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8章复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目录第一部分同步练习 (3)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26)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36)第一部分同步练习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填空题1.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等四个环节。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和的统一。
4.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二、单项选择题1.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B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C 劳动者、科学技术、经营管理D 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C )A 物质资料生产B 生产力C 生产关系D 商品3.矿藏和原始森林属于()A 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C 生产工具D 人们劳动的生产物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A 古典政治经济学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辩证法D 数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C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D 重农学派经济思想6.经济规律就是()A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 经济现象的客观性C 经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1、B2、C3、A4、B5、A6、A三、多项选择题1.生产关系包括( )。
A直接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C消费关系 D产品分配关系 E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 )。
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C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结构D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E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决定作用3.与自然规律比较,经济规律的特点有( )。
A经济规律是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B经济规律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联C经济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大多数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消失而消失E人们对经济规律的利用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最新重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政治经济学》第8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8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8.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小手工业生产者发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升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2)资本原始积累①含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②过程:a.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
一方面,工厂制度使原来的手工劳动者成为听由机器支配的资本关系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极,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最终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国有经济的出现并不改变这一特征,因为:a.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b.国有经济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
(2)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为:G—W—G’;其中G’=G+△G,△G表示更多的货币,即资本的增殖额。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政治经济学8章(有答案)
8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一、单选1、资本积聚是( C )A、个别资本通过吞并其他资本而扩大规模B、几个资本通过联合而扩大规模C、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扩大规模D、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而扩大规模2、资本集中是指( A )A、几个资本通过联合或个别资本吞并其他资本而扩大规模B、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扩大规模C、个别资本靠缩减资本家消费而扩大规模D、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而扩大规模3、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的杠杆是( B )A、竞争和剩余价值B、竞争和信用C、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D、剩余价值和扩大再生产4、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的结果会使( A )A.社会资本总额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C.剩余价值总量增长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5、不受社会财富限制的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是( C )A、资本积聚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竞争6、依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提高而不是依靠投入增加来推动的产出增长,称为( D )A、资本的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扩大再生产D、内涵扩大再生产7、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C )A.资本家为了社会进步而实行节欲B.受两极分化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所支配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D.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省吃俭用的美德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B )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资本的循环问题D、社会资本的周转问题9、社会再生产按照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 A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B、内涵再生产和外延再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D、生产关系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10、( B )是资本集中并形成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A.资本经营B.信用制度C.上市公司D.资本积累。
1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C )A.简单再生产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扩大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12、依靠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是( B )A.简单再生产B.外延扩大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D.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13、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C.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前提 D.二者没有内在联1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D )A.发展社会生产 B.兼并中小企业 C.实现充分就业 D.赚取更多剩余价值15、个别企业通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 B )A.资本的积累 B.资本的集中 C.资本的积聚 D.社会资本的扩大16、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 A )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B、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统一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7、公式Ⅰ(v+m)>Ⅱc是【 D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 B 】A前者能把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B前者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D前者需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19、公式Ⅰ(v+△v+m/X)=Ⅱ(c+△c)是【 B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20、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构成【 C 】A生产资本B股份资本C社会资本D产业资本2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包括商品生产过程中的( D )A、活劳动和个别劳动B、物化劳动和具体劳动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D、活劳动和物化劳动22、剩余价值(m)和利润(p),以及剩余价值率(m’)和利润率(p’)的关系是(C )A、m大于p, m’大于p’B、m小于p, m’小于p’C、m等于p, m’大于p’D、m等于p, m’小于p’23、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比例关系是( A )A.生产资料数量/劳动力数量B.劳动力数量/不变资本数量C.劳动力数量/可变资本数量D.不变资本数量/可变资本数量2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A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25、资本技术构成的内容是指( B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B、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C、机器设备数量与劳动力数量的比例D、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26、在资本有机构成C∶V中,C的比重愈大就意味着( B )A 、资本有机构成愈低B 、资本有机构成愈高C、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D、资本有机构成有降低的趋势27、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D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2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 C )A、个别资本增大B、社会资本增大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D、劳动力转化为商品3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 B )A、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下降B、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下降C、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下降D、流动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下降31、资本积累是( C )A、对小生产者进行剥夺而实现的积累B、由于资本家节欲而实现的积累C、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资本D、社会财富在所有人手中的积累二、多选1、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途径是( ACD )A、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B、扩大生产场所C、技术的进步D、劳动生产率的提高E、增加生产领域劳动者的人数2、实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途径是( BCD )A、提高劳动生产率B、扩大生产场所C、增加生产资料数量D、增加劳动力数量E、生产技术的进步3、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是( B C )A、资本积累B、资本集聚C、资本集中D、资本原始积累E、机器设备的大量积累4、扩大再生产的形式是 ( D E )A、物质资料再生产B、生产关系再和生产C、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内涵的扩大再生产E、外延的扩大再生产5、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 CE )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6、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政治经济学(马经)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问题与思考名词解释交换价值: 能用来同别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属性。
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在数量上的比例。
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范畴。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属性,属于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效率或能力。
(两种表示法)价值形式:商品交换时,将价值和价值量通过交换价值而间接或相对表现出来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出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货币流通规律:(流通手段时)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支付手段时)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代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的价格总额-互相抵消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答: 问题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范畴。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范畴。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8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八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利润和利润率【答案】利润: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用公式表示:2.成本价格【答案】成本价格: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
3.平均利润【答案】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
4.平均利润率【答案】平均利润率:等于社会总剩余价值除以社会总资本,用公式表示:5.生产价格【答案】生产价格:产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6.商业资本【答案】商业资本:又叫商人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7.生产性流通费用【答案】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8.纯粹流通费用【答案】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只与商品买卖行为相联系的费用,如广告费、簿记费、商业店员工资、通信费等;不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二、判断题1.成本价格作为资本家的实际耗费就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答案】×2.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3.在研究利润率平均化问题时是以个别资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或基础的。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习题-18页word资料
观点题1.收益和收益率 2.成本价钱 3.时机成本 4.均匀收益5.生产价钱6.商业资本7.生产性流通花费8.纯粹流通花费观点题答案1.收益: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
收益率:节余价值与所有预支资本的比率。
2.成本价钱: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
3.时机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同样的生产因素在其余用途中所能获取的最高收入。
4.均匀收益:在收益率均匀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依据均匀收益率获取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收益。
均匀收益是不一样部门的投资者经过竞争从头分派节余价值的结果。
5.生产价钱:商品价值的转变形式,是由生产成本加均匀收益组成的。
6.商业资本: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特意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收益的职能资本。
7.生产性流通花费:与生产过程在流经过程中的持续相关的流通花费,这种花费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惹起的,如在商品的分类、包装、保存和运输中支出的花费。
8.纯粹流通花费:因为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惹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花费,这类花费不参加价值和节余价值或节余产品的创建,是纯粹同商品买卖行为相联系的花费,如广告费、簿记费、商业店职薪资、通信费等。
判断题1.资本主义耗费就是生产商品的本质耗费。
2.收益与节余价值在本质上是同样的。
3.在研究收益率均匀化问题时是以个别资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或基础的。
4.均匀收益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经济规律。
5.均匀收益率降落趋向规律产生的根根源因是社会均匀资本有机组成的不停提升,因此会直线降落。
6.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特意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收益的职能资本。
7.商业收益的真实根源是家产工人创建的节余价值。
8.生产性流通花费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惹起的。
9.纯粹流通花费不参加价值或节余价值的创建。
10.均匀收益率水平的降落意味着节余价值率的降落。
判断题答案1.×2. √3. ×4. ×5. ×6. √7. √8. √9. √10. ×选择题1.节余价值( m)和收益( p),以及节余价值率( m’)和收益率( p’)的关系是:(1)m 大于 p, m 大’于 p’(2)m 小于 p, m 小’于 p’(3)m 等于 p, m 大’于 p’(4)m 不等于 p, m 小’于 p’(5)m 等于 p, p 小’于 m’2.成本价钱是(1)由商品生产中本质耗费的 c 和 v 所组成的价钱(2)所费的 c 和 v 的价值总和(3)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4)公司在市场竞争成败的重点(5)商品销售价钱的最低界线3.收益率同资本有机组成高低的关系是:(1)向反方向变化(2)成正比率(3)成反比率(4)不可比率(5)xx 方向变化4.均匀收益率是:(1)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时所获取的节余价值(2)节余价值总数与社会资本总数的比率(3)经过不一样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4)经过各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的(5)节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5.资本主义制度下,均匀收益率降落趋向的规律说明:( 1)跟着资本有机组成的提升,收益率绝对降落和收益量的减少( 2)意味着节余价值率的降低,对工人盘剥程度的减少(3)资本家获取的收益量其实不减少(4)均匀收益率降落趋向是总趋向,其实不排挤个别期间均匀收益率上涨(5)收益率的降落与收益量的增大往常是相伴发生的6.生产价钱是:(1)生产成本加均匀收益(2)生产成本加各部门的收益(3)生产成本加超额收益(4)商品价值 c+v+m 的转变形式(5)以均匀收益的形成为前提的7.商业收益:(1)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活动创建的(2)主假如由商业店员创建的(3)主假如由家产工人创建的(4)是商业店员在节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节余价值(5)获取的门路是购置价钱低于销售价钱8.均匀收益和生产价钱规律的作用是:(1)分派社会劳动调理资源配置(2)促使公司改革生产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3)调理节余价值在各部门投资者之间的分派(4)造成均匀收益率呈降落趋向(5)推进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9.阻挡均匀收益率降落的主要因素是:(1)节余价值率的提升(2)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3)相对节余人口的存在(4)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大(5)对外贸易的发展选择题答案1、③⑤2、①②③④⑤3、①④4 、①②③5、③④⑤6、①④⑤7、③④⑤8、①②③9、①②③⑤辩析题1.西方经济学也十分着重对成本价钱的研究,其成本价钱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成本价钱是完整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代码:05003习题参考答案江建强编写(2002年8月)第一章导论一、填空1.物质资料生产2.基础3.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4.劳动者生产资料5.生产力生产关系6.生产关系7.生产分配交换消费8.生产资料所有制9.阶级性阶级性科学性10.内在的本质的必然二、单项选择题1.①2.②3.②4.③5.①6.①7.①8.①9.④ 10.①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⑤ 2.①②③⑤ 3.①③⑤ 4.①③④⑤ 5.①③④⑤6.①②③④⑤7.②④⑤8.①②③④9.①②③⑤ 10.①④⑤四、辨析题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
但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立的统一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2.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8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8章)一、名词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物价下跌B.经济萧条C.生产相对过剩D.生产绝对过剩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决定性阶段是( A )A.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繁荣阶段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C )A.固定资本更新B.有效需求不足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D.生产相对过剩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 B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周期性变化B.固定资本更新C.生产相对过剩D.有效需求不足5.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 C )A.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B.竞争的存在C.垄断的统治D.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错选,多或少选均不得分。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D、E )A.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B.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特性C.根源在于固定资本更新D.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E.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无法解决的2.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存在迅速发展趋势的原因主要有(A、B、C、E )A.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B.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E.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客观上刺激了技术的发展四、填空题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__生产的社会化___和___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__ 这一基本矛盾。
2.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
五、判断分析题1.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第8章
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 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 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 两种手段的长处
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 的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融合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特征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 规律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市场 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计 划 调 节
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 需求,容易产生供给与需求 之间的脱节
难以协调微观经济主体之 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 成动力不足和缺乏活力现象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长 处
计 划 手 段 短 处
宏观 层面上
前 提 条 件
完全信 息假定 单一利益 主体假定
微观 层面上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所有制 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问题:如何理解公有制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问题: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三、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经济手段。”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各自的特点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说明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八章 参考答案
第八章生息资本和利息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2.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是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4.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5.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6.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7.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8.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9.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10.是具有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证明书。
11.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12.是大股东控制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
13.是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场所和渠道。
14.是股份公司创办人发行股票时,股票出售价格总额同实际投入这个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①3.②4.③5.④6.②7.③8.①9.②10.④11.①12.④13.④14.④15.③16.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④⑤2.①③3.①⑤4.①②④⑤5.①②③④⑤6.①②③⑤7.①②④8.①②③④⑤9.①②④⑤10.①③④⑤11.①②③④⑤12.③④⑤13.③④⑤14.①③④15.①③⑤16.①⑤四、填空题1.职能资本货币资本剩余价值2.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3.剩余价值平均利润4.存款放款5.商业信用银行信用6.使用权所有权7.利息借贷资本8.存款利息贷款利息9.合资经营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责任通过发行股票,将许多个别资本联合成一个集团资本10.股息股息存款利息率11.它能带来一定收入资本化的收入12.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银行职员的工资其他管理费用平均利润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13.社会资本14.企业利润五、简答题1.答:(1)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习题
概念题1.利润和利润率2. 成本价格3. 机会成本4. 平均利润5. 生产价格6. 商业资本7. 生产性流通费用8.纯粹流通费用概念题答案1.利润: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2.成本价格: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
3.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
5.生产价格: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6.商业资本: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7.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
8.纯粹流通费用: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费用不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创造,是纯粹同商品买卖行为相联系的费用,如广告费、簿记费、商业店员工资、通讯费等。
判断题1.资本主义耗费就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2.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在研究利润率平均化问题时是以个别资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或基础的。
4.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5.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因而会直线下降。
6.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7.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
9.纯粹流通费用不参与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创造。
10.平均利润率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
判断题答案1.×2.√3.×4.×5.×6.√7.√8.√9.√ 10.×选择题1.剩余价值(m)和利润(p),以及剩余价值率(m’)和利润率(p’)的关系是:(1)m大于p, m’大于p’(2)m小于p, m’小于p’(3)m等于p, m’大于p’(4)m不等于p, m’小于p’(5)m等于p, p’小于m’2.成本价格是(1)由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c和v所构成的价格(2)所费的c和v的价值总和(3)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4)企业在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5)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3.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关系是:(1)向反方向变化(2)成正比例(3)成反比例(4)不成比例(5)向正方向变化4.平均利润率是:(1)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3)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4)通过各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的(5)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5.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说明:(1)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绝对下降和利润量的减少(2)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减轻(3)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并不减少(4)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是总趋势,并不排斥个别时期平均利润率上升(5)利润率的下降与利润量的增大通常是相伴发生的6.生产价格是:(1)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2)生产成本加各部门的利润(3)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4)商品价值c+v+m的转化形式(5)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的7.商业利润:(1)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活动创造的(2)主要是由商业店员创造的(3)主要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4)是商业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5)获得的途径是购买价格低于销售价格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是:(1)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企业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3)调节剩余价值在各部门投资者之间的分配(4)造成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5)推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9.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4)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大(5)对外贸易的发展选择题答案1、③⑤2、①②③④⑤3、①④4、①②③5、③④⑤6、①④⑤7、③④⑤8、①②③9、①②③⑤辩析题1.西方经济学也十分注重对成本价格的研究,其成本价格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成本价格是完全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第八章部分答案
第八章一基本概念:1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P1332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和卖的劳动力,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P1383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P1394剩余价值率:=m/v×100% P1415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P140 6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
P1417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P146二思考题: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P137,138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答: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儿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自考练习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八章
15.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价格构成是( C )A.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B.生产成本加利润C.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D.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16.商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是(d )A.剩余价值与全部借贷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商业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全部产业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产业资本加商业资本的比率17.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A.剩余价值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超额剩余价值15.某产业资本家,依靠200万元借贷资本经营产业,年利息率为6%,1年后得到20万元利润,该产业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是( B )A.6万元B.8万元C.12万元D.20万元16.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资本时( A )A.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转让了资本使用权B.放弃了资本所有权,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C.既放弃了资本所有权,又转让了资本使用权D.既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又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17.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决定于农业生产中的(D )A.优等地生产条件B.中等地生产条件C.劣等地生产条件D.社会平均生产条件15.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产品( D )A.所预付的全部资本B.所耗费的全部可变资本C.所耗费的全部不变资本D.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6.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企业利润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创业利润17.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 A )A.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C.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D.全部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15.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是(A)A.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C.生产成本的转化形式D.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16.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资本形态是(C)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17.土地价格是(B)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B.资本化的地租C.农业资本家向地主缴纳的全部货币额 D.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总和1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A.二者相等 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D.二者没有关系15.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D)A.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卖的差额 B.流通中创造的价值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共同创造的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B)A.利润率和零之间B.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C.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D.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1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D)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 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15.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D.资本积累的结果16.资本主义商业中的纯粹流通费用是指( A )A.商品的保管费和广告费B.商品的保管费和簿记费C.单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D.单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17.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闲置的( A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15.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A )A. 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的差额B. 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C. 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D.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B )A. 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 生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D. 商品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17.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 D )A. 货币资本职能B. 商品资本职能C. 生产资本职能D. 流动资本职能18.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须多交的地租属于()A. 绝对地租B. 级差地租ⅠC. 级差地租ⅡD. 垄断地租13.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关系是( C )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D.利息率的最低界限是平均利润率12.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DA.剩余价值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B.利润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C.平均利润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D.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11.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 D )A.各个部门的创造过程B.各个部门内部的转移过程C.各个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瓜分过程D.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10.生产成本的构成内容是(A)A.c+v+m B.c+vC.v+m D.c+m1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形成(D)A.商品的生产价格B.平均利润率C.商品的社会价值D.平均利润10.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B )A.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B.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的C.平均利润的变动引起的D.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引起的1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成本是( D )A.c+v B.c+mC.v+m D.c+v+m1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只是质的转化,在量上没有变化B.只是量的转化,在质上没有变化C.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没有变化D.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13.资本主义地租是( D )A.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B.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C.平均利润或农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D.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10.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 A )A.总资本的比率B.不变资本的比率C.可变资本的比率D.流动资本的比率11.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时,平均利润分割为()A.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B.产业利润和利息C.商业利润和利息D.企业利润和利息1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C )A.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C.土地的经营垄断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偏低10.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D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C.土地的私有权垄断D.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1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 A )A.生产成本B.生产价格C.平均利润D.利润34.生产性流通费用包括(BCD )A.广告费B.包装费C.保管费D.运输费E.店员工资34.影响利润率最低的因素有(ABCD)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E.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33.在剩余价值分配中,能够获得平均利润的资本有()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银行资本E.农业资本35.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AB)A.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B.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C.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D.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E.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3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A.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B.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形成的C.租种劣等土地必须缴纳的地租D.租种优等土地缴纳的地租E.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35.资本主义银行利润()A.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B.是由贷款利息总和构成的C.是由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构成的D.来自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E.是由银行雇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3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采取的具体形式有()A. 产业利润B. 商业利润C. 利息D. 级差地租E. 绝对地租35.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是()A.剩余价值率B.资本有机构成C.资本周转速度D.不变资本节省E.资本周转时间36.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的阶级关系包括()A.工业资本家B.农业资本家C.借贷资本家D.土地所有者E.农业工人35.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A.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B.不同生产部门所获利润完全相等C.不同生产部门的超额利润消失D.全社会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E.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36.资本主义制度下决定土地价格高低的因素有(CDE )A.剩余价值率B.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D.地租量E.土地价值3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A.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过程B.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C.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D.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过程E.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43.资本主义土地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43.简述股票价格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⒈解释下列概念资源稀缺性:资源是指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一切时代和社会。
资源配置: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对资源的不同用途和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就是资源配置。
计划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计划机制。
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计划调节等。
计划根据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计划调节。
市场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客观联系,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
第二,必须具备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
第三,必须具有获取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权利。
第四,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让渡对占有物的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下进行的。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
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联系性和开放性。
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运行的。
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在于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理。
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3(含参考答案)
课后复习题三第八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一、判断题1、各行各业资本家都拼命地积累资本,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就高。
2、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例变化。
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由于同一部门内部不同资本家之间互相竞争的结果。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就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这时,价值规律就不再起作用了。
5、平均利润率形成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超额利润消失了。
6、商业流通费用,无论是生产性流通费用还是纯粹流通费用都要由剩余价值来补偿。
7、商业利润的源泉是商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问答题1、平均利润形成后为什么还会有利润率的差别?2、简述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3、为什么说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资本家占有的利润量绝对地减少和剩余价值率的降低?4、为什么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比成本价格和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5、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6、利润率是什么?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7、试述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8、简述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规律及其原因。
三、计算题1、设产业部门预付的不变资本为192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1525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可变资本2000万元;剩余价值率200%。
设商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耗资本相等,生产工人的剩余价值率也为200%,预付资本的情况是:购进商品资本1200万元;保管费用400万元(其中:300c,100v);运输费用500万元(其中:400c,100v);纯粹流通费用200万元。
试计算:(1)平均利润率是多少?(2)产业资本家集团获得的平均利润是多少?(3)商业资本家集团获得的平均利润是多少?(4)商业部门售卖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多少?2、假设全社会有甲乙两个部门,投资总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1和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的80%和40%,使用年限均为10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两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具体劳动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物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①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来看:相同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总量相等;②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劳动生产力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3 ①社会分工;②排它性占有关系。
4(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交换价值关系;(2)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被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变成了货币。
5(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分配;②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促进社会发展;③拉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两极分化。
6(1)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态,是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见书。
7(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也有私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2)体现:①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多种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充分发展;③体现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值通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2)增值发生在特殊商品W的自行运动中,这种特殊的商品即是劳动力;(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拥有个人劳动力的所有权;②劳动者不拥有使自身劳动力得以实现的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也没有足以维持自身与家庭成员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4)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取得自主择业、自主处置自身劳动能力的充分权利;另一方面劳动者个人并不拥有公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复习题
第八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一、单项选择题: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A. 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生产价格C.商品的垄断价格D.商品的社会价值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A. 平均利润率B. 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C. 社会价值D. 垄断价格3、成本价格是指:()A.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可变资本B.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C.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D.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4、商业资本中,能创造价值的有:()A. 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资本B. 商品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C. 广告费、簿记费、开办办事处的费用D. 商业雇员的工资5、商业资本家获取商业利润的方式是:()A. 出卖商品后由产业资本家给予补贴B. 商业资本家把产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C. 产业资本家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价出售D.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垄断价格出卖商品6、商业资本家取得的商业利润是()A.商业职工新创造的价值B.商业职工实现的全部价值C.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产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7.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B.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C.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D.补偿流通领域中的流通费用8.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 ( )A.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所引起的B.商品供求关系变动所引起的C.平均利润的变动所引起的D.商品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9.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A.价值B.生产价格C.市场价格D.生产成本10、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A.企业利润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1、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C.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D.决定了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A. 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B.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C. 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D. 都能够揭露剥削程度3、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A.剩余价值率的大小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不变资本节省的程度4、商业资本的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影响:()A. 减少了社会资本用于流通领域的数量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B. 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C. 直接缩短了各部门产业资本周转时间D. 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5.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同时就是()A.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B.超额利润完全消失的过程C.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D.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三、简答题:1、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利润的本质是什么?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和联系?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那些?3、如何正确理解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4、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重大意义何在?5、如何正确认识商业利润及其来源和本质?四、论述题1、试述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2、怎样理解商业流通费用的特点及其补偿?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D2 A3 C4 B5 B6 C7 A8 D9 B 10 C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BC 3ABCD 4 ABCD 5 CD三、简答题:1、答: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K),商品价值W=c+v+m,就转化为W=K+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的剥夺,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
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存在的。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利润。
因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可以说,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无论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雇佣劳动制度是始终不变的。
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剩余劳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
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特殊意义上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实质。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率是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即c+v。
经过生产过程,产生剩余价值(m),结果生产出价值为c+v+m的产品。
其中的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为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用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相比,这一比率即为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变资本以投入生产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
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以投入生产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
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的兴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为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商品交换活动日益活跃,货币关系日益发展,从而瓦解了封建关系的自然经济基础,出现了独立小农经济。
日益活跃的贸易活动,不仅加速了这些城市的商业资本积累,而且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逃亡的农奴,大大加速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瓦解,也使行会手工业发生质的变化。
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小手工业生产者发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升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在工场手工业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几个世纪的发育和发展,到18世纪初期和中期逐渐壮大。
一方面,以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为主要过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逐步完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新生的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措施,所以,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先进国家先后发生了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实现了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工厂制度,以其高度的劳动生产率逐渐排挤了一个个行业的手工工业,掌握了一个个产业部门,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
一方面,工厂制度使原来的手工劳动者成为听由机器支配的资本关系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极,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从上述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尽管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国有经济,而且它在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增大,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私有制基础并没有改变。
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国有经济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
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存在的。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利润。
因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剥削制度,其基础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其他剥削制度一样,也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但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其他剥削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则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无论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雇佣劳动制度是始终不变的。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雇佣劳动制度覆盖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这表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受雇于资本家的劳动者的人数的增加,以及受雇者在全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的增大上。
总之,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之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价值增殖发生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
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即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为基础。
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
但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家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他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