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者胃之关

合集下载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灸治疗五更泻中的运用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灸治疗五更泻中的运用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灸治疗五更泻中的运用韩思文;程立红【摘要】"肾为胃之关"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其体现了肾之封藏、温煦、主二便及水液等功能,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古今许多医家运用"肾为胃之关"理论付诸于临床实践去治疗胃肠疾患,尤其是在治疗五更泻上。

五更泻系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则致运化失常的虚寒型泄泻,而肾与脾胃在经脉紧密联系,在功能上肾能暖土启枢以助运化升降,因此针灸常常选用温肾阳而实脾土的穴位来治疗此证型疾病。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3页(P55-56,102)【关键词】五更泻;肾为胃之关;针灸【作者】韩思文;程立红【作者单位】[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4五更泻,又名肾泻、鸡鸣泻。

由于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不能蒸化而致泄泻。

黎明之前,阳气未至,阴气盛,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隐作痛,肠鸣即泻。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云:“肾泄,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今肾既衰。

则命门之火熄而水独治。

故令人水泻不止。

其泻每在五更。

”“肾为胃之关”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篇:“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可见“肾为胃之关”在《黄帝内经》原文中是在论述肾对水津代谢的作用时,提出了浮肿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肾之关合不利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泛溢肌肤而成,但是我们知道胃与肾之间的关系远非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其关键在于“关”的含义,《类经》曰:“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

”认为“关”乃开合出入的门户,所以笔者认为肾为胃之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肾之封藏、温煦、主二便及水液等几个方面上。

“肾为胃之关”体现了肾之封藏、温煦功能。

其虽名曰“胃”,实则包括脾胃、大小肠、阳明经。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出自《素问·水热穴论》。

主要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后世医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诠释,引申发挥出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胃肾相关理论尤为历代医家所接受。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真正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内经》原文,绝对不能脱离经旨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毫无根据的拓展。

欲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汉仪必须首先明确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

人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涵养集体脏腑经络,多余的水液则下行膀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和小肠的秘别清浊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文字即使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与水肿的关系胃主运化,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如同水库的上游来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入水库,人体就比作一座水库,肾如同水库的下游水闸,把胃化生的饮食精微留于人体,若满则适度下泄,如不足则减少下泄,从而维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化生的精微源源不断补充人体以营养机体,肾就如同水库的水闸,把精微物质留于体内涵养脏腑,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若肾关门不利则会导致水液的排泄异常,水液潴留体内,则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导致水肿疾病的发生。

《素问·逆调论》也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若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多余的水液排泄不利,聚于体内上下溢于皮肤而生水肿。

同样,若肾关门不利也会导致人体精气、津液过度下泄而虚,所以,人体精气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肾的藏精功能,使脾胃化生的精气留于体内,胃与肾协同作用,相互为用,方能保持人体的精气充足。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肾者胃之关”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咱先从胃说起哈。

胃呢,就像是一个大袋子,咱们吃进去的东西都先到胃里。

胃会把这些食物搅拌啊、消化啊,变成小小的、身体能吸收的东西。

比如说,咱们吃了一碗米饭,胃就会把米饭弄碎,变成糊糊一样的东西。

那胃和肾有啥关系呢?这就说到“肾者胃之关”啦。

肾就像是一个大门,管着胃里的东西能不能好好地出去。

如果肾这个大门关得紧紧的,那胃里的东西就不好出去,就会在胃里堆起来。

要是肾这个大门松松垮垮的,那胃里的东西就会一下子都跑出去,也不行。

咱们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有个同学喝了好多水。

这些水到了胃里之后呢,要是肾很健康,就能把多余的水排出去,不让胃里的水太多。

要是肾不好呢,这些水就排不出去,胃里就会觉得胀胀的,不舒服。

那肾是怎么管着胃这个“关”的呢?肾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身体里没用的东西变成尿,排出去。

如果肾不好,就不能好好地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排出去,那胃里的东西也会受影响。

比如说,身体里的垃圾排不出去,就会反过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而且啊,肾还能管着身体里的水。

要是肾不好,身体里的水就会乱走。

有时候会跑到腿上,腿就会肿起来;有时候会跑到眼睛周围,眼睛就会肿起来。

这些水乱跑,也会影响胃的工作。

再说说咱们平时怎么保护肾和胃吧。

首先呢,不能乱吃东西。

那些辣的、凉的、油大的东西不能吃太多,不然胃会不舒服,时间长了也会影响肾。

还有啊,不能憋尿。

有了尿就要赶紧去厕所,不然对肾不好。

平时也要多喝水,这样肾才能把身体里的垃圾排出去。

另外,咱们还要多运动。

运动能让身体更强壮,肾和胃也会更健康。

但是也不能运动过度哦,不然会累坏身体的。

总之呢,“肾者胃之关”这句话就是说肾和胃的关系很密切。

肾就像一个大门,管着胃里的东西能不能好好地出去。

咱们要保护好肾和胃,这样身体才能棒棒的。

同学们,记住了吗?以后可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哦。

肾为胃之关

肾为胃之关

肾为胃之关对于脏腑间的关系,脏为阴,腑为阳,肾为癸水,胃属己土,并不是脏腑的表里关系,为什么会有“肾为胃之关”的说法呢。

《素问·水热穴论》,“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聚水而从其类,水液之病就符合水的特性,上下溢于皮肤,这里上下是文法,主要是下,周身水肿的时候就比较严重了,讨论水肿病,为何说肾为胃之关这句话呢?中医的特点在前面有讲过,厚古薄今,总是认为越老的文献就越有价值,越老的医生就水平越高,所以,《内经》一句话,后世传千年,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再看教材,更是集合了多家的解释,让学习中医的人经常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中。

在临床上,水肿最常见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皮肤发黑,下肢慢性水肿,病程中几乎伴随患者终生的一个症状就是:呕吐、纳差,现代医学认为是氮质血症引起的,通过利尿等对症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在医嘱里都是等着透析,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身体逐渐变差,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在理论层面上去解释一些问题,那么中医是强项,因为五行系统是一个闭环,就是不论什么问题都能再中医这里得到解释,自圆其说的能力无出其右者,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年轻人很难在完全信服中医的这一套理论,认为是说大话,这个后面再说。

在此想表达的无非是,学中医过程中要重视自己的理解,其他的解释太多了,有的时候自相矛盾,我们大可不必在意。

肾与胃的关系不是水液代谢的问题,脾胃升清降浊,当时是胃负责降浊,也因此,胃以降为顺,那么这些浊气降哪里去?下焦排泄出去,肾处下焦,司二阴,就是这么简单的关系,没必要解释的那么复杂。

慢性肾病的患者经常出现小便、大便都很难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极为普遍。

如果调整好脾胃的气机运动,对于水肿的改善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并不是强调肾对胃的作用,仅仅是关卡的作用。

“肾者胃之关”理解及应用

“肾者胃之关”理解及应用

之关也 , 关 门不利 , 故 聚水 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 , 故为浮
肿 浮肿者 , 聚水而生病也” “ 关” , 在《 说文解字》 中意为“ 把 守 门户 ” , 以理解为“ 肾者 胃之关 ” 即为“ 肾为 胃之门户” 。肾 居下为 “ 至阴之脏 ” , 开 窍于二 阴 , 与 膀胱相 表 里。肾主水 , 在 人体水液 中起极 为重要的作用 , 在通常情况下 , 水人于 胃, 由脾 上输于肺 , 肺气肃 降 , 水下流而归于肾 , 这是水液由体外摄 取以 后在体 内升 降的大概 过程。如 肾气不 化 , 往往 二便不 利 ; 二便 不利则 中焦燥满 , 影响水液代谢 。正 如《 素问 ・ 经脉别论 》 说: “ 饮入于 胃, 游溢精 气, 上输于脾 , 脾气 散精 , 上输于肺 , 通 调水
3 0 g 、 法半夏 1 5 g 、 厚朴 1 5 g 、 淡竹叶 6 g 。2剂 , 共煎药 1 2袋 , 每 3次 , 一次 1 袋 。2 0 1 4年 4月 8日二诊 , 诉 药效神奇 , 服药第 二 天即无恶心 、 呕吐 , 且 有饥 饿感 , 小便顺畅 , 因刚到昆 明天气 多
道, 下输膀胱 , 水精 四布 , 五精并 行 , 合 于四时 , 五脏 阴阳 , 揆 度
气短 , 双下肢浮肿过膝 , 夜尿频数 , 大便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
腻, 脉弦滑。血压 1 5 0 / l O O m m Hg( 服用倍他 乐克 , 伲 福达 ) , 心 率: 9 6次/ 分, 律齐 , 血 肌酐 3 4 8 u m m o l / L , 尿素 1 8 m mo l / L , 尿酸 6 8 0 u m m o L / L , 血钾 4 . 8 mm o L / L , 血色素 7 3 L, 尿蛋 白 +、 潜血 +。诊断为 : 虚 劳( 水肿 ) , 证 属脾 肾亏虚 、 湿阻三 焦 , 治法 以补

“肾为胃之关”什么意思

“肾为胃之关”什么意思

“肾为胃之关”什么意思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

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

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

《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故张景岳说:“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胃病如何从补肾治起

胃病如何从补肾治起

胃病如何从补肾治起?我在长期对胃病的研究中,感到由于肾阴和肾气引起的不适主要表现在食道上,病人来看胃病,我一诊脉辨和他们讲,你的不舒服在食道到上胃口这一段,就是从食道至喷们这一段,或者痛,或者不顺,不利,有的还有热辣的感觉,对不对,病人往往连声称是,我就按肾阴亏虚,加是补肾气的黄芪,或者巴戟天等疗效非常好,这一点在医书在经络是是没有论述的,也没有记载,其他医生也不知道肾对胃的影响到底在什么地方,什么症状,怎么治疗更是没有,也有的病人用药可以加沙参麦冬汤,使食道更利,这是我联想到食道癌病人从什么地方下手会更快,也知道肾阴枯竭,阴津亏乏,气不通导致癌病,古人用五ZHEN饮等,我治疗大黄冶六志就是用这个方法,还有许多病人也都按照此种理论治疗好,可见治疗胃病不能光听病人讲,要有分析,才能治疗的更快更好,除根。

在后来治疗的不少食道病中,包括食道癌的病人,按照这个思路来滋阴,活血,散结解毒,疗效都相当不错,也证明了黄帝内经里讲的肾为胃关的理论.病情描述(主要症状、发病时间):胃胀,肚胀,右背靠中上脊椎部酸痛,右脚后跟酸胀,双膝酸软无力,喝点水脸都有明显浮肿,腰部也酸但不痛.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在省人民医院看的说是慢性胃炎,开了药刚吃了俩次手就过敏起泡又肿又痒,三四百块钱的药啊,就这样给扔了,还建意我做胃镜我吓得也不敢做了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很无助,希望有位良医能为我确诊一下,我这身体到底是哪个零件出问题了,也好对症下药.患者症状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多个系统,但从症状上来看,胃部情况可能问题不大,如果脸部有明显水肿,可以先检查一下小便,如果小便有异常,就应该先看肾科,因为胃病是不会出现面肿的,另外,腰背痛及双膝酸软应该与胃病也没有明显相关性,因此,1、慢性胃炎无法解释患者所有的症状,建议患者以最不舒服的症状为主进行治疗,2、由于涉及脏器较多,检查还是必要的,但检查可以先从容易做的,损伤小的做起,比如说先验一下小便,照照胸腰椎片等等,如果确实发现不了问题,再做胃镜也不迟。

青海大学中医内科博士考试真题及答案

青海大学中医内科博士考试真题及答案

青海大学中医内科博士考试真题及答案案例一:一、名词解释:2*101、悬饮:痰饮聚集,停留在胸胁,喘咳引痛的疾病。

2、尿浊:小便浑浊、白如泔浆。

3、关格:是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之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

4、瘴疟:因感受山岚瘴气而发的一种疟疾。

临床表现有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每日发作或间日发作,烦闷身重、昏沉不语。

或狂言谵语。

类於恶性疟疾。

5、内生五气:病生于内的疾病,分别是:风寒湿燥火。

不是致病因素,而是气血功能失调的病理因素。

6、时行感冒: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发作成流行性的感冒病症。

7、疫毒痢:临床以发病急骤,壮热、烦躁口渴,腹痛剧烈,大便脓血,甚或神昏抽搐,肢厥为主要症状,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痢疾。

8、厥证:临床上以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四肢厥逆的症状。

轻者短时间可以苏醒:重者一蹶不起,预后不良。

9、痿证:四肢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

10、颤证:指头、四肢或身体运动不自主震颤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

二、简述 5*81、痹证的病理变化:风寒湿夹杂,侵袭人体,致使筋络运行不畅,气血闭阻,引起肌肉、四肢、筋骨处发生酸痛、麻木、肌肉疼痛、关节变形的症状。

痹症的开始是以实邪为主,病位在皮肤肌肉:久之会有正虚邪恋和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病位在脏腑。

2、疟疾治疗原则:疟疾是因感受疟邪,与正虚有关:治疗应驱邪截疟。

并能根据疟疾不同分类进行论治:如寒疟兼温:温疟兼清:瘴疟要解毒除瘴:疟母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劳疟要扶正除疟。

3、痢疾的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4、疫毒痢疾的治法方药: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芍药汤。

5、眩晕痰湿中阻治法方药: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6、消渴的并发症: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瘵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摘要:肾性水肿系由各种肾脏疾病而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泛溢肌肤,临床表现常有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者全身水肿。

属于中医学“水气病”“水肿”之范畴。

笔者以《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为理论基础,查阅文献,秉承着承袭经典、灵活思辨的态度,试从胃肾相关的角度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治疗上主张平衡肾中阴阳,协调肾之开阖,兼顾脾胃及肝之气机升降。

关键词:肾胃胃肾水肿; 水液代谢[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细致描述了人体正常水液代谢,后世医家将其总结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发为水肿病,很少有人注意到胃的作用。

又《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关” [1] ,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把守门户”,可将“肾者胃之关”理解为“肾为胃之门户”。

肾居下焦,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

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肾之气化功能异常,往往二便不利。

大便不利,可形成中焦燥满,久与痰浊、淤血等有形实邪相搏结,可影响胃之受承与腐熟水谷之功能;小便不利,影响水液代谢而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饮邪又可停聚于胃肠,影响胃之受承及腐熟水谷之功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肾病性水肿常出现小便不利并见纳呆、恶心、呕吐的临床症状十分吻合。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唯有肾之气化功能正常,则各脏腑功能正常,三焦通利,水液得以正常疏布。

由此可见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的关闸;另清代医家陈士铎 [2] 则提出“胃为肾之关”之观点而非肾为胃之关,“一者肾司二便的功能除需肾脏本身之气调外,还需胃气之通降来协助完成,一者诸补肾之药食需借道中焦脾胃,布其精微,洒陈于脏腑方能起作用,一者中焦脾胃既为水湿之所由生,同样也是水湿之去路,故肾性水肿亦可借脾胃之道而得治”。

浅议“肾者,胃之关也

浅议“肾者,胃之关也

浅议“肾者,胃之关也何丽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关键词:胃关;肾;关门不利;关门不禁“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

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

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

《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作用。

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

临床上既表现为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之水肿、便秘;又可出现肾元亏虚,关门不禁之多尿、腹泻,并见胃肾之阴相互影响。

本文就胃与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协调与影响,以及“肾关不利”所致机体的相关病症做初步探讨。

肾藏精,内寄真阴真阳,故称先天之本。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脾胃运化生成之水谷精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郭永胜;张思超【摘要】The paper believes kidney is the gate of stomach refers to the stomach is the upper source of water metabolism and the kidney is the below source,which emphasizes on treating disease of water metabolism from overall situation,based on the summary of water metabolism in Inner Canon of the Huangdi,considering context of kidney is the gate of stomach and its discussion as well as its clinical practice.Because of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n water metabolism between kidney and stomach is closely related,then when one of them is in disorder,we can cure it from treat the other.And clarify the kidney is the gate of stomach from the view of treating kidney disease from treating stomach,which exp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t,and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eating kidney disease on the aspect of treating stomach for clinic.%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水液代谢过程的概述,联系“肾者胃之关”上下文,结合诸多学者对于“肾者胃之关”的论述及其指导下的临证实践,认为“肾者胃之关”,此句原义是暗含以胃为水液代谢的“上源”,肾为之“F源”的整个津液代谢过程,强调的是从全局考量水液代谢疾病.肾为胃之门户,肾病及于胃,由肾治胃;胃为肾之上源,胃病及于肾,从胃治肾.并着重从胃治肾的角度进行“肾者胃之关”的阐释,以拓展对于“肾者胃之关”的全面认识,为从胃治肾的临证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2【总页数】3页(P168-169,172)【关键词】肾为胃之关;《黄帝内经》;水液代谢;从胃治肾【作者】郭永胜;张思超【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对于“肾者胃之关”的理解或运用,诸多学者或认为强调从肾治疗水肿[1]符合“肾主水”的理论;或阐释为从肾论治脾胃异常,调补脾肾以治二便不利[2],注重肾对脾胃功能发挥的关键作用;或从文字训诂上研读发现,在古汉语中“胃”与“谓”音同意近,是《内经》成书相近时代常用的通借方法[3-5],并理解为“肾者谓之关”,强调肾在五脏中的重要作用。

水气病第十四

水气病第十四
【原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 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 主之。 (23)
水气病第十四
【解析】
风水恶风 脉浮
风邪袭表,表证
一身悉肿——因风致水,风水相激
泛溢肌肤
而 渴———风邪伤津,表邪化热
水气病第十四
①风性疏泄
续自汗出
②热迫汗出
肌表无大热
无大热
但可有轻度发热
热随汗泄
水气病第十四
治法:发汗行水清热
水气病第十四
(4)石水
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其脉自沉——水气沉结于下 外证腹满——水气结于少腹 不喘——水聚于下,未波及于上
病机:肾阳衰微,阴寒水湿之邪 凝结下焦 水气病第十四
正水与石水的异同
正水
石水
相同
二者同病在里,均为里水
不 病位 病居中下二焦,
影响上焦 同 病机 脾肾阳虚,气化
不行,上迫于肺 症状 腹满而喘
概述
水气病第十四
【概念】
水气病:指体内较多的清稀水饮潴
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水 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水气病第十四
【形成】 《内经》中水气病称为水。 《阴阳别论》“三阴结谓之水” 《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水气病第十四
【鉴别】
相同:二者均属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 均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关系密切。
水气病第十四
治法: 发汗行水,清热除湿
方药: 越婢加术汤
“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 渴也” ———倒装、插笔
水气病第十四
(2)皮水表实
【原文】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25)
水气病第十四
【解析】
里水——病在于里,非外感而来。 当见:一身面目洪肿,脉沉等症。

“肾者胃之关”之我见

“肾者胃之关”之我见
2 “ 肾者 胃之 关 ”之 外 延 后世 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已体验到 肾胃之相关 , 特别强 调水土两脏 的相辅、相 克的关系 。如李东垣认为 “ 胃气 脾 虚 ,则下流 于肾,阴火得 以乘其土位 ” 。明代薛己强调肾
“ 肾者 胃之关 ”是指在 津液代谢方面 肾与胃之 间的病理 生理 联系 。因此 ,把 肾 胃之问 的生理联系视 为 “ 肾者 , 胃之 关 也 ” 内涵 的 外 延 或 由 “ 者 , 胃之 关 也 ”外 延 为 肾 “ 肾主 小 便 ” 肾主 大 便 ” 肾 主 月 经 ”甚 为 牵 强 。 、 、“ 3 “ 肾者 胃之关 ”之 我见 “ 肾者 胃之关 ”出 自 《 问・ 素 水热 穴论 》 “ 。 帝日:肾 何 以能聚水 生病 ?岐伯 日:肾者 ,胃之关也,关门不利 ,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 于皮肤 ,故为肘肿 ,肘肿者 , 聚水而生病也 。 此为论述 肾在水液代谢 失常所致 水肿病 ” 的病 机 。笔 者认 为 后 人 之 所 以对 “ 者 胃之 关 ” 的理 解 肾 产 生歧义原 因有 二。①后人把 “ 肾者 ,胃之关也 ”脱离 原文大意 ,断章取 义 ;②在水肿 的病机中 ,后世 医家重 视肺 脾 肾的关键作用 ,而忽视 中医滓液代 谢生理 中胃的 重要 性。 《 问・ 素 经脉别论 》 对津液在体 内的代谢作 了简要 的 概括 :“ 饮入于 胃,游 溢精气 ,上输 于脾 ,脾气散精 ,上 归 于肺 ,通 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 四布 ,五经 并行 。 ” 可见津 液代谢源于 胃的受纳和腐熟 ,再 由脾 上输于肺 , 肺通调水道 ,输布全身 ,下归膀胱 。肾为水脏 ,主津液 , 居 于 下 焦 ,通 过 温 煦 、 气 化 作 用 实 现 其 生 理 功 能 。可 见 肾并 非直接参与水液代 谢,而是通过气化 作用于 其它脏 腑特别是膀 胱来实现 其主水功能 。“ 膀胱者 ,州都之官 , 津液藏焉 ,气化则 能出矣 ” 。膀胱的排尿 ,有赖于肾的气 化作用 ,若气化 失司则膀胱不利 ,可见尿少 、排尿不畅、 甚则癃 闭。因此 ,在津 液代谢的途径 中,胃为津 液生成 之 “ 上源 ” 。 , 肾为 “ 下源 ” 肾脏 的病变 引起 下游 津液代 。 谢失常必然 会导致津液 生成之 “ 上源 ”水液泛滥 ,使 胃 生 理 功 能 失 常 i胃 失 和 降 ,胃气 上 逆 ,出现 纳 呆 、恶 心 呕吐等症状 。而 “ ”在 《 关 说文解字》 中意 为 “ 守 门 把 户” ,所 以 “ 肾者 胃之关 ”即为 “ 肾为胃之 门户 ” 。这与 现代 医学慢 性 肾功 能不全 出现 小便不通并见纳呆 、呕恶 的临床现象相十分稳 合。 再 者 ,根 据 肾者 , 胃之 关 也 ”之 上 下 文 ,“ 胃之 关 也 ”是对 肾主津 液生理功能 的解释 。因此 ,有 人把 “ 胃” 解释为 “ ,并不影 响读者对全 文肾脏气 化失常导致水 谓” 肿病机 的理解 。 参 考 文 献

浅谈“肾为胃之关”理论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浅谈“肾为胃之关”理论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胃之关也”首先体现 了肾在水液代谢方面 的作用 。如果 “ 关门
不 约 ”, 会 出现 浮 肿 、癃 闭 ;如 果 “ 门不 禁 ”, 会 出 现尿 就 关 就 失 禁 、 遗尿 、 消渴 等 。 其 次 ,“ 胃之 关 ”体 现 了 。 谷 物 代 谢 方 面 的作 用 。 肾 , 徽 庐 江 2 10 ) 庐 安 35 0 关键 词 : 内 经理 论 ; ’ 胃关 ;腹 泻 ; 消化 不 良; 便 秘 ; 吞 咽 困难 为
D :l . 9 9 J s . 0 — 0 . O . 1 0 9 0I 3 6 / .i n 1 5 5 4 2 1 1 . 4 0 S 0 3 0
下几个方面 。
案例 1 :患 者 , , 4岁 , 0 6年 1 女 7 20 O月 l O日初 诊 。有 慢 性
腹泻 病 史 8年 , 累 、 受 凉 或 饮 食 稍 有 不 慎 即 易 腹 泻 。 患 者 常 劳
晨起 即肠 鸣泄泻, 日排便 3 每 ~5次, 大便溏薄, 时有完谷不化,
三 诊 :患 者 每 日排 便 1 2次 , 便 时少 腹 仅 感 隐约 不 适 , ~ 排
精, 内寓元 阴元 阳, 无论是 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 是 还
肺 的通 调水 道 , 以及 小 肠 的 “ 别 清 浊 ” 皆需 要 肾 的 蒸腾 气 化 泌 ,
2 1 功 能 性 腹 泻 .
为大 小便的病变 与肾的关系密切 。正如张介 宾所云 :“ 肾者, 胃之关也, 位居 亥子, 开窍于二阴而 司约束 。 笔者认为, 肾为 ” “
胃之 关 ”的 本 义 是 指 。 不 足 可 引 起 水 液 代 谢 障 碍 诸 症 , 世 肾气 后 医 家 在 临 床 实 践 过 程 中认 识 到 胃 肾关 系 密 切 , 其 内涵 不 断 扩 将 展 、延伸 , 得 “ 为 胃之 关 ” 出其 本 来 含 义 , 要 表 现 在 以 使 肾 超 主

“肾为胃之关”探析

“肾为胃之关”探析

“肾为胃之关”探析编辑推荐语以历代医家的阐释为基础,探析“肾为胃之关”涵义及临床应用。

指出肾为胃的水液代谢、水谷精微代谢之关,而且肾与脾胃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相及,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皆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考虑从肾进行论治。

[摘要]《素问·水热穴论》中“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历代医家的认识多有不同。

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与临床相关病证的研究,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论述了“肾为胃之关”的原旨内涵,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其次提出了肾与脾胃相关的认识,并从经脉、生理及病理三个方面对肾与脾胃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以求对此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并提出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从肾论治,以期为临床诸多疾病的论治提供治疗思路。

“肾为胃之关”源出《素问·水热穴论》,“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此处主要论述的是水肿病的发病机制,强调了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肾为胃之关”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后世医家有着各自不同的阐释。

如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曰:“‘关’者,所以司出入也。

肾主下焦,膀胱为府,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

”指出了二阴闭塞令胃气不降,而肾的气化功能是二阴通利的保障。

明·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三十八》中云:“‘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

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进一步补充了二阴的功能,令肾与胃在生理上的联系逐渐明晰。

清·陈士铎在《辨证奇闻·种子》中云:“胃为肾关,《内经》年久,讹‘肾为胃关门’”。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出自《素问·水热穴论》。

主要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后世医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诠释,引申发挥出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胃肾相关理论尤为历代医家所接受。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真正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内经》原文,绝对不能脱离经旨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毫无根据的拓展。

欲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汉仪必须首先明确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

人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涵养集体脏腑经络,多余的水液则下行膀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和小肠的秘别清浊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文字即使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与水肿的关系胃主运化,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如同水库的上游来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入水库,人体就比作一座水库,肾如同水库的下游水闸,把胃化生的饮食精微留于人体,若满则适度下泄,如不足则减少下泄,从而维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化生的精微源源不断补充人体以营养机体,肾就如同水库的水闸,把精微物质留于体内涵养脏腑,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若肾关门不利则会导致水液的排泄异常,水液潴留体内,则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导致水肿疾病的发生。

《素问·逆调论》也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若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多余的水液排泄不利,聚于体内上下溢于皮肤而生水肿。

同样,若肾关门不利也会导致人体精气、津液过度下泄而虚,所以,人体精气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肾的藏精功能,使脾胃化生的精气留于体内,胃与肾协同作用,相互为用,方能保持人体的精气充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者胃之关】“关”,可以体会为水液出入的关口。

肾居下为“至阴之脏”,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水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流而归于肾,这是水液由体外摄取以后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

如肾气不化,往往二便不利;二便不利则中焦燥满,影响水液代谢。

《素问。

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内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水液排泄障碍,积聚体内,就形成浮肿,而这种浮肿是由于肾的“聚水”发展而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