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学(1)
经济学复习资料1
经济学复习资料1⽣产可能性边界:表⽰在可得到的⽣产要素与⽣产技术既定时,⼀个经济所能⽣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绝对优势:⽤⽐另⼀个⽣产者更少的投⼊⽣产某种物品的能⼒。
⽐较优势:⼀个⽣产者以低于另⼀个⽣产者的机会成本⽣产⼀种物品的⾏为。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了⼀种物品⽀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付的量。
竞争性:⼀个⼈使⽤⼀种物品将减少其他⼈对该物品使⽤的特性。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量变动的百分⽐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来计算。
需求收⼊弹性:衡量⼀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量变动百分⽐除以收⼊变动百分⽐来计算。
⽣产者剩余:卖者出售⼀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产成本。
排他性:⼀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个⼈使⽤该物品的特性。
公共物品:既⽆排他性⼜⽆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排他性的物品。
外部性:⼀个⼈的⾏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GDP:在某⼀既定时期⼀个国家内⽣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平的上升。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种物品的经营做法.准备⾦:银⾏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总需求曲线:表⽰在每⼀种物价⽔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市场失灵:市场本⾝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得到的信息的理论。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筹集的收⼊。
边际产量递减:⼀种投⼊的边际产量随着投⼊量增加⽽减少的特征。
1.⽐较说明绝对优势和⽐较优势有什么不同同⼀⽣产者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不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拥有⽐较优势。
绝对优势反映了⽣产率的⾼低,⽐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的⾼低。
2.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分配,为什么?答: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分配。
经济学常识(很全很给力)
1.经济学基本常识2.两种互补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3.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4.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是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理论。
5.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6.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不同需求量的总称。
7.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价格。
8.均衡价格决定的条件是供给=需求。
9.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0.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1.价格调节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2.价格机制能自发地调节经济。
13.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
14.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15.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应该为负值,但一般取其绝对值。
16.需求曲线的斜率并不是弹性系数。
17.总收益是价格和销售量的乘积。
18.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19.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20.基数效应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1.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2.边际的含义是因变量的增加量。
23.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4.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
25.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
26.边际替代率递减实际上是用无差异曲线的形式来表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7.边际替代率作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28.需求定理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
29.就某一消费者而言,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商品组合提供的满足程度和顺序相同。
30.在四个生产要素中,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
31.平均产量或总产量达到最大时,并不一定利润最大。
3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
33.等常量线在形状上与无差异曲线相似,但它代表的是产量。
3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35.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
经济学原理(一)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经济学的含义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考核知识点: 机会成本的含义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任何一种事物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事物所放弃的事物。
需注意,机会成本是人们做决策的所有相关成本★考核知识点: 看不见的手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的著名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并增进整体经济的福利。
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体系 :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市场价格价格即反映了物品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反映了生产物品的成本在许多情况下,价格引导自利的家庭与企业做出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决策★考核知识点: 通货膨胀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而言,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而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所引起政府创造货币的速度越快,通胀率越高膨胀最大危害是通过导致货币贬值,而改变社会的财富分配结构★考核知识点: 经济模型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对一个复杂现象的高度抽象简化,以便于经济学家考察某个经济现象所涉及的各种重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考核知识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考核知识点: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的辨析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科学家,经济学家试图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实证表述政策顾问,经济学家试图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规范表述表述能被证实或证伪,但规范表述则不能★考核知识点: 生产要素附1.1.8(考核知识点解释)生产要素: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
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建筑物和用于生产的机器)★考核知识点: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及与贸易之间的关系附1.1.9(考核知识点解释)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贸易的利益来源于比较优势(机会成本的不同)★考核知识点: 需求量、需求辨析附1.1.10(考核知识点解释)物品的需求量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第一讲 比较经济体制导论
NWU
柏林墙
2014-12-24
比较经济体制 第1讲 导论
26
NWU
朝鲜半岛的三八线
NWU
朝鲜半岛的三八线
NWU
NWU
资料: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莫尔与《乌托邦》、康帕 内拉与《太阳城》、闵采尔与“千载太平之国”。 背景:他们处在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阶段,从资 本的原始积累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 不平等的弊端,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并为劳动人民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世界。 主张:财产公有,消灭商品和货币,有计划地组 织生产,人人劳动,共同分配,以极为虚幻的形式 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2014-12-24
比较经济体制 第1讲 导论
21
(2)中央指导下的多层次经济决策体系, 即存在中央计划局、企业、家庭三层决策。 这 种特殊的决策体系是同特殊的市场体系相联系 的:存在着消费品市场和劳务服务的市场,但 没有生产资料的真正市场, 而是国家计划自觉 组织的生产资料模拟市场。所谓模拟的市场机 制,是通过“试错法”, 寻找按消费者偏好合 理配臵生产资料的选择指数,提供给企业有利 于资源合理配臵的“广义价格”。 企业按照中 央计划局规定的生产资料配臵价格,按照最佳 投入产出比自主地组织生产。(3)以按劳分 配原则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兰格模式标志着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2014-12-24 比较经济体制 第1讲 导论 7
NWU
参考文献
1,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课后参考答案1-6章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决定价格,如何确定收入,如何影响和调节供求关系,以及如何分析和评估政府的经济政策。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1) 供求原理:当价格上升时,供应量减少,需求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应量增加,需求量减少。
(2) 收入效应:当收入增加时,需求量增加;当收入减少时,需求量减少。
(3) 同质性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对于同一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当价格下降时,对于同一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4) 替代性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1) 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2) 如何决定价格。
4.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方法是:(1) 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来研究经济问题。
(2) 实证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实证数据来衡量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研究经济问题。
(3) 模型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经济问题的本质。
5. 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分支是:(1) 微观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个体或小团体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决定价格、如何影响供求关系、如何影响市场竞争、如何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等。
(2) 宏观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整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影响国民总收入、如何影响国民总产出、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如何影响失业率、以及如何分析和评估政府的经济政策等。
(3) 社会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整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促进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如何促进包容性发展、如何保障人权、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贫困问题、人口问题等。
比较经济学(1)
1.2.3比较经济学的特征
1.“制度是重要的”. 完全认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重要性的观点,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制 度外生给定.主张:(1)制度是经济参与人博弈过程中策略互动内生 的;(2)制度是复杂的、多样的;(3)制度决定激励、约束和经济 绩效。 2.以人的有限认知、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建构 理论体系。由“理想的真空世界”的经济学理论到“真实世界的经济 学”。 3.交易成本概念是理论分析的核心概念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交易成本概念从市场交易活动拓展到企业、中介组织以及政府机构运行 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成本概念:信息搜寻成本、价格发现成本、交 易谈判成本、合同实施成本、组织建立成本、企业运行成本、行政管理 成本、政治运行成本、制度提供成本等。交易成本成为分析激励的重要 工具。
2.3比较经济学的现阶段:比较制度分析
2.3.1社会经济背景 (1)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转轨:市场经济选择的方式与速度问题(宪政转轨还是经济 改革?大爆炸方式还是渐进式改革?)—差异性问题.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型:制度趋同还是多样性问题. 2.3.2理论发展 把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合约理论、演化经济学、博弈论 等理论工具融会到比较制度分析,形成了比较经济学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前沿 成果: (1)侧重于不同市场经济类型微观主体的制度比较分析。代表人物有青木昌彦 (Aoki Masahiko)、米尔格罗姆(Milgrom)、钱颖一、利德巴库(Litvack)等。 (2)侧重于不同市场经济类型宏观制度(社会控制方式如公共政策选择、保护 产权、财富分配、交易纠纷等)比较分析。代表人物有詹科夫(Djankov)、 拉· 波塔(La.Porta)、洛佩兹(Lopez)、施莱弗(Shleifer)等。 (3)侧重于历史比较的比较制度分析(基于大量历史资料,论证制度的内生 性)。代表人物是阿夫纳· 格瑞夫(A.Greif)。 2.3.3理论分析工具: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
经济学原理(一)
参考资料
• • •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萨缪尔森《经济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 柳泰宪《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
第二讲 供给与需求理论
一、需求理论 二、供给理论 三、供求均衡 四、弹性理论及其运用
一个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
• 微观经济学所有理论均具备的一个基本假 设条件——合乎理性的人 • 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 所采取的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 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家庭
产 品 和 服 务 工资 转移支付 要 素 税收 人员 税收 政府购买
企业
政 府
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对于任何经济体而言,都需要解决三个方 面的基本选择问题,即基本经济问题: •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 is to be produced?) ——决定产出的水平和构成 • 怎么生产(How is to be produced? ) ——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 为谁生产(Who does get the output?) ——产品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
• 每个消费者追求的都是自身效用最大化 • 每个生产者追求的都是企业利润最大化
第一节 需求理论
1.需求 (Demand)
•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 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 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 ④消费者的偏好 ⑤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⑥消费者数量与结构 假定其它因素不变,需求就表示商品的需求 量与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Qs 0 1 P
蛋筒的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P
Qd=12-4P
(4)经济模型
•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描述经济现象有 关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表现形式 有:语言,图表,图形,方程式等 • 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三种谬误: “后此谬误” (Post Hoc Fallacy) “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课件
1.1.3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 二、对世界各国主要经济体制模式的分析:以市场 经济体制为主 三、经济转型理论、模式与中国经济改革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1.2 研究对象: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 (1)体制与制度 观点1:体制与制度是一样的 观点2:体制与制度不同 体制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制度是指决定社 会性质的社会本质经济关系的组合,与所有制相关;机制是运 动中的经济体制 观点3:不一样,但不本质区别 (2)经济体制的定义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1.4 比较经济体制学的产生与发展
1.4.1比较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 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末期 • 值得一提的学者包括:
瓦尔拉斯(1858-1873年) 、维塞尔(Wieser, Friedrich Freiherr von) (1851—1926年) 、熊彼特、 巴伦尼、皮尔逊
1.4.2比较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一)2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论争比较经济体制分析来自 2.5 经济体制与经济利益关系
经济体制也可以定义为关于经济利益的制度安排,利益分割始终是一切 经济体制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2.5.1利益源泉与结构 2.5.2利益结构的外化——利益集团 2.5.3利益实现方式
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 • 生产性努力:是指经济当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国民财富的行为。 • 分配性努力:是指并不增加国民财富,但能改变国民财富分配比例的行为。
通向奴役之路 自由秩序原理 法、立法与自由 致命的自负 • 苏东国家的转型证明:“历史是错的,哈耶克是对 的。”——媒体的噱头评价。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罗宾斯(Lord Lionel C. Robbins, 1898-1984)
经济学书籍摘抄笔记(3篇)
第1篇摘抄笔记第一章:导论1.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分配有限资源以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科学。
2. 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是经济学所面临的矛盾。
3.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4.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而计划经济则由政府来直接控制资源配置。
5.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行为和市场结构,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的运行。
第二章:供给、需求与价格1. 供给曲线表示在某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2. 需求曲线表示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3.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4.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和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市场均衡。
5.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通过价格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1. 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即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
2. 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
3. 消费者预算线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
4. 消费者选择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达到效用最大化。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1.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即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最大利润。
2. 边际成本递增定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每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3. 生产者选择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上达到利润最大化。
4. 企业的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市场结构1.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产品的同质性和进入壁垒等因素。
2.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许多企业,产品同质,进入和退出市场自由。
3. 垄断竞争市场:市场上有许多企业,产品具有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市场相对自由。
4.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上有少数几家大企业,产品可能具有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市场受限制。
《经济学原理(一)》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一)》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之所以要权衡取舍,是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 C )A.有效地B.经济的C.稀缺的D.无限的E.边际的欲望是无限2.经济学是研究( B )A.如何完全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B.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C.如何把我们的欲望减少到我们得到满足时为止D.如何避免进行劝和取舍E.社会如何管理其无限的资源3.对外贸易( A )A.使一国能低于自己在国内生产一切东西时的成本拥有品种更多的产品B.使一国可以避免权衡取舍C.使一国可以更平等D.提高了资源的稀缺性E.以上每一项都不是4.以下哪一项活动最可能产生外部性( B )A.学生坐在家里看电视B.学生在宿舍里聚会C.学生为了享受而读小说D.学生在学生会吃一个汉堡包5.下列哪一种关于市场经济的表述是正确的( A )A.市场参与者仿佛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行事,产生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B.税收有助于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成本与利益C.在有足够大的电脑时,中央计划者可以比市场更有效地指导生产D.市场体制的力量倾向于在消费者中平等地分配资源6.菲利普斯曲线表面( B )A.通货膨胀提高会暂时增加失业B.通货膨胀下降会暂时增加失业C.在短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是无关的D.经济周期被消除了E.以上每一项都不是7.可以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是( C )A.提高最低工资B.提高工会会员的工资C.改善工人的教育D.限制与国外的贸易8.以下哪一项最有可能产生有关一种理论的科学证据( C )A.一个受雇于劳联一产联的经济学家研究贸易限制对工人工资的影响B.无线电广播宣称主持人在收集有关资本市场如何对赋税做出反应的数据C.一个名牌大学雇用的终身经济学家分析银行管制对农村贷款的影响D.通用汽车公司雇用的律师分析气吸对乘客安全的影响9.以下哪一个关于循环流向图的表述是正确的( A )A.生产要素归家庭所有B.如果苏珊为IBM工作并得到一张工资支票,这个交易就是发生再物品和劳务市场上C.如果IBM出售一台电脑,这个交易就是发生再生产要素市场上D.生产要素归企业所有E.以上各项都不是10.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假设最合理( D )A.在估算气球下落的速度时,物理学家假设他在真空中下落B.为了分析货币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学家假设货币是严格的铸币C.为了分析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经济学家假设每个人的收入相同D.为了分析贸易的利益,经济学家假设有两个人和两种产品11.以下哪一项表述是规范( C )A.发行了太多货币就引起通货膨胀B.如果工资高,人们就努力工作C.失业率应该降低D.大量政府赤字使经济增长更慢12.实证表述是( D )A.微观经济学的B. 宏观经济学的C.涉及价值判断的论断性表述D.可以检验的描述性表述13.假设两个经济学家争论对待失业的政策。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A-G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绝对:任何时间地点都稀缺;相对: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
(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数量总是相对不足的,取用时要付出代价。
)2、选择: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轻重缓急之分);资源有限的(多用途)。
3、机会成本: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当用于特定的用途时,所放弃的其它用途中最大收益。
4、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社会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5、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6、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7、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8、宏观经济学: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9、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0、比较分析(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1、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强调主观性)12、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强调客观性)13、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14、常量:15、内生力量: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16、外生力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7、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18、存量: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经济学培训 (1)
《经济学》主要考点微观经济学部分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例题:经济学中“资源是稀缺的”说法是指( D )。
A.资源是不可再生的B.资源终将被消耗殆尽C.资源必须留给后人D.相对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2、经济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负责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动的经济有机体。
经济有机体包括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政府、机构、企业、自然人。
宏观经济主体分为三大类:政府、企业、个人。
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
各微观经济主体通过市场连结在一起。
例题:在我国,以下不属于市场主体的是( C )。
A. 家庭B. 企业C. 部队D. 政府3、存量与流量:存量是指某一指定的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
如某年某月某日银行的金库中存有500美元,则银行的存量为500美元。
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时刻全球的人口数有60亿,则此时全球人口的存量为60亿等。
流量是指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例题1:存量与流量的关系是( B )。
A.流量决定存量B.流量来源于存量又归之于存量C.存量来源于流量 D.存量来源于流量又归之于流量例题2:下列哪一个变量属于存量(D )A.国民生产总值B.年生产能力C.居民收入D.固定资产价值4、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
(易出单选题)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易出单选题或判断题)例题1:( A )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A.亚当·斯密B.约翰·梅纳德·凯恩斯C.米尔顿·弗里德曼 D.阿弗里德·马歇尔例题2: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比较经济学
体制的比较
东亚模式 瑞典模式 银企关系制度比较 转轨模式的比较
瑞典模式: 政治层面(也就是上层建筑层面):由四个要素构成。 1.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也即资产阶级议会制、多 党制,三权分立;2.瑞典社民党通过选举,赢得议会 多数,成为执政党,这是“瑞典模式”存在的前提; 3.以不断“转型”的社会民主主义为基本价值观念; 4. 由社会民主党政府主导的国家公共部门、全国总工 会同私人企业及其组织全国雇主协会三者间通过协商, 维持政治上的平衡。 经济层面(也即经济基础层面):实行混合经济。所 谓“混合经济”,由四大要素构成,即:资本私有+ 市场经济+政府调控+经济民主。 社会层面:建设高福利制度———实行全面的社会保 障,即实行覆盖所有人、人生全过程(从出生到死亡) 的社会保障体系
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比较经济学 以比较研究作为贯穿整个学科体系的基本方法。 比较经济体制研究是比较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常所说的比较经济学,主要是指比较经 济体制研究
提纲
定义 传统比较经济学 新比较经济学理论 体制的比较
鼻祖 《资本论》就是以英国作为典型来进行研究。 K.马克思认为,把英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情 况进行比较,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过程。列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研究了农业中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道路,分析了各个帝国主 义国家的经济上的特点,以及阐述了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帝国主义阶段的表 现等等。
比较制度分析
代表人物有青木昌彦、米尔格罗姆、钱颖一、 利德巴库等。 “比较制度分析”通过将经济体制看作是各种 制度的集合来研究多样性的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学原理各章重点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一章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一、需求: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二、供给: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三、需求曲线(课本P15页)四、供给曲线(课本P21页)五、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因素1.需求:(1)自身价格——负相关 (2)收入水平—-正相关(3)偏好-—正相关(4)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正相关互补品——负相关(5)预期-—正相关2. 供给 : (1)自身价格—-正相关(2)投入生产要素成本——负相关(3)生产的技术水平——正相关 (4)相关商品价格-—负相关(5)预期——正相关六、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1。
需求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自变量的商品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该商品的需求量搬动的敏感度。
影响因素:(1)商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小、奢侈品大(2)商品的可替代性—-负相关(3)某种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正相关(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正相关(5)时间的长短—-正相关2。
供给弹性: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种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七、均衡价格(书P24页)市场实现均衡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八、均衡数量的形成与变动(书P26页)供求定律:供求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供给不变,需求增加,那么均衡价格就会上升,均衡数量相应增加.反之则反。
如果需求不变,供给增加,那么均衡价格就会下降,均衡数量相应增加。
反之则反.第二章消费理论一、效用的基本概念效用(U):消费者从消费商品和服务或从其他消费行为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或偏好水平。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或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MU):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华红兵谈:一度战略领海战略的根基经济学
《一度战略》领海战略的根基——比较经济学本书所提出的领海战略所依据的是比较经济学(Comparative Economics)(图2-10)。
由于比较经济学的价值分析工具采用的是以联系与条件为主的水平方向的价值制造模式,所以比较经济学立足于现实与未来的交汇处进行横向价值分析,从而为现实社会经济提供可以预测、可以应用的解决方案。
可以这样形象地比喻,比较经济学一半是红海,一半是蓝海,它为那些正在进行信息技术普及但尚未形成主流经济技术的国家、地区和经济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选择空间的光辉、现实主义大道。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Toynbee )(A J Toynbee,1889—1975)写过一本历史书《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书中采用的就是用比较历史学的眼光来论述历史,改变人们用垂直眼光看历史的为研究而研究的教条模式。
联想到2007年夏天中国中小学生的历史教科书改变了以时间排序、垂直分析历史的方法,而采用了横向比较、水平联系的论述历史方法,这也是历史学本身的进步。
再一步联想到湖南省的文化湘军现象,不就是运用比较经济学横向比较,水平联系得出的差异化比较优势的结果吗?实际上,比较经济学这个词并不新鲜,它不是我发明的。
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比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比较经济学诞生于世界经济跌宕起伏的上世纪30年代,发源地是美国。
“一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远离欧洲主战场的天赐良机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成长为世界金融经济中心。
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恶果,不光令整个美国经济几乎濒于“全部毁灭”的边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陷入萧条的深渊。
而反观世界的另一 端——苏 联,却欣欣向荣,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从1928年至1940年,苏联创造了一个行政指令的经济。
斯大林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经济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封闭式状态下一下子发展起来。
西方深重的经济危机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自动调节机能”已经愈益失灵;同时也宣告了以亚当·斯密古典学说为中心内容的自由放任主义传统经济理论思想的破产。
经济学中的比较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比较经济学在经济学中,比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效果的学科。
它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经济体制之间的比较研究,旨在揭示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的差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可以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涉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还可以涉及不同政策措施的比较。
在比较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学家通常会选择一些相关的指标来衡量和比较不同经济体制的效果。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贫困率、教育水平、医疗服务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差异,从而得出一些有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结论。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体制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差异。
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地理差异、资源分布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从而了解到地方政府政策、资源禀赋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外,比较经济学还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政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税收制度、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等方面的影响。
总结起来,比较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它通过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的差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可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比较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还可以比较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
比较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
第二节 比较制度分析的研究对象
一、制度
主要形式:
管制制度——管制是政府运用强制性惩罚政策和条例规范参与人行
为的一种行为规则,该制度的存在制约着参与人实际的行动决策。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一种旨在从道德上规范域内所有或一部分
参与人的某些行动决策的预期。
规则和惯例——规则和惯例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一般情况下它
思考题:
1,比较制度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如何认识比较制度分析的研究对象? 3,制度、组织和经济体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如 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论特点有哪些? 5,如何看待比较方法在制度分析中作用? 6,什么是制度分析范式?它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 方法相比有哪些差别?如何评价之?
第一节 比较制度分析产生的背景
社会主义论战(20世纪初期)
早在20世纪初期,作为经济学体系组成部分的比较经济 学就已经产生。纵观比较经济学的早期发展,其最显著 的特征是采用“主义”的分类法进行比较研究。按照这 一方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被看做两个完全不同的经 济制度,彼此之间只有对立,没有共同点。
四、比较方法是制度分析的基本方法 作为制度分析的基本方法,比较方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1.该方法着重从同类事物的比较分析中找出其差别和特殊性及 其形成的原因,因而容易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2.该方法不受研究样本的数量的限制,只要是两个以上的同类 样本,就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应用简单,效果显著。 3.该方法是更为贴近现实的研究方法,其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探 索和解读现实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及成因,而不是从现 实的多样性中探索其内在的一般性或抽象原理。
第二节 比较制度分析的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较经济学与经济学 2.比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课程规划内容
1.比较经济学与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与经济学
1.1比较经济学的界定 比较经济学(Comparative 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它侧重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经济 制度差异背景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相应的经济绩效。 1.2比较经济学的特征 1.2.1比较经济学与一般经济理论的比较 (1)理论的逻辑起点:具体的经济体与抽象的经济体; (2)理论模型含盖的要素:全要素与经济要素; (3)理论的着重点:制度与资源配置; (4)理论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与规范或实证分析; (5)研究目标:制度多样性、激励与绩效果;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与福利。
1.2.3比较经济学的特征 23
1.“制度是重要的”. 完全认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重要性的观点,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制 度外生给定.主张:(1)制度是经济参与人博弈过程中策略互动内生 的;(2)制度是复杂的、多样的;(3)制度决定激励、约束和经济 绩效。 2.以人的有限认知、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建构 理论体系。由“理想的真空世界”的经济学理论到“真实世界的经济 学”。 3.交易成本概念是理论分析的核心概念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交易成本概念从市场交易活动拓展到企业、中介组织以及政府机构运行 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成本概念:信息搜寻成本、价格发现成本、交 易谈判成本、合同实施成本、组织建立成本、企业运行成本、行政管理 成本、政治运行成本、制度提供成本等。交易成本成为分析激励的重要 工具。
2.3比较经济学的现阶段:比较制度分析 比较经济学的现阶段: 比较经济学的现阶段
2.3.1社会经济背景 (1)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转轨:市场经济选择的方式与速度问题(宪政转轨还是经济 改革?大爆炸方式还是渐进式改革?)—差异性问题.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型:制度趋同还是多样性问题. 2.3.2理论发展 把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合约理论、演化经济学、博弈论 等理论工具融会到比较制度分析,形成了比较经济学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前沿 成果: (1)侧重于不同市场经济类型微观主体的制度比较分析。代表人物有青木昌彦 (Aoki Masahiko)、米尔格罗姆(Milgrom)、钱颖一、利德巴库(Litvack)等。 (2)侧重于不同市场经济类型宏观制度(社会控制方式如公共政策选择、保护 产权、财富分配、交易纠纷等)比较分析。代表人物有詹科夫(Djankov)、 拉·波塔(La.Porta)、洛佩兹(Lopez)、施莱弗(Shleifer)等。 (3)侧重于历史比较的比较制度分析(基于大量历史资料,论证制度的内生 性)。代表人物是阿夫纳·格瑞夫(A.Greif)。 2.3.3理论分析工具:理论比较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经济体制的比较分析 比较经济学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的比较分析 比较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2.2.2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欧洲、亚洲和拉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自 主选择经济制度(1950年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分散经济决策权; 1957年匈牙利取消农产品征购—引入价格机制;波兰实行经济利益与经 营成果挂钩—建立激励机制;前苏联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同时 战后的资本主义体系内也呈现出经济体制的差异性(美国、英国的市场 与干预结合;法国、日本计划调节的市场机制;原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 济体制;北欧注重社会公平的市场体制等)。总之,不仅体现出两个 “主义”,而且在同一体系内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尽管两个体系有 某种相同点(如1961年丁伯根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趋同假说), 但是制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明显的。
2。2 。
2.2.3主要文献 劳克斯和惠特尼(Whitney)的《比较经济制度》(1969);爱克斯坦(Eckstein) 的《经济体制的比较:理论和方法》(1971);格鲁奇(Gruchy)的《比较经 济制度》(1975);纽伯格(Neuberger)和达菲(Duffy)的《比较经济体 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1976);蒙泰斯(Montias)的《经济体制的结 — 1976 Montias 构》(1976);伯恩斯坦(Bernstein)的《比较经济体制:模式与案例》 (1979);格雷戈里(Gregory)和斯图尔特(Stuart)的《比较经济体制学》 (1980);普瑞尔(Pryor)的《东西方经济体制比较:研究指南》(1985);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Kornai)的《短缺经济学》,捷克奥塔·锡克(Ota.Sik) 《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波兰布鲁斯(Brus)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问题》以 及1990年南斯拉夫平乔维奇(Pejovich)的《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 理论》。 2.2.4理论研究方法:DIM方法 纽伯格(Neuberger)和达菲(Duffy)的《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 较》(1976)中提出了DIM方法取代“主义比较法”。DIM方法即决策结构 (decision making )、信息结构(information)和激励结构(motivation)的比 较方法。
3.课程规划内容 课程规划内容
第一篇: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1.比较制度分析形成的背景、对象、研究方法与理论功能 2.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与核心内容 3.博弈论视角下的制度观 4. 4.博弈论视角下的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 第二篇:市场经济国家的比较制度分析 1.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制度分析 2.金融系统的比较制度分析 3.政府治理结构的比较制度分析 第三篇:转型经济国家的比较制度分析 1.文化信念与制度模式选择 2.制度可能性与有效率制度选择 3.经济转型与制度变迁 4.中国与俄罗斯经济转型战略的比较制度分析 第四篇:制度趋同性与制度多样性 1.全球制度安排与制度趋同性 2.社会经济文化差异与制度多样性
1.2.2比较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
1.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制度的类型和内容、制度的演化与变迁 等理论成果,是比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 (1)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外生性假定,强调制度起源、制度的类型和 内容、制度演化变迁具有内生性,应当成为经济学研究对象; (2)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具有”完备知识“和完全信息 的假定,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将“知识问题”(人类的无知)束之高阁, 并且漠视“信息悖论”(一方面决策需要完全信息;另一方面考虑成本 与收益,人们愿意保持‘理性的无知’)。因此,人们往往根据经验调 整其期望值,故强调不完全信息、有限认知和有限理性。 (3)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交易无交易成本的假定,强调交易 成本不可避免,恰当的制度替代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2.比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特定的比较分析方法
2.比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1比较经济学的产生 主义“的比较分析 比较经济学的产生:”主义 比较经济学的产生 主义“ (1)20世纪 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战 世纪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经济” 世纪 年代关于 ----奥斯卡·兰格是波兰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30年代在美国和英国从 事学术研究期间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936年10月《经济评 论》),与当时经济学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潮展开论战,提出了 “兰格模式” —新古典经济学自动均衡的理论不现实,没有任何价值,社会 主义可以通过模拟市场的计划管理模式实现经济均衡和高效率增长。 ---论战的一方为米塞斯(Von Mises)、哈耶克(Hayek)和罗宾斯 (Robbins),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机能不全”,计划计算不可能,对于巴 伦基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提出的解联立方程实现计划,认为无法获得充 分信息而没有可能性。论战的另一方为巴伦(E.Barone)和奥斯卡·兰格。 (2)前苏联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与资本主义危机形成鲜明对比,使制度 前苏联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与资本主义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前苏联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与资本主义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比较成为学者研究对象。 比较成为学者研究对象。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劳克斯(Loucks)和胡特 (Hoot)出版了《比较经济制度》,把世界上的经济制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进行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