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来往往》看池莉小说
从《烦恼人生》、《来来往往》看池莉作品的婚姻启示
![从《烦恼人生》、《来来往往》看池莉作品的婚姻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c585d5b77232f60ddcca139.png)
种 自我体验 的 中和 方式 , 楚地 认 识 到 “ 通人 的 清 普
老婆 就 得 粗 粗 糙 糙 、 泼 辣 辣 , 有 半 点 身 份 架 泼 没
子” 。一个 普 通 人在 奔 波 忙 碌 一 天后 , 着 精 疲 拖
人 企 图从 “ 城 ” 突 围的 精 神 欲 求 。 这 两 部 作 品都 给 予 我 们 婚 姻 对 社 会 环 境 依 凭 关 系 的 重 要 启 示 。 围 中
关键词 : 烦恼 人生》 《 《 ; 来来往往》 婚姻观 ;社 会环境 ;
中图 分 类 号 :2 7 10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4 9 2 0 ) 5—0 3 —0 10 6 X( o 6 0 01 2
20 0 6年 9月 2 日 0
从《 烦恼人 生》 《 、来来往 往》 看池莉作 品的婚 姻 启示
仇 志 君
( 河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石 家庄 007 ) 5 0 1
摘 要 : 莉 的 作 品 紧跟 时代 步伐 , 现 时代 变迁 中 的 普 通 市 民 生活 , 得 了广 泛 好 评 。 她 在 “ 生 三部 池 展 赢 人
曲” 烦 恼 人 生》 , 过 对 普 通 工 人 印 家 厚 平 淡 无 奇 的 日常 生 活 的 叙 写 , 现 了计 划 经 济 下 自我 体 验 温 情 型 之《市传 奇” : 之《耙来往往》 描 写 了在 物质 生活 富足 后 的现 代 中,
力尽的身子 回到家 中, 到的是 “ 看 炉火 正 红 , 油在 锅
里嗤拉 拉响 , 乱七八 糟 的小 房 间 里 葱 香 肉香 扑 面 , 暖暖的蒸气从 高压锅 中悦耳 地 喷 出” “ , 摔掉 挎 包 ,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8cdd93b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1.png)
基本内容
池莉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特色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母性形象的描 写。本次演示将从池莉小说的创作背景、母性形象的特点以及其作品所反映的 社会现实三个方面来探讨池莉小说中的母性形象。首先,在池莉的小说中,母 性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些女性角色通常都是母亲的形象,她们经历 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仍然坚强地面对生活。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池莉,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长期致力于描绘 出真实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同时也为女性发声, 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崛起和她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池莉的小说中,女性角色多种多样,但无一不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以独 特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磨 难时,展现出坚韧和勇气。例如在《烦恼人生》中,池莉刻画了一个典型的武 汉家庭妇女形象——印家厚。她面临着婚姻、家庭、工作的种种压力,但她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坚韧,成功地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不仅体现在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上,更体现在对女性生活和 女性视角的上。她以独特的笔触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女性的独立、 自尊和坚韧。这种女性意识不仅增强了池莉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为中国当代 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她的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代社会中性别关 系、女性地位等问题的新视角。
通过深入剖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角色,我们可以看出奥斯汀对于当时社 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她以女性视角描绘出了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既理智 又充满情感,既自立又坚强。这种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无疑是一种挑战和颠覆, 它挑战了传统的社会观念,也颠覆了人们对于女性的固有认知。
奥斯汀的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那个时 代社会现象的重要视角。她通过细腻的文字和鲜活的人物描绘,让我们深入了 解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这种理解和认知对于我们今天理解 和尊重多元性别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来来往往》读后感
![《来来往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620ea69783e0912a2162a13.png)
浅析“抱残守缺”式女性的婚姻悲剧及其当下意义——以《来来往往》中段莉娜为例中篇小说《来来往往》是池莉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主人公康伟业从青少年至中年的若干段情感经历以及康伟业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历程。
康伟业所生活的年代包括了文革、又恰逢中国社会由原本的封闭保守走向改革开放,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大批人下海经商,这其中便有康伟业。
一个男人一生中有几段避不了的情,再加上特定的历史时期,康伟业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生命中几个重要的女人,如戴晓蕾、李大夫、段莉娜、林珠、时雨蓬。
康伟业的实际人生也是从有这些女人开始的,与各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便是作品主要展示的内容,这其中一个最为鲜活、对当下女性最有启示意义的女性形象便是康伟业的结发妻子——段莉娜。
《来来往往》涉及到当代中国人情感生活的诸多形态,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生活与命运。
尽管作家池莉只是真实形象地描摹了段莉娜的生存状态和她所处的两性关系间的问题,并未能深入到“人物的隐秘心理以及非理性层次因素”(《池莉热反思》,刘川鄂),并未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透过这些浅显的形象去自觉思考其本质。
段莉娜这一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当代有很多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逐渐滑向“段式人生悲剧”,却丝毫不自知。
一、段莉娜形象分析段莉娜的人生粗略地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婚前与婚后。
而婚后尤其是康伟业发达后的那段婚姻时光是段莉娜不幸结局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婚前小说中几乎没有女性入眼的青年康伟业最先结识了厂医李大夫,李大夫欣赏康伟业并主动与他结下友谊以姐弟相称。
李大夫很是关心康伟业的感情生活,在得知康伟业感情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后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其进行了一番教导“小康啊,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男人没有女人,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209),并在不久后介绍康伟业认识段莉娜。
二人在正式见面前互换了个人信息,“段莉娜的条件非常优越。
她与康伟业同龄,是中共党员,在党的宣传部门工作;思想进步,事业心强,身体健康,容貌端正,身高一米六十六;父亲是武汉军区师级干部”,可以说段莉娜的条件在七十年代是不负“优越”二字的,康伟业自觉矮人半截。
阶级主题——《玫瑰花园中的影子》与《来来往往》的对比研究
![阶级主题——《玫瑰花园中的影子》与《来来往往》的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c1892443323968011c9249.png)
D. H. 劳伦 斯 是 2 O世纪 英 国的 风格 独特 又 最受 争议 的 作家 ,他 的小说 ,无 论是长 篇还 是短 篇都颇 有成 绩 。他 的 短篇 小说往 往不 以故 事情节 的起 伏跌 宕取胜 ,而 常常通 过 对 人物 心理 的细腻 刻 画和微 妙 的情感表 达 ,全方位 揭示 人 物 的感情 世 界 l 。劳伦 斯 笔 下 的爱情 是 畸 形 的,她 脆 弱 , 不 堪 一 击 ;浮 华 褪 尽 后 是 现 实 的 残 酷 ; 而 《 来 来往 往 》 中,作 者笔 下的 男女主 人公 都是鲜 活 的,他们 都 紧紧贴 近 生 活 。康 伟 业 、段 丽 娜 和 林珠 就是 我 们 身 边 的 男人 、 女 人 ,身边 的婚姻 ,婚姻 外 的爱情 《 人来 人往 》主要 以 “ 讲 故 事 ”为 主 ,注重 以情节 曲折 取胜 ,这种 环境 很难 蜉出 心 理 小说和 产生 植根 心理 小说 的土 嚷 。它敢 于反 映社会 现实 的一 面 ,但这 部作 品重在 剖析社 会 为主而 不是侧 重 心理描 写 。然而 两部作 品 中都反 映除 了阶级 差异在 婚姻 中 的地 位
、
一
在 池莉 的长 篇小说 《 来来 往往 》 中,全文 以主 人公康 伟 业 的情感 遭遇 为 中心,他 生于新 中 国, 当过 红卫 兵 ,经 历 过大 串连 、上 山下乡 、招工 回城 。经人 介绍 认识 了高干 子 女段 丽娜 。康起初 并不 中意 于段 ,但经 段的 软硬兼 施和 不 懈 努 力 ,康 于 她结 为 夫 妻 ,一 步 步 走进 生 活 的 步调 之 中。但 良好 的家庭背 景使 段丽娜 具有 特强 的政 治性和 优越 感 ,对于 出身 工人 身份 的康伟 业,总 有那 么点 儿居 高临下 颐指 气使 的味道 。康 伟业 通过 与段丽 娜的 结合 , 由工 人阶 层上 升到 了干 部阶层 ,这 个过程 看似 被动 ,其实 不然 。对 特定 年代 下权 贵阶层 的依 附, 以压抑和 不平 衡 的心理 为代 价 ,换 来 了一段优 裕 的生活 。事 业上 的成功 ,使得 康伟 业 春风得 意 自信非 凡 ,而段丽 娜 的思想 却停滞 不前 ,她无 法 正视 自己所 处 的时代 ,更无法 接受 康伟业 进入 商 品经济 社 会 后价 值观 的变化 。康 伟业 的积 极参与 并适应 ,令 段丽娜 难 以接 受 。于是 ,矛盾 与冲 突不 断加剧 ,夫妻 间 的情 感 逐 渐 淡漠 。康伟 业在 下海经 商时 ,邂逅 了聪 明 能干 、风 情 万 种 的林 珠 ,俩 人 因平凡接 触而 产生 了强烈 的感 情碰撞 ,不 可 抑止 的发生 了一场 摧肝 断肠 的爱情 。这 种种 的一切 看似 偶 然 ,实际上 也是 必然 的。特 定环境 下 的婚姻 ,身份 地位 上 的巨大 差距 , 以及 阶级 差异 ,注定 了没有 爱情 支持 的婚 姻 ,是脆弱 的 ,是不堪 一击 的。 二 、结语 资本 主义制 度 下的婚姻 , 由于身份 地位 的悬殊 ,使 得 夫妻 貌离 神合 。正如 在 《 玫 瑰花 园 中的影子 》 中,男 女主 人公 最终 以婚姻 破裂 结束 。一直 以来 ,女主 人公 忍受着 自 己丈夫 的无 知和粗 俗 ,表 面 上维系 着恩 爱的 夫妻关 系 ;私 下里 ,两人都 清 楚无论 是在 地位上 还是 精神 上,两 人之 间 都 有着 巨大 的差 距 。 小说 结尾 处 ,丈 夫站 在那 里 呆若 木 鸡 。他 望 着 妻子 , 期 待得 到 回应 。然而 ,妻 子仍然 屈膝 坐在 床上 ,让他 难 以 接 近 ,如 同他 们之 间 悬殊 的身 份 地位 一般 。他 离 开 了她 , 走 了 出去 。劳伦 斯并 没有 给读者 一个 明确 的结局 , 显而 易 见 的是他 们的婚 姻 已经走 到 了尽 头 。不可 否认 ,这是 由于 当 时资本 主义 下森严 的等 级制度 造成 的 ,然 而最 终婚姻 的 结束 还 是 由他 们 的阶 级差 异而 导致 。《 人 来 人往 》 也反 映 了相 同 的问题 。男主 人公 的 出轨 和婚姻 的破 裂都 说 明了阶 级 问题 给婚 姻带来 的影 响。 参 考 文献 : [ 1 】 范岳译 玫瑰 园中的影子 : 劳伦斯 中短篇小说选 [ M] . 沈
来来往往读后感来来往往大结局
![来来往往读后感来来往往大结局](https://img.taocdn.com/s3/m/bfa0eec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8.png)
来来往往读后感来来往往大结局
上周末读了池莉的《来来往往》,一如她一贯的风格,简单的情节,
普通的人际关系,淡然的文字叙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良好的事业,健康的体魄,也许是每个人
都想同时拥有的,它们的组合就是幸福。
男主人公康伟业从懵懵懂懂到真
正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却一无所获。
可能每个人的成长
都会像他一样,有着无法满足的缺憾,这种缺憾,让我们感到疲倦,不安,想过挣脱,却无从选择。
今早看完了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第一次接触到她的文章,语言修
辞的运用,让我联想到张爱玲,但说实话,论文笔,她还没法跟张的才气
相比。
故事情节还是很实际的:优秀的革命女青年段莉娜中意于小职工康伟
业的前途,通过自己家庭实力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
一切似乎平淡无奇,
但感情的缺失使这家庭缺少了浑厚的根基。
下海经商后的康,发家至富,
但再豪华的衣服也遮掩不住段的落后素质和见识,再多的钱财也难以填埋
两人之间的隔阂怀着犹豫的心情,康与优雅地林珠相爱了。
两人的确过不
了琐碎的生活,林珠选择了优雅地离开。
后来活泼可爱的时蓬雨进入了他
的生活,年轻漂亮的女郎轻轻挽着成熟潇洒地康总,那场面,绝对会令人
羡慕。
但他们自己清楚,两人并非想象的那种关系。
论池莉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成因——以《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为例
![论池莉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成因——以《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23e0a1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6d.png)
论池莉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成因——以《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为例徐娟【摘要】在当代文坛众多的女作家中,池莉是最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之一。
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池莉的小说走势更加强劲,销量经久不衰;加之她的作品被频繁地改编成影视剧,更使她在文坛上保持着"高温"状态。
从传播学、文艺学、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一部好的小说加上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是池莉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成功的原因。
【期刊名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池莉小说;影视改编;成因【作者】徐娟【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随着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这其中虽然褒贬不一,但是对小说的改编,已经成为一股潮流,甚至有的作家还兼职做起了编剧或者导演。
池莉就是其中一位,虽然没有担任其他角色,但是池莉仍然被媒体评为“十大影视改编热门作家”以及影视界礼遇的“五朵金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成为了社会的主体。
而池莉表现市民生活的小说与以市民为主要收视群体的影视剧,必然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池莉的小说文本必有一些适合于改编为影视剧,而其他作家的小说所不具备的因素。
本章节将从池莉小说自带的影视元素、观众的视觉需求以及后期编导的改编来分析池莉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成功的原因。
一、池莉小说内存的影视元素(一)池莉小说题材的上镜度首先,池莉的小说特别擅长以老百姓的生活作为题材。
越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就越能被广泛的观众所接受。
影视导演正是看中了池莉小说的百姓价值观念能够引起普通市民的认同和共鸣,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这也为影视剧的改编提供了广阔空间。
事实上,池莉是从生活的小事去看大社会,以小见大,更直观地反映社会问题。
所以她的小说让读者看了之后感觉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感觉看到的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没有高深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评价,所以,池莉的百姓化创作理念,使多部作品都恰好与影视剧所关注的东西相一致,可以让影视剧更贴近观众,更能深入观众,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池莉笔下的男性立场解读---从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谈起
![池莉笔下的男性立场解读---从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ceba2a0c59eef8c75fbfb3ec.png)
池莉笔下的男性立场解读---从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谈起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目录一、从人物描写看池莉所持的男性艺术视角。
1、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场”写作视点--“我对男性没有偏见”。
2、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二、池莉笔下男性现实、独特的精神世界。
1、对康伟业婚姻中所处弱势地位的怜悯。
2、对康伟业在婚姻生活中的压抑、苦闷的同情。
三、对处在婚外恋中男性的理解与宽恕。
内容摘要《来来往往》是湖北女作家池莉的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在变革的年代,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互相冲突,人们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情感生活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康伟业,其生活历程是从工人到干部再到商人而且是成功商人,但作者赋予了他知识分子的色彩。
主人公通过与段莉娜的结合,这场没有激情的爱情与婚姻,使其身份由工人阶层上升到了干部阶层,这个过程看似被动,其实不然。
在特定年代背景下,对权贵阶层的依附,以压抑与不平衡为代价,换来了一段优裕的生活。
进入商品年代,特权消失,社会慢慢走向转型期,康伟业与家庭也陷入了失落的境地,这时,他看到了也看清了自己的力量,决然“下海”,并初步成功。
而段莉娜,出身于“高干”阶层,曾经历“权贵”阶层的生活又失去而成为一名普通的妇联干部,似乎从观念上还是无法接受已开始变革的社会现实,这样,两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冲突不断加剧。
在事业上小有所成,感情与婚姻陷入泥潭的时候,康伟业生活中先后出现了另外两位女性,于是康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恨恨爱爱、恩恩怨怨的故事也相继展开……本文旨在对池莉的男性立场进行初步的艺术解读。
关键词:《来来往往》男性立场情感冲突特殊年代从《来来往往》解读池莉的男性立场一、从人物描写看池莉所持的男性艺术视角。
(一)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场”写作视点----“我对男性没有偏见”。
多数评论家认为,作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池莉在20世纪年代以后的小说作品中充分张扬了女性主义意识,具体表现是她在小说中不仅歌颂女性、赞美女性,为读者塑造了一群自立自强具有顽强生命力和伟大母爱的全新女性形象,而且还瓦解和颠覆着传统的男性英雄形象,着意展现男性丑陋的一面[1]。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https://img.taocdn.com/s3/m/89b3749271fe910ef12df8e9.png)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作者:曾荣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6期【摘要】《来来往往》是当代作家池莉写于1997年的一部关于婚姻爱情的新写实主义小说。
本课题的主旨在于通过分析文中所提到的四位不同时期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面临社会大转型,婚姻风气巨变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内心世界、观念、行为,去揭示作家所要倡导的一种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爱情婚姻女性意识觉醒第三者【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91-021.什么是女性意识1.1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当代社会转型期,女性主体意识较之以前任何时期自觉性更强,内涵更丰富。
主要表现在权利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性意识等方面。
1.2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和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
女性意识的确立和发展是个不断变化和丰富的过程,其觉醒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体,具有人的共性,并按照人的全面需要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生活;其次,认识到女性的自身特质,塑造与自身生理、心理相协调的真正的女性气质,能够认识并自觉地承担平衡女性各种角色;能够正确地认识男性并与男性和谐地发展;再次,女性要做到自尊、自信,而非自卑、自弱,能正确地评价两性关系,坚持“男女平等”,而非“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也非“女性至上”;最后,作为“人”的自我价值的追求,表现在对成就、竞争、发展、性等方面的满足。
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即女性要从个体的自尊、自信、自立,最终走向女性群体的自强、自为。
2.文本分析作为故事的男主人公,康伟业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文中的四位女性,分别扮演着他的初恋情人、妻子、第三者。
生活的追求 欲望的节制--从《来来往往》中看池莉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生活的追求 欲望的节制--从《来来往往》中看池莉人生观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6eec22c0722192e4436f600.png)
常 州工 学 院 学 报
J u n [ f a g h u Isi t f c n lg o r a o n z o n t u eo h oo y Ch t Te
Vo . 5 NO 1 11 .
M a 0 2 r2 0
生活的追求
是一 种无 法实现 的 内在 冲 动 。现 在 . 的时 代环 境 新 把这 种 内在 的 冲 动 变 成 了现 实, 所 谓 “ 风凭 借 正 好
力, 我 上青云 ” 池莉 在作 品 中充分地显示 了 人与 送
想, 同时也 在于 那些 并不美 好和理 想的 部分 . 才 是 这 人生 的全部 内容 和构 成要素 。以这 种观 念来看 待 人
中, 充斥于我 们这个 时代和 社 会的 是 种 种欲 望 与诱
惑 , 伟业 自然也不例 外 。他是 机关 干部 , 康 成就 事业
的雄 心壮志 与单 调 乏味 的 平淡 生 活有 着极 大 反差 .
在“ 人生三 部 曲“ 系列 作 品 ( 烦 一 《 唐人生 》 《 、 不谈 爱 情》 《 、 太阳 出世》 中. 莉构造 了一种 注重 个人体 ) 池 饱胀的人 生 欲 望 与现 实 中强 烈 的 失落 感 也极 不 匹
活在这 种阴影 里 ; 然 时 代给 予 了机 会让 他施 展 才 虽
环境的这 种依凭 关 系, 方面 让 时 代给康 伟业 提 供 一 足够 的活 动条件 , 一方 面 也 让 康 伟业 在 这 种条 件 另 下 . 可能地 去做 他爱做 的和 能做 的 , 尽 尽可能地 去 发 展 他的 自然本性 、 发挥 他的 自然能 力 。在作 品中 , 康 伟业 也确实 在事业 上获 得成功 , 现 了他的梦 想 , 实 虽 然事业 成功之 后 的个 人感 情 方面 一 再 受 挫 , 毕 竟 但 也经 历过包 括 他的婚姻 在 内的几 度爱情 的甜 蜜 。 正是通过 肯定 康伟 业的 人生追 求 及其在 事业 和 爱情 方 面所获 得 的成 功 , 莉 充 分 地肯 定 了我 们 这 池 个充满 物欲的 时 代, 也肯 定 了 人 们对于 幸 福生 活 的 积极追 求。正 因 为 如此 , 伟业 这 个 人物 就 充 满 着 康
《来来往往》读后感
![《来来往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c5724b5998fcc22bcd10dd1.png)
《来来往往》读后感导读: 《来来往往》读后感(一)我在读池莉的《来来往往》,颇有感慨。
有评论说,这是一篇反映中年危机的小说,但我以为远远不止这些。
这篇小说,题名《来来往往》,暗喻着时光是一条大道,每一个生命都是路上的行人,对康伟业来说,身边的人就是来来往往的过客。
池莉通过康伟业与段丽娜的婚姻及康伟业与几个不同时代几个女性的感情纠葛,折射了中国社会特殊年代里人们婚姻观念的变革,直抵婚姻的本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生活现实的悲喜与无奈,还有作家特有的对人性的悲悯。
小说语言极其冷峻,非常贴近时代,非常有质感。
比如毛主席逝世那晚康伟业与段丽娜感情的进展,她这样写道:“这一夜,他们并肩而坐,在蛇山幽暗的秋草清香的树丛里,听着一列火车在他们脚下哐哐、哐哐、哐哐地走过,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仿佛历史的进程,既漫长又匆匆,不知来自于哪里,又不知归结于哪里,一切都突然变得无头无序,无依无靠,使人感到茫然失措。
”这样一段环境描写,不仅很好地突出了两位年轻人面对社会事件的真实感情,也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
而在康伟业决定下海时关于自行车的描写,更是有一两拨千金的作用:“他那辆每日里骑到机关去上班的自行车多年来第一次限制在楼道的角落里,灰尘满面,不规则的光线将它分割变形,像一幅超现实主义的油画,被搁在了往市里。
”这样的描写随处可见,不仅缓解了小说一泻千里的进程,也让读者在阅读的间隙里,轻轻一叹。
而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池莉也刻画细致,非常的典型和有代表性,并对人性有细致的深刻的刻画。
康伟业段丽娜显然是五十年代磨六十年代初的人,林珠属于七十年代初的代表,时雨蓬显然是七十年代末的人,这些人,带着不同的时代痕迹登上舞台,不同的观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时人物的性格鲜明起来,文章也就别有韵味起来,仿佛一幅世俗的生活画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由不得地叹息。
紫陌红尘,谁是谁的谁?谁又不匆匆的过客?爱情这个东西求不得,说不得,也怨不得,遇到了就是前生的造化,前世的冤业,苦和痛,福与祸,只有自己揣着,品着,体会着……《来来往往》读后感(二)今早看完了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第一次接触到她的文章,语言修辞的运用,让我联想到张爱玲,但说实话,论文笔,她还没法跟张的才气相比。
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来来往往》《生活秀》为例
![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来来往往》《生活秀》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4b1480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a.png)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 o.4,2020G en era.N o.1752020年第4期(总第175期)Jo u rn al o f Q iq ih ar Ju n io r T each ers ’C o llege一、从中性姿态书写到女性姿态书写作为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池莉采用“生活流”的叙事方式,以“零度视角”全面客观地审视平凡百姓的日常生活,借助通俗生动的方言俚语和平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武汉底层市民的生活故事和现实社会的人生百态。
因而她的写作往往被当作平民化、世俗化书写的典范。
通常来说,作家创作的过程是其本人逻辑外化和生命活动的结晶。
那么,池莉是不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进行创作的呢?笔者个人认为,池莉前期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中性写作姿态。
例如,在她的“人生三部曲”三部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出中性的写作立场,并未凸显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性别仅作为一个平常的现实生活背景出现,性别冲突也不是造成主人公处于无尽烦恼的生活困境中的主要原因,作者只是用性别冲突来说明生活本身的无聊状态。
她更多的是从社会上的人这一群体出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创作,而不是单单站在女性的立场上。
中性写作表现出对人的深切关怀,因此得到了广泛读者的认同,但却无法全面明确地说明女性的生存困境。
1980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传奇激荡着神州大地,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的观点和看法也在逐步改变,加之池莉结婚生女成为母亲后身份发生了转变,她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些都促使了她写作视角的移动。
法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的西方女性主义经典文论《第二性》中写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①,面对当今社会女性处于“第二性”地位的现实状况,池莉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态度发生了转变。
在收稿日期:2020-05-10作者简介:秦莹(1997———),女,河南省鹤壁人,在读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细节的魅力——以《来来往往》《人生》为例
![细节的魅力——以《来来往往》《人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28b363b31126edb6f1a1089.png)
足 或 者 是 心理 体 验的 欠缺 导 的 。
关键 词 : 节 ; 乏 ;《 来 往往 》 细 缺 来 中图 分 类 号 : 4 . I 7 2 5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6 (0 20 — 3 —4 17 — 5 52 1 )3 06 0
Ab t a t: T e o e t r n Ch L ’ n v l “ a L i a g a g , a a wh l 。 s e sr c h lv so y i i i S o e L iaW n W n ” s oe e ms
o ig o t a k f n c say eal a d s ifr r o t a n U w n t i lc o e e sr d ti n i nei t h t i L Ya S s s o o’ a tos lc ig le e p r n e a d p y h lgc le p re c . uh r a kn i x e e c n s c oo ia x i n e f i e
挖掘 小说 人 物 中复 杂 的灵 魂所 在 。 需要 大 量 繁琐 还
的细节 铺 陈 。这 些 细节 , 是生 活的 泥流 , 作 品 的血 是 肉 , 这 些 细 节 活起 来 , 动起 来 , 积 起 来 , 就 让 生 堆 也 是还 原 了生 活 本身 . 只有 在这 生 活 “ 流 ” 的拥 抱 泥 般 中。 主人 公 才 能 显 示 出他 活泼 的面 目 . 说 的 故 事 小
4 5 0 ,C ia h n quV ct nlT cnc l ol e S ag i 7 0 0 hn ) 70 0 hn ;2S ag i oai a eh ia C l g , hn qu4 6 0 ,C ia o e
池莉《来来往往》笔记
![池莉《来来往往》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06965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e.png)
池莉《来来往往》笔记《来来往往》是池莉的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以其细腻真实的笔触描绘了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与人生百态。
故事的主人公康伟业,从一个工人出身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爱情与婚姻成为了展现其性格转变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舞台。
康伟业最初与段丽娜结合,这段婚姻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段丽娜出生于高干家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婚姻给康伟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资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逐渐凸显。
段丽娜的强势和优越感让康伟业感到压抑,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争吵和冷战。
这时,林珠的出现给康伟业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波澜。
林珠年轻、漂亮、时尚且充满活力,她与康伟业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康伟业在林珠身上找到了久违的自信和被崇拜的感觉。
然而,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在现实的压力下走向了破裂。
林珠无法忍受康伟业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摇摆不定,以及他无法完全摆脱段丽娜所带来的束缚。
在经历了与林珠的感情挫折后,康伟业又遇到了时雨蓬。
时雨蓬与林珠截然不同,她朴实、善良,虽然没有林珠的风情万种,但却给了康伟业一种踏实和温暖的感觉。
然而,康伟业对于时雨蓬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在疲惫后的寻求安慰,而非真正的灵魂契合。
通过这三段感情经历,池莉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迷茫与困惑。
康伟业在不同的女人之间徘徊,试图寻找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和生活,却始终未能如愿。
这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被外在的因素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康伟业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
他既有事业上的野心和拼搏精神,又在感情上显得优柔寡断。
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又在现实的种种束缚中挣扎。
段丽娜的强势和固执,林珠的浪漫与现实,时雨蓬的朴实与善良,这些女性形象也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她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池莉在书中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也十分到位。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池莉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池莉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8b45a4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9.png)
池莉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钟小丽近日闲来无事,翻看了池莉的小了一个英俊而有风度的男青年。
说,其中《来来往往》《小姐你早》和改革开放后,物欲横流的社会对家《生活秀》这三本书描写的三位女性形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婚姻在权利和金象深入我心,忍不住对之进行了一番鉴钱至上的社会面前不堪一击。
下海经商赏和解读。
的康伟业成为了某个企业的高级主管,段丽娜因没有适应社会的巨变,逐渐拉一、妥协的女性——段丽大了与康伟业之间的差距,夫妻俩的地娜位也就发生了调转。
康伟业开始与白领在《来来往往》中,池莉开篇道林珠交往,面对丈夫的婚外情,段丽娜明:“好多男人的实际人生是从有女人坚决不肯和丈夫离婚,她死乞白赖地挽开始的,康伟业就是这种男人。
”的确回这段已经失去爱情的婚姻。
正如钱钟如此,肉联厂工人康伟业与出身军队高书所言,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干家庭的段丽娜结婚后,生活就开始发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池莉小说中想从生了质的改变,段丽娜让他扫除从前的围城出来的,是那些春风得意的丈夫蔫劲和霉味,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衣们,那些为家庭牺牲一切的妻子们却死服穿得整洁合体,说话自信又响亮,康死守住围城屈辱地活着。
伟业的实际人生就这样开始了,他变成有人说过,女人的历史是一部陷入家庭的历史,她们总是被局限在琐碎、劳。
”通过对段丽娜尴尬处境的描写,卑微、委从的家庭主妇角色里,总是默池莉的笔锋已经触及到了女性在婚姻面默为家庭无条件奉献出自己的全部,以前的妥协,道出了女性在不公平的现实致逐渐落伍于日新月异的时代。
随着光面前的无奈,明显地体现了池莉对独立阴的流逝,当自己所付托终身的家庭突女性意识的呼唤。
然土崩瓦解,女性只能陷入尴尬的局在《来来往往》中,池莉深刻剖析面。
了女性自身的落后意识。
段丽娜当初选“康伟业忽然遥想起他第一次与段择康伟业并非因为爱情,而是相信他会丽娜在中山公园见面的情形,段丽娜白很有出息,希望追求“夫贵妻荣”的传衬衣草绿色军裤黑灯心绒北京布鞋,干统婚姻模式。
池莉的来来往往读后感
![池莉的来来往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d3da6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2.png)
池莉的来来往往读后感"The Comings and Goings" by Chi Li is a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modern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mot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Kang Weiye's life, the novel showcases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marital观念 in Chinese society. The story is not just about the ups and downs of a man and three women,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evolving social norms and values.Chi Li's writing style is both candid and poignant, painting a vivid picture of the modern world with its challenges and triumphs. The characters are multi-faceted and their emotions are raw, making the reader feel a deep connection to their plights. The title "The Comings and Goings" aptly sums up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nstant flux of life.What I found particularly striking was the author's ability to delve into the very ess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 She doesn't shy away from the ugliness or the beauty of love, marriage, and the complexities that ensue. This honesty and rawness make the novel not just a page-turner, but a profound meditation on life and love.池莉的《来来往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来往往》世俗生活中的悲剧意蕴
![《来来往往》世俗生活中的悲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767ec85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68.png)
《来来往往》世俗生活中的悲剧意蕴罗燕兰【摘要】The experience of hero Kang Weiye and four women of Chi Li's novel Come and Go constitutes a life tour.Kang Weiye's failure in marriage,love and life shows that ideal marriage and love life can not hold the impact of secular life.People lose the lofty pursuit in the confrontation of commonplace secular life,gradually becoming numb,tired out and materialized.%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的主人公康伟业与四个女人的经历构成了一段人生旅途的来往,他在婚姻、爱情、人生中的失败,说明理想的婚姻爱情生活总是经不住世俗生活的冲击,人生就在这一次次对抗世俗生活的平庸中失去了崇高的追求,渐渐变得麻木、困顿、物化。
【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7)002【总页数】3页(P92-94)【关键词】池莉;小说;《来来往往》;婚姻;爱情;世俗生活;悲剧【作者】罗燕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纵观池莉的小说,我们会发现里面没有精英,小人物穿梭其中。
一个个小人物被世俗生活的柴米油盐压得直不起腰,他们迫于无奈放弃了理想与追求。
人生就像一堆乱麻,理不出头绪,找不到终点。
就是这样一些作品的叙述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世俗生活的真实并认真品味蕴含其中的悲剧。
朱光潜认为“崇高”是悲剧的主要美学特征,而鲁迅认为悲剧是平凡现实的人生写照,这种“几乎无事的悲剧”似乎更符合我们国人的人生。
池莉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以《来来往往》为中心的开题报告
![池莉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以《来来往往》为中心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83c32d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f.png)
池莉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以《来来往往》为中心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池莉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佼佼者之一,作品涵盖小说、散文和随笔等多个领域。
其小说以家族史、女性史为主题,以命运、人性和情感为线索,描绘出一幅清晰而又充满矛盾的人生画卷。
其中的代表作品《来来往往》不仅反映了当代城市女性在婚姻、职业、家庭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还涉及到个人命运的选择和价值取舍。
随着池莉作品的脍炙人口,许多作品已经被改编成影视剧,如《清平乐》、《如梦》等,而《来来往往》也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改编对象。
二、选题意义1. 池莉文学价值的传承与发扬:池莉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以家族史、女性史为主题,以命运、人性和情感为线索,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坛的新生代精神。
而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传媒方式,有助于推广池莉作品的文学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池莉的小说。
2. 反映当代女性群体的现实问题:《来来往往》描绘了当代女性在婚姻、职业、家庭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代女性群体普遍存在的。
影视作品有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可以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代女性所面对的问题,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 对感情和人性的探究和思考:《来来往往》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深入剖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等复杂的人际关系。
影视剧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画面的表现方式,更加真实地再现人性和感情的复杂性,带给观众更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以池莉小说《来来往往》为切入点,分析其影视改编的历程、现状和发展方向。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作者池莉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及小说主旨。
(2)池莉小说《来来往往》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文学特点。
(3)《来来往往》影视改编的历程和现状。
(4)影视剧对于池莉小说的传承与发扬。
(5)对于未来《来来往往》影视剧拍摄方向的探讨。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池莉小说及其影视改编的相关文献,了解其创作背景、历程和现状。
荒谬与反抗——对池莉《来来往往》的哲学解读
![荒谬与反抗——对池莉《来来往往》的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122f2375727a5e9856a6172.png)
荒 谬 与 反抗
对 池莉 《 来往 往 》 的哲 学解 读 来
蔡 明 戈
( 北华航 天工业学 院 图书馆 ,河北 廊坊 0 5 0 ) 6 0 0
摘
要 :池莉的作 品多被评 论家归类于 “ 写实小 说 ”或 “ 新 女性 主义 ”写 作 ,这种 分类 虽然有 一定 道理 ,但 在
对 于从 内在意蕴上更好 的理解文本产生 了一定 的 障碍 。本 文尝试从 哲 学的 角度对 《 来往 往》 做一次 全新 的解 来 读 ,把重 点放在对作者通 过人物表现 出来 的对世 界 的认 知 与思考 的表述 上 ,以及在 比较 中分析 其包含 的哲学 意
那不 知尽 头 的磨 难 , 的努 力 不 复 停 歇 , 永 远 前 他 他 进 , 种行动 本身 就是对 荒谬 的反 抗 , 这 就是对 诸神 的 蔑 视 , 西弗斯 的悲 剧 本 身 就是 对 苦 难 的 反抗 。如 西 果 我们 做一 比较就 会 发现 , 池莉 在 《 来 往往 》 来 中正 是 通过康 伟业 这 一看似 特殊 实则具 有普 遍 意义 的人 物来 体现 这一 点 。所 不 同的 是 , 为一 名 女 性 作 家 作
概而 括之 , 正 是 “ 而 上 学 的 反抗 ” 特 征 之 一 。 这 形 的
而且运用诗人 的笔 描绘 了一幅惊心动 魄的人生 图 画: 西西弗斯身受诸神惩罚 , 他不断把一块巨石推向 山顶 , 而石头 由于 自身 的重 量 又重 新 落 下 山脚 。诸 神认 为 这种无 效 无望 的劳 动 是世 上 最 严 厉 的惩 罚 。 然 而西西 弗斯 是 荒谬 的英 雄 , 清 楚地 认 识 到 荒谬 他 的命运 , 但他并不悲叹 , 他仇恨死亡 , 藐视神明 , 对生 活充满热爱 , 因而受到难 以用语言尽述的非人折磨 。 他 对荒谬 的命 运并 不屈 服 , 坚定 的走 向山顶 , 向 他 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小说
这两天读完了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颇有一些感想。
书里写了康伟业在戴晓蕾---段莉娜----林珠----时雨篷四个女性之间的情感更迭,来来往往。
首先,戴晓蕾是康伟业年少时的暗恋对象,她第一次给了懵懂的康伟业异性的接触的经验感知,并且一直以来都深深潜藏在康伟业的内心深处,也一直扮演着他内心中理想化的异性。
段莉娜是康伟业在7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的合法妻子,段莉娜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军队高级军官,家里社会地位高,而康伟业当时只是一个工厂里扛冷冻猪肉的工人,还不是党员,可以说,他们二人的条件差距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不小,但是段丽娜偏偏还是看上了康伟业,康伟业也借助了段莉娜的力量从一个工人走上了干部,但是,这种身份、社会地位的差别反映为了他们二人在婚姻地位中的差别,这种由于社会家庭地位所造成的夫妻婚姻家庭生活上的强弱对比其实是不稳定的,一旦这个家庭解体,或者说是男性有了改变这种权力关系的能力,一切就随之改变了。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变,段莉娜父亲从领导岗位的退休,康伟业在朋友帮助下下海经商的大获成功,康伟业不再是以前那个事事任她摆布的男人,变得有了自己的底气,而相比之下的段莉娜则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从着装到言谈举止都显得不合时宜,并且仍然按照70年代的标准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要求康伟业,但此时的段莉娜已经不是曾经的段莉娜了,康伟业也不是曾经的康伟业了,以金钱为标尺的权力置换,让他们陷入了尴尬的感情危机,而当林珠出现在康伟业的视线中后,这种危机进一步加剧。
情人一林珠,康伟业终于从不幸婚姻中暂时逃离,但是好景不长,当康伟业满心自信的实施他的离婚计划时,段丽娜再一次强势的击垮了他可怜的自信,但更加让他绝望的是,当他和林珠的爱情一旦从浪漫的理想走向现实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他发现林珠和他的许多的格格不入,他们的观念思维变得那么的不同了,而这,竟是他以前从未发觉过的。
和林珠的分手将康伟业最后的希望打碎了,他的梦,醒了。
时雨蓬的出现偶然、转瞬即逝,她一度重燃了康伟业的希望,但是很快的他们就都明白,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康伟业的希望已经破了,在和林珠分手之时。
在经历了同段莉娜在一起的无爱婚姻的乏味人生到无法自主地与林珠投入婚外恋的激情人生,后来又不可救药地与年轻女孩时雨蓬在一起只求“放松身体”
的消费和游戏人生,在内心中他经历了从无望到希望,继而又从希望堕入失望乃至绝望的曲折历程。
这之后,康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和段莉娜的婚姻结束了,但是对于康伟业来说,未来会怎样,他自己也不知道。
在经历了人生的无奈、激情、消沉之后,他无法断言他将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只能用也许、或者为前提,来估计他可能或者一定怎样。
“在不知不觉中,江水亮起来了,东方也亮起来了,几只早起的江鸥愉快的尖叫着划破了康伟业的思想。
康伟业站起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驾上他的车,回到了他日常的忙碌的生活中。
”一切,就这样结束了,也这样开始了。
康伟业的生活历程具有他的特殊性,但同时也深受有其时代、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他和段的感情及家庭生活走向巨变的背后原因。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出现的,不管它的内容多的多变,形象多么的怪诞,即便它距离我们的现实多么的遥远,但是其背后的原型总是源于现实的,正如作者在描述康伟业的感情、生活经历,这个社会现实的小切口却反映了整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社会现实的巨变,在这其中康伟业这个虚构的人物,其实表现了作者对整个社会关系的认知把握,作者通过了对康伟业感情生活的经历改变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究竟康伟业对于他的爱情的追求是对是错,感情之于家庭的影响,对于康的无感情的婚姻和他的婚外恋我们做何感想,一个人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中的浮浮沉沉给予我们的思考等等等等。
文学,小说不只是用来讲一个故事的,一个文学形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蕴的形象,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没有“生气”的文学形象是失败的。
真正的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她是现实生活的浓缩,集中和超越,我们看《来来往往》,现实生活中,从来不乏所谓靠吃软饭起家的男人,
亦不乏功成名就便忘恩负义者,没有感情的婚姻比比皆是,婚外恋是有见闻,可是康伟业的形象却又并不是他们这些种种形象的简单糅合,这其中有作者的重新加工,有作者自己的视角和思考,他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他们的集合体,脱胎于他们,而又高于他们。
他的形象不是简单的向我们描述我们的现实,而是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我看来,文学在此的意义即是一种介入,否则一切便毫无意义了,假如一部文学作品不能给予你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能对读者发生一定的介入,那么它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只能是娱乐消费的快餐文化,食之无益。
《来来往往》这部作品取得了它一定的成功,作者切实的把握到了我们的生活的很多深层含义,表现了在社会现实巨变下的小家的曲折变迁,以及那些金钱、权利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人的异化。
它一如既往的承续了池莉小说的写实主义风格,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我不得不说,池莉的小说里某些东西实在称不上高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作品与她的盛名其实颇为不副。
在我看来,她的小说对当代中国城市中市民生活和市民形象的描写把握固然精到,她能成功的还原当代市民生活图景,塑造鲜活的市民形象,把握市民的微妙心理,但是这种把握却也同时带给了她局限,她过于重视这些东西,一直忽略了很多文学实质上需要注重的东西,她的小说让我感到浓厚的“俗”气,缺乏更加深刻的细致思考,换句话说,她精于表现,但是难能透彻。
她过于强调生活本身的重要性,经验、阅历这些东西难以超越于她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己的精神逼视,缺乏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的原则,她的所谓“新写实”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无批判的意味。
而且池莉似乎是一个具有相当乃至极端读者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带有些迎合读者趣味的倾向,她曾经说过:“你们(读者)的存在就是我生命意义的存在”。
言至于此,我觉得实在有些过了,难免有屈迎谄媚之嫌。
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家,我希望她还是能有更好的作品问世,而不是一味迎合读者,当然,尊重读者的意见是每个作家应该重视的,但是读者的意见不是一切,商业上的成功也不能说明一部作品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文学,它的力量应该是浸入人心的,发人深省的。
以上是我在读完池莉的《来来往往》之后的一点小小感想和不成熟的看法,其中或有不正确之处还望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