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学考试复习资料

草地学考试复习资料
草地学考试复习资料

1.草地(Grassland)简单定义:草地是草

及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土地是环境,草是构成草地的主体,也是人类经营利用的主要对象。现代草地定义:草地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或稀疏树木,可以为家畜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活场所,并可以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一—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三、草地学

1.定义:研究从草地上获得高产、优质饲草进行畜牧业生产,而草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得以维持的科学。

2.内容:生物学基础、生态学基础、饲用价值、草地类型及分布规律、草地资源、草地利用、草地培育、人工草地的建植、牧草加工、草地经营等。

3.任务:研究和应用现代草业科学理论和技术,为草地畜牧业和草地农业的发展建立巩固的饲草料基地,提供充足的优质饲草料,提高草畜转化效率,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畜产品,并通过技术措施有效保护草地,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服务。

草地主要植物及其特征

根据草地植物的经济价值分为4种经济类群:禾本科草类豆科草类莎草科草类杂类草类

(外部形态、生物学特征、经济价值)禾本科草类的经济价值

(1)从营养的成分来说,富含无氮浸出物NFE)(2)适口性好,大多数禾本科草无论放牧或调制干草,家畜都很喜欢吃;

3)在天然草地上的岀现率和丰富度较高;(4)禾本科特别有价值的特性是调制干草或运输时叶子不易脱落,长期贮存产生的草末很少,也不易霉烂,是最好的调制干草的原料;(5)禾本科草有很强的耐牧性,再生力强。因此,禾本科草的经济价值居首位。豆科草类的经济价值(1)从营养的成分来说,蛋白质量高(18?24%),含钙丰富(>0.9%) ; (2)适口性好,家畜都很喜欢吃;(3)豆科草开花期长,营养成分下降没有禾本科迅速;(4)豆科草的根部具有根瘤,有固氮作用,能增加土壤中氮含量;(5 )豆科草叶片干燥时容易脱落,调制干草时养分容易损失。因此,豆科草的经济价值居第二位。

多年生草类的生长发育时期(物候期)

1.萌发(返青期):鉴别萌发再生的标准是50%的植株返青为萌发返青期。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

萌芽返青

2.分蘖-- 分枝期禾本科牧草的分蘖:出

苗后3~5叶期从母株的地表或地下茎形成侧枝的现象。

豆科牧草的分枝:产生叶腋并形成新枝。多年生草在春季萌发返青后15-20天便开始分蘖或分枝。

一般按10%植株进入该期为分蘖或分枝始

期,50%的植株进入该期为分蘖或分枝期。分枝分蘖草的高度,在草原区可达8-10 cm,在森林区达12-15 cm,这时已适于放牧。

3.拔节期:禾本科草在地面出现第1个茎节便进入拔节期。50%的植株第1个节露岀地面1-2厘米为准。萌发返青、分蘖一—枝、拔节三个期总称为营养生长期

4.抽穗一一现蕾期

禾本科草:50 %花序从顶部叶鞘内抽岀时期

叫抽穗期50%形成花苞的时期叫现蕾期。豆

科和杂类草

5.开花期禾本科内外稃张开,雄蕊伸出,

散布花粉时为开花期。50%的植株开花即为开

花期。禾本科开花期延续6-12天。禾本科

草:

豆科及杂类草,岀现张开的花朵为花期。当

20%的植株在花序上出现1-2朵花为初期,

50%的植株开花为开花期,80%开花

为开花盛期。豆科草是无限花序。

豆科和杂类草

6.结实期

禾本科根据种子成熟程度分为乳熟期(即

50%植株的子粒接近正常大小,内部充满乳

浆),蜡熟期(80%植株的子粒,颜色已是正

常的成熟颜色,内部为蜡状硬度),完熟期

(80%的植株子粒已坚硬)豆科草当20%的植

株结荚为初期,当50% 的结荚为结实期,当

80%的结实为盛期,80%的荚果达到该种固有

颜色为成熟期。豆科和杂类草

7.果后营养期多年生牧草,春季很早开花

结实,而长期保持果后的绿色营养体,称之

为果后营养期。

8.枯黄期生育期:多年生草从春季萌发到

种子完全成熟的这段时间。

生长期:从萌发返青到枯萎这段时间。种子

繁殖:是草群扩大面积、营养繁殖的基础。

营养繁殖:从植物体的营养器官获得完整植

物的繁殖方式,是草地植物更新的主要方

式。

二、多年生草类的繁殖更新方式

1.植物营养繁殖器官根茎匍匐茎根

颈分蘖节鳞茎块茎

2.多年生草营养繁殖的类型

1)根茎型草类地上茎:横走茎一一根

茎根茎型草类特点①根茎型草类具有特别强

大的营养繁殖能力,一般寿命较长;②由于

根茎在土壤中分布较深,最适宜于生长在通

气良好的疏松土壤上;③根茎草不能形成草

皮,它们常是散生的,就是在生长最稠密的

地方也能看到土壤④在这类草地上放牧,放

牧时载畜量不能过大,放牧时间不能过长,

这类草地适宜打草。

(2)根蘖型草类这类草具有短而直的主

根,在地表下3-5cm深处(有时深达5cm 以

下),从主根长出水平根,水平根上具有更

新芽,由更新芽形成地上枝叶。

(3)疏丛型草类分蘖节位于地表

1?5cm深处,侧枝与主枝成锐角生长,发育

成熟的侧枝又以同样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侧

枝,各代的侧枝都能形成自己的根系。这样

在地面就形成了不很紧密的株丛。

鸭茅黑麦草

疏丛型草的特点:①株丛中央是最老的植

株,易使草丛的中央变空,降低草地生产

力。②疏丛草类由于分蘖节接近地表,所以

对土壤通气性的要求不如根茎类严格,但要

求水分条件较高。③疏丛草类能形成

草皮,但较疏松,容易被踏碎,放牧牲畜过

重时,丛间常被塌陷,形成凸凹的小土丘。

所以放牧不能过重。其分蘖节位于

地表或接近地面,分蘖节生岀的新枝紧贴着

老根的基部,与老根平行生长,形成了非常

紧密的株丛,株丛的中央是最老的枝,中间

凹,周围稍咼。

3)密丛型草类羊茅密丛型草的特点:①这

类草在通气不良和非常湿润的土壤中生长。

②密丛型草类的茎叶和根具有通气组织。③

密丛草类能够形成非常紧密的草皮,这类草

皮的持水量大。④密丛草类所形成的草地附

近耐牧性极强。

5)根茎一一疏丛型草类这类草具有根

茎和疏丛两类草的特点,具有不长的根茎,

这些根茎穿岀地表形成地上枝,其地上枝有

能象疏丛草类一样进行分蘖,结果形成由短

根茎联系着的疏丛草。

无芒雀麦

根茎一一疏丛型草类的特点:此类草形成的

草地平坦,富有弹性,不易破碎,是放牧利

用最理想的草地,既不坚实又有弹性,又不

脆弱,可以防止土壤踏实和粉碎,当施用有

机肥料和无机氮肥时,产草量可大大提高。

生。

根据多年生草株丛中各种枝条的比例和叶子

着生特点,可以分为:

1.上繁草类:这类草的高度在40?170cm或

更高,株丛中以生殖枝和长枝为主,茎上

的叶片分布的比较均匀。这一类型的牧草最

适宜割草,割草后留茬的—

产量的5-10%。栽培的豆科草大部分为上繁

草。

2.下繁草类植株高度多在40cm以下,株丛

中有少数生殖枝和大量的短营养枝,大

量叶片集中在株丛茎部,割草时留茬部分占

总产量的20-60%,并且这些残茬的营养价值

高。这类草的分蘖能力强,最适于放牧利

用。

3.半上繁草类这类草,株丛中生殖枝、长

枝、短枝都占一定比重,可以刈草,也可以

放牧。在良好的生境条件下,有些下繁草可

以成为半上繁草类。

草地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物质动态

一、牧草生长季内干物质产量动态

返青或萌发分枝或分蘖,100% 抽穗或现

蕾,225?300% 开花盛期,300?500% 结实

期,250?400% 果后营养期,180 ?300%

二、牧草生长季内化学物质的动态 1.水

分和DM 2.蛋白质3.粗脂肪4.粗纤维和无

氮浸出物

营养物质随生育期推进的变化规律: 1.水

分逐渐增加,DM逐渐减少;2.CP、EE、Ash

和胡萝卜素、VC逐渐下降;3.CF、NFE逐渐

增加。

三、多年生草类储藏营养物质动态 1.多年

生草类储藏营养物质的类型

2.多年

生草类储藏营养物质的器官可塑

性贮藏营养物质多属于不易溶解的物质禾本

科牧草的主要贮藏器官是残茎、茎基部和地

下器官,如根茎、分蘖节和匍匐型牧草的匍

匐茎;豆科牧草的贮藏器官则是主根、根颈

和匍匐茎;其他牧草主要贮藏在果实、种子

和木质部分。

一年生牧草主要贮藏在种子中;越年生牧草

和二年生牧草生活第一年营养物质多贮藏在

营养器官,如根、根茎(禾本科)、根颈

(豆科)各部,第二年再积累于种子中。3.

多年生草类储藏营养物质的动态4.多—

用①春季植物萌发生长,以及放牧和刈割后

植物的再生;②冬季休眠期;③植物强烈生

长期。

指示我们无论是放牧还是割草利用时,要注意利用时间和利用频率。放牧注意春秋忌牧期,割草注意留茬高度。

多年生草类的再生性

一、多年生草类的寿命1.二年生植物:这类牧草又称短寿命植物,平均寿年为2年。春播第2年死亡,夏秋播种第3年死亡2. 少年生植物平均寿年为3?4年。第二年产量达到最高峰,从第三年开始产量逐渐下降。3.中年生植物亦称中寿植物,平均寿命为5?6年。2^3年后才发育完全,产草量也最高,到生长的第四年产量开始下降。4.多年生植物也叫长寿植物,平均寿命在10年或更长。3?4年后才发育完全,产量达到高峰。

二、多年生牧草的再生

牧草的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被家畜采食

后,重新生长的特性。

牧草的再生能力:牧草的这种重新生长的能力叫,再生能力包括再生速度、再生次数和再生强度。

再生速度:指牧草被利用后,在单位时间内生长的咼度。因此,它以失去株丛后,恢复绿色株体到原来可供利用状态所需的时间来衡量。

再生次数:指在生长期内牧草能忍受刈割或放牧利用的次数。

再生草产量:指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牧草增长的干物质重量。

1.牧草再生的特点⑴随利用次数增加,再生速度减慢;(2 )随利用次数增加,再生草产量降低;(3)不同天然草地再生性也有差异。

2.影响多年生牧草再生的因素

(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般来讲,豆科牧

草的再生能力要比禾本科强。分布于高山、

亚高山草甸草原的莎草科中的苔草属和嵩草属植物其再生能力普遍较强,因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速度较慢,但比较稳定。菊科的蒿属植物和藜科的一些植物再生速度比其他科的植物要更慢一些。

2.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生长环境条件的

影响主要是日照、温度、雨量、地势、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好能加强生长和再生,环境条件差或某个因素不足就会影响到牧草的迅速生长和再生。

3.利用情况的影响利用时期的影响:对

于刈牧草地何时开始利用,特别是第一次开始利用时期,对牧草的再生有显著影响。禾本科植物在分蘖阶段或抽穗阶段利用

时,在良好的生长地上可以加强再生能力。

延迟利用会降低再生能力。

利用方式和程度的影响:草地利用留茬高度同样会影响牧草的再生。

利用强度:在牧草生长期合理的刈割次数可提高牧草的生产量,同时也可促进牧草的再生,但频繁的刈割会使牧草丧失恢复生长和再生的能力,

4.管理措施再生性从春季到秋季是在变化着的。这与枝条的形成、枝条生长的季节动态、利用程度、贮藏物质的季节动态和生长条件有一定关系外,农业技术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因子。

三、影响牧草化学成分的因素 1.草地植

物种类禾本科和莎草科富含NFE ;豆

科牧草富含CP;菊科草富含EE ;藜科草富含矿物质。 2.植物的器官和部位植物的不同器官,营养物质的含量不同。叶

子比茎秆含较多的蛋白质和胡萝卜素,而粗

纤维的含量比茎秆少。黑麦草不同器官干物

质中细胞内容物含量(%)

3.生长阶段水分逐渐增加,DM逐渐减少;

CP、EE、Ash和胡萝卜素、VC逐渐下降;

CF、NFE逐渐增加。

4.环境因子温度是促进牧草木质化的一

个重要因素;低产量和高营养价值是寒冷地

区牧草的特点;干旱通常对牧草的分蘖分枝

有抑制作用,而且也会加快分蘖组织的死

亡;水分亏缺对牧草粗蛋白质含量也有影

响;遮阴对牧草的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比

对牧草品质影响大;土壤营养物

质对牧草品质也有影响。

二、影响牧草消化率的因素

(一)牧草1.牧草的生长阶段2.牧草的器

官3.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的消化差异

一般豆科牧草在家畜口腔里容易嚼碎,到瘤

胃中分解成很小的碎片状结构,能较快地通

过消化系统。

禾本科草分解后成为长的线状物,只能缓慢

地分解为可能从瘤胃排出的小颗粒。所以禾

本科草的纤维素容易在瘤胃中积累,这就是

单喂禾本科草时动物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想

对下降的原因。

4.牧草的化学成分牧草的化学成分以粗

蛋白和粗纤维对消化率影响最大。牧草本

身含有的各种抗营养物质都不同程度地影

响牧草的消化率。这些抗营养物质包括单

宁、皂素、胀气因子等。

5.牧草生长期的温度高的生长温度而

引起的消化率下降是由较高的细胞壁浓度造

成的。此外,生长在温暖环境中的牧草细胞

壁比生长在低温环境中的细胞壁更难消化,

这就是靠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的牧草品质高

的原因。

(二)动物1.动物种类2.年龄3.个体物

理、化学、微生物(三)牧草的加工调制

1.化学组成粗蛋白含量高的饲草采食度也较

高。含糖量高或者添加糖的饲草

和含脂肪高的饲草通常适口性也较高。家畜

喜食含磷和钾高的牧草。

牧草的适口性一、影响牧草适口性的因素

2.植物的器官和部位叶、花和种子的适口性

普遍高于茎秆的适口性。植株体各

部分的采食比例表3.牧草的生育期与适口性

4.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

5.植物的

种类6.组合饲料的可利用性7.家畜

种类机体中消化道的养分的吸收作用养分在

家畜机体中的利用率家畜本身和环境因素化

学组分喜食性可

利用率环境因素适口性

内部因素(如:添加剂的可利用率、粪肥

场所的附近)消化率

群落(Community)的概念群落是指在特定

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

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

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

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层片的特征①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生

活型类别②每一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

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群

落环境。③每一层片在群落

中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而层片的时

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1.食物链(Food

chain)捕食食物链

2.食物链的类型:生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寄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Detritus food chain)

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1.初级生产

草地载畜量评价载畜量:一定的草地面积,

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以

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

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及

放牧的家畜头数。家畜单位:在

一定的时间内,一定面积的草地可以放牧的

家畜头数。时间单位:在一定的草地面积

上,可供一定家畜单位放牧的天数或月数。

草地单位:在一定的时间内,放牧一个家畜

单位所需要的草地面积。

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一、放牧地的意义

(一)放牧是最经济有效的饲养方式

1 kg放牧草与其它饲草营养成分的比较

(折合DM )

其一,放牧的青草与其它饲料相比,青草营

养价值高、营养成分完善、适口性好、易消

化率的特点,能够为人类提供优质多量的畜

产品。其二,放牧与舍饲相比,放牧青草的

饲料成本低,设备、人力投入费用也少,总

的饲养成本就低。

(二)放牧饲养能促进家畜的健康放牧青

草含有丰富的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是家畜

增膘和生产的重要物质来源。在草地放牧的

过程中,使家畜的各种器官得到充分而均衡

的发展,可以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提高对

疾病的抵抗力,从而提高了动物的生活力和

生产能力。

(三)放牧是

草地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

合理的放牧,可以刺激牧草的分蘖,促进牧

草的再生,使得牧草能为动物提供高额的产

量和优良的营养成分。放牧能保证草地的正

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草地管理的重

要环节。

二、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一)放牧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1.对牧

草储藏营养物质合成和积累的影响2.家畜采

食牧草影响牧草的再生和草层的形成3. 家畜

采食牧草也根系的生长

(二)放牧对牧草繁殖的影响 1.放牧对牧

种子繁殖的影响2.放牧对牧草营养繁殖的影

(三)放牧对草地植被及牧草产量的影响植

物种类成分将岀现以下变化:⑴放牧家畜最

先采食的是草群上层的高大草类,

抑制了的高大草层发育。高大草类消失,使

草层下部受到阳光照射,促进下繁禾草、低

矮的豆科牧草和杂类草发育,并渐渐取得优

势。⑵家畜经常采食的牧草,由于被反复采

摘,使得牧草不能开花结实,降低了用种子

繁殖的禾本科草和杂类草的繁殖能力而不被

采食的或少采食的牧草得到发育,数量增

加,从而改变群落的外貌。⑶过度放牧和强

烈践踏,草群中莲座状、根岀叶、偃伏地面

的植物大量出现,这是草地退化的重要标

志。

(四)放牧对土壤的影响1?家畜践踏土壤

是直接影响成年绵羊的蹄面积大约为

80 ~ 90cm2 ,草地的压力约为0.8kg/cm2;

成年牛的蹄面积大约为250?350cm2,草地的压力约为1.5kg/cm2。

(一)草地利用率及放牧强度影响草地利用率的因素:草地的耐牧性地形和水土

保持状况牧草质量状况气候确定利用率可参考的数据:在牧草危机时期,利用率较低,一般为30-45%。

利用率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60%的坡度

利用率为50% ; 30-60%的坡度利用率为

60% ; 10-30%的坡度利用率为70%。这些地区,降雨强度越大,利用率应越低。

在正常放牧时期内,划区轮牧的利用率为70-85%,自由放牧时为50%左右。夏秋自由放牧,不同类型草原的利用率应为草甸草原的60%;干草原50%;荒漠草原40% o 冬季的利用率可比夏秋高20-30% o 有水肥供应,管理良好的草地,比一般情况下的草地利用率可提高10-20%。一次性利用的草地如一些一年生草地,利用率可达80-90% ;而多次利用的草地,利用率要低于正常水平。

2.采食量(Forage Intake)测定采食量的方法很多,其中以“双样法”、“指示剂法” 和“痿管法”三种比较常用,也比较准确。

3.放牧强度Grazing intensity

忌牧期:

当春季牧草返青时直到草类开始发育15?18天后,这是牧草生长的第一个危机时期;

牧草生长结束即晚秋枯黄前一个月,这是牧草生长的第二个危机时期= 早春放牧过早会有如下害处:使牧草贮藏的养分用尽耗竭,丧失生机,严重影响牧草再生和产草量,有的草还会从草地上消退。

萌发早或适口性好的牧草首先被采食,其生活力降低,而使萌发迟或适口性差的粗劣杂草、毒草、害草繁盛起来,影响草地的利用价值。

早春刚刚解冻,有的地方地面比较潮湿,此时放牧一方面使土壤遭践踏破坏,另一方面易使家畜患蹄府病及肠道寄生虫病。早春幼嫩牧草对家畜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又吃不饱,容易发生“跑青”现象,消耗大量的体力,使本来就虚弱的家畜更加虚弱,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青草未达饱青期阶段,放牧的家畜应有适当的补饲。一般羊和马的饱青期较牛约早20天左右,草高约5 cm,羊、马就可以吃饱青草,而牛需草高7 cm时才能吃饱。当日平均气温 > 0°C的积温达到140?150 C时,羊、马就可以吃饱青草,日平均气温》0C的积温达到370?380 C时,牛才能吃饱。日平均气温》0C也可以作为羊、马和牛吃饱青草的温度标志。

适宜的开始放牧时期是:

禾本科为主的草地在禾草叶鞘膨大、开始拔节抽茎的时候放牧;豆科和杂类草为主的在腋芽或侧枝岀现时;莎草可为主的在分蘖停止或叶片到成熟大小时放牧。当土壤水分过多时,应在水分减少到土壤恢复弹性时再放牧。

第七章

草地的割草利用第一节牧草的收获

一、牧草的收割时间

(一)影响收割的因素

1、牧草的生育期随生育期推进牧草产量变

化确定牧草的最适刈割时期,必须考虑两项指标:

一是产草量,二是可消化营养物质的含量。

在牧草的一个生长周期内,只有当产草量和

营养成分之积(即综合生物指标)达到最高

时,才是最佳收割期。

不同生育期苜蓿营养成分的变化(%)

2、牧草种类

豆科牧草豆科牧草的最适收割期应为现蕾盛

期至始花期

禾本科牧草羊草的化学成分含量动态

(占风干重%)羊草的营养物质总收获量

kg/hm2)

抽穗一一开花期刈割

3、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影响牧草的按期收

割、合理调制和安全储藏。

4、牧草的再生和越冬早春收割幼嫩的豆

科牧草对其生长是有害的,拔节期至结实期

收割利用再生。

北方地区豆科牧草最后一次的收割需在早霜

来临前一个月进行,保证安全越冬和来年返

青。

5、饲养动物的种类' '

确定牧草适宜刈割期应注意如下原则:

1 .以单位面积内营养物质产量的最高时期或

以单位面积的可消化总养分(TDN )最高时

期为标准。2.有利于牧草的再生、安全越冬

和返青。3.根据不同的利用目的来确定。4.

天然割草场,应以草群中主要牧草(优势

种)的最适刈割期为准。

(二)不同草

地类型的适宜收割期从植

被组成看:一般把植被中主要禾草的最适

收割期确定为天然草地的最适收割期。应考

虑的因素:一是当年的牧草产量和营养价

值;二是对下年草地产量的影响。最适收割

期:主要牧草的开花期。

二、割草地的选择

1、对草群成分的要求一般选择以禾草为

主、植株较高、产量较高的草地。

2、对地形的要求一般地形要平坦、无土壤冲

刷、无石块及其他障碍物的地方。

3、对地点的要求离圈舍或加工点较近、

交通方便的地点。

四、牧草收割留茬高度不同割草高度对牧草

产量的影响(%)

(羊草一一丛生禾草草地)实践证明,刈割

高度为4?5cm时,当年可获得较高产量,且

不会影响越冬和来年再生草的生长;而对1

年收割2茬以上的多年生牧草来说,每次的

刈割高度都应适当高些,宜保持在6 ~ 7cm,

以保证再生草的生长和越冬。在气候恶劣,

风沙较大或地势不平、伴有石块和鼠丘的地

区,牧草的刈割高度可提高到8~ 10cm,以

有效保持水土,防止沙化。

干草的调制与加工

一、优质干草应具备的条件

青干草:是指把天然草地或人工种植的牧草

和饲料作物进行适时收割,晾晒或人工干燥

而制成的干燥饲草,因制备良好的干草仍保

留一定的青绿颜色而得名。

优质干草应具有的特点:草群品质属于中、

上等,有较多的禾草和适量的豆科草;割草

期要适宜;叶量丰富;深绿颜色和芳香气

味。

二、牧草干燥过程中的养分变化

(一)牧草干燥是水分变化

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1.外界气候条件2.植

物保蓄水分能力的大小3.植物体各部位散水

强度

(二)牧草干燥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生理一生化过程,即饥饿代谢阶段,其特点

是一切变化均在活细—

生化过程,即自体溶解过程,这一阶段的一

切变化均在植物体的死细胞中发生。

1、牧草凋萎期(饥饿代谢)糖类:淀

粉T单糖和蔗糖,呼吸消耗植物体内总糖含

量下降;

少量蛋白质被分解成以氨基酸为主的氨化

物,部分氨可转化为水溶性氨化物,而且降

低了酪氨酸、精氨酸,增加了赖氨酸和色氨

酸;胡萝卜素损失占总损失量的

50%。

2、牧草干燥后期(自体溶解阶段):糖

类:单糖、双糖损失大,多糖影响不大;蛋

白质:损失与干燥时间和含水量有关;产生

醛类和酸类物质,有芳香气味;

(三)牧草干燥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损失

1、机械作业引起的损失一般禾本科牧草

损失约2%~5%,豆科牧草损失最大,约15%?

35%。如苜蓿损失叶片占全重的12%时,其蛋

白质的损失约占总蛋白质含量的40%,因叶

片中所含的蛋白远远超过茎的含量。

2、光作用造成的损失3?雨淋的损失4、

微生物作用引起的损失

细菌活动的条件:最低需水量约为植物体

含水量的25%以上(范围25%?40%);气温

要求在25?30C左右(最低0?4C,最高40

?50 C ),而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

以上时,即可能导致干草发霉。发霉的干草

品质降低,水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下降。

发霉严重时,脂肪含量下降,含氮物质总量

也显著下降,蛋白质被分解成一些非蛋白质

化合物,如氨、硫化氢、吲哚(有剧毒)等

气体和一些有机酸,因此发霉的干草不能饲

喂家畜,因其易使家畜患肠胃病或流产等。

5、消化率和可消化营养物质变化首先,

牧草干燥时,纤维素的消化率下降。其次,

牧草干燥时易溶性碳水化合物与含氮物质的

损失,在总损失量中占较大比重,影响干草

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良好天气调制干草的损失总之,优质的干草

应该是适时刈割、含叶量丰富、色绿而具有

干草特有的芳香味,不混杂有毒有害物质,

含水分在17%以下。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及大纲解析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初试考试科目 注: 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348-《文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 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证史作用 正史作用 补史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主要探讨以下内容: 文物教育的特点 文物教育的场所 文物教育的形式 文物的教育功能 3)研究文物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不同标准,对文物的同与异集合成类的过程。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此外还包括4)研究器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鉴定、6)研究文物保护、7)研究文物管理、8)研究队伍建设、9)研究文物收藏、10)研究文物旅游等内容。文物分类有利于文物保管,有利于文物的宣传,有利于文物的研究。 3、文物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文物学研究的理论 辩证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 文化进化论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管理运筹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四 川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学 院 模 拟 试 题( A ) 《管理运筹学》 一、 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目标函数取极小(minZ )的线性规划问题可以转化为目标函数取极大的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原问题的目标 函数值等于( )。 A. maxZ B. max(-Z) C. –max(-Z) D.-maxZ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本解一定是可行解 B.基本可行解的每个分量一定非负 C.若B 是基,则B 一定是可逆 D.非基变量的系数列向量一定是线性相关的 3.在线性规划模型中,没有非负约束的变量称为 ( ) 多余变量 B .松弛变量 C .人工变量 D .自由变量 4. 当满足最优解,且检验数为零的变量的个数大于基变量的个数时,可求得( )。 A.多重解 B.无解 C.正则解 D.退化解 5.对偶单纯型法与标准单纯型法的主要区别是每次迭代的基变量都满足最优检验 但不完全满足 ( )。 A .等式约束 B .“≤”型约束 C .“≥”约束 D .非负约束 6. 原问题的第i个约束方程是“=”型,则对偶问题的变量i y 是( )。 A.多余变量 B.自由变量 C.松弛变量 D.非负变量 7.在运输方案中出现退化现象,是指数字格的数目( )。 A.等于m+n B.大于m+n-1 C.小于m+n-1 D.等于m+n-1 8. 树T的任意两个顶点间恰好有一条( )。 A.边 B.初等链 C.欧拉圈 D.回路 9.若G 中不存在流f 增流链,则f 为G 的 ( )。 A .最小流 B .最大流 C .最小费用流 D .无法确定 10.对偶单纯型法与标准单纯型法的主要区别是每次迭代的基变量都满足最优检验但不完全满足( ) A.等式约束 B.“≤”型约束 C.“≥”型约束 D.非负约束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化一般规划模型为标准型时,可能引入的变量有 ( ) A .松弛变量 B .剩余变量 C .非负变量 D .非正变量 E .自由变量 2.图解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主要过程有 ( ) A .画出可行域 B .求出顶点坐标 C .求最优目标值 D .选基本解 E .选最优解 3.表上作业法中确定换出变量的过程有 ( ) A .判断检验数是否都非负 B .选最大检验数 C .确定换出变量 D .选最小检验数 E .确定换入变量 4.求解约束条件为“≥”型的线性规划、构造基本矩阵时,可用的变量有 ( ) A .人工变量 B .松弛变量 C. 负变量 D .剩余变量 E .稳态 变量 5.线性规划问题的主要特征有 (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厦门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历年真题

2013年(厦门大学) 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 1.长信宫灯 2.南通博物苑 3.定陵 4.拓片 5. Paraloid B72 6.热释光断代法 7.大遗址保护 8. 原状陈列 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 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3. 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三、论述题(2选1,100分) 1.中国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的内容及你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认识。 2.博物馆的安全工作。 2013年厦大文博专硕试题 一、名词解释(8选5,每个20分) (长信宫灯;南通博物苑;定陵;拓片;热释光段代法;大遗址保护;原状陈列) 1.长信宫灯 在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345页有提及但没具体解释,可以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82页 2.南通博物苑 可以参考《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73-78页,或《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389-390,需概括 3.定陵 可以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565-566页 4.拓片 又称“文物传拓技术”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591-560页 5.热释光断代法 可参考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新版第19-20页 6.大遗址保护 参考书上没有涉及,可参考网络(大遗址保护区,就是人们通常把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围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地下文物遗迹保护起来称为大遗址保护区。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原状陈列 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706页 二、简答题(3选2,每个50分) 1.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方法。 可参考吴诗池的《文物学概论》乙编部分,需总结 2.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可参考《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68-69页,有兴趣的也可以看下宋伯胤的一篇论文《藏品分类》 3.古建筑修缮的原则 可参考王惠贞的《文物保护学》357-360页,《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第180页也有部

《运筹学》-期末考试-试卷A-答案(1)

《运筹学》试题样卷(一) 一、判断题(共计10分,每小题1分,对的打√,错的打X ) 1. 无孤立点的图一定是连通图。 2. 对于线性规划的原问题和其对偶问题,若其中一个有最优解, 另一个也一定有最优解。 3. 如果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可行解,那么它必有最优解。 4.对偶问题的对偶问题一定是原问题。 5.用单纯形法求解标准形式(求最小值)的线性规划问题时,与0 >j σ对应的变量 都可以被选作换入变量。 6.若线性规划的原问题有无穷多个最优解时,其对偶问题也有无穷 多个最优解。 7. 度为0的点称为悬挂点。 8. 表上作业法实质上就是求解运输问题的单纯形法。 9. 一个图G 是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边数最少的无孤立点的图。 10. 任何线性规划问题都存在且有唯一的对偶问题。 二、建立下面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8分) 某农场有100公顷土地及15000元资金可用于发展生产。农场劳动力情况为秋冬季3500人日;春夏季4000人日。如劳动力本身用不了时可外出打工,春秋季收入为25元 / 人日,秋冬季收入为20元 / 人日。该农场种植三种作物:大豆、玉米、小麦,并饲养奶牛和鸡。种作物时不需要专门投资,而饲养每头奶牛需投资800元,每只鸡投资3元。养奶牛时每头需拨出1.5公顷土地种饲料,并占用人工秋冬季为100人日,春夏季为50人日,年净收入900元 / 每头奶牛。养鸡时不占用土地,需人工为每只鸡秋冬季0.6人日,春夏季为0.3人日,年净收入2元 / 每只鸡。农场现有鸡舍允许最多养1500只鸡,牛栏允许最多养200头。三种作物每年需要的人工及收入情况如下表所示:

试决定该农场的经营方案,使年净收入为最大。 三、已知下表为求解某目标函数为极大化线性规划问题的最终单纯形表,表中54,x x 为 (1)写出原线性规划问题;(4分) (2)写出原问题的对偶问题;(3分) (3)直接由上表写出对偶问题的最优解。(1分) 四、用单纯形法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16分) 3212max x x x Z +-= s. t. 3 x 1 + x 2 + x 3 ≤ 60 x 1- x 2 +2 x 3 ≤ 10 x 1+ x 2- x 3 ≤ 20 x 1, x 2 , x 3 ≥0 五、求解下面运输问题。 (18分) 某公司从三个产地A 1、A 2、A 3 将物品运往四个销地B 1、B 2、B 3、B 4,各产地的产量、各销地的销量和各产地运往各销地每件物品的运费如表所示: 问:应如何调运,可使得总运输费最小? 六、灵敏度分析(共8分) 线性规划max z = 10x 1 + 6x 2 + 4x 3 s.t. x 1 + x 2 + x 3 ≤ 100 10x 1 +4 x 2 + 5 x 3 ≤ 600 2x 1 +2 x 2 + 6 x 3 ≤ 300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管理运筹学全部试题

《管理运筹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运筹学概念 一、填空题 1.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经营活动。 2.运筹学的核心主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模型就是一件实际事物或现实情况的代表或抽象。 4通常对问题中变量值的限制称为约束条件,它可以表示成一个等式或不等式的集合。5.运筹学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基础就是最优化技术,并强调系统整体优化功能。运筹学研究与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连续性。 6.运筹学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功能之间的关系。 7.运筹学研究与解决问题的优势就是应用各学科交叉的方法,具有典型综合应用特性。 8.运筹学的发展趋势就是进一步依赖于_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 9.运筹学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观察待决策问题所处的环境。 10.用运筹学分析与解决问题,就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 11、运筹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得一个合理运用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最佳方案。 12.运筹学中所使用的模型就是数学模型。用运筹学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求解。 13用运筹学解决问题时,要分析,定议待决策的问题。 14.运筹学的系统特征之一就是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功能关系。 15、数学模型中,“s·t”表示约束。 16.建立数学模型时,需要回答的问题有性能的客观量度,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因素。 17.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及经营活动。 18、1940年8月,英国管理部门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11人的运筹学小组,该小组简称为OR。 二、单选题 1.建立数学模型时,考虑可以由决策者控制的因素就是( A ) A.销售数量 B.销售价格 C.顾客的需求 D.竞争价格 2.我们可以通过( C )来验证模型最优解。 A.观察 B.应用 C.实验 D.调查 3.建立运筹学模型的过程不包括( A )阶段。 A.观察环境 B.数据分析 C.模型设计 D.模型实施 4、建立模型的一个基本理由就是去揭晓那些重要的或有关的( B ) A数量B变量 C 约束条件 D 目标函数 5、模型中要求变量取值( D ) A可正B可负C非正D非负 6、运筹学研究与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 A ) A 连续性 B 整体性 C 阶段性 D 再生性 7、运筹学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以达到系统的最优目标。可以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C) A解决问题过程B分析问题过程C科学决策过程D前期预策过程8、从趋势上瞧,运筹学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一些外部条件及手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 C ) A数理统计B概率论C计算机D管理科学 9、用运筹学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 B ) A 分析与考察 B 分析与定义 C 分析与判断 D 分析与实验 三、多选 1模型中目标可能为( ABCDE ) A输入最少B输出最大 C 成本最小D收益最大E时间最短 2运筹学的主要分支包括( ABDE ) A图论B线性规划 C 非线性规划 D 整数规划E目标规划 四、简答 1.运筹学的计划法包括的步骤。答:观察、建立可选择的解、用实验选择最优解、确定实际问题 2.运筹学分析与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 答: 一、观察待决策问题所处的环境 二、分析与定义待决策的问题三、拟订模型四、选择输入数据五、求解并验证解的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山东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8-文博综合

348-文博综合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 1.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2.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1.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 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2.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 1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A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A 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C A A B C C 1.社会学一词最早就是由( D )提出来得 A 、涂尔干 B 、马克思 C 、斯宾塞 D 、孔德 2、社会学得研究对象就是( D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 、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得意境迥异,从社会学得理论角度来瞧,它体现了( C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得思想或智慧要经历得三个阶段依次就是( D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得学术经历可以瞧出( C )得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 、社会问题研究 C 、社区研究 D 、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得地位与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A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与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得物质成果称为“浅薄得文明”得观点出自( A ) A 、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 、马林诺夫斯基 C 、克罗伯 D 、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得基础就是( B ) A 、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 、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得就是( C )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圣西门 D 、卢梭 10、西方国家得逆城市化转变就是指( C ) A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BCD E C D BCD E ABCD E ABD E A B ABCD E ABC D AB C AB C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得主要角度有( ABCDE ) A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 、阶级结构 D 、经济、政治、文化 E 、阶层结构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得主要特点就是( CD ) A 、稳定性 B 、封闭性 C 、双重性 D 、过渡性 E 、整合性 3、家庭得结构主要有( BCDE ) A 、血缘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E 、其她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得有( ABCDE ) A 、经济利益 B 、政治权力 C 、职业声望 D 、生活质量 E 、知识技能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BDE ) A 、社会现象就是纯客观得 B 、只有被证实了得知识才就是科学 C 、自然科学得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社会角色根据追求得目标可以归结为( AB ) A 、功利性角色 B 、表现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 D 、开放性角色 E 、自致角色 7、“控制大城市规模”其本意指( ABCDE ) A 、降低大城市人口得自然增长率 B 、控制大城市得人口机械增长 C 、控制大城市得用地规模 D 、引导大城市人口与部分工厂企业向中小城市与卫星城疏散 E 、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得内容就是( ABCD ) A 、教导生活技能 B 、培养社会角色 C 、传递社会文化 D 、完善自我观念 E 、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得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 ) A 、骚乱 B 、狂欢 C 、恐慌 D 、赌博 E 、斗殴 10、随机抽样得方法主要有( ABC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系统抽样 D 、滚雪球抽样 E 、偶遇抽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就就是指社会整体得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得关系。 2、社会化 答:所谓人得社会化就是作为个体得生物人通过与社会得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得过程。 3、社区 答:社区就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得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得大集体,就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得内容,就是宏观社会得缩影。 4、社会流动 答: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得转变。社会流动得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得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得变化,大多数人流动得方向与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得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瞧作就是社会变迁得指示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云南大学考研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云南大学考研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https://www.360docs.net/doc/638959607.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348-《文博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本科目要求考生对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基础以及专业技能。例如,有关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历代著名文物收藏家、考古学家,法律法规,重要文物遗存及其保护,博物馆的现状,不同时期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国外文博、考古的状况,有关的理论方法等等。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考古学 120分 文物学概论 90分 文物学概论 9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选择题(30分)共15小题,每题2分。 2、判断题(60分)共12小题,每题5分。 3、简答题(60分)共4小题,每题15分。 4、问答题(60分)共2小题,每题30分。 4、论述题(90分)只1题,90分。 三、考查范围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着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 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证史作用 正史作用 补史作用 史料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