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掌握几种物质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会区分几种常见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重点:分清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及会区分乳化和溶解现象。
难点:乳化和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习赠送的小册子。
一、情景导入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个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适量NaOH固体并不断搅拌,观察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掉下来了。
你知道小木块为什么会掉下来吗?原来NaOH固体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会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小木块便随之掉下来了。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寻找问题的答案!二、合作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探究NaCl、NH4NO3、NaOH溶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第29页“探究”提供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向3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水,分别测出水的温度,然后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NaCl、NH4NO3和NaOH固体,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分别测定溶液的温度(设计实验时应提醒学生注意药品用量的问题,如溶剂水的用量过大,温度变化将减小,测量会有困难;三种物质的溶质和水的用量应大致相等,才能科学地进行比较)。
【分组实验】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溶解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填入表中:【归纳总结】(1)NaCl 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2)NH 4NO 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
(3)NaOH 固体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讲解】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溶解热的原理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表现,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及其原理,学会运用溶解热解释生活现象。
重难点:溶解热的原理及其在溶解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重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严谨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热的概念及其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2.学会运用溶解热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如热敷、冷敷等。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溶解热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2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总结归纳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溶解时的热量变化规律:让学生总结溶解过程中热量变化的规律,明确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原因。
2.乳化现象的原理:让学生总结乳化现象的原理,了解乳化剂的作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知识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来自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2.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结果,主动探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规律。同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分享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学生小组讨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实验数据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规律。
2.乳化现象的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乳化现象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乳化产品及其应用,探讨乳化剂的作用。
3.问题解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温度变化来优化溶解过程,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乳化剂的作用。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改进。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课题1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
一、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生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1】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活动目标: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9.1溶液的形成(课时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练一练 1. 图示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它能帮助我们
更清晰、直观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图9-1-3
表示的化学概念或原理是( A )
A. 乳化作用 B. 催化作用 C. 水合作用 D. 化学变化
图9-1-3
讲授新知
知识点3 乳浊液和悬浊液
在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 的小液滴。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 不稳定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 和洗涤剂 分层
浑浊 不分层
干净
讲授新知
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 的,静置后会分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 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所以加了洗涤剂的 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知识小结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1.有些物质溶解时吸热:如硝酸铵
2.有些物质溶解时放热:如氢氧化 钠
3.有些物质溶解温度无明显变化: 氯化钠
1.乳浊液的概念 2.特征:①不均一;②不稳定; ③静置后
3.乳化现象
4.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乳化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九单元 课题1】
课时2 溶解时的吸热 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九年级下册化学课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课堂导入 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
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 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 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乳化现象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乳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撰写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撰写一份关于溶液的形成和性质的报告,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乳化现象:学生可能对于乳化作用的原理和乳化剂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来进行解释和演示。
(3)溶液的形成过程:学生可能对于溶液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案例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乳化现象的基本概念时,教师采用条理清晰的讲授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在线课程:如“化学溶液学导论”、“溶液化学专题”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
2.拓展建议:
-让学生阅读科普书籍,选取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章节进行阅读,并撰写阅读心得。
-鼓励学生查找并阅读科普文章,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要求学生简要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乳化现象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乳化现象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应用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乳化现象的实验探究,形成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及吸热现象的理解。
情境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那么在溶液形成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水清洗污物,但有时却用酒精、汽油清洗;而在清洗衣服及油污时一般用清洁剂等,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出问题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取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于水,观察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
【进行实验】①取3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②将NaCl、NH4NO3、NaOH分别取两药匙加入上述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完全溶解后,测量溶液的温度,将温度记入下表中。
③用手小心触摸3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溶质NaCl 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完全溶解完全溶解完全溶解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实验结论】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NaCl 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总之,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变化:吸热现象和放热现象。
探究点二乳化现象提出问题1.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2.洗涤剂为什么能除油污?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讨论相关知识。
了解乳化现象。
实验活动1.向试管内加入水和植物油,充分振荡;2.向试管内加入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充分振荡。
归纳总结(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案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在溶解时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知道常见的溶解时有放热、吸热现象的物质。
(2)知道乳化现象以及乳化作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分组实验探究,练习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乳化现象。
【难点】理解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探究几种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自主学习】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并分组进行教材第29页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扩散过程,此过程要吸收热量;二是水合过程,此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解于水。
【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时,可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物质溶解前后液体的温度,从而判断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答:设计方案如下(合理答案均可):氢氧化钠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热的石蜡液体,迅速放上盛有半杯水的小烧杯,使玻璃片与烧杯粘在一起,接着向烧杯中倒入足量氢氧化钠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拿起小烧杯,观察玻璃片是否脱落。
硝酸铵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清水,接着放上盛有半杯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倒入足量硝酸铵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拿起小烧杯,观察玻璃片是否粘在烧杯底部。
【教师点拨】1.常见的溶解时放热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等,常见的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氯化铵等,常见的溶解时无明显热量变化的物质是氯化钠。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2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科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现象及热量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细节及其背后的原理认识不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学生在探究化学现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教师结合乳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污水处理、油脂降解等。
1.学生对溶解热量变化的认识:大部分学生知道溶解过程中可能伴随热量变化,但具体到吸热和放热的物质及其影响因素,可能存在模糊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化理解。
2.学生对乳化现象的了解:乳化现象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学生对乳化剂和乳化过程可能已有初步了解。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乳化现象及其应用,学生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出发,探究乳化现象的本质。
-解释:“乳化现象是指两种互不溶解的液体形成稳定混合物的过程。乳化剂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降低液体表面的张力,使两种液体更容易混合。”
3.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溶解和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举例:“我们在洗衣服时使用的洗涤剂,就是一种乳化剂,它能使水和油污混合,更容易清洗衣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溶解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六、教学过程问题导入:燃烧时有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情景设置:下面我做个小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玻片掉下来是因为什么呢?蜡烛融化是因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度升高呢?是不是因为加入浓硫酸的缘故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互动合作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铁架台、天平、药匙、量筒药品:固态NaCl 、NH4NO3、NaOH实验步骤: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3g药品,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教师:巡视和指导实验。
(预设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 盛NaCl 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 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汇报与交流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 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小结与收获我知道……七、巩固拓展1. 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大量热的是()A.白糖B.味精C.生石灰D.洗衣粉2.“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
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能制冷。
用来制取“摇摇冰”的物质是()A. 氯化钠B. 生石灰C. 氢氧化钠D. 硝酸铵【中考链接】3、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2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学案(无答案)-精选文档
第2课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探究点一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情景展示1] “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
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能制冷,原理是化学物质溶于水时能吸收热量,使饮料温度降低。
[问题探究] 你知道隔层中的化学物质是什么吗?怎样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也可以选择其他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归纳] ①取3只相同的小烧杯,分别在托盘天平上称出3 g NaCl、NH4NO3和NaOH 固体。
②用量筒量取20 mL的水3份,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温。
③将水同时倒入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测量并记录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上述物质中哪种物质溶解时吸热,哪种物质溶解时放热?[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物质溶解于水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水、植物油、洗涤剂、硝酸铵固体、Na0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
【导入新课】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知道了不同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常常为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几种物质溶解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并且了解乳化原理及其应用。
【提出问题】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
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画出设计的实验简图。
记录:【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29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讨论展示交流实验情况和结果。
【归纳总结】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
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 NH4N03)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如Na0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提出问题】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按教材P30实验9-4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比较均匀了,静置后又分层了,倒掉后试管不干净,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归纳总结】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其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现象:洗涤剂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
洗涤剂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乳化应用于洗涤剂去油污。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溶于水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了解了乳浊液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课时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设计)
第2课时乳化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 溶液的形成溶解时的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案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在溶解时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知道常见的溶解时有放热、吸热现象的物质。
(2)知道乳化现象以及乳化作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分组实验探究,练习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乳化现象。
【难点】理解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探究几种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自主学习】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并分组进行教材第29页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扩散过程,此过程要吸收热量;二是水合过程,此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解于水。
【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时,可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物质溶解前后液体的温度,从而判断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答:设计方案如下(合理答案均可):氢氧化钠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热的石蜡液体,迅速放上盛有半杯水的小烧杯,使玻璃片与烧杯粘在一起,接着向烧杯中倒入足量氢氧化钠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拿起小烧杯,观察玻璃片是否脱落。
硝酸铵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清水,接着放上盛有半杯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倒入足量硝酸铵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拿起小烧杯,观察玻璃片是否粘在烧杯底部。
【教师点拨】1.常见的溶解时放热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等,常见的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氯化铵等,常见的溶解时无明显热量变化的物质是氯化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教案设计DOC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说课案例————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同时整合教材,将浓硫酸的稀释用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浓硫酸的稀释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52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减轻了压力。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会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会引起密闭系统内空气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左移还是右移,U形管左右液柱是上移还是下移;还会引起饱和溶液中固体溶质的增多与减少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
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依据《大纲》和《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教学准备:学生分为九个小组(4—6人为一组),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NO、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3NaOH等药品多媒体课件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学案)二、说教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小组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优秀课件
活动探究2
实验9-4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 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向其中一只试管中滴 入4~5滴洗涤剂。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 察现象。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把两只试管内 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只试管的 内壁是否干净。
油分散在水中的系列小实验视频 点击画面播放
B.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D.用刷子刷除杯子上的污垢 解析: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 ,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故A选项错误 。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来达到目的 ,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B选项错误。 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 油滴随水冲走,是利用乳化作用,故C选项正确。用刷子刷 除杯子上的污垢,是利用了刷子的摩擦作用,不是利用了乳 化作用,故D选项错误。
基本题型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请你帮他们填写下表
(2)从物质溶解于水的对比实验中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物__质__溶__解__时__伴__随__吸__热__或__放__热__现__象____。
基本题型二 乳化作用
例2 (2013·福建厦门)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 C)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点击画面播放
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液
NaCl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 度/℃
溶解现象
24℃
温度计示数无明显 变化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 温度/℃
24℃
NH4NO3
24℃
温度计示数明显 下降 14℃
NaOH
24℃ 温度计示数明显
上升 57℃
• 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水、植物油、洗涤剂、硝酸铵固体、Na0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
【导入新课】
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知道了不同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常常为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几种物质溶解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并且了解乳化原理及其应用。
【提出问题】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
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画出设计的实验简图。
记录: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
29
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
讨论展示交流实验情况和结果。
【归纳总结】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
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
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 NH
4N0
3
)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如
Na0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提出问题】
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
30
实验9-4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比较均匀了,静置后又分层了,倒掉后试管不干净,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归纳总结】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其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现象:洗涤剂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
洗涤剂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乳化应用于洗涤剂去油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溶于水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了解了乳浊液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如:NH4N03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
现象;Na0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2.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二、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本节课要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乳化现象,对溶液有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