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王朝更替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气候对朝代的更替作用资料

气候对朝代的更替作用资料

由表1可见,魏晋南北朝冷期期间,其全国粮食亩产跟相对温暖的两汉期间 的全国粮食亩产相差甚远,而隋唐时期的全国粮食亩产比相对寒冷的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增加很多。比较奇怪的是明清明明是处于寒冷期,但其农作物产 量却有所增加,据分析是因为这时候的农业生产受生产技术与工具的影响可 能超过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内部原因: . (1)外戚;(2)宦官;此二种类型大多体现为宫廷斗争,继承人斗争; (3)军阀割据; (4)农民起义;大多为饥民暴动,往往借助宗教名义;农民起义的后 果大多导致军阀割据及外族入侵,极少会直接导致朝代更迭。
6 总结
.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作用
对古代气候的 研究方法
1
4
气候对经济迁 移的影响
气候的区域化
分布
2
朝代更替
关于朝代更替
5
的其他原因
古代经济社会 对气候的依赖
3
6
总结
01 对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源自1、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对历史气候进行探索
资料的开拓和资料 处理方法
先秦以来的正 史经籍,地方 志,以天气日 记为代表的个 人笔记,日记
先秦到现代的气候变化
1.春秋气候转暖期 2.秦汉气候降温期 3.西汉中叶至东汉末的温暖气候 4.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 5.唐代前期气候转暖期 6.唐中叶以后至五代时的气候寒冷期 7.北宋至元中叶气候温暖期 8.元代后期至清代的气候寒冷期
经济重心迁移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c adip isicing elit sed tempor in cididunt ut labore dolore magna aliqua psum dolor ipsum dolor sit tempor in .

王朝变更与气候的关系

王朝变更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引发的战乱
• 严重粮食短缺引爆内战,或是让饥饿的 游牧民族从蒙古大草原倾巢而出,其实 一直都和长期的气候寒冷化脱不了关系。 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荣,原因则是持 续的温暖气候。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毗邻印度洋。每 当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夏季季风加强时 给我国内陆带来了大量的雨水,灌溉 田地,谷物丰收。相反,当夏季季风 减弱时,内陆的降水则相对减少,带 来的是土地的干旱,影响作物的收成。 南北经纬度的不同,南北温差的影响 也同样成为王朝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疆域图
一些出现在北方的王朝,草原经济落后, 大多数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气温一 年若平均下降2℃,就会让草原上草的 生长减缓四十天,而足量的草对畜牧 业来说相当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让北 方这些朝代国力衰退,北方游牧民族 受到温度变动的影响更剧烈,因此南 侵。当气候恶化超越当时科技与经济 体系的承载力时,庶民不是被迫大规 模迁徙,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间接 地造成王朝的变更。
2013级Βιβλιοθήκη 英教13B班申路巾
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迁的初步研究》,当历史气候进入冷 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比较严重,而 此时的朝代更替就会相对频繁;相反, 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就比较容易出 现盛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的汉唐 盛世是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宋金 对峙则是出现在当时的冷期。
• 历史上三大战争高峰期,分别为14世 纪中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革命、 17世纪中明末以李自成为首的暴乱及 满族入侵,以及19世纪中夺得满清半 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农民暴乱,均发生 于冷期内。这些战争均由于气候的变 冷使得粮食短缺,从而引起社会动荡。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农业 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应对自然灾害的 能力不强的前提下,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明显,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地 产量,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和社会文化。

朝代更迭冷暖自知 重建中华五千年气候史

朝代更迭冷暖自知 重建中华五千年气候史

◎ 编辑|任红雨|文化|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气候变化可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朝代更迭 自知重建中华五千年气候史|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 75“”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先生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对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将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历史朝代年代对应,开启了气候变化与朝代演替研究的先河。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唐代诗人张籍的诗表明当时四川地区有荔枝分布。

然而在现代人的认知中,荔枝的生长区多位于南岭以南,很多人对杨贵妃能吃到荔枝表示怀疑。

历史时期的气候并非一成不变,气候的波动变化也对文明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著名学者竺可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首次重建了我国过去5000年的温度变化。

不久前,科学家利用现代地学研究手段,定量重建了我国北方过去5000年以来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序列。

此外,综合重建的暖季温度与同区域公海孢粉量化的降水数据,为我国过去5000年文明历史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定量气候背景。

我们约请研究团队成员撰文向读者介绍相关情况。

———————————————竺可桢开启气候变化与朝代演替研究先河———————————————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过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很多次的文明一统与分裂割据、和平稳定与战乱动荡,王朝更迭、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农民起义等司空见惯。

究其原因,不少学者都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中国古代文明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深刻影响着作物农时与物候现象,古人靠天吃饭,一场自然灾害即能引起饥荒,进而发展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动荡。

古人已隐约发现历史时期气候存在反复无常的变化,早在北宋时期沈括就已根据地层中出露的竹类化石判断该地曾经有过湿热的气候,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的气象观测资料,以致难以进行科学分析。

中国历史上气候及其他因素与王朝政治之关系

中国历史上气候及其他因素与王朝政治之关系
化理论解 释王朝更 迭的具体例 子。 但是 ,与此 同 时 ,我们 却也能 发现一 系列 的问题 ,例 如 :东汉 初年 ,气 候 由暖转 寒 ,按理 说 ,天气的迅速变化不久就会出现大动荡 ,就像西周灭亡那 次 一样 ,但东汉却延续 了2 0 0 多年 ,为什么? 我们 可以看 看西汉末到
宋 晚期 ( 1 1 2 7 A. D . 之 前 )。
第三次大 幅度 降温 出现在北宋末 年 ,一下子气温降低到接近历史 最低 点 ,但气温有随后在南宋 中期 回升 ,但紧接着又在 1 2 7 9 年前后大 幅度降低 。温度接着又在元中前期 回升 ,很快又下降 ,接着又上升 , 这种波动直到元朝末年之后才趋 于缓和。 第 四次则出现在元朝被赶出 中原后 , 从 明朝建立到清朝灭亡 的5 0 0 多年的漫长时间中。 明朝 气温虽 然有过 几次 波动 ,但 相 比于宋辽金 元时期 已缓 和许 多 ,而清朝前期一直到中后期温度一直在稳步上升 ,但到 了1 8 世纪 中 叶, 气温大幅度下降,直到清灭亡 的时候温度才恢复到现今水平 。 从这些我们可 以得 到的一个结论就 是 : 气 候变化与王朝的兴起覆 灭 有着一定的相关 陛。在很多时候 ,我们基本可以用这个相关性来解 释王朝覆灭的问题 ,就拿清朝来举例子吧 :明朝晚期 ,崇祯帝朱 由检 励 精 图治 ,然 国祚 已尽 ,民不聊 生 ,国库发不起 军饷 ,政 治上东 林 党 、阉党争权 ,而在辽东 由于李成梁杀 了努尔哈赤一家 ,最终一个人 的过错导致了一个王朝的覆灭 。但这是主要原 因吗?或者说 ,有没有 个更加科学的理 由来解释它?有 。 因为从 明朝中叶就开始 了的明清 小 冰期使 得中国在这几 百年时间 内气温奇低 ,直接就在明朝后期导致 了一系列 的饥荒 ,使得农 民起义爆发 。同时 ,东北满洲地区也遭受奇 寒 ,生存 迫使满 洲人南 下 , 从 而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覆灭与清王朝的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朝代更替的影响史上朝代更迭频繁,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的话,我国已经经历了23个朝代和混乱割据时期的更迭。

如果只是单单把朝代的更替的原因归咎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王朝的兴替从来就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他是多方面导致的结果。

今天我们谈谈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气候。

气候对我国朝代更迭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的来说,中国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等等。

首先我们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超过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暖期,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低于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冷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暖期时间往往对应的就是大一统的王朝。

而冷期往往对应的就是战乱割据、王朝更替时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运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这个时间刚好和我国古代的冷暖交替时间相差无几,所以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朝代的更迭是基本吻合暖盛阴衰这一规律的。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温暖期的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的东周第二个温暖期的两汉第二个寒冷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的唐朝第三个寒冷期的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的明朝第四个寒冷期的清朝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

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对古代中国来说,气候温暖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对比,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决定著中原王朝的兴替。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

在温暖期,中原王朝农业发达,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在寒冷期,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当然,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到了寒冷期,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

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那么,今天我们正处于气候史上的什么时期呢?科研人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

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也许,气候变暖只是一个伪命题,长远来看,我们只是处于气候变化的某个正常时点上。

中国朝代更替与气候更替

中国朝代更替与气候更替

• 凡是冷期来临,期间的朝代更替和战争的 发生就比较频繁,而暖期则相对稳定,国 力也比较强盛。如第二个、第三个温暖期 的秦汉和隋唐时期,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 达、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而第二、第三 寒冷期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宋 金对峙等都是少数民族大肆南侵、战乱频 繁的年代。那么历史气候变迁究竟是如何 影响朝代更替的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因此,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基础的农业, 在封建社会具有国家命脉的作用。而农业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 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气候对 农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 从而对人类的经 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高人口密度的农业社会当土地产量 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 从而引起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 严重后果”[①]。农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水平,并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否。因为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这种影 响更为明显。“中国土地辽阔, 跨越多种气候类型地带, 所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 居住特点强烈地体现了气候的特征, 气候效应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后果。”[②]因 此,中国对气候的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总体上 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而寒冷气候则引起农业萧条[③]。在暖期,农业耕作区扩 大,土地能够利用的绝对面积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及复种指数等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增长和提高。可耕作的农作物品种比较多,再加上土质疏松,易于耕作, 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而游牧民族的 畜牧业因为气候适宜,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可以在自己的区域内安居乐 业,从而保持了边疆相对稳定,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这 种特征显得更为明显。在冷期,寒冷干旱的气候,不利于地处中高纬度的北方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资源短 缺,导致农业区逐渐南移,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五胡乱华”、蒙古和满族入侵,便 是很好的例证。

012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

012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

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1972年竺可桢先生在《考古学报》第1期发表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笔者是在同年的人民日报上看到这篇文章的,当时笔者正在河北坝上康保县的一家小工厂工作;应当说这是一篇影响笔者人生的文章,它促使笔者开始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社会文化现象。

事实上,在竺可桢先生提供的气候变迁(温度)与历史时代(时间)的关系曲线中,既可以解释远古的十日并出的灾变现象(包括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共工撞倒不周山、嫦娥奔月等等,笔者认为它们记录了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起的气候变迁,由此笔者对远古神话传说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促成《帝禹山河图》巨画的问世),也可以理解我国历史上众多朝代更迭的自然环境变迁因素,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竺可桢先生绘制的“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的时候,首先感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角度,接下来则被简洁的不规则曲线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所吸引,当然要想解读这些信息则需要拥有跨学科的既广博又精深的知识和相应的理解力、洞察力。

在挪威雪线高度与时间曲线中,第一个波峰出现在公元前10000年前,第一个波谷出现在公元前7500年前,后者表示地球从一个冰期走向一个温暖期的变化,这个时期也正是人类文明突然兴起的时期,笔者认为它的刺激因素正是一颗不大不小的天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事件(参阅笔者所著《追寻远古的信息》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在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曲线中,第1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稍早一点的时候,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陡峭的波谷,它表示当时的气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间正是殷商王朝被周王朝取而代之的时候。

显然,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气候的剧烈变化,对周民族的兴盛有利,而对殷商民族的生存则产生了不利的效应,从而导致了两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

第2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前二三百年之间,它是一个相对比较缓变的波谷,而这个时期则正是秦国不段扩张并最终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期。

全球气候变化与朝代兴替

全球气候变化与朝代兴替

全球气候变化与朝代兴替如果我跟你说,全球平均气温随降2℃就能毁灭一个朝代,你相信吗?比如我们熟悉的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期,平均气温降低约2℃,带来的后果是人口锐减超过一半,伴随着寒冷、干旱、鼠疫、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将明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有的朋友可能会不理解,全球的平均气温变化是如何影响朝代更替的呢?古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远高于南方,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在很长的时间都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而江浙、广东这几个如今的经济大省,在宋以前基本都是穷山恶水瘴气之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答案,正是因为温度的变化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都是黄土戈壁的印象。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考证,3000到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3度,这也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温暖期。

这种温差变化的影响虽不比你在家里吹空调,但按照全球气温变化的估算,地球温度升高直接把陕西的秦岭附近,河南信阳地区,山东的部分地区变成了亚热带,当时的北方气候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广东、云南地区。

考古证据也表明,在距今3000年前的河南,有大量的亚洲象和犀牛,其中《将苑·卷二·东夷》记载了殷商军队动用象兵对付东夷部落,所以河南的简称就是豫,表示的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

而且在龙山至二里头时期,河南农业主要以粒粟为主,但稻米已经相当普及,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怎么能种植稻米?因此,黄河流域迅速发展为农业中心。

不过北方温暖,那南方肯定就更热啊。

那个时候的江浙相对于现在的东南亚、两广,差不多就是亚马逊雨林,这样的环境以当时的生产力来看,几乎是没法住人的。

看看现在的泰国,时不时热死一批人,就明白当时的南方气候环境有多差。

到了周朝中期以后,经历了一段寒冷期,春秋时期又开始逐步回暖,也就是第二个温暖期。

这段温暖期延续到秦和西汉时期,中华这一王朝也由此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

但从东汉开始,中国的气候开始再次变冷,到了三国时期,长江大多封冻而无法行船,不过看温差变化,也就降了不到0.5度。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论文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章 典① 詹志勇① 林初升① 何元庆② 李 峰①
(①香港大学地理系, 香港; ②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730000. E-mail: zhangd@hkucc.hku.hk)
摘要 人类进化史始终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观点已被科学家们所接受. 尽管人们目前都在 预测气候变化对我们将来社会的影响, 但是至今还没有对有历史记载以来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和演化 之影响进行系统和定量的研究. 利用过去 1.15 ka 来的古气候记录, 对中国唐末到清朝的战争、社会动 乱和社会变迁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冷期战争率显著高于暖期, 70%~80% 的战争高峰期, 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动乱都发生在气候的冷期. 研究表明, 由于冷期温度下降导致土地生产 力下降, 从而引起生活资料的短缺. 在这种生态压力和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战争高峰期和全国范围内的 社会动乱随之产生. 在许多情况下, 最终导致王朝灭亡和新朝代的建立.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战争数量与 温度距平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不同的气候带, 由于土地承载力的不同, 战争与温度的相关程度也存 在着差别.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中国历史的朝代循环, 以及大乱和大治的交替, 气候的波动变化是决定性 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种新的思路去探索气候变化与社 会演化的关系, 即通过用高分辨率气温变化证据对 比, 定量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自然背景, 从而找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 这 些事件分为:战争频率、社会动乱和朝代变化. 它们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 并都有精确和公 认的年代证据. 我们相信这种科学分析方法可以合 理地和客观地揭示与气候有关的社会和历史规律.
cowie指出人类文明化的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气候的变化能够导致一种人类文化的发展或消灭近有些学者用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资料去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史前文化会灭绝但是至今还没有人对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化的历史用气候变化的理论进行科学解释

气候变迁怎样影响朝代兴亡20231125

气候变迁怎样影响朝代兴亡20231125

气候变迁怎样影响朝代兴亡?最近气候变暖及碳排放权是一个热门话题。

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点特别复杂,国人建立分析框架可以考虑如下问题:回顾历史,气候变暖对中国有害还是有利?减少碳排放真的能阻止气候变暖吗?中国参与全球碳排放权游戏,背后有哪些考量?我们看一下毛乌素沙漠。

这几年,中国西部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经过几代人的治沙,西部的环境发生了大面积的改善,毛乌素沙漠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消失的。

但西部环境的改善,不仅是人类的伟力,与气候变暖也有很大的关系。

1 气温升高对中国的影响地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就意味着中国西部的环境将发生大的变化——西部将会降雨增多,恢复历史曾经有过的繁荣。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个水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分。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普育万物,而且比热容非常巨大,吸热能力超强。

温度升高时,海洋会吸收大量的热,温度下降时,海洋会释放大量的热。

因为海洋的存在,地球的温差才会如此之小,变得适宜人类居住,不至于白天零上50℃,晚上零下50℃。

全球平均气温降低1℃的意思是全球的海洋已经释放出了极其巨大的能量后,地球依然无可奈何的降低了1℃。

沿海的人类也许没什么感觉,但是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带来的后果就是最低温降低十几度那么恐怖。

同时,气温降低时,全球的水蒸气大幅减少,带来的降雨活动也大幅减少。

而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年平均气温下降1℃,那么中国的年均降水量平均要下降100毫米,而且越向北,降雨量下降越多。

在南方地区,降雨量每减少100毫米,粮食产量就会降低10%。

而到了北方,这100毫米的降雨量就更关键了。

我们都知道400毫米的降雨线是农耕的生死线。

只有降雨量大于400毫米才能农耕,哪怕是放牧也要300毫米的降雨量,低于300毫米就是极端干旱,牧草一旦被啃食就很难恢复。

所以这样的地方一般被称为荒漠或沙漠,低于200毫米则直接被称为死亡沙漠。

目前,我国西部的沙漠还比较多,但是中国古代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楼兰、敦煌都还住着很多人呢。

古代气候变化与朝代兴衰

古代气候变化与朝代兴衰

古代气候变化与朝代兴衰作者:张启峰来源:《地理教育》2015年第08期我国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

寒冷干旱的气候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这也成为朝野之争、农民起义的诱因。

同时,寒冷会让草原产草量下降,造成饲料短缺,使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导致游牧民族南侵,爆发大规模战争,甚至引发朝代更迭。

一、几次典型的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朝代兴衰1.秦、汉的覆灭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个温暖期,当时的黄河流域到处是稻米、竹林。

《史记》中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今天亚热带才有的桑麻和竹子种到山东和陕西渭河流域,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

秦政权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还修建大批水利设施,使更多农田得到灌溉,农业增产增收,国力日趋强盛。

到汉代,温暖期持续,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社会民生稳定,边疆多年没有战事,经济水平快速提高。

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主动出击,将突厥和匈奴驱逐到西亚和东欧,大大扩张了汉王朝的政治版图,迎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辉煌。

但自西汉成帝建始四年起,气候进入寒冷期,当年出现“四月雪,秋桃李实”。

气温降低导致干旱加剧,粮食减产,饥殍遍野。

不仅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大量南迁,北方游牧民族也第一次越过长城,攻入汉文化区。

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一天天败落下去,直至最终覆灭。

2.唐王朝的兴衰公元600年隋、唐初期,我国气候结束近600年的寒冷,进入温暖期。

唐天宝年间,长安曾经长出橘子树和竹林。

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复种指数提高,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矛盾比较缓和。

而北方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游牧民族安居乐业,再加上唐王朝的强大,因此边疆相对稳定。

但从8世纪中叶开始,北方气候转冷,而且冬季风加强使东亚气候变得干燥少雨,粮食产量下降,国库亏空,赋税加重,导致节度使频繁叛乱。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彻底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最终让唐王朝走向衰落。

气候变迁与战争 王朝兴衰更迭基于中国数据的统计与计量文献述评

气候变迁与战争 王朝兴衰更迭基于中国数据的统计与计量文献述评
气候变迁与战争 王朝兴衰更迭基 于中国数据的统计与计量文献述评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05 主要结论
目录
02 引言 04 研究方法 06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基于中国历史数据的统计与计量分析,对气候变迁与战争、王朝兴 衰更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计量 建模等方法,本次演示发现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战争和王朝兴衰更迭具有一定影 响,但这种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气候变迁与人类 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历史事件和预测未来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变迁是导致王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另一些学者则认 为气候变迁对王朝兴衰的影响有限,更多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 用。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回顾、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计量建模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结合历史地理、气象学等领域的资料, 收集和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数据;最后,利用统计和计量模型,对气候变 迁与战争、王朝兴衰更迭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引言
气候变迁是指气候状态在长时间内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战争和王朝兴衰更迭是历史上备 受的主题,气候变迁与之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的。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基于中 国历史数据的统计与计量分析,深入探讨气候变迁与战争、王朝兴衰更迭之间的 关系。
文献综述Biblioteka 主要结论通过分析中国历史数据,本次演示得出以下结论:
1、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自然灾害频发 和社会动荡时期,气候变迁可能导致战争规模扩大和频率增加;而在相对稳定的 时期,气候变迁对战争的影响可能较为有限。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自古以来,气候变迁一直是地球上的常态。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多样化的国家中,气候变迁对农业、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多次气候变迁的发生导致了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智慧。

中国拥有广阔的疆土和多样化的气候区域。

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充满挑战,而南方地区的气候潮湿、温暖。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的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差异。

气候变迁对于这种区域差异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中国的历史上,气候变迁带来的干旱和洪水成为了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公元14世纪初,著名的“大旱灾”使整个北方地区的农业产出大幅度下降,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

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权更迭,也使得中国人民面临突如其来的挑战。

同样的情况在公元20世纪初的北方农村也出现过,干旱导致了农作物减产和粮食短缺,引发了农民起义和社会混乱。

相反,南方地区常年充足的降雨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因素。

南方的水稻农业依赖于充沛的雨水和湿润的气候,这也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然而,南方地区的气候也不是持续稳定的。

在历史上,洪水和干旱时有发生,给南方地区的农业产出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也促使南方地区的人民发展出了灵活应对气候变迁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除了对农业产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气候变迁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与特定的自然灾害和气候事件相关联。

例如,在唐朝时期,广大的黄河流域频繁发生洪水,这迫使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关于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的技术研究。

这些灾害与气候变迁的关系,不仅促使中国人民创造出精湛的水利工程,也影响了中国的风水和宗教信仰。

尽管气候变迁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中国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历史上的灾难经历使得中国人民更加注重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和科学界也投入大量资源来研究气候变迁的预测和应对措施。

揭秘:唐朝因为气候的波动才出现盛世的吗?大唐的兴衰与气候产生哪些影响?

揭秘:唐朝因为气候的波动才出现盛世的吗?大唐的兴衰与气候产生哪些影响?

揭秘:唐朝因为气候的波动才出现盛世的吗?大唐的兴衰与气候产生哪些影响?.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兴替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

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气候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

一言以概之,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进程起着推进和延缓的作用。

唐代气候的冷暖波动对当时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唐帝国的兴衰与当时气候的波动并非是历史的巧合,气候的冷暖波动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的。

一、唐代气候的变化大势1、唐代气候冷暖曲江池也种有梅树。

曲江,因水流曲折而得名,在长安城东南隅。

隋朝时凿地为池,称为“芙蓉池”,并建有“芙蓉园”。

唐玄宗时“芙蓉池”更名为“曲江池”,并在芙蓉园增建楼阁。

这一带盛唐时期成为了著名的皇家园林和名冠京华的游赏胜地。

可见,园中种植的梅树同宫廷中的梅树一样均属于观赏性质的花木。

对于它们而言,人为采用的防寒措施有可能改变冬季温度这个限制条件,所以“观赏性花木的分布地点不宜作气候条件的指示证据”,因此园苑中种植梅树的气候指示信度不高。

除此之外,现代作为观赏性而栽培的梅树的最北界限是北京地区,因此唐代长安园苑中栽植的梅树不能证明当时的气候较现代温暖。

相比较而言,野生梅树则更具有气候指示意义。

2、唐代气候的波动唐代气候自七世纪中期始变温暖,其中,七世纪中期至八世纪末150年间冬无冰雪的年份高达19次,大约每8年出现一次暖冬。

九世纪初至唐亡的这107年间,气候明显转寒,冬无冰雪的年数仅有四次,与唐代中前期形成强烈反差,可见有唐一代气候明显存在着波动。

其大致以八世纪末为界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暖冬频率很高,气候较现代温暖,后期则明显转寒。

寒冷持续了70多年后,到九世纪中叶气候又有所回暖。

具体表现为,这一区段间寒冷事件出现频率很低,间或亦有“关中少雪” “冬无雪”和“暖如仲春”之类的记载。

不可否认这一期间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史料记载严重缺失,如唐代皇帝“完整的实录只到文宗为止,宣宗以后都没有实录”,因此从宣宗直至唐朝灭亡这一期间内缺乏气候冷暖的相关记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作者:佚名来源:《小康》2016年第10期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

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3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3度左右。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

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阻碍。

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

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彼苍者天,何其有极”,气候与“王朝更迭”有何关系?

“彼苍者天,何其有极”,气候与“王朝更迭”有何关系?

“彼苍者天,何其有极”,气候与“王朝更迭”有何关系?引言对于"五胡乱华"这一历史事件多年来引起了学者很多的讨论,其中一些学者认识到了气候的变迁对于农业与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古代封建时期的影响极大,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口得分布以及政治文明的兴衰都有影响。

气候是一个多变且不可控的因素,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只能被动的受其影响。

从总体的局势上看整体的气候是趋向温暖的,但是也有很多时期发生短期性的寒冷时期,出现冷热交替的现象。

根据有记录以来的史料现实,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最早的寒冷期是西汉时期。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从气候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主要农耕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农耕文明稳定的发展。

再往北方去,在游牧民族生长的北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广人稀是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有着丰厚的草场,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气候的变化,与政治的发展让这里两个不同的文明形式发生碰撞。

当寒冷期到来,中原王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关系与局势就会紧张起来,迫于生计,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南迁移。

大规模的南迁使得两方摩擦不断。

在公元前770年气候开始变得寒冷起来,游牧民族被迫南迁,甚至最后攻下了镐京使得平王南迁。

公元前后,气候的又一次变化使得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摩擦日益严重,最终新莽王朝失去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

中国从奴隶社会时期,有了文字记载以来。

中国的政权中心就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与气候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来说,气候变暖,农耕文明的发展就会迅猛一点,侵略性也强。

气候变冷,游牧文明的战斗力就会加强,游牧民族的袭扰也就更加的频繁,这一时期王朝更迭的速度快,这一时期就是寒期。

中国不同时期政权中心的分布《宋史五行志序》记载:"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盈天地之间,无非五行之妙用。

人得阴阳五行之气以为形,形生神知而五性动,五性动而万事出,万事出而休咎生。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莫不于五行见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与王朝更替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已经历了数十个王朝和五千年的文明史。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和平、衰退、战争的循环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分析战争和政权更迭的原因时,我们往往聚焦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君王等方面的原因,很少考虑气候、温度变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难以解释历史为何反复重演,朝代更替频繁发生这个规律。

战争与王朝兴衰与气候变化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古代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来影响社会发展的其它方面。

而古代社会朝代循环经常是通过战争和社会动乱来实现的.战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有组织的武装斗争,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演化机制①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农业战争王朝更替一、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研究气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要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情况。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1972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按照竺可桢先生的分析,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是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的。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是一个冷暖交替循环的时期,竺可桢称它为物候时期。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我国进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2、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4、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北宋初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寒冷期;6、从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四个温暖期。

此后的1400年到1900年,又是一个漫长的寒冷期,期间也有一些冷暖起伏。

四个冷期分别为西周冷期,魏晋南北朝冷期,唐后冷期,明清冷期。

竺可桢认为,最低温度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400年,公元1200年1700年,波动范围为1~2度。

②将这些年份套置在中国历史上,可以发现,这些时期往往是战争加剧和政权更替时期古代社会朝代循环经常是通过战争和社会动乱来实现的,据统计,从先秦到现在,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大小战争共计12 800余次. 发生战争的高峰时期分别为西周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后期、14世纪中元末、17世纪中明末,以及19世纪中.。

图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暖期时间尺度上战争总数,反叛战争和中国中部战争的最高频率都与最低和平均温度距平显著相关, 冷期与战争高频期存在高度吻合,温度距平与战争数量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二气候变迁对自然灾害、战争及王朝更替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王朝的兴衰与社会更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民族和文明的侵略,二是在国家内部由于生产力发展或阶级矛盾所导致的社会运动(包括统治者所进行的改革)。

㈠气候及自然灾害气候的频繁波动往往与各种灾异的出现相对应,由于气候极端不稳定,气温和降水量变率增大,旱涝等各种灾害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时期③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发生特别频繁的国家,其中气象灾害是重要的灾害类型之一。

根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对所记载的灾异进行统计,发现成灾年数高达91.68%,其中水灾成灾年率为67.39%,旱灾成灾年率达到59.28%,其他气象灾害成灾率为69.39%(其他气象灾害包括寒冻、冰雹、雪灾等) 图中可以看出战争水旱饥荒叛乱等在冷期发生的频率远大于暖期需要解释的是,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运输能力、管理能力、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及粮食(包括其他食物)生产技术、储存技术和产品结构所限,国家和社会对天灾的抵御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天灾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力也就越大。

如导致山西民户大量流失的原因,就是寒冷气候导致的旱灾,永宁元年(301)自夏及秋,并州等地大旱,并引起大蝗,此后至于永嘉,疾疫兼以饥懂,灾害不断。

④气候变迁时期气象灾害频率高,高频的气象灾害导致农业、畜牧业的欠收,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同时气象灾害将通过灾害链扩大影响,最终可能成为战争爆发的主因。

张建民等曾提到:“从灾荒大量流民到乱民之间,实仅一步之遥,深入分析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有几次没有灾荒背景?由此引发的外族入侵、改朝换代亦不罕见。

”⑤㈡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气候的数次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而且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越早,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农业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 从而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高人口密度的农业社会当土地产量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 从而引起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严重后果”⑦。

气候的变冷引起了农作物收成量的减少.这种减少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通过饥荒、税收减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等现象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表现为战争和社会动乱,最后通过改朝换代去缓解矛盾.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而寒冷气候则引起农业萧条⑧。

温暖湿润气候使得农牧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北界北移,产出多样性,而且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减短,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提高,总产量增加,而且温暖气候状态下,自然灾害更少。

气候寒冷不利于地处中高纬度的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资源短缺,导致农业区逐渐南移,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

“五胡乱华”、蒙古和满族入侵,便是很好的例证。

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弱,沙漠化扩大,北方农业生态受到极大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短缺,是战争爆发的诱因,这是人们基于生存需求做出的必要选择。

北方民族为了获得资源,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疾病和饥荒随着移民的迁徙而遍布全国。

这种大规模移民的南迁对南方本土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游牧民族强行将农民的可耕地变为牧场,将所到之处变为奴隶社会,使社会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历史时期,气候变冷与中国的内部分裂期的重合,很难认为是偶然的。

国家的分裂,一般来讲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中央王朝权力的凋落,第二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严重对峙。

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下,气候变冷确实提供了这种条件。

”⑨移民、少数民族的内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共同削弱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权力和造成社会的混乱。

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从而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而农业生产水平的下降又造成了诸多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

当这些矛盾被完全激化以后,战争便不可遏制的到来。

㈢寒冷天气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处于高压状态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寒冷气候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的潜在动力,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西周时期游牧民族南迁正对应着公元前1000年的寒冷期,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对应着100至500年的寒冷期,南宋时期南迁正对应着1100至1200年左右的寒冷期,明末清初满族南下,对应着“明清宇宙时期”由于天气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民族。

由于北方不如温暖期适宜农业生产,而每当寒冷期到来之时,由于气温下降,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就会受到威胁,他们便会南下以获取生存空间和粮食、牲畜等等。

为了对付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分散了治国精力,再加上游牧民族对中原经济的破坏,使得内乱加剧。

在这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气候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着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实力强弱的对比,直接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

三结语历史时期,气候变冷与中国的内部分裂期的重合并不是偶然的. 气候变迁是影响王朝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在每一次战争的爆发、社会的动乱和朝代更替都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矛盾上找到直接的引发理由,但冷期粮食减产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力(Human capacity)下降无疑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推波助澜的促成了战争、动乱和改朝换代。

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则使得这种规律在我国显得更加的明显。

历史时期气候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气候的突变,对中国冲击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便是对传统农业的灾难性影响,气候变化引起连锁反应,并最终对农业生产形成巨大的冲击。

①FriedM.The Evolution of Soeiety.NewYork:RandomHouse,1967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③张渭莲.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J].中原文物,2006,(1):37~45④胡阿祥.东晋南朝山西州郡县侨置考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⑤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⑥兰伊春,江旅冰.浅述气候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43-47.⑦章典、詹志勇、林初升、何元庆、李峰:《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与朝代更替》,《科学通报》,2004年12月第49卷第23期⑧王铮、黎华群、孔祥德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历史借鉴》,《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⑨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地理学报》,1996年7月第51卷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