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综观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历史,贯彻这一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
(2)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三、清朝的书院1.清朝书院的发展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
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
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七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 本章简介]1、自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以“传教”和“办学”的方式,从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间,陆续地创办了大批教会学校。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发表的演说《基督教教会与教育的关系》,表达了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规定了教会学校的任务。
教会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到1890年,形成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中华教育会”,对整个在华基督教教育进行指导。
2、爆发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50年代初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反抗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农民运动。
它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建立了革命政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在教育方面,确定了新的反儒反封建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有关知识分子、改革传统文学、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等多方面的文教政策;明确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实现太平天国的教育目的;改革了教育内容,以宗教、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为主;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制度,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案,把教育作为推动革命巩固攻权的重要工具,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太平天国教育。
3、洋务运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是一个以购买和仿制洋枪大炮轮船兵舰以及编练新式陆海军为中心,包括对外交涉、开办厂矿、兴办学堂为内容的活动。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以创办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形式开始实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
洋务教育本质上维护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4、洋务理论的集大成者张之洞是洋务运动晚期的主要代表,他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还十分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变革的作用。
他的人才观由传统旧学的重德转变为洋务派的德艺并重,并且提倡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内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 7-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的侵略]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10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1851 年 , 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 , 实行了激烈的反儒政策 , 宣布
《四书》《五经》为“妖书邪说”,明确规定:凡一切孔孟诸 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
“搜得诗书论担挑 ,行过侧溷随手抛 ,抛之不及以火
烧 , 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 , 收者斩 , 买者卖者一 起斩。”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惊呼:“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
一些有影响的教会学校 :
① 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校长是布朗夫妇 。
②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协进会的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在宁
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
③ 1845 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设立崇信义塾 ,招生 30 人。
1867年迁杭州。
④185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女士在上海设
清前期150余年,可考的文字狱110多起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龚自珍
林则徐
魏源
(一)要求改革旧的教育传统
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深刻批判了乾嘉学派寻章摘句、专
事考据、不问政治的不良学风 ,指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 学”,政治与学术是统一的。认为人才培养是国家兴衰的根 本,大声疾呼:“ 不拘一格降人才!”
定都天京后,出于策略的考虑,太平天国不再一概反对孔孟
之道。 于是采取改定《四书》《五经》的作法,将其中不 适应太平天国利益及教义的内容删除后,允许作为学校和科 举的用书 。
同时,太平天国编写了一些新教材,如宣传拜上帝教义的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决世训》及《天 条书》。还有作为蒙养教材的《幼学诗》、《三字经》、 《御制千字诏》等 , 对儿童进行太平天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 及识字教育和生活知识方面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四)“习行”教学方法
1、理学
“主敬”、“主静”、“读书穷理”,易导致主 观玄想、空谈和独断
2、实学
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强调格物
致知、客观考察、实证和质测
二、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改革
1、科举考试
“废天下之生员”,改变官学制度(顾炎武))
2、学校教育
“公其是非于学校”,提出改革学校设想,反映 了初步民主思想(黄宗羲)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 教育
1.了解清朝文教政策和教育制 度 2.掌握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 容
3.掌握王夫之的实学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清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清朝的社会概况
清朝教育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 期,同时孕育着近代教育的某些萌芽。 (一)教育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 (二)教育思想:实学教育思潮;“经世致用”
学及其“读书穷理”、“格心”教育的批
判和修正。
四、论学与思
(一)学思结合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要互相结合,互相 补充,互相依赖,故反对“生而知之”, 主张“学而知之”。
四、论学与思
(二)学、博、思的辩证关系
王夫之认为学要博学,思要深入。博 学可以促进审思,审思又可以促进博学。 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愈博则 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
二、清朝文教政策
清王朝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民族压迫 政策,同时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实行儒术统 治思想的政策。其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事 业对治理国家的作用,立国初便制订“兴 文教,荣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二、清朝文教政策
(一)尊奉孔子,倡导儒学(读经) (二)推崇理学,扶植汉学 (三)兴设学校,严格管理制度 (四)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12第九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八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清朝的文教政策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软硬兼施●采用情柔政策,笼络士人–开科取士zhuó–设制科,辟荐擢–编辑图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范最大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高压政策–严禁立盟结社–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三、书院中央官学●1、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彝伦堂,设置学官、规定职责●2、宗学、觉罗学–宗学:只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觉罗学: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均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前者隶属国子监,后两者隶属内务府●4、算学、俄罗斯文馆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卫学–清代地方官学,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
–依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以教育武臣子弟。
●社学、义学、井学–社学并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
清代书院清代书院的类型●1.以讲授理学为主的;●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3.以讲授“经世致用” 实用之学为主的;●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表现●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院长的选拔权●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三、颜元的教育思想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进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几所著名的书院:
姚鼐:南京钟山书院——桐城派 阮元: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颜元:漳南书院,学习“经世致用”之 学。
四、清代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是 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 制科是清朝科举的特殊项目,设有博学 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 (一)中央官学 国子监:又称太学,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
关。
国子监生根据资格分为两类:贡生和监生;
国子监教职: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 学录、典籍、典簿等;
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
教学组织实行积分法和分斋教学法。
宗
学:清宗室子弟学习的学校。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644-1840)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一、清朝的文教政策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颁布《卧碑文》、《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 严格控制学校教育的内容,禁止学术思想自由传播。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一方面,开科取士、编辑书籍,笼络士人;另一方面, 采用高压政策,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
科场舞弊现象:
冒籍 怀挟 倩代(倩枪) 传递:考场内外相互勾结,为考生传递 各种信息。 通关节(俗称“用襻”):试卷上某两 处用某字。
(二)科举的影响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1.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 2.教学内容空疏无庸; 3.教学管理松弛。
五、明末清初的启蒙教育思想
(一)启蒙教育思想的特点
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
10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官学 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但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广泛设立各种 旗学; 二是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 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 “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 劣”(即生员按其程度分别进入正义、崇志、 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学习,然后逐级 递升)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比后者更为 周密完善,也更为有效。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前清时期的著名书院, 由阮元创建于杭州(1800)和广州(1824)两 地,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研究中心。诂经 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它与其他书院教育不同,强调书院宗旨是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教学内容以经史、 天文、地理和算法为主,而不学习八股文和帖 括;教师聘用贯彻“各用所长”原则,充分发 挥教师的学术特长。对于学生则实行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编辑和刊刻师生的研究 成果。
1897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1889年张之洞参加芦汉铁路通车典礼
张 之 洞
“中体西用”思想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 进行了论证,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打破了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 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 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然而,洋务学堂由于受封建传统教育的桎 梏,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 学制系统。 2、在传授“西文”和“西艺”的同时, 仍然要求学习四书五经。 3、在洋务学堂的管理上存在着封建官僚 习气。 总之,洋务学堂的创办动摇和瓦解了传统 封建教育体制,它已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特 征,从而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谕曰:“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 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会而教化不先, 是舍本而务未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举 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 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学习 内容1Fra bibliotek清代的文教政策
2
清代的官学制度
3
清代书院
4
清代的科举制度
5
启蒙教育思想
6
颜元的教育思想
1 清代的文教政策
清王朝建立以后,一方面在全国实行军事统 治,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一方面又联合汉族地主 阶级,实行用儒术统治思想的政策。清朝统治者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在立国 之初便制订了“兴文教,荣经术,以开太平”的文 教政策。为贯彻这一文教政策,清王朝主要的措 施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中央官学
教学方法
▪“祭酒、司业月望轮课四书文一、诗 一,曰大课。祭酒季考,司业月课, 皆用四书、五经文,并诏、诰、表、 策论、判。月朔,博士厅课经文、 经解及策论。月三日,助教课,十 八日,学正、学录课,各试四书文 一、诗一、经文或策一。”; ▪监生在“听讲书后,习读讲章。有未 能 通晓者,即赴讲官处讲解,或赴两 厢质问” 。
以上诸条,作何训迪劝导,及作何责成内外文武该管各官 督率举行,尔部详察典制,定议以闻。”(《清圣祖实录》卷 三四)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清政府采用开科取士和编辑书籍,笼络士人;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
其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各省地方 官学颁布《圣谕》十六条 ,对生员的思想、 行为、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出了更明 确的要求,成为全国各类学校培养、教育 学生的准则。
二、清代的中央官学
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 法;设置管理监事大臣;实行分斋 教学。 觉罗学:专为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子 弟办的学校; 八旗官学:为八旗子弟(满族人) 所办学校的总称 ;
第十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一、清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三)软硬兼施,加强对士人和文化的控 制
清政府对各级学校制定有严厉的学规,加 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影响最大的 有以下方面: 其一,顺治九年颁布《卧碑文》 八条, 禁止学生过问社会现实问题,不准学生有 结社和出版的活动等。
二、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
人性虽然都是“善”的,但各个人的“气 质”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万有不同”的, 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与个性特征来进 行。“尽其性”,给不同个性的人充分发 展个性的机会,以达到各尽所长,造就各 种各样的人才的目的,
三、“学为君相百职”的教育目的 论
颜元认为教育是要培养那种积极改造社会 和建设社会的人,不是培养那种消极适应 社会的人 社会有分工,而且每个人的个性、志愿等 都不同,圣贤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他认 为有一技之长,能各专一事,便可称为圣 贤。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 学。 雍正六年(1728年)初设俄罗斯文 馆,教俄国留学生学习汉文,满文和经史 典籍,后又于乾隆六年(1741年)设俄罗 斯学堂,教满汉贵族子弟学习俄文。
颜元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第十章_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由长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为止的这段历史时期,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清政府继续推行以尊孔读经和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教育。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则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到的种种特权,在中国设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发行书刊,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
第一节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一、封建传统教育的继续二、龚自珍的“更法”思想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就已提出了中国近代的改良思想。
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的龚自珍①更是敏锐地觉察到了“乱世”的来临,提出了“更法”的主张。
他说:“自珍少读历代史书及国朝掌故,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
”②可见,人才是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要实施社会变革就必须依赖治世之才。
①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闲职,1839年辞官南下,年五十卒于丹阳书院。
其著述颇丰,文字骜桀,出入诸子百家,自成学派。
今有《龚自珍全集》供研究。
②《上大学士书》,《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9页。
然而,龚自珍认为清王朝业已出现了“衰世”的表象,人才极度匮乏,突出表现为“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kun门坎,旧时指妇女居住的内室)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chan,古时指一户平民所住房屋。
)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zang,骏马。
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泛指经纪人。
),薮(sou,长着很多草的湖。
)泽无才盗。
”①也就是说,当时人才匮乏已酿成严重的人才危机,不仅没有颇具才能的将相,士农工商也是碌碌无为者多,甚至连小偷山贼等也都是无能之辈。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3.提倡“实学”,重规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迚步思惱家关二敃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敃育目的是一致的。为了培养经丐致用的人才,他 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穸疏义理乊学。他们大多借托“六艺”乊学为理惱的学 习内容,但又赋予新内涵。诸如学习技艺、自然科学,这反映了资朓主义萌芽和新的市民阶 级的需要。
4.提倡“主劢”“习行”的敃学斱法 迚步思惱家从唯物主义讣识论出収,提倡“主劢”“习行”的敃学原则,从而和理学家 “主敬”“主静”,“读乢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斱法根朓对立。他们在批评理学家主静乊 诪的同旪,还阐述了主劢和习行的原则。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清朎科丼考试突出迚士一科,科丼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在正廽考试乊前尚 有童试。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童试,称为陊试,也可诪是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戒童生,先 参加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后称为秀才;
(2)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丼行一次,称为大比,在子、卯、午、酉年丼行, 因为考朏定在农历八月,敀又称为秋闱,乡试通过者称为丼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3)会试,是中夬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事年春季在京城丼行,敀又 称为“春闱”戒“礼闱”,会试弽叏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4)廷试戒殿试,会试乊后丼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获叏迚士资 格,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迚士及第,叧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事甲赐迚士出身若 干名;三甲赐同迚士出身若干名。
3 / 3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刜步民主的敃育主张 迚步思惱家抨击封廸与制政治制度的同旪,对弼旪敃育上的与制主义和科丼学校制度迚 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具有刜步民主思惱的敃育改革惲见。其中,顼炎武在《生员论》中对 二八股考试迚行了猛烈批判;黄宗羲在《明夯待访弽》中提出了关二学校改革的主张,提出 学校应成为民主讧政的场所,发“是非一出二朎廷”为“公其是非二学校”。这些主张,反 映了刜步民主思惱的萌芽,在敃育史上有重大惲义。 但是,迚步思惱家终究还是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从其整个敃育思惱体系来看,还 是维护封廸敃育、伦常乊道,具有一定的局陉性。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讲解学习
2、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 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 医术,又长术数。因此,颜元从小 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 。
(一)生平及活动
3、19岁,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 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 “实学”思想不无影响 。
4、他15岁时考中秀才,专心自学,绝意科举。24岁 开设家塾,教授生徒。62岁应聘前往漳南书院。他亲 自为书院订立各项规章,将书院分为文事、武备、经 史、艺能四斋。当时从者众多,很负有声名。后来因 书院遭水淹,不得已而辞归故里,阅八年而卒。他在 讲学中留下的著作有《四存篇》、《四书正误》、 《朱子语类评》、《礼文手钞》及《习斋记余》。
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座落于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菜塘弯,是我国明末清初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的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十 四年(1675年),有茅屋三间,左为住房,右为书 房。王船山先生后半生在此潜修十七年,遗著800余 万字。
《圣谕十六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亲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点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征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诚匿逃以免连株,完银粮以省催科, 联邻居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诂经精舍
(三)特点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 刻师生研究成果。 《诂经精舍文集》。
(四)历史地位
这两所书院继承和发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传 统,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人才,对清朝学术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两所书院成 为许多书院的楷模,对改变当时腐败的书院 教育也起了积极作用。
二、特点
(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 (二)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
第八、九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 私 塾的办学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 人家聘请教师前来设立的"家馆",专教 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二是由一村一族 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 子弟。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 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 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 塾,在蒙学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节 明清的官学和书院 一、中央官学
明清国子监沿袭前代,又称太学,既是中央 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学府,机构齐整。 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 国子监对监生的管制严格,监内有繁苛的监规, 绳愆厅就是专门纠察和惩治学生过错的地方。 除了国子监之外,明代还有专为皇族后裔 子弟而设的宗学和学习军事技能的武学。清代 则有为拥有特权的基干统治队伍——八旗子弟 设立的各类学校。
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原为 宋代学者杨时讲学的场所。明正德年间,乡人邵宝继承 杨时讲学之志,重建书院,谓之“东林”,王阳明为之 作序。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明政府革职的顾宪 成和高攀龙等复建东林书院,扩大规模,聚徒讲学,并 订立《东林会约》。正如顾宪成为书院题的对联所说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 书院以追求“为圣为贤”的“实学”为务,常 议论朝政得失,抨击权贵,揭露腐朽。每逢会讲,远近 赴会者常数百人。于是,在江南形成一个著名的学派— —东林学派,影响则蔓延到全国,东林党人在京师也办起 了首善书院,打破了都门不敢讲学的戒律。东林学派与 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尖锐对立,于是再一次招致 “尽毁天下书院”的迫害行动。东林书院被毁废,东林 党300多人被逮捕、杀害。
七律•东林书院 古来兴学塑强音,旧地扬名众客寻。 风雨书声皆入耳,身家国事尽关心。 江南志士群论政,朝里奸臣汗湿襟。 亮节高风惊宇内,五人碑记始传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
一、清朝书院的发展
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 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 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 阶段,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沉寂阶段。康熙年间 (1662-1772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二)社学、义学、井学
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社学与府、州、 县学在学制上相互联系,凡在社学中肄业者,学业成绩优秀, 经考试可升入府、州、县学为生员;反之,若成绩不佳,则 被遣退回社学。
义学最初设在京师,教师称塾师。后来各省府、州、县纷纷 设立,成为孤贫生童,或苗、黎、瑶等族子弟秀异者接受教 育的机构。
1 清朝的文教政策
2 清朝的官学制度
1
3 清朝的书院
4 清朝的科举制度
5 黄宗羲制度基本上沿袭 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 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 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 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 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 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 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 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 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 学和井学等。
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六等黜陟法”, 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 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 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 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 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 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 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 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 第二,控制书院师长的选聘权。 第三,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在杭州孤山创立的。
“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 也。”
后来,在任两广总督时,他又根据创办诂经精舍的经验, 于道光四年(1824年),在广州粤秀山创立学海堂。
诂经精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止,前后长达100 余年,学海堂停办于光绪二十九年,也存在了80年。
这两所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 家言者,不可殚数”,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 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并“泽溉全国”。同时,在办 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 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清代交通工具—轿子 陈列于颐和园的慈禧御用汽车
历史背景
• 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1644-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历时197年。在农业、 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清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超过了明朝。
• 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领域,实学思潮至明末清初达到全盛。其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即鄙弃理 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崇实”。具体表现为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锐意 社会改革的经世思想,重视自然科学,注重实践、考察、验证、实测的科学精神,以及反映市民 阶层利益和愿望的启蒙意识。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颜元等。
• 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康熙的倡导下,编定了《永年历》、 《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著有天文、历法、数学书籍计86种,其中 《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中西数学通》反映了当时世界数学的主要成果。张履 祥的《补农书》,总结了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对水稻如何增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 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第二,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 第三,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
的书院 第四,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二、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阮元所创建。 诂经精舍就是他任浙江巡抚时,于嘉庆五年(1800年)
一、中央官学
(一)国子监 国子监亦称国学和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
规制规定:
第一,国子监内设立彝伦堂,“系诣学御讲之所”,另分设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教习诸生” , 又设号房521间,“为诸生读书之所” 。
第二,设置学官,规定职责。 此外,还对国子监的教学内容,讲学方法以及监生肄业期限
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性理》、《通鉴》等书。
(二)宗学、觉罗学 (三)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
学 (四)算学、俄罗斯文馆
二、地方官学
(一)府、州、县、卫学 统称为儒学。清朝定都北京后,即在明
朝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起府、州、县学。 同时,还规定仿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 立卫学(有的地方设立所学),以教育 “武臣子弟”。
• 考据学亦称汉学或朴学,至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形成考据学派,称为“乾嘉学派”。
• 古典小说的创作成绩巨大,名著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 《红楼梦》。戏剧创作以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清中期有“扬州八 怪”之称的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等的作品,独抒个性,不拘 一格,一扫自清初以来的临古画风,形成了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新流派。
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等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清朝国子监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下数端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 第二,设置管理监事大臣。 第三,实施分斋教学制度。
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 生和监生。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 副贡和例贡。在国子监肄业的,还有外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