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知识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2008年5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一)传染源

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

1、患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患者即具有传染性,最强传染期是发病后1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传染性可持续至症状和体征消失后数周。

2、隐性感染者: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流行间歇和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均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消化道:粪-口传播。

2、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3、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破溃的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衣物等。

4、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5、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三)易感人群

1、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

2、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3、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4、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

(四)流行特征

1、时间分布: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5~7月为发病高峰。

2、地区分布: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人口密度高的市辖区发病率高于人口密度低的县(市)。

3、人群分布:5岁以下病例占85~95%,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各占一半,男性发病率高

于女性。

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或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疫情较难控制。

(五)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2-10d,平均3-5d,最长12d,无明显前驱症状。

2、主要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38-39℃,少数无发热,伴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现手足口病表现。

口腔黏膜: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斑丘疹:手足口臀部多见,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1~5mm不等,质地稍硬,5日左右由红变暗,自行吸收,消退,具有不痛不痒等特征,不留痂,不留瘢痕的“四不”特征,同时具有不像蚊虫咬、药物疹、口唇牙龈疱疹、水痘的“四不像”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突然发病、咽痛、吞咽困难、咽峡部充血伴灰白色疱疹,2-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常呈长条状排列

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

(六)重症病例

⏹3岁以下多见

⏹病情进展迅速

⏹多在病程2-5天发生

⏹心肺部症状

⏹重症病死率:10-25%

⏹死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麻疹、风疹等其他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染源是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中有大量的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随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排出体外后,散播在空气中。腮腺炎病毒一般于发病前6天至腮腺肿大后9天可从患者唾液中分离出来。在腮腺肿大前1天和肿大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早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被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病愈后可有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①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②初期可有发热、乏力、肌肉痰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但多数患儿症状不重或不明显。

③起病1-2 d腮腺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d后对侧肿胀。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缘不清楚,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咀嚼时更明显。部分患儿有颌下腺、舌下腺肿胀。同时伴中等度发热,少数高热。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疾病预防及处理

流行性腮腺炎是可以预防的。通常的措施如下:(1) 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有麻腮疫苗、麻风腮疫苗、麻腮风疫苗。 (2)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3)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在流腮发病期间,患者需要多饮水、适度户外晒晒太阳、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采取煮沸或曝晒等方式进行消毒,病情轻者或退热后可适当活动;要科学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多吃些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在急性期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食品,以免刺激唾液腺使之分泌增多,加重肿痛。症状明显好转后可以吃一些促进唾液分泌的食物,以促进腮腺功能的恢复。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