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摘要:民族的解放以及国家的独立和发展需要有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对比盲目照抄照搬他国导致政治、经济各方面遭到破坏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空前伟大成就,得出中国必须要走自己的路这一科学论断。

关键词:革命建设改革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

一、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的需要

近百年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为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走自己的路。坚持走自己的路不仅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想要恢复到以前的封建社会,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中革命派想要效法西方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相结合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等等这些,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便说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更不可能出现历史的倒退,走上封建社会的老路子。中国,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于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一步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而在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一些中国共产党人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模式神圣化,坚持照搬苏联模式,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在大城市发动起义,结果使得中国革命早期遭遇了重大挫折,给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自身力量还很弱小,在敌人密集的大城市发动起义的错误性,看到了在农村有着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有革命热情的农民群众。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可以发动群众,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在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开始把工作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首先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渐渐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此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建设的需要

建国以后,面对国内满面疮痍、百废俱兴的现状,迫切需要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和平改造。对农业的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来吸引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供销合作,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温和方式:让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取得一定的利润,同时采取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和平改造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不仅解决了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保证了社会稳定,加强了人民团结,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后来,由于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脱离本国实际,并没有探索适合自己的路。盲目的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公有化,严重的背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违反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给当时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到崩溃的边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提出要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步入正轨,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

巨变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仍在不断向前发展,举世瞩目。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时期比较好。一是探索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次讲话,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但是比较系统的思路;二是“大跃进”招致重大挫折后的反“左”特别是反右倾斗争后强调全党认真读书,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反思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轮廓。提出了区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构建等。应当说,这条道路既针对和有别于苏联模式,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即使如此,坚持走这条道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这条建设道路并不很理想和成功,但是探索者们所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所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后人开辟新道路架起了一座桥梁。

三、走自己的路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

同样,走自己的路也是改革开放的具体要求。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在坚持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来使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我们反对照搬照抄西方,而要将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拿来消化、吸收并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必须要走一条中国自己的改革开放之路。超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用事实说明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综合比较中国过去30年中出现过的不同模式选择,我的结论是:我们的“稳健改革模式”虽然问题不少,但确实比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要好,也比“极左”和“极右”的模式要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力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几年探索,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明确提出了新探索的指导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二大以后,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13年的实践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并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总括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毛泽东开始探索的,邓小平奋力开拓的,江泽民、胡锦涛不断拓宽的道路。这是一条能够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四、结语

总之,走自己的路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的具体要求。是中国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所以,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仍然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一条结合中国自身实际,能促进中国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国革命史问题解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本书编写组编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廖盖龙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