 脉空 虚 血阻 滞 池
, ,
卫 外 不 固 当风 致 风 邪 入 络
` 、
气 风
取 穴 可 驱 散经 络 风 寒 之 邪 筋 脉得 以 濡 养 也认 为:
,
使气 血运 行 通 畅
,
筋脉失养
,
治 以 祛风 通 络
取穴
:
面 部功 能得 以 恢 复
现 代 医学
行 热补 法
,
、
使 患 者 头 面 部 出现 细 微 汗 珠 以
、 、 、
面 瘫 是 由 于基 乳 突 孔 内 的病 毒感 染
祛风 解表
左 侧 (健 侧 ) 取 四 白 对侧合谷
5 、 1 0
, ,
下关
,
颧耀 行 平 补平
,
引 起 组 织 水 肿 或 骨 膜 炎 症压 迫 面 神 经 而 产 生 的 炎症
,
地 仓 透颊 车 泻法
6
x
x
郑魁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术式之异同
郑魁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术式之异同“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始见于《金针赋》。
本文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中“烧山火”“透天凉”[5]的操作术式与郑氏“热补”“凉泻”针法[6]术式进行比较分析。
(1)烧山火操作: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得气后,重插轻提9次(行九阳数);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9次(行九阳数);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9次(行九阳数)。
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
如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3度。
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min,待针下松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2)热补法操作:进针时,术者左手示指或拇指紧按针穴(揣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连续重插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
留针20~30 min,缓慢将针拔出,急按针穴。
(3)凉透法操作: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呼口吸,随其吸气时,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后,轻插重提6次(行六阴数);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6次(行六阴数);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6次(行六阴数),此为1度。
如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再施前法,一般不超过3度。
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min,待针下松弛时,随病人呼气将针慢拔出,不按针孔。
(4)凉泻法操作:进针时,术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揣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得气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
候针下沉紧,提退1分(2mm)左右,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轻插重提3~5次,拇指再向后连续捻提3~5次。
郑魁山热补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经验
郑魁山热补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经验作者:黄劲柏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4年第03期关键词:名医经验;郑魁山;针刺;烧山火;热补针法;五官科疾病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3.040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3-0113-02甘肃中医学院教授郑魁山是甘肃省名老中医,被誉为“西北针王”,其独特的“郑氏家传针法”历经四世传承,至郑魁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手法操作体系,其中热补法是对传统手法“烧山火”的简化。
郑老临证尤善用热补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热补针法操作在传统针刺手法中,“烧山火”操作难度最大,许多针灸学者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甚至终生未见其效。
郑老秉承家父真传秘旨,但深感其操作难度较大,不利后学学习,且临床应用范围较局限,故在融汇贯通传统针刺手法基础上,本着执简驭繁原则,在不失“烧山火”精髓和疗效的前提下,创立了热补法。
该法用捻按,推着守气,使针下沉紧,产生热感。
具体操作:进针时,术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揣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连续重插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
留针20~30 min,缓慢将针拔出,急按针穴。
2 临床应用2.1 面神经麻痹案例1:患者,男,22岁,工人,1993年5月12日初诊。
1993年5月4日早晨,患者起床时自觉左侧面部发紧,下午左眼不能闭合、流泪,嘴角斜向右侧,左侧牙齿不能嚼食物,左侧口腔存留食物,需用手指掏出,左嘴角闭不严,常流口水和露出食物。
在某医务室诊断为“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不显。
刻诊:左眼上下眼睑不能闭合,露睛1 cm,左侧面肌松弛下垂,不能皱眉,左侧抬头纹及鼻唇沟消失,嘴角向右侧歪斜,鼓腮左侧漏气,流口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
“西北针王”郑魁山善用左手立“揣穴法”
“西北针王”郑魁山善用左手立“揣穴法”编辑:Leon导读:郑魁山老先生在针刺揣穴、进针、行针候气、守气等方面,有独特的临证实践经验,特别注重双手操作,重用左手。
总结出:左手揣穴,右手辅助;右手进针,左手候气;左手关闭,气至病所;以及“守气法”等一整套双手操作,重用左手的针刺方法。
提出了分拨、旋转、摇滚、升降等“揣穴法”。
郑氏揣穴(定穴)法在针刺前以左手手指在穴位处行揣、按、循、摸找出具有指感的准确穴位叫揣穴,或称定穴和摸穴。
其目的是揣摸肌肉的厚薄,孔隙之大小,指感的位置,分拨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
以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
由此可见,左手揣穴在临床上的重要。
1、指切法:以左手拇指指甲置于被针穴位上,用力掐之为指切。
指切有宣散局部气血、避免疼痛、固定穴位和协助持针的右手躲避肌腱、血管的作用。
2、按压法:揣穴遇到肌肉丰盈疏松时,要用左手五指并拢或排开向下用力,将肌肉压平,以防移位,便于进针。
如揣中脘穴,腹部肌肉疏松,中指按压中脘,其它四指排开将腹部压平,称为“五穴取一”,以备进针。
3、分拨法:揣穴遇到肌腱、血管时,要用手指向前后或左右推拨,使其分开而按住穴位。
如针内关穴,左手拇指紧按其穴,将两肌腱和血管拨开,同时要找到患者有痰、麻感觉的部位,以便进针。
4、旋转法:揣穴遇到骨骼、肌腱、血管覆盖的穴位时,令患者将有关的部位旋转,使其被覆盖的穴位充分显露,以指按穴。
如揣养老穴,令患者屈肘,掌心朝面,小指侧向内旋转,尺骨小头桡侧显出的陷窝处,即为本穴。
5、滚摇法:揣穴遇到关节时,左手以拇指掐住穴位,右手牵拉患者肢体远端,行左右或上如取肩髑穴,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托握肘关节,上下抬举,左右滚摇活动,使穴位显于指下。
6、升降法:如遇伸屈关节才能较好显露穴位时,应采用升降法。
如取解溪穴,以左手固定肢体,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摇动,以松动踝关节,便可揣清穴位。
“西北针王”郑魁山取穴用穴特色(二)
“西北针王”郑魁山取穴用穴特色(二)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二十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1.商阳(井穴)部位:伸指取穴。
在食指内侧(桡侧)指甲角外约1分。
穴释:商,大肠属金,在五音为商;阳,阳经。
此穴在手阳明大肠经,故名商阳。
针灸:斜刺1~2分或点刺出血;灸3~5分钟。
功能:清热醒神,疏泻阳明。
主治:中风,昏迷,耳鸣,耳聋,目赤,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热病汗不出,腹痛吐泻,乳蛾等。
按语:商阳系大肠经之井穴。
有泻阳明热的作用。
配少商、合谷、翳风治疗乳蛾、痄腮。
配大椎、合谷、风门治发热汗不出。
配人中、百会、内关治疗中风、昏迷、休克,有清热醒神作用。
2.二间(荥穴)部位:握拳取穴。
在食指内侧(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前横纹头赤白分肉间凹陷中。
穴释:二,二数;间,间隔。
此穴在食指内侧第二骨节后,故名二间。
针灸:斜刺1~3分;灸5~10分钟。
功能:清阳明热。
主治:鼻衄,口眼斜,咽喉肿痛,腮肿,食积等。
按语:二间系大肠经之荥穴。
配少商、合谷治疗咽喉肿痛,加配天府、膈俞治疗鼻出血。
3.三间(输穴)部位:屈指或握拳取穴。
在食指内侧(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赤白肉际间凹陷中。
穴释:三,三数;间,间隔。
此穴在食指内侧第三骨节后,故名三间。
针灸:直刺0.5~1.5寸;灸3~5分钟。
功能:清热止痛,疏经利节。
主治:咽喉肿痛,梗塞,肠鸣,下泻,压痛,齿龈肿痛,手背红肿,手指拘挛,上肢瘫痪等。
按语:三间系大肠经之俞穴。
与二间仅一节之隔,但二间穴长于治疗鼻衄,三间则长于本经的肠鸣亢进,急性下泄。
此外尚有舒筋利节作用,对于手指拘急,握拳不开,用此穴深刺透后溪,常获显效。
配天枢、气海、会阳、长强治疗洞泻。
4.合谷(原穴)部位:取穴法有三种。
1. 拇食二指并拢,在拇食二指之间虎口纹头上。
针沿食指侧直刺。
2.拇食二指张开,在虎口上赤白肉际凹陷中。
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介绍
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介绍[摘要]精选了郑老在揣穴、进针、行针候气、守气等几个方面的临证实践经验。
突出介绍了取穴、进针应双手操作、重用左手的具体方法和必要性,善用温通法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热补”及”凉泻”的操作手法,改革、研制的新型子午流注临床应用盘。
[主题词]名医经验;刺法>1双手操作,重用左手左手揣穴,右手辅助: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摸被针穴位处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并将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组织分开。
遇到关节、筋骨覆盖的穴位,右手握住患者肢体左右旋转、滚摇、屈伸、升降、抬举等活动,使穴位暴露,然后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切按住穴位皮肤,以备右手进针。
右手进针,左手候气:为了使进针准确、无痛、得气快,常用”指切速刺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住针刺部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0.1~0.3寸,再缓慢进针,左侧押手保持不动,随时触及针下气至冲动,候到气至,及时施用补泻手法,不可错过时机。
例如针内睛明穴创用”压针缓进法”,用左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分开上下眼睑,右手进针,在眼球鼻侧泪阜边缘半月形皱壁处缓慢将针压入0.5~1寸(不做捻转提插)。
左手关闭,气至病所:右手将针刺入穴位以后,左手一旦触到针下气至冲动,为使针感沿经脉向上传导,左侧押手用”关闭法”,按压在针穴的下方,并协同右手与针一起向上推进,两手互相配合,同时努力,才能”气至病所”或使感觉传到预定的处所。
此外,使用补泻手法后,当患者有舒适感觉时,要用”守气法”,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感觉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应用针刺手法取得疗效的关键。
2重视”八法”的应用汗法:是选取某些经穴和针刺施用发汗手法,开泄肌表,驱邪外出治疗表证的一种法则。
如针治风寒表证,取风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烧山火手法,发汗解表,驱邪外出。
若体虚患者,必须使用汗法时,可先刺足三里补气,或刺照海滋阴,然后再行发汗,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吐法:就是利用针刺经穴和催吐手法,引导病邪从口吐出,治疗痰阻咽喉,胸满脘胀的一种法则。
【西北针王】郑魁山针刺手法要点
【西北针王】郑魁山针刺手法要点郑魁山教授认为,针灸是通过经络穴位,从外治内的医疗方法,做为一名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理、法、方、穴、术5种基本要领,而其中之“术”尤为奥妙精深,临床上采用何种针刺手法是疗效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常强调:“针刺手法,十分重要,没有辨证配穴,抓不住病机;没有熟练手法,也不能针到病除”。
“难不在穴,在手法耳”。
只有正确地操作针法,才能有好的疗效。
有时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还起决定性作用。
尤其对一些急性病症,合适的针刺方法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则会无效,或者微效,甚至导致不良后果。
兹就郑老的针刺手法模式作一初探。
《难经》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
”郑老在临证时注重进针前以左手揣、按、循、摸以确定穴位的准确位置,常用方法有:指切法、分拨法、按压法、旋转法、滚摇法、升降法等。
其目的是:揣摸肌肉的厚薄、孔隙之大小,指感的位置;分拨穴位结构层的肌腱、血管;确定进针方向和深浅;辅助刺手进针;令气血宣散,下针不伤营卫。
顺序临床上郑老非常重视针刺穴位的顺序。
一般是自上而下,若处方中有头部、胸腹部、四肢部穴位时,则先针头部,次上肢,中胸腹,后下肢的顺序进行操作。
若为同经穴位,则采用通经接气法,即从上至下,使气感按节传递。
而特殊情况又特殊对待。
如治疗崩漏,则先取脾经隐白穴益气统血,配肝经行间穴理气和血,再针人中穴提气摄血。
若病原在下,则先针下后针上,病原在上则先针上后针下。
四肢取穴,有时也用担截法。
主要采取右手快速进针法,左手辅助,如指切速刺法,刺入捻进法,但有时也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穴位采用缓慢捻进法、指压切入法、压针缓进法等。
进针后,即根据辨证需要或采取徐缓推进毫针,或采取分段分部进针。
但进针关键是针向病所。
气行针郑老常告诫学生,每次进针后,必先候气至。
气至感应医患两者均可察知,然后根据气至再使用手法。
若针已至所定部位仍无气至,就应采用催气方法以使气至,常用方法是:退针至皮下,改变针刺方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地反复搜寻针感,以得气为止,或采用循按穴位附近,或弹振针柄,如法仍无气至,则可重新移动针刺部位或调整针刺方向,一般即可得气。
【针灸精华】郑氏针法的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
【针灸精华】郑氏针法的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华北中医实验所合影一排:(左二)高凤桐、(左三)赵树屏、(右二)李振三、(右四)郑毓琳二排:(左一)李志明、(右四)肖友三、(左五)孟昭威、(左六)董得懋、尚古愚三排:(右二)郑魁山、(右三)岳美中、(右四)陈彤云编者:郑毓琳先生为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之父,郑魁山教授于2010年逝世。
郑毓琳先生(1896年-1967年)是我国现代卓越的针灸家之一。
他一生秉承家学,勇于创新,成功地将气功与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治疗眼疾重症等疗效卓著。
郑毓琳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北娄村。
自幼跟随其叔祖郑云祥学习针药。
后拜其舅父曹顺德为师,又拜博野县南白沙村霍老顺为师,霍老对针灸、气功颇有造诣,尽得其传。
1953年郑毓琳与长子郑魁山在北京开设中医诊所,1954年3月应华北中医实验所邀请为针灸医师,同年10月至临终一直任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
前排左起:曲祖贻、邱茂良、孟昭威、马继兴后排左起:贺普仁、郑魁山、叶庭光、杨廉德郑毓琳注重热凉补泻手法,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临证针刺八法,施针时重用左手,左手与右手互相配合,认为得气和气至病所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他提倡针刺与气功相结合,主张临证取穴,穴少而精,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胃脘痛、哮喘、崩漏、小儿积滞等疑难杂证疗效满意,针治眼病尤有独到之处。
注重热凉补泻手法郑毓琳领悟《素问·针解篇》“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之旨,认为针治之要,是辨清虚实,分别施以补泻之法,无犯“虚虚实实”之戒。
从实践中,郑毓琳总结出简化的热冷补泻手法。
1.热补手法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穴,先浅后深,慢提紧按,务令气至,在酸胀感觉基础上,持针下插1~2分,然后拇指向前捻转3~5次或9次,就有热胀感觉,若无,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数患者就能出现热胀感觉,出针后揉按穴位。
郑魁山针灸“八法”及临床应用
郑魁山针灸“八法”及临床应用作者简介郑魁山(1918年~2010),河北安国人,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1896~1967年)学习针灸医术,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主治医师,1955年合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受聘于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并给外国专家班、国际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肃成县医院,1982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主持筹建针灸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日本后藤学园、英国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
发表学术论文66篇,著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补泻手法》、《郑氏针灸全集》等14部著作。
针灸“八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一、汗法1. 发散风寒取风池、大椎、身柱、风门、合谷、后溪,烧烧山火法,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主治感冒,头痛,恶寒,发无汗,脉浮紧的表寒证。
鼻塞流涕,配上迎香、迎香、列缺,用平补平泻法,以祛风开窍。
2.清透表热取大椎、陶道、身柱、肺俞,用丛针扬刺法,刺之出血;列缺、合谷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发汗,治治感冒发热,咳嗽痰喘,脉浮数有力的表热证。
如目窜面青,神昏不安,痰涎壅盛,配百会、印堂、人中、少商、商阳、中冲用点刺法出血,以清热宣肺,祛痰开窍。
3.注意事项在大吐、大泻、大失血之后不可用汗法;、虚、阴虚患者,必要用汗法时,可先针足三里补气,或照海滋阴,然后再行发汗,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4.典型医案(1)中暑(暑湿伤表型)郝某,男,31岁,农民,1937年7月15日初诊。
患者在农田里干活,突然中暑昏倒,抬回家中。
初诊:醒后患者头重剧痛,肢体酸困重痛,身热恶寒,有微汗,胸闷腹胀,恶心想吐吐不出,舌苔厚腻,脉滑。
此乃暑湿伤表,肺气不得宣降,治宜发汗宣肺,祛暑化湿。
针风池、百会、大椎、列缺、合谷、足三里用烧山火法,使患者全身出汗,出汗后约一个半小时,身热恶寒、全身重痛逐渐消退。
郑魁山教授独家针法及创新思想探析
郑魁山教授独家针法及创新思想探析
杨乃煊;郑值武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郑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手法操作体系。
他不仅对中国传统针刺手法有所发展,更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独门家传绝技及其独创的特色针刺手法。
突出介绍了左手揣穴的具体方法,改革并创新了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研制了“温通法”、“过眼热”、“穿胛热”、“通经接气法”等特殊针刺手法。
【总页数】2页(P371-372)
【作者】杨乃煊;郑值武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730000;郑氏针法研究所,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郑魁山教授运用温通针法治疗小儿瘫验案
2.郑魁山教授"温通针法"及临证验案
3.郑魁山教授针灸学术思想概述
4.郑魁山教授独创“温通针法”在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总结
5.郑魁山教授“热补针法”治疗小儿上睑下垂的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氏“烧山火”手法浅析
郑氏“烧山火”手法浅析付宏伟【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3(032)006【总页数】2页(P518-519)【关键词】针灸疗法;针法;郑魁山;烧山火【作者】付宏伟【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我国著名针灸专家郑魁山教授以针法研究闻名于世,在其近70年的临床、科研、教学活动中,精研其道,深谙其理,于针法实践多有发现。
笔者在临床有幸师从郑教授的弟子田大哲,对郑氏烧山火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同道共享。
烧山火是一种用于虚寒证的热补手法,《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能否产生热感是使用烧山火针法产生疗效的关键,郑教授在其临床过程中提出了具有特点的烧山火手法,在临床收效颇佳,兹分析如下。
1 左手揣穴,右手辅助《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都强调了左手揣穴的重要性。
郑教授在烧山火的操作过程中,尤其注重左手揣穴的重要性,即在进针之前先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压在穴位上,向前后左右推拉按压,以揣摩穴位处肌肉厚薄,孔隙大小,摸到指感位置,揣准穴位,来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1]。
如取曲池穴,让患者屈肘,虎口向上,医者左手拇指或食指放在肘窝横纹头筋骨间的曲池穴上,向前后左右推拉揉按,揣到患者最酸胀的位置,便是正穴。
行烧山火时,先以左手揣按找准穴位,然后嘱患者鼻吸口呼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即嘱患者鼻子吸气,口中呼气,在呼气时进针。
2 右手进针,左手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难经·八十难》:“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这些都明确说明了“气至”是针灸补泻的前提,是产生疗效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郑魁山先生为中国著名针灸大家,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先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
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郑魁山“过眼热”针法来自灵素馆00:00 12:00
一、过眼热针法以风池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针法。
用以治疗各种眼疾常获良效。
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
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风池穴为少阳经与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针刺得当可使针感循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的走向而达眼、耳、额颞部,这也是风池穴可治疗五官疾病的原理。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督脉风府旁斜方肌外侧,枕骨下凹陷中取穴。
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0.5~0.8寸,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
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二、穿胛热针法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臂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
治疗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
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
天宗穴用一般之刺法往往不易产生针感传导及温热感,采用温通针法则可使针感定向传导扩散并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
1.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守气1~3分钟,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
2.治疗上肢麻木操作方法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留针20分钟。
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行温通针法,点刺十宣。
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好。
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痿软和风湿痹证等,病在上肢部,取风池、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病在
下肢部,取肾俞、关元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临泣等,治疗时按顺序由上而下依次针刺,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肢体远端,起到活血通脉、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称之为“通经接气法”。
三、通督热针法此方法是郑氏针法主要传承弟子对温通针法临床应用的发挥。
以大椎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背腰部,称为“通督热”针法。
用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肩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及肩背腰部寒冷不适诸症常获良效。
大椎为督脉要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之所,既可调解督脉经气,又可调节六阳经经气。
因此,大椎穴施温通针法能达到祛邪除蒸、散寒通痹、振奋阳气、温阳通督、益气补虚的功效。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在大椎穴处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1.5寸毫针直下斜刺0.8~1寸,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脊柱下传至背腰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命门、外关、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四、周天热针法此方法是郑氏针法主要传承弟子对“温通针法”临床应用的发挥。
以气海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上腹、胸、头面、腰背、四肢部,称为“周天热”针法。
用以治疗脏腑病及各种疑难病症常获良效。
气海穴乃肓之原穴,为元气之海。
因此气海穴施温通针法能温阳益气,益肾强身。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气海穴处左手拇指为押手,
右手持1.5~2.0寸毫针直刺进针1~1.2寸,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温热舒适感传导至上腹、胸、头面、腰背、四肢部,守气3~5分钟,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百会、内关、中脘、天枢、丰隆、复溜、太冲透涌泉等。
医学类职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官网可查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并交流此文不作为医
疗诊断依据请在医师指导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灵素馆整理发布
灵素馆一个学习中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