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省级获奖教学设计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不平则鸣的呐喊——《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指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诵读一直都是接近文学经典的最好方式。
而学生深情并茂读课文在常规教学中还是比较少,而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学生隐藏在虚词里,句式里,字里行间,学生较难把握,所以需精心设计诵读环境,读出学生最真实的诵读感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分类归纳文言知识;2.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 细品文中形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从而启迪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类把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难点:诵读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作者感情,培养正确人才观。
【教学过程】一、借助文体,巧导入猜一猜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是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马说》这篇文章会些什么呢关联旧知《爱莲说》,猜测也是托物寓意。
二、读懂文言,重积累1、理一理,借助注释和词典自主梳理文意。
2、难一难,你读我译,同桌解决了疑难句子。
3、分一分,分类归纳文言知识,重点突破。
老师提问我抢答,落实通假字(“祗"食”“见")、一词多义(实词“能”“策"虚词“之”)、古今异义(“是"或”“安")、和倒装句(状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定后“马之千里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
在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纵马驰骋,在马背上成就了丰功伟业。
那么所有的马都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二、初读感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好的法宝,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需要停顿的地方,力争读得节奏分明。
出示课件.那我想这些字词应该也难不倒勤奋的你们。
谁来挑战?我们先掌声鼓励一下这位带头人.生读,强调“祗"“食”—归纳的非常到位)看来这句话比较难读难句子就要多练习。
再看这几个句子怎么把握节奏?齐读这些字词句。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有没有毛遂自荐的?谁还想来试一试?齐读三、品读赏析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要想了解文章大意,我们可以借助什么?这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读懂大意。
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我们在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千里马和食马者?有才能却被埋没的千里马和愚妄无知的食马者。
(板书)千古文章情为先,要想更真切地触摸到文言文生命的温度,我们还要读出情味。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语速慢下来延长语调突出重音读书要潜入到文字之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
补充:描述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两句话能否调换顺序?受屈辱—死,两句话包含着“屈辱而死"的意思,更能加重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心情。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重读、反问)标点也能帮助句子传情达意。
很努力的在融入自己的情感。
你想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那在朗读上还应该注意加强什么?在这儿,作者愤怒谴责的情感发展到高潮。
3、“策之……食之……鸣之……”(愤慨、痛惜、嘲讽的语气)(排比句式,语气加强,重音突出)通过们前面的学习,老师认为你们就是一匹匹的千里马,你把主语加上,读一下。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1、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一、教学任务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
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教学目标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2. 感受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四、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
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祗(zh?)骈(p?an)一石(da)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三)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解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解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马说》教案一等奖4篇
《马说》教案4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
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马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马说》教学设计8(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关键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多媒体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关于作者2、关于文体3、关于背景4、关于伯乐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初中语文八下 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下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下《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说》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语言简洁、思想内容丰富,具有教学价值的课文。
全文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把道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中,学生之前也学过这样的文章,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方式来说明道理。
全文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伯乐、食马者、千里马三个喻体,把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表达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
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朗读课文,知道字词的读音,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节奏、重读的地方;其次掌握相关文言知识,了解虚词、实词的相关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说"这类文体的特点;最后理解内容,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着眼于文本,通过细读文本来深入挖掘文本意义。
学生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有了较多的学习,对“说”这类文体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动手,查资料,学生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在情感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采用无注释文言文,小组合作将课文读通顺,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对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一定了解。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千里马到底需不需要伯乐,伯乐对于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吗?其实关于这个话题,韩愈早在1200多年前就发表了精辟观点,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去聆听他的心声。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 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教案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23*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韩愈,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
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
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
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
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
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篇5知识教学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情感渗透点:背诵课文。
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示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1、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翻译,课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学生组内讨论课堂展示分享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五、古为今用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目标课件播放视频:成语故事《伯乐相马》师:刚才的视频,我们认识了“伯乐”,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马说》,先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板书课题:马说)课件出示: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2.了解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3.认识“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大致相似。
四、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自主梳理文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 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 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说“马”解题,疏通文义出示“马”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
与学生探讨与马有关的文字:如“骤”基本义为(马)快跑、疾速。
暴风骤雨来临时,速度像成群疾驰狂奔的马奔;又如《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总体上,马的特点之一就是跑得快,人们把跑得最快的马称作——“千里马”。
今天我们来看看韩愈手下的“千里马”是什么样子。
二、本篇题目为《马说》,可马如何会说话?引出文体“说”。
明确:忆《爱莲说》,引“说”:1. “说”是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 “说”有“谈谈”之意,比“论”随意,表明见解,说明寄寓。
3. “马说”标题为后来人所加。
字面解作“说千里马”,本文以马为喻,谈论人才问题。
三、预习作业:翻译重点字词活动:PPT依次展示各段原文,生按“开火车”方式解释标红字词(每生解释2个),解释完字词后下一位学生翻译整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评价、质疑,教师点拨关键字词。
四、谁能来说说这篇文章围绕千里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明确:千里马被埋没、摧残问:大致了解千里马的遭遇后,同学们内心作何感想呢?明确:——可惜、不平等五、申诉书(一)齐读《马说》,替千里马申诉它的悲和愤。
形式:我太惨了,因为,而。
(提示:抓住千里马特点,发挥想象)要求:三分钟,同桌交流。
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我太惨了,因为我明明是一匹千里马,一顿饭要吃十斗粮食,而现在我天天吃不饱,吃不饱我就没有力气,谁能看出来我是千里马呢?唉,我好惨啊!”明确:1. 策之不以其道——当千里马跑得慢时,养马人高高举起了马鞭,狠狠地打它:快跑,快跑,千里马心里:我太惨了,因为我明明是一匹千里马,我本可以跑的又快又远,你应该用驱使千里马的方式来驱使我,而现在不应该用常马的方式驱使我,谁能看出来我是千里马呢?唉,我好惨啊。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下微课——《马说》教学设计借助“伯乐相马"这个古老的传说,韩愈推陈出新,大胆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将心中的悲愤辛酸郁结为文字,掷地有声。
这篇“不平则鸣"的古代散文,言简意赅却又情感丰富。
在我们的教学中,又该怎样处理这样的经典之作呢?【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文言文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说理论事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
《马说》言简意赅,却又饱含作者的强烈情感,应重点分析其语言,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容易局限于疏通字词,翻译文章。
从文言文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借助千里马的遭遇所象征的社会现象与个人经历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疏通课文大意,了解千里马的遭遇及其原因;思考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教学重点落实重点文言字词;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分析千里马遭遇,体会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我是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唐旭君老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首韩愈的诗:《入关咏马》结合注释我们想一想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说,老马怎么能充上等良马,力量小了更应当谨慎对待前面的路程。
不知何故掉转头来,在牵到潼关时妄自鸣叫一声。
这是典型的以物喻人诗,作者借一匹老马,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再也不能“充上驷”了。
而这最后的“一鸣"则更让人感慨,这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马说》有同工之妙.我们先来看课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看一看韩愈从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思考。
二、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1.请听老师朗读,看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给疑难字词注音,标注在课文上(2)正确断句2.朗读听完了,大家把屏幕上呈现的注音内容朗读一遍,熟悉巩固。
《马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解释《马说》这首诗的意义和主题。
2. 理解并分析作者通过马的形象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能够正确朗读和诵读该诗,并理解其中的押韵和节奏。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马说》2. 词汇解析:生僻词汇的解释和理解。
3. 形象描写:马的形象描写和作者巧妙的比喻手法。
4. 音韵押韵:通过诗歌分析,理解押韵规则和节奏。
三、教学重难点:1. 对《马说》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2. 理解生僻词汇和押韵规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看图片:展示一张关于马的图片,让学生先形容一下马的特点。
2. 引导问题:你们对马有什么了解?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30分钟)1. 诗歌鉴赏:给学生阅读《马说》,然后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词汇解析:分析诗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并解释其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形象描写:讲解作者如何通过马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作者选用马的原因。
4. 音韵押韵:通过分析诗歌的押韵规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诵读。
三、练习(30分钟)1. 集体朗读:分组进行集体朗读《马说》,并注重押韵和节奏的表达。
2.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马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互动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短文,分析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引导思考:通过学习《马说》,我们对马有了怎样的理解和认识?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相关文章,拓宽对马的理解和认识。
2.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马的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如马的历史、马的特点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马说》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在朗读和写作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可能没有充分运用教材外的资源,如果能引入更多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可能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马的魅力。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___表达的情感。
2、体会_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上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有的说先有伯乐,有的说先有千里马,不管你的观点是怎样的,都要有充分的理由让别人信服你。
下面我们看唐朝韩愈,他是怎样论述自己观点的(板书:马说韩愈)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
"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 说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案23 马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虚词、实词,掌握文言词义。
2.理解内容,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内容,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杂说》《进学解》等。
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却讲究文采,写法上也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题目。
字音字形祗(zhǐ)骈死(pián)槽枥(cáo lì)尽粟一石(sù)食马者(sì)邪(yé)基础积累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2)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2.古今异义(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奴仆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表示复数或列举(5)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词,怎么今义:安全,平安3.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2)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3)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同“饲”,喂4.词类活用(1)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3)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5.其他重点实词与虚词(1)然后有千里马然后:副词,表示接着某种情况或动作以后(2)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在外面(3)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顺承(5)以①不以千里称也凭借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6)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④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示推测语气(7)之①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实义,不译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马说》这பைடு நூலகம்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优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识别和培养人才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强化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通过分析《马说》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终身学习的兴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韩愈文章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课文哲理思想:深入探讨《马说》中关于人才的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中的选拔、培养人才相结合。
-写作练习:教师需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激发创意,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学有所获。
四、教学流程
在本次教学中,我还有一点收获,那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要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帮助他们逐步提高。
《马说》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教学模式三疑三探课时共2课时学法自学合作探究一、设疑自探(10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刘翔被称为“中国的速度”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在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
刘翔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
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
”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2、文体介绍:“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说勤》。
3、走近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三考进士不第,多次被贬不得志。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内容:《马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悉并掌握《马说》这篇课文。
2. 了解并理解马的习性和特点。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要点。
2.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点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听说结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图片、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导入图片或上一课的复习。
2.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马的了解和感觉。
Step 2:预读1. 分析标题,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2. 询问学生们对马这种动物有哪些认识。
3. 预测马说的内容。
Step 3:阅读1. 完成第一遍朗读课文。
2. 细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和重点句。
3. 师生一起解读难句和生词。
4. 听录音,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5. 分组合作,学生自读课文。
Step 4:讨论1. 小组内讨论马的习性和特点,列出观点。
2. 分组合作,每组报告自己的观点。
3. 整合集思广益,讨论马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
Step 5:思考1. 提问学生们对马的感受和想法。
2. 引导学生找到马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3.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像马一样坚韧不拔。
Step 6:拓展阅读1. 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与马有关的其他文章。
2. 学生自由阅读,并就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Step 7: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完成读后感的写作。
3. 搜集关于马的图片和资料。
4. 预习下一课《等风来》。
Step 8:课堂总结1. 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简单总结。
2.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3. 确认并鼓励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从马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和爱护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第23课《马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2、分析千里马与伯乐的重要性。
3、领悟文章寓意。
重、难点:理解文意,积累词语;领会全文内涵。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寻找身影:导入新课: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
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
”孙海平就是能赏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2、生活中的你有没有被赏识的经历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3、听读课文,正音自读。
4、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二、再读课文,感受遭遇: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
3、读了文章,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
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三、课外拓展,补充资料:1、谁能拯救千里马?屏显资料: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6.23《马说》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己经学习了二十几篇文言文,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并且也积累了许多文言文词语,这篇短文可读性强,内容也不算难懂,学生理解应该不成问题。
基于此种情况,本课应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在朗读中领悟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马说》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和人才的关系。
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人才观的思考,对于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章通过论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本课的阅读教学从分析中心论点入手人手,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紧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点明中心,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在评价认识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学习本文,就应该仔细体会文章是怎样一步一步论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除了教师讲解外,学生还可以充分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年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可以阅读简易的文言文,但是对一些文言活用现象掌握的还不是很清楚;而这篇文章中存在大量语言活用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也比较多,轻松理解文意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而文意理解的透彻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情感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省级获奖教学设计篇一:马说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2、锻炼小组合作能力,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教学重点: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讲述: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 1、指名介绍 2、教师投影强调: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解题(过渡后投影)“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朗读训练 1、听读要求: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祗骈死槽枥粟一石食才美不外见邪 2、指名读。
(一人一段) 3、自读五、疏通文意1、结合注解自译,圈画重点字词及疑难。
2.请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 3、教师强调。
(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2)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六、整体感知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1、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耶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文中那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5、过渡:千里马的遭遇,让我们不仅心生怎样的情感?(同情。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你能从这三个也字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吗?(自渎每段末句,体会作者感情)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愤怒、谴责)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深刻嘲讽)再读 ,体会作者的感情七、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遭冷遇。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八、难点突破教师提问: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托物寓意九、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如果你是千里马,要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重用,该怎么做?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说课惠安堡中学关瑞芬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惠安堡中学的关瑞芬。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二、说目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原则: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五、教学过程1、马的世界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知识.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讲解背景故事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3、了解作者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4、解读标题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
(用多媒体展示)5、朗读课文,解读文本篇二:《马说》教学设计《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斯皮尔伯格的最新力作《战马》导入二、简介作者,举三反一学生结合预习及已有知识储备简介作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古代仁人志士的作品,找出他们身上的相似之处。
预设: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夺目的诗文大家们竟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呢?韩愈究竟在马儿们的嘶鸣声中听出了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三、“四读”感知,涵咏生味学生活动:一读:读准字音(判断、标注生字词);二读:读出节奏(区别句子主干,准确句读);三读:读懂文意(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章内容);四读:读出感情(抓住关键句,读出感情、韵味)。
四、质疑启思,释疑解惑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再读一遍,把问题或困惑之处和你的同桌交流。
师巡视、参与。
预设:韩愈是不是食马者?韩愈为什么能听懂马语?他听出了千里马们怎样的心声?引导:1,借物喻人韩愈和千里马有着类似的遭遇: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韩愈:失意被贬,沉沦下僚共同的心境:千里马:“鸣之”,发胸中愁苦韩愈:为文,抒士子心声2,托物寓意谁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何以见得?谁决定了韩愈们的命运?何以见得?共识:对封建社会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有力抨击;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不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五、畅谈感悟,关注人生读完本文后,对你有哪些启发?你准备如何做现代的千里马?六、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全文;2、以练笔形式完成第五环节,并在接下来的学习实践中以实际行动来做出改变,完善自己,为未来积学储宝。
板书设计:马说韩愈伯乐(能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食马者(埋没、摧残人才之人)篇三:《马说》公开课教案《马说》教学设计脉旺中学龚国红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本案为第二课时使用。
教学过程:课前检测,巩固预习1、注音(指名一个学生口头交流,指名点评、领读)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一词多义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食食不饱()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