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总结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d15eff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d.png)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四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和脑瘤。
这些疾病都涉及到脑部血液供应的问题,但具体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这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进行简要介绍和总结。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发生血流受阻或破裂导致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常见的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1.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可以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和脑血管阻塞两种情况。
1.1.1 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大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包括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
临床上需与全身性疾病和颈椎病相鉴别。
1.1.2 脑血管阻塞脑血管阻塞是指大脑血管内形成血栓或栓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受限。
常见症状有突发性头痛、呕吐、偏瘫、语言障碍等。
需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相鉴别。
1.2 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常见症状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
需与其他引起颅内出血的疾病相鉴别,如颅脑外伤和动脉瘤破裂等。
二、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因小动脉、小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内出血。
与脑卒中相比,脑出血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病死率较高。
临床上常见的脑出血形式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等。
2.1 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部血管壁的病理性改变,最终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特点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偏瘫等。
2.2 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畸形,当动脉瘤破裂时可引起脑出血。
临床表现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似,但在出血前常有剧烈头痛或发作性头痛等先兆症状。
三、脑梗死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血管阻塞的部位可分为大脑动脉病变所致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
脑血管疾病(CVD)
![脑血管疾病(CVD)](https://img.taocdn.com/s3/m/9c4cc56bb84ae45c3b358c5a.png)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定义:是指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 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 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恢复,最 长不超过24h,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 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微栓子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屑→形成微栓子 (血流作用下)→微栓塞→局部缺血症状 • 血流动力学障碍学说 脑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侧支循环 维持局部脑供血→某种原因导致血压降低 →脑血流量减少→侧支循环供血不足→一 过性缺血症状 • 脑血管痉挛学说
• 饮食指导 选择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 的饮食,如多食谷类和鱼类、新鲜蔬菜和 水果、豆类、坚果;少吃糖类和甜食;限 制盐量(<6g/d)和动物油的摄入;戒烟酒, 忌辛辣、油炸食物。 • 保持心态平衡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 • 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
• 定义: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 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 上形成的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 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的相 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常出现偏瘫、 失语。
临床表现
• 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发作突然 • 历时短暂:一般为10~15min,多在1h小时 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h。 •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 • 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 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治疗要点
• 病因治疗 • 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阿斯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啶 2、抗凝治疗:肝素静滴 3、钙通道阻滞剂(扩张血管,阻止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4、中医药治疗:川弓、丹参、红花等 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 多数病人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病人在 睡眠中发生,次晨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 体瘫痪。多数病人意识清醒,少数病人可 有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 • 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主要取决于脑血管闭 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如失语、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等
脑血管病考试重点总结
![脑血管病考试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3eedbb168884868762d6ef.png)
脑血管病考试重点总结主要内容脑血管病概论血管性痴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病概论一、脑血管的解剖和危险因素1.脑血管解剖(后面详述)2.危险因素分可干预性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和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二、脑血管病的概念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三、临床症状1.常见的缺血卒中和脑血栓形成、心源性栓塞、动脉源性血栓栓塞以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有关。
2.脑出血和血压升高、肿瘤、动脉瘤破裂有关。
四、诊断要点、辅助检查1.诊断首先应及时确定是否为脑卒中,如突然发生偏身感觉和运动障碍,应考虑脑卒中可能性。
2.其次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头颅CT或MRA,区别是出血还是缺血性。
3.最后确定发病的可能原因,以前有长期高血压史或合并糖尿病的历史,提示存在动脉硬化,脑栓塞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心房颤动。
血管性痴呆一、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1.未达到痴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抽象思维、判断力损害,伴个性改变,但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
2.血管性痴呆执行功能受损显著,常有近记忆力和计算力的减低,可伴精神症状。
又分几个类型:(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常伴明显的假性延髓性麻痹、步态不稳、尿失禁和锥体束受累体征等,影像学主要特征是脑白质弥漫性疏松性病变,皮质不受累。
(2)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反复多次突然发病的脑卒中导致阶梯式加重、波动病程的认知功能障碍。
(3)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包括角回、内囊、基底核、海马、丘脑、扣带、穹隆等单个或数个小面积梗死所致的痴呆。
(4)分水岭梗死性痴呆: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交界区长期低灌注引起脑梗死导致的痴呆,常表现为经皮质性失语、记忆减退、失用症等。
(5)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遗传性血管病,晚期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3cc2f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66.png)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其他疾病。
各种脑血管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下面我将针对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列举其诊断标准。
1. 脑梗死,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通常包括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言语障碍等。
影像学表现主要是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来确认梗死灶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凝血功能、血脂等指标的检测。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出血的疾病。
其诊断标准同样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
影像学表现则是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来确认出血灶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测。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疾病。
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脑脊液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等。
影像学表现通常通过头部CT或脑血管造影来确认出血灶和动脉瘤的位置。
脑脊液检查则是通过腰穿来获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脊液,并进行化验。
除了上述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痉挛、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它们都有各自的诊断标准。
总的来说,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https://img.taocdn.com/s3/m/1c9a74a02af90242a995e527.png)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为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出血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神经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要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进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脑中风的鉴别诊断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脑中风的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85b8a577cfc789eb162dc810.png)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脑中风的鉴别诊断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
虽然这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
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病情较急,一般较脑血栓、脑梗塞严重。
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
脑出血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瘫、呕吐等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还可有面肌瘫痪、嘴歪及流口水等。
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的症状。
脑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
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病后2~3天达到高峰的。
患者昏迷较少见,一般症状较轻,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病人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脑梗塞是血管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病的附壁血栓,主动脉、颈动脉等的血栓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骨折时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引起血栓塞时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心脏病病人。
该病发病急,常引起失语症及右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但很少有昏迷出现。
治疗脑出血常用止血剂疗法。
对脑出血病人应尽可能避免搬动,保持安静,防止再出血。
目前采用手术治疗脑出血有一定效果。
对脑血栓及脑梗塞采用扩血管治疗。
应用外血管药物可改变局部缺血及促进症状迅速缓解,愈后较好。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
发病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并有脉搏洪大而缓慢、呼吸深而慢、面部潮红、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表现;多数伴有中枢性高热。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经定位表现也不相同:(1)内囊出血最常见主要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脑血管疾病小结
![脑血管疾病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dee71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74.png)
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一、概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短暂发作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即尚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
发作出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24小时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TIA是各类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微栓塞主A弓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微栓塞TIA微栓子自溶脑血流恢复颈内外A分叉处侧支循环开放2、脑血管狭窄、痉挛或受压颅内外A粥样硬化管腔狭窄颈椎骨质生供应脑部血流A受压TIA各种刺激痉挛3脑A脉管壁硬化血压回升脑血流下降TIA脑血流恢复脑A管腔狭窄4、血液成分改变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血液有形成分淤积阻塞微血管TIA白血病三、临床表现1、多发生于5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颈椎骨质增生者;2、起病突然,多在清醒时发作;3、历时短暂;4、反复发作,症状刻板性再现;5、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一)颈内A系统TIA1、瘫痪:多为单瘫或轻偏瘫;2、感觉下降:多呈面部、单肢或偏身麻木;3、失语(发生在优势半球):运动性多或感觉性;4、短暂性单眼黑朦;5、同向偏盲(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发作性眩晕(最常见):可伴恶心、呕吐及眼震。
不伴耳鸣。
2、晕厥及猝倒(脑干网状结构缺血);3、一过性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构音下降;4、平衡失调;5、复视,视野缺损;6、交叉性瘫痪(此为椎-基底A系统TIA的典型表现):一侧颅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7、记忆下降:多短暂性遗忘四、辅助检查1、CT或MRI;2、B超多普勒断层扫描和TCD检查;3、SPECT和PET检查4、颈椎X片或CT检查;5、DSA检查五、诊断TIA的诊断主要靠病史1、中老年人突然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症状并在24H内完全恢复者,应考虑TIA的可能,通过辅助检查鉴别。
2、CT或MRI未见相应的脑部病灶,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TIA。
3、眼底动脉见微栓子或TCD检测到微栓子流经脑动脉,则强烈支持微栓子所致TIA。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42c0e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9.png)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通常所涉及的影像技术有:(1)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包括平扫CT(NCCT)、增强CT扫描、CT灌注成像(CTP)和CT动脉造影(CTA);(2)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常规T1和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动脉造影(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MRI)等;(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脑成像技术在急性脑血管病应用时主要满足以下需求:(1)判断是否有脑出血;(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排除临床卒中样发作的其他颅内疾病。
一、CT(一)CT是检测脑出血的“金标准”NCCT是目前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也是急诊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出血性卒中、溶栓前破除脑出血的最通例筛查方法。
(二)血肿扩大的NCCT征象血肿扩大指脑出血患者早期颅内血肿因持续活动性出血而不断扩大的现象和过程。
(三)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选影像学手段XXX施展阐发为脑沟、脑裂或颅底环池内的高密度影。
(四)CT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作用目前,NCCT是临床上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主要目的是排除脑出血。
(五)NCCT在缺血性脑水肿或出血转化诊断中的作用CT是对这两者随访最佳的影像方式。
(六)NCC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CVST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推荐看法】:(1)NCCT是急诊急性脑出血、SAH的首选检查(A级证据,级推荐);(2)对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首先完成急诊NCCT,破除出血(A级证据,级推荐);(3)NCCT是监测缺血性卒中后恶性脑水肿以及出血转化通例选择的影象体式格局(A级证据,级推荐);(4)NCCT 可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初始的通例检查,当发觉高密度静脉征、不明缘故原由的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区低密度病灶,应当斟酌有CVST的可能(B级证据,级推荐);(5)NCCT 的黑洞征、混合征、岛征、血肿不规则形状以及液平面是展望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重要影象标志物,NCCT可作为展望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检测技术(B级证据,级推荐)。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_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_](https://img.taocdn.com/s3/m/a472a5127cd184254b353587.png)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C 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 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 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最新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治疗PPT课件
![最新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02645002d276a201292e07.png)
四、治疗:
• 1.病因治疗: • 2.预防性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凝集:阿
司匹林降低13%缺血事件;氯吡格雷再降 低8.7%;奥扎格雷。(2)抗凝药物。(3) 其他:对有高纤蛋白原血症的TIA患者可选 用降纤酶治疗。
• 3.TIA的外科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专家共识
• 阿司匹林。剂量100-300mg,预防事件的疗效13%, 增加剂量并不能增加疗效会增加出现风险
脑血管解剖
• D: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皮质分布于顶枕 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一部分,额顶两 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 前部和内囊前支。E:大脑中动脉:为经内动脉 的直接延续,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 部分和岛叶,中央支(豆文动脉)供应尾状核, 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1.脑动脉硬化 • 2.动脉炎 • 3.其他少见原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血小
板增多症、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
二、病理及病理生理:
• 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1.超早期(1~6 小时);2.急性期(6~24小时);3.坏死期 (24~48小时);4.软化期(3日~3周)。
• 3.脑桥背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 征。
• 4.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可出现闭锁综合征。
三、中脑:
• 1.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 综合征。
• 2.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红核综合 征。
四、小脑
• 小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 • 1.小脑吲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 • 2.小脑半球损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
动) • 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到高
峰 • 多见且较重 • 多为均等性偏瘫(基底节
脑血管疾病CT、MRI诊断标准及解释
![脑血管疾病CT、MRI诊断标准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bfba433186bceb18e8bb0a.png)
第四节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二、颅内出血 三、脑血管畸形 四、颅内动脉瘤 五、脑白质疏松症
一、脑梗死
(一)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二)腔隙性脑梗死 (三)出血性脑梗死
(一)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1、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2、好发部位:大脑中动脉 3、病理过程:
与梗死时间、侧枝循环有关
与血流状态、是否合并血栓、钙化和含铁血 黄素沉积有关。
MRA显示瘤体。
5、脑白质疏松症 ( leukoaraiosis, LA)
• 神经影像学术语; • 脑室旁或半卵圆中心白质区的斑点状及斑片状改变, CT上呈低密度影,而在MRI 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的区域。 • 病变主要累及发挥高级大脑功能的白质束; • 主要病理改变是髓鞘脱失和缺血性损伤
注意与扩大的血管周围腔隙(PVS)鉴别
PVS:即Virchow-Robin间隙,是伴随穿支动脉和静脉、覆 盖软脑膜、充满间质液体的结构,与蛛网膜下隙不直接相通; 扩大的PVS常发生在基底节、中脑、半卵圆区、皮质下白质; 扩大的PVS是病理状态:慢性缺血和动脉硬化是主要原因;
CT、MR表现: • 大多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含液囊肿,直径
寻找出血原因------CTA、MRA
采用CT平扫+CTA对于发现出血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三、脑血管畸形
• 脑血管畸形分类
动静脉畸形(A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毛细血管扩张征(capillary telangiectasia)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
不超过5 mm,簇状分布; • 密度/信号与CSF一致; • 周围结构信号大多为正常; • 不强化。
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39feec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c.png)
▪ 1 头颅CT和MRI
▪ 头颅CT有助于排除与TIA类似表现的颅
内病变;目前;临床上对类似TIA发作; 而无客观神经系统检查体征的脑梗死 诊断仍有争议;但是头颅CT所发现的病 变数量 部位和血管分布有助于分析 TIA表现的来源 头颅MRI的阳性率更高; 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筛查检 查
▪ 2 超声检查
▪ 建议:
▪ 1抗凝治疗不应作为常规治疗;不论是
急性期还是长期治疗
▪ 2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患者;强
烈推荐使用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除外
▪ 3TIA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症状仍频繁
发作;建议考虑抗凝治疗
▪ 3 降纤药物
▪ TIA患者有时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
▪ 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有临床研
▪ 三鉴别诊断
▪ 临床类似TIA出现短暂神经功能缺损表
现的疾患有局限性癫痫 复杂性偏头痛 眩晕 晕厥 硬膜下血肿 低血糖以及低 血压等;在考虑TIA诊
▪ 断时须注意 鉴别 ▪ 二 治疗
▪ 一控制危险因素参照第一章第三节内
容
▪ 二 TIA的药物治疗 ▪ 1 抗血小板药物
▪ 近20年的临床实践;已证实对有卒中
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 过性或短暂性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临床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不遗 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 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心脏疾
防 男性和女性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 血压正常和高血压的患者以及老年和年 轻患者均同样有效;考虑到收益的相对 性 不良反应以及价格;对 大多数患者应 首选阿司匹林
脑血管病的分类ppt课件
![脑血管病的分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f27a9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0.png)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定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局部脑或视 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 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且无责 任病灶的证据。
症状
治疗
TIA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 治疗,目的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TIA的症状因缺血部位不同而异,常 表现为突发的一侧肢体麻木、无力、 言语不清、眩晕等。
脑血管畸形概述
01
02
03
定义
脑血管畸形是指脑血管发 育异常引起的血管结构和 数量的异常,导致局部脑 组织血流动力学紊乱。
分类
根据血管畸形的形态和血 流动力学特点,可分为动 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毛 细血管扩张等。
症状
头痛、癫痫、颅内出血等, 严重者可导致偏瘫、失语 等神经功能缺失。
脑动脉瘤概述
定义
诊断与治疗方法
介绍了脑血管病的常用诊断手段,如CT、MRI等,以及治疗方法 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 精准医疗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应用: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脑血 管病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提高治疗效果。
• 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针对脑血管病的新型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细 胞治疗等,将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脑血管病的分类ppt课件
目录
• 脑血管病概述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出血性脑血管病 • 脑血管畸形与动脉瘤 • 并发症与后遗症处理 • 总结与展望
01 脑血管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率
脑血管病定义
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血 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受损的 一组疾病。
发病率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 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a4dfecbe23482fb5da4c37.png)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
本文参考了脑血管病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相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常规序列未发现相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限标准。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要点】:1. 急性发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实脑部相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2.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3.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 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5. 原因未明的脑梗死:附2: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临床过程复杂。
1. 脑分水岭梗死:2. 出血性脑梗死:(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要点】: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发作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2)患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压比健侧低20mmHg 以上,或锁骨上窝可闻及动脉杂音;(3)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超声或DSA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液逆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d801e12b5901020207409cc9.png)
脑血管疾病诊断公式1.脑出血=老年患者+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意识障碍+定位体征2.脑血栓=安静状态发病(冠心病、高脂血症)3.脑栓塞=发病急+心脏栓子(亚急性心内膜炎)肺栓塞=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下肢栓子(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坏疽)4.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脑膜刺激征+CT5.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偏瘫+CT未见病灶中毒诊断公式一氧化碳中毒=煤火炉+樱桃红+COHB增高有机磷中毒=农药接触史+瞳孔针尖样改变+大蒜味+肺部听诊湿啰音+胆碱酯酶活力降低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公式1.白血病=发热+出血倾向+胸骨压痛+全血细胞减少2.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貌+出血倾向+三系减少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贫血貌+Coombs(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脾大4.缺铁性贫血=血清铁下降+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女性月经过多或消化系统肿瘤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女性+出血倾向+血小板降低(小于100-109),红白细胞计数正常6.DIC=多部位出血+PT延长+3P试验阳性血液系统疾病进一步检查1.骨髓穿刺检查2.细胞形态学检查3.肝肾功能、腹部B超4.血常规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白血病:化疗+骨髓移植化疗:急性白血病,急淋-DVLP方案(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急非淋-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早幼粒-维甲酸慢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糖皮质激素,脾切除TTP: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再障:雄激素,免疫制剂,骨髓移植贫血:补充铁剂+VC,手术前贫血严重可输注红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蝶性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ANA阳性风湿性关节炎=单发+大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老年女性+对称性小关节+RF阳性化脓性关节炎=青少年+高热骨性关节炎=骨擦音/骨擦感+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疼痛缓解脑膜炎诊断公式结脑=脑膜刺激征+结合症状(低热盗汗)病脑=脑膜刺激征+病毒感染(发热)化脑=脑膜刺激征+化脓(高热)流脑=脑膜刺激征+冬春季节+皮肤黏膜瘀点淤斑乙脑=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夏秋季节妇科疾病诊断公式1.异位妊娠=停经史+剧烈腹痛+腹部包块+阴道出血+宫颈举痛2.卵巢肿瘤蒂扭转=急性下腹痛+肿物+无休克无贫血,HCG(-),无停经及阴道流血史3.急性盆腔炎=下腹剧痛(宫颈举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4.宫颈癌=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菜花样赘生物(Ib期局限于宫颈,Ib1期经线<=4cm)5.卵巢肿瘤=老年女性+腹胀+腹部肿块+消瘦儿科疾病诊断公式1.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季节(秋冬季)+大便稀水样蛋花汤样+发热脱水分度(1)轻度:(2)中度:泪少尿少四肢凉(3)重度:无尿肢冷血压降脱水性质:血清钠水平130-150诊断:1.轮转病毒肠炎(重型/轻型)2.重度(中度/轻度)高渗(等渗/低渗)脱水3.其他,如代谢性酸中毒等补液治疗:1.原则:2.第一天补液总量、速度和种类(1)总量(2)速度(3)种类3.第二天补液4.药物治疗:控制感染,保护肠粘膜2.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1)麻疹=发热+上感+全身丘疹+麻疹黏膜斑(2)风疹=低热+上感+红色丘疹+耳后淋巴结肿大触痛(3)急诊=突起高热+热退后出疹(4)风疹=低热+瘙痒性水疱疹+向心性分布(5)猩红热=发热+咽痛+草莓舌+皮疹在皮肤褶皱易受摩擦部位更密集3.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性情烦躁+喂养不当+骨骼改变(肋膈沟、蛙腹、O型腿)+血清钙+血磷低传染性疾病诊断公式1.甲肝=发热+黄疸+HA V(+)+粪口传播2.乙肝=发热+黄疸+HBV(+)+体液传播3.丙肝=发热+黄疸+HCV(+)+血液传播4.艾滋病=接触史+发热+消瘦+HIV(+)吸气性呼吸困难(1)见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总结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
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既往和近期有卒中发作史。
4.病程波动,呈阶梯样进展。
5.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6.Hachinski缺血量表记分≥7分。
7.CT及MRI证实脑内多灶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四、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常有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