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违法违规案例介绍暨风险提示(5)
企业销售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家电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家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然而,在销售过程中,该公司遭遇了一系列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案例经过1. 产品质量问题2018年5月,该公司一款新型家电产品在某电商平台上线销售。
然而,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部分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投诉不断。
经调查,该问题源于生产环节的疏忽,导致部分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应对消费者投诉,该公司召回涉事产品,并赔偿了消费者损失。
此次事件导致该公司损失近百万。
2. 合同纠纷2019年6月,该公司与某代理商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销售代理合同。
合同约定,代理商负责在该地区销售该公司产品,并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采购。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代理商未按照约定进行采购,且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
该公司发现后,要求代理商承担违约责任,但代理商拒绝赔偿。
随后,该公司将代理商诉至法院。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代理商赔偿该公司损失。
3. 侵犯商标权2020年3月,该公司发现某品牌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与其注册商标相似,涉嫌侵犯其商标权。
经过调查,该公司发现该品牌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商标进行销售。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该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品牌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该品牌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该公司损失。
4. 侵犯专利权2020年10月,该公司发现某品牌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与其专利技术相似,涉嫌侵犯其专利权。
经过调查,该公司发现该品牌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专利技术进行生产。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该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品牌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该品牌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该公司损失。
1. 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销售过程中最常见的法律风险之一。
金融行业警示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违规操作、内幕交易、欺诈行为等屡见不鲜,给金融市场带来极大风险。
本案例将以一起典型的违规操作事件为例,对金融行业进行警示教育。
二、案例概述2018年,某证券公司员工王某,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操作客户账户,进行非法获利。
王某在任职期间,负责管理客户投资账户,却利用职务之便,将客户资金转入自己控制的账户,并利用客户账户进行非法交易,从中获利。
经过调查,王某非法获利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操作原因分析(1)内部监管缺失。
该证券公司在内部监管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对员工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王某有机会进行违规操作。
(2)员工道德风险。
王某在道德层面存在严重缺失,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客户利益,违规操作客户账户。
(3)法律意识淡薄。
王某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违规操作的后果认识不清,导致其敢于铤而走险。
2. 风险影响分析(1)损害客户利益。
王某的违规操作导致客户资金损失,损害了客户合法权益。
(2)破坏市场秩序。
王某的违规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形象。
王某的违规行为给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公司形象。
四、警示教育1. 强化内部监管。
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监管,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金融机构应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确保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4. 强化责任追究。
对违规操作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形成震慑作用。
五、结论金融行业违规操作事件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风险,损害了客户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本案例警示金融行业要切实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强化法律法规宣传,确保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2023年反不正当竞争十大优秀案例
2023年反不正当竞争十大优秀案例一、案例背景介绍2023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通过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了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优秀案例,展现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取得的丰硕成果。
以下将重点介绍2023年反不正当竞争的十大优秀案例,旨在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要领域的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二、案例一:“XX公司不正当竞争案”在这个案例中,XX公司涉嫌在市场上散布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其产品,在竞争中获得不正当的优势。
经过有关部门的深入调查和处理,最终对该公司进行了合法处罚,让违法行为者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三、案例二:“XX集团侵犯商业秘密案”XX集团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给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相关部门依法介入,对XX集团进行了严厉惩处,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了各方的合法权益。
四、案例三:“XX品牌虚假宣传案”XX品牌在广告宣传中肆意夸大产品效果,欺骗了广大消费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通过舆论监管和法律制裁,有关部门及时制止了这一行为,为消费者维权、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案例四:“XX企业串通投标案”在招投标过程中,XX企业联合其他竞争对手串通投标,排斥其他竞争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反不正当竞争部门介入并进行调查,最终发现了该企业的违法行为,并做出了严厉的处理,为市场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六、案例五:“XX行业价格欺诈案”在某行业中,部分企业恶意串通涨价,夸大产品价值、哄抬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相关部门依法出手,对这种价格欺诈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保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七、案例六:“XX品牌侵犯知识产权案”某知名品牌违法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给正当权利人造成了严重损失。
通过权威部门的介入,最终成功查处了这一侵权行为,有效维护了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有力地遏制了侵权行为。
基金销售违规案例
基金销售违规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基金行业也迅速崛起。
然而,与此同时,基金销售中的一些违规行为也频频浮出水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些典型案例为例,探讨基金销售违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假冒销售资格案例某证券公司的员工王某,利用其在公司的职务之便,冒用他人身份进行基金销售活动。
他未经过正规培训和考核,也没有相应的销售资格,却以自己是正规销售人员的身份,向客户销售基金产品。
这种假冒销售资格的行为使得客户无法得到合法的投资咨询和风险提示,给客户的利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解决方案:加强公司内部培训和考核制度,确保员工具备相应的销售资格。
加强对基金销售人员的监管,定期抽查销售资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责任。
2. 隐瞒信息案例某基金经理朱某,在某款基金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并没有及时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反而继续向投资者推销该基金产品。
这种隐瞒信息的行为违背了基金销售的诚信原则,使得投资者无法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导致了投资者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解决方案:加强对基金经理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基金产品的相关风险和各类信息,要及时向投资者公开,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3. 非法搭售产品案例某银行的某基金销售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与基金无关的其他金融产品搭售给客户。
这些金融产品往往存在较高的风险,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
然而,该销售人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无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强行推销这些产品,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解决方案:加强对基金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监管,强调诚信销售的重要性。
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对于基金销售与其他金融产品销售要进行明确的辨别,确保销售的产品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4. 缺乏投资者教育案例某基金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没有对投资者进行充分的教育和风险提示,导致不具备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冲动购买了高风险的基金产品,最终亏损惨重。
违法违规案例启示
违法违规案例启示
一、案例背景
某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主要经营跨境电商业务。
由于该公司的产品价格低廉,且质量良好,因此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经营过程中,该公司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二、违法违规行为
1. 虚假宣传
该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很多虚假宣传信息,如“全球最低价”、“原装正品”等。
实际上,这些产品并不是原装正品,价格也并不是全球最低价。
2. 侵犯知识产权
该公司在销售商品时,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
例如,在销售某个品牌的产品时,该公司使用了该品牌的商标和Logo,并未获得授权。
3. 涉嫌走私
该公司在跨境电商业务中涉嫌走私。
例如,在进口商品时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税费。
三、案例启示
1. 守法经营
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合法合规经营。
虚假宣传、侵犯知识产权、涉嫌走私等行为都是违法违规行为,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 保护知识产权
企业应当尊重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销售商品时,应当注意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问题,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3. 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例如,在涉及跨境电商业务时,应当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申报和缴纳税费。
四、结语
以上是某公司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相应的案例启示。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都需要注意。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合法合规经营,并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银行风险提示消保服务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范围和服务种类日益丰富。
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复杂,尤其是消费者在享受银行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我国银行业积极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责,加强风险提示和消保服务。
本文将以某银行近期的一起风险提示消保服务案例,探讨银行在风险提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实践。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银行客户王先生在银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主要用于日常消费。
王先生对信用卡的还款方式和利率了解不深,经常出现逾期还款的情况。
由于逾期还款,王先生在短时间内被列入了信用黑名单,影响了其信用记录。
2. 风险识别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在分析王先生的信用记录时,发现其信用卡逾期还款次数较多,且逾期金额较大。
这表明王先生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3. 风险提示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立即启动风险提示程序,通过以下方式对王先生进行风险提示:(1)短信提醒:银行向王先生发送短信,提醒其信用卡逾期还款情况,并告知逾期还款的后果。
(2)电话通知:银行工作人员致电王先生,详细解释逾期还款的风险,并指导其如何避免逾期。
(3)网点沟通:银行邀请王先生到网点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其了解信用卡的使用规则和风险。
4. 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风险提示过程中,银行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采取了以下措施:(1)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在风险提示过程中,银行充分尊重王先生的知情权,确保其了解信用卡逾期还款的风险。
(2)提供解决方案:银行针对王先生的情况,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延长还款期限、调整还款方式等。
(3)保护消费者隐私:在风险提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过程中,银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王先生的个人信息。
5. 案例结果经过银行的风险提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王先生意识到了信用卡逾期还款的风险,并积极配合银行调整还款计划。
最终,王先生的逾期还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其信用记录也得到了恢复。
营销法律风险防范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产家用电器的企业,近年来,其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然而,在一次新产品发布会上,该公司因产品虚假宣传,引发了一场营销法律风险危机。
二、事件经过1. 新产品发布该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节能空调,声称该产品具有超强的节能效果,能比同类产品节省30%的电能。
为了推广这款产品,公司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新产品发布会,邀请了众多媒体和消费者参加。
2. 虚假宣传在发布会上,公司高管现场演示了产品的节能效果,并引用了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数据。
然而,随后有消费者和媒体发现,该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未达到宣传的效果,节能效果与同类产品相差无几。
3. 事件发酵事件曝光后,消费者和媒体纷纷质疑该公司的虚假宣传行为。
随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介入调查,要求该公司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在调查过程中,该公司承认产品宣传存在虚假成分,并向消费者公开道歉。
三、法律风险分析1. 违反《广告法》该公司在产品宣传中,使用了“能比同类产品节省30%的电能”等绝对化用语,违反了《广告法》中关于广告内容真实性的规定。
2.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公司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3. 损害企业形象虚假宣传事件严重损害了该公司的企业形象,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给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危机处理1. 立即停止虚假宣传公司迅速采取措施,停止所有虚假宣传行为,包括撤下广告、停止线上推广等。
2. 公开道歉公司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向消费者公开道歉,承认错误,并表示将采取措施挽回损失。
3. 主动召回问题产品公司对已售出的问题产品进行召回,并给予消费者相应的补偿。
4. 加强内部管理公司对营销部门进行整顿,加强法律法规培训,确保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5. 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公司积极配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调查,主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接受处罚。
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案例集
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案例集1. 案例一:某公司违规投资导致巨额亏损某公司在未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审批程序的情况下,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中,结果导致公司巨额亏损。
监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最终责令该公司承担全部损失,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2. 案例二:某银行违规销售理财产品某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未向客户充分披露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导致客户投资失败。
监管部门对该银行进行了调查,最终责令该银行承担全部损失,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3. 案例三:某基金公司违规操作导致投资者损失某基金公司在操作基金时,未按照规定的投资范围和比例进行投资,导致投资者损失。
监管部门对该基金公司进行了调查,最终责令该公司承担全部损失,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4. 案例四:某证券公司违规操作导致客户损失某证券公司在操作客户账户时,未按照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投资,导致客户损失。
监管部门对该证券公司进行了调查,最终责令该公司承担全部损失,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5. 案例五:某保险公司违规销售保险产品某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未向客户充分披露产品的保障范围和责任限制,导致客户投保失败。
监管部门对该保险公司进行了调查,最终责令该公司承担全部损失,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6. 案例六:某信托公司违规操作导致投资者损失某信托公司在操作信托产品时,未按照规定的投资范围和比例进行投资,导致投资者损失。
监管部门对该信托公司进行了调查,最终责令该公司承担全部损失,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7. 案例七:某私募基金公司违规操作导致投资者损失某私募基金公司在操作基金时,未按照规定的投资范围和比例进行投资,导致投资者损失。
监管部门对该私募基金公司进行了调查,最终责令该公司承担全部损失,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8. 案例八:某互联网金融平台违规操作导致投资者损失某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操作投资产品时,未按照规定的投资范围和比例进行投资,导致投资者损失。
非法证券活动风险警示及案例
非法证券活动风险警示及案例非法证券活动是什么?非法证券活动是指违反《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未经有权机关批准, 擅自公开发行证券, 设立证券交易场所或者证券公司, 或者从事证券经纪、证券承销、证券投资咨询等证券业务的行为。
非法证券活动的表现方式有哪些?非法证券活动主要分为非法发行证券、非法设立证券交易场所或者证券公司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等。
1.非法发行证券非法发行证券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非法发行股票, 打着即将“境内外上市”的旗号, 诱骗投资者购买、转让所谓“原始股”等。
欺诈手法的特征如下:(1)以到境内外上市、取得高额回报为诱饵;(2)以社会大众, 特别是中老年人为对象;(3)以骗取钱财为目的。
2.非法设立证券交易场所或者证券公司3.非法经营证券业务, 主要包括非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非法经纪业务等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是一种常见的违法行为,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1)设立网站或利用社交软件等工具以招揽会员或客户为名, 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 非法代理客户从事证券投资理财活动。
(2)设立网站或利用社交软件等工具以保证收益、高额回报为诱饵, 代客操盘, 公开招揽客户, 与投资者签订委托协议, 从事非法证券活动。
(3)假冒合法证券经营机构网站或自媒体平台, 发布非法证券活动信息, 招揽会员或客户。
(4)使用虚构的证券公司名称, 利用门户网站等平台发布非法证券活动信息, 招揽会员或客户, 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服务, 直接或间接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5)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散布非法证券活动信息, 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服务, 收取“咨询费”“服务费”等。
(6)不法分子谎称是证券公司员工申请添加客户微信、等社交工具, 或者邀请客户加入伪造的证券公司客户微信群、群, 向客户发送或冒充其他客户在群内散布非法荐股信息。
(7)通过“荐股软件”散布非法证券活动信息, 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服务, 收取“咨询费”“服务费”等。
法律非法企业合规案例(3篇)
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合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仍有一些企业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合规风险。
本文以一起法律非法企业合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企业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案例介绍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2010年至2013年间,该公司因涉嫌虚开发票、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被税务机关查处。
经调查,该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行为:1. 虚开发票:该公司通过虚构业务,开具虚假发票,虚增销售收入,逃避税款。
2. 偷逃税款:该公司通过虚开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偷逃国家税款。
3. 账目造假:该公司财务账目混乱,存在虚增成本、隐瞒利润等行为。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原因分析(1)企业领导层合规意识淡薄:该公司领导层对合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
(3)合规培训不到位:该公司未对员工进行合规培训,导致员工对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违规行为。
2. 案例启示(1)企业领导层要树立合规意识:企业领导层应高度重视合规管理,将合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确保企业合规经营。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防控,确保企业合规经营。
(3)加强合规培训: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合规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1.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企业应组织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
2. 建立合规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明确合规责任,加强合规管理。
3. 定期开展合规自查:企业应定期开展合规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降低合规风险。
4. 加强外部合作:企业应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合作,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法律风险七大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一:合同签订风险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某供应商(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了一份货物供应合同,约定甲方在接到货物后10日内支付货款。
合同签订后,乙方按照约定交付了货物,但甲方以货物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法律分析:本案中,甲方拒绝支付货款的行为存在法律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甲方在收到货物后,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
即使货物存在质量问题,甲方也应当先支付货款,然后再与乙方协商解决质量问题。
风险提示: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当对货物质量、交付时间、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进行明确约定,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确而产生纠纷。
二、案例二: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发现某电商平台上存在销售其注册商标的侵权产品,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分析:本案中,原告的商标权受到侵犯,其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侵权。
风险提示: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时注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并在发现侵权行为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三、案例三:劳动争议风险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员工(以下简称被告)因工资发放问题产生争议,被告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法律分析:本案中,原告未能按时支付被告工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风险提示:企业应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避免因劳动争议产生法律风险。
关于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
关于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是指一些行为、项目或者企业在市场准入过程中,违反了国家规定的负面清单中的规定,导致其无法获得市场准入许可或者被取消市场准入许可。
下面列举了10个关于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典型案例。
1. 某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开展金融业务:某公司违背了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准入规定,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擅自开展金融业务,结果被相关监管部门取缔,市场准入许可被取消。
2. 某企业违反环保法规: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反了国家的环保法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被相关环保部门罚款并取消了其市场准入许可。
3. 某企业涉嫌虚假广告:某企业在市场宣传过程中发布了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违反了国家对广告宣传的准入规定,结果被相关部门处以罚款并取消了市场准入许可。
4. 某公司未按照国家要求报备外资项目:某公司在进行外资投资时未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备,违反了国家对外资项目的准入规定,结果被相关部门处以罚款并取消了市场准入许可。
5. 某企业未经批准开展敏感行业业务:某企业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开展了国家限制的敏感行业业务,违反了国家对敏感行业的准入规定,结果被相关部门取缔并取消了市场准入许可。
6. 某公司未经资质认证从事特定行业:某公司在未经相应资质认证的情况下从事特定行业,违反了国家对该行业的准入规定,结果被相关监管部门罚款并取消了市场准入许可。
7. 某企业涉嫌财务造假:某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或者隐瞒重要事实,违反了国家对财务信息的准入规定,结果被相关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并取消了市场准入许可。
8. 某公司未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安全生产: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未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发生了严重的安全事故,违反了国家对安全生产的准入规定,结果被相关部门罚款并取消了市场准入许可。
9. 某企业未经批准从事敏感技术研发:某企业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进行敏感技术的研发,违反了国家对敏感技术的准入规定,结果被相关部门取缔并取消了市场准入许可。
市场监管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剖析
市场监管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剖析一、案例背景市场监管主题教育是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施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反面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我们加强市场监管、提升监管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案例一:假冒伪劣产品案1.案例概述某公司生产的一款保健品标称有效成分为天然植物提取物,宣传具有抗衰老、美容护肤等功效,然而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实际上成分含量不符合标签要求,部分成分甚至属于违禁成分,对用户的健康造成了一定风险。
2.问题分析a.产品标签虚假宣传,欺骗了用户的购物权益;b.违规添加禁用成分,损害了用户的身体健康;c.监管部门对该公司的生产监管不力,未能发现和制止该公司的违规行为。
3.反思及改进应当加强对于保健品等特殊产品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手段,严格审核产品的成分和功效,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
三、案例二:食品安全事件1.案例概述某餐饮连锁企业使用过期食材,其中包括肉类、蔬菜等原料,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健康安全。
2.问题分析a.企业未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对原料进行检测和管理;b.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监管职能,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该企业的违规行为;c.用户权益受到了侵犯,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3.反思及改进应当加强对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力度和效果,对于违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用户的食品安全权益。
四、案例三:虚假广告案1.案例概述某企业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发布虚假广告,宣传其产品具有疗效,与实际情况不符,误导了用户的购物行为。
2.问题分析a.企业发布虚假广告,误导了用户,并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b.监管部门未能对企业的虚假广告及时制止和处罚,导致了该类事件的持续发生。
3.反思及改进应当加强对各类广告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广告监管体系和机制,严格审查广告内容,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查处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有效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典型案例
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典型案例目录1. 无证经营酒house案件 (2)1.1 案例介绍 (3)1.2 违法事实及情节 (4)1.3 调查处理结果 (5)1.4 案例反思 (5)2. 未经许可经营卡拉OK场所案件 (6)2.1 案例介绍 (7)2.2 违法事实及情节 (8)2.3 调查处理结果 (9)2.4 案例反思 (9)3. 变相经营赌博场所的逃逸案例 (11)3.1 案例介绍 (12)3.2 违法事实及情节 (12)3.3 逃避监管手段 (13)3.4 调查处理结果 (14)3.5 案例反思 (15)4. 利用网络运营非法游戏场所案件 (16)4.1 案例介绍 (17)4.2 违法事实及情节 (18)4.3 利用技术手段逃避监管 (19)4.4 调查处理结果 (20)4.5 案例反思 (21)5. 擅自利用闲置场所举办舞厅、夜总会等活动案件 (22)5.1 案例介绍 (24)5.2 违法事实及情节 (25)5.3 利用灰色地带进行活动 (26)5.4 调查处理结果 (28)5.5 案例反思 (28)1. 无证经营酒house案件某市执法部门在工作中发现,位于城市郊区的一个小型商业区中,存在一家涉嫌无证经营的高端酒屋。
该酒屋不仅未经相关文化部门审批,还公开宣称提供各种高端酒品及精致餐饮服务。
执法人员在实施检查时,发现店内琳琅满目的酒柜中摆放着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葡萄酒、威士忌等酒品,同时现场开辟了一个小型私人包厢,内部摆设豪华,该地作为娱乐场所经营已被当地的文化娱乐市场管理部门明令禁止。
进一步调查显示,店主是一名无相关要素的个体经营户,其注册经营范围中并未包含酒水销售或娱乐服务。
根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对于经营娱乐业务的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均需申请并获得文化行政部门颁发的娱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相应经营活动。
执法机构针对这一违法行为展开了严肃处理,对该无证酒屋进行了现场查封,并依法对店主提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以及未取得许可证期间的所有非法经营所得追缴,并对其未来申请娱乐经营许可证设置了为期一年的限制。
保险行业违法违纪警示教育案例
保险行业违法违纪警示教育案例一、虚假宣传骗保费。
1. 案例经过。
有个保险销售员小李,那口才可是相当了得。
他在推销一款重疾险的时候,跟客户说:“您买了我们这个保险啊,啥病都能保,不管是你现在得的小感冒,还是未来可能得的什么罕见怪病,只要你生病住院,我们就给你赔付一大笔钱,而且赔付速度超级快,就像火箭发射一样。
”但实际上呢,这款保险有明确的疾病保障范围,感冒这种小病根本不在赔付范围内,而且赔付流程也很复杂,有各种审核条件。
他为了让客户相信,还自己伪造了一些所谓的“成功赔付案例”,把一些经过他美化和篡改的照片和故事拿给客户看。
客户老张被他忽悠得晕头转向,觉得这个保险简直就是个大宝贝,立马就签了合同,每年交保费好几千块钱呢。
2. 违法违纪点。
3. 后果。
后来老张生病住院了,是比较严重的病,但是在申请赔付的时候,保险公司按照合同条款审核,发现不符合赔付条件。
老张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一气之下就把小李和保险公司都告上了法庭。
保险公司最后不得不把小李开除,而且还面临着声誉受损的风险,好多潜在客户听说了这件事,都不敢再和这个保险公司打交道了。
二、侵吞客户保费。
1. 案例经过。
业务员小王在一家小保险公司工作。
有一天,一位客户王女士来交保费,她交的是现金,一共5000元。
小王看到王女士是个比较粗心的人,在收到保费后,他并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把钱交到公司账户上。
而是动了歪脑筋,他想:“我先把这钱放自己这儿,等过段时间再说,说不定公司也不会发现。
”过了几个月,王女士收到了保险公司的催款通知,说她保费逾期未交,可能会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
王女士觉得很奇怪,自己明明交了钱啊。
她就去找小王,小王开始还支支吾吾的,后来干脆就躲着王女士不见面了。
2. 违法违纪点。
小王侵吞客户保费的行为是非常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
他私自占有客户交给公司的保费,这是对客户财产权的侵犯,同时也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违反了公司的财务规定和保险行业的职业操守。
3. 后果。
企业违法案例
企业违法案例企业违法行为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这些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以下将介绍一些企业违法案例,以便引起大家对企业合法经营的重视和警惕。
首先,某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排放污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该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违规排放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导致附近的农田和水源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经过调查,该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并被处以巨额罚款。
其次,某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过期原料,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
该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私自使用了过期的食品原料进行加工生产,这导致了一批次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引发了消费者的投诉和维权。
最终,该企业被相关部门责令召回问题产品,并面临了巨额的经济赔偿。
另外,某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违法擅自变更工程设计方案,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安全。
该企业为了提高工程进度和降低成本,擅自变更了工程设计方案,忽视了相关安全规范和施工标准,最终导致了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不仅给企业自身带来了经济损失,也给相关利益相关方带来了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
最后,某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发放高额贷款,严重损害了客户利益和金融市场秩序。
该金融机构为了追求业绩和利润,违规发放了高额贷款,忽视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风险控制,最终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严重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相关监管部门对该金融机构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并进行了整顿和监管。
综上所述,企业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营造合法合规的经营环境,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法律合规提示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一家名为“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环保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在环保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近年来因环保违规问题频发,导致公司面临巨额罚款和声誉受损的风险。
二、案例经过1. 环保违规事件2019年6月,绿源公司在进行新生产线调试过程中,未按规定向环保部门申请临时排污许可证,擅自排放污染物。
经当地环保部门检测,排放的污染物严重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 环保部门调查事件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立即展开调查。
经调查确认,绿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行为:(1)未按规定向环保部门申请临时排污许可证,擅自排放污染物;(2)未按要求设置污染物排放口,污染物排放不规范;(3)未按要求进行污染物监测,无法提供相关监测数据。
3. 罚款及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当地环保部门对绿源公司作出以下处罚:(1)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恢复环境原状;(2)罚款人民币50万元;(3)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
4. 媒体曝光及社会影响绿源公司环保违规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消费者对该公司产品的信任度下降,导致公司产品销量大幅下滑。
同时,该公司在环保行业的声誉受损,合作伙伴纷纷与其解除合作关系。
三、案例分析1. 环保合规的重要性绿源公司环保违规事件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环保合规问题。
环保合规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利益,还关系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生态环境安全。
2. 环保合规的法律风险绿源公司因环保违规行为受到罚款和行政处罚,这充分说明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法律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保法律风险:(1)未取得环保审批手续,擅自进行生产经营活动;(2)污染物排放超标,违反污染物排放标准;(3)未按要求进行污染物监测和信息公开;(4)违反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规定。
滴滴法律风险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滴滴出行,全称为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移动出行平台,提供出租车、专车、共享单车等多种出行服务。
自成立以来,滴滴出行迅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之一。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滴滴出行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法律风险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概述2018年8月24日,一名乘客在滴滴出行平台上乘坐顺风车时,不幸遇害。
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滴滴出行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也使得滴滴出行面临了严重的法律风险。
以下是该案例的基本情况:1. 事件经过2018年8月24日,乘客李某通过滴滴出行平台预约顺风车,与司机张某取得联系。
在行程中,李某与张某发生争执,随后张某将李某杀害。
案件发生后,滴滴出行被指存在监管不力、平台安全隐患等问题。
2. 法律责任(1)滴滴出行平台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在本案中,滴滴出行作为平台方,未对司机张某进行充分审查,也未对乘客李某的行程进行有效监管,导致乘客李某遭受侵害,因此滴滴出行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司机张某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司机张某故意杀害乘客李某,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三、法律风险分析1. 平台责任风险(1)平台监管不力滴滴出行作为平台方,应加强对司机和乘客的审查和管理,确保用户权益。
然而,在此次事件中,滴滴出行未能及时发现司机张某的异常行为,导致乘客李某遭受侵害。
因此,滴滴出行存在平台监管不力的风险。
(2)数据安全风险滴滴出行掌握大量用户数据,如个人信息、行程信息等。
如若数据泄露,将给用户带来严重损失。
此外,数据安全风险还可能导致平台被黑客攻击,影响平台正常运行。
金融合规警示教育案例(2篇)
第1篇案例一:违规销售金融产品某银行员工在未充分了解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向客户推荐一款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客户购买后,因市场波动导致损失。
经查,该员工未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和产品介绍,违反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
警示: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充分了解客户情况,合理推荐金融产品,确保客户利益。
案例二:内部交易违规某证券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公司未公开信息,进行股票交易,获取非法利益。
经查,该员工违反了《证券法》和《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办法》。
警示: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交易监控机制,加强对员工的合规教育,防止内部交易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案例三:非法集资某互联网金融平台以高收益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
平台负责人通过虚构项目、隐瞒风险等手段,骗取投资者资金。
经查,该平台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法集资犯罪防治法》。
警示: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不得从事非法集资活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案例四:违规披露信息某上市公司在披露财务报表时,故意隐瞒部分亏损,虚报盈利。
经查,该公司违反了《证券法》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警示:上市公司应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公司信息,维护投资者利益。
案例五:跨境洗钱某金融机构员工与境外犯罪团伙勾结,利用银行跨境支付通道进行洗钱。
经查,该员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警示:金融机构应加强反洗钱合规管理,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等制度,防止洗钱犯罪活动。
以上案例均反映了金融领域存在的违规行为,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引以为戒,加强合规意识,确保业务活动合法合规。
第2篇案例一:某银行违规放贷案背景:某银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为了追求业绩,违规向不具备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
警示:银行应严格按照贷款审批流程和规定条件进行贷款发放,严禁违规放贷行为,防止金融风险。
案例二:某证券公司违规交易案背景:某证券公司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违规进行股票交易,涉及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
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及处理情况
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及处理情况
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及处理情况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及处理情况:
1. 餐饮业违规案例:某餐饮企业未按规定申请经营许可证,超范围经营,并且违规使用化学添加剂,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政府对该企业处以罚款并暂停其营业,要求其停止违规经营并整顿经营行为。
2. 金融业不合规案例:某金融机构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分支机构,违反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关规定。
监管部门责令该机构限期关闭分支机构,并处以罚款,同时要求其整改并按规定申请相关批准手续。
3. 网络经营违规案例:某电商平台未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商品进行审核和监管,导致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屡禁不止。
政府对该电商平台进行行政处罚,并要求其清理平台上的不合规商品,完善审核机制,加强监管措施。
4. 资本市场违规案例:某上市公司未按规定披露信息,误导投资者,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
监管部门对该上市公司处以罚款,并要求其公开道歉和整改,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以上案例中,政府和监管部门均采取了行政处罚措施,并要求相关企业整改和强化监管措施,以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
利益。
这些处罚措施不仅惩罚了违规行为,也提醒其他企业要严格遵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0
风险提示
各会员单位应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宣传。会员单位须加强对业务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宣传警示与
风险提示,举一反三,帮助投资者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提醒投资者妥善保管交易账户信息,以防上当受骗。
2、加强账户管理。严格执行实名开户等各项规章制度,防止涉案嫌疑
人利用不实身份转移非法所得。
公司客户B账户、C账户资金。
h
6
乙期货公司
客客户户户A账BC账账户户户
丙期货公司
某日,在我所某远期合 约上,A账户以接近跌停价 (4,543元/吨)的4,572元/吨 的价位卖出开仓14手,随即 以5,109元/吨的价位平仓。 经查,交易对手均为采用程 序化交易系统的客户,未发 现违规嫌疑。进一步调查发 现,与A账户几乎同时申报 的对手方为甲期货公司客户 朱某,但朱某当天申报因价 差等原因未能成交。上述交 易造成A账户亏损7万余元。
h
13
从已发现盗码案件分析,其作案方式有以下特点:
1、 作案人通过电脑木马程序等手段在获取了被害人的网上交 易账户密码后,利用不活跃的远期期货交易合约进行对敲交易,导 致对方账户亏损而使自己账户盈利,从而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
2、开户及入金方式有相同特点,作案人通常在作案前数天至一 个月内开户,并在作案前几天转入少量资金作交易保证金。案发后, 作案人当日立刻通过银期转账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自己账户盈利 转出。
h
14
从已发现盗码案件分析,其作案方式有以下特点:
3、 有计划的团伙作案, 开户、期银账户资金转账测试、盗码、 交易、资金划转、提款各环节,分工明确。
4、案发后作案人去向不明。案发后,期货经纪公司通过多种渠 道(电话、短信、上门查找)均难以寻获当事人。
h
15
具体案例: 甲期货公司2010年底至2011年初连续发生3起客户盗码交
2010年12月某日, 甲期 货公司某营业部客户B账户 的实际控制人涉嫌盗取F、G 账户的交易密码,并在我所 某远期合约利用对敲手段转 移F、G账户的资金,致使B 账户获利1万3千余元,F、G 两账户亏损1万3千余元。
h
2011年1月某日, 甲期货公司某营业部客 户C账户的实际控制人 涉嫌盗取H、J账户的交 易密码,并在我所某远 期合约利用对敲手段转 移H、J账户的资金,致 使C账户获利1万8千余 元,H、J账户亏损2万2 千元。
易案件。
h
16
案情概况
甲期货公司 客客户户户ABC
2010年12月某日,甲期 货公司某营业部客户A账户 的实际控制人涉嫌盗取E账 户的交易密码,并在我所某
远期合约上利用对敲手段转 移E账户的资金,致使A账户 获利7千元,E账户亏损8千 元。
A于交易当日首次入金, 在14:29交易完最后一笔交 易后,于14:29:58通过建 行直通车转取了9千余元,账 户余额为10.13元。
h
4
此类案件特征:
1、以网络聊天室为作案平台,通过网络聊天结识期货பைடு நூலகம்资者。 2、以“代客理财”为幌子,骗取投资者信任,套取期货账户信息。 3、以转移投资者资金为目的,在获取期货账户信息后,通过对敲交 易将投资者期货账户内的资金转移到自己账户内。
h
5
具体案例: 甲期货公司客户朱某涉嫌盗取乙期货公司客户A账户、丙期货
某日,在我所某远期合 约上,以4,516元/吨的价位, 朱某账户与B账户相互开仓 成交6手。随即B账户和朱某 账户分别以5,031元/吨和 4,700元/吨的价位与其他客 户平仓。上述交易造成朱某 账户盈利1万余元,B账户亏 损3万余元。
h
某日,在我所某远 期合约上,以4,567元/ 吨的价位,朱某账户与 C账户相互开仓成交8手。 随即双方以4,855元/吨 的价位相互平仓。上述 交易C账户亏损2万余元, 朱某账户盈利2万余元。
7
以上三次异常交易造成A、B、C等三人账户亏损共计12万余元, 朱某账户盈利3万余元。
h
8
经调查后发现:
朱某
客户A
客户B
客户C
朱某系甲期货 公司北京营业部客 户,2011年7月30 日开户,留有开户 影像资料及身份证 复印件。异常交易 发生后,甲期货公 司多次拨打客户电 话,均为关机状态, 至今无法取得联系。
3、加强出入金管理。严格执行出入金管理制度,加强盘中出入金管理,
对涉案嫌疑人盘中转移资金保持高度警惕。
h
11
近期市场违法违规案例介绍
1
通过网络诈骗盗取他人账户资金
2 通过电脑木马程序盗取他人账户资金
h
12
通过电脑木马程序盗取他人账户资金 近年来,随着期货市场网上交易方式运用日趋广泛,网上交 易客户账户资金被盗案件也屡有发生,我所通过监控发现和期货 公司举报,已调查了多起期货公司客户账户被盗用的案件。
A于2011年7 月3日开户,8月3 日入金后,由于 没时间操作就将 账户交给同学看 管。直到接到电 话后方知交易异 常,亏损了7万多 元。后得知同学 将账户密码泄露 给了网上认识的 “王某”。
B称将 账户交给网 友“杨某” 操作。
C称通过网络认识 网名为“心静如水” 的网友,经协商将账 户及资金交其委托理 财。因该网友曾告知 近期有可能不操作, 因此并未在第一时间 发现交易异常。当发 现账户交易情况时, 账户已经亏损2万余元。
17
案情概况
经证监会相关稽查部门调查后发现,3起案件均系同一有组 织的团伙通过电脑木马程序从客户的电脑中窃取了期货账户交易 密码,然后在我所远期期货合约进行对敲转移被盗账户资金,并 在案发后立即通过银期转账办理出金。
近期市场违法违规案例介绍 暨风险提示
监查部 上海期货交易所
h
1
近期市场违法违规案例介绍
1
通过网络诈骗盗取他人账户资金
2 通过电脑木马程序盗取他人账户资金
h
2
近期市场违法违规案例介绍
1
通过网络诈骗盗取他人账户资金
2 通过电脑木马程序盗取他人账户资金
h
3
通过网络诈骗盗取他人账户资金 近期,我所在案件调查中发现,涉案嫌疑人通过网上QQ聊天 等方式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代其账户理财为名义,获得被害人账 户密码,随即通过对敲交易转移被害人账户内资金。
h
9
涉案嫌疑人行为方式特点:
1、隐蔽性强。其行为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事发后涉案嫌疑人即消 失。 2、诱惑性强。利用投资者渴望赚钱的心理,涉案嫌疑人以承诺期 货盈利为诱饵,掩盖盗取他人资金的真实目的。 3、欺骗性强。涉案嫌疑人以承诺资金账户由投资者自己保管为由, 使投资者误认为资金账户是绝对安全的,很容易轻信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