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人民生活)

合集下载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统计主要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经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数据。

这些指标通过反映一定时期内的数量、比率或者百分比等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统计主要指标以及其解释。

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通常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进行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2.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变动的重要参考。

CPI的计算通常通过统计一篮子代表性物品的价格,并根据不同物品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权重来计算整体的价格指数。

3. 就业率就业率是描述就业人数和劳动力人数之间关系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就业率通常会根据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分为就业人数比例和失业人数比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和劳动力的就业情况。

4. 贫困率贫困率是描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贫困率通常通过统计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线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贫困问题的解决情况。

5.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描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

教育水平通常通过统计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政策的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通过解释和理解这些统计主要指标,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年鉴是一种汇总了各种统计数据的出版物,用于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口指标、环境指标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外贸进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产业结构、财政状况、对外经济合作等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情况。

3.人口指标:人口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情况,对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等,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基础,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公众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年鉴还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跨国比较,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年鉴的编制和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国家的经济民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可以衡量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

以下是关于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的详细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一国一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经济增长的关键指标。

2.年度经济增长率:表示一年内GDP的增长情况。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境内和境外的所有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资本和服务的总和。

GNP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表示一个国家一年内平均分配到每个居民的经济产出。

人均GDP通常被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

5.劳动力参与率:表示一个国家劳动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高说明就业机会多,反之则表示就业机会少。

6.失业率:表示一个国家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也是衡量一国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通常意味着经济不景气。

7.通货膨胀率:表示一年内物价总水平的波动情况。

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意味着物价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8.财政赤字: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超过了财政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可能会导致国家债务增加,加重财政负担。

9.对外贸易差额:表示一个国家进出口之间的差额。

对外贸易差额通常被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意味着出口大于进口,反之则表示进口大于出口。

10.外汇储备:表示一个国家持有的其他国家货币和其他支付工具的总额。

外汇储备可以用来支付国际贸易、偿还债务或应对金融危机等。

11.投资额: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的资本量。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高投资额通常意味着经济增长潜力大。

12.研发投入:表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

研发投入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及使用1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及使用1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及使用一、常用统计指标解释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可比价格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以确切反映物量的变化。

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

不变价格指用同类产品的年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价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品价值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不同时期对比可以反映生产的发展速度。

三次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生产总值(GDP): 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在实际核算中,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①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②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表示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③支出法: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人均生产总值(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占有的地方生产总值数额。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旧称限额以上工业。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有两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分配法:工业增加值=劳动报酬+企业盈余+生产税额+固定资产折旧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当量值),是一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与同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值。

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常见统计术语解析

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常见统计术语解析

文字资料分析题是用陈述的方式将一系列相关信息罗列出来,要求考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答,主要考查考生对一段文字中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从而得出准确的答案。

此种类型类似于数量关系的数学运算,但一般比数学运算要简单。

文字资料分析题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统计术语,华图教育就其中涉及的部分术语为大家做简要解析。

一、综合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次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二、人口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统计年鉴使用指南(3篇)

统计年鉴使用指南(3篇)

第1篇一、前言统计年鉴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

它以其全面、系统、连续的特点,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丰富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源。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统计年鉴,本文将详细介绍统计年鉴的构成、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二、统计年鉴的构成1. 目录:统计年鉴的目录部分列出了年鉴的各个章节、表格、图片等内容,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2. 绪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年鉴的编制目的、编制原则、数据来源、编制方法等。

3.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对年鉴中涉及的主要统计指标进行解释,包括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适用范围等。

4. 统计数据:这是年鉴的核心部分,包括各章节的统计数据,通常以表格、图形等形式呈现。

5. 专题分析:对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观点和建议。

6. 附录:附录部分包括一些补充资料,如统计法律法规、数据来源说明、主要参考文献等。

三、统计年鉴的使用方法1. 确定所需信息:在使用统计年鉴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确定需要查找的数据类型和范围。

2. 目录检索:根据目录,找到所需章节,了解该章节所包含的统计数据。

3. 表格检索:在确定所需章节后,仔细阅读表格标题和表格内容,查找所需数据。

4. 图形检索:对于一些复杂的统计数据,年鉴可能会以图形的形式呈现,读者可以通过观察图形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

5. 交叉检索:在查找数据时,可以尝试进行交叉检索,即同时查阅多个章节或多个数据,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6. 指标解释:对于一些不熟悉的统计指标,可以先查阅指标解释部分,了解其含义和计算方法。

7. 专题分析:在查阅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参考专题分析部分,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使用统计年鉴的注意事项1. 数据时效性:统计年鉴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的数据,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数据的时效性,避免以过时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2. 数据准确性: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因数据错误而得出错误结论。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简介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统计指标。

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式可以通过三个角度进行:产业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产业产出法是最常用的方式,它将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将各个产业的产值相加得到GDP。

2. 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指一定国家或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数量。

人口总量的统计数据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发展的规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口总量的统计通常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来获得,各地区的人口数量会因为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通过对一篮子代表性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统计,计算出的消费价格指数。

CPI的涨跌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

高通胀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居民的购买力下降;低通胀或通缩则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但也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4. 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总量。

它包括以外币计价的现金、存款、债券、黄金等。

外汇储备的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和经济实力。

较高的外汇储备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应对外部经济风险。

5.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金流动。

这包括国际贸易、外汇交易、外资流入和对外投资等。

国际收支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国际竞争力。

平衡的国际收支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

6.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每年可支配的收入总额。

它是通过将居民收入进行汇总并除以人口总量得到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反映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是评估国家发展水平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指标。

7.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总产出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地区生产总值指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最终使用的产品和的货币表现。

它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的价值。

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论是本国居民投资、本国居民生产的,还是外国居民投资、外国居民生产的,只要是在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之内,就全部计入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是最终使用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所以地区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分配法、使用法。

国外净要素收入与生产总值之和,即为国民生产总值。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为常住单位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报酬,它反映劳动者参与增加值创造而获得的原始收入。

具体包括从各种来源开支的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即单位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形式,从成本、费用和利润中为劳动者支付的各种开支,以及个体和其他劳动者通过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而应提取的补偿价值,它反映了全部固定资产在本期生产中的资产转移价值。

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折旧费。

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部队和居民住房则应进行虚拟折旧。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价值、支付劳动者报酬和上缴政府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它反映企业参与增加值创造而应得到的原始收入份额。

该指标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但要扣除税后项目中支付的工资、福利及公益金等。

61。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及使用1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及使用1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及使用一、常用统计指标解释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可比价格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以确切反映物量的变化。

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

不变价格指用同类产品的年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价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品价值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不同时期对比可以反映生产的发展速度。

三次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一)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

通俗地讲,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是相对于初期的“投入”而言,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较上年增加”的部分。

对一个国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对省、市、县统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具体称为xx省、xx市、xx县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综合指标,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

目前为止,GDP仍然是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重要作用还无其他指标可替代。

GDP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综合指标。

比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最近20多年,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翻两番,全面小康等都与GDP挂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及其增长速度的判断有关。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首先要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使之成为与基期相适应的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报告期不变价生产总值/基期不变价生产总值-1)*100%2、人均GDP。

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对各国进行排序,他剔除了人口因素,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GDP反映整体实力)。

中国主要年份人民生活基本情况统计(1990-2012)

中国主要年份人民生活基本情况统计(1990-2012)

中国主要年份人民生活基本情况统计(1990-2012)指标名称单位1990年2000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就业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人 1.77 1.86 1.93 1.94 1.92 农村居民家庭每一劳动力负担人数人 1.64 1.52 1.39 1.4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2.5 3.1 4.1 4.1 4.1收入与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10628019109218102456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68622535919697779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1978年=100198.1383.79651046.31146.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数1978年=100311.2483.4954.41063.21176.9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12794998134711516116674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5851670438252215908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4.239.435.736.336.2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8.849.141.140.439.3住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31.632.732.9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17.824.834.136.237.1文化城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台59116.6137.4135.2136.1 农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台 4.748.7111.8115.5116.9 城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台9.771.281.987 农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台0.510.41821.4 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74.792.596.897.197.5 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79.493.797.697.898.2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7.899.199.799.899.9 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人326723218922532335社会保障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616613617257072839130379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万人3787432634734353589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万人10408133761431715225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万人4350161611769618993 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万人3002123361389215445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亿元1872645188232404328465注:本表价值量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13》。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民生的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1、GDP国内生产总值,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nationa l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

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

主要指标解释及说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定义: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按全部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

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年平均人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单位:元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统计年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定义: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被调查城镇居民人口总数的比率。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被调查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剩余的实际收入。

计算方法:口总数城镇被调查居民家庭人支配收入城镇被调查居民家庭可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计算单位:元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城市住户调查资料。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定义:指农村被调查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与农村被调查人口总数的比率。

计算方法:庭人口总数农村被调查常住居民家常住居民家庭纯收入农村被调查的农村居民家庭均纯收入=计算单位:元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农村居民住户调查资料。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定义:指一定时间(一般为一年)内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具体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

该指标是衡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单位:万元资料来源:教育部门财务统计报表。

财政支出定义:是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费用、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

本指标只地方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支出、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费,就挨个补贴支出等。

计算单位:亿元资料来源:财政部门年报数据。

卫生经费定义:包括4个部分,即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药品监督管理事业费、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

统计年报指标解释

统计年报指标解释

统计年报指标解释统计年报通常包含大量的指标,涉及各个方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统计年报指标及其可能的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水平和整体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指标通常包括平均收入、中位数收入等,用于描述居民个体或家庭的经济状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了解社会中收入分布的情况。

3.就业率和失业率:就业率表示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而失业率则表示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

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4.贸易平衡: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差额。

正贸易平衡表示出口超过进口,负贸易平衡表示进口超过出口。

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状况。

5.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表示物价水平上升的速度。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通常被认为对经济稳定有益,但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引发经济不稳定。

6.投资额:投资额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资本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关键因素。

7.环境指标: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能源消耗等数据,用于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

8.教育指标:教育指标可以包括课程覆盖率、毕业率、受教育水平等,用于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状况。

这些指标通常以表格、图表或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统计年报中,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方面的状况。

解读这些指标需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背后可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一、经济指标:1.GDP(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2.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工业增加值:反映工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衡量工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4.投资增长率: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是衡量投资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指标。

5.财政收入: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税收和其他非税收途径所收到的资金,是衡量财政健康状况的指标。

6.货币供应量: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衡量货币政策宽松程度和金融市场状况的指标。

二、人口指标:1.总人口: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总和。

2.人口增长率:反映人口数量每年增长的速度,是衡量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情况的指标。

3.城市人口比重: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4.人口老龄化率:反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程度的指标。

5.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压力的指标。

三、财政指标:1.财政收入:反映政府一定时期内通过税收和其他非税收途径所收到的资金。

2.财政支出:反映政府一定时期内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投入。

3.财政赤字: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差额。

四、社会指标: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等教育入学率、教育资源配置等,是衡量国家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状况的指标。

2.就业率:反映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就业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3.贫困人口比例:反映国家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衡量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4.健康状况:包括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资源配置等,是衡量国家医疗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五、资源环境指标:1.能源消费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消耗的能源总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负荷的指标。

四、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四、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四、主要统计指标解释Explanatory Notes on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i要蜣矸褚畚秤猙Explanatory Notes cm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s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一、行政区划、人口、劳动力及土地资源所辖行政区、县(旗)、县级市数指报告期内经民政部门批准,本市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区、县(旗)、县级市。

年末总人口是指本市本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总数,为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数。

年平均人口指一年内各个时点的人口的平均数。

年平均人口数是综合反映年内的人口规模的主要指标,也是计算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的必要指标。

其计算方法可利用一年中12个月的月末人口相加除以12求得,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根据年初人口数加年末人口数除以2计算求得。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

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

从业人员不包括: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指辖区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包括耕地、荒山、荒地、山林、草原、滩涂、道路和建筑物占地等陆地面积,以及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

数据来自国土资源部。

建成区面积指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居住用地面积指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居住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综合经济地区生产总值(GR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的统计指标解释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的统计指标解释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的统计指标解释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

1957年以前的农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

1958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

1980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

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

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

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

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

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

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

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

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

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

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

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

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 转移净收入
其中:经营净收入= 经营收入- 经营费用- 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
财产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支出
转移净收入= 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支出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

经营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

转移净收入计算公式为:转移净收入= 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

包括政府、非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转移的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惠农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报销医疗费等;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在外(含国外)工作的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

转移性支出指调查户对国家、单位、住户或个人的经常性或义务性转移支付。

包括缴纳的税款、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赡养支出、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支出、外来从业人员寄给家人的支出以及其他经常转移支出等。

消费支出指住户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包括用于消费品的支出和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

根据用途不同,消费支出可划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八大类。

根据来源不同,消费支出可划分为现金消费支出、实物消费支出(含自产自用、来自单位、来自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

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