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
网络发展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论文
网络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络的发展一直呈现出迅猛的态势,网络在生活与工作中进一步普及,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也呈现出了双刃剑的效果,伴随着互联网特征带来的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早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对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从而为学者们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综述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越来越激烈,网络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网络的发展已经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化的潮流下继续巩固与发展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并且已经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著,现将论著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网络的发展及其特点要研究研究受网络影响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先要研究网络。
就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学界对网络的特点认知大致有些相同的部分,这其中包括:(1)虚拟性。
当前,互联网络已经进化成人类生存的新的空间,一方面是虚拟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虚拟的意识和行为;由于网络空间摆脱了现实交往中的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人在这种虚拟空间中反而表现的更加真实,因此,也形成了网络独有的网络意识。
当然这种虚拟的特征与现实性也是统一的,网络上的思想、行为始终反映着现实。
(2)交互性。
传统媒体作为单向的媒体,是自上而下的给的把消息传播给个体,而个体只是受众,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无法参与制作或者讨论,而网络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个体可以选择自己接受什么信息,并且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者中,去制作或者传播信息,或者与他人就信息即时进行交流。
(3)信息资源的的丰富性。
互联网具有近乎无限的存储功能,信息来源由于去中心化的特点也没有限制,现在,互联网连接了全世界上千万网站,有着数亿的连接终端,而这些信息可以提供给多人反复使用,并且大量的信息在网民之间是共享的。
《2024年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范文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篇一一、引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入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传播。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机遇1. 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提高,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
我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元素,我国意识形态可以更加完善和成熟。
3. 民主政治的发展互联网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1.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西方意识形态更容易渗透到我国,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一些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试图影响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2.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互联网上信息繁杂,真假难辨。
一些不良信息、虚假新闻等可能对我国人民的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我国意识形态的混乱。
3. 网络舆论的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些网络舆论可能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应对策略1. 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监管,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2. 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弘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我国意识形态的内涵。
3.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继续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浅析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状况
02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 多种挑战,如网络信息的快速 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等 。
03
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需要加强 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以更好 地应对现实问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 。
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有待提高,需要 加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关注新兴 领域和问题,如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话语权等。
国外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这些论文主要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形成、演变、 传播等问题。
学术著作
一些学者出版了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专著,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机构
一些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和探讨。
比较研究法
比较不同国家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策略、手段及效 果,分析其异同点,为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借鉴。
研究难点与预期成果
研究难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敏感性,涉 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过程中需要全面 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全面梳理和总结当前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最新成果 和发展趋势;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01
学术论文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安全进 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 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安 全的理论、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方 面。
02
学术著作
一些学者出版了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 专著,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和实践 进行了深入探讨。
03
研究机构
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设立了专门 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意识形态安全的 研究和探讨。
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论文
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文如下:摘要: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经济全球化冲击带来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严峻挑战。
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和碰撞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面临着被动摇、被弱化的挑战。
因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切实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阵地的占领地位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下,在充分吸收前人优秀成果和革命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独创的意识形态理论。
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是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
盘古开天辟地,为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宝藏;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缔造了人类历史上意识形态的巨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对我国整个社会思想体系建设起着统领和支配的作用。
正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我国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中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能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明确社会发展方向,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价值追求,对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纷涌而入,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挑战新自由主义实质上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以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以市场原教旨主义、文化霸权、“华盛顿共识”以及“意识形态终结论”为主要表现形式。
《2024年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范文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机遇与挑战,并分析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机遇1. 传播途径多样化: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移动端应用等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渠道。
2. 信息获取便捷化: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国内外新闻、政策法规、学术观点等信息,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话语权平等化: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权利。
这种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促进意识形态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我国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1. 网络舆论引导难度大:互联网信息繁杂,网络舆论场域复杂多变,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引导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
2.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
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产品、网络舆论等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事件频发,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
四、应对挑战的策略1.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
2. 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3.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网络防御能力,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4. 强化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五篇个人的意识形态讨论稿件
五篇个人的意识形态讨论稿件文章一:意识形态的定义与重要性
意识形态是指一系列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仰、价值观和观念体系。
它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
于每个人来说,了解和思考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十分重要的。
文章二: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影响人们的
行为和决策,从而对社会的演变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和探讨不同
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影响是必要的,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章三: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与挑战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社会的一种宝贵资源,它反映了人们的不
同思想和观念。
然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也存在挑战。
在处理这些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与包容,尊重他人的意识形态,并寻求共同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文章四:意识形态与个人自由
意识形态与个人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意识形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个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我们应当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的自由,并遵守社会的法律和规则。
文章五: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意识形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平衡和融合,以及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通过对话、理解和妥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包容、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以上是五篇个人的意识形态讨论稿件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细节和论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论述。
当前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防止敌对势力的渗透与侵蚀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防止敌对势力利用意识形态渗透、破坏和侵蚀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保障国 家政治稳定和政权安全。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和价值观念渗透,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 态侵蚀和颠覆。
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促进社会 团结、凝聚人心,为社会稳定和谐 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现有研究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 对于如何应对和引导社会思潮,防止其可能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研究力度和实
际应用。 • 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进一步揭示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
反对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强调多元 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反对传统权 威和中心化结构。
01 05
02
民主社会主义
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反对 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强调社会公正和 平等,推崇福利国家的建设。
03
民族主义
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利益,主张民族 独立和国家统一,反对外来文化和移 民。
04
建立健全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明确社会成员在维护国家 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引导社会成员自觉维 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社会思潮与国家意 识形态安全之间存 在密切关系。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对于维护国家政治 稳定和促进社会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思潮的演变和 多元化对国家意识 形态安全产生了重 大影响。
保守主义
主张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秩序,反对现 代主义和自由化,强调家庭、宗教和 社会保守价值观。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仅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关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更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
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也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在国际社会上,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传播优势,通过传播“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干涉他国内政,进行颠覆活动,妄图改变世界格局。
在国家识别和认同、社会价值观念和个体归属感等方面,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我国境内,一些境外势力利用互联网,通过煽动、挑拨,传播极端思想和分裂言论,妄图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特点1. 超越国界。
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传播的范围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跨越国界进行思想斗争。
2. 多样性。
网络世界中的信息来源广泛,充斥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自己相符的信息,形成信息的碎片化、多元化。
3. 匿名性。
互联网上的发言多数是匿名的,这就使得一些人可以在不受追责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发布一些极端的言论,引发社会不稳定。
4. 高效性。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覆盖面广,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大量的人群,使得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迅速和有效。
5. 信息泛滥。
网络上信息的泛滥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正确的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互联网思想传播和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研究互联网思想传播的规律和现状,深入分析互联网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论中国的安全形势论文范文(通用3篇)
论中国的安全形势论文范文(通用3篇)第一篇:论中国的安全形势论文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学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近年来,学术界加强了对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明显进展,现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对于如何解释和界定意识形态安全,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认识。
代表性的见解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状态或能力。
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有学者更具体地指出,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
我们强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不是要求全体民众在政治认识上高度一致,在行为方式上整齐划一,而是要求思想上、政治上、价值观念上的个性和分歧从属于共同的社会信仰、政治理想和主导价值。
也有学者指出,所谓安全的意识形态,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
第二,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有层次性。
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面也是核心的层面,即意识形态与社会客观规律的契合程度。
第二个层面,意识形态对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良性互动需求的满足程度。
第三个层面,意识形态与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协调程度。
第四个层面,意识形态与精神世界其他领域的兼容程度。
这四个层面通常是相互关联的。
大致可以认为,前两个层面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多是由于意识形态内生的原因导致的,是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存在根本性问题,而后两个层面则可能是外生的或先在的原因导致的,如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制度所带来的压力等。
“浅析新时代青年国家安全意识形态”2500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的生活空间大大拓展,交流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青年中例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外,还需要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必然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
因此,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预防能力,刻不容缓。
在此,想谈谈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
我见过这样一个案例:朱某是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大学生。
在北京求学期间,朱某结识了某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龙,随后又结识了某使馆新任文化参赞萨。
肯定。
期间,朱某认识了自治区党校退休教师杜某。
随后,某使馆文化参赞萨让朱、杜搜集新疆伊斯兰教教派活动的信息。
一台配套的相机,1万元的活动费和两人的月薪3000元,然后返回乌鲁木齐。
随后,朱、杜又前往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地拍摄并记录了伊斯兰教派的活动情况。
返回乌鲁木齐后,朱、杜被抓获,拍摄和录音资料全部收缴。
经国家保密工作局和自治区宗教事务局鉴定,朱某收集的资料为“机密”。
朱某实施该行业已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境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勾结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为境外的组织、组织或者个人窃取、刺探、贿赂或者非法提供国家安全秘密、情报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不超过10年;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因此,应某国使馆的要求,朱某应以在国外刺探国家机密罪定罪处罚。
此案引发了笔者对当今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问题的思考。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很多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薄弱,认识太狭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问题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拂去表面的宣示与空泛,沉入社会细察普遍精神现象,不难发现,处于急剧转型阶段中的中国现实社会处于一种集体性的信仰缺失之中。
物欲、拜金、享乐冲击着曾经单纯的信仰世界,浮躁、浅薄、庸俗弥漫在每个即便阳光能照耀到的角落,社会在转型,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重构。
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元化时代已经逝去,但别人的未必就是好的,天花乱坠的未必就是现实的,我们不能一时狂热、盲从,推翻、抛弃一切昔有的精神遗产,更不能闭门造车,拒斥一切具有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
如何在这样一个多元繁荣、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当今世界孜孜以求、循序渐进地推进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构建、发展甚或普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精神世界的迷失,虽然对现实政治体制没有即时而猛烈的冲击,但是这种危机渗透社会机理更深,就社会稳定、政治制度安全的长远利益而言,这种挑战的应对在现在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考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不可抗拒的、但又极其乏味的官方说教形式”,学者的任务只是“将其简化,对它们的含义采取一种统一的解释,然后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在一切可能的场合不断地重复、反复、灌输这一套完全相同的被审核过的真理”。
1在上世纪末对苏东剧变的教训的回顾和研究中,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承与宣传都面临过庸俗化、教条化,失去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严峻挑战。
结合我国现阶段具体现实,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般的世界之中越来越多地陷入迷失之中,共产主义信仰在现实社会中遭遇的困境导致其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地位的逐步淡化甚或部分崩塌,整个社会有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的精神危急之中。
从接受国民教育起,每个阶段,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背诵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条框框,但仅仅是教学大纲要求、考试过关必备。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论文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论文摘要: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笔者深谙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认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做法和现有经验,找出还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提出加强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和策略。
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概念理论分析1.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马克思使用“观念的上层建筑”来描述意识形态,他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的生存条件上,食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属于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范畴,是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思想体系,是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食立”其上的思想上层建筑。
可见,意识形态从产生到现在,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众说纷纟云,见仁见智。
据此,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代表一定阶级、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和要求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理论学说的总称,它是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在内的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上层建筑。
2.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主导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其作用表现为:第一,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保证政治稳定。
第二,指导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凝聚人心力量,引领社会发展。
3.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概念。
意识形态安全与教育关系密切。
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对我国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大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并践行于社会生活中,使大学生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动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综述,探讨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现状以及研究趋势。
针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提出了加强研究和分析的必要性,指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践应用。
结论中强调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需要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更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撑。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复杂挑战,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重要性、挑战、现状、趋势、意义、展望。
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的广泛化,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一背景下,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进行综述,意义重大而深远。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意识形态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还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国未来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综述,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形势,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2. 正文2.1 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格外突出。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们价值观念、信仰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总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态、社会环境和国民思想观念。
浅谈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谈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摘要: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
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现实告诉我们,意识形态渗透已经成为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武器。
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
没有坚定的坚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强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并进而威胁到整个国家安全。
认真分析西方国家的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国家安全包括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
其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识形态安全又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社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证明,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比军事战争和经济封锁更有效。
可以说,“和平演变”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既定战略,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是“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
现今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矛头主要对准了中国。
西方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财团不惜重金,以复杂严密的机制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物质和组织保证;以党政领导干部为渗透对象,以培植其政治代理人;以学术精英为渗透对象,以培植其理论代理人;以“大众文化消费为内容,进行意识形态隐蔽渗透;以社会矛盾问题为话语工具,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文化渗透的战略图谋从未改变过。
冷战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积极致力于向我国输出美国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
[其他论文文档]意识形态安全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述评
意识形态安全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述评意识形态一词是西方步入现代社会的产物。
最先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指一种观念的科学和认识论概念,也因蕴含启蒙主义的价值信念而被帝制专权的拿破仑斥之为虚假的观念,证明了这一概念一开始就与政治权力和国家统治密不可分(特拉西,1815)。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赋予意识形态新的内涵。
马克思与恩格斯(1846)指出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自己描绘成唯一合理的具有统治意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就要打破那种虚幻的意识形态,建构人类解放的新意识形态。
列宁(1902)把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运动相联系,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政权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和领导权,强调工人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灌输功能。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也存在着各种思潮尤其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噪音杂音时有出现。
如何在批判引领社会思潮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二十世纪以来,国外对这一领域大体有五种研究路径。
一是科学主义路径,试图从客观的角度看待意识形态,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曼海姆,1929)、定量方法(阿尔蒙德,1956)或社群认知系统(帕森斯,1971)研究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
二是新制度主义等流派从否定性角度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是阻止制度变革、引发宗教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诺斯,1992)。
三是国际政治中的文化安全研究,把冷战和后冷战条件下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结合,强调文化权力在国际权力格局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约瑟夫奈,2005);文化安全和国家认同是影响国家战略的决定性力量(卡赞斯坦,2009)。
四是意识形态终结论。
认为冷战的深入使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和美国的自由主义都丧失了以往活力,出现了意识形态终结(丹尼尔贝尔,1960);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成为终点,此后人类不再需要关于理想社会的争论(福山,1989)。
五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路径。
意识形态的终结研究论文
意识形态的终结研究论文意识形态的终结研究意识形态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到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意识形态的本质、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的终结现象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一系列理念、信仰和观念的集合。
这些理念、信仰和观念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人类主体所创造的,是一种社会上下文生成的概念体系。
2. 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比如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巫术信仰等。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中形成的。
当时,一些社会主义者和工人运动领袖开始为工人和贫民阶层争取权利,并发展出一系列有关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理论。
这些理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它是当时出现的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随着历史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概念逐渐扩展至包含其他领域,比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等。
这些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影响力。
二、意识形态的终结现象意识形态的终结现象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并失去其原有的力量和吸引力。
这一现象往往会伴随着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意识形态的衰落意识形态的衰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西方国家的社会风气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受到挑战。
一些新兴运动和文化形式开始崛起,比如19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和新左派思潮。
这些运动和文化形式反映出了人们对旧有意识形态的不满和挑战。
2. 意识形态的转移随着意识形态的衰落,新的意识形态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旧有意识形态。
比如在当今的中国,过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力量和吸引力。
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自由、物质享受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__概述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概述1. 引言1.1 概述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主权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形势,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本文旨在提供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讨论目前已经采取的举措以及评估其成效。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其中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然后,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包括意识形态定义与重要性、挑战和问题,以及影响我国意识形态的因素分析。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包括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维护主权等方面的影响。
第四部分将介绍当前已经采取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举措,并评估其成效。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概述,提出未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进行分析,加深我们对该领域重要性的认识,并了解其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主权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借此回顾已经采取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举措,并评估其成效。
最后,为进一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益建议。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并确保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良好发展。
2.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2.1 意识形态的定义和重要性: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阐述、认同和追求社会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信仰观点和理论原则。
它在国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意识形态不仅决定着国家制度的基础,也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2.2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和问题: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冲击引发了一些对传统文化习俗和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质疑。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共3篇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共3篇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1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互联网也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塑造带来了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互联网加速了知识的交流和传播。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
这也使得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之间的融合、碰撞更加频繁。
这一点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在于,不同国家的思想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开拓视野,增强创新能力。
挑战在于,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面临融合的冲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保持自身特色。
其次,互联网给意识形态的创新带来了迫切性。
互联网时代,社会变革的速度加快,人们对于新思想新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尤其在年轻人中,多元化、个性化、前卫化的思想文化格外受欢迎。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的创新已经成为必然。
如何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西方文化,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只有在相互借鉴、创新发展中,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再次,互联网让思想的世界变得更加细腻、多元。
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自由互动的平台,不断涌现新的思想、新的理念。
这也意味着,意识形态面临自我更新的压力。
以往的一些来自经验的、倡导普遍性的价值观,可能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快速变化的社会了。
我们需要在保留经典理论的同时,积极发展新的概念、新的思想,让更多人能够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泛滥、虚假信息等问题也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塑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让我们无法及时辨别真假,“社交媒体”等平台更是让假新闻散布到了各个角落。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思潮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特点,以及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和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特点。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元化与开放性的思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知识获取途径日益广泛,不同的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了大量的思潮,形成了多元且开放的社会舆论。
同时,人们对权威性和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也变得更加频繁。
其次,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与时效性。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成为了主流思潮。
而社会思潮的产生与演变也变得越来越快速,时效性非常强。
再次,社会思潮与话语权的争夺。
由于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各种不同的思潮同时存在,互相竞争,这也带来了对话语权的争夺,甚至是思潮之间的激烈冲突。
然而,这些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社会思潮也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
首先,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使得国家的统一意识形态面临一定的动摇。
社会思潮的多样性造成了在社会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观点和思潮,这些观点和思潮的存在可能对于国家的统一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可能导致国家意识形态的失衡。
其次,社会思潮的时效性给国家管理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社会思潮的变化迅猛,很难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给国家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同时,社会思潮的时效性也使得当下的国家政策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可能会导致政策实施不力。
最后,社会思潮与话语权的争夺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
不同思潮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往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社会矛盾,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和处理,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威胁。
针对以上的挑战和冲击,如何保障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既面临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要从根本上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持之以恒地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立论、驳论、攻辩、创新和引领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筑先进而强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切实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之上。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要阵地。
坚定不移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整体安全的意识形态保证。
目前中国意识形态总体上是安全的,这是主流。
否认这个主流,丧失自信、自我否定,加入“弱化”、“丑化”中国意识形态的“合唱”,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没有忧患意识,丧失警惕,盲目乐观自信,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我们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
不仅要看到资本主义力图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更要看到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对资本主义挑战的开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必须将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上升到自觉的高度,坚持重在建设,形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繁荣健康发展的局面。
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消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更容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听其言观其行”是人民群众辨别干部的最起码标准。
当前党政官员的一些腐败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降低了党的执政能力,使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进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上摇摆不定,产生认同障碍和逆反情绪,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对此,胡锦涛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关乎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教育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府,聚集的是来自全国的优秀青年学子,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国家的发展方向。
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一种盲目引进、迷信和重用西方文科教材和“洋”学者、“洋”学说的现象。
一些学校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只要求掌握西方政治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原版教材;研究生入学考试只考西方经济学;有些留学西方、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海归”派人士,没有经过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教育,就直接被高薪、高位聘请进高校教师队伍、研究队伍和领导队伍。
在高校存在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对意识形态采取完全不作为的状况,甚至有教师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硕士班上为取悦学生,居然问学生想听正统的还是非正统的政治理论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前,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
从现实来看,主要有来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是市场经济的挑战。
市场本身的缺陷造成了经济与道德、整体与个体价值的冲突,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生蔓延,尤其是部分产业工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趋于弱化,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极大的挑战。
事实上,市场经济建设使国内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利益群体发生分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二是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面临来自社会主义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内部挑战主要有经济建设的赶超压力、政治领导力量面临考验和文化价值认同出现困难;外部挑战主要有思想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遭到渗透侵蚀、政治上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备受攻击、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扩张威胁和文化上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民族精神存在被入侵的危险。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化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通过信息霸权地位、消费主义、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援助项目等更加隐蔽化的方式,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导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社会价值共识的缺失。
因此,全球化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文化建设、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三个方面。
三是网络时代的挑战。
一方面,网络技术使西方国家占据了“信息强势”地位,为实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便利,同时使我国控制国内舆论导向的难度加大,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种种挑战。
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在转型中国逐渐生成和发展,日益展现出对实体社会的重构力量;网络时代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开放性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挑战、信息网络化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网络垄断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的挑战等。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新领域,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使互联网成为一些国家和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的工具;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多样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遭遇认同危机。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如何切实地加以维护。
从不同的问题视阈出发,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不同思路和对策。
一是从文化软实力出发加以维护。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要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具体来讲,应强化“文化走出去”战略,争取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提高现代传媒体系的质量和水平,抢占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建立健全批判“文化侵袭”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在多样思想文化并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从而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与此同时,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从制度化变迁出发加以维护。
尽管我国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社会转型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须注意把握好舆论讨论准备、标志性事件宣传、人口结构变动、公众注意力调整、群体良性互动架构等方面的事项和规律,最终使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带来的意识形态不安全成本降至最低。
三是通过转换思维视角加以维护。
面对挑战,如果一味依赖于传统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用躲避甚至拒斥或对抗的做法来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还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封闭和意识形态功能的弱化。
因此必须转换思维视角,重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开拓新的主流意识形态要素资源,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使之切入发展实际,表征新的时代精神。
四是通过建构机制体系加以维护。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运行原则、运行动力、运行途径和保障环境等几个方面完善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现代化。
具体而言,一是在政治性与社会性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主体意识形态的内在化;二是增强政治安全意识,正确发挥意识形态功能;三是在文化全球化中提高与多元意识形态长期相处共存的能力;四是在国际交往中既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又要警惕西方的西化和分化;五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中国文化的辐射性功能扩大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要从根本上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必须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
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有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考量,在实践中也有大量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机构和平台,这为明确制定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战略之魂。
制定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有利于形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配套的一体化战略格局。
整合党政机关、新闻媒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艺术院团等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资源,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的整体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培育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和理论队伍,发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策略文化智库,打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策略平台,提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战术,对意识形态危机进行战略管控,构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策略体系等等,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我们国家更加成熟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性选择。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唯物主义原则。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有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因此,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包括坚持公有制主体、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能脱离经济建设去抓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要围绕这个中心、指导这个中心。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辩证法原则。
马克思主义在确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内在规律和作用机理。
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滞作用。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即有时落后于社会发展,这时表现为旧的意识形态不会立即让位于新的意识形态;有时又超前于社会存在,这时表现为先进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导向与引领。
意识形态建设不是“软任务”而是“软实力”,要强化而不能弱化,必须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推进意识形态科学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在思想路线上坚持实事求是能够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在反对倾向性斗争时坚持实事求是,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33),可以避免阶级斗争扩大化或放弃阶级分析方法的错误,避免落入西方的“思想陷阱”,有助于划清学术争鸣与政治斗争的界限。
否则,意识形态建设不仅会偏离科学理性,而且会导致思想混乱。
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文化竞争更加激烈和频繁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日益凸显。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
维护好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对于促进国家稳定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