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手法

治疗手法坐位旋转复位法:

术前将治疗方法、过程向患者解释,争取患者配合。令患者坐于矮凳上,身稍后仰,靠于椅背或医者身上。医者立于其后,摸准其患椎棘突(以第4颈椎棘突向左偏为例),以右手拇指轻轻扶按第4颈椎棘突的左侧缘,令患者低头至第4颈椎棘突稍向上将皮肤顶起,使该处皮肤被拉紧为度,保持此角度不变,将患者头稍向右摆,并将面旋向左。术者稍弯腰,用胸部轻轻压患头,使其保持此角度,屈左前臂,用肘弯勾托于患者下颌,前臂及手部配合胸部将患者头颈部抱住,并稍向上提拉,带动患头在此角度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配合,左手带着患头继续向左稍作超限度旋转,右手拇指同时将第4颈椎棘突向右侧推顶。此时,该棘突有被推动移位感,且常伴随听到“哒”的清脆响声。这些现象表明该椎关节已被推动,错位的椎体或错缝的关节已被复位。左右各1次。

低头屈颈旋抖法:

患者坐位、低头,助手用掌压住患者头部,协助固定患者头部(以左旋为例)。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右手拇指按扶患椎棘突左旁,左手托扶患者下颌,带动并嘱患者在此低头位主动向左缓慢旋转,当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配合,作小角度的旋抖。左右各1次。

坐位提拉仰推法:

患者端坐,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依个人习惯而定,多右侧),用靠后侧(多左侧)手的拇指扶按需要复位的颈椎的棘突上,靠前方(多右手)之手屈前臂,用肘弯部勾托患者的下颌,用手、前臂及胸部将患者头部抱好固定,协同将头向上提拉,另手的拇指同时将棘突向前上方推顶,手下颈椎有被推动感,并常伴有“哒”的响声。

拔伸牵引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身后,双手拇指托扶患者枕部,双手其余四指扶托颈部及下颌,双前臂压患者双肩,将患者头抬起,作对抗牵引。

点穴拨筋法:

用拇指点按风府、风池、哑门穴区及肩井、阿是穴等,以麻窜酸胀感为宜,继之弹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练功疗法站立位,双腿分开约与肩同宽。练前先进行深吸气,在呼气时头后伸望天,使前额尽量保持最高位置,然后吸气,使颈还原,再呼气时,头前屈看地,尽量紧贴前胸,然后还原。站姿如前,双手握虚拳上举于双肩前,吸气双手上举,同时头颈向左后上方尽力旋转,双目视左后上方天空呼气,然后还原,再向右方,方法同前。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孙树椿教授,将颈椎病的手法治疗总结为预备手法、治疗手法和善后手法三部分。

(1)预备手法:目的在于松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舒筋通络、宣通气血、解痉镇痛的效果。具体可分为:①揉捻法: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在两侧颈部作自上而下的旋转揉捻,每侧4~5遍,压痛点可重点揉捻,且时间可略长些。②滚动法:在头颈根部及双肩部施以摄法2~3分种,要求着力点要深,并注意防止搓伤皮肤。

(2)治疗手法:这是治疗颈椎病的重点手法,目的在于分解颈椎小关节的粘连,纠正颈椎关节的错缝,并可加宽狭窄的椎间隙,扩大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症状。

l)旋转复位法:以右旋为例,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或右前臂置于患者颁下,左手托佐枕部,轻提并做颈部旋转动作2~3次,使肌肉放松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后伸;同时将患者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术者右臂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可听到数声弹响声。然后再以同样手法向左侧旋1次。

2)提端摇晃法:适用于颈部肌肉痉挛,尤其适用于胸锁乳突肌痉挛的患者。术者立于患者正背后,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住枕部,其余双手四指托佐下颜部,双前臂压住患者肩部,双手向上提端,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然后将患者头部在屈曲时旋转至左、右侧。以左侧为例,用右手扶住下须,同时术者用右肩部、枕部顶住患者头部;在持续牵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侧痉挛的颈肌走向自上面下揉捻至肩部;同时向右侧旋转颈部,以相同手法于对侧再做一遍。

(3)善后手法:目的为放松颈肩部肌肉,进一步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运,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软组织的炎性反应。

l)劈法:术者手指分开放松,以手掌尺例劈打双肩及背部1分种。

2)散法:用双手掌指挠侧在两侧颈部交替散打,并用力按压,再从上至下到肩部时,改用掌侧散打,反复2~3次。

3)拿法:用拇指和掌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用力,在肩部拿捏,拇指做环行运动l~2分种。4)归合法:双手交叉,以两手掌大小鱼际沿患者项部及肩部相对归

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实验研究进展

点击数:13214

关键词:推拿疗法颈椎病实验研究综述

手法治疗颈椎病在临床上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为了阐明其治疗作用机理,进

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国内不少学者从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手法对体内活性

物质影响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就近年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1.手法对颈椎动静力学平衡(内外稳定)的调整作用

现代生物力学理论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肌肉维护关节稳定和平衡作用为动力平衡。颈椎病的早期病理改变包括:①颈部肌肉痉挛;②小关节紊乱(椎节松动、错位与不稳);③韧带松弛,部分发生剥离[1]。其内容与祖国医学描述的“骨错缝”(静力性损伤)、“筋出槽”(动力性损伤)颇为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颈椎动力性平衡较静力性平衡更为重要。失去静力性平衡,颈椎的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动力性平衡,颈椎部则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况且,动力性平衡可以补偿静力性平衡。因此施氏[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颈椎病的“动力为先,静力为主”的病机学说。其认为颈椎病在生物力学方面的改变在于:①颈椎载荷——应变(应力)与位移的异常增加;②颈椎刚度下降处于不稳定状态[2]。颈椎病治疗手法根据其作用大致可分为整骨手法(旋转手法、拔伸牵引手法)和理筋手法(各类软组织手法和揉法、推法、拿法)二大类,即作用于颈椎的静、动力平衡系统。姜氏[2]通过尸体颈椎标本建立正常与损伤颈椎(C5~6椎间盘部分切除)力学模型,对比观察整骨手法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手法后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及项韧带的应变(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刚度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从而调整了颈椎的静力性平衡,增强了颈部的稳定性。特别以屈伸的旋转手法较为明显,损伤颈椎施行旋转手法后,其椎体应变较正常颈椎多增加70%(P<0.05)。整骨手法可以调整颈椎的静力性平衡,而理筋手法则可调节颈部的动力性平衡,临床上可对病人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法,但对脊髓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仅宜作理筋手法。

2.手法对颈椎椎间盘粘弹性与应力发布的调整作用

椎间盘是颈椎承载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椎间盘的宏观力学行为具有粘弹性。实验研究表明[5、6],椎间盘的蠕变和髓核以及纤维环所受应力的重新分布有关。其过程不仅包含着结构的变形,而且也包含了液体的自由交换,其中,水分子向髓核中运动对椎间盘粘弹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人体椎间盘的蠕变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椎间盘的含水量有关。姜氏[2、3]在研究中发现旋转手法可使椎间盘蠕变速度降低7~13%,平衡时间延长5分钟,应力松弛率降低10%,载荷平均下降57%,即产生与椎间盘退变逆向变化的蠕变松弛特性,此表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的流变学特性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即改善颈椎间盘的粘弹性与应力分布。另外,损伤的颈椎椎间盘在手法中所承受的应变变化幅度与载荷远远大于正常颈椎,由此可见,力学上异常受载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上要掌握恰当的手法增力度,避免粗暴手法、重手法或长期反复手法。另外,椎间盘蠕变趋向平衡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左右,并达到饱和,随后即使时间再增加很多,应变也不会再增大,对此为适应椎间盘的这种粘、弹性规律,临床上理筋手法时间亦可掌握在15分钟左右。以上这些研究对临床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的影响

为了筛选出科学性强、安全实用的颈部的推拿手法,李氏等人[8]研究发现:200N的牵引力向上作垂直牵引后,再旋转30℃,颈椎髓核内压力下降的幅度最大,在此状态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最为安全。临床上要考虑到颈椎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