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PPT课件
8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
“时(指开元间)海内 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 进,谈者所耻的改 革时期
1.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 2.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3.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 4.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革
12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 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 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志》
(1071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 论、策试进士。”——《续资治通鉴》
13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床前读。
10
(1)州试
主考官:州通判
进士科
州录事参军 其余各种考试
限考人员:凡是家中高祖以内有犯死罪 的“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 僧道归俗之徒”,都不准参加考试。另 外,身体有残疾者也不得报考。
“士不还乡里而窃户他州以应选者,严 其法。”
“中格者,第其甲乙,具所试经义,朱 书通、否,监官、试官署名其下 ”
18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2
二、科举前的选官制度
1.世官制时代
初期
夏、商
约前21世纪—— 前11世纪
发展
西周
约前11世纪—— 前770年
衰落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 221年
3
2.察举制时代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四)PPT课件
四级科举考试表考试名称考试时间考试级主考官及第者称谓说明省提督学政秀才乡试三年一次京城和各省会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礼派考官贡生第一名殿试会试后同年四月皁宫殿进士状元连中三元科丼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节 科举制度
编辑版
1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 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 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 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 书集注》为准。
编辑版
9
【进士】
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 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 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有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 贺知章、刘禹锡、宋之问、白居易、柳宗元、 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 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 余两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7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凡在乡 试、会试、殿试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 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
编辑版
8
【状元】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 又1000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 750名。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王维,宋 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编辑版
2
【院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 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 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 才、茂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三年之内两次,揭晓称“出案”,第一 名:案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节 科举制度
编辑版
1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 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 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 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 书集注》为准。
编辑版
9
【进士】
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 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 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有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 贺知章、刘禹锡、宋之问、白居易、柳宗元、 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 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 余两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7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凡在乡 试、会试、殿试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 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
编辑版
8
【状元】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 又1000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 750名。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王维,宋 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编辑版
2
【院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 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 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 才、茂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三年之内两次,揭晓称“出案”,第一 名:案首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隋文帝
“分科举人”
隋炀帝
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 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 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 “春闱”
•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 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 元”。(发榜图)
“进士及第” 名义。 • 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
身” 名义; • 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
“同进士出身”名义。
告示
(五)元朝 -- 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乡 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 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 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 治下的江南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 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等书的记载统计, 元代共举行科举世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汉 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 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 “天下习儒者少”。
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一、科举之前的选人制度
(一)春秋战国以前 世卿世禄制 血统 世袭 (二)春秋战国时期 客卿制:从下层军士和平民中选官 (三)汉代 察举制 征辟制 1、察举 高级官员考察推荐人才出来做官 公卿、列侯、太守有资格察举人才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 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 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 力的发挥。
•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 “自丙午科为始,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
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
制度终结了。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八股文体写作。
•院试 •秀才
PPT文档演模板
•明清科举考试
•乡试 •举人
•会试 •贡士
•殿试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乡试发榜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七)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
•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 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 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 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 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 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一、科举之前的选人制度
(一)春秋战国以前 世卿世禄制 血统 世袭 (二)春秋战国时期 客卿制:从下层军士和平民中选官 (三)汉代 察举制 征辟制 1、察举 高级官员考察推荐人才出来做官 公卿、列侯、太守有资格察举人才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 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 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 力的发挥。
•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 “自丙午科为始,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
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
制度终结了。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八股文体写作。
•院试 •秀才
PPT文档演模板
•明清科举考试
•乡试 •举人
•会试 •贡士
•殿试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乡试发榜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1]
•(七)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
•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 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 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 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 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 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科举制实用PPT课件PPT课件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 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 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 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 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第5页/共25页
元朝——中落
次数少,共17次; 后16次登科进士1135人 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
第6页/共25页
明代——鼎盛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第7页/共25页
“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进”
• 洪武三年,诏曰:“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 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 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 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 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 得与官。(由来,开始)
科场舞弊
第15页/共25页
科场舞弊
第16页/共25页
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 施耐庵、翁同龢、李鸿章,中国最後一个 状元张骞等人皆出於此第1。7页/共25页
北京贡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场 寓吃、喝、住、考于一体。
第18页/共25页
评价
• 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顾炎武
第12页/共25页
八股文特点
1、取材: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理 学的解释为依据。
【正式版】科举制过程PPT文档
录取者称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会元”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
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
多寡而酌定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 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只是排名, 不黜落。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 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 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 传阅,各加○、△、\、1、×五种 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 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 皇帝
录取率大概在1%到10%之间。
秀才分为三种:成绩最好
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
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
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
“入学”的称为附生。每
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
第依次升降。
凡取得生员资格者,即算有了功名,朝廷即给
予免除赋税的待遇,见了县官不用下跪,只作
揖即可。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 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 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 法为生。但秀才却不能小看,不仅有上面说的 特权,更重要的是,有了生员资格,才可参加 乡试,去考举人,也就是说秀才或生员是踏上 当官的第一阶梯。
首秀才先分为三,种:科成绩举最好对的是参廪生与油条也罢,一视同仁,来者不拒;
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其取得次参加正,式科科举考举试的对资格考,先生要参的加童出试。身颇有讲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二、唐三甲第朝一名】皆称只传胪有。官二代可以参加考试
中国科举史上最牛的考生——九十八岁才中举的谢启祚清代,广 东省有个名叫谢启祚的读书人,家境不错,衣食无忧,但仅是布 衣乡绅,没有功名。他自少年时代起就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 从科举走上仕途,一改门楣。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参加了许多 次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对科举考试十分执着,坚持 继续参加考试。到了九十八岁高龄的时候,才时来运转。那年, 他参加省城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考中举人后,谢启祚十分兴 奋,狂喜至极,当即写了一首《老女出嫁诗》来表达自己此时的 心情:“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 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当时, 同榜举人中有个是十二岁的儿童。第二年,九十九岁高龄的他, 还到京城参加会试。如此耄耋老人来参加会试,白发苍苍,在朝 野上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乾隆皇帝也为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功 名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批准授予他国子监司业的职衔。谢启祚后 来还就真做了许多年的官。直到一百二十岁左右才去世。他一生 娶过三个老婆,两个小老婆,有十三个儿子,十二个女儿,二十 九个孙子,三十八个曾孙,二个玄孙。他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 都是在科场上混过去的,应该算是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示文稿
优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通过战功进入统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 继续实行,科举制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
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就是以 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制的前身,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 成了完备的制度: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 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 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后期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 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 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享受的待遇——给钱,给食
枪替:即找人替考,受雇替考者称“枪手”。 冒籍:指考生冒外州、县的籍贯参加考试,增大录取机会。 夹带:就是打小抄。 而考场内的抄袭、换卷、传纸条等行为数不胜数,朝廷均有严惩。
古代科举制的流程
•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 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考试者 称为秀才,乡试发的榜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 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3月参加在京 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头名 被称为“会元”。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4月的殿试。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 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 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 次序。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
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
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
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操作,“通关节”是最为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所谓 “通关节”,就是现在所谓“走后门”,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把 自己的卷子评高分,金榜题名。
为了杜绝通关节,宋朝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糊名”和“誊录”。所谓糊 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贯籍、初定等第等信息糊起来;誊录则是将考生的考卷重新抄 录一遍,将抄录本拿给考官审阅,果然杜绝了大部分通关节现象。
• 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 龢、张謇、陈独秀等.
江南贡院有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门 上题“天开文运”,东门上题“明经取士”,西门上题“为国求贤”。内有二门五楹、 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二字取自 《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 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 一览无余”。 贡院四周内外两层围墙顶端布满带刺的荆棘,故贡院亦称“棘闱”
贡院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的见证
在古代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贡院最早始於唐朝。而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 人才的。 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考棚学子们留下了牢骚诗 句,诸如:“眼前三尺地,头上一线天”,“墙外蟋蟀叫,夹道萤火明”,“未登青云路,先进枉死城”,依稀 可以看出当时应试学子的情绪、时令及环境 作为一千多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科举制度的终点站,河南贡院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将有着重要的历 史价值
江南贡院
• 其中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 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 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 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 考场之冠。
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所形成的贡院规制——定型在明清的贡院以及规制有着自己本身的一套严格的考试 程序,指定的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1、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贡院举行的考试, 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2、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 “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3、古代科举考试试卷也类似与今天的高考一样在封闭的环境中出卷,等考试结束,老师才可以出来, 保证公平性 科举制度在贡院规制的引导之下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优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通过战功进入统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 继续实行,科举制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
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就是以 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制的前身,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 成了完备的制度: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 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 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后期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 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 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享受的待遇——给钱,给食
枪替:即找人替考,受雇替考者称“枪手”。 冒籍:指考生冒外州、县的籍贯参加考试,增大录取机会。 夹带:就是打小抄。 而考场内的抄袭、换卷、传纸条等行为数不胜数,朝廷均有严惩。
古代科举制的流程
•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 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考试者 称为秀才,乡试发的榜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 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3月参加在京 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头名 被称为“会元”。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4月的殿试。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 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 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 次序。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
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
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
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操作,“通关节”是最为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所谓 “通关节”,就是现在所谓“走后门”,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把 自己的卷子评高分,金榜题名。
为了杜绝通关节,宋朝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糊名”和“誊录”。所谓糊 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贯籍、初定等第等信息糊起来;誊录则是将考生的考卷重新抄 录一遍,将抄录本拿给考官审阅,果然杜绝了大部分通关节现象。
• 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 龢、张謇、陈独秀等.
江南贡院有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门 上题“天开文运”,东门上题“明经取士”,西门上题“为国求贤”。内有二门五楹、 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二字取自 《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 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 一览无余”。 贡院四周内外两层围墙顶端布满带刺的荆棘,故贡院亦称“棘闱”
贡院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的见证
在古代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贡院最早始於唐朝。而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 人才的。 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考棚学子们留下了牢骚诗 句,诸如:“眼前三尺地,头上一线天”,“墙外蟋蟀叫,夹道萤火明”,“未登青云路,先进枉死城”,依稀 可以看出当时应试学子的情绪、时令及环境 作为一千多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科举制度的终点站,河南贡院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将有着重要的历 史价值
江南贡院
• 其中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 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 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 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 考场之冠。
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所形成的贡院规制——定型在明清的贡院以及规制有着自己本身的一套严格的考试 程序,指定的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1、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贡院举行的考试, 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2、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 “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3、古代科举考试试卷也类似与今天的高考一样在封闭的环境中出卷,等考试结束,老师才可以出来, 保证公平性 科举制度在贡院规制的引导之下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