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
美国、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96f68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2.png)
社会不平等加剧
去工业化导致中低收入阶 层就业机会减少,加剧了 社会不平等。
03
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
历程概述
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 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开始出现资 本外移和去工业化的趋势。
资本外移主要是由于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饱和以及寻求更低 成本的生产基地所致。去工业化则是因为传统产业面临国际竞争 压力、技术升级需求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十年,对日本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全球化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日本企业为了 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开始向海外 转移生产基地。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从低附 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导致传统产业面临 淘汰或转移的压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
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绿色经济。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 增长点。
加强产业链整合
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增强产业整体竞争 力。
促进服务业发展
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效益。
人才培养建议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培养适 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和挑战。通过研究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外移与 去工业化历程,可以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技 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对外直接 投资,同时注重防范产业空心化风 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美国和日本资本外移 与去工业化历程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以及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和应对策略。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733f5a18bd63186bdebbc5e.png)
2018年第03期(总第184期)沿海企业与科技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TECHNOLOGYNO.03袁2018 (Cumulatively NO.184)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花磊[摘要]美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是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典型代表,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文章对美国的“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提出的原因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进行对比,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给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网络;“工业4.0”;再工业化;创新驱动[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面向创新绩效的企业创新网络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5YJC630034)[作者简介]花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网络,江苏南京,210044[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8)03-0008-0005一、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中国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是大而全。
中国制造业产值从2010年起就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且一直在不断拉大差距。
同时,中国也是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最主要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对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想要在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制造业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
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e43932f482fb4daa58d4b20.png)
"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1."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四大挑战尽管发达国家正走在"再工业化"的路上,但已不可能再回到传统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时代。
拿美国来说,一方面,从经济结构看,制造业产值占其GDP比重只有11%左右,还不及金融服务业的一半,制造业弱势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回归"走的是高端路线,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是其投资的重点,这也就意昧着美国在意图打造先进制造业,而不是真的想重现"美国制造"时代。
可以说,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挑战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可能大幅度弱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居世界之首。
劳动力成本低廉曾经是我国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有相当竞争力的关键。
然而,中美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此涨彼消的变化。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对这一趋势非常关注,2011年推出了《美国制造复活》的报告,称"中国的工资水平以年均15%一20%的幅度在上涨,持续下去的话,2015年前后美国南部等地的生产成本将低于中国"。
因此,制造业回归美国就成为企业重要的选择,而我国制造业如果没有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型升级将成为 "中国制造"的唯一选择。
美国“再工业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再工业化”带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e15dd17a8114431b90dd822.png)
已逼近 1 0 0 %, 超过 1 6 . 3 9 万亿美元 的债务上 限。
商务外 交 官 , 推 动 当地பைடு நூலகம்业 来美 投资 。特别 是通 过
政策激励 等途径 , 千方 百计推动美 国海外 为此 , 美 国政 府宣 布美 国经 济要 转 向可持 续 的 游说施压 、
0 1 3 年, 奥 巴马在 国情 咨文 中进一 步提 增长模式 , 即出 E l 推动型增长 和制造业增 长 , 要让美 企业 回流 。2 包括建 立制造业创新 中心 、 国回归实 体经 济 , 希望通 过 “ 再工业 化 ” 把美 国带 出 出一揽子 经济刺激计划 ,
了企 业所 得税 , 对美 国企 业 的境外 收入 实行公 平税
暂 时取消 或削减 制造 业企业 在 进 口部 分原 美 国实施 “ 再 工业 化 ” 战略 , 从根本 上说 , 是 产业 收政 策 , 再工 结构空 心化 、 经 济发展泡沫化 、 国家运 转负债化 等多 材料 时需 支付 的关 税 。把 中小 企业 视为 实施 “ 战略 的主体力 量 , 相继 出台 了一 系列 支持鼓励 种矛盾综 合作用 的结果 。 自2 0 世纪5 0 年代 以来 , 美 业化 ”
万亿 美元 期 负债运行 , 综合调控 能力 日趋衰微 。1 9 6 5 年, 美 国 左右 。在此基 础上 全力 招 商引资 。设立 1 年招商 引资计 划 , 在7 7 个 国家的 1 2 0 个 城市设有 公 共债 务 总额 占 G D P比例 约为 3 8 %, 如今 这一 比例 的 5
业化” 到“ 再工业 化 ” 这一 调整 令人关 注 。随着 这一
为重 塑 “ 美 国 制造 ” 品牌 , 美 国采 取 了种 种 措
0 0 9 年 出台《 美 国复 苏 济, 由此掀起 了一股 “ 再 工业化 ” 浪潮 。美 国从 “ 去工 施 。首先 从加 强立 法人手 。2 和再投 资法案》 , 计划从 2 0 0 9 至2 0 1 9 年, 推 出7 8 7 2 亿
形式与政策作业
![形式与政策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92b53d36bcd126fff7050b4b.png)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一、"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要想知晓何谓“再工业化”,应先了解“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去工业化"则可以理解为与"工业化"相反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
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
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614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8.91%降低到6.02%。
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400亿美元增加到268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2%降低到2.63%。
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260亿美元增加到231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52%降低到2.26%。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5afc94af7ec4afe04a1df77.png)
1. 二者本质上都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 1968 年韦伯斯特词典的定义, 再工业化是 “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 来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部门的 增长。 ”再工业化的实质仍然是工业化,是为了重振 产业竞争力所启动的新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去工 业化”。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战略任务,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 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 的全面协调,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再工业化与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
中国语境下的再工业化,不仅是回归工业,更是 提升工业,这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因 此,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再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工业化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科学内涵的 螺旋上升的回归,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要义 在于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风力发电、纳米技术、空间技 术、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并以此改造传统制造业,建 立新兴产业部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推动产业升级 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目前,中国经济 80%是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占有 相当比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创新空间。 而要实现 “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梦想与目标,就亟需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 业,推进技术进步引导更多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调整 升级;以新兴产业支撑创新型经济,努力做大做强企 业规模,加速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从而走出以往制造 业发展中“产业先进、环节低端”的老路;通过市场吸 引更多的要素资源来优化 “中国制造” 的特点和个 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跨 越式发展。 3. 再工业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 我国
成于工业化败于“去工业化”制造业之于中国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成于工业化败于“去工业化”制造业之于中国崛起到底有多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afc27080524de518964b7d7f.png)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
倍。1764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
将纺纱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
40倍,传统
而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78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之后,蒸汽机又
1825年,
1.5万台(37.5万马力),从矿山到工厂,从
中国正在大张旗鼓地深化改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
资本化了一切,包括我们自己。
高铁、地震,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这家公司 120页高清
铅笔削成埃菲尔铁塔,震撼
数控雕刻的工匠艺术,美爆了! 一张
1/5,也正是因此,
。
在一战中,俄军装备大幅逊色于德军,局部甚至出现了
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枪的情况。在苏联建立后,特别是在斯
17.6%,而且工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为主体。
正是依靠强大的重工业,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0.8万
,14.4万架飞机,并最终打赢了卫国战争,
2. 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强大之工业 一、没有强大的工
'西方国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了以工业制造业为核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
'张其佐说,美欧等国长期重消费轻生产,
去工业化'现象比较严重,制造业严重萎缩,导致实体经济'
'。
张其佐认为,根据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危机
美国在静悄悄地改革。能源革命接近完成,基本实现了
欧洲也在静悄悄地改革。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就没
教育不再能改变普罗大众的命运,对家庭而言也成为负
5%,监狱中囚犯数量却占全球囚犯
25% ),进而又激化了国内种族问题、非法移民问题
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222e94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2.png)
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引言:工业文明与环境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工业化过程之后,逐渐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是否适用于我国的情况,仍需深入探讨,这也是本文的核心。
二、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化进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污染工业生产中采用的燃煤、燃油等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
这些有害气体往往被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水污染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冷却机器设备等,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往往带有大量的废弃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果不妥善处理就会对水源造成污染。
3.土地污染工业生产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同时也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往往带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任由废物堆积,就会污染土地资源。
三、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影响发达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工业化过程之后,逐渐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1.工业清洁生产发达国家采用了一系列的工业清洁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实现了不断降低环境风险的目标。
2.严格的环境监管发达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监管,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力求减少污染排放。
3.强化环保意识发达国家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四、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措施,对我国未来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cc8b6db240c844769eaeeb3.png)
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启示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也跃居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过度依赖外需、政府投资主导、环境问题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陷入困境。
很多学者提出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走出这一困境,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深藏在中国经济内部的很多问题暴露无疑,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变,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调整。
与此同时, 低碳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在经历长时间的去工业化过程之后,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早已陷入疲软状态,为保持强势状态, 只得通过泡沫来掩盖。
终究这一状态难以维持,这次的金融危机便是明证。
针对这种经济失衡状态,美国政府和不少学者纷纷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提倡美国经济"再工业化。
且不管这是美国经济的长期策略导向还是政治作秀或贸易保护主义的外衣,这一回归策略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严重依赖外资、外需的中国来说,这种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在面临内外部环境转换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急需找到出路。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首先对美国的去工业化过程及再工业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威胁,并结合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工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一些看法。
跟工业化有关的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较热衷的话题,因此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数不胜数,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文思路。
文章第二部分对危机前美国的去工业化状况进行了分析。
我们首先对去工业化的含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去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回顾,然后利用数据说话,说明美国之前确实存在去工业化,而正是这种去工业化,导致美国工人失业和贸易赤字,从而成为导致这次危机的元凶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再工业化是实现再平衡的路径,这部分内容为第三部分再工业化的探索奠定基础。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https://img.taocdn.com/s3/m/e36e0c1d580216fc710afd12.png)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回顾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抓住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切都从头走,后起的国家通过大力吸收先进国家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完成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
当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全面展开时,美国只是一个刚刚在政治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长期的殖民贸易造成了美国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国内资本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前宗主国的限制束缚,美国十分落后,直到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对英国的依赖程度依然相当强,主要出口自己丰富的农产品,进口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基本上还是英国的一个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由于劳动力匮乏,美国对机器的输入怀有浓厚的兴趣。
同时,英国企业主在国内制造业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不惜打破政府的技术保密规定,向外输出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这也为美国引进技术创造了条件。
在输入、仿制英国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大力推进发明创造,独立发明、设计和制造机器愈加成为主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815年诞生的机床,是美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工业发展的特殊贡献。
因为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使用,美国工业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即机械制造业较为领先,克服了对英国的依赖,机械化生产普及比较迅速。
作为后发国家,德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建立在电气基础上,集中精力投资于电气、化工、炼钢、光学等最新科技部门,并占据遥遥领先的位置。
德国善于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19世纪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首先在英国开花,却率先在德国结果。
在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德国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的机制,大大缩短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使得德国的工业革命较老牌的英、法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内容新、程度彻底、范围广泛等显著特征,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论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6624513aef8941ea66e054b.png)
论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为应对“去工业化”所带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工业的衰退,美国政府实施了“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
其中主要包含《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工作机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创新新战略:保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五个政策文本。
这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在如下方面:第一,我国政府在创新政策的制定方面应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的智慧与作用;第二,美国政府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特别注重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第三,美国基于企业这一创新主体,健全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关键词: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政策;启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历经工业化黄金时代之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之中的地位逐步下滑。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强烈感觉到它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和竞争能力遭到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振美国经济,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以试图重新获取竞争优势,重振本土工业。
美国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如《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工作机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创新新战略:保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等。
这些政策极大推进了美国的“再工业化”,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提振了美国经济,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此种创新政策无疑对我国产业政策、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具备借鉴价值。
一、再工业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关联美国的再工业化创新政策是在其去工业化阶段面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此种科技创新政策是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三次产业革命,由此形成了工业化的三段历程。
[1]第一是英国的工业化发展,这是工业化的起源。
但伴随“英国病”的出现,英国工业逐渐退出工业化史的舞台,而美国、德国等大国实现了赶超。
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21791a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6.png)
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作者:王茹来源:《国际商务财会》2023年第22期【摘要】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际关系中既是对手,也是盟友。
制造业在一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受到美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曾因承接美国的“去工业化”而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后续美国因国内“去工业化”而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又使美国不得不进行“再工业化”,同样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我国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美国制造业“再工业化”战略及两国制造业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制造业;去工业化;再工业化;PMI【中图分类号】F471.2;F124一、美国“再工业化”发展历程美国的“再工业化”主要源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去工业化”,彼时美国主导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为谋求最大经济效益而外包基础加工、组装环节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而进入“去工业化”阶段。
进入“去工业化”阶段后,美国将该部分制造业外包给劳动力价格更低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仅保留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等环节以及高端制造业,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此时的美国,已经掌握大量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能够依靠垄断知识产权与专利收取高昂的费用。
同时,美国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对外提供金融服务贸易,致力于追求高投资回报率。
而当时的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因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最大的承接国家,大量的外资及生产线设备的引进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也迎来快速起步阶段。
但是美国经济的虚拟化却导致了美国国内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制造业产业条线转移使得国内失业率剧增,美国中西部地区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因失去产业支柱而迅速凋敝,美国东部一些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和钢铁企业迅速萎缩,这些企业所在的城市甚至因失去稳定税收、大量举债而不得不宣布破产。
行政
![行政](https://img.taocdn.com/s3/m/6cf263f17c1cfad6195fa727.png)
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1.“工业化”的概念:指一个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2.“去工业化”的表现:(笔记本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必然会对全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3.如何理解“再工业化”:(笔记本3)“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4.美国“再工业化”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继续保持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地位(2)推动美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提高传统制造业劳动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4)形成智能化制造业5.美国“再工业化”举措:(1)加大对未来技术创新与先进制造业领域投资(2)通过立法振兴制造业,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3)政府追加投入,广泛组织社会资本,鼓励民间科技创新(4)引导海外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本土6欧洲“再工业化”举措:(笔记本6)7.“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四大挑战:(1)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可能大幅度弱化(2).我国出口制造业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加工贸易有可能衰落(3)发达国家继续成为新一轮产业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控制者(4)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创新竞争力方面的差距将扩大8.“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1)需要发展服务经济,但更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3)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4)政府要为产业转移升级服务:提供制度环境;提供保护私人财产和促进竞争的法律体系;支持基础研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务(5)创新激励机制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6)深化教育制度改革(7)进一步加大教育制度,深化改革有效使用人才资源(8)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支持新制造模式创新(9)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二、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1.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出口短期内大幅波动;企业去库存去杠杆并存(所谓杠杆化,指的就是借债进行投资运营,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现代商业)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现代商业)](https://img.taocdn.com/s3/m/c7c3a5e7f705cc175527092f.png)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与启示方云霄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文章摘要】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关键词】再工业化启示欧美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一方面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
尽管发达国家正走在“再工业化”的路上,但已不可能再回到传统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时代。
我们必须认识到,欧美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从经济结构看,美国制造业弱势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还不及金融服务业的一半。
同时,美国制造业“回归”走的是高端路线,美国意在打造先进制造业,而不是真的想重返“美国制造”时代。
可以说,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首先,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可能大幅度弱化。
目前,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曾经是我国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中美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此涨彼消的变化。
一旦我国制造业没有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唯一选择。
其次,发达国家继续成为新一轮产业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控制者,而发展中国家依然成为被控制者。
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有很大的规模,但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一直处在价值链的低端,而发达国家则处在价值链高端。
因此,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应该说是依附型制造业,依附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依附他们的市场,依附他们的订单。
工业4.0对中国的启示
![工业4.0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3f1371090c69ec3d5bb7567.png)
对中国的启示“工业4.0”是当前遍及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浪潮的一部分,这将对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2012年卫维克·维德瓦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文章《为什么说现在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所言:三项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的版图,而三者互相融合则将引发制造业的又一场革命,发达国家将籍此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优势。
面对挑战,我国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正视挑战,认识到发达国家可以充分运用先进制造设备和先进制造技术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这种变化将减少简单劳动的数量,增加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以及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形成冲击。
工业机器人的迅速普及就是一个鲜明的实例。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增速为2%,而2014-201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达到6%。
2011年,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表示,未来3年内将新增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
由于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主导企业集中在欧美国家,如德国的库卡公司,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可以想见,欧美机器人制造企业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最大赢家,成千上万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工人将会丢失饭碗。
其次,要勇于迎接挑战。
德国曾经比我国更早经历产业升级的阶段。
当时,德国勇于直面技术进步的挑战,通过积极努力顺利完成转型。
当前,德国在初步克服了欧债危机的困境后,面对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毅然提出“工业4.0”战略。
这种直面困境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在具体方法上,我国可以采取以下立场与措施:第一,化挑战为机遇。
德国的“工业4.0”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正如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访德期间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的文章所言:“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
中国决心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深化改革,抓住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
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44bfac94028915f804dc278.png)
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孟祺[摘要]杠杆化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为提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实施了再工业化的政策。
对于美国来说,工业化体现在发展清洁新型能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研发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
目前中国也面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提供了经验教训和启示:重视制造业的发展,防止产业空心化和虚拟化;加大创新投入,发展先进制造业,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重视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美国;再工业化;政策表现;启示[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12)—06—0160(05)[作者]孟祺,副教授,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一、引言和文献综述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发达国家普遍把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进程。
西方国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了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结果导致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和2012年欧债危机。
为应对危机和提高就业率,西方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
特别是美国,2009年奥巴马政府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提高就业,关键是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为吸引制造业投资,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促进包括新兴高科技产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回流。
根据埃森哲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2/3的美国大制造商在过去两年中搬迁了工厂,美国为最受欢迎的搬迁目的地。
大型跨国企业减少了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国2012年上半年吸引FDI同比下降3%就是例证。
不仅仅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跨国企业回流,即使是一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服装业也开始出现了转移,2012年7月阿迪达斯关闭了在中国的最后一个工厂。
经过再工业化政策的实施,美国制造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出现回升,美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9年的11.2%上升至2011年的11.9%,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也大幅增加。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912351e0a58da0116c174942.png)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一、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此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出路。
(一)美国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政府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再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
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并且包含增加133亿美元以制造业为主的科研投入。
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美国政府在2010年8月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该法案约定的制造业总投资规模为170亿美元左右,美国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暂时取消或削减美国制造业在进口原材料(主要为化学原料)过程中需付的关税,来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给奥巴马一份《保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建议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意启动该计划,提出了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研究开发创新型节能制造工艺等政策措施。
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从而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振兴美国制造业。
相关协会、民间机构也纷纷出台研究报告,支持美国的这一“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6月,美国制造商协会(NAM)发布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竞争力》的报告。
该战略中细述了提升出口,推动制造业的综合规划,以此应对史无前例的全球竞争,该战略还在税收、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政策方面提出了较高目标。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发达国家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高分个人吧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发达国家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高分个人吧](https://img.taocdn.com/s3/m/024f17eb9b89680203d825e7.png)
发达国家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在漫长的传统农业时代,世界各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贫困。
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目标,步入工业经济时代。
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跨越。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转换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实现的。
因此,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对新世纪加快我国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筒要回顾1、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大多数西方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18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大多处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时代,生产技术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劳动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发展水平落后于当时的亚洲特别是中国,人民生活大多处于贫困状态。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了产业革命,机器生产迅速取代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以机械制造业为梭心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业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
但是,由于英国政府实施机器输出禁令,西方国家大规模的产业革命难以展开,资本主义生产力并未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19世纪20年代英国机器输出禁令的解除,法国、德国、美国等国相继步人工业化发展历程,其他西方国家也凭厝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逐步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
西方国家到19世纪70年代初,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生活目标的跨越。
2、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大多数西方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人民生活实现从小康到小康社会的跨越19世纪70年代由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电机、电动机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其推动下,国际资本等要素大量流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新兴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相继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工业、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人均GDP大多超过3000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这是工业化的开端,也奠定了西方国家称霸世界的基础。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
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
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
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
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
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现在世界上比较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纪完成的。
他们走的是殖民掠夺、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严重破坏环境的工业化路子,对自然界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医治,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由于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二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
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三是,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所以发达国家产生了去工业化的现象。
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
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
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
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1994年的73%。
从1960年开
始,其他发达国家均出现类似现象。
去工业化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制造业发展停滞,美国工业生产值与其增长幅度在过去十几年迅速下滑;其二,制造业大规模裁员,就业从第二产业转向服务行业,导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在十年间从15%下降到了10%以下。
西方国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了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这是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美欧等国长期重消费轻生产,“去工业化”现象比较严重,制造业严重萎缩,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欧等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市场大幅萎缩。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根据1968年韦伯斯特词典的定义,再工业化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部门的增长。
”再工业化的实质仍然是工业化,是为了重振产业竞争力所启动的新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去工业化”。
再工业化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科学内涵的螺旋上升的回归,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要义在于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风力发电、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并以此改造传统制造业,建立新兴产业部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这一变化,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启示
尽管发达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间不同,所处时期的技术水平不同,但考察其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道路仍具有重要启示。
(1)工业化是一个与时俱进和不断演化的过程,必须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并以此作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内容和标志也不断演进。
从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互动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是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之后,发展到目前的信息化,工业化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演进,起点越来越高。
(2)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国都具有起主导作用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群作为工业化进程的牵引者,并由此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的发展以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生的良性的交替既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又是工业化过程的催化剂。
(3)在工业化过程中,都要经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高速经济增长主要受主导产业发展的推动,它使工业化进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4)后期工业化国家可以实行超越式的发展道路,迅速实现工业化。
早期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较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相比之下,集机械化、电气化和电子化于一体,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晚期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仅花费相当于早期工业化过程1∕2甚至1∕3的时间就达到或基
本达到了与之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这说明,晚期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完全可以利用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发优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二、去工业化的启示
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时期。
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要吸取欧美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止“去工业化”或“实业空心化”。
三、再工业化的启示
在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与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要充分关注.借鉴经验.既立足当前.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发达国家走过了“工业化”和"去工业化"阶段,再重新发展不一样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不能简单模仿,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们“再工业化”很强调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等。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要发展自己优势的传统产业,我们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关注在关键技术上有可能突破的产业。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经历的“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这一变化,给了我们很大的借鉴,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