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纪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意识。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教师亲切谈话,自然引出本课时话题。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就包括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

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自由交流。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交流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1.按照学生了解的节日进行分组,小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1)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为了解节日开展的活动。

(2)按照节日的来历、形式、特色以及节日活动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将研究成果归类整理,准备进行班级汇报。

(3)汇报形式不限,可以展示与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撰写的书画作品,也可以讲故事、诵诗词、猜谜语。

2.小组汇报,班级展示,分享交流成果。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以春节为例,仅作参考)过渡: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不同地区和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春节小组的同学一起了解春节习俗!(1)总述:我们小组交流的是春节。

我们将为大家讲一讲春节的传说故事,展示一些春节期间的习俗活动,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春节的古诗。

接下来,就由我们小组的几位代表分别给大家介绍吧!(2)讲故事:关于春节,有这样一个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每到除夕就出来伤害人命。

一年除夕,来了个老人。

他在门上贴上大红纸,点燃灯火,屋内烛火通明。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2. 传统节日的相关诗词、故事、谚语等3.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及文化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收集、整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谚语等资料。

4. 课堂分享: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

5.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传统节日的习俗、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挖掘文化内涵。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抄报或绘画作品。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 板书内容: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意义、相关诗词、故事、谚语等七、作业设计1. 制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抄报或绘画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诗词、故事、谚语等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领略节日的习俗。

2. 通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

3.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感受节日的气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歌曲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节日的气氛。

2. 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一个传统节日进行讨论,收集相关信息,准备进行分享。

4. 分享展示: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5. 互动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抢答,检验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 主要内容: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

3. 结构:总分结构,先总体介绍传统节日,再分别介绍各个节日。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并写一篇短文。

2.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体验节日的氛围,拍照留念,并分享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4.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后作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体验、创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华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团圆、祈福、祭祀、感恩、敬老等。

3. 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底蕴;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传统节日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传统节日。

2. 新课导入:介绍中华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内涵。

4. 实践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验。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传统节日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中华传统节日2. 副教学设计3. 内容: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意义;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创作;小组合作与实践活动等。

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作文,描述节日的来历、习俗和自己的体验。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节日的起源: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包括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

2. 节日习俗:讲解各节日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放鞭炮,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

3. 节日文化内涵:深入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如春节的团圆、中秋节的思乡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节日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手工材料(用于制作节日相关手工艺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2. 新授:讲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春节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汇报。

4. 汇报展示:每组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所研究的节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教师总结各个节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强调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板书设计- 板书将包括各个节日的名称、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以图表和关键词的形式呈现。

作业设计-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节日,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该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期望学生能够对中华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同时,我也将关注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适时进行引导和解释。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让他们更加热爱和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展示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每个节日都有的不同习俗。

2. 能以恰当的形式介绍传统节日,展示收集资料。

3.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以恰当的形式介绍传统节日,展示收集资料。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

之前,同学们分小组,搜集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

我们做个小游戏回顾一下,这些节日的时间和习俗你还记得吗?2.课件出示两个课堂游戏,指生上台完成:(1)节日名称、时间玩配对游戏;(2)端午节习俗vs大比拼游戏3.除了这些节日,我们还分小组收集了更多的节日习俗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展示,共同分享大家的成果!(二)品析传统节日1.在分享之前,我们是有要求的,请大家一起读要求:(1)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

(2)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对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提问题。

2.杏花村小组展示:(1)都清楚自己的要求了吗?好的,有请我们第一个介绍小组——杏花村。

(2)学生展示(出示小组成员的照片,然后再让他们浓重登场,更有仪式感)(3)师评:我们的杏花村以手抄报、古诗吟唱的方法,介绍了踏青、扫墓的清明,很是用心。

(4)从这一组的展示中,你有什么知识还想要了解的吗?3.花灯组展示:(1)接下来有请我们的花灯组,他们介绍的会是哪个节日?会怎么介绍呢?有请。

(2)学生展示(出示小组成员的照片,让他们介绍他们的节日,然后播放他们找到的视频——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再展示他们准备的花灯谜语,现场和同学们互动,要他们猜一猜这些花灯的灯谜是什么。

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有了明显提升。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时间、来历和习俗;
2.学习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民间故事、谚语等;
3.通过阅读、讨论、实践活动,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活动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传统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节日的文化价值,分析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3.提升思维品质:鼓励学生思考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背后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5.增进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节日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这个主题的教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传统节日的习俗。

2. 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节日的习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

2.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节日的习俗。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会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节日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传统节日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

(2)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节日的习俗。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 内容:(1)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 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3) 清明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5)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6) 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等。

七、作业设计1. 课下收集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2. 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用图画或手抄报的形式表达节日的习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会收集、整理、描述相关资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属于综合性学习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符合教学实际。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包括节日的名称、起源、习俗和意义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例如,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等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让学生对这些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内容,如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的理解等。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节日的理解。

3. 教学重点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和思考,如观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思考节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传统节日的活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关于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

(2)学会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结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朋友和他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内容1. 节日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 节日习俗: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赏花灯、扫墓、踏青、赛龙舟、赏月、登高等。

3. 节日意义:团圆、祈福、祭祀、纪念历史人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传统节日的活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2. 教学难点:(1)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2)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传统节日的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传统节日相关图片、书籍、调查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歌曲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收集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讨论:分析不同节日的特点和习俗,探讨传统节日的意义。

5. 情景模拟:学生模拟传统节日的活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中华传统节日2. 副起源、习俗、意义3. 正文:(1)春节:团圆、祈福、辞旧迎新(2)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3)清明节:扫墓、踏青、纪念祖先(4)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5)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6)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4. 结尾: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七、作业设计1.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写一篇短文。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3. 各地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

2. 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传统节日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

4. 成果展示:每组将研究成果以手抄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

6.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1.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 副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3. 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以及各地的庆祝活动。

七、作业设计1. 收集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的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各种传统节日相关的视频片段或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的鞭炮、中秋节的月饼和月亮、端午节的龙舟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等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传统节日的场景,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

(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

(3)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等知识。

2. 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传统节日的场景。

3. 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4. 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等知识。

(2)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传统节日的场景。

(3)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

2. 学具:书籍、网络资源、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收集、整理、分析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 课堂讨论: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讨论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写作指导: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传统节日的场景,提高写作能力。

6. 实践活动: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日美食、手工艺品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下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节日介绍: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2.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与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食品制作等实践活动。

3. 故事分享:讲述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2. 难点: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节日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具:手工材料、节日食品原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节日的庆祝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3. 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

4. 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节日的相关故事。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含每个节日的名称、时间、主要习俗和代表性食物。

作业设计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绘制一幅节日庆祝的图画,并写下节日的故事或习俗。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应性,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调整。

此教案设计旨在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节日,从而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合作和表达能力。

课后反思环节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否得到妥善处理。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活动目标】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创造思维水平和组织交际水平。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升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水平。

【学情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准的提升,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缺失。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时间】2课时(一课时布置任务准备,一课时完成活动任务)【活动设想】实地采访、搜集资料、成果汇编等。

【活动准备】(1)教师确定要研究的几个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有兴趣的同学也能够研究其他节日。

(2)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为学生推荐相关资料、网站,指导研究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居住地的远近,划分活动小组,并选出组长;然后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要研究的节日。

教师要增强指导,以免选择重复。

(4)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方案,并拟出草案交教师审核指导。

(5)小组长根据个人特长,实行组内分工。

小组成员利用暑假到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搜集相关资料;到民俗保存较多的农村采访,了解民俗,搜集传说、民谣等;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给小组长,小组长加以选择,分类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内容要涵盖多方面。

(6)研究活动建议:对于每个节日,教师可提供以下几个研究角度,学生按照组内分工,实行研究: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关于传统节日的史书记载;传统节日的旧民俗与新民俗之比较;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俗的地方特色,要突出本地,兼顾外地;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民谣;与外国类似节日民俗作比较;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及向国外的传播。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1. 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对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和整理。
3. 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如汉字、古诗、绘画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能力水平: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技能,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可能在信息收集和整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也正在发展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
4. 素质培养: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品德、习惯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培养和情感关怀至关重要。通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学生将能够通过分析和讨论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将能够欣赏和创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艺术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5.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将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9. 提高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学生将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0.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将能够通过学习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的热情。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3. 思维发展与创新:通过分析和讨论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通用3篇)

《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通用3篇)

《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通用3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有些什么习俗?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资料、制作的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快乐春节来回味1.师播放欢庆春节的课件。

2.说一说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3.揭题。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在这一天,人们(引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理念:通过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画面,用合家团聚包饺子、贴、放鞭炮、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等活动场景,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伊始便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活动二:传统节日知多少1.师: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学情预设)虽然教师语气中强调了“中国”和“传统”两个关键词,但是学生仍有可能会说出一些非传统节日的名称,如儿童节、五一节等,教师先不置可否,引导学生再读题,找出关键词“中国的”、“传统的”,引导学生自查自纠。

师补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悠久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

2.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腊八【设计理念: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并且让学生把从交流中获得的新知,在练习中加以巩固。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搜集、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节日体验:组织学生参与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游戏、食品制作等,亲身体验节日文化。

3. 节日故事:讲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增强学生对节日背景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

- 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节日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以及相关的书籍和调查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春节的热闹场景,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2. 新授:详细介绍春节的历史起源和习俗,并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春节的庆祝活动。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春节相关的手工制作,如剪纸、挂饰等。

4. 讨论: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春节的文化意义和个人的节日体验。

5. 总结:教师总结春节的重要性,强调文化传承的价值。

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春节- 提纲: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节日意义、节日体验作业设计- 个人作业: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一份节日手抄报。

- 小组作业:每组选择一个节日,编排一个与节日相关的短剧,下节课进行表演。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评价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

- 考虑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文档为示例性教学设计,实际教学活动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案)2023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案)2023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案)2023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节日介绍: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2. 节日文化:分析节日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家庭团聚、尊老爱幼等。

3. 节日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理解其文化内涵。

2. 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节日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春节的热闹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哪个节日?你们知道这个节日的习俗吗?2. 新授: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1.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2. 节日列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3. 关键词:起源、习俗、文化内涵、传承、发扬作业设计1. 节日小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制作一份节日小报,包括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家庭活动: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过传统节日,体验节日的习俗,拍照记录并分享给班级。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方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至少五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及其基本习俗。

学生能够用流畅的语言描述传统节日的特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搜集资料、展示汇报等过程,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传统节日相关的物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并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教材分析在最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及其基本习俗。

难点: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课件、实物展示(如灯笼、粽子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准备制作节日物品的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多个传统节日元素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问:“视频里有哪些你们熟悉的节日场景?你们能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吗?”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2. 自主学习与初步感知(10分钟)教师分发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和资料,找出对应节日的时间、习俗,填写在学习卡片上。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问。

3. 小组合作与深入探究(15分钟)学生根据学习卡片上的节日名称自由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进行深入探究。

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搜集更多关于该节日的资料(如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现代庆祝方式等)。

小组讨论并整理资料,准备汇报展示。

4. 汇报展示与交流(15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展示小组探究成果。

汇报内容包括:节日的名称、时间、习俗、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范文一【活动目标】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缺失。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时间】2课时(一课时布置任务准备,一课时完成活动任务)【活动设想】实地采访、搜集资料、成果汇编等。

【活动准备】(1)教师确定要研究的几个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研究其他节日。

(2)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为学生推荐相关资料、网站,指导研究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居住地的远近,划分活动小组,并选出组长;然后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要研究的节日。

教师要加强指导,以免选择重复。

(4)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方案,并拟出草案交教师审核指导。

(5)小组长根据个人特长,进行组内分工。

小组成员利用暑假到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搜集有关资料;到民俗保存较多的农村采访,了解民俗,搜集传说、民谣等;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给小组长,小组长加以选择,分类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内容要涵盖多方面。

(6)研究活动建议:对于每个节日,教师可提供以下几个研究角度,学生按照组内分工,进行研究: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关于传统节日的史书记载;传统节日的旧民俗与新民俗之比较;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俗的地方特色,要突出本地,兼顾外地;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民谣;与外国类似节日民俗作比较;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及向国外的传播。

【活动过程】一、创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的画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又要来临了,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

让我们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展活动活动一:音乐诗歌朗诵会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

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朗诵奖。

活动二:研究报告展示在课堂上交流并经教师辅导、修改后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播放。

活动三:各小组合作,按专题编辑成书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等。

三、总结与评价: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积极性、创造性很高。

通过活动,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目标。

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学生探究不够深入,无法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二是利用假期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偏少,导致有的小组无所适从;三是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有所忽略。

四、课堂练习综合性学习过中华节日,品味传统民俗: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

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

仿句:(2)端午节的中午,家人团聚,—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可是弟弟却一直低头玩着手机。

爸爸妈妈批评他,他却说:“年年都围在一起吃粽子,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玩手机呢!”此时,你想对他说:“”(50字左右)8.(1)(2分)示例1:月圆中秋,家家团聚吃月饼;示例2:绿满清明,户户扫墓祭先人。

(以传统节日为话题,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即可)(2)(2分)示例:“一家人在一起过节,融洽了亲情,拉近了距离,爸爸妈妈多想和你聊聊天啊,不要再玩手机了。

”(劝诫与节日团聚和亲情关联1分,其他劝诫内容1分)附:端午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之。

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挂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跳钟馗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饮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范文二教学目标1.展示活动成果。

2.通过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成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成果。

教具准备课件课型精读课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