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的深情

依依惜别的深情
依依惜别的深情

依依惜别的深情

魏巍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选择典型的材料表现中心思想,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2.学习多角度多侧面的叙事,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材料的精心选择和精心安排。

2.难点: 笔锋的转换,段落层次的衔接。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词语补释:

*跋山涉水:形容走长路的辛苦。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

*悠悠冉冉:悠:闲适,自由自在;冉:慢慢地。

*错错落落:横七竖八,长短不齐的样子。

情透纸背: 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股肱: 比喻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股:大腿;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P48注①

背景简介:

1950年夏,美帝国主义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苦战三年,终于打退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军,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 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满腔热情,投入帮助朝鲜人民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圆满完成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胜利回国。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

本文是一篇杰出的通讯。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在凯歌声中,离情牵动着中朝军民的心。第二部分(3─7自然段)写志愿军战士在离别前的活动。

1.写志愿军战士美化营地,为人民军战友留赠礼品。(3─5 自然段)

2.写志愿军战士多方寻思,为当地父老们尽力。(6─7自然段)

第三部分(8─12自然段)写朝鲜父老对志愿军的深情依恋。

1.写朝鲜老妈妈为志愿写战士饯别。(8─9自然段)

2.写送行诗和东阳里人民的蔡定琪烈士迁葬。(10─12自然段)

第四部分(13─20自然段)写离别时的动人场面。

1.写离别的日子来临时的情景。(13─14自然段)

2.写妇女们强忍泪水为战士们分赠礼物、喊口号的情景。(15 ─16自然段)

3.写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的情景,并借泪水抒情以结束全文。(17─20自然段)

小结艺术特点:

一、构思独具匠心,选材典型。

作者在选材上,首先注意双方的相对平衡,一方是舍不得离开这美丽的国土,“结下生死之谊的人民”,一方是舍不得这具有“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石一般晶莹玲珑的心”的军队离去。而侧重点放在朝鲜父老一边。

典型材料:

志愿军美化营地、留赠礼品──是对人民军战友的依恋;

修桥铺路、挖水井、盖房子──是对朝鲜父老的依恋;

万花筒留给孩子,龙头拐杖留给老人。

有些材料在对比中显出其典型意义:

战士们亲手绣手的绣花手绢;瞎眼老妈妈把二十几个战士,“从头到脚都摸了一遍。”

二、以时间为顺序,合举分承。

从时间上看,第一部分写金秋时节,“我”又来到朝鲜时的见闻,这是故事的序幕;第二部分写志愿军撤离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第三部分分写志愿军的行期一天天迫近时朝鲜父老的活动,这两部分是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写依依惜别的场面,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从内容的联系上看,第一部分总写中朝军民的相互依恋,是合举;第二、三部分分写中朝军民双方的活动,分承相互依恋之情;最后,依依惜别的场面,是两情相汇的奔流,是文章结构上的总合。

先写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恋,为写朝鲜父老对志愿军的依恋作了铺垫;写双方相互依恋,又为最后写双方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作了总的铺垫,有分有合,层层推进,作者用一支妙笔,曲尽了双方无限深情。

三、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通篇文章,到处充溢着浓烈的情感。

记叙志愿军的活动时,有朝鲜父老的感慨;记叙朝鲜父老为志愿军饯行的种种活动时,更有战士们激动的誓言,而这其中,始终都有“我”的观感,“我”的由衷赞叹。作者的议论抒情,往往都在一段叙述的前边或后边。

文章第四部分,更是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统一的典型。

简明地记叙了志愿军撤离朝鲜的全过程: 待命──集合──出发──行进。而在记叙这个过程时,作者处处着眼于表现中朝军民尤其是朝鲜人民的感情。文章极细腻地写出朝鲜父老们情感流露的过程: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眼睛潮湿了”,“谁也忍着”,“仍然没有哭”──战士们一声“阿妈妮,再见! ”“不知道是那个忍不住”,“第一个哭出了声”──泪雨倾洒,“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事实已经够感人了,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情不自禁地用整整两段抒情议论,赞扬朝鲜人民的“刚强而又多情多义”,揭示这些眼泪的珍贵意义。

最后一段,作者先调转笔来,回叙战士们在“泪雨”中行进的情况,接着写道“不知谁喊了一声:‘不要哭了,替他们背背包啊!’”于是出现了“不分行列,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搀着扶着”行进的最动人的场面。最后,再次爆发出深情议论: “这是什么队伍啊! ……”这一抒情性的议论结尾,深刻地揭示了中朝友谊的伟大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思想和感情一起达到高峰。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有些段落间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文章最后三段,进而采用第二人称呼告手法,更增强了文章浓烈的感情色彩。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