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四态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与实施路径-以仙居县广度乡文化风情小镇规划建设为例
“四态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与实施路径-以仙居县广度乡文化风情小镇规划建设为例
周小龙;吴林芳;柳知海;蔡吉鸿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5(031)0z2
【摘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美丽乡村建设是推动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等问题,文章以仙居县广度乡文化风情小镇规划建设为例,通过挖掘产业特色、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禀赋,打造具有禅修文化特色的建筑风貌,构建生态、业态、文态和形态“四态融合”的美丽乡村综合建设体系,营造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禅修养生”为主题、以高山生态产业和旅游休闲为特色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总页数】4页(P183-186)
【作者】周小龙;吴林芳;柳知海;蔡吉鸿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大
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基于村民主体的村庄规划建设思路新探索--以重庆市古花乡天池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为例 [J], 张婧;段炼
2.\"四态\"融合理念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J], 吴桐
3.“四态融合”理念下的特色小镇总体规划策略——以湖北省七里坪特色小镇为例[J], 陈涛;张媛
4.产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思路与对策
——以潜山市源潭刷业小镇为例 [J], 黎想
5.湖湘风情小镇规划中文旅融合理念的运用与实践——来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创建的启示 [J], 刘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山”理论指导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社科文化391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摘 要:为努力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进一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上海市浦东新区牌楼村的生态水乡建设的探索作了较好的诠释,引发我们的思考:美丽乡村建设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注重生态发展;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思考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次是村庄改造的升级版,体现是“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还有就是“安全、有序、整洁、文明、美观”。
美在生态就是环境之美、美在生态就是秩序之美;富在产业就是创业之美;根在文化就是人文之美、根在文化就是风尚之美。
习总书记2005年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绿水青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我们要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规划引领、政策聚焦和资源整合;更加注重农林水联动、宅田路统筹、区域化推进;更加注重典型引路与补齐短板;更加注重生态文明与乡风文明,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安全、有序、整洁、文明、美观”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篇一:XX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最新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增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我镇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整体目标和大体原则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践行群众线路、加速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依照“实现干净整洁、完善基础设施、维持田园风光、绿化村落庭院、突出特色文化”的要求,全力做好“环境治理、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四项重点工作,提升环境质量,加速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增进村级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整体目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XX村卫生设施取得完善,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背街小巷常年维持干净整洁,形成长效保洁及垃圾处置机制,完全解决“脏、乱、差”问题。
建设绿色XX,进村路和主巷道有绿化景观,道路、房前屋后、渠道两旁全数绿化,并全面实施硬化、亮化工程,实现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美丽新XX。
大体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示范带动,用先进典型带动整体工作开展;坚持长效管理,推动村级环境卫生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坚持全民参与,形成政府主抓、村干部包组、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气氛。
二、主要任务XX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一)环境治理一、切实抓好卫生整治工作。
依照“清运垃圾、铲除杂草、挪走柴堆、打扫路面、刷白树木、拆除临建”的要求,完全清理各类积存垃圾、背街小巷及门前“三堆”,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消灭所有卫生死角,使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二、成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
增强对保洁队伍的管理,依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背街小巷保洁责任路段,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日产日清”。
村内各小组配备2名保洁员,负责日常保洁工作,村保洁员优先从低保户、特困户中聘用。
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
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城乡地区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美丽乡村规划为核心,探究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方式,进而促进城乡地区快速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研究引言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乡村规划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引入旅游业,可以使以往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得到弥补,通过推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则要加强统筹规划,才能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下的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继而更好地开展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1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规划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中对于美丽乡村进行规划时,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正的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进行结合,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特色农村文化的发展。
2)以人为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上,必须要将农民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不断的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而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初衷使吻合的。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进行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对一些传统的文化理念进行保护,真正的打造出符合农村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
3)生态优先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法则的原则,切实做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向人们展示农村自然生态特点,以及人文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特色来进行美丽乡村的宣传。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整合全部的资源,对于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幸福工程一起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通过与不同发展项目间的结合,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2新型城乡关系与新时代乡村规划2.1城乡区域规划追求的目标城市化是伴随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席卷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
通常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大量人口不断集中、形成城市的过程。
人口的聚集带来了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农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三农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其中乡镇财政改革关系着农民负担、城乡差距、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等诸多问题,于是很有必要研究乡镇财政改革。
接下来就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三农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吧!三农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篇【1】温向全国人大代表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报告是一份文风朴实,老百姓愿意听,也能听得懂,能管用的好报告。
报告数据详实,振奋人心。
报告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等各个方面,说过去,讲现在,谈未来。
报告既涉及到过去五年中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又毫无避讳工作中的不足。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学习报告无疑是我国人民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
但我同时认为,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不仅是一种责任、一种政治任务,也应该成为一种个人需求和自觉行动。
政治任务虽然是一种学习推动力,但相形之下,个人需求却比政治任务更具个人积极主动性。
如果完全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来被迫完成,其学习成效就难免大打折扣。
要使报告的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个人需求,关键在于从心里认识到政府工作报告与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幸福未来的密切相关性。
因此,作为一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有充满热情而积极的自觉学习,才能学得更系统更完整更深刻,才能把报告化为自己的思想血肉,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怎么学习报告,才能不枯燥乏味,又事半功倍呢?我们知道,全国千千万万的基层政府的日常工作是报告的数据来源和基础,而这些工作经过提炼与升华后,成为了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变成指导我们日常工作的指南。
报告中涉及的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与我在天府镇农业中心的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性。
因此,将其比照起来分析,对今后的工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表是我作的一个粗略统计与对比。
全国加大财政投入,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
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6.5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033万户,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无电区445万人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朱泽君:统筹城乡 以城带乡 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
朱泽君: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用5至10年时间,把梅州建设成为全国山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样板,切实提高梅州城市承载力和城乡宜居宜业宜游程度,让全市干部群众更加幸福和自豪。
本报讯昨日上午,全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在亮胜客家艺术中心隆重召开。
市委书记朱泽君指出,全市各级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梅州提出的“建设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务,同心同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全力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把梅州建成“城是乡的宜居区、乡是城的大公园”,着力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
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谭君铁主持。
林碧红、张远方、黄伟闻、李纯德、翁永卫、彭耀新、管林海、叶胜坤、张丽霞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嘉应学院、市法院、市检察院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和中央、省属驻梅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各镇(街、场)及相关重点村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为了让与会人员更加直观地找准差距、学习先进,会议首先播放了近1个小时的《梅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题片》。
该片以大量的实例案例,曝光了各县(市、区)部分区域存在垃圾成山、污水横流等“脏乱差”现象,直接反映出我市各地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让与会人员触目惊心、感受深刻。
该片随后展示了南宁、洛阳、昆山等先进地区有效提升城乡环境品位的经验做法和明显成效,以及我市院士广场、雁南飞、雁鸣湖和拆违建绿工程等“洁净美”的好榜样,极大地增强了与会人员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朱泽君在讲话中指出,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加快转型升级、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干部群众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分析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分析摘要: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快速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愿景,各相关机构必须加强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全方位实施乡村复兴策略,并积极推动乡村的建设工作。
乡村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更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分析前言深入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研究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乡村复兴策略的关键基石和乡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参考。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大转变,传统单一的种植业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旅游业正在兴起。
1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原则1.1生态性原则在规划设计公共空间景观时,应综合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和策略,充分尊重自然的法则,确保村庄的原始生态系统能够正常运作,同时在保护村庄原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
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因素,并对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讨。
致力于创建一个自然生态的康养社区,增强公共区域的舒适性和观赏价值,创造壮观的自然景色,以满足人们对与自然亲近的渴望。
1.2以人为本原则人们是对景观环境感知的核心,因此乡村景观的改进应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重视增强人们对景观的感知。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不仅满足居民日常活动和交往的功能需求,还应该体现出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哲学,充分考虑到居住在此的村民的意见和偏好,从场地布局、关键节点设计到植被布局等各个方面,努力创造出符合人的需求的景观环境。
通过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了解对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我国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
2024年参观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参观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注重融入当地特色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示范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比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这些文化元素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比如通过开展文创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示范村内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空气清新。
很多村庄还建设了一些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一些村庄还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通过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转型。
再次,美丽乡村建设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示范村的道路宽敞平整,水电通畅,民居整洁漂亮。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示范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善,比如修建了更加齐全的水电供应系统,改造了农村公共厕所等等。
这些改善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也方便了游客的观光和游玩。
最后,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农民都开始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转而发展现代农业,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电商等业务。
一些村庄还引进了一些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扶持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庄的农业产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通过参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我深刻体会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合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与成效探析——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 蔡颖萍 , 讲师 , 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
第 1 期
蔡颖 萍 , 等: 美 丽 乡村 建 设 的 模 式 与 成 效 探 析
2 1
战略 部署 , 全 面推 进“ 村 民富 、 村庄 美 、 村风 好” 的美 丽 乡村 创 建工 作 ,规 划 到 2 0 1 9年 , 实 现 美 丽 乡村 创 建
“ 三农 ” 问题是 中 国现代化 进程 中的难点 问题 , 党 的“ 十 七大 ” 指出 : 统筹 城 乡 发展 、 建 设 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是新 时期解 决“ 三农 ” 问题 的基本 方 略 。从 国际城 乡发 展 经验 来看 , 当工 业 化 水平 达 到一 定程 度 后 , 工 业 反 哺农业 、 城 市支 持农村 , 实 现工 业和农 业 、 城 市与 乡村 的协调 发展 , 成 为普遍 的社 会演 化规 律 。 口 《 中共
在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下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村庄环境实现全面整治农村绿化美化洁化亮化硬化白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逐步改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治观念明显提升风文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发展2010年以来全县109个美丽乡村累计投入资金337亿元共完成道路硬化87089千米危旧桥梁改造145座河道整治51276千188万平方米墙面白化2414方米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池48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池16完成卫生改厕31343户绿化762万平方米路成乡村大舞台93个省级文明村11个市级文明村31个培育文化团队119个建立和谐共建会29个
— —
基 于 浙 江 省 长 兴 县 的调查 研 究
蔡 颖 萍 , 周 克 , 杨 平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21年第10期现代园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曹伟理(北京汉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100102)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但城乡一体化不等于乡村城市化。
在客观认识我国城乡建设确实存在差距的现实基础上,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基于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理解,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粗浅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各界人士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建设策略随着我国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城市建设越来越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同时也加大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近年来,国家已将城乡一体化确定为重要发展目标,并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但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缺乏乡村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各地政府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只能以城市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探索。
在近几年改造乡村的案例中,都是以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主,规划的模式和改造方式都和城市建设相似,使农村建设城市化的问题更加突出,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乡村城市化,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城乡差异,并尊重和传承乡村的社会文化、历史风貌、传统习俗等,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保留乡村的发展特色。
1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导致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农业生产空间荒废。
同时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加剧。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较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乡村的种种现实问题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需要站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将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统筹谋划,通过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引导将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乡村地区的村民享受与城市地区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平等的发展权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0.08•【文号】发改规划[2016]2125号•【施行日期】2016.10.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
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
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
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得益彰、互为支撑。
发展美丽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现就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创新探索。
创新美丽特色小(城)镇的思路、方法、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
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规划设计——以荆州纪南文旅区马店村为例
市政建设Municipal Construction– 118 –0 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进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大大加深了力度,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建设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在过去的几千年来中国主要以传统村落为主的田园生态人家变成了具有城市形态的小区住宅。
但是在建筑营建中,其过于模仿和照搬城市建设痕迹,导致其失去了乡村特色和地域特点,忽视了当代村民的生活需求。
因此,加强探索乡村规划以及公共空间营建策略,对推动我国乡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乡村空间是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乡村人居生活密切相关,不同乡村空间往往会形成浓郁的乡土特色。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做好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1]。
因此,探寻出一套适合本土乡村社区规划以及公共空间的营建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城乡一体化的的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结构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在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各有着自身独特的系统。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与乡的统筹发展过程当中,乡村社会、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同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对农村发展的概念和界定要有着正确的认识。
1.1 科学规划在新型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首先我们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一定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其次要具体建设当中,结合当地的传统生活习惯以及本土风貌,积极推进乡村地方文化的大力发展,形成新型的美丽乡村。
1.2 以人为本在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工作中,必须将农民的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而全面调动其参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有效引导农民发展自然生态经济,积极保护当前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相吻合。
在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开发时,应当对一些优秀的文化理念加以保护[2]。
因此要以自然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前提,是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
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善治之路
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善治之路作者:解成友张金明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1期摘要:乡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形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善治理念是改善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
乡村善治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
乡村治理应当坚持善治基本理念,追求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统筹式推进、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主体性参与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谐性构建。
我国乡村治理应当适应多元化中心的趋势,通过制度性安排来构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机制。
关键词:乡村治理;善治理念;美丽乡村;城乡统筹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5-02一、善治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趋势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
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
我国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内涵,徐勇认为“乡村治理是通过公共权力配置与运作,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动”[2];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3]。
可见,对社会的公共治理目标是能够使公众尽可能广泛地参与发展决策,保障公众政治自由和参与决策权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善治”(Good Governance)成为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范畴。
“善治”就是良好的社会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国家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和二者关系的最佳状态”[5]。
乡村善治就是通过治理农村社区以实现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
善治理论提示我们乡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形成乡镇政权和公民社会合作共治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善治理念是改善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6]。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贵州省农委按照"以人为本、道发自然"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4年,投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4000万元,创建71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其中观山湖区百花湖乡三屯村新寨等10个自然村寨作为精品型示范点,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长宫司等61个自然村寨作为普及型示范点。
【总页数】1页(P65-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55
【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发展定位研究--以息烽县堡子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例 [J], 毛放起
2.美丽乡村处处景——安顺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综述 [J], 李铠
3.美丽乡村托起“民生小康”——都匀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走笔 [J], 胡亮
4.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r——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乌羊麻为例 [J], 杨显慧
5.“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遍地开花——贵州新农村建设侧记 [J], 大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计划目标
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计划目标(篇1)一、目标任务围绕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规划,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环境提升”、“创业增收”、“文明培育”和“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实现人居环境、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逐步打响“文明乾县,幸福家园”乾县美丽乡村建设品牌,将全县农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的美丽乡村。
二、工作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着重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依靠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由全体农民共享。
(二)坚持量力而行。
立足农村经济基础、资源秉赋、区位优势、人文积淀等条件,实行梯次培育,突出建设重点,分类制定创建项目,避免无序冒进,确保取得实效。
(三)坚持建管并举。
整合资源,优先配置重点项目,强化项目绩效考核,科学管理和使用项目资金。
把长效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巩固建设成果,落实完善村庄长效保洁机制。
(四)坚持特色培育。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根据各村实际,注重环境提升,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及文明素质培养,推进旅游开发,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加大城市文化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
(五)坚持发展创新。
拓展思路,把发展产业、提升产业作为重中之重,鼓励各村结合产业特点,争创工业特色强村、农业特色强村、休闲产业强村,并注重建设重点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实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三、建设内容(一)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工程”1、加快乡村道路建设。
实施乾岐高速、乾礼路、乾姜路、夹北路、铁前路等重点道路工程,20__年年底完成乾武路、乾姜路升等改造工程,建成贯通县域南北的大通道。
到20__年底,建成县镇示范路56公里、通村示范路32公里、村庄道路746公里,全面实现村庄道路水泥化目标,农村客运通达率达到80%以上。
美丽乡村辩论辩题
美丽乡村辩论辩题正方,美丽乡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美丽乡村是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乡村形象,吸引人才回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
此外,美丽乡村建设也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
通过改善乡村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保护好乡村环境和资源,对于子孙后代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反哺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反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乡村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目前乡村的经济实力有限,很难支撑起这样的建设。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可能导致乡村文化的流失。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消失,这对于乡村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一种损失。
此外,美丽乡村建设也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过度的开发和建设可能会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美丽乡村建设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虽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寻求最佳的发展路径。
“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反哺农村”——毛泽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
经典案例,中国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
浙江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浅析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
山西农经//2019年14期DOI :10.16675/14-1065/f.2019.14.023浅析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宋建旭,吴晶晶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总要求。
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和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五位一体”;建议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4-0040-01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文献标志码:A(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1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和发展现状1.1..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美丽乡村建设是以乡村为主体,牢牢把握“人、文、地、产、景”等元素,推进新农村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再升级[1]。
1.2..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1.2.122居住环境宜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1.2.222自然景观靓丽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如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厕所改造、道路拓宽等,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改善了自然环境。
1.2.322乡村文化鲜活文化是乡村建设的“根”,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原有的乡村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精神文化产品,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通过保护乡村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2]。
1.2.422老年生活温馨开办养老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免费午餐等,帮助改善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生活。
这些举措使乡村老年群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1.2.522乡村治理和谐聆听群众的声音,根据群众意见对决策进行调整,以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觉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2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2.1..以人为本,培育文明乡风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2023年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000字(8篇)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000字(8篇)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000字篇1一要高度重视生态提升。
农村美不美,关键看治水;发展快不快,关键看生态。
结合实际,在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环保、经济、社会三者关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生态环境保障。
下老乡有丰富的龙滩库区水面、独特的花衣壮文化及两省三市交界的区位优势等资源,在下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将以浙江经验指导实践,把农村的垃圾、污水、粪便集中高效处理、绿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
农村污水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尽可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的,通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对刚刚清理完毕的龙滩库区水面,严格按照规划并以集体经济投入为主发展养殖业。
村庄绿化的目标是村在林中,同时还要注意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起步阶段,可以通过美丽庭院、美丽街巷建设,从细节入手,突出花衣壮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美丽乡村。
二要解放思想凝聚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首先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在浙大的_节集中授课中,_位专家、教授课堂中无一不提到浙大的创新、浙商的解放思想理念及浙江人的务实吃苦精神。
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群众从_年代开始进行乡村治理,在三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都以“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思想发展民营经济和乡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法律法规及政策出台禁止后才停止不干。
从而才有今天的温州经济、义务国际小商品市场及中国乡村建设样板。
深刻反思,我们在开展多项工作特别是重大工作时,时常出现各部门、各级干部都是一定要找到法律法规及文件政策依据后才去落实、实施,如果没有找到明确的依据宁可不去落实,秉承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不作为路线,从而导致好多机遇在大家寻找依据的过程中已悄然逝去。
其次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就没有乡村振兴的持续健康发展。
实事求是的讲,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到各项工中来,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败。
打造“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具体工作方案
打造“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具体工作方案全面改善乡村环境,提高乡村服务农民的功能,着力解决环境脏乱差、功能设施滞后、特色缺失、管理薄弱等问题,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幸福家园,努力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精品乡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贴近群众生产生活,避免大拆大建。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根据乡村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条件,按照基础类、提升类、示范类3个类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乡村建设目标任务,立足实际,把准问题,对症下药,补齐功能设施的短板,突出乡村特色,不搞千镇一面。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形象工程和超标准、超规模建设。
通过拆、改、整,做到乡容镇貌整洁有序、干净卫生。
全力保障乡村市政和公共服务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有条件的乡村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
——持续推进,标本兼治。
既抓住当前主要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短期见效,更要坚持建管并重,加强源头管控,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体系,力求常态常效。
二、主要任务(一)持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环境美”。
1.实施垃圾污水专项攻坚行动。
全面整治主次干道、大街小巷、镇村结合部、集贸市场、房前屋后、公园广场、车站码头、建筑工地、学校周边和公共厕所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健全日常保洁机制,加大重点区域保洁力度;合理配置垃圾箱、垃圾转运等收运设施;推进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示范类乡村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完善乡村镇区及周边村生活污水管网系统,强化污水管网入户收集,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排查整治生活污水直排、乱排等情况;提升类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论城乡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总结(范文)
论城乡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总结(范文)第一篇:论城乡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总结(范文)论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摘要】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以城市化为核心,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为动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逐步缩小,这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事业,这不仅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路径选择;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一)城乡一体化的定义从社会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一体化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的特点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方式,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洽,相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上发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统筹发展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思考
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赵泽琼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省委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它的任务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必经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
一、牢牢把握三个文明的关系内涵,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但对物质文明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且也把政治文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要求,把三个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广大农村。
所以只有科学把握三个文明的关系,才能为文明生态村提供丰富、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看到,物质文明是先决条件,没有物质文明一定程度的发展,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没有相应发展的精神文明,就无法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在根本上制约着本地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相应发展的政治文明,
村民自治和基层组织建设达不到同比要求,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无法充分调动起来,建设物质文明只是一句空话。
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文明生态村建设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发展经济和保持生态的辩证关系
加快发展是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第一位的责任和任务,也是确保创建活动收到实效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去办一些农民最盼望解决的事情;只有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追求更高精神生活。
无论是抓文明生态村建设,还是抓其它工作,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都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文明生态村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归结起来,就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建设文明生态村,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伦理的角度看,需要调整好三个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资源配置的关系。
建设文明生态村,绝不能再走“吃环境饭,断子孙后代路”的路子。
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保、资源、环境的协调,从而保持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走一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搞好科学规划和远景构想。
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村中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既保证农业用地和生态
平衡,又要对村内各种人居设施进行科学设计,实现科学配置。
三、提高文明生态村的人口素质、村民的智力水平和经济能力,是建设文明生态村最关键的因素
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的素质好与环、高与低,决定着文明生态村的文明程度和生态保持力度。
因此,在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农民市场意识不足,应引导他们闯市场;农民的科技水平不高,应引导他们学农业技术;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应加强分类指导,按照村情村况,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龙型产业链;农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文化水平等,都需要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过程中加以提高和巩固。
提高农村广大干部、党员、群众的素质,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文明生态村,人民群众是主体,党员干部是中坚力量,应按照“三个结合”的思路要求,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是建立村民培训机制,组织广大农民进行较大规模的深入培训。
就农民在增收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教材,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是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生产力的有序流动,为文明生态村工作提供具有战斗力的生力军。
一方面,应鼓励一些农民走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学到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应支持他们回得来,让他们把在城市学到的东西应用到
立足农业、发展产业化的事业上来。
这将提高文明生态村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步伐。
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远任务。
既要确保创建活动迅速展开。
又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推进创建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是要从实际出发,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集中精力抓好硬化道路、净化街道、绿化村庄这三件实事,让广大农民群众尽快看到创建活动带来的可喜变化。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创建活动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做好常抓不懈的精神准备和工作安排。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抓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抓农民增收;其次,要高站位、高起点地把创建规划制订好,着眼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与优化农村文化教育布局通盘考虑,与调整村镇区划统筹安排,使规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便于操作。
三是要围绕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抓好机制建设。
使硬化后的道路有人维护,整洁后的街道能够保持,种植的树木得以存活。
保证文明生态村建成一批、巩固一批,不断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