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经历的一场风暴,不仅影响了宗教界,也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社会和政治。
本文将会从三个方面探讨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对教义的改革宗教改革运动始于马丁·路德,他在1517年公开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了对罗马天主教教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的建议,并成功地挑起了与教会的对抗。
在这场运动中,宗教改革派对宗教教义进行了反思和重建,最终产生了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
新教教会的出现使宗教信仰出现了多元化,这也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新兴的基督教社团和派别。
其中,卫理公会和清教徒运动等影响深远,提倡虔诚的个人信仰和道德生活,推动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
新教对圣经的解释方法强调通过个人内心与神的交流来解释圣经,因此也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读书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发展。
同时,天主教会也进行了改革,这被称作“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如意大利的圣卡洛·博罗梅奥运动和西班牙的耶稣会等。
这些改革旨在弘扬虔诚信仰和道德信条,强调重归教义本身,推动了天主教会的现代化和一体化进程,也促进了天主教会对欧洲社会的基督教信仰影响。
二、对政治的影响宗教改革使欧洲社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各新教教派在欧洲各地的成功建立与发展,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对抗也进一步升级。
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法国的宗教战争。
在欧洲社会中,封建主义制度和一骑绝尘的神权政治一度占据重要地位,实现社会和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打破了天主教教会的独大地位,从而使得各派势力都有了自主权,这也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也激发了新的思想启蒙运动,强调人道主义与普世价值,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三、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宗教改革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
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教会对许多地方的经济都有着非常大的控制权。
随着宗教改革的兴起,新教徒也逐渐独立并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权利。
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与社会的影响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宗教革新运动,对欧洲宗教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欧洲宗教改革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一、宗教改革对宗教的影响1.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冲击宗教改革的核心人物马丁·路德等批评天主教教会的教义和腐败现象,导致天主教会的威信受到严重动摇。
宗教改革运动推翻了天主教会在宗教领域的垄断地位,使得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2. 新教派的兴起与传播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传播,新教派随之兴起。
路德宗、加尔文主义等新教派在欧洲大陆形成,并对人们的宗教信仰产生深远影响。
新教派主张个人对上帝的信仰直接联系,反对中介和仪式的繁琐,这种新的信仰方式彻底颠覆了天主教教义。
3. 宗教改革对信仰自由的开启宗教改革提出了信仰自由的概念,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
这种观念推动了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发展,为后来的宗教和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结构的变革宗教改革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社会秩序,动摇了封建主义势力的统治。
特别是在英国和德国等地,宗教改革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
2. 促进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宗教改革鼓励人们进行讨论和思考,不再盲目追随教权。
这种开放思想促进了科学与教育的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3. 从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宗教改革导致信仰的多样化和信仰自由的出现,使得商业活动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得到促进。
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三、宗教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宗教改革打破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统治和封建体制的束缚,为欧洲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它不仅对宗教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推动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个人自由的兴起,为后来的宗教和思想启蒙运动提供了基础。
其次,宗教改革促进了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更多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为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国家
原因
过程
主张
作用
德
国
115世纪末,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2德国社会整个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
31517年,教皇向欧中各地派出特使销售赎罪券。(经济)
1马丁·路德对赎罪券的效用提出质疑。反对推销赎罪券。
2罗马教廷采取高压政策,企图迫使路德放弃自己的主张。
3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国家
时、地
内容
改革领袖及主张
结果
瑞
士
1524年
苏黎世
1取消天主教的圣像、圣物崇拜,没收教产
2用民族语言做宗教布道。
赢得了信奉新教的权利
日内瓦
改革领袖:卡尔文
1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
2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新型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
1核心是“因信称义”。
2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
3提出建立一个廉俭的社会。
4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奥格斯堡和约》承认信仰路德教的诸侯与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的权利,承认诸侯有权决定臣民的宗教信仰。
国家
原因
性质
过程
结果
尼
德
兰
1尼德兰地区成为联系北欧和大西洋航路的枢纽,工商业发展较快。
2卡尔文教在这里赢得众多的信徒。
3尼德兰受西班牙统治,西班牙国王仇视新教,建立宗教裁判所。
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1尼德兰爱国贵族发动大规模的请愿活动。
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欧洲的宗教改革,指的是16世纪时,基督教内部在经院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大规模的分裂。
当时的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稳定阶段,封建势力正在不断壮大,教会仍然是当时封建统治的基础。
但是,这种稳定的封建社会面临着新的威胁:新教的兴起。
一、宗教改革的原因宗教改革的原因主要是出在教会的天主教本身。
天主教本身在当时的欧洲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它的财力和权力都非常大,甚至大到了可以操控国家和政治。
在当时的教会历史中,出现过不少的腐败和堕落现象,例如卖赎罪券,教士的通奸和贪污等等。
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也加剧了人们对教会的质疑和不信任。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16世纪德国一个牧师和神学家。
他认为教会不能脱离圣经的教义,否则它就会堕落和堕胎。
他提出了“唯独信心”和“独立圣经”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教会不再按照圣经的教义来管理和领导教会时,修道士才会离开教堂而成为异教徒。
约翰·加尔文是另一位重要的宗教改革先驱,他是16世纪法国一个牧师和神学家。
他认为教会必须按照圣经的教义来管理和领导教会,首先要制定一套理论框架,作为教会的政策依据。
他提出了“前定论”的理论,即上帝早就决定了谁能够被救赎,而谁不能。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在欧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它为欧洲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它在基督教内部的分裂中产生,德国、英国、瑞士等多个国家的基督教开始了分道扬镳的历程。
这种分裂是以肃清腐败和堕落的教会为基础而产生的。
其次,它促进了信仰自由、宗教多元化和教专制的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教会,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
宗教改革还带来了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例如,在英国,亨利八世推翻了罗马教皇的领导地位,成立了自己的英国教会,成为国家教会;在荷兰,新教徒开始了解教和政治的分离。
这些变化都是基于宗教改革的基础上产生的。
总之,宗教改革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对欧洲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宗教运动,它引起了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宗教改革的起因、主要人物及其思想、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宗教改革的起因宗教改革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国拥有极大权力,但在宗教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皇的统治腐败、教士不守道德等。
同时,基督教教义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不广,造成了普通人对教义的迷茫和不满。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他们对宗教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51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宝贝与赎罪》。
他批判了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反对教皇权威,并主张信仰的个人自由。
他的思想对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2.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约翰·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他建立了加尔文派。
加尔文主张宗教改革要从个人信仰开始,强调上帝的预知和人的罪恶本性。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亨利八世(Henry VIII)亨利八世是英格兰国王,他在宗教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教皇不同意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他决定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建立英国国教,这一事件使得英国宗教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宗教改革的结果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结果:1. 宗教多元化宗教改革导致了欧洲的宗教多元化,不同的改革派别兴起并分布于各个国家。
除了天主教,新教派别如路德教、加尔文教派等开始在欧洲扎根。
2. 庶民信仰的兴起宗教改革使得普通民众对宗教教义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庶民开始倾听和阅读圣经,信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也为后来的宗教自由提供了基础。
3. 对教育的推动宗教改革倡导个人阅读圣经,这使得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人与思想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人与思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指在16世纪的欧洲,一系列对天主教教会的改革和重建运动。
这场运动不仅对欧洲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今天的世界带来了重要的历史遗产。
在这场运动中,有许多杰出的领导人和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宗教改革,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重要的领导人和他们的思想。
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中最重要和最著名的领导人之一。
他是一位德国牧师和神学家,被誉为新教改革的奠基人。
路德在1517年发布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批评了天主教教会的腐败和不当行为。
他反对教会的贩卖赎罪券和教宗的权威,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信仰和信仰实践与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他还主张将圣经翻译成普通百姓易于理解的语言,以便普及教育和信仰。
2.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约翰·加尔文是瑞士的一位宗教改革家和神学家,他的思想对新教教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加尔文在他的著作《基督教要义》中系统阐述了他的信仰观点,强调上帝的主权和人类的腐败。
他提出了“预定论”的概念,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就预定了每个人的命运。
加尔文还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对上帝的敬畏,其思想影响了欧洲和美洲的宗教和政治。
3. 威廉·提勒(William Tyndale)威廉·提勒是英国的一位重要的宗教改革家和圣经翻译家。
他致力于将圣经翻译成英语,以使普通百姓能够阅读和理解。
提勒的翻译工作对于普及宗教知识和信仰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他的行为被天主教教会视为异端,他最终被捕并被定罪处死。
尽管如此,他的翻译成果为后来的英语圣经版本奠定了基础,并对英国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喀尔文派神学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加尔文的思想对于新教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喀尔文派神学是基于加尔文的思想体系所形成的一系列信仰和教义。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欧洲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期间,基督宗教内部出现的一系列变革运动。
这些运动对于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不仅是对天主教的质疑和批判,同时也酝酿了宗教战争的爆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运动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一、历史背景16世纪初,欧洲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危机。
当时的天主教教会的权势日益膨胀,出现了许多贪污腐败和道德败坏的现象,引起了民众对教会体制的不满。
同时,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也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的基础。
人们对现有的信仰方式开始产生怀疑,并渴望进行改革。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和运动1.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于1517年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他提出了“唯独信仰”的思想,主张信仰的个人化,反对教会的媒介作用,要求每个人都能直接与上帝建立联系。
2. 加尔文(John Calvin)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他的思想被称为“加尔文主义”。
他主张预定论,即上帝早已注定每个人的得救与否。
他在日内瓦建立了一种新的宗教制度,控制着整个城市的生活和文化,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典范。
3. 安布罗烈·德·索宾(Andreas Bodenstein)索宾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张信仰的自由和人民的抗议权,反对教会的世俗化,要求教会回归到早期基督教的原教旨。
三、宗教战争的爆发宗教改革引起了天主教教会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导致了一系列宗教战争的爆发。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的宗教战争、法国的宗教战争和英国的宗教战争。
1. 德国的宗教战争德国的宗教战争主要发生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时期,其中以1534年至1555年之间的斯韦比亚战争和1555年至1648年之间的三十年战争最为激烈。
这些战争既有宗教信仰的冲突,也有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和统治权的争夺。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以及17世纪初期发生在欧洲的一场重要变革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和政治格局。
本文将从宗教背景、改革家、改革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欧洲宗教改革。
一、宗教背景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的宗教生活主要集中在天主教教会的领导下。
天主教教会拥有强大的权威,控制着信仰、教育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教教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会内部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以及信徒对教会领导层的疑虑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教会改革的需求。
二、改革家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者被称为改革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改革家包括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和乌尔里希·兹温利等。
这些改革家以不同的方式质疑了天主教教义和教会体制,提出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主张。
首先,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公开反对天主教教会的不正当行为,特别是贩卖赎罪券。
他质疑教会的权威,并提出了“唯信仰论”(Sola Fide)的观点,认为信仰是救赎的唯一依据,而不是通过教会的仪式和奉献来换取救赎。
其次,约翰·加尔文是瑞士的一位改革家。
他提出了预定论(Predestination)的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已经决定了人的得救与否。
他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制度,主张实行宗教改革,并在瑞士建立了加尔文教派。
再次,乌尔里希·兹温利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
他对天主教教会的改革要求更为激进,主张取消修道院制度和尼姑修女的婚姻禁令,并提出了禁止偶像崇拜和教堂艺术的主张。
他的思想对英国的宗教改革和国教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改革思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对天主教教会的质疑和反思。
改革家们试图恢复基督教最初的原则和信仰。
他们提倡“圣经权威”(Sola Scriptura)的原则,即只相信圣经作为信仰的准则,而不接受教会传统和教义的权威。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影响欧洲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时,基督教教会内部发生的一场旨在改革基督教教会的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主要由基督教教士和思想家们引导,旨在改变基督教教会当时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现象,如教会腐败、教会贿赂、宗教迷信等等。
那么,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影响都有哪些呢?一、改革运动的先驱:瑞士的若望·胡斯在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历程中,最早提出反对教会腐败、堕落的思想家是瑞士的若望·胡斯。
若望·胡斯是一位牧师、哲学家,他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经文主义。
他认为教会应该是服从圣经的,信仰者应该是根据圣经去求真理。
胡斯的思想受到众多人的赞赏和支持,但是教皇却将其定性为异端邪说,指责他公开批评教会,引导人民同意教会作斗争。
1415年,胡斯被处以火刑,他反对教会腐败、堕落的思想引起了欧洲其他地区信徒的共鸣。
二、路德教派的诞生对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和影响,最为重要的就是德国的马丁·路德。
路德于1517年在经门上貼上《九十五条论纲》,这是他对于教会的谴责,并表达了他对于教义、宗教实践和道德的看法。
路德的核心主张是:“唯独恩典:来自信仰而不是行为的救赎”。
这个理论打破了当时教会的体系并引发了一场分裂。
在路德的思想影响下,成立了路德教派,他们反对教皇、神职人员的世俗化和大量财产的囤积。
同时路德教派还主张唯独信仰,依据圣经去判断教义。
三、法国胡格诺派的兴起法国人约翰·卡尔文被认为是在欧洲宗教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
他兴起的胡格诺派于16世纪在法国国内迅速壮大。
法国胡格诺派也被称为“加尔文主义”,其中的核心信仰就是信仰预定论(人的生命、财产、权力已经被神决定)。
法国国王和天主教会积极反对法国胡格诺派的兴起,引发了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
四、欧洲宗教改革对世界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不仅改变了当时欧洲宗教的面貌,也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促进了民主、尊重个人权利和自我决定等现代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一、背景1、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原因:[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2]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壮大。
表现:(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4)社会生活方面渗入各个领域。
2、宗教“异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原因:[1]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并常常用与天主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
表现:[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规模大、影响深);[2]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3]捷克胡司的“异端”学说以及领导的“异端”运动。
影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3、向近代化过渡的西欧表现:[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二、目的与性质1、目的: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2、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三、概况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年德意志)原因:[1]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根本原因)[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3]教皇派人到德意志赎罪券;(直接原因)[4]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要内容:教义:[1]理论基础是“”;[2]《》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教会组织:[1]君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起义);[2]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3]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1541年瑞士)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以后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
4世纪初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1世纪初,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为中心,基督教会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
以罗马为中心的基督教称为天主教,领袖是罗马主教(教皇)。
教皇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当时王权衰弱,政治上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鼓吹君权神授,教权高于政权,13世纪初确立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为拓展势力,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了持续200年的“十字军东侵”。
2.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神权统治(1)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土地的1/3,通过地产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
(2)政治上,建立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皇高高在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干涉各国政治权力。
(3)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垄断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影响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个人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信徒。
3.宗教“异端”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1)法国“异端”运动:盛行于12~13世纪。
遭到教会的镇压,教会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有异端思想者被处以火刑。
(2)英国威克里夫“异端”学说: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序幕。
(3)捷克人胡司“异端”学说:在欧洲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改革影响最大。
胡司受威克里夫思想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被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
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占据统治地位, 西欧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
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2、天主教会的专制和堕落引发了各阶层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迫害、打击,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临着种种挑战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挑战天主教会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经济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③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路德立志改革(主观)2、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公布罪人所受的惩罚不是炼狱的痛苦,而是人的良心的折磨,而且只是针对活人。
罪人的悔改应该是内心的悔改,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是伴随一生的,而不是买赎罪券。
教皇并无赦免罪过的权利,赦免的恩典在上帝。
激起反对教廷风潮,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3、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1)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思想核心、理论基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2)宗教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3)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否定教士、教廷、教皇的权威4)反对赎罪券,简化宗教仪式,建廉价教会——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以及获得思想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5)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资产阶级希望国家统一★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教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的经济观念及否定权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4、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矛头直指作为欧洲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3、内容及作用
信徒皆为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民族教会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 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 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 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 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 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 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 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马丁· 路德宗教主张的 核心思想:每个人可 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 得到拯救,个人信仰 建立在自己对《圣经》 的独立理解上。即 “因信称义”。
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
何为“善功”?
天主教:
马丁· 路德:
“善功”是信仰上帝, 生活中的一切正当 鄙视尘世生活,遵守 手艺和职业都是 宗教戒律,履行宗教 “善功”。 义务。
核心内容——“先定论”
主张: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 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 “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 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 注定贫穷困苦。 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 祷没有意义。
影响: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四、尼德兰宗教改革
1、背景: 2、过程: 3、性质和特点:
是一场由尼德兰爱国主义者领导的具有资 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4、结果: 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五、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1、天主教会的改革
①目的: 抵御新教的攻势,重振天主教的声威。 ②措施: A、整顿组织内部:革除内部弊端,惩治贪污腐化, 加强对神职人员监督。 B、坚持教皇至上:对新教寸步不让,教皇是宗教 事务的最高权威,没有教会解释《圣经》普通教徒 不可能得救。 C、加强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 D、创立耶稣会,扩大天主教的影响。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揭开欧宗洲教改宗革教序幕改革的主要内容
人 新教 物 派别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路
德 路德教 ①“因信称义”②信
最激进
仰的唯一根据是《圣 经》
加
尔
加尔 文教
文
不彻底
亨
利 英国
八 国教
世
①《圣经》权威至高 无上;②主张信仰得 救,即先定论
①《至尊法案》规定 英王为教会首脑②废 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 现行教规③英语为礼 拜用语
西班牙人罗耀拉于1534年在 巴黎创立耶稣会,1540年得到教 皇的正式批准。这是天主教中反 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 其宗旨是绝 对服从教皇, 为了天主教 会利益不惜 伊纳爵·罗耀拉 运用一切卑 劣手段来达到目的。为此, 其成员远赴世界各地传教。
向教皇呈递请愿书
耶稣会是个什么组 织?它为什么不择手 段进行传教?
课堂设问
请看书思考:加尔文的宗 教改革主张都有哪些?产 生什么影响?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主要内容:
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 2)思想核心------“先定论”。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4)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2、特点 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共和国
耶稣会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 的工具,是为了捍卫罗马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利.
③ 作用:
A、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 的部分势力。
B、耶稣会员在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 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欧洲宗教改革核心知识
1)时间:16世纪 2)地点:发源于德意志,发展到整个西欧。 3)领域:宗教和政治。 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 运动。 6)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 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知识清单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知识清单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经济因素欧洲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追求财富和个人自由。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兴起,各国君主希望加强中央集权,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人们开始对宗教教义和教会的权威产生质疑。
4、教会腐败天主教会内部腐败严重,教士生活奢靡,出售赎罪券等行为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二、德国的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的改革(1)主张“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到拯救,无需依赖教会和繁琐的宗教仪式。
(2)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会的腐败和赎罪券制度。
(3)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2、影响(1)引发了德国农民战争,推动了德国社会的变革。
(2)新教路德宗在德国确立,并传播到北欧等地。
三、瑞士的宗教改革1、加尔文的改革(1)主张“先定论”,认为人的命运在出生前已由上帝预定,但人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道德生活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2)建立新的教会组织,实行严格的纪律和管理。
2、影响(1)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对瑞士及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1、亨利八世的改革(1)因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英国国教会。
(2)保留了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仪式,但加强了国王对教会的控制。
2、伊丽莎白一世的改革(1)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国教会的地位,使其成为英国的主流宗教。
(2)通过《三十九条信纲》,确立了英国国教的教义和组织形式。
五、法国的宗教改革1、胡格诺派的兴起法国新教胡格诺派与天主教势力之间发生了长期的宗教战争。
2、《南特敕令》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给予胡格诺派一定的宗教自由。
六、宗教改革的影响1、思想解放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欧洲的宗教改革
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 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③主张 简化教会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卡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 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 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 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 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改革局限、存在问题与前景
1、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 2、不得不做出妥协 3、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路
联系现实,感悟历史 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党的民族政策和宗
教政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个灵魂:以新史观为灵魂(凸显核心价值取向) 二个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文化思想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三大主题:改革背景,改革过程与内容,改革作用 四大能力:获取信息 描述事物 揭示本质和规律 史论结合 五个感悟: 改革的历史必然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后 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 改革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背
景
马和
丁原
·因
路
德
宗 教
主 要
改 革
内 容
影 响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主观原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直接原因)
对欧洲的影响;对英国的影响
一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 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 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欧洲的宗教改革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作用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
景
向
近
代
过
渡
的
西
欧
经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时间
1536年开始。
内容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2)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
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
时间:16世纪
事件: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
响
政
治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
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
济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
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目录
01 背景和原因
03 影响
02 兴起和发展
宗教改革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通常指1517年马丁·路德 提出《九十五条论 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出台为止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 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该运动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 础。宗教改革期间,代表人物包括: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 、约翰·卫斯理等。
1529年查理五世在斯拜尔召开帝国议会,重申《沃尔姆斯敕令》,企图根绝宗教改革运动,恢复天主教势力。 支持路德派的请侯群起抗议,此即新教徒被称为“抗议者”的由来。由路德和梅兰希顿等人共同起草的《奥格斯 堡信纲》被议会拒绝。查理五世还限令路德派在一年内放弃其信条,否则将以武力讨伐。为抵抗教皇和德皇的镇 压,德国北部,中部、南部的新教诸侯组成施马加登联盟(League of Schmalkalden),天主教诸侯也结成纽 伦堡联盟(Leagueof Nuremberg)与之相抗衡。1552年路德派诸侯在法国支持下,打败查理五世,1555年双方 缔结《奥格斯堡和约》。这一合约的签署标志着路德宗的正式确立。它基本上依照领地教会的原则,即“教随王 定”。
感谢观看
背景和原因
15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主义走向崩溃,作为中世纪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罗马 教廷亦开始衰落。在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中央政府权力上升。君主们试图通过控制教会神职的任命来削弱教会 的竞争力,以及限制钱财流入罗马。欧洲各主权国家开始摆脱教皇控制。西班牙自斐迪南与伊沙贝拉的联姻而统 一后,逐步实现教会国家化,使西班牙教会成为当时欧洲最富独立性的天主教会。法国也成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国 家,将教会置于君权控制之下,英国自亨利七世到亨利八世时 (1485-1547),以基督教国教化为开端,开始步入 脱离罗马教廷的进程。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德国从未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宗教改革前夕,所谓帝国不过是个 松散的联邦,政治上的不统一,致使它仍被教皇所控制,受教廷的经济剥削和压迫尤深。
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与意义
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与意义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发生在16世纪初期,是指对基督宗教传统教义的一系列改革和变革。
这一事件不仅对欧洲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宗教改革的起因通过对欧洲历史的回顾,我们发现宗教改革并非突然出现的,而是源于中世纪时期基督宗教教会日益腐败和世俗化的现象。
中世纪时期,基督宗教教会权势巨大,教皇领导下的罗马天主教会称霸了欧洲,并且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土地。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道德与精神生活却渐次衰败,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反对声音。
这种腐败和反对声音最终催生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基督宗教传统教义的改革和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教皇权威的否定和对信仰自由的追求。
宗教改革者认为,基督宗教教会的腐败和堕落是由教皇的专制统治和教义的扭曲导致的,因此要推翻教皇的威权统治,恢复基督教原始的真理和正义。
同时,宗教改革者还强调个人信仰自由的重要性,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权选择自己的信仰和教义。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不仅对欧洲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1.深刻改变了欧洲社会和文化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和文化变革。
它颠覆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使新的教会得以诞生和发展。
宗教改革对艺术、科学、哲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2.促进了宗教多元化和信仰自由宗教改革的发生推动了宗教多元化和信仰自由的出现。
它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教义的个人选择权和信仰的自由。
这也为后来现代社会中的宗教多元化和信仰自由提供了基础和框架。
3.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宗教改革的发生,也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崛起和发展。
它打破了中世纪时期基督宗教神权主义的统治,使国家权力得以强化,同时催生了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
四、结语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的影响和意义,不仅是在欧洲本身的影响,还涉及到更加广阔的范畴,例如宗教、政治、文化、社会等。
欧洲的宗教改革
形成新教路德宗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5、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阅读材料: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材料一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 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 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 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 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 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 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 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 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马丁· 路德宗教主张的 核心思想:每个人可 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 得到拯救,个人信仰 建立在自己对《圣经》 的独立理解上。即 “因信称义”。
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
何为“善功”?
天主教:
马丁· 路德:
“善功”是信仰上帝, 生活中的一切正当 鄙视尘世生活,遵守 手艺和职业都是 宗教戒律,履行宗教 “善功”。 义务。
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背景
《九十五条论纲》 2、序幕:
“因信称义” 核心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3、内容及作用
信徒皆为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民族教会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 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 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 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 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 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 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 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一)基督教的基本概况:1、基督教的发展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105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
这是一种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
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
公元前63年,犹太人为罗马征服,犹太人起义遭镇压,乃流散于小亚细亚、埃及、希腊等地。
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便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通过传道者的宣传,这种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播开来。
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
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许多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罗马全境,逐渐成为统一的基督教会。
起初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迫害教徒,焚毁教堂。
后来,罗马统治者采取了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的做法。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4世纪末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1054年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和救赎”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1.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2.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根本不管教务。
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表现: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
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在宗教改革之前,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已经开始,包括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范围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造成巨大冲击。
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6.导火线(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线。
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改革的开端1.改革的原因(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德国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
(2)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3)主要原因:文艺复兴的兴起——淋漓尽致地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2、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10月31日1517年万圣节前夕的10月31日,德国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
《论纲》所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由《论纲》而生发的一场社会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火焰。
《论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为何会成为这场宗教改革的开端?折射出哪些社会问题?《九十五条论纲》原名《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内容共有95条,由此得名。
德国美因兹大主教亚尔伯特是通过贿赂教皇的手段当上大主教的。
贿赂使他欠下银行3万弗洛林的债,为了还债,他自愿充当教皇利奥十世的代理人,负责替教皇兜售“赎罪券”。
他还到处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的罪以及已死亲属的灵魂的罪,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从炼狱中拯救出来。
消息传到路德耳中,他怒不可遏。
他在《论纲》中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在维登堡大学任教期间,路德已经在思想上否定了天主教神学的某些基本观念,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1517年的这个偶然事件推动他公开走上反抗的道路)。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定决心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
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
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
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语,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路德去世,享年63岁。
路德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
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
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内容: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不靠教皇善功,靠终生悔改。
意义:“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1)“因信称义”: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2)《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
——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4)简化天主教的复杂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历史意义(1)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2)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5、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及教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的经济观念及否定权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三、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改革的深入加尔文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
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
经过一个时期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瑞士巴塞尔市。
从此隐姓埋名,努力钻研神学。
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
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
1.背景: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A-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B-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④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⑥迫害异己,判处塞尔维特火刑(人教版)⑦影响: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法、英等国3.意义: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
加尔文教义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
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提示: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四、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一)英国国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背景: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1)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1)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英王是英格兰国教会的最高首领,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2)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3)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
(二)伊丽莎白宗教改革的内容: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Ⅰ(1533-1603)英国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亨利八世的公主,1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尼治。
她受过良好教育,通晓拉丁、法、意大利等语,信仰新教。
早年便卷入复杂的宫廷斗争。
作为女王,她战胜过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是英格兰宗教改革平和化及民族统一的坚决倡导者和执行人。
(1)重申“至尊法案”,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国王;(2)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把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标准。
(三)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天主教的成分。
五、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1、教会改革的目的:抵御新教的攻势,重振天主教的声威。
2、教会改革运动的措施:(1)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惩治贪污腐化,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2)教义方面:坚守传统教义,寸步不让,召开宗教会议,宣传天主教教义和信条的正确,教皇具有最高权威;(3)加强了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如布鲁诺)(4)创立耶稣会,为殖民服务,也推动了东西方交流,也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活动最重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