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常见专有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常见专有名词大揭底
糖尿病渗性昏迷
又称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大多发生在无糖尿病病史或仅有轻度症状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在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引起血糖急剧升高的因素,同时伴有严重失水,导致血糖显著升高。本症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严重时可昏迷,死亡率高。特点是血糖和血浆渗透压极高,无明显酮症酸中毒。
麦卡效应
上世纪3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麦卡完成了一项有名的实验。一组小白鼠限制热能摄取量,但保证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另一组则自由进食,不加任何限制。结果自由进食的小白鼠,175天骨骼便停止生长,两年半内全部死亡;而限食的小白鼠1000天后骨骼生长还在继续,活了3~4年,这就是“麦卡效应”。
经常过量饱食的人,体内营养积聚过多,细胞膜增厚,会使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加速衰老。古人云“饱生众疾”,可能就是指的这一现象。
空腹血糖受损
是指空腹血糖值已超过正常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空腹血糖≥6.0mmol /L、且<7.0mmol/L)但仍未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受损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糖耐量损害
又称糖耐量减低。它是指在做糖耐量试验时,空腹和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都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指标,但后者血糖值在7.8~11.1mmol/L之间。糖耐量损害只能是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如果没做糖耐量试验,仅仅餐后2小时血糖介于7.8~11.1mmol/L之间,则不能诊断。
餐后血糖受损
是指餐后半小时、1小时血糖升高,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7.8~11.1mmol/L)的状况。
空腹血糖受损、餐后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者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有的人在出现这些情况后,认为自己必将成为糖尿病患者,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这也是不对的。此时如果在饮食和运动上多加注意,大多数人是可以不发展为糖尿病的。
胰岛素抵抗
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早期胰岛B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久而久之,胰岛B细胞的功能逐步衰竭,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生。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
很多患者将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抗体混为一谈。胰岛素抗体是指机体对外来的胰岛素中的物质产生的一种抗体(某些情况下也可对自身胰岛素产生抗体),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抗体能结合胰岛素而使其作用下降。胰岛素抗体可导致胰岛素抵抗。抗体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一个原因,但这种情况与通常所说的胰岛素抵抗有本质的区别。
氮质血症
氮质血症是一个生化名词,有广义和狭义的两方面概念。广义的概念是,只要血中的尿素氮、非蛋白氮或肌酐超出正常范围,均可称为氮质血症。狭义的概念是,当肾病发展到慢性肾功能不全阶段,血中尿素氮、肌酐均超过正常范围,这一时期称为氮质血症期,或称尿毒症前期。有些人在血液学检查中仅见尿素氮轻度升高就非常恐慌,认为自己得了肾病,将氮质血症与肾病划等号。其实过多摄入蛋白质、尿量少、剧烈运动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血尿素氮升高,而这种情况是可以恢复的。
肾糖阈
正常人的肾小球滤液中含一定量的葡萄糖,但其绝大部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到血液中,故正常人尿中只含极微量葡萄糖,一般常规检查测不出来,所以尿糖定性是阴性。但肾小管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糖超过这一限度时,肾小球滤液中就有部分葡萄糖不能被吸收,而随尿排出产生糖尿,当血糖超过8.9~10.0mmol/L儿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则称为。肾糖阈值即肾糖阈。但肾糖阈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很多情况下,如。肾病、老年、妊娠等。肾糖阈可升高或降低。
糖异生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非糖物质主要有生糖氨基酸(甘、丙、苏、丝、天冬、谷、半胱、脯、精、组氨酸等)、有机酸(乳酸、丙酮酸及三羧酸循环中各种羧酸)和甘油等。不同物质转变为糖的速度不同。进行糖异生的器官首推肝脏,长期饥饿和酸中毒时肾脏中的糖异生作用大大加强,相当于同重量的肝组织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糖异生是生成糖的过程,而不是糖分解代谢的过程。
胰岛素释放试验
让患者口服葡萄糖或用馒头餐,使其血糖升高,从而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测定空腹及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浆胰岛素水平,了解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和指导治疗。
反应性低血糖
餐后低血糖反应又叫做反应性低血糖,女性患者占多数,年龄偏低。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心慌、出汗、乏力,有“不由自主”感,并多在餐后2~4小时发生,因此得名。发作时,不宜服用糖类食物,它虽然能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但也可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从而加重病情。可当即吃些饼干、馒头片之类的食物。如伴有情绪焦虑、易激动、睡眠差等,还需配合一些药物治疗。
餐后低血糖反应也可以是2型糖尿病发病前的一种现象,这类患者进餐后胰岛素的释放慢于血糖水平的升高,因此当血液中胰岛素浓度达到高峰时,血糖水平已经开始下降,从而发生低血糖反应。
应激性高血糖
是在严重创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强烈刺激因素作用下,因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升糖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而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应激性高血糖并非糖尿病,当应激因素消除后,血糖可恢复正常。
苏木杰氏应(somogyi效应)
即低血糖之后发生高血糖反应。有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很大,夜间出现低血糖反应而自己并不知道,晨起的血糖反而很高,尿糖很多,患者会因此而增加睡前胰岛素用量,进一步造成这种低血糖后高血糖现象,使得血糖极难控制。这些就是经典的苏木杰氏反应。避免苏木杰反应的关键是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
黎明现象
指糖尿病患者清晨时血糖明显升高,或维持正常血糖所需的胰岛素显著增多的现象。因为多在黎明时出现高血糖,故称为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血糖
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缺损,故可发生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是产生在黎明之前,午夜并无低血糖发生,且不存在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应,故临床上应与苏木杰氏反应相鉴别,两者的处理原则完全不同。黎明现象需要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以控制清晨出现的高血糖现象;而苏木杰反应则要减少胰岛素用量,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C-肽
胰岛素是从胰岛素原分解而来的,每生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就同时放出一个分子的C -肽。C-肽可能有调节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的作用。C-肽的分泌有一定特点:首先,c-肽与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的,测定c-肽的量就反映胰岛素的水平;其次,C-肽分子比胰岛素稳定,在体内保存的时间较长,这对测定胰岛功能来说较为有利;更重要的是C-肽肽的分子与胰岛素相差很大,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没有办法测定自身产生的胰岛素水平,但是测定C -肽就不受注射胰岛素的影响。所以说C-肽是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个良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