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正式版)

合集下载

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对策地下建筑火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灾害,与地面建筑发生火灾所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不同。

这主要是因为地下建筑的特殊性质和环境造成的。

本文将从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扑救原则和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对策。

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1.空气流动性质差。

地下建筑因为位置地势、内部结构和使用用途等原因,空气的流动性质比较差,空气循环受到限制,导致烟气难以散开。

2.建筑结构复杂。

地下建筑的地基、构造和内部设施往往比地面建筑更为复杂,火灾熏透容易因为迷路而加剧火情。

3.逃生通道少。

地下建筑的逃生通道往往比较窄、数量较少,加上烟气迷人,人员疏散速度慢。

4.结构材料易熔化。

一些地下建筑所采用的隔热、阻燃材料的抗火性能不高,一旦发生火灾,易熔化,致使火势扩大速度加快。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原则在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扑救:1.安全第一。

在火灾扑救时,一定要考虑到自身安全,避免人员伤亡。

2.迅速控制火源。

检查火源是否已经关闭,或立即关闭电气设备、气体管道等火源。

3.防止火势扩大。

尽快控制火势在最初阶段扑灭。

利用固定水源、消防设备等尽快扑灭火源。

4.防止二次火灾。

一旦火灾扑灭,必须防止它再次发生。

彻底检查灾情,剩余火源。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对策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加强对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巡查,督促单位对建筑物进行防火整改,完善消防设备安装和维护制度,增强灾害应急能力。

2.设计防火隔离带。

防火隔离带应设在每个楼层,防止火灾蔓延。

隔离带宜采用防火隔墙,需安装防火门。

3.建立合理的防火布局。

设计建筑时,应考虑防火设计。

尽量设定火灾隔离区域及合理的外部逃生方案。

提高逃生通道的宽度和数量,便于在火灾时疏散。

4.建立消防通道。

消防通道是火场疏散和扑救的重要通道。

地下建筑中较难维护消防通道设施,消防通道应对这种状况做出相应设计。

5.增加人员疏散设施和应急照明设施。

疏散通道上应配备应急照明设备,这样在火灾袭来时便于疏散,避免跌倒。

地下空间的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理

地下空间的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理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火灾
2008年9月1日,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发生火灾,造成28人死亡、70人受伤。火灾原因是电焊作业引发 。
02
地下空间的火灾防范措施
防火分隔与布局优化
防火分区设置
根据地下空间的规模和用途,合 理划分防火分区,采用耐火材料 和防火分隔物进行分隔。
安全出口规划
确保每个防火分区都有安全出口 ,数量和宽度应满足疏散要求, 并标识清晰。
04
地下空间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理的挑战与对 策
地下空间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理的难点与挑战
空间密闭,烟雾积聚
地下空间相对封闭,烟雾不易扩散,容易造 成有毒气体聚集。
逃生路径受限
地下空间出入口少,通道狭窄,逃生路径有 限,增加了逃生难度。
通讯受限
地下空间对通讯设备信号屏蔽较强,火灾时 可能影响通讯设备正常工作。
使用培训
对员工进行灭火器材使用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在火灾发生时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火灾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预案制定
根据地下空间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 的火灾应急预案,明确各岗位人员职 责和处置流程。
演练与评估
定期组织火灾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 对火灾的实战能力,并对演练过程进 行评估和总结,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地下空间的火灾防范 和应急处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与危害 • 地下空间的火灾防范措施 • 地下空间的火灾应急处理 • 地下空间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理的挑战与对

01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与危害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
燃烧蔓延速度快
地下空间相对封闭,空气流动 受限,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
03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时发现火情并发出警报,引导人员

地下室消防专篇

地下室消防专篇

地下室消防专篇地下室作为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防问题至关重要。

由于地下室通常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相对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以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下室火灾的特点地下室火灾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烟雾积聚迅速地下室空间相对封闭,通风条件较差,火灾发生时产生的烟雾难以迅速排出,容易在短时间内积聚,严重影响人员的视线和呼吸。

2、温度升高快由于地下室的隔热性能较好,火灾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导致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

3、人员疏散困难地下室的疏散通道相对狭窄,而且人员对地下室的环境往往不太熟悉,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出现恐慌和混乱,增加了疏散的难度。

4、火灾扑救难度大地下室的出入口有限,消防车辆和设备难以直接进入,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地下室消防设计的基本原则针对地下室火灾的特点,地下室消防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合理的布局、选用防火材料等措施,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2、自防自救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使地下室在火灾初期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扑救和控制火势。

3、分区控制根据地下室的功能和面积,划分不同的防火分区,将火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火势蔓延。

4、安全疏散设置足够数量和宽度的疏散通道,确保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到室外。

三、地下室消防设施的设置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地下室的各个区域设置火灾探测器,如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等,及时发现火灾并发出报警信号。

同时,应配备手动报警按钮,方便人员在发现火灾时手动报警。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这是地下室灭火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地下室的使用性质和面积,合理设置喷头的类型和数量,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喷水灭火。

3、消防栓系统在地下室设置消防栓,配备消防水枪和水带,为火灾扑救提供充足的水源。

4、防烟排烟系统安装机械排烟设备,保证火灾时能够及时排出烟雾,为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设置防烟设施,防止烟雾进入疏散通道。

地下空间火灾防范与逃生

地下空间火灾防范与逃生
造成5人死亡,10人受伤
火灾特点
火势蔓延迅速,车辆燃烧产生 有毒气体
案例分析
该地下车库缺乏有效的消防设 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导致火灾 发生后无法及时扑灭,造成严
重后果。
案例三:某地铁车站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
电扶梯故障引发火灾
伤亡情况
造成2人死亡,10人受伤
火灾特点
火势蔓延迅速,高温浓烟,人员密集
案例分析
地下空间火灾防范与 逃生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目录
CONTENTS
•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与危害 • 地下空间火灾的防范措施 • 地下空间火灾的逃生方法与技巧 • 地下空间火灾的应急预案与演练 • 地下空间火灾案例分析
01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与危 害
地下空间的封闭性
01
地下空间的封闭性导致空气流通 不畅,一旦发生火灾,烟雾难以 排出,容易造成浓烟积聚。
熟悉地下空间的逃生路线与出口
了解地下空间的布局 和出口位置,包括楼 梯、电梯、安全出口 等。
在可能的情况下,选 择距离最近、最直接 的逃生路线。
定期检查逃生路线的 畅通性,确保无障碍 物阻挡。
掌握正确的逃生姿势与呼吸方法
低姿前进
在火灾中,烟雾通常会向上漂浮,因此应尽量保持低姿,减少吸 入烟雾。
用湿布捂住口鼻
定期演练
组织定期的消防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火灾的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消防安全宣传与培训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培训课程
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课程,使员工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和技能,如如何使用灭 火器材、如何正确疏散等。
03 地下空间火灾的逃生方法 与技巧

地下空间火灾的防范与处置

地下空间火灾的防范与处置
报警系统
建立高效的报警系统,一旦发现火情 ,立即启动报警装置,向消防部门和 相关人员发出警报,以便及时组织灭 火和救援行动。
灭火器材的选择与使用
灭火器材
根据地下空间的特性,选择适合的灭火器材,如干粉灭火器、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使用方法
对灭火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在火灾发生时,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灭火器材,迅速扑 灭火灾。
环境影响
地下空间火灾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 污染和破坏。
地下空间火灾的常见原因
电气故障
地下空间的电气设备可能 因老化、过载等原因发生 故障,引发火灾。
违规用火
在地下空间内进行焊接、 切割等作业时,易产生火 花,引燃可燃物。
吸烟
烟蒂或火柴等引燃可燃物 ,引发火灾。
02
地下空间火灾的防范措 施
防火分隔与布局优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时发现火情并发出警报,为人员疏散和灭火争取宝 贵时间。
人员安全疏散与逃生训练
安全疏散指引
制定地下空间的安全疏散指引,明确疏散路线和指示标识,确保人员能够迅速找 到安全出口。
逃生训练与演练
定期组织员工和民众参加逃生训练和演练,提高他们在火灾中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
和消除火灾隐患。
某隧道火灾事故案例
事故经过
某高速公路隧道内发生火灾,造成大量车辆滞留和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
一辆货车因故障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至整个隧道。
防范措施
加强高速公路隧道的消防安全设施建设,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和报警装置;加强隧道内车 辆的安全管理,严禁超载、超速、违规停车等行为;定期进行隧道内清洁和保养,确保隧 道内环境卫生良好。
医疗救助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殊性与扑救方法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殊性与扑救方法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殊性与扑救方法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殊性与扑救方法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如地下停车场、地铁站等。

然而,地下空间的特殊性使得火灾的扑救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

为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意识的提升和火灾扑救技能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殊性、企业在火灾隐患排查及整改方面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并提出制定有效的消防安全整改措施的方法和具体的排查与整改步骤。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殊性使得火灾扑救工作更具挑战性。

地下空间一般通风条件较差,狭小的空间和限制性条件会加剧火灾的蔓延速度和毒烟的扩散程度,增加了扑救难度。

地下空间通常存在复杂的管线设施和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地下空间的消防安全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和专业。

对于企业来说,火灾隐患排查及整改是确保消防安全的基础。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火灾隐患排查制度,包括明确责任人、排查频次和范围等要求。

随后,通过对地下空间的细致检查和隐患分析,确定潜在火灾隐患,制定整改计划。

整改计划应明确具体的整改要求、整改时间和责任人,以确保整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

然而,制定有效的消防安全整改措施并不仅仅是对火灾隐患进行整改。

除了一般的火灾隐患整改工作,特殊的地下空间火灾隐患需要额外的注意。

针对地下空间的特殊性,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如加强地下空间的通风系统,确保及时排除烟雾和有害气体;安装合适的自动喷淋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提高火灾发现和扑救的效率;加强对地下空间的日常消防巡查,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员工的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在排查方法和整改措施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对地下空间逐一进行细致检查,查清潜在火灾隐患,如漏电、堵塞通风口等。

针对不同的隐患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

接着,组织有关人员对整改方案进行培训,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定期对整改后的地下空间进行复查,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殊性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地下建筑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生活和办公空间。

然而,与地上建筑相比,地下建筑面临着更高的火灾风险。

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主要包括:缺乏自然通风条件、疏散困难、无法直接接触到外部资源等。

首先,地下建筑由于与地上建筑相比,通风条件较差。

地下建筑一般没有自然通风条件,主要依赖机械通风系统来保持空气流通。

然而,这种机械通风系统往往容易故障或失效,导致空气品质下降,增加了火灾蔓延的难度。

其次,地下建筑的疏散困难是地下建筑火灾的另一个特点。

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以及疏散通道的有限性,当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往往会受到限制。

此外,地下建筑通常都有较多的走廊和隧道,增加了人员疏散的困难度。

再次,地下建筑无法直接接触到外部资源。

地下建筑一般都没有窗户和阳台,无法通过窗户逃生或向外求救,只能依赖消防、救援人员的进一步援助。

这使得火灾发生后人员遇险的可能性加大,并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为了预防地下建筑火灾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地下建筑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喷淋系统、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2.提高疏散能力。

在地下建筑中设置足够数量的疏散通道,保持通道畅通无阻;安装应急照明系统,确保疏散时能有足够的照明。

3.做好火灾预防宣传。

对地下建筑的居民和工作人员进行火灾预防宣传和培训,提高火灾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4.加强消防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地下建筑的消防监管,对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确保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

5.注重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

应定期对地下建筑进行火灾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

6.加强消防救援能力。

地下建筑应配置足够数量和类型的消防设备,以及培训有关人员的消防救援技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总之,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是缺乏自然通风条件、疏散困难、无法直接接触到外部资源等。

为了预防地下建筑火灾的发生,需要加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疏散能力,加强火灾预防宣传,加强消防监管,注重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并加强消防救援能力。

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及扑救措施

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及扑救措施

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与扑救措施一、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地下建筑是指在地下20米以上,地面以下的建筑,多为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车站和地下隧道。

而地下建筑的特点,相对于地上建筑有所不同。

1、供氧不足地下建筑常常处于密闭状态,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供氧不足,这是地下建筑火灾的主要特点。

所以地下建筑内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往往非常猛烈,且难以控制。

2、人员进出困难地下建筑存在口径小、供电不足、地质问题等不利于人员进出的特点,救援人员在短时间内难以赶到现场,使得扑救火灾变得非常困难。

3、建筑结构限制地下建筑的建筑结构规律与地上建筑相差也较大,常常为多层结构,且地下建筑设施复杂,火灾发生后,烟气排放、人员疏散和消防设施的实施也多受到限制。

二、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措施地下建筑火灾是一种高难度的火灾类型,以极大的难度以及危险性著称。

下面主要介绍一些扑救措施。

1、全天候监测地下建筑必须设置消防监测装置,全天监测地下建筑内的温度和烟雾,并配备报警系统,一旦发现火情就能及时报警。

2、合理设置逃生通道设置科学、合理的逃生通道及安全疏散路线,确保火灾时人员疏散的安全。

3、配备现代化消防设备地下建筑应该配备适用于地下建筑的消防设施,如水枪、消防栓等,确保消防设施的顺畅。

4、加强防火材料使用地下建筑应采用更加环保、不易燃的防火材料,并且在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防火设施和消防通道的设计。

5、提高消防人员应急处理能力消防人员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并学会针对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扑救措施,以提高他们在地下建筑火灾中的应急处理能力。

总结地下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火灾难度较高。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扑救方案,准确判断火情,才能达到救援和拯救人员、财产的目的。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建筑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地下建筑包括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地下车站等,它们为城市的交通、商业、文化、娱乐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帮助。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火灾发生的原因、火势传播的特点、防火措施等方面探讨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

一、原因分析地下建筑的火灾原因复杂多样,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下室温度过高、电线老化等因素;人为因素则包括人员放火、电器过载等因素。

地下建筑相比于地面建筑而言,由于通风差,自然通风基本上无法实现,而人工通风又存在困难,这就使得火灾的发生更加容易。

二、火势传播的特点地下建筑的火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火势发展迅速。

由于地下建筑内一般没有自然通风,空气相对密闭,火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2、烟雾密度大。

由于地下建筑的密闭性,烟雾密度大,容易引起人员呼吸困难、窒息等情况。

3、疏散困难。

地下建筑内疏散通道较少、疏散路线相对复杂,人员疏散困难。

三、防火措施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大,因此加强地下建筑的防火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设备维护。

加强电线设备的日常维护检查,对于存在隐患的设备及时修复或更换。

2、严格管理人员。

加强人员管理,加强对进入地下建筑的人员的安全检查、监督和管理。

3、加强防火设施建设。

加强防火设施建设,包括灭火设备、防火隔离带等。

4、加强宣传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公众对于防火的认识和知识技能,增强自救互救的意识。

总之,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大,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

加强设备维护、严格管理人员、加强防火设施建设和加强宣传教育都是防火的有效措施。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入开展预防和干预工作,才能避免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严重危害。

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及预防(三篇)

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及预防(三篇)

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及预防近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处于地下的建筑物逐渐增多。

地下建筑,尤其是地下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因为地下建筑出口一般较少,密闭性好,通风条件差,火灾中可燃物产生大量的烟雾,将从起火部位以每秒1m的速度向四外对流扩散,直到充满整个空间,呈现聚积不散的状态。

因此,深入分析地下建筑的火灾发展特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火灾预防的对策,是目前消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下建筑的火灾特性(一)不完全燃烧产物和有毒气体含量多,火场内部温度高,阴燃火势隐蔽,易引起复燃。

地下建筑因其密封性好,火灾后大量物质的燃烧速度与燃烧的充分性受到影响,造成燃烧速度慢、阴燃时间长、产生浓烟和大量有毒气体,同时蓄热温度随之升高,产生高热烟气流。

而当某一阴燃部位突然同外部空气形成对流时,火势又会迅速起燃,重新形成大范围的燃烧,给在场扑救人员造成极大的危险。

(二)内部格局复杂,出入通道少,导向标识不易发现。

多数地下商城、娱乐场所内部结构复杂,有的互相贯通,顾客经常摸不清方向。

特别是环形地下商城,给顾客造成的方向性模糊程度更为严重。

其次此类场所安全出入通道数量少,尽管国家《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对地下建筑的安全疏散各项指标均有明确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都达不到这一标准。

此外,多数地下场所内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都设在顶棚,不易于辨别。

(三)部分场所人员流量大,安全疏散困难。

据实地调查,在上海市几个大型的地下商业中心或公共聚集场所中,双休日及节假日的日客流量可达15万-20万人次。

在这些人员中,老人、妇女、儿童和外来人员占多数,他们的特点是盲目性强、方向性差、易于惊恐慌乱,同时缺少消防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危急情况下急于逃生,互相拥挤,极易堵塞疏散通道,容易引发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

(四)贮存物品种类杂、数量大,在繁华街道、广场、十字街等处,大力开发地下空间,以其宏大的规模,多种经营方式,开设购物中心、商品城、娱乐广场、停车场、大型仓库等行业,这样的地下建筑不但使用面积大,而且贮存的物资种类杂、数量大,给防火灭火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范文(三篇)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范文(三篇)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范文地下建筑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广泛应用于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领域。

然而,地下建筑由于其封闭性和复杂性,一旦发生火灾,其扑救难度和风险都要大于地上建筑。

因此,掌握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和难点,介绍一些常用的扑救方法。

一、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和难点1. 封闭性:地下建筑往往由地下隧道和房间组成,通常只有有限的出入口。

一旦火灾发生,烟雾在封闭的环境中无法迅速散去,给人员疏散和扑救造成困难。

2. 通风条件差:地下建筑内部通风条件通常较差,缺乏新鲜空气的供应,火灾一旦发生,烟雾的蔓延速度较快,给人员的逃生和扑救造成困难。

3. 消防设施不完善:地下建筑的消防设施相对于地上建筑来说通常较为有限,例如缺乏消防水源、灭火器材等。

这样一来,一旦火灾发生,扑救条件也会大打折扣。

4. 人员疏散难度大:地下建筑内部地形复杂,出入口有限,一旦火灾发生,人员疏散困难、逃生通道容易被堵塞等问题都为扑救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方法1. 及早发现并报警:地下建筑通常使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进行监控,在火灾发生前,监控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火灾,并进行报警。

此外,地下建筑还应配备火灾报警系统,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报警信号。

2. 快速疏散人员:一旦火灾发生,地下建筑的人员应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

疏散人员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电梯,而是通过楼梯或其他逃生通道进行疏散。

3. 阻止火势蔓延:在进行人员疏散的同时,应尽量阻止火势的蔓延。

可以利用手持灭火器对初期火灾进行扑救,或是利用灭火器自动喷洒装置进行灭火。

如果火势较大,可以在火源附近设置水带进行灭火。

4. 封闭隔离区域:如果火势无法迅速扑灭,应尽量封闭受火区域,并将其与其他区域隔离开来,以防止火势的蔓延。

5. 利用消防设备:地下建筑应配备消防设备,例如自动喷水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

二、预防地下建筑火灾的措施
(一) 内部装修要选用不燃材料
由于火灾的蔓延速度,爆燃出现的时间,及所产生的 烟气种类与装修材料的类型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地下建筑 的装修材料,应尽量采用不燃材料,如果部分家具等采用 可燃材料制作时,应用阻燃剂处理。前些年有不少地下建 筑内部装修用可燃材料,导致发生火灾后发烟量大,燃烧 速度快。
由于地下建筑存在着上述构造上的特点,与地面建筑 相比,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 发烟量大
火灾时的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 供气充足程度有关。在同等条件下,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 一般供气不足(火灾开始时与地面建筑无多大差别),温度 开始上升较慢(尤其是固体可燃物火灾),阴燃时间稍长, 发烟量大。据美国有关资料介绍:1磅木材在1250平方英 尺的休息室内燃烧,产生的烟量将使该房间的能见度减少 到只能看到3英尺远(1磅=0.4535kg,1平方英尺=0.305m2)。 2.5英两的聚苯乙烯,4英两的泡沫橡胶,1磅的聚氨甲基酸 乙酯或1.5品托的煤油与1磅的木材发烟量相当(1英两 =28.349g,1品托=0.47341kg液体)。
3. 地下工程发生火灾时,会造成严重缺氧,对
人体危害甚大。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5%时,人
的肌肉活动能力就会下降;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 10%~14%时,人就会四肢无力,产生判断错误; 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6%~10%时,人就会晕倒; 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5%以下时,人会立即晕倒或
死亡。而地下建筑火灾造成的缺氧现象要比地面
地下人防旅馆一间15m2的房间,其火灾荷载约 25kg/m2(折合木材),在300℃时燃烧发烟量可达1.3×106m3。 地下工程由于无窗,发生火灾时不像地面建筑那样有80% 的烟可由破碎的窗户扩散到大气中,而是聚集在建筑物内。 再加上大量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导致燃烧产生多种 有毒分解物,危害人员的生命安全。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措施

地下人防旅馆一间15m2的房间,其火灾荷载约 25kg/m2(折合木材),在300℃时燃烧发烟量可达1.3×106m3。 地下工程由于无窗,发生火灾时不像地面建筑那样有80% 的烟可由破碎的窗户扩散到大气中,而是聚集在建筑物内。 再加上大量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导致燃烧产生多种 有毒分解物,危害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地下工程发生火灾时,会造成严重缺氧,对 人体危害甚大。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5%时,人 的肌肉活动能力就会下降;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 10%~14%时,人就会四肢无力,产生判断错误; 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6%~10%时,人就会晕倒; 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5%以下时,人会立即晕倒或 死亡。而地下建筑火灾造成的缺氧现象要比地面 建筑火灾严重得多。
由于地下建筑存在着上述构造上的特点,与地面建筑 相比,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 发烟量大
火灾时的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 供气充足程度有关。在同等条件下,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 一般供气不足(火灾开始时与地面建筑无多大差别),温度 开始上升较慢(尤其是固体可燃物火灾),阴燃时间稍长, 发烟量大。据美国有关资料介绍:1磅木材在1250平方英 尺的休息室内燃烧,产生的烟量将使该房间的能见度减少 到只能看到3英尺远(1磅=0.4535kg,1平方英尺=0.305m2)。 2.5英两的聚苯乙烯,4英两的泡沫橡胶,1磅的聚氨甲基酸 乙酯或1.5品托的煤油与1磅的木材发烟量相当(1英两 =28.349g,1品托=0.47341kg液体)。
(五)扑救困难
地下建筑的火灾比地面建筑的火灾扑救要困难得多, 扑救地下建筑火灾的难度,相当于扑救超高层建筑最顶上 一层火灾的难度。我国地下建筑发生的数起大的火灾,最 长的一次延烧时间为41天。这次火灾共邀请了28个单位 540名专家研究灭火方案,灭火人员死亡4人,80多人受伤; 据检测当时CO浓度超过了人体承受浓度的2000倍。并多 次发生典型爆燃现象。导致火情侦察、指挥员决策、火场 通讯指挥和展开扑救都很困难。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范文(三篇)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范文(三篇)

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范文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技术和战术地下建筑火灾是一种特殊而危险的火灾形式,由于空间狭小、通风不良、逃生困难等特点,给火灾扑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加强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技术和战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火灾扑救效率和减少火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建筑火灾特点1.空间狭小:地下建筑空间通常相对狭小,导致火灾扑救人员行动受限,无法得到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行动自由。

2.通风不良:地下建筑通常缺乏良好的通风系统,烟雾可以迅速积聚并扩散到整个空间,阻碍人员的视线和行动。

3.有害气体浓度高:地下建筑火灾产生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浓度较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4.逃生困难:由于地下建筑多为封闭空间,逃生路径有限且复杂,人员逃生受阻,增加了火灾扑救的难度。

二、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技术1.火灾预防和控制:加强地下建筑火灾的预防工作,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电气设备、设施设备和防火措施,提升消防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火灾预警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2.火灾定位和报警:地下建筑应配备火灾监测设备和自动报警系统,能及时探测到火灾并发出警报,实现对火灾源地的准确定位,从而迅速进行灭火救援。

3.火灾隔离和控制:及时采取措施将火源隔离,关闭相关通风设备,切断燃气供应,阻止火势蔓延和烟雾扩散,减少火灾面积和蔓延速度。

4.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地下建筑应配备各种类型的灭火器材,包括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水带等。

同时,根据具体火情采用合适的灭火方法,如喷水、喷射剂、泡沫灭火剂等。

5.烟雾控制和排烟:地下建筑火灾产生大量烟雾,严重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工作。

因此,应配备有效的排烟系统和烟雾防护设施,迅速控制烟雾扩散,确保逃生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

6.人员逃生和救援:对于地下建筑火灾来说,有效的人员逃生和救援是至关重要的。

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逃生通道和应急照明设备,制定切实可行的疏散计划和逃生路线,培训人员相应的逃生技能和应对措施。

浅谈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逃生方法范本一份

浅谈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逃生方法范本一份

浅谈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逃生方法范本一份浅谈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逃生方法 1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目前,地下建筑火灾仍是世界上各类火灾中最难扑救的火灾之一。

这些大规模的地下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惨重,财产损失极其巨大。

经研究发现,地下建筑火灾具有如下主要特点:火场内部温度高,不完全燃烧产物和有毒气体含量多,阴燃火势隐蔽,易引起复燃。

内部格局复杂,出入通道少,导向标识不易发现。

部分场所人员流量大,安全疏散困难。

贮存物品种类复杂、数量大。

内部纵深大,层数多,灭火战斗困难。

地下消防控制中心易受烟气和火势威胁,固定消防设施易损,实施内攻所需要的技术装备与人员量大。

地下建筑火灾逃生与自救首先要有逃生的意识。

地下建筑火灾具有火场温度高,烟雾大,且不易散出;毒气重;疏散困难;火灾扑救困难等特点。

因此,凡进入地下建筑的人员首先要有逃生的意识,一定要对其内部设施和结构布局进行观察,熟记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

地下建筑一旦发生火灾,要立即关闭空调系统停止送风,防止火势扩大。

同时,要立即开启排烟设备,迅速排出地下室烟雾,以减低火场温度和提高火场能见度;迅速撤离险区,采取自救或互救手段疏散到地面、避难间、防烟室及其他安全地区;灭火与逃生想结合,严格按防火分区或防烟分区,关闭防火门,防止火势蔓延或封闭窒息火灾,把初起之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将其扑灭;在火灾初起时,地下建筑内有关人员应及时引导疏散,并在转弯及出口处安排人员指示方向,疏散过程中要注意检查,防止有人未撤出。

逃生人员要坚决服从工作人员的疏导,决不能盲目逃窜,已逃离地下建筑的人员不得再返回地下;逃生时,尽量压低姿势前进,不要做深呼吸,尽可能用湿衣服或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万一疏散通道被大火阻断,应保持冷静,尽量想办法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消防队员前来救援。

解决地下建筑消防问题的措施针对地下建筑具有的以上火灾特点,为防止地下建筑发生火灾并造成重要的经济和人员损失,我们需要做好消防监督管理源头审批把关工作,杜绝“胎里生”火灾隐患。

建筑地下室火灾事故特点及其灭火救援方案解析

建筑地下室火灾事故特点及其灭火救援方案解析

建筑地下室火灾事故特点及其灭火救援方案解析摘要:为提升建筑地下室的灭火救援效率及水平,文章首先对建筑地下室的火灾事故特点进行分析,接着介绍建筑地下室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建筑地下室火灾的主要救援方案,希望能够为建筑地下室灭火救援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帮助。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火灾事故特点;灭火救援方案一、建筑地下室火灾事故特点分析(一)疏散难度大且死亡率高若地下空间发生火灾事故,由于其处于一个密封的空间里,烟气排出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热对流状态之下,浓烟及毒气会迅速扩散蔓延。

因为中性面下移的影响,火灾事故现场的温度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可高达800~900℃[1],离起火点越近,温度就越高,在高热高温的情况下,灭火救援人员的灭火工作及疏散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同时,一些地下室为地下车库,大部分地下室则是属于商业聚集区,消费人员及娱乐人员大量在此集聚,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地下商场,其所容纳的人员数量极多,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2],容易发生恐慌及混乱,因此导致疏散难度大大提升,若没有专业救援人员在现场指挥疏散,或者是排险抢救措施不当,则极易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火灾态势严峻使得救援难度增加建筑地下室的火灾扑救困难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1.通讯指挥存在困难因为受到屏蔽作用以及断电等因素的干扰,在地下建筑中,通讯设备作用丧失,灭火救援人员无法和地面进行有效的通讯联络,导致指挥员难以对火场情况进行充分、正确的了解,因此也难以做出相应的决策,对整体指挥作战计划的开展极为不利。

2.火情探测存在困难由于建筑地下室的位置处于地面之下,因此在火灾发生的时候,赶往火灾事故现场的灭火救援人员难以对建筑地下室的起火点以及具体燃烧情况进行直接、迅速地观察,常常会导致“看不清”“进不去”等现象的发生[3],虽然有时能够到地下进行侦察,但是因为受到浓烟的影响,灭火救援人员的能见度并不高,也难以对实际起火点以及具体燃烧范围、火势蔓延的正确方向进行准确判断,导致火情探测难度大大提升。

地下空间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

地下空间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

地下空间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地下空间是指位于地下的建筑物或空间,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铁等。

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往往比地上火灾更加复杂和危险。

下面将结合地下空间的特点,对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及防火对策进行探讨。

1.局限性:地下空间往往较为封闭,空气流通不畅,火势容易扩散,烟雾聚集,给逃生和救援带来一定困难。

2.人员密集: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场所通常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容易导致伤亡。

3.复杂性:地下空间通常由较大的区域组成,相对于地面建筑,地下空间的布局复杂,设施多样,导致火势迅速蔓延并且难以控制。

针对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防火对策:1.安全疏散通道:地下空间应设置合理的安全疏散通道,保证人员及时有效地疏散。

通道内应有明显的标识,且通道两侧应设置有效的紧急照明设施,以方便人们逃生。

2.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地下空间应安装完善的火灾报警系统,监测火灾的发生。

系统应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火灾,并自动报警。

3.消防设施:地下空间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栓等。

同时,这些设施应经常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火灾烟雾控制:地下空间火灾烟雾的危害较大,因此应配置合适的烟雾控制设施,如烟雾探测器、烟雾抽风系统等。

这些设施能够及时发现烟雾,并迅速将烟雾排出,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5.定期演练和培训:地下空间的消防演练和相关培训对于提高人们应对火灾的能力十分重要。

定期组织消防演练,让人们熟悉火灾的应对程序和逃生路线,并加强员工的消防知识培训,提高火灾预防和逃生自救能力。

6.充足的供氧和排烟系统:地下空间火灾容易导致缺氧,因此应配置充足的供氧系统,以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同时,应配置良好的排烟系统,及时将烟雾排出,减少人员中毒的风险。

综上所述,地下空间的火灾特点和防火对策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包括安全疏散通道、自动火灾报警系统、消防设施、火灾烟雾控制、定期演练和培训、充足的供氧和排烟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9345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地下空间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正式版)
地下空间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正式
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人口、
环境、资源三大难题的重大举措。

地下空间的大面积
开发利用,最引起人们关注的当属消防安全问题,由
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其潜在的危险因素远远多于地
面建筑,尤其是地下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
由于避难和扑救的难度远大于地面,造成的损失也将
大大高于地面。

因此,深入分析地下空间火灾的特
性、成因,研究防火对策,是目前加强地下空间消防
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地下空间的分类、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1.1地下空间的分类
地下空间,一般是指建造在岩石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面标高低2m以上的建筑。

一般可分为附建式、单建式和隧道工程等。

附建式是指建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地下;单建式地下工程主要是人防工程;地下隧道主要为地下铁道和公路隧道。

根据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可分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防灾设施、储存及生产设施、能源设施、科研设施等。

1.2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防备空袭而建造的人民防空工程。

至20世纪末,人防工程仍是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

进入21世纪,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步转入地铁建设时代。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道路系统中的隧道
工程相应发展,地下综合体和地下街逐步出现。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步呈现综合化、分层化、深层化的发展趋势。

二、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和危害
2.1地下空间的狭小与封闭性加大了火灾时的发烟量,加快了烟气充满地下空间的时间
建筑火灾中物质燃烧而产生的烟气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从起火点迅速扩散到建筑物的所有角落。

日本曾经做过建筑物火灾发烟量的试验,在约25 m2的房间,以其内部装修材料燃烧来测定发烟量,从发烟开始到10min,以烟的浓度Cs=0.1m-1时计(相当于疏散视距界限为10m),其发生烟气的体积为214x105m3空间,相当于每层3500 m2、3m层高、共23层的高楼大厦的整个空间,可见其发烟量是相当惊人的。

物质燃烧生成的热量和烟气由于地下空间封闭的影响而
滞留在工程内部得不到有效的排除:同时,也由于空间封闭,火灾时的新鲜空气得不到及时补充,形成不完全的燃烧,从而比完全燃烧产生更大量的烟气。

由于空间封闭体积相对又小,烟气很快可以充斥整个地下空间,比地面建筑大大加剧了烟气的危害。

2.2地下空间火灾发生时烟气扩散对人员疏散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高闭锁性的地下发生火灾时,由于氧气的供给受到限制,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和有害气体(如CO2,CO2及其他有毒气体),其流动性也难于把握,且往往与构造上的人流避难方向一致。

通常烟的扩散速度比人群疏散速度快得多,致使人员无法逃脱烟气流危害,多层地下空间发生火灾时危害更大。

在地下空间中换气和排烟。

因为不能依靠自然力,要全部依赖于强制性换气和排烟,在地下给气受
到限制时,由于排烟机长时间运转,还会把地下空间内的压力平衡打破,如引起的负压差,会使门的开启变得更加困难,对人员的逃生造成威胁。

且浓烟中含有大量的固体颗粒使人的视距下降、能见度大大降低,以至辨不清疏散方向而判断失误,更增加人员疏散难度。

2.3地下空间火灾发生时情报传递比较困难
掌握火灾状况和残留人员的位置和数量,对进行灭火、救助是很重要的。

而地下结构中的钢筋网及周围的土或岩石对电磁波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妨碍使用无线通信,如果有线通讯系统和无线通讯用的天线在火灾初期即遭破坏,这将直接造成情报传递的困难,地面上难以把握地下空间的内部状况,延误扑救最佳时机。

2.4地下空间着火后扑救非常困难
一是地下工程火灾是人员从内部向外疏散,而扑救人员从口部进入工程,没有其他途径,因而人流交叉、延误时机;二是烟雾充满整个地下空间,使扑救人员难以侦察火情、判别不了着火点,不能实施有效的指挥和扑救;三是地下火场可调用的各种灭火装备受到很多限制,靠近不了火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四是由于烟气和高温的阻挡,扑救人员比地面建筑火灾扑救时伤亡大得多,往往扑救人员反要被人救援。

三、地下空闯火灾的防火对策
防范地下空间火灾主要有以下对策:
3.1加强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强化对地下空间建设的指导,完善地下空间的防灾设计,使地下空间的建设得以有序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网络体系。

(1)强化对地面出入口的预留控制。

(2)强化对地
下空间下沉式广场的设置与规划。

在避难场地的设置上,应结合火焰与烟气具有向上蔓延的方向性,设置下沉式空间,也可设置采光的中庭广场或开敞式的下沉广场;(3)强化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功能的规划。

在功能规划上,避免在有人空间因功能安排原因,将一些易燃易爆的材料用于地下空间的建设与使用,从而保证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

3.2强化适应大规模地下空间的疏散通道与灭火救援通道的设置。

在地下空间中,应创造一个易于理解的室内布局,尽可能在室内外环境间提供视觉上的联系,以加强方向感,并强调应急出口;从防灾角度讲,易于理解的空间系统就意味着地下空间的布局要尽可能的简单、清晰、平面规整、划一,避免过多的曲折;内部空间完整易辨识,减少不必要的变化和高低错落;通
道网络简单、直捷,在主要通道的交汇点处可将空间放大,既丰富了空间,又方便人们识路,对于防灾疏散也很有利。

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幅。

要保证疏散通道空间上的通视。

要注意设置适合大规模地下空间的疏散指示系统。

同时,还应注意发挥消防电梯在地下建筑尤其是相对深层的地下建筑的疏散作用。

结合残疾人无障碍出入口的设置,做好消防机器人和轻型消防装备及灭火救援通道的预留。

3.3严格控制地下空间的分区设置
一是设置防火分区。

严格按规定面积划分防火分区。

由于地下空间火灾疏散和扑救困难的特点,设置防火分区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重要和有效。

二是设置防烟分区,强化防、排烟措施。

通过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用排烟风机强制性地将烟气排至室外,限制及改变烟气扩散方向,防止烟气任意蔓延扩大,为人员疏
散创造安全条件或争取时间。

3.4严禁使用可燃装修材料
由于火灾的蔓延速度、爆燃出现的时间及所产生的烟气种类与装修材料的类型有很大关系,因此,地下建筑的装修材料应尽量采用不燃材料。

(1)疏散走道、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等人员疏散部位的墙和顶部应采用非燃材料。

严禁使用塑料类制品作装修材料;(2)管道穿越防火墙、楼板及设有防火门的隔墙时,应用非燃材料将管道周围的空隙紧密填塞;(3)通过防火墙或设有防火门的隔墙下的地沟,应将防火墙或隔墙伸至地沟底板。

当风道通过防火墙或设有甲级防火门的隔墙时,应采取阻火措施;(4)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的表面装饰层不应采用可燃材料。

3.5强化火灾探测与灭火系统的设计
内部管理系列 | INTERNAL MANAGEMENT 编号:TP-AR-L9345地下空间应加强火灾自救能力。

(一)应当针对地下空间的特点选择火灾探测器,例如选用耐潮湿、抗干扰性强的产品。

(二)强化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三)不得使用毒性大、窒息性强的灭火剂,例如四氯化碳、二氧化碳等,以防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危害。

四、结束语
随着地下空间的大面积开发,消防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证地下空间的安全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先决条件。

在加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和防火设计工作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大对已建或在建的地下空间项目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做好平时的防火安全管理。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
第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