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一、基本要求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批判性思维,以古典诗词、经典文学、民间传说等作品弘扬优秀文化,坚持音量细读、读识精讲、用心论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2、拓宽知识面:弘扬现代精神,注重文学话语风格的训练,加强文本在创新思维、实践活动与跨文化交往中的应用能力,拓宽视野,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3、科学发展观念:弘扬科学发展观,科学研究思想、文学理论,加深文学的学习与欣赏,提升文学传承与创新的能力。
二、核心素质
1、德育素养:认识优秀文学作品演绎的精神准则,探究共情抒怀,培育崇尚正确、合情理性,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
2、创新能力:以讲坛、创作性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创作的能力。
3、审美能力:培养有趣深邃的审美视角,学习文学艺术形式,鉴赏文学作品风格,进一步建立独立的审美理性和价值观。
三、学习方法
1、素质教育: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现实应用、
情感、创新等多种能力,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精神修养为主要目标。
2、教材体系:建立语文教材体系,既注重古典文学,又重视创新思维,同时拓展现代文学诠释。
3、实践与创新:倡导“发现、思考、实践、体验”的学习模式,开展艺
术创新、文学研究等活动,积极探索学习创新模式,保证学生的学习
趣味性和可持续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2022修订电子版

语文课程标准2022修订电子版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22)是全面改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的一部重要成果。
这一新标准是全国教育部,新语文教学近乎
宣布发布的重要文件。
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最频繁、深入的课程.新标准旨在调整和完善语文
课程,以改善现行的教学和评价,为学生打造一个安全、开放、有趣、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使其在学习和发展中得到更充分的
发挥。
新标准突出文本学习,关注语言文化,融合电子教学,注重情
景化的教学,推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
强课堂和教学管理,强调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满足学生对未来发展
的需求。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结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旨在逐渐建立一个以文本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以学生参与和创新能力
为中心的,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标准。
新标准为教师改革语文教
学提供了指导性的方针,引导从内容到任务、从教学理念到课堂实施
的教师的改革路径。
新标准不仅是一部有关教学内容和师资指南,也
是专业能力和师资培养指南。
希望语文教师和各学校能够着力贯彻落
实这部教学标准,推动语文教育持续发展和进步。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解读(2024版)

(6)教师的视角没转换(学生视角与教师视角差异形成教 学隔膜,发现学生,就是发现自己)
2024/11/12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七个坚持
四个理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坚持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今秋七年级“部编教材”如何体现课标
关键词一:立德树人 关键词二:语文素养 关键词三:阅读体系 关键词四:写作体系
2024/11/12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语文学习
1
2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表象学习——探究学习
评价方式:分数量化的单一模式——质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
2024/11/12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语文课程 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始终适应时代 的变化。
3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2024/11/12
革命传统 教育
传统文化
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
4
国家主权与 海洋意识
阅读体系
• 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 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 阅读的结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电子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电子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一、课程任务1、以全新的视野,深入挖掘语言文字文化素养,促进语文的发展;2、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语言表达习惯,培养探究发现、积极实践的创新意识;3、重视激发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生活能力提高;4、重视学生发展个性,加强跨文化思维能力,及价值理念的培养;5、突出学科融合,以青少年的生命本质为核心,涵养价值观念,培养担当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二、课程目标1、视野和胸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拥有开放的国际视野。
2、技能与习得:学习思维习得技能,发展阅读能力,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培养和发展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学养进步,发展个性无缝过渡发展,培养正直善良的社会人人格。
4、文化魅力:培养良好的审美与文化素养,把优秀的文化价值观融入到自身生活中。
三、课程内容1、中华文化素养:大学的思想品德、四书五经的智慧、古今诗词的美赏道、典籍文学的审美等;2、跨文化思维:认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了解世界文化文字文化的内涵;3、生活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现代语言文字:加强传统与现代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5、网络书写:运用新媒体手段开拓学生网络书写表达能力。
四、课程策略1、以课程为核心,发挥学生潜能:以课程为核心,围绕各学段语文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以学生为本,尊重不同学习节奏和学习特点,发挥学生潜力,实现学习全面发展。
2、灵活运用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面向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究学习,发展大环境学习,灵活运用教育技术,社会广泛的素养课程,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3、强化学校组织管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校教育管理,加强教师的能力技能培训,提高教师语文课程能力,推动学校学习氛围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育创新与发展:夯实学生学校学习基础,研究发展新主题,引入课程理念与实践,倡导教育创新、发展和改革,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从2019年开始,历时三年。
在此期间,成立了由近300名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修订组,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
同时组织浙江、河南、甘肃等15个省份近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
并广泛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教研人员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教育部于2022年3月25日以通知的形式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版的修订认真总结了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深刻剖析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2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比如,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不断凸显,三维目标的整体理解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整本书阅读呈现喜人的实践,学生学习的合作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同时,改革中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例如,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局限于对单一文本的逐段分析和解释,自上而下的灌输仍然普遍,课程内容整合和问题探究设计的意识薄弱,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不深入和突出,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太大变化。
与其他课程相比,义务教育语文标准修订在内容建设上更具挑战性,语文课程内容的维度、要素和呈现方式的确定难度极大,争议也很大。
识字中文学术质量标准的发展更是开创性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时期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必然导致一系列整体的课程变革,新课程目标、内容和考试评价也必然随之修改。
二、新的理念(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继承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严格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内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认真学习和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主要内容,把握新变化,明确新要求,是指导我们准确把握教材,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关键。
1、主要变化“课程目标”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课程内容”全部更新。
(1)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2)新增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具体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课程实施”中,新增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评价建议”中,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
“学段要求”中,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体现了口语输出和写作输出的一致性。
“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
新课标提出了“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增强学习内驱力的重视。
2、重点内容: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3、语文课程内容。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主题与载体形式,二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任务群有三个阶段,一是基础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二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4、亮点所在:“跨学科学习”。
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里,“整本书阅读”跟之前倡导阅读的思路没有变化,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则是综合了科学课和大语文的一些内容,主要是体现在“研学”活动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教育政策文件,旨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一些解读:1. 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使其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范围,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教学方法: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评价方式: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
考试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评价则是通过观察、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5. 教材选用:标准要求教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教材应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和优秀的非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
教材选用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学习总结
我参加了国培计划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的培训。
通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
我认为应该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
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
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
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
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权威性。
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
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
”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比较笼统;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
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有所体现。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究其实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震荡的思维模式,为了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
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正如何子山老师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