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发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历史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来分析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多次演进与发展。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尤为突出,俄国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深化。

然而,在实际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挑战和批判。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理想化和抽象,无法解释和应对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另外,马克思主义在实施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集权主义、个体自由权的限制等。

这些问题促使一些人开始重新审视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出现了多种改革和转型的思潮。

其中,西方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解读和理解。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和行为的影响,后结构主义则关注权力和话语的运作。

这些思潮使马克思主义趋于多元和开放,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也涌现出来。

面对这些变化,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适应。

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与其他学科和理论相互交流和借鉴,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问题。

例如,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加综合和包容的分析框架。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 发展
主讲:杜永刚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义 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 质,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 容。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全部课时实现多媒体教学
生物进化论最早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英国博物学家达 尔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生物学的新成果确立了生物进 化学说。这一学说认为生物始终处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 化过程之中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生物经常发生细微的变异。 变异的途径是通过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它揭示了有机物都是由最简单的蛋白质、单细胞 的胚芽经过长期的发展进化而来 显现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必 然联系。自然科学的这一系列伟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恩格斯指出,由于 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 出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 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 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 联系的清晰图画。
随着斗争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特别是当资产者开始联合起来镇 压无产者的反抗和斗争的时候促使无产阶级日益觉醒也开始 组织起来共同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使得个别工人反 对个别资本家的斗争越来越具有两大阶级对立和冲突的性质。 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经从产业革命初期的自发 斗争逐渐发展成为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阶段直至举行大规模 的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纺织工 人两次举行起义提出了,废除君主制。 建立共和国??的口 号1836—1848 年英国以工人为主力的争取自己政治权利的宪 章运动斗争的矛头直指资产阶级政权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 织工人的大规模起义明确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根 本问题。这三大起义虽然都在阶级敌人的镇压下失败了但它 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 台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 独立的政治运动时期。这种情况表明一方面无产阶级的革命 斗争实践迫切需要人们去思考和总结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革 命斗争实践也迫切需要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 适应这种时代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这一理论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得到验证与发展。

1.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与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这种新兴社会形态对传统的农村社会和封建经济体系产生了冲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2.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与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共产党宣言》中,阐释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任务和战略道路,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欧洲的工人运动中传播,成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和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

3. 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的传播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事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迈入新阶段,也将其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理论影响扩大到全球范围。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将其思想引入中国,并通过新文化运动等形式广泛传播。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5.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挑战与发展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全球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

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同时,应当结合当代社会的新情况,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改变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对新时代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创立及其历史发展可修改全文

马克思主义创立及其历史发展可修改全文
1848年2月与恩格斯合作发表《共产党 宣言》。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
恩格斯(1820-1895)1820年11月 28日诞生于巴门市。
1837年辍学经商, 坚持自学,能用 12种语言说话写作,能阅读20种文字。
1842年到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工作, 和英国工人运动发生联系。不久,成 为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1、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的由来 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谈谈你所知道和理 解的马克思主义?
1、马列主义一词的由来
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19世纪60—70 年代,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贬义上 使用“马克思主义”。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为了肯定马 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才开始从褒义上使用 “马克思主义”的提法。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中断自已的研 究工作,整理、补充、出版《资本论》 第二三卷。
恩格斯十分重视和关心国际共产主义的革 命实践活动。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 国际。
1889年,在恩格斯的直接领导下,各国 社会主义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去世。根 据生前意愿,他的骨灰被撤在波涛滚滚的 大海里。
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 伟人对我们有何启示?
“列宁主义”开始是由孟什维克首领马尔托夫在1 903年开始使用。
1、马列主义一词的由来
1924年1月列宁病危,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 会议在18日通过的决议中提出:“在我们所有 组织中成立列宁主义研究小组”。1月21日列 宁病故俄共布中央在发表的《告全党和全体劳动 人民书》中正式提出“列宁主义”。
列宁谢世后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第 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合称为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形成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形成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形成李洪岩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于20世纪的20年代,形成于30年代。

其后,得到深入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

走向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基本脉络。

马克思主义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建立与形成,从根本上说,乃是国际形势于国内形势相互作用的结果。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整体社会形态发生转变,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史学也开始了向近代形态和路向的转向。

这一转向过程,初期以龚自珍、魏源、徐继畲为代表,中期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为代表,而最后于20世纪初年形成以粱启超为代表的所谓“新史学”。

“新史学”形成后,由于国内形势的发展过于迅猛,加之它自身也有不少缺陷,因而存活的时间并不长,接着,中国发生辛亥革命,国际上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与国内两大因素相互交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和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从国际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把中国带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创造了前提,从国内说,相继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界传播开来,为唯物史观与中国现实和历史的结合奠定了思想的和社会的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就具备了外部的和内部的现实条件。

五四运动后,以列宁为代表的新兴苏维埃政权实行以世界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对华友好政策,适应了当时中国的迫切需要。

于是,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思想和思潮的层面得到进一步张扬,而且逐步进入现实政治领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政治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建立的最直接的政治组织基础。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就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而成长,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实行国共合作政策,于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开展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大革命运动,又称“国民革命”。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历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 主义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史学。
抗日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得到 进一步发展,成为引导民族解放的重要思 想武器。
以翦伯赞、范文澜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史学家推动了中国通史研究和断代史研究 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强调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
阶级斗争学说
02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
动力,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理论
03
马克思主义史学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强调各民
族平等和团结的原则。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成果
多元化史学的挑战
全球化为史学研究带来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史学 流派逐渐兴起,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竞争和挑战。
03
跨学科研究的挑战
全球化时代,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这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丰富和
完善自身的研究。
全球化时代的机遇
新文化运动时期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 机的压力下,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过程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宣传马克思 主义思想,创办了《新青年》等杂志 和社团组织。
改革开放后的传播
改革开放后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和传统文化,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1937年出版的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是中国人 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在书的开头,李 达首先提起全书的根本论纲,指出:“社会学的唯一的 科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个科学的方法,是把社 会当作不断的发展着的、生动的有机体解释的。”他在 书中认为,社会存在规定社会意识,“这个论纲,是历 史唯物论的根本论纲,历史唯物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这 个根本论纲的说明”。
• 三是每一步骤都须用革命的方法,从组织共产党一直到 实现共产社会,其间须经过几多步骤,每个步骤之中, 或者又须经过几多曲折的步骤,但每个步骤都必须采用 革命的方法,不可采用改良的方法。
• 陈独秀于1922年在《新青年》第9卷第6号上发表 的《马克思学说》一文,是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 观》之后又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在这篇文 章中,陈独秀把唯物史观概括为两点:
陈独秀与《新青年》
•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旧文 化展开了全面、彻底和猛烈的进攻,矛头直指封建专 制主义以及为其服务的儒学孔教。新文化运动的历史 作用主要在于,它通过对民主科学的大力弘扬和对封 建专制主义的揭露批判,打破了封建思想文化的一统 天下,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这就为马克思 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
•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 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 后,他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 动的领导人之一,并参加了 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 究会。
• 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瞿秋白最突出的贡 献之一,就是他第一个在中国介绍了辩证法唯物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互 辩法唯物论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的总宇宙观;二是社 会学的方法论或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论;三是社会经 济的理论或经济学;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 共产主义或科学的社会主义。其中第二、三部分是用 互辩法唯物论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果;第四 部分在理论上是前三部分的结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 主义整个系统形成之动机和目的;而最根本的基础, 贯穿始终的观点则是互辩法唯物论。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亦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学派。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阶段。

从建立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新中国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随后又从三方面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

它融合入了许多的中国元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成就,是史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史学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27 年是第一阶段。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

李大钊是第一位奠基人。

他的《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把它跟一些具体的史学工作结合起来的著作,是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社会发展史。

1927—1937 年是第二阶段。

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观察中国历史的进程并同当时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这10 年中,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分期和中国农村性质的“三大论战”。

1937—1945 年是第三阶段。

1946—1949 年是第四阶段。

在这些艰难的战争岁月里,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富有成果的,并在科学水平上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在社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

在通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出版了《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出版了《中国史纲》第 1、2 卷。

在思想史方面,吕振羽出版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侯外庐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第 1 卷,成为这一时期成就最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在同种种错误的或反动的学术思潮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阶段2.1广泛传播阶段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精选文档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精选文档

(2019广东单科, 22)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 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① 彼得格勒→列宁格勒 ②沙皇村→儿童村 ③勃列 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内 ④B.
C.①④②③
D.
( 2019 宁夏, 32)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 “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 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 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 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C.巴黎公社起义
D.
(2019广东单科, 20)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 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 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 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 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
(2009 广东卷 20)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 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2019海南卷 20)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 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 35周年 纪念”,全套 4枚。其中第一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 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 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 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苏维埃:立法与行政权力统一,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最 高权力机关,选出人民委员会(政府同时拥有立法权)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2.苏联的建立 ①建立:1922年成立苏联 ②意义:极大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019年高考福建文综 21题)《法国政治制度史》 写道:“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 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 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章 秦汉时期史学
第一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 第二节 奠定史学宏大规模的《史记》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第四节 第一部反映大一统历史局面的朝代
史《汉书》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发展
第二节 第三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
第六章 辽夏金三朝和元时期史学
第一节 辽夏金三朝的史学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元代史学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对《通志》的拓展 第四节 丰富的少数民族史学
第七章 明至清中期史学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晚明史学的特点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 第四节 清代前期史学的繁盛与嬗变 第五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第六节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及其局限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 二、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史学的发展 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
史学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战国时期的多种历史撰述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地方史、家传、谱牒及其他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史官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第二节 刘知幾与《史通》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其史
学价值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时诞生的一种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分析理论,它被认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挑战。

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十分不同寻常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开始接触到这一学说开始,马克思主义就被视为一种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同西方资本主义相对抗的思想。

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它的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外国,却在中国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早期发展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随着西方知识分子和先进思想的传入,进入了中国领土。

当时,以《天地会宪法》领导层为首的中国领袖开始认识到,只有中国站起来,才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也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独立。

马克思主义这一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想。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阅读西方著作、进行学术研究等方式传播并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青年思想者,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将其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创办了同盟会的马克思主义组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产知识分子中,这些人渴望通过科学理论来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困境。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大部分都与外国侵略、民族压迫和内部的社会压迫有关。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政治思想体系,特别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等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大量应用。

毛泽东在其1919年发表的《新民说》中,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各种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变革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他在《实践论》中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理念,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唯物史观”的深入理解。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生与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 赵国华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6-11页
主题词: 中国历史实际;资产阶级;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李大钊;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中国通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学;中国革命
摘要: <正> 在本世纪上半段时间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与传统史学、资产阶级史学相斗争而产生,渐次在整个大陆范围内占居支配地位;从较模糊地触及人类社会历史的轮廓,逐步构筑起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科学认识体系;从只有少部分史学家发端,日益扩大而汇集成一支强有力的学术队伍,确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如今正当史学面临挑战、步履纷乱的时候,我们认真地回顾一下它所走过的道路,总结一下它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一下它所带有的不足,对于进一步开展史学研究工作,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ppt课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 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 立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列宁继承和发 展并推进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即列宁 主义,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
一 序言
世纪之交: 马克思的回想和反思
世纪之交:在多次公众媒体伟人评 选中: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 “最伟大的哲学家”引起的思考
第一次: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
文牛因和率 。 顿斯第高
和坦四于马 进、的分克 化万相别思 论有对名高 的引论列居 提力的第榜 出的创二首 者发立、, 达现者第得 尔者爱三票
♦ 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 在巴黎召开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500多 人参加。
♦ 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有500多人参加的“第二 届马克思大会”,在莫斯科还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国
可以说,近年来, “马克思热”遍布全欧洲。
……
这是为什么?
*马克思在西方各国公共媒体、政治生活和社会 思想研究领域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把握一个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现时 代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贯穿一条主线: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
突出一个重点: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问题
一序言:世纪之交的回想和反思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特点 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发展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发展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发展作者:王培来源:《祖国》2020年第03期摘要: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国内得到创立及空前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斗根本需求。

作为传播者,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奠定深厚理论基础及丰富实战经验,针对不同层次群体开展马克思主义,并努力扩大播效果,最终促进中国共产党创立。

关键词: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 ;史学 ;创立 ;发展五四时期,随着国民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在国内逐渐传播并促成发展,作为国内思想发展活跃时期。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开展为国内一项启蒙运动,为资产阶段“新学”学说与传统封建主义“旧学”之间冲击[1]。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开展,国内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被广泛传播,并作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传播由早期译介转变为广泛传播,后续在思想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五四时期时,随着报刊杂志数量逐步增加,传播媒介中,报纸、书籍成为重要媒介,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中发挥不可或缺作用。

报刊中,并刊登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译文,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文章通过阐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创立及发展,并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传播。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915年,陈独秀创建《新青年》,新青年杂志中高举科学、民主大旗,并掀起新文化运动启蒙大潮,对封建伦理、复古逆流痛击。

1917年,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院长,集合激进民主青年,并组织五四爱国运动,推动封建军事旧中国向革命新时代进军,并进展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2]。

陈独秀不仅作为一个大学问家,更作为资产阶段革命家,为冲锋陷阵勇士。

五四运动开展前,陈独秀坚信欧美资产主义阶级民主政治,崇尚法兰西共和国。

在《法兰西与进世文明》一书提出:“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乃居何等。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民主和科学为革命时期内容。

当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宣言,反对君主制德国,并主张中国参战。

全面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着作

全面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着作

文献研究法:通 过对历史文献的 搜集、整理、分 析和研究,探究 历史的真相和发 展规律。
唯物史观: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分析历 史事件和现象, 揭示历史的本质 和规律。
阶级分析法: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 阶级理论,分析 不同阶级在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和 相互关系。
比较研究法:通 过对不同历史时 期、不同地域、 不同文化的比较 研究,深入探究 历史的演变和发 展。
文化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口述历史等,旨 在全面、客观地揭示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和演变过程。
文化史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 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民族史研究
民族史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旨在研 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规律。
加速了中国现代 化进程和改革开 放的深入发展
为中国未来的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指导和历史 借鉴
对世界历史学发展的贡献
推动世界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丰富世界历史学的研究内容 促进世界历史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引领世界历史学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内容: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人口分布等 目的:揭示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和规律 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 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文化史研究
文化史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主要研究中国历 史上的文化现象、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文化史研究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旨在揭示文化与历史、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05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学的影响和意义
THEME TEMPLATE
对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影响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学的创立和发展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学的创立和发展

作者: 叶桂生;刘茂林
出版物刊名: 前线
页码: 50-54页
主题词: 中国历史学;史学大师;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中国史;历史哲学教程;史学工作者;中国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性质
摘要:中国历史学源远流长,走过几千年漫长的历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优秀遗产,出现过一些史学大师,但是却终究未能步入科学之官。

只是到了二十世纪,运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才使中国历史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成为鼓舞中国人民改造旧世界和创造美好未来的有力武器。

本文拟对1919年至1949年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学的创立和发展作一扼要的回顾,作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开创史学研究新局面的借鉴。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者: 桂遵义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82页
主题词: 文化思想;李大钊;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帝国主义;科学与民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无产阶级;中国人民;农民运动
摘要: <正>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联系的。

回顾一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对进一步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使史学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 “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提倡科学与民主的伟大群众运动。

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文化思想上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在‘五四’以后,。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崔立群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24
【摘要】史学研究活动,是以人们过去的历史活动和思考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术活动,这种学科的研究方式与学术标准一致,均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认识论原则上。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史学到20世纪初的“新史学”,中国的史学观经历了不断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直到“五四”运动后,确立了以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史学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必须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总页数】5页(P56-59)
【作者】崔立群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史学史学科反思的新创获--评《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3.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4.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5.继承与发展——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关系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马克总主义史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马克总主义史学的发展道路

作者: 桂民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34-37页
主题词: 唯物史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十月革命;中国人民;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史;帝国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中国;李大钊
摘要: <正> 任何一种哲学和社会思想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并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和中国社会历史变革过程不可分割地结合着的。

(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部分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其中,最早在中国思想界鲜明地表示这个崭新立场的人,就是李大钊。

1918年7月,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法、俄两国革命作了比较,充分肯定了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继后又陆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俄罗斯革命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俄罗斯的过去和现在》等文章,除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史撰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迫切任务,受到了 延安和重庆两地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高度重视。
• 思想史是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开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 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 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二、李大钊的史学贡献及其《史学要论》
• 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学灯》和《社 会科学季刊》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试图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问题。
• 《史学要论》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李守常。这是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阐发他的史学思想的史学名 著,本书不仅介绍阐述了他的史学思想,而且是一部从理论 上给中国马克思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
——李守常《史学要论》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四、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
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核心的基础上,李大 钊在历史思想方面尤其重视如下一些原则: • 首先,强调思想变动的原因应当到经济变动中去寻
找。 • 其次,重视阶级斗争学说。 • 再次,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最后,对 “历史”的新概括。
——《毛泽东选集》第2卷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二、郭沫若、吕振羽的史学贡献
• 抗战时期在重庆期间,郭沫若加强了对先秦社会和学术思 想史的研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达20余篇。
• 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同他重视史家确立正确的 世界观的认识是一致的。
• 吕振羽是最先投入社会史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著名史家之 一。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环境
•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中国向何处去、中 国革命的前途何在、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等问题成为摆在 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 战、1934—1935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虽然与中 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但是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则 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
•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以考古资料结合神话传说 考察远古历史,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史前社会 史的最早著作。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三、关于历史学学科体系
《史学要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史学观的最早著作, 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学科体系的最早的论述。概括说来,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点: • 首先,明确区分“历史”和“历史学”的性质,提出把客观存
在的历史同人们主观反映的历史加以区别的重要性。 • 其次,指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包含“记述历史”和“历史理论
”两个含义丰富的方面,认为这是“广义的历史学”。 • 再次,阐明了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以及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最后,强调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记述历史与历史理论,有相辅相助的密切关系,其一的发达进 步,于其他的发达进步上有莫大的裨益,莫大的影响。历史理论 的系统如能成立,则就个个情形均能据一定的理法以为解释与说 明,必能供给记述历史以不可缺的知识,使记述历史愈能成为科 学的记述;反之,记述历史的研究果能愈益精确,必能供给历史 理论以确实的基础,可以依据的材料,历史理论亦必因之而能愈 有进步。二者共进,同臻于健全发达的地步,史学系统才能说是 完成。
• 郭沫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 作用的反复强调,充分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史观与 史料的重视程度。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抗战时期延安与重庆地区的中国马克思 主义史学
• 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展,在客观环境上与延安地 区有所不同。
• 从研究者在两地的分布来看,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家的 标志性人物是郭沫若。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
•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真正受到重视和流行则是1917 年俄国十 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 唯物史观之所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其原因非常复杂。简言 之,第一,它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第二,它的一些 重要理论包含了中国思想传统尤其是儒家的社会理念中某 些进步的因素,乃是中国学人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有规律的运动,而 历史学是能够认识这种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 义学者对唯物史观持有的科学信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 大力提倡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
• 现实社会环境要求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 国历史和国情的论断。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 义史学的建立
• 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从1928年7月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史。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 与探索之功,使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 划时代意义。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 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
论贡献
概说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并逐步发 展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 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唯物史观的传入、中国革命现实的需 要和对中国历史整体发展宏观认识的理论需求,使中国马克思 主义史学得以建立并迅速成长起来。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 、认识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性质,成为中国史学如何 面对现实和学术的双重任务。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抗战时期延安和重 庆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毛泽东关于史学工 作的论述和中国历史的论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重要 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