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bai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
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
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
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流派
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流派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史上,光荣的秦汉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涌现了多种哲学思想和流派,被统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诸子百家都体现着丰富多彩的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对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诸子百家的起源“诸子百家”这个概念是在西汉末年出现的,由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使用。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这个概念,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秦国儒墨之争的激化。
在秦国儒学和墨学的争执中,儒学谴责墨学违背儒家之道,而墨学则认为儒家偏向自大。
这个斗争不仅是对儒墨两家学说的交锋,也是对教育和文化体制质疑的流露,引发了对哲学思想的更多探究和研究。
其次,秦统一六国后的社会变革。
在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时期,先迫害百家争鸣并烧书坑儒,以维护中央集权。
然而在秦灭六国统一之后,社会的剧变推动了思想的多元化和自由化。
此外,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因素,也是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
二、代表思想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面广泛。
这里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思想:1. 儒家: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礼乐、孝悌、仁义等传统美德。
儒家思想对后来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基调。
2. 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贵族和宗法制度。
墨家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思想和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道家:道家学说以著名哲学家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生,强调自然、养生、无为而治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4. 法家:法家以申不害、韩非等为代表,主张严惩妨害秩序的行为,推崇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影响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5. 阴阳家:阴阳家认为宇宙秩序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反对循规蹈矩、刻板教条的士人思想,注重自然、易经和鬼神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
深化·拓展
1.正确认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阶级性 2.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 期最有用的思想?为什么儒家思想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意义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子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
以 富之贵爵”伦尚,理 贤重观 ,予: 节俭“以兼之相禄爱”,,交“相反利”对骨,非肉攻之, 亲,无故
墨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子 (“三表法”)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 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 基础。
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3.(2010年浙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 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 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
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
中的宝贵遗产.
归纳提升: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各学派核心主张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
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 (2)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 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 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 调“超脱”。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是各个国家纷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变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一、政治变迁在先秦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王权制度逐渐瓦解,各个诸侯国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战国时期,国君通过与贵族进行权力斗争,逐渐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增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知识分子对政治发展的思考,比如孔子提出的“仁政”、“民本”等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
二、经济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在此期间,各个诸侯国为了增加国家财富,纷纷推行开发农田的政策,并进行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革。
同时,商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冶铁术的推动下,炼铜业的兴盛以及货币的出现等,使得商业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人口的增加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各个国都出现了繁华的商贸中心。
三、文化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潮。
各个国家纷纷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文化景象。
在这个时期,孔子、墨子、老子等杰出的思想家出现,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提出的礼仪、道德观念等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也各具特色,驰名于世。
四、社会变迁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级开始分化,贵族地主阶级日益剥削农民,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商业的兴起也使得社会上层阶级逐渐出现。
另外,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战争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常态,军队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农耕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演变、社会地位的改变以及文化思想的变革等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特点和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耕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提升,使得农民的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为了满足城市和贵族的需求,农业生产也出现了向商品经济方向转变的趋势。
不仅农作物品种增多,而且农业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多个小国的格局。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世袭制逐渐建立并得到稳定。
原本是贵族地主的统治者,逐渐变成了君主或国君。
国家内部的政治权力也更加集中,中央政权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思潮,例如齐桓公、晋文公等改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三、社会地位的改变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地位出现了一定的变动。
原本以贵族地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开始逐渐变化,商人、手工业者等非贵族阶层的地位逐渐提高。
其中,商人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逐渐崭露头角。
商人开始参与到社会经济中来,他们通过贸易和市场交换,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并逐渐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同时,手工业者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手工业者的技术和工艺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他们的地位也得到了认可和提高。
四、文化思想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时期,也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盛行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兴起,成为影响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力量。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竞相兴起,提出了各自独特的学说和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交锋,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深刻的变革。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出现,取代了以前的封建制度。
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不再完全服从周王朝的统治。
这导致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的频繁争斗和战争,同时也加强了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能力和行政管理。
此外,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人们对于政治权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君主制度,人们开始探索其他形式的政治组织。
例如,齐国的田文公推行了“卿士共政”的制度,实行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形态。
这种变革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二、经济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各个诸侯国开始注重农业生产,并进行了许多农业改革。
例如,越国的国君吴起实施了土地私有制度,鼓励农民种植自己的土地,提高了农业产量。
这种改革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商业经济也得到了推动。
随着战争的频繁,交通和贸易的需求逐渐增加。
人们开始建立商业城市,并发展了海陆互通的贸易网络。
这为后来的商业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中国各地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三、文化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兴起。
孔子、孟子等众多思想家纷纷涌现,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后来的儒家、道家等不同的学派。
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古籍《诗经》的形成、战国七雄的诸子百家文化的涌现、战国策和战国谋略等文学作品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同时,在这个时期,战国楚辞和战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先秦诸子起源及原因分析
先秦诸子起源及原因分析先秦诸子,泛指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等诸子,他们各自成立学派,开创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伟大的传统。
他们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元,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些诸子的起源及原因,则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一、先秦时期社会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和学术思想家纷纷活跃在这一时期。
在这个时期,周朝的衰落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使得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进行反思和探讨。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地域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思想文化也开始相互交流和融合。
这个时期社会蓬勃发展的背景,为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以及诸子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和环境。
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先秦诸子的产生和兴起,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对峙,政治变革频繁,社会矛盾激化,这种政治动荡使得社会上层对人生、政治、伦理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促使了各种思想文化的兴起。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发展。
这种经济变革也催生了不同的经济观念和思想倾向。
在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成果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各种文化活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这种多元文化的并存,促使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为先秦诸子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三、思想多元化倾向先秦诸子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倾向。
在这个时期,各地的学者思想家都开始大胆地探索人生、自然、国家和社会等问题。
他们各自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也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老子主张“无为”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的思想,韩非子主张“法治”的思想等等。
这些多元的思想倾向,为后来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兴起提供了动力。
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法师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对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已的见解和主张。
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期,官府文化教育的局面打破了,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士”大量出现,由于出身、政治见解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他们分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充当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代言人,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就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
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而言的自由,受政府干涉较少,使得各学派有发展的机会,有发表自己主张的场所。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次,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意义: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保护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意义。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
过去的一切怎么看?需要人们回答。
现在应该怎样生活?需要人们创造。
《诸子百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诸子百家简介 • 儒家思想 • 法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其他学派 • 诸子百家的现代意义
01 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的 各种学派和思想家,他们提出了各自 的理论、观点和主张,为中国古代思 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过于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忽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等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应当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和改进,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进 步。
04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概述
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道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哲 学流派,主张“道法自然”,强
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阴阳家思想
总结词
强调阴阳五行,主张天人合一
详细描述
阴阳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所构成。阴 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的发展变化都与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有关,因此阴阳家主张天人 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阴阳家也提倡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各异,学派众多 ,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经济、 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思 想格局。
诸子百家的历史背景
0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各国 争霸,各种政治力量和思想家纷 纷涌现。
02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世的文化 传承奠定了基础。
的规范。
孟子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政”,认 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一、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二是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的推动。
1. 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政治环境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文学创作往往呈现出繁荣的态势;而在战乱动荡的时期,文学作品中则多了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例如,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而宋朝虽然总体上政治较为软弱,但文学创作却达到了另一个高峰,尤其是在词赋方面。
2. 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汉朝开始,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而诗词歌赋等文学创作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使得文学创作在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地位,吸引了大量人才投身文学创作。
此外,皇室贵族对文学的推崇和支持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例如,唐朝的玄宗皇帝酷爱文学,与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使得唐朝文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二、古代文学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古代文学发展的基础。
文学创作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经济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经济发展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在古代社会,经济繁荣的地区往往文化氛围浓厚,文学创作活跃。
例如,唐朝的长安和宋朝的东京(今杭州)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求学、经商、从政,使得这些地区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 经济结构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文学作品中往往呈现出田园风光、农耕生活的画面;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市井百态、商业传奇等元素。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士”阶层受到各诸侯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自的主张。
(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影响(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法家韩非子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以法治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典例引领】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形成的历程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形成的历程先秦时期,中国的思想界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思想家,包括老庄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政治、道德等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历程展开论述,深入探究古代思想和文化的底蕴。
一、诸子百家思想的背景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都十分落后,依旧处于野蛮社会的自然阶段,思想上的混乱也非常严重。
在这时期,许多思想家开始探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各种思想渐次形成,形成了独立的学派和思想体系,这就是诸子百家思想的萌芽。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成为了思想家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同时,学术思想和道德伦理也被公认为是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因此,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也是在这些问题的背景下。
二、诸子百家思想的五种体系在先秦时期,形成了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种:1、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主张以礼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孝、悌、忠、信、义等五种美德为主,提倡人们要以成为所谓“君子”为目标。
2、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为老子、荀子等,主张“道”、“无为而治”等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并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自然道、天命等概念。
3、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为墨子,主张爱天下、除害利民、兼爱之心等思想。
墨家思想认为,人要有自我约束,并从中去掉对利己主义的依赖,而选择从容而清晰的心态。
4、法家学派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韩非、商鞅等,主张实用主义,提出一系列贯彻人民接受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
5、名家学派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杨雄等,主张通过论述名、实的区别来加强对人们行为的管控,提倡言论自由以及慕名之心等思想。
除此之外,鬼神、自然等问题在诸子思想的研究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诸子百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3分钟演讲
诸子百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3分钟演讲诸子百家及对后世的影响大家好,今天我想来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将百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共计十二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其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的政治理想,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韩非、李斯、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其理论对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
百家思想通过不断发扬和传承,对后世各国也产生了不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与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文化方面的变革更是深远而广泛。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我国的文化发展主要是在周朝,周朝以工商业为主,文化相对比较低级,没有特别发达。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全国各种地域之间的选美交往加强,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因此文化的繁荣和变革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开始了。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1、纵横家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成为重要的文化流派之一,他们主张智者隐于市井,似乎不与社会上的事物以及政治机构产生关联。
纵横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的作品以“庄子”为名的《庄子》让纵横家理论达到了高峰。
这个流派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倡导自由奔放,和平共处的思想,为民主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2、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尧舜禹时代和周朝时期都出现过许多思想家,但他们受到的社会认可程度都不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说应运而生。
这个时期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知识分子和群众一样饱经纷乱的政治变化,很多思想家都抨击传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思想家被称为“诸子百家”。
其中,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是著名的诸子百家。
各个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各自不同,但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上,而且在文艺成果上也非常突出。
诸如《诗经》、《楚辞》、《左传》、《春秋》等文献,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被创作出来的,其中《诗经》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杰出的之一。
4、简化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交流和信息尚未真正便利化,更多人发现现有的文字脱离人们的实际需要,东西较多、书写笔划也较多。
庄子和荀子等人提出了简化文字的观点,大大减轻了引文和记忆的负担。
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和实践,对未来的汉字字形和使用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百家争鸣_课件
【深化探究】 探究点 1 孔子的思想
材料一 有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一妇女在 坟边痛哭。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 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离开这 里,她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十分感慨, 要弟子记住:“苛政猛于虎也!”
材料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思考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主张是何关系?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
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A )
解析 “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
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
荡不安。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
生了剧烈的变化,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 思想家 , 相互争辩,形成 百家争鸣 的局面。 2.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
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重点精讲]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教育学术领域: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会风气。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 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 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主要原因: ① 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 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 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 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② 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 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栓桔下解放出来, 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 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 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③ 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 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即 文化下移,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④ 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 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 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 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 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名、兵、农、阴阳等 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 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战线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 家争鸣”。 社会背景: ① 一是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 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 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 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 的阶级基础。 ② 二是“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士”, 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转化 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 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 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 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因此“士”构成了“百家 争鸣”的主体。 ③ 三是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可能 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 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德政思想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即“德治”“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2. 礼治思想(1)“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法律互补。
(2)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还在,可是王权不再,周朝那套礼乐制度早已毁坏,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不再像西周一样井然有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一心想通过“复礼”来重建社会,即以礼治国。
(3)“礼教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德”的核心是“仁”,那么如何实现“仁”呢?那就要通过“复礼”。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礼”行事,那就达到了“仁”。
可见“礼”和“仁”是表里关系。
(4)我们经常把“礼”和“乐”并称,其实,“乐”即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西周,它是“礼”的一部分,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什么人用什么音乐都是有规定的。
如西周规定天子奏乐舞蹈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即此。
3.“仁”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一种道德境界,其核心是“爱”。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忠和恕。
仁:爱忠:为人尽心竭力,真心为他人,希望自已好,也希望他人好。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宽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将心比心,以已推人,自己不想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处世哲学(1)中庸之道“中庸”指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原则,强调为人处事应遵循“适度原则”“和谐原则”“合礼原则”。
孔子的“中庸”决不是和稀泥,不是做好好先生。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一、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
(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派别代表主张影响道家老子(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思想的精华)(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
(消极)(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
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
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韩非(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诸子一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分离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
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剧变,人们观念的变革,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发展高峰。
②思想领域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新气象。
③出现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文学成就,《诗经》和诸子散文、屈原及《离骚》是其代表。
④绘画和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诸子的思想核心孔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儒家的基本倾向是认为,实际可实现、可操作的‚仁‛和‚恕‛还是通过‚礼‛;大同的‚大道‛还没有到来,现实可行的就是‚礼‛。
因此,孔子和儒家的实际思想贡献正是集中在如何维护‚礼制‛上,‚仁‛和‚恕‛是作为‚礼‛的最高理想被阐述的。
孟子: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荀子:荀子所说的‚礼‛指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关于‚礼‛,荀子继承了儒家先人孔子的思想,至于‚礼‛的起源,不得不谈到‚礼‛中的等级制。
等级制是荀子‚礼‛的核心内容。
荀子明确地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有贵贱的等级,有明确和严格的是非标准;提出‚礼有三百,仪有三千‛‚分莫大于礼‛,‚礼‛应该是完备而且细密的。
这样的‚礼‛,也就是这样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秩序。
老子: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庄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
),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
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
)]。
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
)]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墨子: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让法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三我最喜欢的孔子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
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其许多教条,‚学而时习之‛,‚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对旧时代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均是琅琅于口的。
一些思想,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成了许多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绕不过孔子这个名字。
孔子的观点: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
‛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
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不耻下问: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孔子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分成:(一)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
纵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时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少于和平的地区。
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的唯一办法,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二)富裕之路和孔子的义利观。
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
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
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
可是他说:‚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是‚不以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对那种为个人私利而坑害别人的行为是藐视和反对的!(三)尊老敬长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
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着,是极为宝贵的。
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
所以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品德。
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体系和其他思想,曾长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文章的文学性:孔子的‚孝道‛,不仅是宗法社会制度的反映,也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中父母与子女血缘关系的反映。
这种基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道,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性。
针对现代社会‚亲情‛失落的弊端,通过对‚孝‛的现代诊释,注入时代精神,是可以为构建和谐家庭服务的。
一, “孝”的内涵:综观《论语》全书,孔子所谓‚孝‛,是有层次之分的。
《礼记〃祭义》篇根据孔子的思想,明确指出:‚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实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从而把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道‛分为‚养亲‛、‚敬亲‛、‚安亲‛、‚终身孝‛四个层次。
只有在长期人生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层次达到最高层次的孝,才是最完满的孝道。
(一)儒家不但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人倡‚敬亲‛(尊亲)。
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
(二)‚安亲‛即孝。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顺父母,不只是‚养亲‛、‚敬亲‛,更要提倡安亲‛(三)‚尊老‛,也是儒家孝道中的传统美德。
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将它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二、“亲情”的失落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激烈,每个人从上学开始,特别是独立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人就整天为其学业、工作和事业的成功,为构建自己的物质家园—结婚,成家,购房,买车,追求高档物质享受等,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经过多年的个人奋斗,事业可能成功了,但是却失去了人间最真贵的东西—‚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