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电液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设计

第1章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设计1.1 概论什么是机电液一体化?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是在融合了机械、液压、计算机、传感器、自动控制等多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简单地讲,机电液一体化就是电气控制液压,液压控制机械,机械在运动中通过电气将信息反馈回来再控制液压。
机电液一体化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绝非仅为机械、液压与电子电器的简单组合。
否则,包括这三个部分的工程机械都可称已实现机电液一体化了。
机电液一体化为工程机械装上了感觉器官—传感器,布上了神经系统—传输线路,添上了信号处理单元—单片机或微机,这三部分组成的机电液一体化系统,使工程机械的性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机电液控制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电液控制技术用于自动控制的机器人,以替代人完成海底作业和有毒现场的施工;用于电液控制的机械手,以替代人完成自动生产线上的焊接、喷漆、装配等;用于自动生产线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控制;用于加工机械零件的加工中心(数控机床),以实现六面体的高精度自动加工。
在汽车及工程车辆中,机电液控制技术用于伺服转向系统,用于汽车的无人驾驶、自动换挡、自动防滑系统等。
在军事工业中,机电液控制技术用于飞机的操纵系统,雷达跟踪和舰船的舵机装置,导弹的位置控制和发射架自动控制等。
近年来,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自动控制理论、液压传动技术、微电子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相互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
1.2典型机械传动执行机构机械执行机构向执行末端件提供动力并带动它实现运动,即把传动机构传递过来的运动和动力进行必要的交换,以满足执行末端件的动作要求。
机电液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是实现其主功能的重要环节,应能快速完成预期的动作,并具有响应速度快、动态性能好、动静态精度高和动作灵敏度高的特点,另外为便于计算机集中控制,还应满足惯量小、动力大、体积小、质量轻、便于维修和安装、易于计算机控制等要求。
电液控制技术概述及应用

电液控制技术概述及应用机自11级4班(机电112)XX摘要:电液控制系统是以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或数字控制阀为电液控制元件的阀控液压系统,和以电液伺服或比例变量泵为动力元件的泵控液压系统。
本文主要以电液控制元件对电液技术发展和应用作探讨。
关键词:电液控制技术,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电液伺服技术,电液控制元件前言:电液控制技术是高新科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电液控制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与工业领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电液控制技术的发展必将助推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
1电液控制技术概述电液控制技术是液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表现为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和电液比例控制技术。
液压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在此期间,包括液压阀在内的多种液压机械装置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19 世纪初液压技术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其中包括采用油作为工作流体及首次用电来驱动方向控制阀等[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电液技术的发展加快,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装备的需求。
到了20世纪50~60 年代,电液元件和技术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电液伺服阀控制技术在军事应用中大显身手,特别是在航空航天上的应用。
50至60年代早期,电液控制技术在非军事工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最主要的是机床工业,其次是工程机械。
在以后几十年中,电液控制技术的工业应用又进一步扩展到工业机器人控制、塑料加工、地质和矿藏探测、燃气或蒸汽涡轮控制及可移动设备的自动化等领域。
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问世及其后微处理器的诞生,基于集成电路的控制电子器件和装置广泛应用于电液控制技术领域[3]。
1.1电液伺服技术电液伺服系统是电液控制技术最早出现的一种应用形式,从其机构上来说,就是指以电液伺服阀(或伺服变量泵)作为电液转换和放大元件实现某种控制规律的系统[4]。
20世纪初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使古典控制理论走向成熟,为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机电一体化系统常用的能源有电源、气压源和液压源。
★市场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定期预测和定量预测。
★机电设计的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质量目标管理、实行可行性设计和进行手机质量评审★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一般由控制计算机、控制软件和硬件接口组成。
★在多级传动中,为了减小传动误差,传动比的分配应遵守先小后大原则。
★机电系统中,机械传动要满足伺服控制在精度、稳定性和快速响应性等方面的要求。
★影响系统传动精度的误差可分为传动误差和回程误差两种★对于线性控制系统,若要求在达到高精度的同时减小定位时间,则必须提高系统的固有频率。
提高固有频率和阻尼可以提高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液压系统的伺服控制元件主要有电液伺服阀和电液比例阀★典型开关量I/O模板的I/O电气接口的主要功能有滤波、电平变换、光电隔离和功率驱动。
★计算机的指令进行D/A转换后,需经过信号调理环节才能驱动执行机构。
★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基本转换电路组成。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参数主要有灵敏度、线性度、迟滞和重复精度。
★传感器输入特性的主要参数是输入阻抗或静态刚度。
★执行机构,选择较大传动比可使系统的相对阻尼系数增大,有利系统稳定。
★机电产品设计类型可分为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参数设计三类。
★当负载折算到电机轴上的惯量等于转子质量时,系统能达到惯性负载和驱动力矩的最佳匹配。
★步进电机的最大动态转矩小于最大静转矩,并随着脉冲频率的升高而降低。
(二)选择题★开放式体系结构中的VLSI是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下移动电话不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
★数控机床需要进行抗干扰设计。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或频率响应函数)是传感器动态特性指标★丝杠螺母机构在闭环外,所以它回程误差和传动误差都影响输出精度★闭环控制,齿轮减速器在前向通道,它回程误差不影响输出精度,但传动误差影响★步进电机转动后,其输出转矩所工作频率增高而下降★采用脉宽调制进行直流电动机调速驱动是,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改变电枢贿赂的平均电压而实现机的平滑调速。
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

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摘要】机电一体化设计是机床设计环节是一个重要内容,总体设计应该从总体机械结构出发,综合考虑驱动方案和系统的可靠性,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整体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主体机械结构;驱动方案;可靠性1 主体机械结构主体机械结构方案包括:机械的主要几何尺寸确定、布局、作业空间的确定、运动自由度数的确定。
机床主体在设计时候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明确――结构方案应能明确体现各个方面的设计指标。
首先是所选方案的工作原理要明确,才能使所设计的结构能可靠地实现所要求的目标;其次,要明确工作条件,如载荷情况和运行速度;还要明确作业空间参数和使用条件。
简单――满足设计目标要求的条件下,系统结构尽量简单。
安全可靠――包括机器的工作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两方面内容,是总体结构方案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
例如,在机械行业中最有名气的车床CA6140,它在主体设计时车床的床身、床脚、油盘等采用整体铸造结构,刚性高,抗震性好,符合高速切削机床的特点;车机床系统设计合理可靠,车头箱、进给箱、溜板箱均采用体内飞溅,并增设线泵、柱塞泵对特殊部位进行自动强制。
2 驱动方案设计直线驱动元件直接驱动:直线步进电机其结构比较复杂,传感器采用磁电式或直接开环控制,控制特点是使用专用传感器,开环控制位置精度高,低速振动较大,直线步进电机适用场合为并联机器人,成本较高。
气压缸结构简单,传感器是直接型位移传感器,控制特点是使用气压控制阀控制,快速性好,负载能力差,适用场合为包装机,成本较低。
液压缸,结构较复杂,传感器为直接型位移传感器,控制特点是使用电液伺服阀控制,快速性好,负载能力强,适用场合为并联机器人和包装机,成本较高。
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机床的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控制系统,那么机床就是一个不完整的,说严重一些就是一个废品,那么机床也不可能为人们服务了。
机床控制系统按原理分为:开环、半闭环和闭环控制。
开环控制系统也就是没有反馈元件。
机电一体化——电液控制系统设计

6.电液控制系统设计6.1概述电液控制系统是常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之一。
它是将计算机电控和液压传动结合在一起,既发挥了计算机控制或电控制技术的灵活性,又体现了液压传动的优势,充分显示出大功率机电控制技术的优越性。
电液控制系统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而每一种分类方法都代表一定的特征:1)根据输入信号的形式和信号处理手段可人为数字控制系统、模拟控制系统、直流控制系统、电液开关控制系统。
2)根据输入信号的形式和信号处理手段可分为数字控制系统、模拟控制系统、直流控制系统、交流控制系统、振幅控制系统、相位控制系统。
3)根据被控量的物理量的名称可分为置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力或压力控制系统等。
4)根据动力元件的控制方式可分为阀控系统和泵控系统。
5)根据所采用的反馈形式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和半闭环控制系统。
本章主要介绍电液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元件,系统数字模型以及系统的设计。
6.2电液控制元件电液控制元件主要包括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电液数字阀以及由数字阀组成的电液步进缸、步进马达、步进泵等。
它胶是电液控制系统中的电-液能量转换元件,也是功率放大元件,它能够将小功率的电信号输入转换为大功率的液压能(流量与压力)或机械能的输出。
在电液控制系统中,将电气部分与液压部分连接起来,实现电液信号的转换与放大,主要有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电液数字阀以及各种电磁开关阀等。
电液控制阀是电液控制系统的核心,为了正确地设计和使用电液控制系统,就必须掌握不同类型电液控制阀的原理和性能。
6.2.1控制元件的驱动6.2.1.1电气—机械转换器电气—机械转换器有“力电机(马达)”、“力矩电机(马达)”以及直流伺服电动机和步进电动机等,它将输入的电信号(电流或电压)转换为力或力矩输出,去操纵阀动作,推行一个小位移。
因此,电气-机械转换器是电液控制阀中的驱动装置,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在电液控制阀的设计和性能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液伺服控制8

机座
伺服 放大
气液压伺服控制
电液伺服控制实例
机电一体化技术
光电式边缘位置检测器电路
测量电路 1-光源 2-扩束透镜 3-平行光束透镜 4-会聚透镜 光源 扩束透镜 平行光束透镜 会聚透镜 光路 5-光电池 光电池E1 6-带材 7-温度补偿光电池 温度补偿光电池E2 8-遮光罩 9-跑偏指示 光电池 带材 温度补偿光电池 遮光罩 跑偏指示
气液压伺服控制
气动传动
机电一体化技术
气液压伺服控制
电液伺服控制实例 系统组成
张力棍组1 张力棍组
带材张力控制系统
热处理炉 转向棍
M2
机电一体化技术
张力棍组2 张力棍组
M1
力传感器 浮动棍
液压缸
伺服 放大
-
张力给定 +
气液压伺服控制
电液伺服控制实例 控制原理
热处理炉内的钢带张力对钢材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热处理炉内的钢带张力对钢材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簿带材 连续生产提出了高精度恒张力控制要求。 连续生产提出了高精度恒张力控制要求。 带钢张力由张力棍组1和 来建立 用电动机1作牵引 电动机2作 来建立, 作牵引, 带钢张力由张力棍组 和2来建立,用电动机 作牵引,电动机 作 为负载以造成所需张力。 为了满足张力波动控制在2%~3%的要求 , 为负载以造成所需张力 。 为了满足张力波动控制在 的要求, 的要求 在两张力棍组之间设立一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来提高控制精度。 在两张力棍组之间设立一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来提高控制精度。在转向 棍轴承座下方安装力传感器, 棍轴承座下方安装力传感器,将检测到的实际张力与给定张力进行比 较。 当实际张力与给定张力相等时,偏差信号为零,伺服阀无输出, 当实际张力与给定张力相等时,偏差信号为零,伺服阀无输出, 液压缸保持不动;当张力增大时, 液压缸保持不动;当张力增大时,偏差信号经伺服放大和电液伺服阀 使液压缸活塞向上移动,抬起浮动滚,张力减小到额定值; 使液压缸活塞向上移动,抬起浮动滚,张力减小到额定值;当张力减 小时,偏差信号使液压缸活塞向下移动,浮动滚下移张紧钢带, 小时,偏差信号使液压缸活塞向下移动,浮动滚下移张紧钢带,使张 力升高到额定值。 力升高到额定值。 机电一体化技术
压路机的机电一体化设计

1 . 压路机 机 电一体 化设 计的 国 内外概 述
1 . 1 国外压 路机 机 电一体 化 技术 的发 展 ‘
子控制程序的柔性结合电液伺服技术, 最终实现液压泵效率的合理分配。
2 . 3 液 压控 制系统 中位 软启 动功 能
国外很 多 公司的 自动 压实 控制 系统 的新 型智能 可 变振幅 的V a r i o ma t i c  ̄
顿或 下 陷 。
2 . 5 液 压控 制系统 污染 检测 和主 动维护 功 能 利用 液压 系统对 传感器 测 出的各种 信号 进行 处理 ,用成 熟的模 糊逻 辑原 理 进行 合理 的推 理 与分 析 , 在有 多个 因素 导致 故 障的情 况 下 ,采用 思维 模 拟
国内压路机 厂家在机 电 自动调 整方面 取得了 一定的成 绩 , 如 湖南江麓 机械
性 表 现在燃油 输 送特性 、 发动机 管理功 能和诊 断 等方面 作为高 度集成 化 的系 统 与 其它 系统 ( 如 变速箱 和 冷却 系统 ) 相互 作 用 ,先进 的 电子系 统提 供 了不 受发动 机转速 影响 的更大 的燃油 喷射率 、 燃 油正时控 制和更 高的 喷射 压力 , 同
推广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首先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 一味的强调低成本
竞争 会把企 业带 人死胡 同。 当 然机械 产 品元件越 少其 可靠性 会越 高 , 但是 这种
可以牺牲产品多功能换来产品靠性丧失的开发不值得借鉴. 国外公司正是看到 了故 障的存在 性 , 才借助机 电液一 体化技 术来减少 故 障、 迅速 发现并解 决故 障 。 也 正是 因为 电子元 件质 优价 廉 , 才使 这项 技术 的广 泛应 用得 到延 伸 与发展 。
技术 ,确定故障诱发的因素 。 因为故障的复杂多样性 ,利用B P神经网络处 理 诊 断信号 。为 了设计 和 谐的 人机 对话 界 面 ,在设 计 时采用 大 量 图像分 析 、 液晶显 示识 别 系统来 辅助 。 、
机电一体化题库1(1)解析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试题库课程代码:1311303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学分:4负责人:温洪昌参与人:杨阳熊平二0一五年三月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点课程试题库规划(B类)专业:机电一体化课程:典型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负责人:温洪昌课程类别:B类主要知识点1: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结构划分(103)一、选择题1、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A 机械本体B 动力与驱动部分C 执行机构 D. 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代码】10341018【答案】A、B、C、D2、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类型()。
A 开发性设计B 适应性设计C 变参数设计D 其它【代码】10331028【答案】A、B、C3、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
A 取代法B 整体设计法 C组合法 D其它【代码】10331038【答案】A、B、C4、机电一体化的高性能化一般包含()。
A高速化 B高精度 C高效率 D高可靠性。
【代码】10341048【答案】A、B、C、D5、抑制干扰的措施很多,主要包括()。
A屏蔽 B隔离 C滤波 D接地和软件处理等方法【代码】10341058【答案】A、B、C、D6、柔性制造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 FMSB CIMSC CAPPD MEMS【代码】10311068【答案】A7、微电子机械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 FMSB CIMSC CAPPD MEMS【代码】10311078【答案】D8、模拟/数字转换的英文缩写是()。
A CAD/CAMB A/DC SMD/SMTD MEMS【代码】10311088 【答案】B9、表面贴装器件的英文缩写是()。
A CADB CAMC SMD D SMT【代码】10311098 【答案】C10、齿轮传动中各级传动比的最佳分配原则有()。
A 质量最小原则B 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C 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D 输出扭矩最大原则【代码】10331108 【答案】A 、B 、C二、论述题1、论述多级齿轮传动总传动比是怎样确定的?【代码】10312116 【答案】一般根据驱动电动机的额定转速和负载所需的最大工作转速来确定,••••••===L mLm L m i θθθθθθ。
试述计量泵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

试述计量泵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摘要】计量泵是一种既具有介质输送又具流量调整功能的机械设备,很适于作执行元件在每种需进行液体介质输送的流程管理系统中运用。
流量控制是计量泵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流量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控制,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达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整体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文探讨了计量泵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计量泵;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计量泵是一种既具有介质输送又具流量调整功能的机械设备,很适于作执行元件在每种需进行液体介质输送的流程管理系统中运用。
但传统的计量泵调整流量的精确度,难以满足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的自动化要求,尤其在对有害液体的计量、在危险条件下的调整等方面,传统设备更是爱莫能助。
因此,对计量泵实现自动管理,实时监测,精确调整势在必行。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流量控制是计量泵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流量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控制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达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整体优化,增强市场地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当前计量泵流量的调整是经过人工对泵体上的手轮进行操作实现的.其调整流量的精确度难以满足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的自动化要求.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计量泵机电一体化管理系统的研发,采用了一种对计量泵用步进电机驱动,用单片机进行管理,并对其流量进行闭环管理的办法。
1.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
机电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

机电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摘要]如今机械和电气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通信,传感检测,过程控制,伺服驱动器的各种技术交叉,渗透,集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机电控制的共性相关技术一般归纳为自动控制。
检测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整体系统的技术。
本文讨论了机电控制技术问题,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
[关键词]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一体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电气和机械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它一般被称为机械和电气控制系统的机电系统。
从技术,现代机电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通信,传感器检测,过程控制,伺服驱动器和自动控制的各种技术交叉,渗透,结合技术。
机电控制的共性相关技术一般归纳为检测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整体系统的技术。
1 自动控制技术由控制器的被控对象或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运行,按照预定的规则。
被控的对象范围很广,控制技术含量非常丰富,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教学和回放,搜索技术。
协调的机械,电气部分完成动作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它被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前者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单变量线性时不变系统,它使用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在频域传递函数系统的分析方法。
控制原理是负反馈闭环系统,自动调节器的反馈控制系统为中心环节,所以经典控制理论中,也称为自动调节的原则。
后者是基于多变量,非线性,随时间变化的系统的研究,它是利用线性代数,矩阵理论和集合论的数学工具。
它是状态空间法在时域系统的分析,状态方程描述的系统进程。
根据下一个状态的状态和条件。
现代控制理论的最优控制的主要内容,随机控制,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
电液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液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高速发展,电液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电子、机械和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液技术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交叉技术,它主要应用于机电一体化装备的自动控制领域。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液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电液控制技术现状1、电液控制技术的发展:电液控制技术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交叉技术,它综合应用了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在机械系统中设计出复杂的电液控制系统,以实现高效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电液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机械设备自动化,使得其运行变得更加高效稳定。
2、电液控制技术的使用电液控制技术可以用于控制机械设备的运动,控制机械设备的位置,也可以用于自动化生产系统中的位置控制、运动控制等。
电液技术可以改善机床精度,提高机床效率,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自动化生产。
二、电液控制技术发展趋势1、智能化电液技术的发展将趋向智能化,加入更多的智能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进一步提高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更高精度的控制。
2、模块化电液控制技术将要趋向模块化,加入更多的模块技术,可以更容易地安装和维护,更方便地更新和发展,以满足更复杂的技术要求。
3、集成化电液控制技术将要更加集成化,加入更多的集成技术,更多的传感器,电子控制器等,实现更高的精度,更加灵活多样的控制,以及更加稳定可靠的运行。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液控制技术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复杂的技术要求,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以及更加精确的控制效果,提高设备的性能。
哈工大机电液系统总结

FPGA
ARM
DSP控制板 工业控制计算机 PLC
ARM嵌入式控制板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
驱动器
与执行机构相连接、给执行机构提供动力的部件,并 控制执行机构启动、停止和换向。 常见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驱动元件:步进电机、直流 (伺服) 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和液压(气动)油律
均匀磁路的欧姆定律
铁心柱的横截面积 A 相等,且铁心柱的长度远远大于其横截面的边 长,于是可以近似认为在铁心横截面上的磁通密度 B (magnetic flux density) 处处相等且磁力线垂直于铁心横截面, 则该铁心磁路为均匀磁路, 有
BA
B = H
Ni B
Hl = Ni
H dl i
安培环路定律及其简化形式
l(磁路) 铁芯 输入电能
N1 N2
输出电能
对于图 2.1.1 所示 铁心上绕有匝数分别 为 N1 与 N 2 两个绕组, 分别通入电流 i1 与 i2 的
线圈 图 2.1.1 单相变压器示意图
情况, 作用于磁路上的 总磁动势则为两个线 磁动势或磁势F(magneto 圈安匝数的代数和, 全 motive force, MMF),单位为 电流定律的形式相应 安匝(AN)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 地变为 理量。 F N1i1 N 2i2 Hl
Fe
l
l
Fe A
图 2.2.4 铁心磁路
磁路的欧姆定律
1 A Rm (单位:A/Wb) m , (单位:Wb/A) Fe A Rm l l
则可得到磁路的欧姆定律:
F Rm
或
F m
注:磁材料的磁导率 Fe 通常不是 常数,所以由铁磁材料构成的磁路 的磁阻和磁导通常也不是常数,它 随 磁 通密 度大 小的 变化 而 具有 不 同的数值,这种情况称为磁路的非 线性。
《机电液一体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电液一体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11课程中文名称:机电液一体化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sofE1ectromechanica1-hydrau1icIntegrationTechno1ogy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2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机械类基础课程、控制工程,电工电子。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类本科生,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方向学生的主要专业可之一。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和电子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前3年的知识能够记忆不得理解,并学会灵活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习者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和共性关键技术,通过专业课教学及相应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实质及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这些技术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析、设计与开发,达到知识能力结构的机电一体化。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机械系统课程教学内容:1.1.机械系统建模中基本物理量的描述:1.2s机械系统中的制动与加速控制:课程的重点、难点:质量和惯量的转化、弹性系数的转化、减速齿轮传动链中基本物理量的计算。
转动惯量、力矩及其动力学关系机械系统的制动控制、机械传动中的计算。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建模技术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机械传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理解:建模技术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电器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液压、气压装置及系统模型结合先修课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掌握:传动系统设计中的齿轮和滚动丝杠间隙消除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滚动及塑料导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执行机构中的微动机构和特种执行机构。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中集成电路的作用课程教学内容:2.1、集成电路的应用基础课程的重点、难点:触发器、计数器、编码器与译码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常用的模数转换芯片的原理与应用、多路模拟开关的原理。
机电液一体化

.1..1.1定义:1.1.1 定义: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强调的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
以机械为主体,以计算机控制,特别是以智能控制为核心,将工业产品和过程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看待,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融合,是一种以产品和过程为基础的技术,并贯穿于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电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各相关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绝非仅为机械、液压与电子电器的简单组合。
否则,包括有这三个部分的工程机械都可称已实现机电液一体化了。
机电液一体化为工程机械:装上了感觉器官——传感器,布上了神经系统——传输线路,添上了信号处理单元——单片机或微机,这三部分组成的机电液一体化系统,使工程机械的性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3研究内容1、自动换挡系统、挖掘机多动作复合功能系统等;2、摊铺机、平地机自动找平和恒速控制系统,电脑导向台车等。
由于液压与液力传动技术在工程机械技术构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突出这一特点,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又称之为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
1.2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1.2.1 工程机械的发展液压技术:工程机械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工作装置的种类繁多,要求实现各种各样的复杂运动。
一个动力装置要驱动多种装置,而且传动距离往往比较长,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液体传动,为工程机械提供了良好的传动装置。
液压传动结构紧凑,布置简单方便,易实现各种运动形式的转换,能满足复杂的作业要求,具有许多优良传动性能,如传动平稳,自动防止过载,易实现无级变速,操纵简单轻便,控制性能好等。
由于工程机械找到了理想的传动装置,推动了工程机械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工程机械的多样化时代,出现了形形色色完成各种施工作业的工程机械。
电子技术高效节能:对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进行控制,合理分配功率,使其处于最佳工况;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和改善操纵性能:采用自动控制,实现工程机械自动化。
要完成高技能的作业,就需要智能化;近年来工程机械的发展主要是操纵和控制机构的改进。
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研究与研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研究与研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已成为现代工业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是将机械、电子、控制、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实现系统整体最优的一门综合技术。
它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结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是将机械、电子、控制、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技术。
它通过对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为目标,推动了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
目前,国内外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设计、模块组合、信息融合等方面。
其中,系统设计要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模块组合则需要根据系统整体最优原则进行选型和搭配;信息融合则主要应用在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减少对人工干预的依赖等方面。
在系统设计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性能和降低成本。
例如,采用新型的传动机构、优化机械零部件的设计以提高系统的传动效率和减小体积。
在模块组合方面,研究者们于如何根据系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搭配,以实现系统的最优性能。
同时,在信息融合方面,研究者们借助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对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和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研究,目前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则可用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和优化。
具体来说,研究者们首先通过对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系统的性能和特点;接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通过实验研究对系统进行实际测试,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研究和研制,得出以下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是将机械、电子、控制、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技术,具有实现系统整体最优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设计、模块组合、信息融合等方面,其中系统设计要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模块组合则需要根据系统整体最优原则进行选型和搭配,信息融合则主要应用在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减少对人工干预的依赖等方面;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研究,目前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则可用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和优化;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研究和研制,可以为今后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三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高度“机电”结合的课程,将学生所学“机”与“电”的知识与技能,在微电子的控制手段下高度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机电一体化系统知识,使学生将所学“机”与“电”的知识与技能,在微电子的控制手段下高度地“融合”,并由现阶段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备、产品,如:数控机床、机械手、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FMS)、无人生产车间等的原理、调试、维护到小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设备的改装,全面提升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及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与装调的实际工作项目活动,使高等职业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维基础,学会分析和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针对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为将来胜任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群职业需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和突出的岗位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所代表的产品范围,分类及发展趋势。
2)掌握模块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装配、调试、维护、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掌握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的应知、应能的知识和技能。
4)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相关技术的联系和接口关系,了解产品开发的方法。
2、能力目标1)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拆装、调试和操作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思维体系,学会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学会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
3、素质目标1)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行业操作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五、教学基本条件1、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一个专用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和供学生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
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

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摘要:目前现代机电自动控制应用技术主要是指与微电子、电力与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通信、传感器的检测、过程自动控制、伺服机械传动及电机自动控制等多种应用技术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已形成的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
机电传动控制的相关共性技术相关系统技术可以归纳可分为机电检测仪器传感系统技术、信息处理系统技术、自动控制系统技术、伺服电机传动控制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
本文主要研究探讨机电自动控制行业中的自动控制设计技术及机电自动一体化控制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思想、设计原理方法等相关技术基础问题。
关键词: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一体化设计机电传动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机电控制,主要把机电控制系统又简称为机电动力控制传动系统。
从过程控制仪器技术来说,现代机电自动过程控制仪器系统设计技术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光学微电子、电力与通用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通信、传感器的检测、过程自动控制、伺服电机传动及远程自动控制等多种应用技术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已形成的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
机电自动控制的基本共性以及相关软件技术归纳为检测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系统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伺服电机传动系统总体技术。
一、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器的技术主要是指如何通过一个自动控制器系统来实现让一个被控制的物体或者一个过程组件能够自动化并遵循所有人预定的运动方式和工作规律运行。
由于被控控制对象的种类数量以及种类繁多,控制系统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精确定位控制、车速控制、自适应和调节控制、自故障诊断、校正、弥补、示教重复再现、检索检索等的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能够通过协调各种机械、电器的各个组成部件来有效地完成运行的过程,在机电控制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自动控制的技术基础主要是以传统的自动控制为基础的原理,可以划分为两种经典的控制理论及现代控制理论。
前者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单变量线性时不变的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工具为拉普拉斯变换,用传递函数的方法对频率域信号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ppt课件

2. 快速发展阶段 ▲ 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 发展情况:
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 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人们自觉、主动地利用3C技
术的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Mechatronics诞生。 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 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其中日本在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面起了主导作用。 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始于这一阶段,80年代开 始,组织专家根据我国国情对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原则、目标、 层次和途径等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有利 于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确定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 化控制仪表、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化等15个优先发展领域 及6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技术原理和使机电一体化产品 (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技术群(族)的总称,包括检测传
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 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
机电一体化产品有时也称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它们是 两个相近的概念,通常机电一体化产品指独立存在的机电 结合产品,而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指依附于主产品的部件 系统,这样的系统实际上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数 控 铣 床
数控车床
焊接机器人
汽车防抱死系统(ABS)
1.2 发展概况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吸取机械学、 电子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成果,以实现本学科的发 展壮大。由于这些相关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智能 化阶段三个阶段。
电液伺服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控制

电液伺服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控制电液伺服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
其中,电液伺服阀、电液伺服油泵和电液缸等都是其基本组成部分。
从理论上讲,电液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非常复杂。
但实际上,只要将其主要组成部分捆绑在一起,就可以满足由系统所需要的控制。
实现电液伺服系统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性和准确度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效果。
通过为电液伺服系统提供适当的控制策略,可以增强其控制能力,优化系统性能,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下面将针对电液伺服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控制进行详细的讨论。
电液伺服系统的性能分析在分析电液伺服系统的性能方面,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稳定性、响应时间和准确度。
稳定性电液伺服系统的稳定性是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稳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动态稳定性和静态稳定性。
动态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后,能够尽快地恢复到平衡状态。
动态稳定性可以通过考虑电液伺服系统的振动频率和阻尼来建立模型。
该模型允许分析阻尼特性和振动频率的影响,即了解系统在受到冲击负载时如何响应,以及系统如何通过自适应调节来消除这种影响。
当电液伺服系统出现大幅度振动时,可以通过在系统中添加小幅度振动来实现自适应调节的目标。
静态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整个控制过程中能够保持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电液伺服系统中,静态稳定性往往与系统PID控制器有关。
通过调整PID参数,可以分析系统的错误响应并进行系统准确性的校正。
要重点关注的是,增加比例控制器的参数会增加静态稳定性,但为了防止系统过度振荡,需要减少PID系统的增益。
响应时间电液伺服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系统从接收输入到产生反应的时间。
响应时间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反馈速度和准确度。
响应时间可能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传感器响应时间、放大器响应时间和电液伺服阀的动态性能等。
传感器响应时间是从输出信号增加到满量程的时间,是指放大器输出充分变化的时间。
如果从传感器的角度出发,那么输出响应特性是指输出恢复到0%需要的时间(即从输出信号增加到输出反转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电液控制系统设计6.1概述电液控制系统是常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之一。
它是将计算机电控和液压传动结合在一起,既发挥了计算机控制或电控制技术的灵活性,又体现了液压传动的优势,充分显示出大功率机电控制技术的优越性。
电液控制系统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而每一种分类方法都代表一定的特征:1)根据输入信号的形式和信号处理手段可人为数字控制系统、模拟控制系统、直流控制系统、电液开关控制系统。
2)根据输入信号的形式和信号处理手段可分为数字控制系统、模拟控制系统、直流控制系统、交流控制系统、振幅控制系统、相位控制系统。
3)根据被控量的物理量的名称可分为置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力或压力控制系统等。
4)根据动力元件的控制方式可分为阀控系统和泵控系统。
5)根据所采用的反馈形式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和半闭环控制系统。
本章主要介绍电液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元件,系统数字模型以及系统的设计。
6.2电液控制元件电液控制元件主要包括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电液数字阀以及由数字阀组成的电液步进缸、步进马达、步进泵等。
它胶是电液控制系统中的电-液能量转换元件,也是功率放大元件,它能够将小功率的电信号输入转换为大功率的液压能(流量与压力)或机械能的输出。
在电液控制系统中,将电气部分与液压部分连接起来,实现电液信号的转换与放大,主要有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电液数字阀以及各种电磁开关阀等。
电液控制阀是电液控制系统的核心,为了正确地设计和使用电液控制系统,就必须掌握不同类型电液控制阀的原理和性能。
6.2.1控制元件的驱动6.2.1.1电气—机械转换器电气—机械转换器有“力电机(马达)”、“力矩电机(马达)”以及直流伺服电动机和步进电动机等,它将输入的电信号(电流或电压)转换为力或力矩输出,去操纵阀动作,推行一个小位移。
因此,电气-机械转换器是电液控制阀中的驱动装置,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在电液控制阀的设计和性能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使用电液控制阀的不同,其结构有所不同。
主要有用于电液伺服阀或电液比例阀的动圈式电气—机械转换器、动铁式电气-机械转换器,以及步进电动机和伺服电动机等。
直流伺服电动机和步进电动机已在第四章详细介绍过,在此仅介绍动圈式电气—机械转换器和动铁式电气-机械转换器基本结构原理及情能要求。
(1)动圈式电气-机械转换器1)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如图6.1所示,它是基于位于磁场中动圈上的载流导体受力作用的基本原理。
恒定磁场由永久磁钢4产生,再配以导磁体组成定子。
载流导体做成动圈,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电枢。
通过导流装置将电流引至动圈,无需换向器。
通过导体在磁场中受一正比于电流、磁通密度和导线长度的力,使动圈产生往复运动。
动圈的电感直流影响其动态性能,为了减小其时间常数,一般电感都做得较小。
为了使其有足够的通频带,动圈质量较小,但却要求有好的刚度以保证较高的机械谐振频率。
动圈式电气-机械转换器广泛应用在电液伺服阀上驱动滑阀。
2)主要性能要求①提高比推力降低其不均匀度比推力是指单位电流的推力。
推力大对其动作时间的缩短有利。
提高气隙磁通密度是增加比推力的有效办法。
为满足各项动静态性能的要求,还希望在工作范围内比推力均匀。
较长动圈的电机由于工作行程内漏磁的不均匀,其比推力比短动圈的电机要小。
②减小漏磁场漏磁不仅降低了磁钢的利用率,也影响电机参数和电机性能。
在结构上采用缩短磁路长度、使磁路各部分配合紧密、减小外表面的尖角和棱角、减小气隙等措施来减小漏磁。
(2)动铁式电气-机械转换器1)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在机电控制技术中用得较多的是开关式电磁铁、比例电磁铁和力矩电动机。
开关式电磁铁早已广泛应用。
交流电磁铁有较大的推力,且电源的采用比较方便。
交流电磁铁的缺点主要是它在未吸合时线圈电流较大,因而不宜反复反启动。
特别是当由于某种原因,动铁的移动被阻(卡死)时,造成电流过大,使电磁铁烧环。
因而在某些电磁铁带动的负载有可能卡死的应用场合,希望采用直流电磁铁。
比例电磁铁的结构及特性如图6.2所示。
它具有特殊的导套,导套左右两段由导磁材料制成,中间用一段非导磁材料焊接而成,其锥形端部优化设计。
这样,导套和衔铁组成的特殊磁路使衔铁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电磁铁的吸力只和电流有关,而与衔铁的位置无关。
图 6.2b表示普通电磁铁和比例电磁铁力-位移特性的比较。
圈中横坐标是衔铁的位移,纵坐标是电磁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比例电磁铁的Ⅱ区域工作时,电磁力的衔铁的位置无关,只取决于工作电流。
图6.3是力矩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图。
上下导磁体1、4在左右气隙产生极化磁场,由于衔铁5和极靴之间的四个气隙是相等的,所以衔铁受到的电磁力相互抵消而衔铁维持不动。
当控制线圈3通电流时,由于极化磁场与控制线圈磁路的相互作用而使衔铁产生与控制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相应的转矩。
当电磁力矩大于负载及大于固定弹簧管6变形的力矩时,衔铁转动。
这种力矩电动机有高的工作频率,动作灵敏,功率/重时比大,但转动角度较小,材料性能及制造精度要求较高,因而价格较昂贵,较广泛地用于电液伺服或比例机构。
图6.2比例电磁铁的结构及特性图6.3力矩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图1——上导磁体;2——磁钢;3——线圈;4——下导磁体;5——衔铁;6——弹簧管;7——线圈引出线2)静态特性图6.4为比例电磁铁的静态特性。
图中F M、i、M y分别为电磁力、工作电流、衔铁的额定工作位移,下标max表示其最大值。
从图中可看到电磁力-行程曲线近似是一组平行线,电磁力-电流曲线近似是一组直线。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当电流(或行程)增加时电磁力的变化和电流(或行程)减小时电磁力的变化曲线不重合,称为滞环特性。
这是由于电磁材料的滞环性能和运动的摩擦力所造成的。
一般在使用时用叠加颤振信号来减小此滞环。
6.2.1.2液压放大元件液压放大元件是一种功率放大器,也称液压放大器。
它以输入的机械运动连续地控制输出的流体压力和流量。
从结构形式上看,液压放大元件主要有滑阀、喷嘴挡板阀、射流管阀等三类。
其中滑阀的结构形式较多,应用出较普遍,既可用于液压前置级放大器也可用于液压功率级放大器。
喷嘴挡板阀和射流阀主要用作液压前置放大器。
图6.4比例电磁铁的静态特性(1)喷嘴挡板阀喷嘴挡板闭阀的工作原理如图6.5所示。
它由喷嘴2、固定节流孔1和挡板3组成。
挡板和喷嘴之间形成一个可变节流口,挡板一般由扭轴或弹簧去承,挡板的位置由输入信号控制。
对于喷嘴挡板阀,当压力油P s进入阀后,分别通过两个液阻相等的固定节流口1,再经喷嘴和挡板间的可变节流口a、b内分别形成压力P1、P2,作用在液压缸的左、右腔。
当挡板上没有输入信号时,挡板处于中间位置,喷嘴和挡板间的可变节流口液阻相等,作用在液压缸左、右腔力P1和P2相等,液压缸不动。
当输入信号作用于挡板上时,例如使挡板向左偏转,可变节流口a减小,液阻增加,压力P1增高;同时,可变节流口b增大,液阻减小,压力P2降低,作用在液压缸左、右腔压力P1>P2,液压缸向右运动。
当输入信号相反时,液压缸向相反方向运动。
图6.5喷嘴挡板阀(2)射流管阀图6.6为射流管阀工作原理图。
当射流管1在中间位置时,接收器2上两相受流孔接收的油液及压力相等,则活塞不动。
当射流管偏离中央位置时,由于射到两孔的流量不同,在活塞腔的二腔产生压力差使活塞运动。
操纵射流管的力比操纵喷嘴挡板的力大,结构也比较复杂,但这种阀的抗污染性能较好。
由于存在一定的功率损耗,因此一般作为控制阀的前置级使用,但应用范围比喷嘴挡板阀小。
图 6.6射流管阀(3)滑阀滑阀具有良好的控制功能,功率放大系数大,因此电液控制阀的功率放大级均采用滑阀。
但是滑阀的灵敏度和动态响应较低,要求的控制力较大,因此稍大一点的阀需要有前级放大(一般为喷嘴挡板阀或射流阀)。
根据滑阀工作边的数目,可分成双边滑阀和四边滑阀。
图 6.7为四边滑阀及其等效电路。
一般双边滑阀用于控制单出杆缸,四边滑阀用于控制双出杆缸,滑阀的阀口可以看作一个液流阻力,通过阀口的流量和阀口两端的压差是平方关系,这给线性传递函数的推导带来困难。
滑阀的流量-压力关系可以写成),()(p x QL p p wx C Q v L s v d L =-=ρ (6.1)式中Q L ——通过阀口的输出流量;C d ——阀口流量系数;w ——阀口沿圆周方向的宽度,即阀口的面积梯度;v x ——阀口开度;P s ——滑阀供油压力;P L ——负载压降;ρ——油液的密度。
上式的全微分为图 6.7四边滑阀及等效电路(a )四边涔阀原理图 ;(b)等效电路图L Lv L v v v L L P P p x Q x x p x Q Q ∆∂∂+∆∂∂=∆),(),( (6.2)令v L q x Q K ∂∂=/为阀的流量增益;L L e P Q K ∂-∂=/为阀的流量-压力系数;v L q x Q K ∂∂=/为阀的压力的增益。
此三个系数是表征阀的动、静态特性的重要参数。
经上述线性化处理后,流量微小变化的公式可写成L e v q L P K x K Q ∆-∆=∆ (6.3)滑阀输出最大功率(效率)时得负载压力*L p 和负载流量*L Q ,可由输出功率N阀出=P L Q L 对负载压力P L 求极大值得 ⎪⎪⎩⎪⎪⎨⎧==**3320mL s L Q Q p P (6.4) 式中 Q 0m ——供油压力下的最大穿载流量,;/0ρs vm d m p wx C Q =vm x ——滑阀在最大开口时阀芯的位移。
6.2.2 电液伺服阀6.2.2.1.电液伺服阀的结构原理电液伺服阀是一种接受电气模拟信号后,相应输出调制的流量和压力的液压控制阀。
根据输出液压信号的不同,电液伺服阀可以分为最液流量伺服阀和电液压力伺服阀。
图6.8是电液流量伺服阀的原理图。
它由电磁和液压两部分组成。
电磁部分早永磁式力矩马达,由永久磁铁、导磁体、衔铁、控制线圈和弹簧管所组成。
液压部分是结构对称的两级液压放大器,前置级是双喷嘴挡板阀,功率级是四通滑阀,滑阀通过反馈杆与衔铁挡板组件相连。
力矩马达把输入的电信号(电流)转换为力矩输出。
无信号电流时,衔铁由弹簧管支承在上下导磁体的中间位置,永外磁铁在四个气隙中产生的极化磁通g φ是相同的,力矩马达无力矩输出。
此时,挡板处于两个喷嘴的中间位置,喷嘴挡板阀输出的控制压力P 1P =P 2P ,滑阀在反馈杆小球的约束下也处于中间位置,阀无液压信号输出。
若有信号电流输入时,控制线圈产生控制磁通φc ,其大小与方向由信号电流所决定。
如图6.8所示,在气隙b 、c 中,φc 与φg 方向相反。
因此,气隙b 、c 中的合成磁通大于a 、d 中的合成磁通,于是,在衔铁上产生逆时针方向的磁力矩,使衔铁绕弹簧管中心逆时针方向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