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和日本筷子

合集下载

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哪些国家使用筷子吃饭?

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哪些国家使用筷子吃饭?

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哪些国家使⽤筷⼦吃饭?筷⼦这个⽣活⽤品发源于中国,但就⽬前的世界各国中不只是中国⼈在使⽤筷⼦,还有朝鲜、⽇本、越南、蒙古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的华⼈。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国家在使⽤筷⼦⽅⾯会根据⾃⾝的特⾊,发展出不同的⽂化,有的国家筷⼦⽂化跟中国还有着很⼤的不同。

筷⼦最早的叫法是“箸”,在距今6600年以前的筷⼦是⽤⾻头制成的,那时候成为“⾻箸”。

其造型是⼀端平,另⼀端圆,长度在9.2-18.5厘⽶之间。

到商朝时,更是发明出了象⽛箸、青铜箸等筷⼦,不过那个时候箸还不是⽤来扒拉⽶饭的,⽽是⽤来捞汤⾥的菜,就是⽤来夹菜⽤的。

隋唐和五代时期,上流社会讲究吃饭礼仪,更是发明出了⾦箸、银箸、⽟箸、犀箸、⽊⾹箸等等美轮美奂的筷⼦。

当然,这么⾼⼤上的物品只有皇室成员菜⽤的起。

明清时,才正式把“箸”改成筷⼦,明朝时期被朱元璋贬为低级贱籍的百姓,⼀辈⼦只能在船上⽣活,⽽这样的⼈终⽣的命运都很悲惨。

所以“箸”是“住”的谐⾳,他们不想⼀辈⼦都住在船上,于是就把“箸”改成“筷⼉”或“筷⼦”,之后后来慢慢习惯称为筷⼦。

相对于周边国家使⽤筷⼦的年限,朝鲜应该是最早使⽤筷⼦的国家。

在已知的记载中,筷⼦是有箕⼦带⼊朝鲜半岛的。

⽽箕⼦是在商纣政权灭亡后,带领⼦民逃难⽽来,因此当时的朝鲜半岛也被称为“箕⼦朝鲜”。

⽇本⼈使⽤筷⼦的时间可追溯到弥⽣末期,也是有中国经过朝鲜然后传⼊⽇本的。

但当时⽇本⽐较贫瘠,没有那么富有的使⽤象⽛箸,他们即使是皇室成员也只能⽤⽵⼦加⼯成筷⼦,⽇语称“折箸”。

⽽因⽇本⼀直在向中国学习⽂化,所以当时⽇本⼈⾮常崇拜中国⽂化,以⾄于这种“折箸”只能在祭祀活动中才能使⽤,意思是“折箸”对他们来说是神器。

反过来理解就是,当时的⽇本百姓吃饭只能⽤⼿抓,“筷⼦”这个东西⼀般⼈没资格使⽤。

在公元5世纪时,伊势神宫、出云⼤社等寺庙举⾏规模宏⼤的祭祀活动时,他们⽤两根⼀套、⼀端圆形,另⼀端尖形的物品祭祀,⽽这就是资料上记载的“神箸”。

筷子的小知识

筷子的小知识

筷子的小知识筷子是中国传统餐具之一,使用起源于古代,现在仍然在中国以及许多东亚国家广泛使用。

筷子不仅是餐桌上的工具,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技巧。

本文将介绍筷子的起源、种类、使用技巧以及文化意义。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筷子是用木头或竹子制作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巧的筷子,如象牙、骨头和金属等材质。

现代筷子一般由竹子、木头、塑料或不锈钢等材料制成,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筷子的形状和长度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筷子较长,一般为25-30厘米,适合用于炒菜、夹取食物等各种用途。

日本的筷子较短,一般为20厘米左右,适合用于吃寿司、吃面条等细致的操作。

韩国的筷子较长而粗,一般为25-30厘米,适合用于烤肉、炖菜等需要大力气的场合。

在使用筷子时,有一些基本的技巧需要注意。

首先,要正确握筷子,将中指和食指放在筷子的上半部分,用拇指固定住筷子的下半部分。

这样可以提高握筷子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其次,要控制筷子的力度,夹取食物时不要用力过猛,避免将食物弄碎或掉落。

最后,要注意筷子的卫生,使用前后要清洗干净,避免传播细菌。

除了在餐桌上的使用,筷子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筷子是一种传统的礼物,常常用于送给亲友或作为婚嫁的礼物。

筷子还象征着团圆和吉祥,因此在中国的一些重要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人们常常会用红色的筷子来享用美食,以祈福家庭的团聚和幸福。

此外,筷子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被用于许多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筷子的形态和纹饰多样,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筷子是中国传统餐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筷子的起源、种类、使用技巧和文化意义,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能使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更加得心应手,体验到东方文化的魅力。

所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东亚国家,筷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中日韩三国都吃得是米饭,所以使用筷子是常见的饮食文化。

尽管两国使用的筷子形式是相似的,但在视觉和实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一、历史背景筷子是一种最早使用的餐具,起源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中国,之后殖民化及贸易的发展将筷子文化带到了日本和韩国。

历史上,筷子在中国被使用的时间越长,成为了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之相比,日本和韩国在使用筷子上有更多相似之处。

二、形状设计中式筷子和日式筷子的区别是较大的,中式筷子长而粗,因为中国饮食多是整根筷子夹出吃,还常常用它来搅拌菜肴,又因为中国是用粘性大的米饭,筷子加粗更容易夹稠米饭。

而日式筷子粗细相同,较标准左右,长约23厘米,方便夹寿司等小点心,可以单根使用,另外它的尖端是向上弯曲的,并有齿状滑槽。

但韩国的筷子与日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比较细长,也是单根,只不过它的长短与中式相近,且尽头有圆锥形的末端,用于更容易地夹菜。

三、材质和特性从材质上来看,中式筷子通常是由竹、木制成,由于粗大的设计使得使用更加粗暴,形式上比较考究。

日本的筷子通常由木、银、降银等材料制成,质地比较坚硬,设计精细,保持了日本人细腻的审美。

而韩国的筷子则是,尺寸上的大致与中式一致,制造材料则多种多样,但也大多以竹子为主,在筷端设置有背厚状的三角形,便于夹住较大的食材,但要用心使用,稍有不慎容易夹不住。

总体而言,韩国的筷子比较轻薄,显得更加精细。

四、使用方法和文化差异中国人常常把筷子竖插在饭碗里,是因为这种方式类似于祭祀祖先的盛情,是不好的表现方式。

当代年轻人不应注意这些细节。

应该要将筷子放在筷架或放在碗或盘子的边缘,最好放倒。

日本人是把筷子平着在桌子上,原因是插在碗里时很容易引起不良印象。

韩国人则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他们讲究先使用汤匙吃汤,然后才开始使用筷子。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为“豁达”、日本文化则更为“精致”,而韩国则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点。

五、总结总的来说,中式筷子的设计更注重实用性,材质是以竹木为主,形状过于肆意,并有较强的文化属性,象征着中国人的和谐与团结;日式筷子更注重美感,设计得更为精细,而在使用方法上也追求规矩和礼貌,是日本文化的表现;韩式筷子介于两者之间,更注重设计轻薄,尺寸上与中式相近,夹菜方便,对于食品的背后也有很多文化细节。

各国筷子的特色

各国筷子的特色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因为中国人进化了。
筷子是东方文明的哲学思维。
两根竹子打天下,什么都能夹。
三大用餐方式中,
手抓是公论最原始的。
筷子和刀叉的先后有争议。
一种说法是:
中国人也是先有刀叉,再而发展为筷子的。
因为古人都用刀子割肉、切肉、片肉,
然后再用刀尖叉起来吃(只是没专门发明个叉子,但作用是大同小异的)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中日筷子文化比较

中日筷子文化比较

中日筷子文化比较筷子是中日两国的传统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在外形、材质和使用方式上,中日两国的筷子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方式却存在一些差别。

1. 筷子的形状和材质中日两国的筷子在形状和材质上存在一些不同。

一般来说,日本筷子比中国筷子要细长,且末端呈尖形,而中国筷子则更加粗壮,末端呈圆形。

此外,中国筷子的材质一般为木质、竹质或塑料,而日本筷子则更多采用质地更为坚硬的竹子或玄武岩材质。

2. 使用方式虽然中日两国的筷子都用于食物摄取,但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使用筷子的方式更为精细、注重细节。

比如说,日本人吃寿司时,会使用筷子向下,以保持饭和鱼的形状和口感。

同时,日本人使用筷子时较为注重与他人的交流。

在饭桌上,人们会将筷子略微向对方倾斜,表示一份尊敬和友善。

而在中国,人们使用筷子的方式则更为随意。

由于中式餐食偏重于汁汤和食材的混搭,所以在食用时,人们更多地采用分别用两根筷子夹菜或直接利用筷子切割食物的方式。

同时,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并不需要过多注重筷子与他人的交流,一般直接将筷子夹菜即可。

3. 筷子文化内涵中日两国在筷子文化内涵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日本,人们将筷子视为食物的供应器,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品。

日本有着丰富的筷子文化,其中包括不同材质和色彩的筷子,以及一系列与筷子相关的礼仪和规矩。

而在中国,人们对筷子的视角则更加实用。

中国人将筷子视为一种日常工具,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平常生活中,都会用到筷子。

同时,中国也有着千百年来的筷子文化,其中包括与筷子相关的匠艺、历史故事和文化演变。

日本的筷子

日本的筷子

日本的筷子日本人称筷子为“箸”,念作“はし”(hashi)。

古时的中国人也称筷子为“箸”,可见,日本人使用筷子进食是师承古代中国的。

筷子到了日本除了变成“箸”(确切来说,是“箸”在中国变成了“筷子”)外,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首先,筷子的样子变了。

中国的筷子是长而直,但日本的筷子比起中国是要短一些的,从粗到细,到了末端就成尖的了。

这跟大和民族的特性也很相似,他们很有攻击性。

把筷子末端造成尖的,是跟大和民族的饮食文化有关。

日本人靠海吃海,自古以来就以鱼类等海产为主要的肉类食材,鱼类多刺骨,尖的筷子有利于日本人挑刺骨。

其次,关于筷子的禁忌更多了。

日本人关于筷子的禁忌不是源于迷信,而是日本人的繁文缛节太多了,连吃个饭的礼节也比别人多。

据说日本有25种有关筷子的禁忌,国人和日本朋友吃饭,一不留神就可能犯了别人的禁忌。

这日本筷子25禁忌分别是:“握り箸”(像小朋友那样用手握着筷子)、“クロス箸”(两根筷子交叉)、“迷い箸”(拿起筷子举棋不定)、“刺し箸”(用筷子插着取起食物)、“涙箸”(夹起食物时汁或汤不停滴在桌面上)、“かき箸”(这个我们经常会做,就是把碗放到嘴边,用筷子把食物拨到嘴里,广东人称为“爬饭”)、“込み箸”(把筷子放进嘴塞食物)、“持ち箸”(筷子拿在手里却不用,一手空拿筷子,另一手端起碗喝或吸食。

在日本会被视为乡下人的举动)、“ねぶり箸”(把筷子放进口里吮吸)、“移り箸”(前一口菜还没有吃完就抢着用筷子夹其他食物,这是很没礼貌的)、“こじ箸”(在碗底翻来翻去挑食物)、“寄せ箸”(用筷子拨动或移动碗碟)、“指さし箸”(用筷子指人)、“叩き箸”(用筷子敲碗碟催促别人)、“渡し箸”(把筷子架在碗上,晕,我以前经常这样做,怕桌面不干净嘛……)、“せせり箸”(用筷子剔牙)、“かみ箸”(咬筷子,某些女生喜欢咬筷子装可爱……)、“振り箸”(用手甩落筷子上的汤汁)、“洗い箸”(在碗或盘子的汤中洗筷子,恶心……)、“箸渡し”(用筷子向他人的筷子传递食物,别以为情侣间这样做很甜蜜哦!)、“そら箸”(筷子移动碟子前又不去夹菜)、“直箸”(不用公筷夹菜)、“立箸”(把筷子插在米饭中)、“そろえ箸”(用嘴唇或舌头整平、理顺两根筷子)、“探り箸”(用筷子在盘子中翻来翻去挑食物)。

中日两国筷子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筷子文化对比研究

2019.04学教育内容摘要:筷子是东亚文化圈尤其是中日两国广泛使用的餐具,其形状设计非常契合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

中国是公认的筷子发源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受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列岛的人们也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用餐。

筷子传到日本后,其形状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

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筷子,进一步研究中日筷子文化。

关键词:中日筷子文化对比张明坤中日两国筷子文化对比研究探索者众所周知,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

筷子作为东方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和社会文化。

筷子不仅是中国餐桌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很常见。

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两根筷子,却能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夹、捞、扒、搅、挑等一系列动作,堪称绝妙。

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筷子的起源1.筷子的定义筷子是指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形条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或竹木或象牙、骨、金属等,形制或方或圆各异。

(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筷子是指用木头、竹子、象牙等制作,用于夹取食物来吃的两根棒。

(日本《大辞林》第三版)在吃饭或做菜的时候用来夹取食物的一对细的棒状器具。

(《日本大百科全書》)2.筷子的发明毫无疑问,筷子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古人发明的。

筷子是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关于筷子的发明,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

从神鸟救姜子牙的细丝竹枝,到商纣王的宠妃苏妲己用玉簪夹肉喂纣王的玉箸,再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赶时间治水,顺手折两根树枝捞取锅中滚烫的食物来吃的树枝细竹。

这些虽都是神话传说,看起来也很不靠谱,但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筷子的发明过程。

而实际上,筷子的发明的确是因为直接用手拿取煮熟的食物烫手的缘故。

筷子的诞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3.日本筷子的历史7世纪,小野妹子等遣隋使返回日本的时候,带去了很多中国文化,其中也包含中国的饮食方式(箸食),一同传到日本的还有筷子。

筷子的考古学考察

筷子的考古学考察

筷子的考古学考察筷子是中国及东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餐具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筷子的考古学考察,不仅可以揭示筷子的起源和演变,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对筷子的考古学考察进行探析。

一、筷子的起源筷子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但大多认为它最早出现在中国。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距今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使用类似筷子的东西,但与现代筷子相比,它们更短、更粗、没有尖端。

10世纪前的唐朝时期,筷子已成为中国人主要的餐具之一。

在日本和朝鲜,筷子的使用也很早。

日本的百种以上的古代文献均有提到筷子,而在朝鲜半岛的新罗时期,筷子也已经广泛流传。

此外,印度、中东、欧洲等地也有使用类似筷子的餐具,但它们往往是单把的、呈弯曲形状,而不是现代的双把筷子。

二、筷子的演变筷子最初可能是用竹签或者枝条制成,到了明朝时期,筷子的形状与尺寸逐渐与现代相近。

清朝时期,已经出现了长达30厘米的筷子,通常用于炒菜或烤肉时取用。

在现代,筷子的材质已经不再局限于竹子,还有木质和塑料等材料。

同时,为了迎合不同的餐厅和消费者的需求,筷子的颜色、形状以及长度都有所变化。

三、筷子的文化意义使用筷子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象征。

从历史上一些文化的遗物中,可以看到哪怕是在五千年前的古文明中,人们也使用一种类似于筷子的餐具。

可以说,筷子既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部分,也是古代文化的一种拓本。

在中国,筷子的演变与历史发展有很大关系。

在明清时期贵族们使用的由红宝石和象牙等贵重材料制成的筷子,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在日本和朝鲜,筷子的种类也因为地域、文化和风俗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比如在日本,筷子的长度一般较短,而在中国,筷子则相对较长。

此外,筷子还可被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

筷子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礼仪,反映了人们对于正式场合和私人场合的不同需求。

总之,筷子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作者:余丹菊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05期摘要筷子在中日两国人民一日三餐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在很多细节上却有所不同。

中日两国筷子外形上有所差别,在日本专筷的使用比中国普遍得多,有关用筷方面的礼仪和忌讳在两国之间也有不少相异之处。

从筷子的诸多差异中我们可以窥见两国在饮食文化、信仰以及生死观上都有所不同。

关键词筷子中日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筷子是中日两国人民最常用的餐具之一,在平常的饮食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日常餐具筷子的使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两国之间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中国人用餐时筷子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视为手的延伸。

而日本人用筷起初是从中国引入的。

「はし」在中国古代就写作“箸”,这个字在传入日本后便一直沿用至今变成了现在日本的常用汉字「箸」。

可以说筷子的历史在两国都很久远。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筷子形状和用筷讲究等等也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筷子文化。

中日间筷子文化的不同折射出两国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

1从筷子形状看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筷子一般以圆柱形和四角柱形居多,末端并不太尖,而且上下通常差不多粗细。

日本的筷子一般较中国短些,上面涂有一层漆,日语称为「塗り箸」,翻译成中文就是“漆筷”。

末端很尖是日本筷子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筷子末端虽然也会稍细些,但并没有日本的筷子那么明显。

这和中日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属于内陆型国家,人们自古以来以米饭和内陆动物的肉类为主食,所以筷子末端即便形状圆润也丝毫不会影响其使用。

与之相对,日本是岛国,典型的海洋性国家,其丰富的海产是古时人们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即便是现在,以鱼为主要食材的生鱼片和寿司也很受日本人的喜爱。

在食用带有细小鱼刺的寿司和生鱼片之类的食物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鱼刺挑出,筷子的末端很有必要设计成尖细形状。

除了筷子末端形状相异之外,中国的筷子要比日本的长一些。

筷子文化的手抄报内容

筷子文化的手抄报内容

筷子文化的手抄报内容筷子文化的手抄报内容一、简介筷子作为中国传统的餐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二、起源1. 筷子的起源:相传筷子最早起源于中国,大约出现在商周时期。

最初是用来捞起烹饪食物的工具。

2. 江南杂族:在中国南部的江南地区,有一个被称为“江南杂族”的民族,他们是筷子的发明者。

3. 筷子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筷子逐渐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并被用于日常饮食。

三、筷子的种类1. 木质筷子:最常见的一种筷子,通常由竹子或木材制成。

2. 筷子的长短:中国的筷子通常长约25-30厘米,日本的筷子则比较短小。

3. 筷子的材质:除了木质筷子外,还有金属筷子、塑料筷子等各种材质的筷子。

四、筷子文化1. 使用方法:用筷子夹起食物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夹菜要均匀力度、夹粥要不翻洒等。

2. 筷子的象征:筷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文明、和谐和团结的象征,经常出现在婚礼、寿宴等重要场合。

3. 筷子的礼仪:在用筷子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仪,如不用筷子敲碗、不直接用筷子戳食物等。

五、筷子与环保1. 可替代塑料:由于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使用筷子代替一次性塑料餐具。

2. 筷子的回收再利用:在中国,废旧筷子经过合理处理,可以制成新的环保产品,发挥二次利用的作用。

六、筷子的传统与创新1. 传统文化传承:在中国的官方餐饮、传统节日等活动中,仍然保留着使用筷子的传统。

2. 创新设计:现代人们开始进行筷子的创意设计,如可折叠筷子、可降解筷子等。

七、结语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环保意义。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筷子文化,同时也要创新筷子的材料和设计,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中日韩三国筷子文化的比较

中日韩三国筷子文化的比较

中日韩三国的筷子文化比较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

受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居民也学会了用筷子进食。

使用筷子进食是一种文化,用筷子进食比起西方用刀叉进食和某些地方用手抓饭吃都要文明。

有人说筷子是古代中国人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的案例,也有人说筷子蕴含易学中的玄机。

尽管今天中日韩三国都有使用筷子进食的文化,但由于历史和本土化的影响,筷子在三国之中均不尽相同。

一、中国的筷子中国是筷子的鼻祖,相传大禹是世界上使用筷子的第一人。

作为一个文明、一个时代的象征,大禹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禹时代的人是最早使用筷子的”。

中国使用的筷子长而直,末端是钝的,我想,这是体现了汉民族普遍不具攻击性的特点吧。

中国人使用筷子很讲究,有礼仪上的讲究,也有禁忌上的讲究。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要用嘴含住筷子,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中等等,这是礼貌,祖先传承给我们的礼貌。

与筷子有关的民间禁忌也有很多,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

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中日韩三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也反映在了筷子这一日常用品的设计上。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关于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

一、材料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日韩三个国家在筷子材料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常用的筷子材料有竹子、木头和塑料等,而在日韩两国,则更多地使用木头和金属材料。

具体到不同的材料,竹筷是中国传统的筷子材料,尤以四川一带最为典型,他们的竹筷美观实用且经济。

虽然也有用贵重金木制成的,但十分少见。

相比之下,日韩两国则更倾向于木头和金属材料。

在日本,筷子大部分是用木材或竹子制成的,而在韩国则使用了许多镀银、黄铜或者其他金属制品。

总的来说,材质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中国人崇尚自然,并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因此使用了便宜又实用的竹子或木头材料;而日韩这两个邻国则更注重美感和精致度,因此更多地使用了木头或金属等高档材料。

二、形状的差异除了材质之外,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状的差异。

在各自的传统和文化影响下,三国筷子的形状迥异。

在中国,筷子通常是两个长条形状的棒子,它的粗细和长度因地区差异较大。

同时,也可以发现像安徽和湖南这些山区,筷子尺寸长短和粗细会因为生产材料的区别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说,中国的筷子尺寸较为标准,而造型比较朴素且一致。

相比中国,日韩两国的筷子则更多有些细长,而且很多还是带有棱角的。

在日本,筷子的棱角有时候会被修剪成光滑的倒圆形。

日本的筷子也经常会有个小小的缝隙,用来使处理食物的时候更加方便。

韩国的筷子则通常比日本的更为细长,而且头部通常是小小的尖头。

在韩国,孝敬父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所以筷子的长度和尺寸比较符合父母年龄的需要。

总体来说,中日韩筷子的形状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中国人注重朴实入手,生活简单,因此筷子就显得朴素大方;而日韩则注重美感和精致度,筷子的形状也更为曲线精美。

三、使用的技巧差异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中日韩三个国家在筷子使用技巧方面的差异。

趣说中国筷子与日本筷子

趣说中国筷子与日本筷子
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
日 本与中国的文化多有相同之处,比如 日 本人与
中国人一样, 吃饭都是用筷子的, 可相同之处最有趣且 难以理解的是 日 本的筷子与中国的筷子之间的差别。 1. 长短不同, 粗细不一。日 本的筷子短, 中国的筷 子较长; 日 本的筷子大都是圆锥形的, 夹物的部分较尖 细, 中国的筷子则多为圆柱形, 没那么尖细。日 本筷子 何以较短,据说那是因为 日 本古时就实行分餐制, 宴 会、 , 家居 每人一盘饭食 , 置于面前 , 筷子虽短决不碍 事。而吃中国菜的时候 , 大家围着大桌子吃, 桌子上往 往有很多菜。 如果用长筷子的话, 远处的菜也可以轻松 地嫌到, 而且还可以帮自己旁边的人嫌菜, 表示礼貌和 好客。日 本筷子的头尖, 中国筷子的头粗, 这个区别很 难解释。可能因为 日 本四面都是海, 主要吃鱼, 而中国 人大部分生活在内陆, 主要吃肉。日 语中把“ 酒肴” 解释 成“ , 鱼”汉语中也有一个成语叫“ 酒池肉林”从这两个 , 词也可以看出日 本人和中国人主要是吃什么了,吃鱼 时就必须用尖尖的筷子剔出鱼骨头,而吃肉时尖头筷 不行, 肉容易滑下去。
表的菊花, 其功效为滋肾养肝 , 用于肝肾阴亏的眩晕 、 耳 鸣、 目涩畏光 、 视物昏花。
麦味地黄丸: 添加养阴的麦冬与收涩的五味子, 功 效为滋肾养肺 , 用于肺肾阴亏、 潮热盗汗 、 咽干、 眩晕耳
鸣、 腰膝酸软。 归芍地黄丸:添加能补血、 、 止痛 敛汗的白芍(酒制 )
2. 男 女之别。 本。 在日 男用筷子比 女用筷子粗, 可 是在中国没有这种区别。 顺便说一下, 本有一种夫妻 日 饭碗也是一样, 男子用的比女子用的大, 这样就显得女
不适的表现 , 例如过度劳累、 内裤太紧 、 手淫太频 、 太
强烈, 少数人也可能是生殖器不正常地充血刺痒 , 或 泌尿系统有杂症所致。 一旦发现有病要及时就医。梦

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

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

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摘要]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

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

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

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筷子;文化;东亚文化圈一、中日筷子外观及使用方法的差异1.中国筷子的外观及使用方法。

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上讲究精美,华丽。

而作为中国伟大发明之一的筷子,更是备受人们的推崇。

但由于其居家使用性,在中国筷子大多是上方下圆,“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这是对其外形的完美诠释。

人们因对于筷子的喜爱而追求其材质和雕饰,在古代的皇家贵族,达官显贵家中及现在一些重要的宴会中有用金、银、铜制成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甚至还有象牙,犀牛角做成的筷子。

而在普通大众的家中多使用竹筷、木筷以及树脂筷。

对于礼仪之邦来说,古人对筷子的运用是十分讲究的,有着纷繁复杂的环节及禁忌。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

2.日本筷子的外观及使用方法。

众所周知,大概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筷子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才得以传到日本。

正如其他早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事物一样,筷子从一开始在日本就受到了遵宠。

在外观上,日本的筷子比起中国的筷子要短一些,上圆下圆,从粗到细,到了末端就成尖的了。

把筷子的末端造成尖的,这与日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本人靠海为生,自古以来就以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为主要的肉类食材,末端细的筷子有助于夹取食物。

在日本与筷子共同使用的是名为“箸置き”的小物件,翻译成中文就是筷子垫。

在日本,筷子垫和筷子是一体的,不可分割。

日本人使用筷子的方法与中国很不相同。

日本的箸与文化

日本的箸与文化
李兆忠(1998)指出:“和式筷子的短小谦恭,亦使人感受到日本人自律、克己和安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牢固的团体精神”。李庆祥(2009)认为:“日本箸的形状和功能的演变至少可以反映出日本人吸收外来文化,并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加工和改造,然后再利用的民族精神。”
2.日本对箸的民间信仰
日本的箸其日语读音与“桥”的读音相同,有说法是取自“用桥把食物与人连在一起”之意。就像在中国有“大禹用树枝从滚烫的锅中捞取食物”的传说、“妲己用玉簪为纣王夹菜”的传说一样,在《古事记》等日本的古籍中也有很多有关箸的美丽的神话与传说,说明箸在日本百姓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的箸与文化
摘要: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形状与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探讨了日本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日本民族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筷子箸文化习俗
1.中国筷子传入日本,改变了日本手抓进食的时代
日本“箸”的名称是保留了中国筷子的古称,关于箸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6世纪以后,当时中国处在隋到盛唐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日本多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当时的日本摄政大臣圣德太子在607年,派遣小野妹子一行12人使隋,隋朝宫廷举办酒宴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宴会上日本使者对中国人使用箸进食感到十分羡慕,因为当时他们还处在手抓进食的时代。608年,小野妹子一行回国,他们不仅带回去中国的箸献给了圣德太子,还带回了裴世清率领的访日代表团。在欢迎中国使团的宴会上,圣德太子按中国方式用箸招待了客人。公元8世纪后,箸在日本逐渐普及,那时的箸被称为“唐箸”,是源于中国的意思。
中国的箸传入日本,和汉字传入日本一样,对日本的文明进程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日本学者一色八郎(1990)称之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 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 组图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 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 组图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筷子是一种食具,用于夹起食物并把它们送往口里。

英文名:chopstick(单根筷子) ,chopsticks(一双筷子)。

起源於中国,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

(清朝赵翼曾引用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於吴中。

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

筷子多为竹制,亦有金属、象牙与塑料等。

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

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就餐使用筷子,在我国先古时代就有了,古代人为了工作想吃饭快些,就有了“筷子”。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木质筷子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

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於是纷纷仿效,这样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

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舜时代,洪水泛滥,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于是命禹去治理水患。

为了清除水患,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生怕耽搁一分一秒。

有一次,禹在一个岛上煮肉,肉煮熟后因为在沸水里太烫而无法用手抓食。

禹特别着急,他还要赶在洪峰前做很多工作呢,不能因为等锅里肉和水都凉了而浪费时间啊。

突然,他灵机一动,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了出来,吹两口就能吃了。

中日餐桌礼仪的异同点

中日餐桌礼仪的异同点

中日餐桌礼仪的异同点如下:
异点:
用餐顺序不同:在中国,通常是先吃主食,再吃菜肴;而在日本则是先吃菜肴,再吃米饭。

筷子用法不同:中国人通常使用两只筷子,而日本人则使用一只筷子和一个小勺子。

饮酒方式不同:中国人喜欢用小杯子一口干掉,而日本人则会用小杯子轻啜。

用餐方式不同:在中国,通常是一家人或团体共享一些菜肴,而在日本则是每个人都会点自己喜欢的菜肴。

同点:
尊重食物和用餐礼仪: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食物和用餐礼仪,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下。

注意礼貌和尊重:在用餐时,中日两国都注重礼貌和尊重,不会发出过大的声音或做出不雅的动作。

用餐环节重要:在中日两国,用餐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被视为交流感情和增进感情的良好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筷子和日本筷子
小时候爷爷曾告诉我,只要到厨房看看别人家的筷子就知道这个家的家境了:筷子越长,多半这家越富裕,原因很简单,大户人家吃的饭菜多,筷子长了好夹起远处的菜。

爷爷的话有道理,那时没有转盘,站起来夹菜又失礼,如果没有长筷子“武装”自己,多好吃的菜也吃不到嘴。

时过境迁,现在恐怕再也没人凭看筷子来猜测人家的家底了。

中国筷子多半是平头或圆头的,主要就是“夹”。

爷爷曾告诫我,吃菜时夹得起就吃,夹不起就别吃。

有一年吃猪肉丸子,丸子表面滑溜溜的,我夹了几次也夹不起来,一急就用筷子扎起丸子放进嘴里,当时爷爷一巴掌就打了过来。

呵斥道:“谁让你扎的?”后来父亲告诉我,老家人在祭奠死人时才用筷子扎菜,我这一巴掌挨得不冤。

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家,用过几副筷子,家里筷笼成了大杂烩。

一次朋友到家里吃饭,由于时间紧,匆匆做了几道菜后,我抓起一把筷子胡乱地摆在餐桌上。

一位年长的朋友看到有几对筷子长短不一、颜色不同,连忙把这些筷子拿走,我笑着说没关系,只要能用就行,他却一脸正色地说:“筷子配对千万不能长短不一、颜色不同,这表示家庭不和、夫妻反
目。


年初去日本意外地发现日本的筷子远比中国的筷子短,筷子原本是中国人的发明,传到日本后怎么就发生“变异”了呢?一位日本朋友解释说,这不奇怪,日本人用餐一般都把饭、菜、汤全放在一个托盘上,每个人吃自己面前的一份,筷子短点也无妨,还可以节约做筷子的原料。

我还发现日本的筷子都是尖头的,那位朋友说,日本人极喜生食,尤其是生鱼片,生鱼片滑而不易夹起,只能用筷子扎住鱼片往嘴里送。

看他把筷子用得如同鱼叉一般,幸亏这位老兄是在日本用餐,如果是在中国肯定会挨顿臭骂。

在日本使用筷子也有不少禁忌,比如说不能把筷子跨放在碗碟上,不能将筷子指向他人,放置筷子时要横着放等等,想着这些规矩,只要和日本人一起吃饭,我从来就没吃安心过。

在日本,高档的筷子全是艺人手工制作的,相当精致,价格也很昂贵。

这些筷子一般是黑色或者红色,筷子上还绘有日本的民族传统绘画,图案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虽然用不惯日本的筷子,但我还是买了一套,就当工艺品欣赏吧!
摘自《文苑》08.9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