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与细胞因子免疫研究综述探讨

合集下载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检测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检测
维普资讯
中华 耳 鼻 咽 喉 科 杂 志 20 年 8月第 3 02 7卷 第 4期 C i JOoh o rno,A gs20 ,V l 7 o 4 hn t i l ygl uut 02 o 3 ,N . rn a
3 P R 产 物 直 接 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果 证 实 为 mtD A 15 位 .C 结 N 55
点 。 突 变 。 的
三 、 论 讨
家 族 史 的散 发 病 例 。 1 5 。m N 55 t A突 变 是 遗 传 性 A I D A D家
系重要遗传 因 素 , 带 此 突变 者 有对 A A 携 m n的 遗 传 易 感 性 。 而 大 部 分 散 发 病 例 的 发 病 原 因 不 明 , 能 还 存 在 m N 可 tD A其 他突变位点 与 A I AD有 关 。 我 们 也 将 对 4 2例 散 发 病 例 进 行 深入研究 , A I 为 A D的 基 因诊 断 提 供 更 多 的信 息 。
( 稿 日期 :0 1 92 ) 收 20 . .3 0
( 文 编 辑 : 务业 ) 本 包
变 应 性 鼻 炎 患 者血 清 中 四种 细胞 因子 的检 测
洪 苏玲 黄 江 菊 杨 玉 成
变 应 性 鼻 炎 的发 病 机 理 与诸 多 细 胞 因 子 有 关 , 年 来 已 近 越 来 越 受 到 国 内 外 学 者 的 重 视 … , 应 性 鼻 炎 发 作 时 细 胞 因 变 子 的产生及 炎性介质 参与均 与机体异常 的免疫调 节有关 , 即 存 在 T辅 助 细 胞 亚 群 功 能 失 调 , 过 释 放 细 胞 因 子 , 进 I 通 促 g E 的合 成 与分 泌 , 增 加 炎 性 细 胞 的 浸 润 和 活 化 , 胞 因 子 网 并 细 络失 调 可 能 是 变 应 性 鼻 炎 发 生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基 础 之 一 。 我 们 观 察 变 应 性 鼻 炎 患 者 血 清 白 介 素 ( t l kn4 I 4 、 - 、 i ee i , 广 ) I 5 n ru 一 L L 粒 细 胞 巨 噬 细 胞 克 隆 刺 激 因 子 (r u ct m cohg o n g n oy arpaecl y al e o sm ligf t , M—S 和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u o ncoi t u t c r G C F) i an a o t r er s m s f t ,N —) 平 变 化 以 及 其 相 关 性 , 讨 上 述 4种 细 胞 因 a o T Fa 水 cr 探 子在 变态反应性 鼻炎发作 时的协 同作用 。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过敏原的诱导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过敏原的诱导密切相关。

在过敏原的诱导下,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鼻腔黏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据研究发现,过敏原通过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底面进入组织,引发特异性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过敏介质,导致鼻腔组织发生变应性炎症。

二、过敏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主要由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细胞介导。

这些细胞在过敏原的刺激下,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和过敏介质,导致鼻腔黏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引发典型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三、特异性免疫反应四、遗传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变应性鼻炎的易感性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对过敏原的过度反应,从而引发变应性鼻炎。

遗传因素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免疫细胞的激活等关键过程相关,从而影响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

五、炎症介质的作用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炎症介质的作用至关重要。

过敏原刺激下,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被释放,引发组织炎症反应,导致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发生。

炎症介质还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加剧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以上就是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通过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未来可以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靶向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能够有更深入的突破,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变应性鼻炎中调节性B细胞及CD_(19)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中调节性B细胞及CD_(19)的研究进展
2( : -1 612 2 . )0
【] 王雪 晴 , 莹 莹. 肾健 脾 调 经方 治 疗脾 肾两 虚 型崩 漏 1 8 3 刘 补 2 例疗 效观 察 [. 中医, 1, () 47. J新 ] 2 1 33: —5 0 4 7 【] 高玉敏 . 冲汤治疗 崩漏 6例【 冲 国 中医 药现代 远程教 育, 1, 4 固 o J ] 2 1 0
以下将 从几个方面对调节性B 细胞参与变应性鼻炎进行综述 。 1调 节性 B 细胞 (eu tr Bcl rg)的发 现及来 源 Rgl o el es a y ;B 早在 2世 纪7年 代 ,有 人提 出假说 ,认为有 一部分B O O 细胞 可 以产 生抑制性抗 体 ,执行一部分 免疫抑制功 能。在20年 , 《 09 科学》报道 了杜 克大学 医学 中心发现B es rg存在 的确切证据 ,首 次证实存 在人体 内,有一小群能够调节 炎症的B 0 1细胞 ( 产生I—0 细胞 )【 Ll的B l J 。
96 , 9
参 考 文献 [] 张 玉珍. 医妇 科学 [ . 京 : 国中医 药出版 社, 0 : 616 1 中 M】 北 中 2 21 —1. 0 0
【】 马世 杰 , 久 瑞. 肾固 冲法 治 疗 更年 期崩 漏 8 例 【 . 国 中医 2 王 补 O J中 ] 药现 代远程 教 育, 1, 1) 2.2 . 2 1 (3: 617 0 9 1
92 )5 . (4 :7
[2 巧琳, 丽琳. 治疗崩 漏6例【 . 中西医结合杂 志, 0, 1]杜 韩 针灸 9 .现代 『 ] 2 4 0
1(3 :1 32 ) . 3
[3 1】尹 春 花 . 中药 配合 穴 位 注射 治 疗崩 漏 疗 效观 察 [] 宁 中 医杂 J. 辽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

综述变应性鼻炎经淋巴结注射免疫治疗【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AR患者约超过 6亿人。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可能根治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该疗法疗程长且及存在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低,仅有4%的AR患者选择该疗法,目前寻找患者依从性好且同时能提高疗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是AR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经淋巴结注射免疫疗法(ILIT)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新方法,对AR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就ILI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免疫疗法;淋巴结;综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炎性疾病[1]。

全球范围内AR影响约超6亿的人口,且其发病率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

AR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工作和学习,同时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AR的治疗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AR免疫治疗的利与弊变态反应是接受特定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所致的机体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等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紊乱疾病的主要目标。

1911年Noon和Freeman首次采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治疗AR,并证实了该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SIT 也称脱敏疗法,是通过用特异性致敏的变应原持续刺激机体并逐渐增量,最终使机体对变应性刺激达到适应和耐受,减轻或消除变应原引起的临床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变应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尘螨等)引起的儿童和(或)成人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SIT能长期改善AR的临床症状,阻止患者对新变应原发生变态反应的可能,并降低其向变应性哮喘发展的风险[3]。

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意义

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意义

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意义高青;孙志宏;孙黎晓【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7(021)009【总页数】2页(P1577-1578)【作者】高青;孙志宏;孙黎晓【作者单位】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正文语种】中文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在20%-30%范围内[1]。

研究表明,Th1和Th2细胞免疫失衡和变应性鼻炎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CD4+T细胞亚群及Th17在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2]。

本文探讨血清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意义。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7例为观察组,男16例,女21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1.03±10.91)岁。

均符合《2004年全国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关系专题学术会议纪要》[3]中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且近1个月未接受镇静剂、免疫抑制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者,病程3-10年,平均(7.53±1.34)年;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7例为对照组。

男17例,女20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1.07±10.93)岁。

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保存于干燥无菌试管中,并静置1 h,离心(3 000 r/min)15 min后,在试管中放置上清液,在-80℃冰箱内保存,待测。

采用美国R&D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测量IFN-γ、IL-5、IL-4、IL-12、IL-31、ICAM-1、Eotaxin水平,采用日本MBL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量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

变应性鼻炎治疗探讨

变应性鼻炎治疗探讨

变应性鼻炎治疗探讨作者:李泉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掌握当前最为有效及常用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

通过对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学、分类、发展与临床表现、检查等进行说明过敏性鼻炎治疗方法,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等相关资料。

方法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结果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变应原;变应性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是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变应性鼻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有,易见于年轻人,典型症状为鼻痒、阵发性喷嚏连续发作、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

根据接触过敏原的时间,变应性鼻炎曾经分为季节性(又称枯草热或花粉症)、常年性和职业性,但这种分类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新的变应性鼻炎的分类法:(1)根据病程,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即症状和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为“轻度”和“中-重度”。

一、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原因现在已知变应性鼻炎是由于特应性暴露变应原,常见变应原包括:(1)吸入性过敏原,如室内外尘埃、尘螨、真菌、动物皮毛、羽毛、棉花絮等;(2)食物性过敏原,如鱼、虾、鸡蛋、牛奶、面粉、花生、大豆等,特别是某些药品,如磺胺类药物、奎宁、抗生素等均可致病;(3)接触物,如化妆品、汽油、油漆、乙醇等。

间歇性AR主要由室外变应原(花粉等)引起,持续性AR主要由室内变应原(螨、尘埃等)引起。

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一)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治疗包括避免与变应原接触、特异性免疫疗法。

1.避免与变应原接触①避免变应原和刺激物。

改变室内环境,去除动物,清洗家具,勿铺地毯,勿买有毛绒的玩具,以减少致病的变应原和刺激物。

对花粉过敏者装空调机特别有用,以防花粉进入,空气干燥可加重鼻堵,最好使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关系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关系
2主要 的生 物活 性是 促进 T淋 巴细胞 和 N K细胞 的增
前列 腺 素 、 激肽 释 放 酶 和缓 激 肽 等 , 这些 介 质 作 用 于
效 应 组织 可引 起 平滑 肌 收缩 、 腺体 分 泌 增 加 、 血 管 小 扩 张 、 细血管 通 透 性增 高 、 酸 性粒 细 胞增 多 和 浸 毛 嗜
胞 ( aua kl r e , K cl 分 泌 IN 一y n trl ie cl N e ) l l 1 F ^ 。
T 2细胞 主要 分泌 I 4 I h L一 、L一5 I 6 I 、 L一 、L一8 I 、L

9、 I L一1 3与粒 细胞集 落刺 激生 物 因 子 ( M —C F G S)
殖 , 进 B细胞分 化 和抗 体 生 成 , 内 I 2产 生 或 促 体 L一 表达 异 常与 临床 变 应 性疾 病 有 密 切 关 系 ; N T F—p
可与 I L一2共 同 作 用 于 B细 胞 来 抑 制 IE 生 成 。 微 g
润等 , 发生 相应 的临床症 状 , 即为 效应 阶段 , 而 引起 从 鼻痒 、 嚏 、 清涕 、 喷 流 鼻塞 等 临床症 状 。
酸性 粒细胞 ) , 些 细胞 可 以合 成 或释 放 多 种 细 胞 等 这
A R病 理过 程 中 涉 及 多 种 免 疫 活 性 细胞 和 组 织 细胞 , 如抗 原 呈 递 细 胞 ( 突 细 胞 、 噬 细 胞 ) 淋 巴 树 巨 、 细胞 ( 主要 是 T淋 巴细 胞 ) 效 应 细 胞 ( 大 细胞 、 、 肥 嗜
生物 是 T l免疫 反应 的主要刺 激 因素 , 噬细胞 吞 噬 h 巨 微 生 物后 分 泌 I L—l , 导 T l细 胞 和 自然 杀 伤 细 2诱 h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治疗上常用鼻用糖皮质类固醇、新一代抗组胺药等药物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中医药治疗常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明显、远期疗效稳定的优势,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广阔前景。

本文就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标签: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1]。

近年来AR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中心城市AR的发病率为8.7%~24.1%,全球AR发病率为10%~25%,其逐渐成为临床多发病、高发病[2]。

而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调查(ISAAC)发现,发展中国家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枯草热)累及50%的青少年[3]。

变应性鼻炎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尤其是青少年,而且目前为止仍没有根治的方法。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变应性鼻炎概况1.1 变应性鼻炎的概念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以鼻痒、鼻塞、流清涕、阵发性喷嚏为典型症状,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灼热感、流泪和眼充血等,称为变应性鼻结膜炎(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ARC)。

病理检查可见鼻粘膜肿胀、血清IgE增加,迁延不愈常伴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变应性鼻炎是体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造成Th1和Th2 免疫反应失衡而引发的、以鼻腔粘膜Th2 免疫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反应,其主要的免疫病理学特征是组织中大量表达Th2 细胞因子的细胞浸润[4]。

2 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针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恢复正常的TH1免疫反应和TH2免疫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核心目的[5]。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21 0 0年 8月第 4 8卷第 2 3期

综 述 ・
变应 性鼻炎 舌下 性免疫治 的 特异 疗研究 进展
章 捷 一 余 少卿 (. 1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院 , 上海 20 2 ;. 0 0 5 2上海复旦大学 医学 院 , 上海 2 0 3 ) 002
【 摘要】变应性 鼻炎 的免疫治疗是 针对 变应原脱敏 的有效治疗 , 除了传统 的皮下免疫治疗 , 近年来发展 了舌下特异性免疫治
传 统 的 S I 在 欧 洲 、 洲 及 澳 大 利 亚 的一 些 国 家 开展 了舌 下 免 CT, 亚 疫 疗 法 (u l g a imu o e p ,LT , 有 大量 的 临 床 资 料 总 sbi u n l m n t r yS I)并 ha
余年的动物实验 和临床实践 ,证 实经 口腔黏膜摄入 变应原 的可
【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 免疫治疗 ; 舌下免疫治疗 【 中图分类号】 7 5 1 R 6.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9 0 (0 0 2 — 5 0 17 — 7 12 1 )3 1— 2
变应性 鼻炎的治疗主要分为避免接触 变应原 、药物控 制及
免 疫 治 疗 (pc ci u o eayST 等 。 与 药 物 治 疗 相 比 ,I sei i f mm nt rp ,I ) h ST 是 对 患 者 的 免疫 系 统 进 行 过 敏 原 脱 敏 , 能从 根 本 上 解 决 变 应 性
能 ,并 且大量的研究还表 明 S I LT存在着较好的疗效 以及更好 的
安 全性 , 就 导 致 新 的 观 点 , S 这 即 HT作 为 一 种新 兴 的免 疫 治 疗 手
结。19 9 3年 ,欧洲临床免疫 与变态反应学会 ( eE rpa — t uoenA h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

作者:李冶,顾美珍,陈春娟,张伟【摘要】变应性鼻炎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正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就变应性鼻炎的分型、诊断、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抗IgE治疗、手术治疗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哮喘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由变应原激发的、由IgE介导的鼻部炎性疾病。

AR 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有流涕、鼻塞、鼻痒和喷嚏。

近年来,全球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造成的医疗支出也相当惊人,现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参与,由37位学者起草的包含2776篇参考文献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impact on asthma,ARIA)发表[1],系统地介绍了AR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

1 分型和诊断1.1 分型[1] AR的主要症状有流涕、鼻塞、鼻痒和喷嚏。

ARIA从症状持续的时间特征和轻重两个方面对AR进行分类。

从症状持续的时间来看,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少于4天/周或总病程少于4周,则诊断为间歇性AR;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多于4天/周,且总病程在4周以上,则诊断为持续性AR。

从症状的后果来看,如果AR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特别是睡眠),则为轻度AR;反之则为中重度AR。

将上述分类结合,可将AR分为4个亚型,由轻至重依次为:轻度间歇性AR、中重度间歇性AR、轻度持续性AR和中重度持续性AR。

ARIA 主要以患者病程的长短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作为AR分类指标,并由此决定治疗方案,与传统的季节性AR(花粉症)和常年性AR的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注重治疗方案的选择,后者则注重病因的判定。

ARIA问世后的几年来,多数文献仍采用季节性和常年性AR的分型,新的分型方案被临床医师所熟悉和采用仍需较长时间。

1.2 诊断 AR的诊断项目包括三个方面[1]:常规项目、拓项目和相关疾病。

Th22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Th22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Th22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黎爽;陈慧;张慧云;何韶衡;陈冬(指导)【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22(38)10【摘要】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Th22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机制。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0例AR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HCs),ELISA检测AR患者及HCs外周静脉血中IL-22含量。

流式细胞术检测AR 患者及HCs外周血中Th22比例,将AR患者外周血中的PBMC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同型对照组(加入PEMouse IgG2a,k)和实验刺激组(TNF-α处理组),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NF-α对AR患者外周血中Th22的影响。

结果:与HCs相比,AR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IL-22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且AR患者外周血中IL-22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中Th22呈正相关(r=0.966,P<0.001);HCs外周血IL-22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中Th22比例呈正相关(r=0.981,P<0.001);AR患者外周血实验刺激组CD4^(+)T细胞中Th22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结论:AR患者外周血中IL-22表达水平升高,CD4^(+)T细胞中Th22比例提高,且Th22的比例与IL-2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AR患者外周血中,TNF-α可促进Th22的生成。

【总页数】5页(P1249-1253)【作者】黎爽;陈慧;张慧云;何韶衡;陈冬(指导)【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沈阳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锦州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21【相关文献】1.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2.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3.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PBMCs中TIM-3的表达及其与Treg的关系4.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富集群中Tim-3表达上调5.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PBMC中miR-146a和STAT5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应性鼻炎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及意义

变应性鼻炎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及意义

制始动环节和中间环节的不断认识,发现 T 辅助细胞(ThF 使 ICAM-1 的表达。马未央等[1]采用 ELISA 法对 31 例 AR
细胞) 及其分泌的相关的细胞因子在 AR 的发生发展中起 患者的血清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血清 IL-4 和 ICAM-1 的含
着关键的作用,其中 Th1 的细胞因子产物有 INF-! 、IL-2 等,Th2 的细胞因子主要有 IL-4、IL-5、IL-10 等,正是由于 Th0 细胞在分化中发生向 Th2 偏移的情况,造成 Th1 和 Th2
法 AR 病人受到变应原应激后,伴随着组织嗜酸粒细胞增 多,鼻黏膜的 GM-CSF mRNA 表达增加。黄江菊等[11]采用放 射免疫法 86 例 AR 患者血清 GM-CSF 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GM-CSF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且与 IL-4、IL-5 相关显著。并认为 GM-CSF 可以刺激 EOS 的产生,并延长 EOS 的生存。 3 干扰素 -! (IFN-! )与 AR
的 IgM 向 IgE 转化,是 IgE 合成的最重要的调节因子,并 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的局部浸润。张宗芬
!!!!!!!!!!!!!!!!!!!!!!!!!!!!!!!!!!!!!!!!!!!
心阳。脾虚不能自蕴其华,心虚不能自藏其液。表阳虚不能 重,头晕眼花,纳呆,小便较少,脉浮且虚,舌淡而胖,苔腻
GM-CSF 是相对分子质量 22 000 的糖蛋白,是变应性 气道炎症疾病中的一个主要细胞因子,它与 IL-5 在嗜酸 粒细胞(EOS)的产生、活化方面起协同作用,可刺激 EOS 的 产生,并延长 EOS 的生存,还可以促进 EOS 表面 CD11 黏附 分子表达,并能促进白三烯的合成。研究表明,GM-CSF 在 AR 病人的鼻灌洗液中含量增加。用细胞内原位杂交的方

变应性鼻炎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变应性鼻炎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韩东园 徐博怀 余璐洁 裘奇阳 何勇【摘要】 变应性鼻炎(AR )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不仅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加重社会医疗卫生负担。

尽管目前临床上AR 的治疗手段繁多,部分患者仍然难以获得满意疗效。

近年来,随着对AR 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非特异性免疫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生们的重视。

该文就近年来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在AR 上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益生菌;细菌溶解产物Research progress on non -specific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 Han Dongyuan △, Xu Bohuai, Yu Lujie, Qiu Qiyang, He Yong. △School of Medicine,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3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e Yong, E -mail:****************【Abstract 】 Allergic rhinitis (AR )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 in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Dueto the prolonged course of disease and frequent episodes , AR will not only a ff ec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 but also increase the burden of social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Currently , although multiple clinical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adopted to treat AR , some patients could not achieve satisfactory clinical e ffi cacy. With the in -depth study on the pathogenesis of AR in recent years , non -speci fi c immunotherapy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linicians. In this article ,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on -speci fi c immunotherapy for AR was reviewed ,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in -depth research.【Key words 】 Allergic rhinitis ; Non -speci fi c ; Immunotherapy ; Monoclonalantibody ; Probiotics ; Bacterial lysate作者单位: 315300 宁波,宁波大学医学院(韩东园,裘奇阳);315300 宁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徐博怀,余璐洁,何勇)通信作者,何勇,E -mail:****************DOI: 10.3969/j.issn.0253-9802.2022.11.004变应性鼻炎(AR )是指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和大量水样鼻溢等鼻部症状,可伴发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临床进展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临床进展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临床进展摘要:当前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为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渐呈现明显上升,目前逐渐引起重视。

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于过敏原物质对于病患的口鼻造成感染。

临床期间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鼻腔给药,会伤害到病患的鼻腔黏膜,有出现损伤的可能性,带来极大的不便。

本文通过对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治疗;临床进展现阶段,临床期间对于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普遍认为是饮食、空气、花粉、动物皮毛等过敏原物质于病患的口鼻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由于病程较长,并且和天气变化、季节变化等有密切联系,可发生于任何人群当中。

如果不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还会有引发鼻窦炎、喉炎等严重疾病的可能性,进一步对病患自身健康和生活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1.分型和诊断1.1分型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变应性鼻炎从症状持续时间、症状来看,症状持续时间在4天,总体病程在4周,诊断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

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在4天/周,总病程在4周以上,那么诊断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在进行对应结合的同时,目前变应性鼻炎一般分为4个亚型:轻度间歇性、重度间歇性、轻度持续性以及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相比较传统的季节性鼻炎,和常年性鼻炎具有一定差异。

当前来说,新的分型方案不断重视[1]。

1.2诊断当前对于变应性鼻炎诊断包含常规、相关疾病项目。

当前来说,常规诊断项目包含病史、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以及对应的鼻部检查等,哮喘、结膜炎以及中耳炎等疾病。

2.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包含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几个步骤,应避免接触变应原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不佳、症状持久患者进行特异性变应免疫治疗,还应考虑手术治疗。

在依据变应性鼻炎的同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依据其进行调整,并增减治疗的强度。

皮质类固醇激素作为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对于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应考虑鼻用、抗组胺药物,对于重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_林志斌

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_林志斌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

特应性个体在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有研究指出,变应性鼻炎约占全部鼻炎的40%。

变应原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经巨噬细胞处理,刺激B淋巴细胞变为浆细胞,后者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当变应原物质再次进入鼻黏膜,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异,释放组胺、白细胞三烯、五羟色胺等多种化学介质,使小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增加,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细胞为主),组织水肿,神经末梢兴奋性增强等,上述病理变化即可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变应性鼻炎发病与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有关。

本实验分析了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0.24.009白介素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林志斌 李添应 陈冬[摘要] 目的 探讨白介素-2等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变应性鼻炎患者86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者43例为对照组。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上述患者的IL-2、IL-4、IL-5、IL-6、IFN-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检测结果。

结果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二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受试者血清IL-4、IL-5、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IL-4 、IL-5增加反应的Th2细胞的高表达及IL-2、IFN-γ减少反应的Th1细胞的低表达,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细胞因子;变应性鼻炎;作用机制[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terleukin -2 and other cytoki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rhinitis Mechanism.Methods Selected 86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same period 43 cases of healthy as control group. General condi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on the patient’s IL-2, IL-4, IL-5, IL-6, IFN-γ cytokine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 the two sets of test results.Results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IL-2,IFN-γ level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 fi cant. Test group, serum IL-4,IL-5,IL-6 level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 fi cantly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 fi cant. Conclusion IL-4,IL-5 increase in response to the high expression of Th2 cells and IL-2,IFN-γ response of Th1 cells to reduce low expression,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Key words] Cytokine;allergic rhinitis;Mechanism作者单位:51008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 (林志斌 李添应 陈冬)通讯作者:陈冬 E-mail:wzc0001@明在手术过程中如何保证手术成功顺利完成的,增加患者对介入的安全感;在讲解手术的过程中可采用电教等形式,让患者以及家属观看,消除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手术的疑虑。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炎症病症,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被揭示,但是已经有许多研究学者对其病因、免疫机制、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病因方面:变应性鼻炎是由于机体对于某些特定的抗原物质产生了过敏反应而发生的。

通常这些抗原物质包括了花粉、灰尘、霉菌、动物皮毛等。

现在已经证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不仅与环境中存在的致敏物质有关,还与个体因素、免疫状态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2.免疫机制方面: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机制主要涉及到B细胞、T细胞、树突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及其相应的细胞因子。

当机体接触到抗原物质后,会产生大量的IgE抗体,这些IgE抗体会与肥大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表面结合。

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IgE抗体就会激活肥大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导致其释放大量的组胺和其它细胞因子,如白介素-4、白介素-5等,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引起鼻腔黏膜的水肿、充血、分泌物增加等表现。

3.细胞因子方面:细胞因子是免疫反应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对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已经证实,白介素-4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关键因子之一,白介素-5则参与了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生长和激活,增加过敏反应的程度。

另外,白介素-13也是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可以抑制IgE抗体的生成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

总的来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涉及到多种细胞、分子及其相互作用。

通过对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更好地治疗和预防这种疾病。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关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首先介绍了与过敏原接触的免疫反应,包括过敏原引发的IgE介导的炎症反应。

接着讨论了免疫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参与,如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

炎症介质的释放也被探讨,阐述了组织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对炎症过程的调节作用。

遗传因素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重点关注,以及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意义,指出未来研究可重点探讨更深层次的机制,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发病机制, 免疫反应, 免疫细胞, 炎症介质,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研究进展, 意义, 临床应用, 未来方向, 综述, 变应原1. 引言1.1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通过深入探讨与过敏原接触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在疾病中的参与、炎症介质的释放机制、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人们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治疗方面,对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的精准调控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临床上,根据不同发病机制的患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性治疗方法出现,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未来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与过敏原接触的免疫反应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局部变应性鼻炎(Localized allergic rhinitis,LAR)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炎症反应,其病因与变应原敏感性有关,但机制和表现与典型的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有所不同。

近年来,LAR因其难以确诊和治疗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LAR的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

LAR的定义是一种典型的对特定变应原反应,但患者进行通气功能检查和皮肤测试均阴性,而鼻部黏膜有炎症反应的鼻炎形式。

这表明LAR的病因是与传统过敏相关的IgE介导的反应不同。

LAR的典型症状包括鼻塞、流涕、鼻痒,但眼痒和打喷嚏并不普遍。

LAR的流行病学还不是很清楚,但已经有研究表明,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10-25%的患者具有LAR。

目前对于LAR的病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例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异常可能对LAR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LAR的鼻部黏膜上皮中存在着调节性T细胞(Treg),这些细胞通过分泌抗炎因子,如IL-10和TGF-β等,在抵御过敏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LAR患者的鼻部黏膜中的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inhibitors,EGF-I)可能对病症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

EGF-I会抑制黏膜再生,这可能导致LAR患者的鼻炎症状加重。

诊断LAR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当前,诊断LAR的标准是确保过敏点刺激试验(Skin prick test,SPT)阴性,同时确保鼻部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加和鼻塞等典型症状出现。

但是,由于LAR与AR非常相似,而且SP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存在局限性,这些因素都使得诊断LAR具有相当难度。

治疗LAR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于AR的治疗。

传统的AR治疗如抗组胺药、鼻喷剂和免疫疗法等对LAR并不一定有效。

因此,研究人员正试图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确定的过敏原,局部免疫治疗和中草药治疗都可以缓解症状。

香菊片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维持纤毛系统正常功能的研究

香菊片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维持纤毛系统正常功能的研究

香菊片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维持纤毛系统正常功能的研究李斐【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年(卷),期】2018(030)001【摘要】目的探讨香菊片对变应性鼻炎大鼠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4(IL-4)、白介素-8(IL-8)及纤毛系统正常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香菊片低剂量组(鼻饲香菊片50 mg/kg)和香菊片高剂量组(鼻饲香菊片200 mg/kg).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代替药物,阳性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85 mg/kg灌胃,香菊片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香菊片50、200 mg/kg灌胃.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鼻黏膜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IgE、IL-4、IL-8水平,扫描电镜检测鼻纤毛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黏膜增厚,黏膜下腺体数量明显增加,小血管增生扩张明显;香菊片低、高剂量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模型组血清IgE、IL-4、IL-8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各给药组低于模型组,且阳性对照组低于香菊片低、高剂量组(P<0.05,P<0.01).空白对照组鼻黏膜纤毛密集,整齐,模型组鼻黏膜增厚,阳性对照组纤毛密集,局部略杂乱,微管结构清晰.香菊片低剂量组纤毛密集、较整齐、偶见局部少量纤毛略杂乱,香菊片高剂量组鼻纤毛之间无粘连,微管结构清晰.结论香菊片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形态及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实现的.%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Xiangju Tablets on immunoglobulin E ( IgE) , interleukin-4 ( IL-4), interleukin-8 (IL-8) and normal function of mucociliary system in ra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MethodsA total of 30 rats were divided into blank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positive control group, low dose group (50 mg/kg Xiangju Tab-lets by nasal feeding) and high dose group (200 mg/kg Xiangju Tablets by nasal feeding). Blank control and model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distilled water instead of drugs, whil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was lavaged with 85 mg/kg Loratadine, and low and high dose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50 and 200 mg/kg Xiangju Tablets respectively. Hematoxylin and eosin ( HE)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morphology changes of nasal mucosa, and serum IgE, IL-4 and IL-8 levels were detect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ELISA) metho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used to detect ultrastructure changes of nasal cilia.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blank control group, values of mucosal thickness and submucosal glands number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obvious extension of small vessels was found in model group;infiltration degrees of inflammatory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low and high dose Xiangju Tablets groups. Serum IgE, IL-4 and IL-8 levels in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blank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levels in Xiangju Tablets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model group, and the levels in positiv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low and high dose Xiangju Tablets groups ( P<0. 05, P<0. 01). Nasal membrane cilia were dense and tidy in blank control group. Nasal membrane was thickened in model group. Dense cilia, slightly disordered in local area and a clear microtubule structure were found in positive control group. Low doseXiangju Tablets group showed neat and dense cilia with slightly small cilia disorder in local area occa-sionally, while high dose Xiangju Tablets group showed no adhesion between cilia and clearly microtubule structure. Conclusion Action mechanism of Xiangju Tablets on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nasal mucosa in ra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may be through regulating related cytokine levels.【总页数】4页(P49-52)【作者】李斐【作者单位】710021 西安,西安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21;R-332【相关文献】1.欧博鼻炎冲剂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总IgE、Th2细胞因子活性的影响 [J], 李彦华;张新日;亚生江;汪常伟;魏妍慧;盛国强;邹广华;高东升2.穴位埋线调节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血清Th细胞因子平衡状态的实验研究 [J], 陈晴;刘洋;张勤修;李昕蓉3.滨蒿内酯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J], 戴翥;姜翠菊;王梦格;刘娜;唐晓明4.宣肺调肝脾汤结合顺尔宁片干预CVA大鼠血清免疫失衡相关细胞因子研究 [J], 谢彬;康蓓蓓;于艳5.香菊片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维持纤毛系统正常功能的研究 [J], 李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 史 俊武 , 缪新 宇 , 车 琴, 等. 腰一 硬联 合麻 醉在 老年 患者下 肢 手术
中 的应 用 [ J ] . 中 国血液 流变学 杂志 , 2 0 1 1 , 2 1 ( 3 ) : 4 4 6 .
而老年患 随机体脏器功能之衰退 ,而全身麻醉过程中要求应用 的麻醉药物的种类多、剂量大,这就明显地增加了麻醉过程中老
年 患者 的危 险 l 生,并有 可能 会延 迟 老年 患者术 后 苏醒 的 时间 。然
[ 8 ] 罗克 金, 王培达 . 不 同椎 管 内麻醉 方法 对老 年 下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术 患者 血流 动力 学影 响 的对 比研 究 临床 和实验 医学 杂志 , 2 0 1 2 , 1 1 ( 7 ) : 5 1 9 . [ 9 】杨 颐 罡 . 老 年 急 症 患 者 的 围麻 醉 期 管 理 体 会 [ J 】 . 中 国社 区 医
常显著的下降,肺顺应性的显著下降和气道 内压的明显增高 ,往
往 会 导致低 氧 血症 和二 氧化 碳血症 的出现 。所 以 ,在 临床 实际 工 作 中 ,腹腔 镜 手术 常采 取全 身麻 醉 ,而不 是单 纯 的椎管 内麻醉 。
研究[ J ]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 0 0 2 , 1 2 ( 1 5 ) : 5 7 .
准备,控制心律失常及高血压,改善呼吸功能,重视全身合并症
的治疗 ,沣 意 用药 的时 机 ,防 止麻 醉药 过量 ,有 条件 的 医院 可进
行 血 流动 力学 和肌 肉松 弛的监 测 。
3 参考文献
[ 1 ] 何 秀莉 , 王 春华 . 老 年 患者 椎 管 内麻 醉 实践 与 效价 [ J ] . 延 安 大 学
前 列腺 电切术 的 临床观 察 [ J ] _ 内蒙古 中 医药, 2 0 1 0 , 2 9 ( 2 ) : 7 5 .
刘 向东 在对 老 年患 者手术 中椎 管 内麻醉 进行 研究 后认 为 ,为
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老年患者椎管内麻 醉的用药应小剂量分次进
行【 J 。 常用 药物 有 :① 丁卡 因 :成 人剂 量 为 8 ~1 0 mg / 次 ,起 效 时 问 为5 ~1 0r a i n ,作 用时 间2~ 3 h 。② 布 比卡 因 :成 人用 药剂 量
股 骨手 术 中的 比较研究 [ J ] . 四川生理 科学 杂 志, 2 0 0 4 , 2 6 ( 2 ) : 5 1 .
量的气体以造成人1 二 气腹 ,而气腹可使下腔静脉以及各腹腔 内脏
的 血管 受到 压迫 ,以致 使 静脉 循环 的 血液 回流 受阻 、心 排 出量 降 低” 。 愎腔 内的高压 也 可增 高胸 腔 内压 ,同样 也会 减少 回心血
量 ,可H J j 显 引起肺 泡无 效 腔 的显著 增大 ,以致 功能 残气 量 出现非
[ 5 ] 李 雁, 时金华. 1 6 5 6 例老年人手术麻醉分析[ J 】 冲 国中西医结合
外 科杂 志, 2 0 0 6 , 1 2 ( 3 ) : 2 4 2 . [ 6 ] 杨 承祥 , 李 恒, 章 绵华 , 等. 导管针 连续 蛛 网膜下 腔阻滞 麻 醉临 床
5 94
吉林医学2 0 1 4 年1 月第3 5 卷第3 期
盂 雅 静 在对 椎 管 内麻 醉复 合 全 身 麻 醉应 用 于 老 年 人 的腹 腔 镜 手术 进 行大 量 的研究 后认 为 ,腹 腔镜 手术 需在 腹腔 内注入 一定
[ 3 】 叶军 明, 谢 海玉 , 冯 建 伟, 等- f 氐 浓 度 布 比卡 因用 于老 年 患者 椎 管 内联合 麻醉 效果 观察 f J ] . 赣南 医学 院学报 , 2 0 0 4 , 2 4 ( 5 ) : 5 3 0 . 【 4 ] 简 志刚 , 李 建宾 , 李 瑞 珏, 等. 不 同的椎 管 内麻 醉 方式 在 老年 患 者
用 药 杂志 , 2 0 1 1 , 4 ( 3 5 ) : 1 0 2 .
为1 0 ~1 5 ag r / 次 ,不超过2 0 mg / 次。起效时问为5 —1 0 a r i n ,作用
时问1 . 5 ~ 3 . 0 h _ 】 I 。③罗 哌 卡 因 :用 量为 1 0 ~ 2 5 mg / 次。 所 以 ,实施 椎 管 内麻 醉 时 ,应 根据 老年 患者 特 点 ,做 好术 前
【 1 1 】 黄 坚. 连 续蛛 网膜 下腔 阻 滞麻 醉应 用于 老年 患 者盆 腔手 术及
术后镇痛的临床体会f J ] . 海南医学, 2 0 0 5 , 1 6 ( 1 ) : 8 9 .
【 1 2 】 陈东 晓 , 何海 波 , 刘 俊, 等. 椎管 内麻醉 对 经尿 道前 列 腺电 汽化 切 除术 患者循 环 的影 响[ J ] . 浙 汀临床 医学 , 2 0 0 4 , 6 ( 1 ) : 7 0 . 【 1 3 ] 孟雅静, 殷朝晖, 汤 洪, 等. 椎 管 内麻 醉复合 全 身麻 醉应 用 于 老 年 人腹 腔镜手 术 中的体 会 f J 1 . 河北 医药 , 2 0 0 9 , 3 1 ( 7 ) : 8 4 7 . 【 1 4 ] 李德 桂 , 李 霞. , J 、 剂量 蛛 网膜 下 腔阻滞 麻 醉联合 硬膜 外阻 滞麻 醉 在老 年患 者中 的应用 【 J ] . 中国医药 指南 , 2 0 0 7 , 5 ( 1 2 ) : 6 3 0 . [ 1 5 ] 刘 向东 . 老 年 患者 手术 中椎 管 内麻醉 的 应用 体会 [ J 】 . J 瞄 床 合 理
师. 2 0 1 0 , 1 2 ( 2 9 ) : 7 2 .
而椎 管 内麻 醉 复合 全身 麻醉 可 有效 控制 老年 患者 的 呼吸状 况 ,消 除 气腹带 来 的不利 影 响 ,减 少 全身 麻醉 过程 中 的用药 量 ,且 术后
清 醒快0 4 ] 。
[ 1 0 】 钱 俊, 倪 艳. 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经尿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