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勘查(省国土资源厅)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省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做好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8]21号)等的相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内,由中央、省财政全额拨款或部分补助经费,经省政府批准立项,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位于国家、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
第三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项目的勘查、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建立、更新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库(简称项目库,下同);协调省财政安排重大项目资金;提出资金分配计划的建议;按规定委托专业单位开展勘查、勘查监理、施工图设计工作;组织对投资较大项目进行审查;下达勘查、设计、治理工程项目任务;对竣工项目进行抽验。
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组织对投资较少项目的勘查设计书、勘查工作成果、施工图设计成果进行审查;及时将审查后的勘查项目决算、治理工程投资概、预算情况汇总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工程竣工最终验收和项目档案资料的归档等工作。
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治理工程项目施工组织实施单位,依法确定施工、监理单位,负责组织施工的实施和监管及工程竣工初步验收。
第五条承担项目的勘查、勘查监理、施工图设计、施工等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应甲级资质证书。
承担治理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应乙级及以上资质证书。
金洞子滑坡勘查报告(新)

目录0、前言 (1)0.1任务由来 (1)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0.3勘查目的、任务 (1)0.4勘查工作评述 (2)0.4.1前期工作评述 (2)0.4.2勘查依据 (2)0.4.3勘查时间 (3)0.4.4勘查工作量 (3)0.4.5勘查质量 (4)1、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6)1.1自然条件 (6)1.1.1勘查区地理环境 (6)1.1.2气象、水文 (6)1.1.3社会经济概况 (7)1.2地质环境 (8)1.2.1地形地貌 (8)1.2.2地层岩性 (8)1.2.3地质构造与地震 (9)1.2.4水文地质现象 (9)1.2.5不良地质现象 (10)1.2.6人类工程活动 (10)2、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1)2.1滑坡地形地貌 (11)2.2滑坡空间形态 (12)2.3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3)2.4滑坡水文地质 (14)2.5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15)2.5.2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2.5.3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2.5.4滑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2)3、滑坡变形宏观分析评价 (4)3.1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4)3.1.1滑坡变形特征 (4)3.1.2滑坡影响因素 (8)3.1.3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8)3.2滑坡稳定性分析 (10)3.2.1滑坡区稳定性分析 (10)3.2.2变形区稳定性分析 (11)3.3稳定性综合评价 (15)4、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15)4.1发展变化趋势 (16)4.2危害性预测 (16)5、天然建筑材料 (17)6、综合分析与建议 (17)6.1综合分析 (17)6.1.1经济效益评估 (17)6.1.2社会效益评估 (17)6.1.3环境效益评估 (17)6.2建议 (18)6.2.1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18)6.2.2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18)7、结语 (20)附件1、室内土工试验报告2、室内岩石试验报告3、工程地质平面图4、工程地质剖面图5、钻孔柱状图6、槽探展示图0、前言0.1任务由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县城区发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考虑到汶川城区震后重建计划,为尽快查明该区域地质灾害的规模、稳定性、危害性等并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为此,受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承担开展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工作任务。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金治理暂行方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四川省震后地质灾难防治工程(以下简称“防治工程”)中央、省级资金(以下简称“防治工程资金”)使用治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有效使用,依照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国家、省确定的“5.12”汶川地震灾后复原重建期内,由中央、省财政全额拨款或部分补助资金,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纳入震后地质灾难防治工程项目库的防治工程项目。
第三条震后地质灾难防治工程,除中央、省财政安排资金外,各级政府应多渠道、多方面筹资,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
第四条防治工程资金的使用和治理应遵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财政规章制度,坚持“项目治理、专款专用、突出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第二章治理职责第五条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依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复原重建条例》、《地质灾难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治理条例》有关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治理专项治理。
第六条省财政厅要紧负责防治工程资金的预算和资金治理,具体包括:(一)参与项目的立项论证、实施过程中的日常治理等工作;(二)确定专项资金年度总预算,并落实资金来源;(三)负责项目预算的审核、下达、调整及资金的支付治理等事宜;(四)监督检查项目预算执行情形和资金使用情形,并对资金使用成效进行绩效评判。
第七条省国土资源厅要紧负责专项资金的项目治理,具体包括:(一)负责项目立项治理、技术治理、成果治理和质量监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形进行监督、检查;(二)编制年度防治工程项目预算建议;(三)参与项目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工作;第八条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作为防治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部门,要紧职责是:(一)专项资金的拨付及监督治理;(二)和谐落实地点财政和其他资金资金来源;(三)组织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及相关资料审核汇交。
第三章预算编制第九条防治工程分为勘查(含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下同)、施工图设计、施工三个时期。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但 是通 过实地的调查 以及具体 的研究可 以得知 , 将地质灾害 的强 发 育区归纳入 断层上盘 的 7千米 以内 ;并且通过研 究还可 以发 现, 发震 断层 控制着大 型滑坡 的分 布 , 大型滑坡触发 的决定 因素 就是地震 波对破 体的强烈 冲击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也受到与发 震 断层 距离远近 的影 响 , 离发震 断层 越远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 就越小 , 这样触发大 型滑坡 的机率 。 拐 点及错列 部位效应 :通 过一系列 的资料研究 以及 野外调 查, 我们可 以发现地震 区的所有转折和错列部位都属于地震地质 灾 害的强发育区。这主要 是因为 , 断裂 的转折 和错列部位在断层 整体错 动的作用下 , 会发 生更深 的剪 断和破裂 的现象 , 从 而将更 多 的能量 释放 出来 ,甚至局部还会 出现一些强烈 的震 动等现象 , 这样就形成 了次级震 源 , 在这个部位也容易发生一些地质灾害。 方 向效应 : 地形条件也往往控制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的滑 动方 向 , 以龙 门山为例 , 龙 门山两侧 的水 系是垂直龙 门山走 向以 及龙 门山断裂带 发育 , 所 以, 在一般 情况下 , 滑坡应该是平行于龙 门山走 向和断层走 向方 向滑动 , 也就是东北到西南走 向。根据相 关 的研究表 明 , 滑坡的滑动方 向不仅仅是受到地形条件的控制作 用, 还受到强震地 震波在垂 直断层方 向的传播 的控制作 用 ; 因为 地震波 在垂 直断层方 向有 着很大 的强度 , 因此 , 坡体 的震 裂和抛 出就会沿着这个方 向 ; 同时 , 还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地震波和
1典 型 研 究 区
本文选取 了几个 比较典 型的研究 区 , 都是处于汶川地震地质 灾害的强发育 区, 也就是发震断层映秀到北川断层 的两端和 中央 位置。 都江堰到 汶川路研 究区 :都 江堰到汶川 路研究 区属于 国道 2 1 3 线, 全长大 概 9 0千米 , 汶川 大地 震导致这个路 段出现 了大量 的崩塌 和滑坡灾 害 , 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 的进行 。 经过研究 , 本路 段 大多都是岩浆岩 ,映秀到北川 I 到断层是从下端通 过了研究 区 , 而茂—— 汶断裂层则是沿着岷江从上端通过 了研究 区, 与震 中的 距 离大 约有 1 0千米。通过研 究震后航空影像可 以发现 , 公路沿线 共有 三百多个地质灾害点 ,一共有 2 5千米左右 的道路被地质 灾 害破坏掉 , 大部分都 是被 冲毁或者掩埋 。 北 川 到安 县研 究 区 : 北 川到安 县研 究 区是 在北 川 、 安县、 绵 竹以及茂县 的交界处 , 和震 中的距离 大约有 1 1 0千 米 左 右 , 这个 研 究 区受 到地震 的破坏 比较严重 ,而且属 于典型 的地震 触发地 质灾害 , 象汶川大地震 的最大 滑坡 安县 大光包滑坡 , 第 二大滑坡 绵 竹文家沟滑坡 以及唐 家山堰塞 湖滑坡等 ,都 是在北川 到安县 研 究 区 内发 生 的 。这 个 区域 的 总 面 积 将 近 3 0 0 0平 方 千 米 , 地 质 构 造主要包括板 岩 、 砂岩、 千枚 岩 、 碳 酸盐岩 以及砂浆 岩等 。 同样 的, 研究 过遥感影像之 后 , 可 以看 清楚本研究 区内 的地质 灾害具 体 情况 。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浅谈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为例

浅谈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为例赵永旭;陈国辉【摘要】地震作用在地震灾区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到了引发、促进作用,其引发的地灾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尤以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等增加比例较大。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危害大的特点,并主要沿主中央断裂带分布。
地震导致斜坡的稳定性降低,产生大量松散物质,为新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使地震灾区较长时间内处于地质灾害高发期,产生较大危害。
因此,在地震灾区选择安置建房场址时要认真考虑地震后可能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尽量避开潜在危险地带。
% Geohazards caused by earthquake are rockfall, landslide, mud-rock flow, unstable slope, collapse, and land crack and so on which are in the central fracture zone. Earthquake results in decrease in stability of slope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of geohazards.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must keep clear of potential geohazards.【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458-460)【关键词】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地带;“5.12”汶川大地震【作者】赵永旭;陈国辉【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成都 61007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成都 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非常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四川省共有139个县(市、区)受到地震影响。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事件,也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这场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规模达到了里氏8.0级。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深入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影响,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首先,调查报告指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由于两个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四川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应力积累。
而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由于地壳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其次,调查报告还指出了汶川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地震震源的浅层位置有关。
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的浅层,使得地震能量能够迅速传播到地表,导致了强烈的地面震动。
同时,汶川地震震源附近的地质构造也对破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震源附近存在着断裂带和断层,地震能量释放时,这些断层会发生滑动和位移,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的破坏力。
调查报告还详细描述了地震对汶川地区的影响。
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地震导致了近7.7万人死亡,超过37万人受伤,同时还有大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被毁坏。
特别是汶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地震还引发了多次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调查报告还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评估。
报告指出,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救援机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
同时,国际社会也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和援助。
然而,调查报告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救援物资的分配不均衡、救援队伍的协调不够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未来的灾害应对中需要做出改进和提高。
最后,调查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报告呼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汶川地震是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该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震中深度为19公里。
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还摧毁了大量建筑和基础设施,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灾情概况1. 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初步统计共造成69176人死亡,374643人受伤。
其中学生伤亡惨重,遇难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2. 建筑破坏: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包括学校、医院、工厂、住宅等。
根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11727所学校受损,3000多所学校完全倒塌。
3. 经济影响:这次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
大量工厂、企业以及农田和农作物遭到破坏,给产业链的完整运转带来了困难。
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加剧了经济负担。
三、救援行动1. 前期救援: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各级防震减灾委员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救援行动包括紧急救援、医疗救治、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
2. 国际援助:中国也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
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人力支持。
这些援助得到了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普遍感谢。
四、事故原因1. 构造背景: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汶川地区正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
2. 地震机制:这次地震是由岷江断裂引起的,是一次正断层的地震。
岷江断裂在地震前已经累积了大量能量,因此地震发生时能量的释放非常剧烈。
3. 思想观念:地震前,当地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未重视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对地震安全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些学校在建筑设计和质量上存在缺陷,影响了校舍的抗震性能。
五、教训与对策1. 深入开展地震防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普及地震防灾知识,并进行地震演练。
2. 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破坏。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a0fd3e580216fc700afd23.png)
0 前言0.1任务由来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
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不仅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影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当前,全省灾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紧迫。
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了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经国土资源厅厅务会审议通过,决定委托各有关单位负责承担第四批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勘查工作。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XX山崩塌由一个不稳定斜坡和7块危岩体组成,不稳定斜坡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但未形成贯通性滑面,现在处于基本稳定;危岩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破坏,造成斜坡下方2户居民房屋被砸坏,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害体在不利工况影响下稳定性急剧降低,不稳定斜坡若在再发生失稳,将威胁到斜坡前缘的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岩若发生崩塌,将威胁到下方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
0.3工作目的与任务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宏仁乡XX山崩塌内各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诱发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形成机制,评价其的稳定性,为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不稳定斜坡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不稳定斜坡地形地貌特征及宏观地质条件;②查明地层、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③查明不稳定斜坡的性质、范围、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形态特征以及危害对象;④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背景(包括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排关系)和工程地质背景;(2)危岩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危岩体所在边坡地形地貌特征;②查明危岩体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岩石风化程度和完整程度;③查明危岩类型、规模、范围,危岩体的大小和崩塌方向;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但部分资料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工作成果包括:《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幅区域地质报告》(1980年7月,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0.5勘查工作的依据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0.5.2勘查工作参考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重庆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0.6.1勘查工作概况(1)勘查工作时间我公司接受勘查工作任务后,立即成立了梓潼县地质灾害勘查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数据收集和勘查设计书的编写,于2010年2月10日编制完成应急勘查设计书。
危岩勘查重点

震后灾区危岩(崩塌)灾害应急勘查的重点问题探讨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张进林何平提要:根据地震灾区危岩勘查实践,重点阐述了危岩应急勘查治理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岩体结构、风化卸荷深度、稳定性计算、失稳模式、失稳后的运行轨迹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以其能在今后的地灾勘查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危岩勘查评价一、引言“5²12”汶川地震灾害不仅造成房屋倒塌直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地震造成地质环境的强烈变化,主要表现为山体松动、危岩崩塌、滑坡和碎屑流或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根据计划拟三年内完成灾后重建,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适时地安排了灾后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作,至今已完成2批次369个项目,我局共承担38个地灾应急勘查设计任务,涉及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
本文仅就崩塌(危岩)灾害勘查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在以后的地灾勘查提供浅薄的借鉴。
二、危岩(崩塌)勘查的主要方法1、资料收集与遥感图像解译在勘查前,应首先收集危岩体所在地区地形图(比例尺1:500),没有的要自行测绘;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岩土试验资料等);气象水文资料、地震资料、灾情资料、威胁对象等,有遥感资料的地区还应收集遥感资料等。
2、地质测绘与调查重点调查岩性、岩体结构特征,结构面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裂隙的性质和充填情况),特别是控制性结构面、卸荷裂隙产状、规模和分布、卸荷裂隙与岩体结构面的关系,危岩体产出位置、形态、高程、大小、规模、物质组成;危岩体的破坏方式、崩塌堆积体的物质组成、规模和范围、滚石的落距、灾情及险情核实等。
当采用常规地质测绘和调查难以查明高陡斜坡危岩体三维形态和控制性结构面的规模、分布特征时,可采用Optech三维激光扫描仪手段,用以调查危岩体分布具体范围,圈定各危岩体几何位置,调查各危岩体几何尺寸、节理裂隙展布等。
3、勘探与试验危岩勘查中的勘探手段主要以山地工程为主,槽探、坑探是主要的手段,主要用以查明顶部有覆盖层的危岩的边界条件(裂缝的延伸及裂缝张开深度情况),对于整个边坡变形较严重的边坡,可采取少量的钻探以查明边坡的风化、卸荷情况,另外也可顺带进行采样。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书编制要求的通知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书编制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10.02.09•【字号】川国土资发[2010]28号•【施行日期】2010.0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书编制要求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10〕28号)各有关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各项目承担单位:现将《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书编制要求》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书编制要求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二〇一〇年二月九日附件: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书编制要求一、编制基本要求(一)基本规定1. 地灾体的描述与评价: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2. 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
3. 治理工程(方案)设想: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要有一个初步设想和治理思路;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必要时可布置一定的工作量揭示其结构特征。
4. 勘查工作布置:勘查工作布置应满足一次性应急勘查要求;勘查工作布置要有针对性;勘查工作布置应全面考虑勘查成果能满足可研、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
(二)勘查设计书编制的基本要求1. 各类勘查设计书应满足勘查工作的要求,包括勘探工作布置、各类原位测试、室内岩石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
2. 各类勘查设计书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设计书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并应编制勘查预计工作量统计表。
3. 图件应满足相应的图件要求。
(三)勘查设计书成册基本要求1. 资质证书正本2. 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3. 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4. 设计书及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项目名称一致。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5.28•【文号】国土资电发[2008]48号•【施行日期】2008.05.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08]48号)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四川汶川地震后,四川、甘肃、陕西灾区不少地方山体松散、岩体破碎,特别是当前余震不断、主汛期来临,强降雨增多,极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严密防范次生地质灾害。
为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四川、甘肃、陕西、湖北、重庆均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原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多,本次特大地震又新增了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特别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大量堵塞山沟,如遇余震和强降雨,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因此,在当前的灾后灾民生活安置和重建当中,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这是当前摆在各级国土资源干部面前最重要、最紧迫和压倒一切的任务,各地要加强协调,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力以赴投入到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去,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抗震救灾作出新的贡献。
二、认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各地要组织好本地区和外地支援地震灾区参加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的专业技术力量,重点对县城、乡镇、村庄、灾民临时安置点和救援人员居住点以及重要流域、交通干线和重大设施等地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进行巡查排查,对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制定防治预案,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
三、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各地要根据地质灾害普查成果,与气象部门密切沟通,认真总结研究近年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经验,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分析雨情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对重大险情,应及时建议当地政府实施应急避让,严防发生人员群死群伤。
四川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布会内容

国新办就四川汶川地震地质灾害举行第十次发布会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贠小苏等答记者问(介绍国土资源部门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工作情况)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本次发布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柳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北川县城东面山体坍塌,摧毁大片房屋郭卫民: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下午的发布会。
这是我办就抗震救灾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举行的第10场发布会。
我们请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先生,向大家介绍国土资源部门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工作的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柳源先生,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滑坡协会成员殷跃平先生。
现在,先请贠小苏先生做介绍。
贠小苏: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借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国土资源部,代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专家、职工,对在这一次特大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的哀悼。
这次特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重灾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
四川、甘肃、陕西等受灾严重的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是中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
这次地震前,国土资源部对受灾区域中的41个县地质灾害的隐患点进行过普查,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4929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58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271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817处,这些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威胁着94万多人的安全。
根据最近几天航空遥感资料的解译和我们派出专家的实地调查,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成灾,巨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许多建筑物和民房倒塌,造成了人员的大量伤亡,也使公路、铁路、桥梁、通讯等大量基础设施摧毁,地震引发的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了灾区的巨大损失。
我们根据航空遥感资料和专家实地调查初步分析,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呈现出这样四个特点: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持续长。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调查报告》导言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毁灭性的特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全面了解地震灾情,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的调查队伍进行调查研究,本报告就是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专家研讨的综合结果。
一、地震背景根据调查结果,汶川特大地震是由构造应力释放引发的。
该地区处于横断山系与四川盆地的结合带,构造活动频繁。
地震发生前,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未能提前预防和减少损失。
二、地震灾情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大约6.6万人死亡,3.5万人失踪,8.2万人受伤。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道路中断,给汶川县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抗震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汶川县的一些抗震设施和建筑并未按照抗震标准建设。
此外,地震发生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响应不够迅速和有效,局部地区的救援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存在不足的情况。
四、经济影响汶川特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地震导致了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损毁,特别是对农田、水电站等重要设施的影响较为显著。
此外,地震造成了旅游业、农牧业等相关产业的重大损失。
五、社会影响地震发生后,汶川地区受到了全国和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捐款和物资的大规模支援,以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为地震灾区带来了重要的救援和支持。
六、教训与启示这次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在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应加强地震预测和预警机制建设,提高抗震设施和建筑的质量,完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体系,提高社会和经济的恢复能力。
七、建议与展望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还要加强抗震设施建设,提高抗震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在灾后重建阶段,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八、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和教训。
“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地震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初步调查

用携带有高清晰彩色数码相机的“ 赛斯纳 一 0 型” 28
高 空 遥 感 飞 机 沿 都 江 堰 一漩 口镇一 映 秀 镇一 缅 厩 镇 一 汶川 县一 茂县进 行 了 航 空遥 感 飞 行 , 取 了这 获
带 长 约 30k 最宽 可达 5 5 m, 0余 k m。 由于 不 同 信 息源 和分 析 方 法 的差 异 , 国地 调 美
灾 害 的航卫 片解 译 工 作 中 。迄 今完 成 了汶 川 、 县 茂 及北 川等 地 区的灾 后航 空 图像 的制作 以及 灾 区道路
损毁、 房屋 倒塌 和 地 质 灾 害 的 解译 工 作 。 自地震 发
5 8级 的 4次 。测 得 的地震 覆 盖范 围与 中 国 地震 .
网测量 结果基 本 一致 。
地 震 。地震 发 生后 , 照 国土资 源部 、 按 中国地 质调查 局 的部署 , 国 国 土 资 源 航 空 物 探 遥 感 中 心 ( 下 中 以
简称 航遥 中心 ) 速 成 立 了震 情 遥感 调查 现 场 组 和 迅
后方 组 。现 场组在 震 后 的第 二 天 就 奔 赴 成 都 , 冒着 随 时发 生余 震 的危 险 , 调各方 面关 系 , 服不 良天 协 克 气 条件 造成 的 困难 , 5月 1 于 4日获取 了灾 区第一 批
1 “ .2 汶 川 大地 震 的特 点 51 ”
“ .2 汶 川 大 地 震 发 生 在 地 质 构 造 复 杂 的 龙 51” 门 山活动 断裂 带 , 级 高 , 源深 度浅 , 余 震 多 、 震 震 后续
广、 , 强 破坏 性 极大 。 据 中国 地 震 网 , 主地 震 为 8 0级 , 源 深 度 该 . 震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08]31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08]31号](https://img.taocdn.com/s3/m/772416d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66.png)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正文:----------------------------------------------------------------------------------------------------------------------------------------------------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08〕31号)四川、重庆、山西、湖北、甘肃省(市)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受地震影响,四川、重庆、山西、湖北、甘肃等省(市)均有不同程度震感。
部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做出重要指示,对地震影响地区受灾干部职工表示慰问,并要求相关省国土资源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做好此次地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为贯彻落实部领导的指示精神,切实做好此次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现将有关工作紧急通知如下:一、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相关省特别是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要结合震情,立即派出专家组赶往地震灾区,组织开展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灾民集中搬迁点应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应急抢险工作。
二、加密监测,预警预报。
要结合当地实际,针对此次地震情况开展地质灾害点巡查调查工作,特别是地震危险区内的地质灾害调查,为减轻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损失打下基础。
同时,发挥群测群防网络的作用,对地震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加密监测,及时预警,切实做好防范工作。
三、加强值班,严阵以待。
相关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值班,确保通讯畅通,信息传递准确及时。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要及时核送信息,并立即组成工作组,以最快的速赶赴险情和灾情现场,指导地方政府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力求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国土资源部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结束——。
“5.12”汶川大地震震裂山体灾害勘查评价与治理设计方法的研究

摘 要“5.12”汶川大地震震裂山体灾害勘查评价与治理设计方法研究作者简介:张瑛,男,1983年10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2009年06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摘 要“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发育了1700余处“裂”而未“滑”、“松”而未“动”的震裂山体,对地震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地震震裂山体的现场调研、类比研究、室内分析计算等综合手段,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分析其成因机制、影响因素及特征,对不同类型的震裂山体进行分类,并结合青川县狮子梁震裂山体的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实例,初步建立一套适合于震裂山体的勘查、评价及设计方法。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灾区新增对人居环境构成直接威胁的地质灾害点达9000余处,地震地质灾害在空间上沿发震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和线状分布;存在明显的上盘效应。
距离发震断裂越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越高,在地形坡度由缓变陡的过渡转折部位、单薄山脊和孤立山头或多面临空的山体部位尤其发育。
这些地质灾害在硬岩地层的发育程度高于软岩地层;硬岩地层中通常发生的是崩塌类型的灾害,而软岩地层中通常以滑坡居多。
(2)震裂山体多发育于长条形的山脊部位,震裂的面积较大,震裂的裂缝分布较广,潜在灾害点多呈零星分布,并且受土质岩性、地貌条件、水文地质和地震地面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表现为不同的灾害形式,如崩塌、滑塌体及泥石流等。
同时,山体被震裂后,大多裂缝比较隐蔽,对灾后重建构成极大威胁。
作者根据震裂山体发育的地层岩性将其分为硬岩区震裂山体、软岩区震裂山体和松散堆积体区震裂山体;根据震裂山体发育的灾害类型分为潜在崩塌、潜在滑坡及滑塌体和潜在泥石流。
(3)结合以往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方法,通过归纳总结,针对震裂山体发育的震裂裂缝、潜在危岩体、潜在滑坡及滑塌体和潜在泥石流灾害分别提出了详细的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方法。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又称“5·12地震”,是指于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破坏性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
此次地震是近年来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二、地震成因汶川地震主要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在这一地区的相互碰撞而引起的。
地震发生的地点位于两个板块的交汇处,地壳和岩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长时间的应力积累导致了地壳发生了断裂,形成了当时的地震。
此外,汶川地震发生在断裂带的一段,使得能量释放更加剧烈,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据统计,汶川地震共造成了近7万人死亡,17万人受伤,超过4000人失踪,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其中,汶川县伤亡最为严重,几乎全县遭受灭顶之灾。
2.建筑损坏: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尤其是学校和住房。
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都无法抵御这次地震的力量,导致了大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伤亡。
3.经济损失: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大量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许多企业和商家也因地震而无法经营,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四、救援工作1.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包括派遣救援队伍、提供救灾物资和搭建临时医疗点等。
在第一时间救援了大量被困人员,为伤者提供了紧急的医疗救治。
2.灾后重建: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重建包括重建住房、学校和基础设施,并且对受灾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以致力于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
五、教训和启示1.加强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和警示地震活动,提高人民的紧急逃生反应能力。
2.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在地震频发区域,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10.01.15•【字号】川国土资办函[2010]9号•【施行日期】2010.0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办函〔2010〕9号)各受委托主体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根据《四川省“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2008-2010年,修订版)》,在规划重建期内,我省将在地震重灾区组织开展2296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工作。
目前,已向各受委托主体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下达勘查、设计任务1698处,部分项目已完成了施工图设计成果进入治理工程施工阶段。
为了进一步强化施工图设计工作,保障治理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立人工、材料等价格定期通报制度。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要加强与当地发改、物价、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掌握当地人工、材料、水电等价格标准,定期将相关部门发布的人工、材料、施工用水电等价格向施工图设计单位进行通报,以保障工程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二、强化设计代表常驻现场机制。
根据《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国土资办发[2008]114号)的有关规定,施工图设计单位要根据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按照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的要求,及时提供与本项目有关的技术服务。
施工过程中,施工图设计单位必须派驻设计代表常驻现场,指导施工工作。
对不按要求派驻设计代表的,勘查及施工图设计经费不予结算,对由此造成工期延误、工程浪费、施工质量或安全隐患的,视情况给予通报乃至建议相关部门取消相关资质,并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三、加强设计后期服务工作监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44283 179511
24 20
15
7
1
19197 240175
21 64
17
16
0
4356
96526
307 651
67
147
3
2781
214948
41 93
21
14
11
29461 180584
8
2
2
0
1
0
611
3315 2394 619 1656 77 640475 3038393
1.1 灾区地灾防治总体工作部署
勘查工作 布置底图
2.4 勘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
2.4.2 现场踏勘
(1) 确定具体勘查对象的位置 (2) 现场判断灾害体性质、规模(范围)、稳定性 状况、发展演化趋势 (3) 现场确定通过勘查应查明的关键问题 (4) 现场圈定测绘范围、确定测绘工作方案 (5) 现场初步确定勘查工作布置方案 (6) 现场初步确定可能采取的治理工程措施与具 体布置位置
滑坡 27
其中(处)
崩塌
泥石流
不稳定 斜坡
27
9
20
其他 0
威胁人口 威胁资产 (人) (万元)
49605 301688
51 30
5
23
0
57440 117884
65 34
25
22
3
130003 672595
1166 599 283
681
25 303349 1033871
1605 874 175
726
≥1000
1:2500~1:500
1:2500~1:500
2.4 勘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
2.4.3 工程地质测绘
(2) 测绘范围要求 滑坡、不稳定斜坡测量范围应超过圈定灾害体一定范
围(30~50m): 后缘、两侧影响范围 前缘威胁范围 测绘坐标系统尽可能采取通用坐标系,自定义坐
标系需要建立不少于3个的基准点,便于今后施工阶段放 线。
II I-2
I-1 III
王家岩滑坡
2.4 勘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
(1) 工程治理:2998处→2300处 (2) 避让搬迁:1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2 户 (3) 群测群防:3695个
2008年工程治理项目346处。 各项目资料来源: 震后地质灾害排查、
县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1.2 治理工程项目安排原则
一是受灾程度。根据重灾、次重灾、一般受灾三级受灾程度 确定项目安排的紧迫性。其中:2008年~2009年的治理工程以10个 极重灾县(市、区)为主,2010年~2011年以29个重灾县(市、区) 为主。
2.4 勘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
2.4.3 工程地质测绘
(1) 测绘精度要求 滑坡、不稳定斜坡(危岩)平面测量和测绘比例尺一般
控制在1:500~1:1000;剖面测量比例尺一般控制在 1:200~1:500。
泥石流测绘不同区域可采用不同比例尺,重点区域 测量和测绘比例尺不小于1:1000;其它区域(汇水区) 比例尺可适当缩小。
崩塌、滑坡规模统计图
崩塌
69 298
33
282 滑坡
0
400
718 1309
868
800
1200
1600
2132 2000
特大 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2400
威胁对象
县城 学校 集镇 聚居点 分散农户 工矿企业 旅游景区 道路 水利水电 其他 合计
隐患点 总数(处)
83 109 149 2754 3413 67 118 1175 180 13 8061
(3) 对症下药是目标——设计方案应具有 针对性。
2.2 目前地质灾害勘查存在的问题
(1) 不注重勘察设计,勘察方案缺乏针对性; (2) 过于注重实物工作量,缺乏地质调查和综
合分析; (3) 不注重工程地质测绘; (4) 勘查工作布置与治理工程方案脱节。
2.3 勘查目的与应解决的问题
勘查工作的目的: (1) 查明条件(内在条件、外在条件); (2) 为治理工程服务(在拟布置工程部位应重 点勘查)。
二是以人为本。根据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多少确定项目安排 的紧迫程度。威胁人数越多、紧迫程度越大的优先安排。
三是危害对象。在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按威 胁县城、学校、集镇、人口相对集中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旅游景 区的顺序依次安排。
四是资金总体平衡。在确定治理工程资金总量的基础上,分 年度划分治理投资额度。在综合受灾程度、以人为本、危害对象等 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分年度的治理工程项目。
坑槽探、硐探展示图比例尺一般控制在1:50~1:100。
2.4 勘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建议 (DZ/T 0218-2006)
滑坡长度或宽度(m) 平面测绘比例尺 剖面图比例尺
≤500
1:500~1:200
1:500~1:100
500~1000
1:1000~1:250
1:1000~1:250
汶川地震诱发崩滑灾害勘查 基本要求与应注意的问题
提纲
1. 概述 2. 勘查设计书的编制 3. 勘查报告编制 4.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5. 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
10个极重灾县; 29个重灾县; 面积:9.8万km2 隐患点:8061处 滑坡:3315处; 崩塌:2394处 泥石流:619处 不稳定斜坡:1656处, 其它:77处。
(3) 根据工程投资大小分级管理。
提纲
1. 概述 2. 勘查设计书的编制 3. 勘查报告编制 4.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5. 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
2.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总体原则
查明病因,分析病理, 对症下药。
(1) 查明病因是基础——强调地质分析和 地质认识;
(2) 查清病理是关键——注重坡体稳定性 分析;
勘查工作应回答的主要问题: (1) 对勘查对象的基本认识(是什么?) (2) 拟采取的治理工程方案(准备如何防治?) (3) 勘查工作布置方案(具体如何作?)
2.4 勘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
2.4.1 资料收集
区域地质图(1:100万) 地形图(1:5万,1:2.5万) 规划安置点新测图(1:1000) 遥感图像(GoogleEarth, 航飞图像) 县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报告 震后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气象资料 地震资料(新的地震烈度与动参数)
1.3 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步骤
编
项 目 委 托
踏勘
制 勘 查 设 计
专家 审查
?
勘 查
( 详 勘)
勘查报告 可研报告 初设报告
书
施
治
专家 审查
工
专家 审查
图
理 工
? 设 公开 程
计 招标 施
工
(1) 应急项目,一阶段勘查,一步到详勘。
(2) 勘查需同时提交勘查报告、可研报告和初设报告。 设计特指“施工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