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墨祭
古代十大草书名家!

古代⼗⼤草书名家! ⼀、张芝 张芝:⽣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肃)⼈,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笔⽽成,偶有不连,⽽⾎脉不断,及其连者,⽓脉通于隔⾏”,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观。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帛,必书⽽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尽墨”。
后⼈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珍爱其墨甚⾄到了「⼨纸不遗」的地步。
评价相当⾼,尤以草书为最。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东),后迁居⼭阴(今浙江绍兴),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的书法家,被后⼈尊为“书圣”。
他的⼉⼦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们称他们两为'⼆王',另⼀个⼉⼦王凝之官⾄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七帖》、⾏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楷《兰亭序》等。
精研体势,⼼摹⼿追,⼴采众长,冶于⼀炉,创造出“天质⾃然,丰神盖代”的⾏书,被后⼈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字⼦敬,祖籍⼭东临沂,⽣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
官⾄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称王⼤令。
与其⽗并称为“⼆王”。
王献之的草书,更是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汉张芝⽽下,妙⼈神品者,官奴⼀⼈⽽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草,共⼗五字,绢本。
书墨活跃纸的作文

书墨活跃纸的作文你们知道吗?书墨和纸之间那可是有着超级有趣的故事呢!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书房里准备写点东西。
我拿出一张洁白的纸,平平整整地摊在桌子上,就像给它铺了个舒服的小床。
然后,我拿起了那支心爱的钢笔,吸饱了墨水。
当我把笔尖轻轻触碰到纸上时,哇哦,那一瞬间,就好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开始了。
墨水从笔尖缓缓流出,就像一个小墨精灵在纸上欢快地跳跃着。
我看着那墨汁一点一点地渗透进纸里,仿佛是书墨在和纸进行着一场亲密的拥抱。
我开始写字啦,一笔一划,认真极了。
每写一个字,纸就像是一个乖巧的孩子,静静地接纳着书墨留下的痕迹。
那黑色的字迹在纸上逐渐显现出来,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工工整整,哈哈,就像是一群形态各异的小士兵在纸上排兵布阵呢。
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有个地方写错了。
哎呀呀,这可咋办呢?我赶紧拿起橡皮擦,使劲地擦呀擦。
纸都被我擦得有点皱皱的啦,好像在埋怨我:“哎呀,轻点呀,弄疼我啦!”不过还好,最终错误被擦掉了,纸又恢复了平整。
随着我不断地书写,纸上的内容越来越多。
那些字和句子就像是书墨和纸共同孕育出的宝贝,它们承载着我的思想和情感。
纸也从一开始的洁白无瑕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
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的时候,我忍不住又仔细端详起这张纸来。
它已经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啦,它变得充满了故事和生命力。
书墨在它上面留下的痕迹,就像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看着这张纸,我忽然觉得书墨和纸的关系真的是太奇妙啦。
没有纸,书墨就无处施展它的魅力;没有书墨,纸也只是一张平淡无奇的薄片。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创造出了这充满魅力的文字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正是有着这样那样相互需要、相互成就的关系吗?就像我们和身边的人,彼此陪伴,共同书写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故事。
所以呀,让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他人的相遇,就像书墨珍惜纸一样,一起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回忆吧!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书墨与纸的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传承作文记叙文800

传承作文记叙文800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传承是一项重要而又珍贵的责任。
传承不仅仅是繁衍延续,更是一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传递。
从古至今,人类以各种方式将智慧和经验代代相传,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书法艺术、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还是文学作品,传承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我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古旧的书法集。
那是我曾祖父传家之宝,记载着家族几百年来的家训和家风。
书法集的纸质已泛黄,每一页都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书法笔画洞悉,仿佛在述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从小就跃跃欲试地想要模仿那些字迹,但法度宛如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孰能窥其全貌?于是,我始终将这本书法集当作无法触及的遥远星辰,心中平添了几分将其传承的向往。
直到有一天,我意外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墨盒。
墨盒产自上世纪的老宅,珠帘遮掩,无人打理,却将年代久远和古朴沉重的气息传递得淋漓尽致。
我打开墨盒,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扑面而来,此乃家族秘传的手工墨,世代相传,我恍然间明白了家传的重要性。
于是,我开始勤学苦练书法,仿佛能在墨守信心中寻找到曾祖父留下的足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书法水平渐有长进,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是祖辈智慧和祝福的传承。
我终于打开了曾祖父的书法集,一行行古朴笔迹告诉了我未曾谋及的祖辈家风和家训。
原来,传承并非只是技艺的继承,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对祖先智慧和信念的继承与弘扬。
我不再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是为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每当我挥笔落纸,仿佛也在为祖先们埋头苦干,笔力豪放,字气挺拔。
曾祖父这里留下的痕迹才是真正的无法触及的遥远星辰,而我,只是他们传承的一弯新月。
传承不只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心灵的。
追溯历史,我们是传承者,也是见证者;回眸过去,我们是蓝图,也是将来。
无论是书法笔迹还是手工技艺,无论是传统舞蹈还是音乐作品,传承都离不开我们的努力和坚守。
正如古人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坚守初心,方能传承光荣。
《翦商》读后感

《翦商》读后感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二里头-夏、商的几个阶段、至周成立,翦商大业完成结束。
书的引子是以考古成果展现的一场盛大而残忍的人祭,作者的笔触虽然冷静,但书中描写的人牲死状之惨仍然让我不寒而栗。
这场人祭既是引人入胜的开头,直观地揭开了几千年前上古先民生活图景的一角,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为何要翦商的重要原因之一。
抛去在今人看来残忍而愚昧的鬼神宗教和血祭文化,实际上商朝的崛起是十分神奇而令人激动的。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伴随着青铜器、甲骨文、水牛和大象,骁勇善战的商人们建立了华夏民族第一个王朝文明。
商人曾经聚居的商丘成为了华夏几千年来唯一一直传承下来的城市名称,“商人”一词虽然已不是本意,但却成为了日常用语,商人的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考古挖掘到的令人激动的司母戊鼎......商文化璀璨而源远流长,但从性格上看却又让人十分陌生,孔子总结商人性格“躁动不安、争强好胜、缺少羞耻感”,这与我所认知的谦逊的华夏民族相差甚远。
这也是全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明明在探寻我从哪来,却越看越感陌生,仿佛偷窥到了不曾见过的月之暗面。
也是,在蒙昧混沌的上古,人类刚刚从动物进化不久,一切道德教化皆尚未建立。
正是拥有这种民族性格的商人们,由于融合了更多的民族和思想,出于凝聚人心并震慑异己的需要,或者仅仅因为征战频繁,充作人牲的俘虏资源充足,出现了相比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人祭行为,并且不止见于宫廷,也常见于贵族与平民。
人祭能够在商朝存续百余年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痛苦地相信这种残忍的仪式在当时确实是“合理”的。
作者纵向叙述商的发展的同时,也纵向展现了商的几个微观的方面。
这几章相较于前文,略显轻松。
其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将人祭改为埋器祭的盘龙城(作者在后记说也表示这也是他在压抑的创作过程中努力找寻的)、不舍得为早逝儿子陪葬贵重青铜器的戍边武士头领、热衷占卜的贵族子、武力值极高且可能由于砍头太多导致肩周炎的武丁王后妇好、以人牲为活靶子练习战斗的王子和贵族们、盘庚迁都时威胁“生生”的演讲(其语气实在令人难忘)。
莫高窟第419窟萨埵太子本生图补考

莫高窟第419窟萨埵太子本生图补考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艺术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珍品,是佛教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第419窟是莫高窟壁画的一个珍贵艺术遗产,里面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壁画和雕塑。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莫高窟第419窟的萨埵太子本生图,这是一幅宝贵的壁画作品。
萨埵太子本生图描绘的是佛教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讲述了一位慈悲善良的太子为了救母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传播。
这幅壁画作品的题材大胆,构图独特,细节生动,色彩鲜艳,驾驭了大量的佛教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莫高窟艺术的瑰宝。
由于时间的长河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幅宝贵的壁画作品已经出现了一些损坏和褪色的现象。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幅壁画,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考察和补考。
这个补考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幅壁画的历史、题材、艺术特点和状况,为修复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支持。
下面,我们将对莫高窟第419窟的萨埵太子本生图进行一次细致的补考。
我们需要对这幅壁画的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
据相关资料显示,莫高窟第419窟的开凿和绘画工作大约发生在唐朝晚期,属于唐朝壁画的典型代表之一。
据《敦煌文献》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莫高窟开始兴建,盛于唐贞观至开元时期。
萨埵太子本生图所描绘的故事起源于印度佛教经典,经过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延续,最终成为了莫高窟壁画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这幅壁画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深远,其修复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对这幅壁画的题材和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萨埵太子本生图的题材源自于佛教经典,讲述了一位太子为了救母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融合了佛教的慈悲主义理念和家庭伦理观念,充满了感人和震撼的力量。
在艺术表现上,这幅壁画以清新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展现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绘画技法高超,让人印象深刻。
这幅壁画的构图独特,场景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战国楚帛书之十二月神

战国楚帛书之⼗⼆⽉神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代⽇常实⽤的书写材料,主要就是缯帛和简牍。
帛是⽩⾊丝织品,书写在上⾯的⽂字就称帛书。
《国语·越语》有“越王以册书帛”之语,知春秋时帛书已经出现,但由于质的易朽的缘故,今见年代最早的帛书出⾃战国,⽽且只有⼀件,这就是1942年被⼈从湖南长沙⼦弹库楚墓盗掘出的楚帛书,现藏美国纽约⼤都会博物馆。
这件帛书有墨书⽂字计九百余字,字体为楚国古⽂,分正书、倒书两⼤段,⼀段记天象灾异,⼀段提到传说中的帝王并涉及四时和昼夜形成的神话。
⽂字四周还彩绘有⼗⼆个奇形怪状的神像,分别代表⼗⼆个⽉,四⾓则分别以⾚、青、⿊、⽩四⾊绘植物枝叶。
显然这是⼀种带有数术性质的特殊作品。
以下是歌颂⼗⼆⽉神的诗,介绍了各位神的特点与神性。
⼀⽉的陬(zōu)神:你是美丽的⽞鸟,有着蛇的智慧,燕的灵性。
在万物萧条的时节,是你护佑着⽣命,孕养着⽣灵。
⼆⽉的如神:你四⾸两⾝,法⼒⽆边,你是勇武的战神,武德⾼尚,所向披靡,你是⼈间正义的保护神。
三⽉的秉神:你是春神,你是春天的主宰,护佑着春的⽣机,草⽊的萌发,鸟兽的茁长,⼀切⽣命赖你⽽⽣!四⽉的余神:阴阳交合,⽣⽣不息,你媾(gòu)合着痴情男⼥的情缘,你职掌着世世代代的繁衍。
你是红娘,你是⽉⽼,你是爱情与婚恋的⼥神。
五⽉的皋(háo)神:你有着凡⼈的⾝躯,却长着三颗不凡的头颅。
菖蒲悬门,⽯榴花开,你辟除了⼀切的不祥和邪恶,迎来了富贵、吉祥和家族的昌盛。
六⽉的且神:⽣机盎然,阳⽓勃发,你是夏神,你是精阳之神。
蠢蠢欲动的阴⽓,在你的背影之下,停住了脚步,⽆所作为。
七⽉的相神:你是忠诚和勇敢的化⾝,你是家与国的守护神,你头顶之上锐利的犄⾓,刺向⼀切邪恶的势⼒,守护着城隍的安宁和万家的灯⽕。
⼋⽉的壮神:在桂⼦飘⾹的时节,你⼝吐长⾆,乘着阴⽓降临,收聚万物,保养精神,积聚长⽣不⽼的元⽓。
九⽉的⽞神:你是秋神,主宰着秋的收获。
你凝聚了春的希望、夏的热情终于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书法尺寸与规格

书法尺寸与规格书法作品的形式书法作品形式多样,一般有竖式(中堂、条幅、对联)、横式(横幅、横披、长卷)、正形(斗方、镜片)及扇面(折扇、团扇扇面)等几大类。
中堂一般用四尺整宣书写,竖式,因其悬挂于堂屋(或客厅)的正中而得名。
作品幅面大而方整,其长宽比一般为2:1或3:2,也有用三尺整宣书写的,则称为小中堂。
条幅一般为整宣竖向对开,竖式,形长面窄,为长条形因而自负盈亏条幅。
其长宽比一般为3:1或4:1。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
形式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的两长条形竖式作品。
其大小、长宽比例均根据对联的字数而定,无一定限制。
对联分为两幅,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上下联左右对自负盈亏,天地平齐,字字对正。
落款在上下两联的外侧,上款在上右侧,靠上;下款在下联左侧,居中偏上,略低于上款。
横幅横式,大型方整的横幅也称横中堂。
其长宽多为1:2与2:3之间。
若长宽比超过1:5时,也称横披;若长度有几米甚至十几米、几十米的则称为长卷。
斗方其外开基本接近正方形的作品。
其大小不定,多为小型作品,将四尺整宣横向对开(即2尺×2尺)后书写。
扇面有折扇、团扇扇面两种。
折扇扇面根据折扇的特征,其章法有所变化,纵行之间并不互相平行,而是向上呈放射开,每行数字可等(一般每行仅一或二字),也可不等则长短相间。
一般家居作为一种装饰,采用斗方、横幅、扇面一类的小品比较合适,不过也要和装修的风格相协调,中式传统的就宜用中堂、条幅一类的,如果是比较现代些的装修,就该采用镜框。
对开就是二开,对折而开,二分之一。
大小规格不同的宣纸有:三尺宣、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一丈二尺、一丈六尺等。
1、一般说几尺宣,是指宣纸的长度为几尺,实际上这个“几尺”是个约数,不是精确的数。
如四尺宣的长度为约四市尺(宽度一般为长度的约二分之一),因为现在宣纸的精确尺寸是以公制的厘米为单位的,四尺宣的精确尺寸为 138厘米×69厘米,长度138厘米等于4.14市尺,约等于4尺。
神坛重建后的写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神坛重建后的写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神坛重建后的写作流程与注意事项一、引言神坛,无论是实际的宗教场所还是象征性的精神高地,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墨飘香作文通用5篇

书墨飘香作文通用5篇书墨飘香作文 1书就像一杯浓浓的苦咖啡,含一口在嘴里,有点涩,但细细咀嚼,你就会发现,它的香醇已经润透了你的每一个细胞。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成摞的.书陪伴着我长大。
小时候,我沉浸在一个个美好的童话中。
我喜欢看那聪明机智的小拇指如何摆脱和战胜一个个强大的对手,喜欢看美丽纯洁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互相帮助,相濡以沫;喜欢看可怜的灰姑娘经历艰难曲折终于获得幸福。
每天晚上,我都让妈妈给我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等,而我,也经常在这美妙的故事中香甜入睡。
长大后,我喜欢上了唐诗宋词。
我感受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与悠闲,我想去探寻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的壮观,我想去盛夏中的西湖,感受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疾风骤雨。
我从诗句中也感受到诗人不同的性情与抱负。
读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觉得他是一个义重如山的多情男儿;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感受到了他的豪迈与气魄;读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感受到他满腔的爱国之情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现在,我更喜欢看名著。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沏上一杯清茶,翻开带有阵阵墨香的书页,欣赏《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高强武艺,义薄云天;品味《三国演义》中斗智斗勇、分分合合的历史纷争,《西游记》中各路神仙腾云驾雾、百变其身让我羡慕不已,唐僧师徒历尽艰险百折不挠终得真经的励志故事也让我受益匪浅。
书如丹桂,散发着悠悠的清香,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书墨飘香啊!书墨飘香作文 2今晚的夜色是澄明的,似一汪静谧的池水,连涟漪都与风儿诀别。
北方此时是一年最冷的时节,像重载的车轮陷入泥沼般难挨,生命的车轮在每个驿站都会歇息,唯独今年的冬季格外漫长而艰辛,无法抵挡它的势气和乖戾,就像一个难以对付的恶婆婆。
在这样朔风呼啸而被墙壁隔绝的陋室中,有一种暖在心间散射,心里似乎住进了一个小太阳,温度刚好是婴儿可以下咽奶水的温度。
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
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
若浸他湖便无味。
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
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
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
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
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
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
惜乎此物东不逾绍,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去,以故世无知者。
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
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
然莼以春暮生,入夏数日而尽,秋风鲈鱼将无非是,抑千里湖中别有一种莼耶?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
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
同行陶公望、王静虚,旧向余夸湘湖者,皆大惭失望。
译文:①萧山的樱桃、鸷鸟、莼菜都远近闻名,尤以莼菜为美。
莼菜采自西湖,在湘湖浸泡一宿之后才为佳品。
湘湖能浸泡的地方也不多,方圆也就仅几十丈上下。
莼菜的根如荇菜,叶子有点像刚出水面的小荷叶,它的枝丫就像珊瑚,细细的样子又像鹿角菜。
它的嫩茎和叶背部有胶状透明物质,像冰,像白胶,附着在枝叶之间,汁液透明清凉欲滴。
它入口香脆滑柔,有点像鱼髓蟹脂,可是那种清香的味道又绝非鱼髓蟹脂可比。
出水经半天味道就变了,经一天味道全无,与荔枝相比,感觉更要娇嫩脆弱。
莼菜品性即使推崇莲藕与之媲美也不够得当,只有百花中的兰花,水果中杨梅,从异类的角度权且能与之相配。
可惜莼菜生长范围向东不过绍兴,向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离这个生长区域,所以世人很少了解这种植物。
我去吴地任职,问吴人:“张翰钟情的莼菜是什么样子的?”吴人回答不上来。
果然这样的话,张季鹰为莼菜弃官归乡,不是太赔本了。
莼菜在暮春时节生长,入夏几天就不再有了。
张翰与秋风鲈鱼并提的,难道不是这种莼菜,或者千里湘湖还存有另外一种莼菜?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周有山围绕。
乌玦、玄香、黑松使者……古墨“进阶”史

乌玦、⽞⾹、⿊松使者……古墨“进阶”史五千年的沧桑岁⽉,沉淀下博⼤精深的中华⽂化,成就了⽆数璀璨夺⽬的惊⼈发明。
其中,有“⽂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更承载着中华⽂化的发展变迁,培养了中国⼈独特的⽂化情怀。
古代⽂⼈对于墨相当重视,甚⾄有“⽆墨不成书”的说法,他们甚⾄会⽤“⽞⾹”“乌玦”“⿊松使者”等属于隐⼠的别号来称呼墨。
对于书法,⼜有“本于笔,成于墨”的说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房四宝之⼀的墨……先秦——⽯墨时代作为⽂房四宝中的墨,是书写和绘画的重要材料,墨的优劣不仅影响书画的艺术表现⼒,⽽且是书画艺术品保存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佳墨犹如名将之良马”的美誉。
中国⼈⽤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简牍等,都留下了古⼈⽤墨的遗痕。
在⽂房四宝中,墨和笔、砚的发明⼏乎是同时发端于新⽯器时代晚期,在⼈⼯制墨发明之前,先秦时期的⼈们还是使⽤天然墨、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这种墨是⿊⾊的矿物——⽯墨,使⽤时,在砚⽯上将其研磨成粉末,再掺⽔溶成墨汁。
半坡⼈⾯鱼纹彩陶盆已有⽤墨遗痕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就曾出⼟过⼀根⽤以研墨的磨杵(即研⽯),可见五千年前仰韶⽂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墨。
⽽根据《庄⼦·⽥⼦⽅》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受揖⽽⽴,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可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笔墨的使⽤已经⽇渐普遍,但仍以⽯墨为主。
秦汉——⼈⼯制墨经过很长⼀段时期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终于出现了⽐较正式的⼈⼯墨。
⽬前已知最早的实物⼈⼯墨,应该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发现的墨块,属松烟墨。
这种墨后来在江陵凤凰⼭西汉墓中也有发现,但当时的墨,都是⼀些⼩圆块,还没有模制成锭。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的墨块但松烟墨是当时⽤墨的主流,是将松⽊焚烧,烧出烟⽕,之后收集烟灰⽤作原料,制成的墨墨⾊⽆光,质细易磨,遇⽔易化。
正如曹植在《乐府诗》中吟到“墨出青松烟”。
松烟墨的发明使古⼈告别了⾟苦寻找天然墨的时代,完成了中国古代制墨史的⼀次重⼤飞跃。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先秦书法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
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书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书法艺术的内涵因文字变化而显得更加丰富。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上有哪些变化?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
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块,在西周晚期基本消失。
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
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书风的地域特色?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①春秋早期齐系文字结体疏朗平整,用笔细劲圆润,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结体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
到战国中晚期,用笔趋于简率。
②春秋时期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
战国早期结体方整,朴实谨严,到了晚期用笔简率,呈现典型的战国书风。
墨翁者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墨翁者文言文翻译和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高中诗词、文言文集、古文杂谈、国学典籍、古文拼音、诗词赏析、古文作者、寓言诗词、小学诗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high school poetry, classical Chinese essays, ancient essays, Chinese classics, ancient pinyin, poetry appreciation, ancient writers, allegorical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poetry,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墨翁者文言文翻译和注释《墨翁传》是明代文学家高启编写的一篇文言文。
2-1笔墨千秋——书法文化与创作基础知识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选择性必修2中国书画

石刻文—有刻在石头上的,有显示在缣帛上的,又统称为帛 书。如:《石鼓文》、《楚帛书》、《侯马盟书》等。
刻—铸—写(有隶意的出现)隶变趋向。
16
17
18
甲 骨 文 金 文 对 照 表
19
20
21
2、秦代书法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政策, 以“小篆”推行天下。如:《琅琊石刻台》、《泰山石刻》 《阳陵虎符》等。
具象性:文字有形、音、义三要素, 形有确定的画和结构,约定的音、义,虽 然不像什么,但也具有特定的“象”所以 说汉字是具象的。
9
3、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美国美学家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书法笔墨变化(千变万化、浓淡结合)与书写内容 (优美诗文、名人名言)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艺术的魅力。
10
唐代还设“书学”科以进行专门的书法教育。推动了书法 的发展,营造了全社会重“书”的风气。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 书法,王氏“书圣”地位得以确立,摹王学晋之风大行于世。
纸张流传下来的作品甚少,碑铭,墓志等石刻书迹存世较 多,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宝贵范本。
32
“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 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 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如有欧阳询和《八诀》,唐太 宗,颜真卿,张怀灌《用笔十法》和,林韫,以及最受后 人推崇的《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等。
小篆点画劲捷、圆转流畅,结字匀整紧凑,字形修长,端 庄秀雅,讲求对称,具有装饰之美,一般应用于郑重严肃的文 字书写。
在秦代,一种自战国而延续下来的,“秦隶”或“古隶”
仍在流行使用。
22
23
《泰山刻石》(局部) 《虎符》
《峄山碑》(局部)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前些年,粗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对《西湖梦》这一篇记忆犹新。
盛夏,因孩子小升初,新学校布置的暑期作业中有亲子伴读,于是携孩子再逛书店,购得新版《文化苦旅》,其中美文有较大改动,粗粗翻阅过后,目光落在《杭州宣言》上。
作为新杭州人,对于杭州,对于西湖,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再次神游,展开对这座城市的灵魂之旅。
对于西湖,我感触颇深。
幼年时家住同省浦江老家,就从父辈口中听得描述,那美轮美奂的湖光山色,那浪漫温情的民间传说,那隽永婉约的唐诗宋词都给西湖蒙上华丽的面纱。
听说明代时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西湖的确是令人惊艳的美。
随着工作的变动,十年前举家迁居杭城,很快近距离地欣赏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和亲民。
日子渐久,繁忙的工作让我疏离了西湖,它变得清晰而遥远。
而今,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时,杭城的山山水水又开始在眼前闪现。
我在文中畅游,从没有这样深入地了解过杭州,感受它的前世今生,深掘它的文化内涵,体会它的欣喜悲欢。
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说,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
他来自于欧洲人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威尼斯,对于城市美景有足够的评判眼光。
航海家们没有抵达杭州,但杭州一直隐隐约约地晃动在他们的心理罗盘之一。
而作为如今生活在杭州的我,这种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春天的西湖桃红柳绿,草长莺飞。
漫步在苏堤、白堤,如今我的眼中不仅仅是如醉春烟,更有对大文豪白居易、苏东坡的敬佩和缅怀。
西湖是当年他们为了杭城百姓免受水灾、旱灾之苦,而开展的浩大的民生工程,恩泽后人。
他们不仅解决了水患,更是给子孙留下这曼妙的风景和传世的美名。
白居易这位文学巨匠,站在唐代诗歌的巅峰,却丝毫没有傲慢在文化的身份里,而是用泥土和石块写诗,成天忙碌在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中。
关于墨的知识的书 -回复

关于墨的知识的书-回复
关于墨的知识的书,以下有几本推荐:
1.《中国墨史》:作者为禚振西,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国墨的历史发展、制作工艺、种类特点以及墨与书画艺术的关系等内容。
2.《墨的艺术》:作者为张震泽,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墨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墨在书法、绘画中的应用等知识。
3.《墨谱》:这是一本古籍,作者为明代的程大约。
书中详细记录了墨的制作材料、工序、配方以及各种墨的特点和用途等信息。
4.《墨的世界》:作者为日本的菅原惠一,该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介绍了各国的墨文化、墨的制作工艺以及墨在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以上书籍都是关于墨的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墨的历史、文化、工艺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墨祭
近日心里颇为烦操,一是学校通知宿舍清空,这宿舍清空,让我真有些为难。
我不是那些“二代”。
我的东西简单而多,简单是因为就那几样穷得叮当响的破东西。
多;除了书、文房,似乎也没有什么值钱的。
二是,学校搞什么实践周,浪费了我不少时间。
又要忙考试,又要搬宿舍,心里十分不爽。
况且,实践又没有什么事是有意义的,说好听点就是为了配合学校管理学生,不让学生走散。
说难听点就是,这些日脓包为了打发时间,消磨学生的青春。
提到书,和我颇有些缘分;说实在点,读大学,我除了让我爹妈苦的钱送给学校,啥也没有学到。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学校图书馆缺书,让我爱上了读书。
听着有些别扭,也有些矛盾。
因为我每次走向图书馆,找想要看的书时,他们没有,我得和喜欢读书、藏书的外聘老师借,或是省些生活费去新闻路购买,或是上当当、卓越网购。
学校交通又闭塞,无奈之际,我弄到的每本书是多么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如此艰辛的寻得,是多么的幸福。
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我读的都十分认真,十分小心。
所谓,本本皆辛苦的原因吧,这让我养成了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当然,这其中也得感些帮助过我的一些老师。
和他们的聊天中让我懂得读书就是充电,读书的乐趣,他们的渊博,我的肤浅。
让我学着追赶他们已经远去的脚步。
每次和他们聊天,都让我感到真的应该读书,不能放松。
这种无形的压力促使我不畏艰难的前进,每次请教,老师耐心的讲解,总是让我恍然大悟。
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弄明白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就像
我们小时候做数学题,解答了一道别人做不出来的应用题一样的幸福。
我爱读书,也爱藏书。
书架上满满的书,让我感到充实。
每看完一本书,我都会认真的思考,认真的做读后感或是千把字的小感想。
每次和老师聊天,都能让我吸收到知识的营养,都能让我津津有味。
都能让我感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让我和书有了较深的感情,也爱上了藏书。
每本书都成了我的宝贝疙瘩,都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近日由于宿舍要清空,不得不挪下书架上的书。
书挪下了,书架空了,我的心,也空了。
笔,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笔发展到现在,各种各样。
五花八门。
多而繁杂,我喜欢笔,不下于书,在我生命中,笔也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喜欢笔,喜欢与笔有关的一切工具。
喜欢与笔有关的一切作品。
在众多和的笔当中,毛笔是我最喜欢的,这也导致了我喜欢用毛笔写字。
只要是方便之时,我都喜欢用毛笔书写中国的方块字。
用中国的笔写中国的字,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一大快乐。
在众多与笔有关的作品中,我唯独喜欢传统的书法和国画。
现在,毛笔似乎成了历史,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使用。
让它坐了冷板凳,让本源西化。
让人感到阵阵寒心。
提到书法,现在的书法,各种各样,各种各样的派别。
有的已经失去了书法的本意,书法二字,在辞海中释义:“传统艺术之一。
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
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
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
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而现代汉语中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书写写汉字的艺术。
”二者看似并非矛盾,但是细读,则不然,前者的的意思是更为详细、明确。
后者则较为笼统,较为广而不精。
不是所有得文字书写都是艺术,更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是艺术。
现代派的书法,飞飞扬扬,完全看不懂写的是什么,完全成为了所谓的“艺术”。
我喜欢传统派的书画,看着刚劲有力,更不费劲。
和现代派的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今天,我收了笔筒、笔挂。
心都收了半截,浑身不是滋味。
感到了失落和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