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摘要】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入手,探讨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随后介绍了一些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教育和预防策略。
结尾部分强调了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分析、原因、措施、教育、策略、重要性、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大学生犯罪预防措施、大学生犯罪预防教育以及大学生犯罪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了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心理机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目的。
在结论部分将重点阐述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特定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犯罪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犯罪心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冲动和冲动行为倾向。
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更容易受外界诱惑和影响,缺乏理性思考和控制能力,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犯罪行为。
大学生犯罪心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逃避责任和后果意识薄弱的倾向。
由于大学生通常为成年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够重视,不愿承担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容易采取逃避责任的态度。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犯罪心理中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和攀比动机。
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心和自我价值感,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手段来获取快速的物质收益或实现自己的虚荣心。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剖析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威胁。
因此,探究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对于加强防范和帮助这一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犯罪心理进行剖析。
一、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校园里处于新的社会环境中,需要适应和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网。
但同时,社会的现实与他们的期望产生了巨大落差。
大学生常常憧憬着光明的未来,向往着自由和独立的生活,然而很多时候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负担以及社交问题等困扰。
这些问题和挫折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不良情绪,并最终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动机。
另外,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和职业前景不明朗的现实。
这种现状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非法途径”获取财富和地位的念头。
他们希望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得追求的目标,满足物质和社会需求,这种心理状态也成为他们犯罪的一大诱因。
二、心理发展因素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发展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个性发展,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都在不断塑造和发展中。
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良好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就容易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模糊和淡化。
另一方面,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也是犯罪的重要原因。
大学阶段,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同时存在,这容易导致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
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可能会使得大学生在情绪失控时做出一些冲动和暴力的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超出了他们正常的心理阈限,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另一重要原因。
环境对于个体的塑造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校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校园环境存在着极度的竞争、不良的社交关系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可能诱发一些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压力,倾向于产生犯罪行为。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正确分析和处理自己在社会生 活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使他们能有一个较好 的心态去面对社会。 第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减压新格局 大学生心理问题, 既是因, 亦是果。 必 须 看 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是多方面因素导致 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把 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学生学习 、生 活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学校要动员各个方面 力量,党、政群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第一,高校 党委要高度重视该方面的工作, 将之列入议事日 程,切实保障开展工作所需的机构、人员、经费等 条件,定期听取汇报、解决问题; 第二,建立联席 会议制度。学生管理部门、 后勤部门、 教学部门、 心理辅导部门、保卫部门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 流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影响学生思想情 绪的后勤服务、 学生管理、 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问 题,要摸清情况, 逐个解决, 化解学生的敌对情 绪; 第三,动员全体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参与 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有效的机制,鼓励教职工深 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及时疏导学生中出 现的思想情绪问题。要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协会的 、 “老奶奶 ” 的作用。 春风 作用,发挥 “老爷爷” 化雨,润物无声。来自教职工的爱心、关心,汇聚 一起,形成合力,可以融化坚冰,那么,一个健康 向上,生活活泼的大学生新风貌必将出现 ,这样的 格局,对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保障大学生健康成 长是极为有利的。 注 释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 ,据中国犯罪 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 ,“文革 ” 前五六十年代, 我国青少年 项调查显示 犯罪并不突出, 仅占 20% - 30% , 其中大学生犯 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 1%; “文革 ” 期间, 青少 年犯罪 开 始 增 多, 占 到 了 整 个 刑 事 犯 罪 的 60% , 其中大学生犯罪上升为 2. 5% ; 从 70 年代后期开 始,青少年犯罪呈线逐年上升趋势,而近几年,青 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 70% ~ 80% , 其 中 大 学 生 犯 罪 约 为 17% , 占 高 校 总 人 数 的 1. 26% 。 另外,据调查, 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 犯罪人数自 1999 年起开始上升。 根据全国各省市 大学生犯罪比率调查结果显示是: 2001 年大学生 犯罪比 1999 年增加了 54. 5% ; 2002 年较之 2001 年又 增 加 了 97. 1% ; 2003 年 比 2002 年 增 加 了 65. 3% ; 2004 年比 2003 年增加了 54. 5% ,2005 年 比 2004 年又增加了 97. 1% 。 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 占整个犯罪人数的 80% 左右, 且以年平均 2% — 3% 的速度上升, 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 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犯罪心理与预防措施
犯罪心理与预防措施犯罪行为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了解犯罪心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减少犯罪行为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犯罪心理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一、犯罪心理的原因犯罪心理是指导致个人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了解犯罪心理的原因,是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犯罪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失业问题等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犯罪心理。
对社会不满、愤怒和绝望感的积累,可能促使个人产生犯罪行为。
2. 心理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引发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低自尊、冲动、攻击性、依赖性等心理特征,都会增加一个人参与犯罪的风险。
此外,家庭环境不良、童年受虐待等也可以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犯罪心理背后的生理基础。
一些人的大脑结构、神经系统功能等与常人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他们更易受到冲动和暴力倾向的驱使,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帮助人们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 改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和生活条件,可以减少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同时,社会应加强矫治机构和法律制度的建设,提高犯罪的打击力度,为减少和防控犯罪提供有效的保障。
3. 心理干预对于一些具有潜在犯罪心理倾向的个体,采取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精神治疗、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减少犯罪心理的发展。
4. 加强社区监督建立健全的社区治安防控机制,加强对居民的社区监督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的监督和帮助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犯罪行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状况及特点(一)大学生犯罪状况大学生犯罪就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在高效学习的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主观过错,对事件进行作为或者不作为,而导致违反法律规定,破坏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等的危害性行为。
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周岁至25周岁。
“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O%,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据相关资料透露,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1尤其是1999年起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持续提升,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到2007年底,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毕业生31万人。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448万人。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犯罪人数也持续增多,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化。
(二)大学生犯罪特点1、数量增长的迅速性。
这些可以从上面的现状中以及媒体的持续报道中得出结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而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因为持续的扩招而增加,庞大的基数下,犯罪率依旧上升,则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犯罪道路。
2、大学生犯罪主体的多样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学历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很多高学历的人正在跨入犯罪的行列。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摘要】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包括心理压力、适应环境等因素。
接着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犯罪类型,如违法、违规等行为。
然后介绍了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的措施,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
在探讨了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有效策略后,文章最后强调了加强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教育的必要性,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并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原因、类型、措施、有效策略、教育意义、加强、教育必要性1. 引言1.1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对个人造成损失,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以及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工作。
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规范行为,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加强大学生犯罪预防教育也能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从而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重视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教育,对于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一、社会压力过大。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有些学生会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家庭教育不善。
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家庭教育不善导致其缺乏正确的行为准则,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问题。
有些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其正常的行为表现,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浅谈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
浅谈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摘要:随着社会不不断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心里问题,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心里问题越来越重视。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问题。
针对提出的问题,找到了预防措施。
也就是说,除了加强自身的监督管理外,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防范;前言:大学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和法律教育观念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冷漠和他人权利的法律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缺失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希望和祖国未来的新势力。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由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每个人进入大学后的适应能力不同。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大学和学术生活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心理问题。
1.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在校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因素是多方面,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
1.1自身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一方面,大学生的年龄处于青春期,此时状态是敏感时期,对事物人情缺少考虑,容易冲动,心理起伏不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自尊心强,心理脆弱,无法面对挫折。
在这种状态下处于焦虑和矛盾的状态。
一旦他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和调整,就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另外,由于知识水平较高,自身内心体验丰富细腻,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
1.2外界环境变化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1.21学校因素一是学校没有设立心里咨询室,无法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时代,不重视和忽略学生的心里问题。
三是由于高校招生人数增多扩,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分析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望和困惑,从而造成心理失衡。
1.2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化解大学生犯罪现象。
那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对策?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社会压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一部分,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犯罪心理。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稳定和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许多家庭存在着家庭纠纷、家暴、离婚等问题,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犯罪的倾向。
3. 个人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存在自卑、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无法良好地融入社会和校园环境,这些心理问题会激发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清晰的认识,也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4. 社会环境大学校园的社会环境也是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大学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地方,但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不良的交往关系,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导致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5. 媒体影响现代社会的媒体发达,各种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价值观也很容易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之中,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其抵御犯罪的能力。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和精神指导,创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网络根源与法律预防
保障校园安全
通过研究和应对大学生犯 罪问题,维护校园安全和 稳定。
02
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
犯罪动机
物质需求
好奇心与刺激
追求金钱、名利,满足个人物质欲望 。
寻求刺激、冒险,尝试违法犯罪行为 。
情绪冲动
因感情纠纷、争执等原因,产生报复 、伤害等冲动行为。
犯罪手段
网络诈骗
利用通讯工具、社交平台等途径 进行诈骗活动。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紧张、缺乏关爱和沟通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不良心 理,从而增加其犯罪风险。
优化建议
家长应当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其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品质。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影响显著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巡逻和门禁管理 ,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 心理疏导和治疗,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行为。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与相关部门合作,清理校园周边的治安乱点,打击涉及大 学生的违法犯罪活动。
学校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的责任与举措
教育引导
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 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道 德观念。
严格管理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规 范学生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及时 予以处理,防止其演变为犯罪行为。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影响及优化建议
对未来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净化网络 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作者:周瑾瑜来源:《天津教育·上》2020年第06期教育部1999年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国民素质,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人才。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学生群体层次各异,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弄清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干预,是建设平安校园、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校园治安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犯罪的多元因素分析(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同步从高中步入大学的青少年正是生理方面发展的巅峰时期,女生身体逐渐发育丰满,男生身高快速增长、变声逐渐完成。
身体虽然得到了快速发育,心理方面的发展却滞后缓慢。
我们时常可以发现因为胸部发育丰满而走路含胸不自信的女生,或是因为处在变声期声音变细而自卑的男生。
加之我国心理教育尚未普及,家长、教师往往更注重身体变化和成绩高低,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难以得到及时纠正,且内心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对沟通交流方式的正确把握,所以很容易使用带有攻击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二)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好奇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在青年时期、大学时期尤为凸显,是正常存在的心理状况。
具体表现为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寻求刺激及感官愉悦、敢闯敢拼、干劲足等,例如:善于使用新兴媒体、喜欢挑战极限运动、积极创业等。
对于这三种心理,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得当可以帮助塑造三观、充分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引导不当则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刑事案件中,时常可以看到受淫秽影片的影响而好奇强奸的案例,或是模仿暴力恐怖片为寻求刺激而进行抢劫偷窃的案例,或是心存侥幸找人替考及用其他方法作弊的案例。
(三)市场经济的冲击,心理失衡,虚荣心作祟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逐渐出现唯利是图等拜金主义倾向。
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
李锋教育叛逆专题/wtzl/pnzt/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兴旺。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趋增多,大学生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学校政治思想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寻觅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1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主要特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得相对独立、成熟。
但是大学生毕竟缺乏社会经验,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模仿、独断、叛逆心理悄然而生,他们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
如果引导得当,这些特点就是优点。
比如大学生思维十分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可以引导他们创新,大学生爱好冒险,可以引导他们探索未来。
(1)大学生暴力犯罪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大。
例如,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学生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他们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大。
(2)暴力性犯罪手段残忍。
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活动;第四,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拓展知识,以满足青少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样无形中也增进了师生交流,使学生对学校教育信任、信服,从而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学习。
(2)设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大胆使用尝试方式。
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方式。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学习了知识,提高了体能,而且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社会经验。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调适与疏导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调适与疏导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存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心理调适与疏导作为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重要手段,日益被重视。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调适与疏导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造成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处于一个自我认同与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冲动欲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引导。
另外,对于一部分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生活自理、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对这些心理压力难以适应,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犯罪行为也不例外。
当下,社会竞争压力颇大,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求职压力很大,一些人在为保持社交地位或满足个人欲望时,可能会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经济利益,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心理调适与疏导的重要性心理调适与疏导是针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因素带来的困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首先,在个体层面上,通过心理调适与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身问题的所在和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大学生在接受心理调适与疏导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焦虑和负面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心理调适与疏导,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专业人员的介入,可以通过个别或群体性的心理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调适与疏导的实施策略在进行心理调适与疏导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以提高心理调适与疏导的效果。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其预防措施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摘要】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适应障碍,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必须深入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预防措施1 大学生犯罪的特点1.1 犯罪数量逐年增加,犯罪主体不断扩大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人数自1999年至今不断增加,同时无论是来自民办院校、重点院校还是名牌高校犯罪学生都是逐年增加,犯罪的主体不断扩大。
1.2 犯罪类型以侵财型为主大学生犯罪中侵财犯罪占有相当比重,据近两年有关部门的统计,大学生实施侵财行为的人数在大学生刑事案件人数中所占比例为85%。
除此之外,人身伤害的犯罪已经成为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大学生犯罪类型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3 犯罪手段具有高技术性、高隐蔽性和高危害性大学生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智能化、多样化趋势,犯罪手段明显高出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技术性、高隐蔽性和高危害性。
如某大学的大学生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了某公司的账号和密码,给该公司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2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2.1 享乐主义心理一些大学生好逸恶劳,垂涎于社会上的非劳动所得,向往高消费的生活,把穿名牌衣服,买高档商品作为一种时髦,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人生成败的尺度,但是他们的经济条件又办不到。
于是就采取违法犯罪行为求得满足。
2.2 嫉妒报复心理在强手如云的大学里,一些曾经的佼佼者们失去了他们在中学时期的优越感,感觉到自己在很多地方都不如别人,从而不服气甚至产生嫉妒心理。
一些具有严重嫉妒心理的学生,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容易攻击诽谤、打击报复他人。
进而陷入犯罪的泥潭。
2.3 虚荣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自我优越感强烈,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一般有较强的表现欲,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注意,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形成较强的虚荣心理,同时他们又喜欢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上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这种虚荣攀比心理使他们生活在一种虚伪的世界中,而且不断升级的攀比,使许多学生不堪重负,加大了心理落差,由此成为一些大学生进行违法犯罪的主要诱因。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许多诱惑和困难,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导致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认识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1、人的本性原因: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生物,社交需要是人类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有些大学生缺乏这种本能的社交欲望,他们通常比较孤独,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从而寻求犯罪行为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2、不良社会环境的原因: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众多,大学生经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交友、就业、爱情、权利等,这些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对这些因素的认识较低,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自制力,他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犯罪行为。
3、社会心理因素的原因: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无法接受现实。
他们会通过暴力、报复等手段来宣泄不满情绪,他们认为犯罪是一种遮盖自己问题的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树立正确价值观:大学生应该认清自己的所在社会地位和责任,具有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确保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追求自身的梦想,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2、提高法制意识:大学生应该学习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正确理解“不合法的事情,一不做、二不吃”的真谛,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控制力。
总是让自己沉浸于价值观和人格处于混乱状态的人,更容易陷入犯罪的深渊。
4、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领悟团队精神,将爱心贡献给社会。
总之,大学生应该时刻注意自身行为,提高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如果有不满或不安情绪,应该寻求适当的方式去缓解而不是犯罪。
同时,对于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应该持续加强,包括教育、设施等方面,确保大学成为健康学习、自我提升、健康发展的场所。
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日益“社会化”。
许多外来思想的涌入,致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
由于当今校园也流行着种种不良风气使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感情等诸多方面的压力,禁受着诸如校园腐败等不良风气的侵扰。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犯罪领域涉及盗窃、抢劫、赌博、伤害等,犯罪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已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透视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对策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特点自1999年开始,在校大学生犯罪事件数量及犯罪人数大规模上升。
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比2001年又增加了97.1%。
犯罪类型以财产型犯罪和伤害型犯罪为主,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且高智能犯罪比率较高。
从犯罪手段上看,由于大学生大多能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犯罪之中,其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超性和隐蔽性。
有利用自己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盗取他人网上帐号和密码牟利的,有为逃避侦查,在作案过程中采取反侦查措施的等等。
而且犯罪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于民办高校,近几年来自重点大学、名牌高校的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多。
从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大学生犯罪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
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的犯罪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及预防
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及预防摘要:伴随着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重视。
本文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针对提出的原因,找到了预防措施,即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控制与调节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问题;产生;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53-01李夏(贵州大学法学院07级法学,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伴随着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重视。
本文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针对提出的原因,找到了预防措施,即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控制与调节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问题;产生;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53-01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室友事件到浙江大学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再到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刺杀公务员事件,不得不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予以重视。
一、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一)学习心理问题: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疲劳,过度的学习焦虑,重度的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嫉妒、自卑、自负等。
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中,自卑心理就是悲剧的根源。
(三)网络成瘾问题:一些大学生整天沉溺与网络游戏和聊天,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更有甚者,造成了网络依赖性、网络孤独、网络焦虑、网络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恋爱既不同于成年人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恋爱,也不同于中学生的早恋,介于两者之间,既有责任感,又有早恋的朦胧感,易产生恋爱心理问题,如失恋、爱情错觉、恋爱中的行为越轨、恋爱动机不端正等。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作为高文化、高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健康向上的,有理想、守纪律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主流。
但是近年来,一些具有高智商、高素质的天之骄子们却纷纷触犯法律,甚至犯罪,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实在令人痛心。
本文正是立足于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以大学生犯罪心理为视角,探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以相应预防对策加以完善,力求能阐明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并期望有助于犯罪学研究,特别是大学生犯罪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对策引言打开电脑,不论用哪个搜索浏览器,输入“大学生”,得到的搜索结果居然是以负面报道居多,如果你输入“女大学生”,更会得到一些关于“卖淫、怀孕、包养等”有关的报道,更为恶劣的是不时会有大学生犯罪的新闻见诸报端。
“大学生”正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究其原因,本该是天子骄子,本该是国家栋梁,本该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本该是高素质、高学历的这样一个群体,却常常处于人们议论是非的风口浪尖,常常是引起社会问题的活跃因素。
在大学生当中,有一小部分做出了违背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更是将人们的关注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所以研究犯罪的最终途径必然要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犯罪,分析和探究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以便拓宽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思路,寻求更多切实有效的预防途径和措施。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概述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
但也有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却因触犯刑法而锒铛入狱,应该说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浅析在校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 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 明显 , 而伴随者 经济 的发展与改革 , 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的发展 , 我 为我国的现代 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 的高素质人才 , 作为建设的栋梁 , 他们发挥着极大 的作用 ,然而我们依 旧不能忽略这些精英们背后一些大学生的犯罪问 题。 1 大学 生 犯 罪 原 因 分析 、 11 . 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 ,教育的中心还没有从 学历教育模式 中走 出来 , 还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从 小学到大学 , 除了在大学 期 间的法律基础课程 , 基本没有关 于普法教育的 内容。 1 社会 环境对大学生的影 响 . 2 从整个社会环境看 , 学生们从小接触社会就少 , 接触最多的就是电 视和杂志 , 而一些不 良信息从心灵上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 、 价值观和道 德观。在脱离 了中学时的束缚 进入 比较宽松 的大学后, 思想放 松 , 有可 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13 l犯罪大学生心理原 因分析 强烈的 自 卑心理。 卑 指 自 自 我评价偏低。 卑 除了可 以消磨一个人 自 的雄心 , 还会使人 自暴 自弃 、 悲观绝 望。因而产生消极、 自信 、 不 抑郁等 失落情绪。当前 , 一些大学生 自卑情绪 严重 , 有的对 自己身体素质或 自 己的社会条件 、 自身能力不满意而产生 自卑。大学生 的自卑心理会导致 其人格 的缺陷 , 严重者会走上极端 , 抑或愤世嫉俗 , 消极度 日, 而走上 从 犯罪道路 。 强烈 的享乐欲望。 某些大学生由于抵制不住享乐主义 、 拜金主义等 不 良风气 的影响 , 假如没有及 时的得 到老师和家 长的引导 和教育 , 容 极 易产生心理趋 同的倾 向。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盲 目 比的心理和现象 , 攀 对 于家庭 比较富裕的学生 , 然有优势去高消费 , 自 但对 于家庭贫 困的学生 而又有这种心理的人 , 一般情况下 , 家庭是不能满足其极富虚荣心 的消 费的。在这种“ 需要 ” 的影响下 , 便产生盗窃以及其他的犯罪动机 。有很 多女大学生为了这种极其低俗 的享乐 , 从事卖淫和盗窃 , 并且这两种犯 罪占到了女生犯罪的很大 比率 。 长期形成的冷漠心理 。 冷漠是一种 比较消极 的心理 , 主要表现 为对 人对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敌对情绪 ,这种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轻 易的和别人交流思想感情 ,感情一般也不会外泄 ,对一般的事无动于 衷, 缺乏同情心。 形成这种心理的人通 常都受过极大的伤 害, 如欺骗 、 受 人漠视甚至歧 视等 。 大学生有这种 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国家、 社会 的命运 漠不关心 , 自己的命运采取 回避的方式 , 对 这是对生活环境的 自我逃避 的退缩性反映。 由于其 回避人际交往 , 造成心理脆弱 、 自负等不 良心理 , 对周围的人、 事高度不满 , 已发生冲突和争执 , 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 嫉妒心理 。 嫉妒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一个人 的潜力 , 但如果控 制不好这个度 , 造成心理的失衡 , 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 习 , 会 影 直 接影响大学生 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利益的冲 突和矛盾是大学生产生失衡心理的客观原因 ,同学间普遍存在盲 目攀 比心理 , 使其对社会及诸多事物深恶痛绝 , 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心理如 果长期不能得 到缓解 、 衡 , 平 而为 了其心理 的平衡 , 大学生极有 可能通 过违法犯罪手段报复他人、 社会 以求暂时的心理平衡 。 心理失衡是导致 大学生犯罪 的重要因素之一 。 追求刺激 。大学生空余 时间相对较 多, 接触 的事物也较多 , 尤其 是 受到一些不 良书籍 、 录像 、 网络的影响 、 刺激 , 一些 大学生会迷失 自己, 部分大学生为 了追求 刺激 、 满足心理需要 , 不惜 违法犯罪 , 尤其 是性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校园接受教育。
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在校园内犯罪,这种现象大大影响了高校的安全与稳定,也威胁到了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1.心理压力大随着大学课程的不断加重和社会竞争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些学生为了应对压力,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当这些负面情绪不得到及时的调节和处理,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犯罪想法和行为。
2.道德观念淡薄大学生是社会的新兴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正在不断形成和建立。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其他原因,对道德伦理观念缺乏认识和理解,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模糊和对犯罪的危害性的低估。
3.法律意识淡漠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法律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对于某些违法犯罪行为存在侥幸心理和漠视法律法规的行为。
同时,一些大学生也缺乏对法律责任的认识,容易犯下违法行为。
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与引导要预防大学生犯罪,首先应在教育上下功夫。
学校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加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同时,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演习,定期组织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习、防盗防抢演习等,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3.建立制度与规范学校和社会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和制度,对大学生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制度上的保障。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查宿舍、随机抽查等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加强学生管理力度。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防范
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防范姓名:邓得强学号:A09100156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制药工程1001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防范大学生人格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尚未稳定,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若不能有效疏导就可能导致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为有效防范大学生犯罪,不仅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教育与预防,同时,大学生也要加强对犯罪心理的自我防范。
当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并且在任何时候都受到整个社会的密切注视,尤其是他们的犯罪行为。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接近2500万。
遵纪守法、健康向上仍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流。
但在校大学生犯罪也有呈上升之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0.126%。
在校大学生中为什么会出现犯罪?原因也许多种多样,但犯罪者的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因为任何社会环境因素和外部条件对个体的作用总是通过个体的心理特点而起作用。
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有其特定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直接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
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现状分析(一)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冲突的逐步加剧导致犯罪。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生理发育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相对生理发育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却是相当的不稳定。
在面对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和自我封闭的矛盾、自身知识能力水平和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从众依附心理的矛盾、自尊和自卑的心理矛盾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时,其情感与情绪的不稳定性便突出地暴露出来。
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就可能演变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二)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从重点大学到民办高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博士生,从男大学生到女大学生,从刚刚入学到行将毕业,大学生的犯罪记录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个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0-08-09T16:32:34.5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李夏
[导读]
(贵州大学法学院07级法学,贵州贵阳 550000 )
摘要:伴随着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重视。
本文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针对提出的原因,找到了预防措施,即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控制与调节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问题;产生;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53-01
李夏
(贵州大学法学院07级法学,贵州贵阳 550000 )
摘要:伴随着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重视。
本文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针对提出的原因,找到了预防措施,即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控制与调节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问题;产生;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53-01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室友事件到浙江大学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再到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刺杀公务员事件,不得不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予以重视。
一、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一)学习心理问题: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疲劳,过度的学习焦虑,重度的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嫉妒、自卑、自负等。
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中,自卑心理就是悲剧的根源。
(三)网络成瘾问题:一些大学生整天沉溺与网络游戏和聊天,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更有甚者,造成了网络依赖性、网络孤独、网络焦虑、网络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恋爱既不同于成年人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恋爱,也不同于中学生的早恋,介于两者之间,既有责任感,又有早恋的朦胧感,易产生恋爱心理问题,如失恋、爱情错觉、恋爱中的行为越轨、恋爱动机不端正等。
(五)就业和发展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可能导致期望值过高、利己心理严重、“铁饭碗”情结、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
导致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 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客观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是导致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外界环境变化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追求享乐的心理,又因为收入悬殊,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引起处于不同阶层的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享乐,少数大学生在特定因素的刺激下便会产生价值的失范而走向犯罪。
其次,竞争的压力, 就业的压力,诱发了一些大学生的投机心理和冒险心理,把追求自己特殊利益的最大化当成惟一目标,因而不顾人格、不择手段,其至不借践踏国家的法律。
另外网络对一些自制能力薄弱的大学生也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作用对个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包办的教养方式和过分宠爱使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能力,有碍他们的社会化。
另外,随着离婚率和“家庭暴力”现象的增加,残缺家庭中的大学生们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易于形成鲁莽凶暴、易于冲动、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等特点。
一旦这些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3.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对心理素质的培养。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健全, 使得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
另外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分析能力, 必然产生失望与迷茫的情绪, 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二)自身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感情丰富,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处于这样的状态,使他们陷入不安、苦恼、忧虑、矛盾的状态,一旦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调适, 就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
另外,大学生由于知识层次较高, 自我的内在体验比较丰富、细腻, 因而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发较大的情绪波动。
三、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
(一)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全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扩大就业,这是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根本措施。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3.完善立法,加强司法,依法行政,净化校园和社会环境,把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某些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渗透和影响减少到最低。
(二)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减少大学生的反社会性,从思想根源上控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观念,促进其健康成长。
3.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制,建立心理咨询站,经常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等活动,要开通心理热线,方便接受同学的咨询。
(三)家庭应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把握其思想动态。
在处理夫妻之间的问题的时候要多考虑孩子的想法,要多鼓励,少训斥,培养子女的自信心。
不能溺爱子女,要多加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个人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1.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2.要加强自己的自制能力,对社会上不好的思想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控制,不该做的不去做,不受不良思想的腐蚀。
3.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要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或社会上的公益活动,树立集体意识,融入集团,融入社会,满足自己情感发展的需要。
结语: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人生中最富于可塑性的时期。
大学生,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但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现象。
这个不和谐的音符已经足以引起社会心理的不安与震荡,令人忧虑。
因此,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研究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犯罪问题,我们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多管齐下,为祖国的发展培养一支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21世纪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人民检察出版社.2004
[2]《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3](日)山根清道著.陈宝玉译《犯罪心理学》.五洲出版社
[4] 王文.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D]河海大学, 2004
[5]胡贤斐.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