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扮演着10种角色
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不同的角色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要求人的多面性
管理者的技能SkillofEffectiveAdministrator
技术技能人力技能概念技能
technicalhumanconceptual
高层17.9%42.7%39.4%,中层34.8%42.4%22.8%,基层50.3%37.7%12.0%
成功与有效的管理者(一)
成功管理者
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
有效管理者
根据他们的工作绩效及下属的满意度
主要的管理活动
传统管理:决策、计划、控制
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
人力资源:激励、训练、管理冲突、安置、培训
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成功与有效的管理者(二)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一)
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泰勒:科学管理,“劳动定额”、“记件工资”“工作流程”法约尔: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4项管理原则。
韦伯:“层峰结构”,组织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的结构。
特点:人是机器。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二)
行为科学理论:
霍桑实验(1924-1933):梅奥等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希望研究工作环境与工人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共进行了6次研究,每次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结论:
——工作环境与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个人的工作行为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所驱动。
——员工的情感和参与意识能够减少他们对变革的抵抗。——工作场合是一个社会系统,而不单是生产系统,工作场所中的社会关系是影响生产率的另一因素。
——“人群关系”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三)
评价:
——霍桑研究者是最先步入工业领域的行为科学家。是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最重要的贡献是打破了科学管理的界限,对物理性工作环境不是影响工人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使研究者将他们的注目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向对影响工作环境的系列相关因素的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开创了先河,实地考察、访谈,系统地研究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四)
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美)巴纳德(ChesterI.Barnard),是第一个将组织结构特征与人类行为特征结合起来研究组织理论的学者。
主要观点
组织是人与人的合作系统。“两个以上有意识的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古典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权责结构的框框。权力接受理论:权力来自下级是否接受。组织不能靠少数几个人的权力来行事,而必须取得组织内全体人员的支持和合作。古典理论认为组织存在的基石是权力
诱因和贡献平衡论:组织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都其需求,如果组织要求成员作出贡献,组织必须对他们提供适当的刺激以满足其个人的需求。这种平衡是动态的。诱因和贡献的平衡是组织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诱因:不仅包含物质、金钱,还包括社会的因素,权力、参与管理、威望等。
信息交流的原则:构成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信息交流是连接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个人合作意愿的桥梁。
信息交流的原则
1。信息交流要使每个成员都明确了解,并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权力和责任。公开宣布每个人所处的地位。
2。每个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联系渠道。
3。信息渠道要直接而便捷,要经常进行信息交流,以免误解。
4。经理是信息联系的中心。
5。组织执行职责时信息不能中断。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五)
群体动态理论
代表人:温勒(德国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
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求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的张力,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
行为公式:B=f(P,E)
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
群体动态:群体活动的动向。对OB中群体行为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需求层次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六)
20世纪初:个体取向的人机科学原理
30年代:群体取向的人际关系管理(我国50-60年代)
60年代:组织取向的行为科学管理(我国80年代)
80年代:体制取向的社会技术系统
90年代:战略取向的知识创新
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
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的规律。
工作组织对其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
工作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组织行为学层次
个体行为:性格、能力、价值观、态度、需求、知觉等(个体特征);激励、学习
群体行为:群体、团队、沟通、冲突、权力、领导
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战略
宏观组织行为学:组织理论,以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及在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组织行为。
微观组织行为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个体态度与行为以
及个体行为与组织系统的互动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寻求测量、解释,有时是改变人的行为的科学
个体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研究社会系统,与同伴相关联的人
群体动力学、团队、沟通、组织理论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行为改变、沟通、群体决策
人类学:研究文化和环境
组织环境、组织文化、比较价值观
政治学:政治环境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
冲突、组织内政治、权力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
模型:目标、变量和关系
关键因变量:
生产率(效果、效率)、缺勤、流动、工作满意度(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实际得到的报酬的差距)
关键自变量:
个体水平的变量:传记特征、人格、价值观、能力、知觉、个人决策、学习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