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全文;

2.了解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的手法;

3.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未有寸功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文题背景

(一)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一)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1.易错字

嗜(shì)学砚(yàn)逾(yú)约叱(chì)咄(duō)

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

烨(y è)然 持汤沃(w ò)灌 以衾(q īn )拥覆 绮(q ǐ)绣

俟(s ì) 缊(y ùn )袍敝衣

2.多音字

容臭(xi ù) 既加冠(gu ān) 僵劲(j ìng)

3.通假字

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

(一)学生自读,梳理文意

1.重点字词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 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走:跑。

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曾经。

趋:奔,快走。

叩: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

叱咄:训斥,呵责。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廪稍:官家给的粮食。

2.一词多义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弗之怠:之:指抄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3.词类活用

笔.录 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

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奔,快走今——趋势

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

5.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具体研习

(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深入思考

(一)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如第一段中一开始就运用对比,“嗜学”与“家贫”这对尖锐的矛盾,意在刻画作者能克服困难勤勉好学。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写家中穷苦、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也表现自己外表虽苦,内心却乐。对比中无不是从正面教育勉励马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