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举例整理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表示情況出現和動作進行的時間。按照其時態可以分爲五類:
1、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已然語氣。主要有“鄉、向、既、已、業、嘗、曾”等。
“鄉、向”主要表示過去較早的時間,即先前、從前。例:
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固以得汝矣。(《莊子·庚桑楚》)
也可以表示過去較近的時間,即剛才。例: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論語·顔淵》)
“既、已、業”等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往往表示兩事並列,前事完結以後,又出現另一事實或情況。例:
既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列傳》)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嘗、曾”主要表示過去作過某事,先秦只用“嘗”,例: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杞上。(《史記·留侯列傳》)
“曾”在先秦漢語中主要表示加強不相信的語氣,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以君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老臣病族,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
“曾”表示“曾經”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後,例: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表示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然語氣。主要有“方、正、適、會”等。
“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例: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史記·項羽本紀》)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戰國策·燕策》)
“適、會”可以用於動詞性詞語前,也可以用在主語前。例: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戰國策·趙策》)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史記·商君列傳》)
“正”的用法語現代漢語一致。例: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
3、表示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將然語氣。可以翻譯爲將要、快要、就要等意思,主要有“行、且、將、垂”等。例: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史記·李將軍列傳》)
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史記·龜策列傳》)
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潛《歸去來兮辭》)
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資治通鑒·肥水之戰》)
巨是凡人,偏在遠方,行將爲人所並。(《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長短。
表示持續時間長的有“長、久、永、素、常”等,有“平素、永遠”等意義;例:李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鄴三老、廷掾,常歲暮賦斂百姓。(《史記·滑稽列傳》)
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於此乎?(《漢書·韓信傳》)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杜甫《蜀相》)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表示持續時間短的有“俄、暫、姑、尋、旋”等,有“不久、立即、暫且”等意義。例:俄見一門洞開,生降車而入。(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駕鶴上漢,參鸞騰天;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江淹《別賦》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陶潛《桃花源記》)
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史記·扁鵲蒼公列傳》)
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開始與最末階段。
表示開始的主要有“始、甫”等,例:
其始播百穀。(《詩經·豳風·七月》)
虹始見,萍始生。(《淮南子·時則》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王勃《滕王閣序》)
表示結尾的主要有“竟、卒、終”等,例:
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史記·陳涉世家》)
卒成帝業。(《史記·李斯列傳》)
騰蛇乘霧,終爲土灰。(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的頻數或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表示頻數的主要有“數、屢、累、亟、驟”等,意義相當於現在的“多次、屢次”。例: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官兵加討,屢爲所敗。(《舊唐書·黃巢傳》)
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三國志·華佗傳》)
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宣子驟諫,公患之。(《左傳·宣公二年》)
表示重復出現的主要有“重、複、又、再”等,例:
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
“複”多用於行爲動作再次進行。例:
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再”古代漢語中表示“第二次”的意思。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