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 《山市》教案及随堂练习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山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整体说明
1、《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
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2、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记住这些号)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第48课时)
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简介有关海市蜃楼的概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义。
(1)能读会写:蜃景(shèn jǐng,指海市蜃楼的景色。
)、高垣睥睨(gāo yuán pì nì,高高低低的城墙。
高垣,高墙。
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型的矮墙。
原意是: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如“睥睥一切”。
)、逾时(yú shí,过时。
成语:赏不逾时;
及时奖赏的意思。
)、倏忽(shūhū,很快地;忽然。
)、连亘(lián gèn,多指山脉等接连不断。
山岭~,长城~万里。
亘,连绵不断。
)、窗扉(窗,窗扇)
(2)理解、积累:孤塔耸起(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高插青冥(gāo chā qīng míng,高高地直插天空。
)、碧瓦飞甍(bì wǎ fēi méng,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
甍,翘起的屋檐。
)、历历在目(lì lì zài mù,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风定天清(fēng dìng tiān qīng,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一切乌有(什么都没有。
乌,同“无”。
本文中指: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
)、直接霄汉(直直的插入青天,比喻山高景色美。
)、黯然缥缈(àn rán piāo miǎo,昏暗得看不分明。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缥,同“飘”。
)相顾惊疑(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同:面面相觑。
qù)、居然城郭(居然这样的城池,然,这样。
)、恒不一见(经常不出现,常常不见面。
)、人烟市肆(人家、集市和店铺。
市,集市。
肆,店铺。
)教学内容和步骤:恰当导入
1、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2、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
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
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
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
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颇有恢宏的气象。
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
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
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 邑yi 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pì 睨nì亘gèn莽mang 霄xiao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ū
解释加粗的字词:邑八景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高插青冥;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碧瓦飞甍;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尘气莽莽然;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倏忽如拳如豆
古文多诵读: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小结本课,并布置作业:初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总第49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分析课文结构,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
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
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
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4、文中四字结构颇多,有的独立成句,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等;有的带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
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
探究想像: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
)
2、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结尾如同附记,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对主要内容有补充说明
的作用。
山市又名“鬼市”,增加了这种幻景的神秘感。
)
3、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海市蜃楼、山市蜃楼:大气光学现象。
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示在半空中或地面
上的奇异幻景。
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
)
4、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
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
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
此
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
班里展示欣赏。
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
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1、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课后记:绝大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发散思维的能力较差。
以后应着重培养学
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山市》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第二十课《山市》训练
一、基础知识
1、《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代文学家。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相顾.惊疑。
(B ) A.照顾 B.看 C.拜访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A) A.像 B.若干 C.如果
..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
(C) A.细小 B.值得 C.匆匆
(4)惟危.楼一座。
(C) A.危险 B.危害 C.高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A.念/近中/无此禅院B.然/数年恒/不一见C.一行有五点/明处D.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4、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恒.(经常)不一见,相顾.(看)惊疑。
B.始悟为.(成为)山市。
以(用)亿万计。
C.惟.(只有)危楼一座,则明.(明显)渐少。
D.或凭.(凭借)或立。
与世无别.(差别)。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6、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夸张)(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比喻)(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排比)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冥.(míng)飞甍.(méng)高垣.(yuán)禅.院(chán)逾.时(yú)连亘.(gèn)倏.忽(shū)窗扉.(fēi)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A、然.数年恒不一见(然而)尘气莽莽然.(…的样子)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B、始悟为.山市(是)可以为.师矣(成为)项为.之强(因为)C、见宫殿数.十所(几)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计算)D、又闻有早行者.(的人)中有楼若者.,堂若者.(的)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
②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
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
④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
⑤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
⑥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
⑦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
⑧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
)
⑨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
⑩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过了一段时间,楼渐
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
10、文中“惟危楼一座”中的“危楼”两字,我们不由地联想到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两句诗。
11、问题探究(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记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
(时间。
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3)文中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形成阶段:孤塔、宫殿的出现;②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消失。
)
(4)课文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5)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这自然现象。
(6)用科学知识,请对“山市”作出解释?(“山市”与“海市”一样,是因折光反射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
二、拓展阅读7、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以叶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①:“得螳螂伺②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
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③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④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⑥县。
(注释:①《淮南方》:书名,即《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撰。
②伺(sì):观察,守侯。
障:遮蔽。
③恒:常,总是。
④绐(dài):欺骗。
⑤赍(jī):携带。
⑥诣(yì):到……去。
译文: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蝉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
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
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察蝉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
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上,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
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
”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他带着这片树叶跑到集市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
)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C)A.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遮蔽)B.不能复
分别
..。
(分辨)C.妻始时恒.答言“见”。
(永恒)D.绐.云“不见”。
(哄骗)
(2)翻译句子:①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于是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螳螂侦察等候捕蝉用的那片遮蔽自己的树叶,而摘取它。
)②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携带树叶来到市场上,当面拿别人的东西。
)(3)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默然大喜”表现了楚人怎样的心态?(被楚人问得不耐烦的时候哄骗了他。
“默然大喜”表现了楚人自以为找到了一种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4)楚人真的能隐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能。
他是妄图掩盖自己的罪行,贪婪而愚蠢的人。
)(5)解释加粗的字词:①汝见我不?(通假字,通否。
)②嘿然大喜(通假字,通默,暗中)③可以隐形(可以用来……。
)④对面取人物(别人的物品)⑤不能复分别(副词,又,再)(6)由此文我们可以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掩耳盗铃)
8、改正不当的词语:(1)纸上的字迹很含糊,看不清楚。
(2)大家采用课余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知错就改的态度是准确的。
(4)小明做了好事,他妈妈逢人便夸耀他。
[(1)句中“含糊”的意思是表达不清,应该用“模糊”。
(2)句中“采用”应该改为“利用”。
(3)句中“准确”应该改为“正确”。
(4)“夸耀”应该改为“夸奖”。
]
【学习预报】
1.自主探究。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划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2)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对于鲁迅,你还了解什么,同过请教师长,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上网搜索的方式,更全面地了解鲁迅。
(3)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读完《风筝》,你觉得这篇散文的主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