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12篇
中庸读后感12篇中庸读后感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笔之于书。
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
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庸读后感2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庸读后感1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中庸读后感2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中庸读后感3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中庸读后感4《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 ,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中庸读后感5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中庸读后感800字。
《中庸》读后感14篇(最新)
《中庸》读后感14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这句话,明白了不应总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里肮脏,那里黑暗,其实道永远应该装在心中,而肉身则要受些苦难和历练,跳出来看世界,就会心怀慈悲,哪个人不是可怜种呀。
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时间都是最好的时间,君子在何时都应该安然自得。
因为他知道这就是这个世界,这就是本来面目。
所以,身在何处都可以修道。
小隐隐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廷。
人生不过是了悟道理的过程而已。
《礼记。
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
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买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书。
今天读完《中庸》,感触颇深。
《中庸》里面涵盖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识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然而,对于这种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们必须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然而,也还有很多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迷信书本。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现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值得我们深研。
《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中庸》读后感1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
它与《大学》不同,《大学》阐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具体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则是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似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第一次上课老师便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论。
实在高深,我实在是听不太懂。
单纯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任何一个部分如果出现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体也会出现问题。
这正如人的身体一样。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平衡,而西医讲求的是就病开药,根据病人的病开什么药。
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药,一堆一堆的药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不少的药在我身上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身体里已经有耐药性,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喝中药。
中医看病讲究通过整体来看,比如说感冒,西医就直接开感冒药杀死病菌,而中医不然,推断出是身体中有热,则开些清热的药来,所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还有个现象,就是有的人一辈子病病怏怏的,不过还是长寿;有的人一辈子健健康康的,结果突然一下子得绝症病死了。
这是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健康,看起来不长寿,但是他们维持了自身的平衡,这也就是长寿的秘诀;而看起来健康的人,体内则不一定平衡,虽然不体现,但是一有表现则为大病。
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
原先认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庸。
后来经过学习终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也就是很少改变。
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因。
年轻人轻狂,处事激进,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时时思变,这都是因为“不庸”引起的。
而中年老年人向往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稳中取胜。
“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
”而但凡青壮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风范,较同龄人稳重。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中庸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
“不偏不倚,不极不端”。
在阅读和理解《中庸》的过程中,我深
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处世之道。
首先,中庸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不偏不倚。
在人生的道
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但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不被外界影响,保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
同时,中庸也告诫我
们不要过分追求极端,要避免情绪和行为的偏激。
只有在中庸之道
上行走,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
提到了“道”是一种普遍的秩序和规律,而“德”则是人们在实践
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要不断
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中正之道”。
最后,中庸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诚实和诚信是
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
和信任。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这
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的来说,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注重诚信与诚实。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和践行的。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努力,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
中庸子思读后感模板6篇
中庸子思读后感模板6篇中庸子思读后感篇1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子思读后感篇2上周日犯错被老师抓进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释,因为在这里跟生活老师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什么是理?他们一直把嗓门大,我是老师当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师这俩字,禽兽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无耻到这种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话归正传,在008我利用多余时间,看完从小学到高中左耳进右耳出的三本书《论语》《大学》《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觉是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根,数千年来从未改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
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爱思想能够流传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扰他们,安安心心的种地,赚点小钱,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点累点没关系。
中庸的读后感3篇
中庸的读后感中庸的读后感3篇《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中庸的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中庸的读后感1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
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
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
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的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作者现学术届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其表达的内涵是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达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达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是修养人性,其中关联了学习的方式,做人的规范和〝三达德〞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庸读后感1站在教师的角度,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书上说, 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 ,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习生活中自觉受益良多,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学习中,生活中,必将铭记此道,激励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 道. 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 和你在一起 ,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让学生走上智慧人生.中庸读后感2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中庸读后感3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庸读后感4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中庸读后感5《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中庸的读后感800字。
关于孔子讲座的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关于孔子的讲座,受益匪浅。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讲座中,主讲人详细阐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仁者爱人,爱人之心人皆有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过学习孔子的仁爱思想,我深刻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和冲突不断。
而孔子的仁爱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爱心去化解矛盾,让社会充满和谐。
二、孔子的礼治思想孔子提倡礼治,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是社会道德的体现。
在讲座中,主讲人指出,礼治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做到有礼有节。
通过学习孔子的礼治思想,我明白了,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礼仪,做到谦逊有礼,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
在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能和知识,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关爱学生,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处理事物的一种最佳方式。
在讲座中,主讲人指出,中庸之道既不过分偏激,也不过分妥协,而是追求适度、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握分寸,做到不偏不倚,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篇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1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必须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异常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明白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仅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日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一样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够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经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中庸》的读后感
《中庸》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作者孔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人留下了这部充满智慧和教诲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它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学的魅力产生了无尽的敬畏之情。
《中庸》以其简练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和感悟,以及对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感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承,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同时,《中庸》还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他们强调文化要真实、自然、优美,要有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这种对儒家文化的关注和感悟,让我深感敬意。
此外,《中庸》还让我对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他们用文学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表达了对人性的关爱和期望。
这种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中庸读后感篇1《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大学中庸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去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理解起来,就是有口说不清,全书都是这样的,不过,碰到比较熟悉的几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还有“君子慎独”,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拿起来,读不懂,放下,再拿起来······后来,我就突然想明白了,直接看译文,好歹能够明白了。
原来,《大学》是期望透过教育的力量,追求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中庸》欲使国家走向和谐之路。
国家是谁的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公民爱国,肯定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公民要敬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是为了国家的运转,公民要诚信,诚实守信,不欺诈,讲信用,公民要友善,只有公民友善相处,才有国家的和谐盛世。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全中国的公民的目标放在了一起。
没有矛盾,没有欺骗,也就没有了自私自利之心,没有了个人的贪图享受。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读后感悟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读后感悟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y Confucius, I have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virtue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balanced and moderate way of life.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text revolves around the idea of the "mean," which refers to the middle ground between extremes.One of the key lessons I learned from this text is the importance of moderation in all aspects of life. Confucius emphasizes the need to avoid extremes and find a balanced approach in our actions,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is means not being too excessive or too deficient in any aspect of our lives. For example, in relationships, it is important to neither be overly attached nor completely detached. Finding the right balance allows for healthy and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Furthermor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virtues such a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These virtues guide our behavior and help us navigate through various social situations. For instance, practicing benevolence involves show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towards others, while righteousness encourages us to act in a just and fair manner. By embodying these virtues, we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society.Additionally, the tex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self-reflection and self-cultivation. Confucius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constantly examine their thoughts, actions, and motivations to ensure they align with the principles of virtue. This introspective process allows us to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and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become better individuals. It is through continuous self-reflection that we can strive towards becoming virtuous and achieving personal growth.In my own life, I have found the teaching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o be highly applicable. For example,I used to have a tendency to be a perfectionist, often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 every aspect of my life. However, I realized that this extreme pursuit of perfection was causing unnecessary stress and anxiety. After reading the text, I made a conscious effort to adopt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I still strive for excellence, but I have learned to accept my limitations and not overly obsess about achieving perfection. This shift in mindset has brought about a greater sense of peace and contentment in my life.中文回答:读完《中庸》这本孔子的著作后,我对于德行和保持平衡、适度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庸第二十章读后感
中庸第二十章读后感《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第二十章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读完这一章之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中庸”这一思想,认为“中”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是一种避免极端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中”,既不偏向过分的一端,也不偏向过分的另一端,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陷入极端的状态,比如在工作上,有些人可能会过分追求成功,而忽视了家庭和身心健康;有些人则可能过分追求享乐和休闲,而忽视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状态,都会导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追求“中庸”,在各个方面都要找到平衡。
在工作上,我们要努力工作,但也要注意休息和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在家庭中,我们要尽好自己的责任,但也要注重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在学习和成长中,我们要努力进步,但也要保持谦逊和谨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也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另外,孔子在这一章中还提到了“诚”和“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虚伪不欺诈;同时,一个人也应该做到正直,不偏私不私心。
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品质。
在当今社会,诚信和正直的品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和社会交往中,诚信是最基本的原则,只有诚信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在做人处世中,正直更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品质,只有做到正直,才能在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要学会追求“中庸”,在生活中要找到平衡,在做人处世中要做到诚信和正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更稳健,也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读完《中庸》第二十章,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这一章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努力做到“中庸”,追求平衡,做到诚信和正直,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也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一词,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中庸》强调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它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善良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庸》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我相信,这些思想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第43课至诚无息读后感悟
中庸第43课至诚无息读后感悟《中庸》第43课至诚无息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展示了孔子对于内心诚实与外表行为一致的追求,传达了至诚无息的重要性。
阅读文章后,我深刻理解到诚实的价值以及诚实所引领的正直与真实生活方式,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在追求至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差距与挑战。
“中庸”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一直很陌生,读完这一课,我发现“中庸”并不是指某种程度的平衡或折中,而是人在追求真实和诚实时要找到的“道”。
中庸不是一种温和妥协,而是内心诚实和外表行为的一致性。
诚实是我们内心感受到的真实,真实是我们外表行为所表达的诚实。
只有当内心和外表一致,才能称得上是至诚无息。
至诚无息,意味着我们应该做到真实诚实,不夸张也不虚伪。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他人真实地接受和认可。
外表的伪装和虚伪只是掩盖了内心的真实,造成了身心的不协调与偏离道德准则。
诚实的力量不仅使我们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也使我们能够用真实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只有坦荡荡、不隐瞒、不造假,我们才能真诚地交流,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诚实是作为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我们受到尊重和信任的基础。
没有诚实,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成为一纸空谈。
只有真实的内心和言行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建立起澄清纯真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时代,许多人往往以扭曲的现实与形象来迎合别人的期望,追求虚假的成功与幸福。
然而,这种虚假只会削弱我们自己的内心,使我们沉浸在无谓的虚伪之中,丧失真实的自我。
诚实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诚实可以使我们更有自信,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没有诚实,我们的内心会陷入迷茫和空虚,我们的生活将丧失意义和方向。
只有坚守真实的原则,不轻易妥协,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实而忠诚的人。
同时,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激发内心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在追求至诚无息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虚假和伪装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许多人选择隐瞒真相,迎合他人的期望,而不是坦诚待人。
读《中庸》有感作文5篇(最新)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
《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
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
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孔子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
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
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
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
这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常说对人要一视同仁,不嫌贫爱富,不势利偏见,这就是“中”;原则不变,公道人心不变,这就是“庸”。
对自己来说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学,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中庸思想读后感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中庸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其核心是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要把握好“度”,做到无过无不及。
同时中庸思想还贯穿于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今天还有无现实意义?这几乎是不言而喻就可以肯定下来的,虽然中庸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总而言之功大于弊。
对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轻视的调节、指导、训示的作用。
(一)中庸思想有助于培养人的德行“所谓‘仁者静’即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变中求不变,中庸之道正是这样一种乱世中谋求正道的处世原则。
如此便把这种意义上的中庸提为人类最高的生存之“德”,即生存的智慧。
”①1.中庸思想为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中庸》把人如何加强道德修养作为首要,这是人的立世之本,也是《中庸》的立世之本。
同时,《中庸》还为我们加强个人修养提出有效的方法;“内省”、“自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朱熹认为这里的“中和”即“中庸”:“以性格言之,则日中和,以德性言之,则日中庸是也。
”“喜怒哀乐”是每一个正常人都有的情感,这是自己的主观感情。
有人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说所有没有表现出来的感情都统称为中。
但是未发并不是没有发出来。
依据儒家对中庸的认识不可能所有的“未发的喜怒哀乐”都“谓之中”未发应该是“不发’,也就是说对喜怒哀乐进行有意的控制,当发则发,不当发则不发,如此才“谓之中”。
那到底什么当发,什么不当发呢?则有节来决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节”原指事物的关键,这里指“理”。
“中节”指合乎日常生活的理。
“中和”就是要求控制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内在情感合乎于日常生活的理。
“中节”,而且要“时中”----即时时都要合乎日常生活的“理”,这是非常困难的。
必须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谓依据,并且要有极大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对待自己的欲望,应该“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果对自己的无休无止的欲望不加以节制的话,人就会变得越发贪婪、越发的肆无忌惮。
就会谓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
所以作为君子,应该安心于现在的地位,做本分的事,不存分外之想。
无论贫富贵贱,都应平和安详的活着,强调的是对自己现有状况的认识和把握以及自我心态的调整。
只有做到对“我情”“不发”“发而皆中节”对待“我欲”“素其位而行,不愿争其外”。
这是从思想上对君子的要求。
那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又该有怎样的躬身实践呢?2.中庸思想为君子的行事之道提供了借鉴“中庸”培养目标是“君子”。
何谓君子?“君子”在古代有固定的内涵。
“西周春秋时期对贵族的通称……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无德者’的称为。
”[5]《礼记、区里上》云:“博学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
”“君子”的风度首先在于能把握好度,既无过又无不及。
不语大话,不说假话;言行一致,忠诚待人“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噪糟尔”君子要谨言慎行,但谨言慎行绝不等于少言寡语,行动缓慢。
它是在于交往时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所考虑,是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符合常理的要求,做到“博学久,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行之”一个人幸福的标准不能用荣华富贵来衡量“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得。
”知足者常乐。
作为君子总能从平凡艰苦的生活中来寻找生活的乐趣,平等的对待他人,不因别人强大而谄媚,也不因别人弱小而欺凌,摆正自己的心态。
“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求人。
心态平和,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作为君子还要至诚至性“唯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恬。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进物至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与”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也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的天性。
以至万物者发挥其良性。
达到一种至仁至善的境界,也就是君子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中庸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迪意义。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知道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个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发展成果的社会。
而要构建一个这样的社会,就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中庸思想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1. 中庸思想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信念。
自然界的万物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又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如果人类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孔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
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人,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孔子肯定了天之可则,即肯定了自然的可则,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
《中庸》也提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平和的运动。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就是说“天”是具有独立不奇的运行规律的。
因此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认识与遵循自然规律,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础。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正德”指的是天地生养万物之道,这种天地之道与人的善良的“仁”性是相通的。
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爱”,孔子一生以实现“仁”为己任。
主张将人的仁爱本心、本性推及宇宙万物,当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就会爱护他人。
如果用这种仁爱之心去对待万物,就会促进万物的生长,这是儒家“仁道”的真实体现。
儒家讲的“利用”是在正德基础上的“利用”,即要从仁爱之心出发,对万物的“利用”要符合道德原则,既有利于人的生命,也有利于自然万物的生命,因此就必须“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儒家思想从爱人到爱物,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主张,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最高层次,有助于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2.中庸思想有助于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的主体。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
由于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人组成的,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做到彼此的和谐相处,就应当弘扬“中庸”思想体系中诚信与和而不同的思想。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和们要遵循诚信的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言而无信。
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对彼此的信任,关系淡薄,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造成诚信危机。
诚信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要求以“无信不立”,人与人之间最初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很难想像,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怎样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中庸》第二十五章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也就是说,真诚就是自己成全自己,而道则是自己引导自己。
真诚是贯穿万物的始终的。
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
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很贵重。
“诚”是中庸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将多一份信任与宽容,社会将充满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将更加和谐。
其次,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是“和而不同”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和”与“同”是一对矛盾的关系。
“人们把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把取的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而‘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统一。
”[6]在人际交往中,对立和相同是两个极端,应当遵循中庸思想中的适度原则,在两个极端中找到一个点,这一点便是“和”即是“和谐”,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也就是说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善于协调,能够与人和谐相处,但并不是一味的刻求与其相同;而无德的小人则只知苟且求同,而不顾主客之间的差别,从而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
“和而不同”是一种智慧,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法则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3.中庸思想有助于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矛盾的统一体,过分强调社会群体性,可能会压抑个体生命的自由,而过分强调个体性又必然会对社会群体秩序规范构成威胁。
“中庸”则力求将群体的秩序,规范与个体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既尊重和关怀人的个性发展,又体现重群体,重天下的社会意识。
儒家认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之间都有一个适中之点,一切人的欲望,渴求的满足也有一个恰当的限度。
只要达到这一适中的点,才能实现平衡,同时,儒家谈论的人道,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道,人的主体意识的最后归宿。
儒家观念中的人格升华,并不表现为人化自然程度的大小,而表现出为人向自然的回归,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程度如何。
所以做为社会充分的尊重个人,而人也要正确的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中庸思想在科学管理中的价值1.中庸思想具有管理协调功能“和”的意思应该是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协调、补充来达到事物的最佳状态,在孔子看来“和”是管理活动的最高境界,儒家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管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一个组织成功与否关键要看人的因素,因此,“和”的思维方法能协调人际关系次,是社会组织呈现和谐状态。
孔子的“和“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来协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二是在一个组织的内部来协调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者的关系。
就前一个层面来说,孔子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键要取得和谐。
这就要靠正确的管理方法,因此孔子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现在看来,作为管理者就要关心被管理者的工作生活,主动密切与他们的关系,经常与他们联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被管理者的智慧一点一点的被激发出来,培养其才,爱惜其才。
同时提倡互补和谐的精神,处理好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组织才能上下融洽,亲如一家。
关于管理者与各级管理者的协调,孔子提倡的是“和而不同”。
和与同是根本对立的,孔子明白,只有“和”才是产生万物的法则。
君与臣应该是“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曾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甚至在其去世搞两个凡是,把一个人推向了神坛。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一段时期否定毛泽东一生的思潮又开始泛滥,对此邓小平给予了严重的批评,提倡新的时代“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