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郝京华
这次的《科学》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大纲》相比,由过去薄薄几页变成现存厚厚(71页)的一本。不光是我们这门学科,其它学科也都变了",像数学标准也是14万字。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次的《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的《教学大纲》很抽象,比如说过去的"要求",它很简略。很简略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它就是处在一个标语口号的层面,到期了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时候,看不到它落实的地方。比如说让学生热爱大自然,这是教师提出来的、也是目标。"热爱大自然"是一个口号,你让学生热爱大自然,这个东西应该落实到什么地方呀?到那个标准中间没有了。各个学科都是这样的,前面的课程目标提得很漂亮,但是到了后面展开的时候。只剩下知识点,基本技能了,成为知识点,基本技能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很多老师不看教学大纲,因这那些知识点,那些回为那些内容在教材中就已经反映了。这次《课和标准》和以往相比,它详细多了。比如拿我门科学教育来说,分成几个大的版块,有探究这个版块,或者叫科学方法、科目学过程版块,有情意,态度,价值观这个版快,另外还有知识版块。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教学建议给具体化了。除了具体内容标准以外,还有活动建议。比如说"1.5"这个标准--"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这是价值的目标,那么围绕着价值的目标,我们提出什么活动建议呢?我们提出来讨论某大型运动会的时间安排。,学校要开运动会,运动会安排在什么时间合适呢?想想看,我们这个地区经常下雨是什么时候,经常晴天是什么时候?这个活动建议是针对这个活动目标提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活动建议的话,我们老师可能会采取"告诉"的方法式,"这个气象资料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他就会当成知识去教去了,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过去它关于课程准的表达划分的层次大粗,所谓的识记。理解。掌握或者初步学会,这样的东西线条太粗,你说什么叫"掌握"?"什么叫"理解"?就拿"理解"来说,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的行为,会解释是一种理解,会运用恐怕也是一种理解吧,创造性的运叫恐怕是更高层次的理解,能够迁移,迁移到其他领域中间去,那恐怕是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实际上它只起到了一个内容提示作用。这次的《标准》与以往有很大化,内容标准很多,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内容标准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其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尾前言,简要他说明了标准产生的背景,科学素养的内涵、小学科学课和的性质、任务以及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叫课程目标,有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并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的说明;第三个部分是标准的主体部分,它叫做内容标准;第四个部分是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以及教材编写建议这四个方面,每个方一面的内内容挺多;第五个部分是一个附录,这个附录对行为化的词如"理解"、 "掌握"做一个界定;另外还有很多案例,探究有哪几个环节?这样的东西仅仅靠语言的描述还不行,所以我们这里提供了一个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是一个孩子写的:去年夏天,我们这里流行鸡瘟,蛋鸡大量死掉,我家一窝鸡也染上了鸡瘟,爸爸到兽医站买药,没有冶好,一天放学回家发现鸡群中间有几只特别有精神,一点也不蔫,(这叫做"提出问题")他又发现韭菜地里有刨过的痕迹,是不是几只没有瘟的鸡跟韭菜有关系呢?(这叫做"假设和预测",接下来"制定目标计划")他把韭菜割下来做成韭菜丸子,然后每天早、中、晚拿这个喂鸡。第一天、第二天,什么时候喂药,喂多少,鸡的症状
或者特征,他都记录下来,(最后我们把这个叫"收集整理信息")作为科学来讲它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反复验证的,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结论,他们家许多瘟鸡都治好了,(这是"思考与结论",这需要验证)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道了,乡亲们都按这个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结果也非常理想。(这是"应用并进一步验证")就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把整个科学探究怎么样提出问题,到建立假设,制定计划,然后收集有关信息,到思考与结论,到最后应用进一步验证,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给予展现,而不是仅仅说科学探究这样的几个环节。第一部分前言,讲了整个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让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持续性发展,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备科学素养,而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将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个人生活更加理性,而且多姿多彩。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科学教育,所以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正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同时,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又给科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这次中小学科学课程课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科学教育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为了这次课程改革,我们标准组做了四个支撑性的研究:一个研究是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比较,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标准都收集过来,然后做了一种比较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国内实施现状的调查。第三部分是社会需要、社会发展在媒体上是怎么反映的。
第四个方面,是科学教育理论的进展。去年12月份,韦钰部长在北京开会的时候,大会执行主席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5--12岁的儿童学科学,教科学,评价科学》,我们连夜借过来,复印出来,现在全部翻译完了。所以老师门不要仅仅盯着你们所教的那个学科,眼界可以开阔一点,看看这些理论书,对你们可能有很多启示,,那些书可读性很强,《儿童都是科学家》,"它就讲到了儿童是怎样学科学的。这些书以后会陆陆续续推出。这些东西也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比如最近很多人就非常强调孩子们已有的东西应该是我们科学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关于这个东西究竟怎么办呢?应该怎样利用呢?我们看到很多国家科学教育在教学方面都出现这样的图:
这个图很好地了解了孩子们在这个领域中间他知道了什么东西,比如说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把很多东西放在水里,有的东西沉了,有的东西浮着,他的问题就是说:"放到水里的东西怎么了?中间那个大圈是老师问的问题,旁边那个小圈,他让孩子们来回答,让孩子们来想象。猜测这些沉的浮的原因是什么。我门可以看到,这一圈一圈就是孩子们的回答是什么,有的孩子会说:"因为它大小,所以它浮着",那相反的就是"回为它太大所以它沉了",还有一些圈里讲"因为它是金属的所以它沉了",还有的孩子会说"因为它是木头的所以它们浮着",还有的孩子说:"因为它有孔所以它沉,"就是说,他通过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出了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在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说"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在师生的互动问形成的,生成的,"这个教学过程就应该在孩子们已有的水平基础上面和它们互动去,针对孩子门的问题,那个长方形的框框是老师的引导性的问题,孩子说"因为它大小所以浮着",教师的问题可能变成"那么所有的木头在水中浮着的情况是不是都是一样的?老师的问题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来提出来。再接下去的圆圈是什么?是老师设计的大家一块来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孩子悦"因为它小所以它浮着",老师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找到虽小但是也沉了的东西",然后让孩子们再去探究去,知识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