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期末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末质量分析报告
年级:一、二、三、四年级
学科:语文
一、学科教学整体情况
小学部目前有17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8个教学班,二年级6个教学班,三年级2个教学班,四年级1个教学班,共有语文教师17人,本学期的期末质量评价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评价事项如下:
评价对象:小学部全体学生
评价时间:一年级 2019年1月15日
二、三、四年级 2019年1月17日、18日
过程性评价渗透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差异。

终结性评价以笔试形式进行,试卷情况浅析如下:
(一)试卷内容
低年段:(一年级自组织评价,二年级区统考)
一年级
二年级
中年级:(三年级区统考,四年级市统考)
三年级
四年级
从以上各年级考查内容可以看出如下一些特点:
1、试题量适中,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层次性。

2、试题覆盖面广。

在试题设置中,涉及了汉语拼音、字音、字形、字义、名言警句、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诸多方面。

3、无论是市里检测还是区里检测,都把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

4、体现了考核内容的实践性,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二)试卷成绩统计:
总体来看,一、二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看拼音写词语、连线等丢分比较少,可见低年语文教师在基础知识这一块教学可谓扎扎实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年级阅读理解部分失分较多,学生明显的表现出课外阅读量少,积累匮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很肤浅,不能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时随意性大。

从卷面看,个别学生的字迹潦草,没有写出工整、规范、美观的字。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有运笔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二、教学取得的主要成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除此以外,语文学习还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的学习目标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各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课标的年段目标,这也侧面反映出来老师在教学中能够以目标为导向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落实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典型例题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一年级的基础知识部分第三题我会照样子填一填。

这道题中有一道是q—()án→quán。

把ü写成u的人有50人。

此题反映孩子对口诀小ü碰到jqxy要去掉两点掌握的不牢固。

二年级的汉语拼音部分前鼻音和后鼻音混淆,如“钢琴”注音写成“qíng”,“秤”的读音写成“chèn”。

生字部分同音字混淆,比如有21个孩子,“丛林”写成“从林”;易错字辨析不清,比如“泼水”写成“波水”;审题不认
真,如“大雪纷飞”写成“大雪纷纷”。

三年级的“载”字不会组词,
写错字;“钓”“沟”“沟”三个字分不清,组词混淆。

2、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本次检测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所要填写的内容都是书本上要求掌握的,都是要求背诵的。

但是学生实际做题并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做第4小题时,因为这样类型题平时接触较少,平时我们不是以这种形式进行练习的,变换形式后,学生就不理解、不会做。

这给我们教学提了个醒:平日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题和学习方法的渗透,练习的形式力求多样化,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题,拓宽学生视野。

3、阅读能力不高。

在语文试卷中,对于积累阅读这部分,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尽人意。

课内知识相对较好,而课外知识及应用能力则不容乐观,学生明显的表现出课外阅读量少,积累匮乏,阅读能力较弱。

这在阅读短文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三四年级失分率比较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①学生日常读书量还是少,一般的短文就无法读懂;②积累不得法,学生经常有读书摘录的作业,但学生大都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读读、抄抄了事,没有按类摘抄,记忆,这样的结果是即使见过,到用时就一片混乱,不能及时提取所需信息。

③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概括能力,缺乏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对文章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后,在理解和感悟基础上,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很多学生无话可说,这说明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还不具备。

4、答题习惯有待于加强。

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检测中就有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认真的现象,如二年级照样子写词语一题有不少同学没有认真读题,写出来的词语不符合题意。

其次,在答题过程中,同学们的随意性比较大,尤其表现在阅读分析中。

很多同学只是粗略地读过短文之后就盲目地答题,往往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

同时,答题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较差。

5、学生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学生的作文,题材平淡、模式化倾向、千篇一律的毛病比较突出。

很多习作看不到学生的童真童趣,看不出对生活的独到认识和感悟。

这表明学生的生活积累的缺乏。

不少差生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

四、教与学的改进措施
1、明确年段目标、注重有效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年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使我们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试卷情况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对试题的变通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养成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判断力、综合力。

2、注重综合,确立大语文观。

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日而形成的,需通过长期的训练与严格要求才能达到,教师应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准确领会课标精神,树立
“大语文”观的思想,要注意学科间的整合,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地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内化语言。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加强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从答题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卷面整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反复抓,抓反复,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仔细审题、静心阅读,关注生活、坚持练笔、认真书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加强语文积累。

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
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等。

没有积累,语文能力的
提高就是“空中楼阁”,理解和感悟就失去了基础。

积累的途径,首先
是要重视对文本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常用词语、
精妙句子、人文思想等,该了解的要了解,该记忆的要记忆。

当然积累
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重视课外的语文学习。

5、紧抓课内外阅读不放松。

阅读教学要内外并举,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精
读习惯,要深入文本,仔细阅读,反复品味,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
花;要教给阅读方法,学会抓关键词句阅读,学会边读边想象画面、边
读边思考、读后做批注、读后会质疑,学会提炼、归纳、概括,学会积累、运用、表达;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
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切实把课外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6、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

”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阅读吸收与阅读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写读书笔记,如佳句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故事缩写、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

7、扎实写作基本功训练。

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与生活实践、阅读紧密相连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乐于表达、喜欢表达、善于表达,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具体训练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作文训练要从最基本的规范语言写起,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二要从最基本的文体训练做起,特别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学习分段表述;三要引导积累习作素材,写出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而不人云亦云。

要引导学生平时积累习作素材,随时督促学生动笔写一点日记、随笔、读书笔记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写作的习惯
五、试卷评价
此次语文考试卷的命题题型较新颖,能贴进学生生活,覆盖面较广,既考查了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理解、运用的情况,又检测了学生阅读的能力,符合年段要求,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从题型的设计上,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且也准确地考察了学生们在期末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更贴近了学生本身的具体实际。

因此,总体上来看,本次期末测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