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六朝文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纲要先秦文学(1)《诗经》的来源与编定;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汉代班固坚持此说。

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诗以制作礼乐,目的是观风察政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

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 8岁。

《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2)风雅颂的涵义及不同的语言风格;风、雅、颂:《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是指风土人情,或为“讽”。

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和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即是容,歌而兼舞之义,是用于朝廷,宗庙祀祖,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

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初期发展1.文字的发明与古代文学的起源2.《诗经》的创作与意义3.《史书》的写作与发展4.儒家经典《论语》的产生及其文学特点5.《楚辞》的成就与意义二、两汉时期的文学1.汉乐府的创作与影响3.鸿门宴的文学价值与美学特点4.班固的《汉书》及其文学价值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2.《世说新语》的创作与文学价值3.乐府诗的复兴与发展:《长歌行》的艺术特点与意境4.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贡献四、唐代文学的全盛时期1.诗的繁荣与发展: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2.唐诗的艳丽与沉郁:杜牧《秋夕》的意境与表达3.唐诗的豪放与奔放: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4.宋词的兴盛与影响:李清照《如梦令》的艺术魅力五、宋代文学的演进与变化1.词的鼎盛与发展: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与表达2.宋词的清新与婉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3.元曲的创作与表演:关汉卿《单刀会》的文学价值与历史背景4.《红楼梦》的创作与艺术价值六、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1.明代小说的兴盛与发展:严谨《长生殿》的文学成就2.明代戏曲的繁荣与变迁:汤显祖《牡丹亭》的文学价值3.清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与批判精神:曹雪芹《红楼梦》的魅力与影响4.清代诗词的创新与扬弃:袁枚的文学成就与批评价值七、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古代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2.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传承3.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与传统的形成4.古代文学精神对当代生活的启示与借鉴八、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风格与特点1.古代文学的思想性与崇高追求2.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与匠心独运3.古代文学的历史感与时代精神4.古代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上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前秦时期的文学1.前秦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荣交替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出现了文学的衰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1.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悲壮、抒情的特点。

2.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陈情表》、《孔尚任表状》等,代表作家有陈寿、陆机等。

三、隋唐时期的文学1.隋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豪放、骚气和儒雅的特点。

2.隋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鹿柴》等,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岑参等。

四、五代时期的文学1.五代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代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忧愤、辽阔和浪漫的特点。

2.五代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观差》,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五、宋元时期的文学1.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纤细、含蓄和深沉的特点。

2.宋元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文天祥等。

六、明清时期的文学1.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但思想封闭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懦弱、顺从和自卑的特点。

2.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作家有施耐庵、吴敬梓等。

七、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学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些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绪论1. 文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散文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神话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

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

汉散文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

」《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6. 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格、取材、内容之异同。

7. 试述王充之文学见解。

汉代诗歌1. 何谓「乐府」?乐府官署的兴废时期为何?与文学的关系如何?2. 郭茂倩《乐府诗集》有关汉乐府之分类如何?试列举诗例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υ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υ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υ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υ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υ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1)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1)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1)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第一部分:先秦文学一.概论①中国文学的起源:1、远古歌谣和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2、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②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夏商时期意识形态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联系紧密。

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文作品,代表作为《商书》。

2、周代礼乐文化成为主流,周代的的文学开始关注历史与现实,“史官文化”成熟。

春秋时期文人将目光投向现实社会与人生,构建出种种社会理想,说理散文得到发展。

3、战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西周由巫到史,表现出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嬗变;西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春秋战国,士族兴起,社会作用日益重要,文化知识由贵族转移到士族手中。

*贵族官学教授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二.上古神话①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现象,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②神话的要素包括:1、要有一件或一件以上的故事,故事中必定有主角,主角必定有行动。

2、神话必须要牵涉“非常”的人物或事件或世界——超自然的,神圣的,神秘的。

3、神话从讲述者或他的同一个文化社会的人来看不是假的,是真的史实。

③重点篇目:1、《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大雅.生民》;《楚辞》中的《天问》;《穆天子传》;《淮南子》;《山海经》2、《淮南子》对神话搜罗相当宏富,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于《淮南子》中。

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上古地理的书。

精卫填海——《北山经》鲧禹治水——《海内经》夸父逐日——《海外北经》黄帝擒蚩尤——《大荒北经》④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三.诗经①定义: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都是歌词,共305篇,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汉赋:是汉代在远承《诗经》赋诵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家铺张恣肆的文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杨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汉代设立的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并负责搜集各地歌谣的音乐管理机关。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近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伤感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无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内容多写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蔡琰为代表的作家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目睹了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

真实地反映了现时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流露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幽怨,带有悲剧色彩,意境宏大,笔调畅朗,从而形成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以“三曹”、“七子”和蔡文姬为代表。

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构成的文学家族。

他们在诗歌中书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上卷·秦汉文学一、秦汉辞赋1.什么是“赋”?答:赋是诗经六艺之一,是一种艺术手法,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汉代的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性一种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的结合。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产生于西安初年。

代表作家:贾谊。

代表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淮南小三的《招隐士》等。

特点:骚体赋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2)汉大赋:汉大赋是散体大赋,也叫体物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

代表作家:枚乘以及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代表作品:《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

其中《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特点:形式上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炫丽的辞藻,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使汉大赋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3)抒情小赋:兴起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代表作品:《归田赋》。

特点:形式上体制短小;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和节奏。

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2.什么是“九体”?答: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体的骚体赋,其中有《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有了独有的格局,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

第一章秦汉散文秦汉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体兼备,尤其汉代是中国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其中,政论文与史传文影响最大。

第一节秦代李斯的散文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秦代著名政治家,他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要作用。

李斯的散文风格有战国纵横家之风。

《谏逐客书》是他散文的代表作,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年)。

它是李斯的一个奏章,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谏逐客书》讲析:(详细内容待讲授)这篇名作内容是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

全文分为五段,可以说,此乃影响中国历史之文章。

第二节汉代散文汉代散文以西汉为繁盛,东汉散文成就则相对不高。

汉代政论散文成就很高如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散文尤为著名。

历史散文(史传文)更为发达如《史记》与《汉书》。

一、贾谊与其政论散文——《过秦论》贾谊(公元前200—168年),洛阳人,西汉初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所著文章58篇,后人辑为《新书》。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治安策》)均为贾谊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讲析:(详细内容待讲授)《过秦论》又称《过秦》,是专题性政论文,分上、中、下三篇,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

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司马迁(公元前145——90年),字子长,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县)。

38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47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这期间写了《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原载于《昭明文选》,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重要的散文。

《报任安书》讲析:(详细内容待讲授)这篇书信体文章以回答任安提出的“慎于接物、推贤进士”的要求为线索,沉痛追述自己因李陵事件而遭祸的经过,并以极为激愤的心情说明自己蒙受巨大耻辱而不死的最终原因——为了完成《史记》。

第二章《史记》与《汉书》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一、《史记》的诞生《史记》全书包括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共130篇52.6500万字。

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白体
2.晚唐体
3.西昆体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吕本忠活法、点铁成金
5.四大诗人
6.诚斋体
7.江湖诗派
8.永嘉四灵
9.大晟诗人
10.苏门四学士
11.二晏
12.二窗
13.易安体
14.词别是一家
15.词源
16.唐宋八大家
17.四大笔记
简答题
1.黄庭坚诗歌的艺术成就以及影响
2.范成大田园诗的特色
3.柳永对慢词的贡献及影响
4.苏轼的以诗为词
5.苏轼词的艺术特征,词史地位以及影响
6.通过具体作品论辛弃疾词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7.姜夔的主要成就
8.欧阳修散文的主要成就
论述题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2.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3.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4.苏祠发展演变进程以及苏轼柳永辛弃疾所起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完整版)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一部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

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

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和基本内容、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理论作品等方面对文学史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类,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3)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古代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

一、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阶段,其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为主。

《诗经》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诗歌集,包括《国风》、《周南》、《鲁颂》等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而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对后世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魏六朝文学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楼梦》,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中心,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此外,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桃花源记》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唐宋元明清文学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词、散文为主。

唐代的杜甫、李白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文人则以其豪放洒脱的词章风靡一时。

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逐渐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诗词散文,还出现了戏曲、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

四、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和灵感之源。

总之,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对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史I》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I》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I》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秦代文学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

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1、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之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其刻石铭文除《琅琊台》外都是三句一韵的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文有影响。

二、汉代文学汉代的经济文化状况1、汉代国力增强,社会进步。

2、汉代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

作家的文化素养汉代文学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1)以新的“天人合一”关系为基础的建构●2)巨大的空间意识(动态的建构过程)(3)英雄主义的高扬●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作家群体的生成提到了催化作用。

2、献纳辞赋的风气盛行。

3、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4、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乐府、东观等机构均有许多文人供职。

后来出现鸿都门学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5、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的发展态势)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豪迈的情怀。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

例:“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人物。

”——司马相如《西京杂记》卷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大赋中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崇高的巨丽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中国文学史》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总绪论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

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诗经》的编纂三家诗毛诗第二节《诗经》的分类“六义说”风、雅、颂第三节《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赋、比、兴句式和章法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

(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楚辞”的基本含义多种文化的交融楚地文化风俗“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三节《诗经》、《楚辞》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

(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形成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第二节《左传》的叙事与记言以记事为纲结构特点叙事特点人物形象记言特点。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记言中叙事《国语》的特点《战国策》的特点第四节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史传文学的源头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文学常识1. 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承认豪门大族政治上的特权,士族子弟经过中正品第入仕,实际上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这样便形成了士族相传的贵胄,造成政治权力的垄断。

而寒门庶族几乎失去了仕进的机会,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

门阀政治历史时期:主要是自三国曹丕到东晋末年。

因此在文坛上,庶士的不平抗争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如左思、鲍照等著名诗人的诗作多有反映。

到了南朝,门阀政治还有惯性影响,但已不是主要的了。

2.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

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基础,“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当时名士的思想行为,其内涵就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表现自我。

在文学上表现: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

3.三曹诗歌的风格,曹操诗:以气胜,有英雄气;曹丕诗:具唯美倾向,有公子气,文士气;曹植诗:郁结不散的不平之气。

4.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保存完好第一首七言诗;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七子”中王粲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

”5. 能与“建安七子”相抗衡的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蔡琰,系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蔡琰所作存诗3首:2首《悲愤诗》(一首五言体,一首是楚辞体)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悲愤诗》长达108句,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6.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故后人对建安文学时常用“建安风骨”、“建安风力”等来评价。

7.正始时代以“玄学风流”而闻名,代表文人群体是“竹林七贤”,其中文学成就、影响最大的是阮籍、嵇康二人。

阮籍诗歌代表作《咏怀诗》82首,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忧生、忧世。

嵇康是竹林精神的代表,诗歌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

8.西晋文学活动最为繁盛时期为晋武帝太康(280-289)年间,形成了“太康诗风”,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傅玄、刘琨、郭璞,其中代表诗人是:陆机潘岳左思郭璞。

9.陆机代表诗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潘岳代表作:《悼亡诗》三首。

左思诗歌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左思《咏史诗》代表了太康诗歌的最高成就。

郭璞诗以《游仙诗》为代表。

10.东晋玄言诗代表诗人主要是孙绰和许询二人,王羲之的“兰亭之会”是玄言诗的一次集中展示。

11.陶淵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九江)人。

其曾五官三休,约54岁辞去彭泽县令后决然归隐田园。

在东晋玄言诗大行的时代,陶淵明开创的田园诗以“真”代“玄”确是一个奇特的存在。

陶渊明是六朝最杰出的诗人,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点为:真、淡、简。

12. 南朝刘宋诗坛的代表诗人是“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其中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鲍照在边塞诗和七言歌行上极力开拓,两位诗人对后世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13.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诗歌代表作,它首次奠定了七言诗的文学地位。

14.谢朓,字玄晖,他与谢灵运同族,因而有“小谢”之称,他是齐梁时代表诗人,他以山水诗和实践“永明体”而闻名,对唐诗有重要影响。

15.南朝文学集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主要文学集团有:(1)宋. 刘义庆文学集团,编有《世说新语》,文学名人有鲍照等;(2)齐. 萧子显文学集团,主要成员是竟陵八友,其中以沈约、谢朓为代表;(3)梁. 萧统文学集团,编有影响深远的《文选》一书;(4)梁. 萧纲文学集团,以写宫体诗闻名,主要成员徐陵编有《玉台新咏》诗集。

16.北朝诗歌成就远远不及南朝诗歌,相比南朝诗歌之华丽,北朝诗歌有重“气质”的特点。

真正称得北朝诗人的是被称为“北地三才”的温子升、魏收、邢邵三人。

但能代表北朝诗歌主要成就的诗人却是由南朝入北朝的诗人庾信和王褒。

17.庾信,代表北朝文学的最高成就。

他先仕于南朝之梁朝,42岁时出使西魏被扣滞留北朝未归。

庾信前期诗歌以写宫体诗闻名;后期诗歌多表现“乡关之思,亡国之恸,仕北之惭、避世之志”,代表作是《拟咏怀》27首。

18.南朝民歌主要分为吴歌、西曲两大类:吴歌,产生于建业(即南京)及周边地区。

西曲,流行于江汉流域的湖北、河南西南等地,因为在南朝都城南京以西,故名“西曲”。

南朝民歌代表作是《西洲曲》。

19.北朝民歌风格较之南朝民歌,内容较广,风格直率粗犷、质朴刚健。

北朝民歌代表作是《木兰诗》。

《木兰诗》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合称中国古代乐府“双壁”。

20.魏晋南北朝主要辞赋作品有: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嵇康《琴赋》、陆机《文赋》、左思《三都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和《闲情赋》、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和《别赋》、庾信《哀江南赋》等。

21.魏晋南北朝主要散文作品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植《与杨祖德书》、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圭《北山移文》、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等。

22.魏晋南北朝史传散文主要是: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它们与《史记》、《汉书》并称“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四部史传文学著作。

23.北朝之文主要是两大巨制:郦道元《水经注》,其中山水景物描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著作记录洛阳佛寺兴衰情况,堪称北朝美文的代表。

24.魏晋南北朝是志怪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主要作品有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其中《搜神记》确定了“搜神体”在志怪小说中的主导地位。

25.志人小说发轫于先秦,成熟于魏晋南北朝。

志人小说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三种类型:以《西京杂记》为代表的“杂记体”(即野史);《世说新语》为代表的“世说”体;《笑林》为代表的“笑话”体。

26.刘义庆《世说新语》以玄韵为宗(即魏晋风度生动再现)而影响颇大。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方正”、“雅量”等36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短文。

二、名词解释1. 建安风骨---指建安文学的风格特征,被后人标举为“建安风骨、“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当是指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首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风格而言,是指反映社会动乱、抒发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风格上具有悲凉慷慨、刚健遒劲等特点。

2.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代玄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老庄所谓“自然”哲学,形成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即所谓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当时名士的思想行为,名士们开始追求一种任达放旷的生活作风,形成所谓的“魏晋风度”。

具体表现为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

从根本上说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文学上表现为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

3.太康诗风---是西晋太康时期诗歌主要风格的概括。

具体表现为内容上拟古,形式上讲究藻饰,表达上追求繁缛,这就是太康诗风的总体特点。

太康文人正是围绕着“从质朴到华美”、“从简单到繁缛”这两个问题进行文学创作的,集中反映了太康文学意识的觉醒和诗人对文学特点的认识与把握,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深化。

其中陆机和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代表了太康诗风的特点。

4.永明体---即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讲究“四声八病”的诗律规则。

因这种新体诗产生于南朝齐代的“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永明体代表诗人主要是沈约和谢朓。

三、简答题1.六朝文学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和文学风格。

(1)建安文学:三曹七子和蔡琰,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2)正始文学:阮籍、嵇康,诗歌内容多乱世的痛苦与焦虑;(3)西晋太康文学: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刘琨、郭璞,主要风格是拟古华缛;(4)东晋文学:玄言诗大行,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是一个奇特的存在;(5)南朝文学:谢灵运,以山水诗歌名世;鲍照以七言歌行和边塞诗确定文坛地位;沈约、谢朓以“永明体”闻名,律诗向前迈进关键一步;梁、陈以后宫体诗大行。

(6)北朝文学以庾信为代表,杜甫赞曰“庾信文章老更成”。

2.太康诗风的总体特征。

太康诗风的总体特征是:繁缛。

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

太康诗风具体表现如下三个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比如《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句子“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语言平实明快;而陆机《拟西北有高楼》则变为“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其中“峻”、“迢迢”等词则增加了不少文彩修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跟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以白描手法为主的写法,太康诗歌则多使用铺陈的手法,诗歌显得繁复细致。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如陆机名作《赴洛道中作诗》其二,诗歌语言形式上,除首尾外诗句外,其余诗句几乎都是偶句,具有整饬之审美特点。

3.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

陶渊明创作田园诗是文学史的创新,其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田园生活、农村风景、农夫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也寄托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

这是他为中国古代诗歌增添的一种新题材。

其田园诗歌的主要内容为:(1)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归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表现田园生活的情趣。

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3)展现自己理想境界。

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展现劳动之艰辛。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体现劳动的重要。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6)表现田居生活的困顿。

如《咏贫士》其二:“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4.鲍照诗歌的艺术特色。

鲍照诗歌,特别是乐府歌行,其艺术风格总的特点是:情感上,表现为俊逸豪放;表达上,体现出奇矫凌厉的风格。

故鲍照被誉为南朝第一抒情诗人!其诗艺术特点主要是:(1)感情昂扬激越、慷慨不平。

杜甫评其云:“俊逸鲍参军”。

(2)感情表达痛快,似火山爆发,一泻千里。

如《拟行路难》十八首,采用灵活自由的体式:七言为主的杂言诗句的运用,隔句押韵和换韵;还得益于语言浅显,流畅,刚劲,故情感表达显得直抒胸臆,直率真切。

四、作品分析赏析代表性诗歌:以8组作业整理的材料为例,见班级QQ群共享资料。

五、诗文名句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