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史记》中的“和谐”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史记》中的“和谐”思想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二零一年五月二十日

《史记》中的“和谐”思想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多能够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民族和谐”的“和谐”思想的内容。“和谐”作为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 《史记》;和谐思想;司马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包含着古代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和谐社会”也成了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1]58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也充分地表现出了“和谐”思想和理论。

司马迁《史记》的“和谐”思想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先秦时代,主张“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但对其经典论述则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因此,“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史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还体现在要节用自然之物。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记载,“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黄帝“节用水火材物”。在《孝文本纪》中记载,孝文帝“保护山川无改”,驾崩前告诫臣子,为自己修陵墓时,“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史记》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也体现在顺应天时,按自然规律去耕种务作。在《五帝本纪》中,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这是说黄帝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这说的是要顺自然之道。

司马迁《史记》“和谐”思想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和谐,表现为“以德治国”“仁政”“礼乐之治”。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和文化和谐。政治和谐是指在处理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时,就像孔子说的,“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大学》)意思是说,人民有伟大的力量,执政者应该懂得敬畏人民的意志,把人民视为安邦立国的根本。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王子之歌》)的民本思想。因此,统治阶级只有行“王道”才能“保民而王”。行“王道”

的核心,即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朱熹《孟子集注》)。

司马迁提倡德治,他在《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中,都从历史上的成败来说明“德治”的必要性。是否实行“德治”,成为司马迁评论历史,评论现实的根本出发点。司马迁首先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以德治国”,就要“以民为本”。因此,司马迁的社会和谐思想也表现为“以民为本”。孟子以帝王之师的身份教导统治者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充分表明了这一思想。在《周本纪》中,记载古公的主张和态度,“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子,予不忍为。

司马迁提倡德治,并不绝对反对法治。《循吏列传》中说:“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其中“导民”,实际上是强调教化,崇尚德治。他还说:“法令者治之具,而非治清浊之源也。”(《史记·酷吏列传》)其赞赏的当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从汉兴到武帝即位的七十多年之间的“约法省禁”,“国家无事”,司马迁对此倍加称赞。司马迁认为,实现社会“和谐”之途径和方式,乃是实施礼乐之治。“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乐书》)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封禅书》)。

司马迁的和谐社会目标,突出百姓平安。在表现商鞅变法之后的和谐景象时,他写道:“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列传》)在《五帝本纪》中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司马迁《史记》的“和谐”思想还包括着民族和谐,体现为“民族统一”“协和万邦”。司马迁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华夏周边各民族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撰《史记》从上古写到当世,从体例到内容,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用他的《史记》为上古以来至当世的大一统政治和大一统思想作了全面的反映和总结。据学者统计,“一统”一词作为国家统一的意思,在《史记》中出现过6次,他在称赞秦统一时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吴太伯世家》中,他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他还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楚世家》)司马迁的这些表述,说明不仅中原诸侯列国,而且周边各民族始祖,都可溯源为黄帝子孙。这就是司马迁的大一统的历史观与民族统一历史观。

司马迁的这些论述乃是有意识采用传说,用作他民族统一思想的历史依据和

理论。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五帝三王是一家,都是黄帝的子孙,那便完全是人为,”目的是“为消除各种民族的畛域起见所生出的大一统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