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利弊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秀节目利弊谈
如今,众多选秀节目挤满了电视屏幕,2010年,选秀节目更是迎来了又一个大丰收,《快乐男声》、《花儿朵朵》、《中国达人秀》、《名师高徒》、《非同凡响》……数不清的选秀节目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肆无忌惮地瓜分着娱乐新闻,势不可挡地充斥着观众的眼球。

选秀出身的平民偶像更是不胜枚举,他们或容貌俊俏,或实力不俗。

李宇春、张靓颖、陈楚生、何洁、周笔畅、张杰、BOBO、马天宇……这些名字如今已是家喻户晓,可以说,没有选秀节目,就没有这些一炮而红的新生代明星。

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选秀节目能够在全国遍地开花,办得如火如荼,必然有其合理性。

首先,选秀节目放低门槛(有些甚至是“零门槛”),着力打造“草根偶像”,为普通人展示才华、成就梦想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

在这个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时代,选秀节目对那些怀有明星梦的人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好机会,能够通过这个途径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拥有自己的粉丝,获得经纪公司的合约,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当红艺人,势必会吸引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其次,选秀节目经过几年的历练,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

今年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以“不限任何才艺”作为宗旨,不失为一股清流。

唱歌、跳舞、模仿等多个门类的节目在同一个舞台上争相辉映,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每一场比拼都称得上是视觉盛宴。

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是首个记忆类选秀节目,收视率一度超过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

另外,2009年央视春晚让刘谦红遍大街小巷,魔术类选秀节目《金牌魔术团》应运而生,在那个春夏之交,让魔术彻头彻尾地火了一回。

以上节目的热播,证明了选秀节目仍有活力,而摆脱单一模式则是挖掘其潜力的不二法门。

这些新颖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而选秀节目更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再次,伴随选秀节目所获得的空前成功,一系列的周边产品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选秀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娱乐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广告到短信,选秀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从宏观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超级女声》的经济效益进行过估算——2005年,湖南卫视、蒙牛以及移动、
联通获得的直接总收益之和约为7.66亿元。

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各个电视台争先恐后涉足选秀市场的主要原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选秀节目带来的种种问题令人无法回避。

从2004年湖南卫视举办《超级女声》引发全国范围的选秀热以来,选秀节目的弊端逐渐暴露在公众面前,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始终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在我看来,选秀节目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势有余,创新不足。

每有选秀节目开锣,总会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行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似乎所有的媒介都能成为主办方的博弈场。

亲情、友情成了噱头,选手们较着劲儿地拿自己的“伤疤”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主持人和节目编导在台前幕后煽风点火,选秀过程中到处都是催泪弹。

过度的煽情淡化了“选”(或者说影响了“选”的公平公正),使选秀节目只剩下了“秀”。

可能正是因为主办方把财力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这一方面,绝大多数选秀节目都始终按照老套路年复一年地开展着。

这种大同小异的选秀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收视率的下降与观众态度的转变。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是内地选秀节目的风向标,自2003年开播至今,其比赛制度、评委组成、选手风格均几乎一成不变,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今年的《快乐男声》人气明显下降,平均收视率仅1.237,总决赛收视率也只有1.98。

(2009年《快乐女生》平均收视率2.72,总决赛收视率4.15。

两者均被要求“不允许短信投票、不允许煽情、不允许在黄金档播出”。

)金牌卫视的强势栏目尚且如此,那么其它选秀节目的处境也不难猜测。

然而追根究底,选秀节目的创新,应当从根本抓起,只有充分发挥电视人的原创力和想象力,才能使趋向衰落的选秀节目重燃生命之火。

第二,狂热参与,盲目追星。

选秀节目是时下新人出道的主要途径,在很多人看来,更是一条捷径。

参赛选手的迅速走红让人们有一种“成名十分容易”的错觉,而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巨大。

选秀节目的低门槛,参赛选手的低龄化,网络、短信参与的方便快捷又从不同的角度拉近了青少年与各类选秀的距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选秀的征程。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张含韵放弃了07年的高考;陈楚生难圆继续深造的梦想;黄雅莉去了新加坡“游学”……在学业与事业之间进行抉择成了选秀明星们难题。

与之类似,粉丝们为了到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不惜请假逃学、包黑车、买黄牛票、熬夜等待,甚至因为好恶不同而大打出手,这些行为对于大多还是学生的粉丝们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

在人们抵制盲目、疯狂追星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选秀节目主办方
社会责任感的加强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病态的追星行为应当受到舆论的谴责;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承担起调整“问题粉丝”心态的责任,用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追星行为。

第三,品味不高,导向偏失。

选秀节目往往号称自己走“平民化”路线,门槛磨平了,参赛者的素质自然是良莠不齐。

另外由于选秀比赛对文化素养的考察甚少,使得部分选手错误地认为只要才艺方面表现得好就能取胜。

选手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薄弱,让“选秀”(尤其是“海选”)成了洋相百出的“耍宝”,本就是业余的表演也因此更显得缺乏深度与内涵。

选秀节目对大众审美的导向作用可谓非同一般,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宇春(2005年度《超级女声》全国总冠军)引发的一场“中性风暴”。

而最近的类似现象同样出现在湖南卫视——今年《快乐男声》的比赛中涌现了大量男扮女装的选手。

尽管我们尊重这些选手的个人风格,但不得不说的是,选秀节目的观众主要是青少年,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定型,正处于对性别认同比较模糊的阶段,因此,选秀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应当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肩负起传播者的责任。

2007年是中国选秀节目数量最多的一年,而数量上的猛增却没能使节目质量有所突破。

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称其庸俗媚俗,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

这盆冷水,适时地阻止了选秀节目的泛滥。

经过了2008年整整一年的沉寂,中国选秀节目又一次夺走了人们的眼球,相比之前,此时的“选秀”已经能够在娱乐性与价值观之间做出更好的权衡,选秀节目这种草根娱乐文化正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2010年11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